从大约和差不多谈估算教学重点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6109860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大约和差不多谈估算教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大约和差不多谈估算教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大约和差不多谈估算教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从大约和差不多谈估算教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大约和差不多谈估算教学重点(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大约”和“差不多”谈估算教学最近在象山县教师博客网上,读到博客“ hshzwb ”撰写的文章教师的估算知识缺失了 什么从“大约”和“差不多”谈起 ,颇受启发。现摘录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博客“ hshzwb ”撰写的文章教师的估算知识缺失了什么从“大约”和“差不多” 谈起 一文中节选:小学估算涉及的数学学科知识很多,教师比较生疏的主要有:离散量和连续量;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反映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就是对“大约”和“差不多”的认识普 遍不清楚。一、为什么“大约”不一定要“估算”? 某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有一道练习题(以下称蚕吐丝 )为:一条蚕大约吐丝 1500米,小红养了 6 条蚕

2、,大约吐丝多少米?不少学生的算式是:1500X 6 1000X 6=6000 (米)或者 1500X 62000X 6=12000 (米)。 老师问:1500X 6=9000(米)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把 1500米约等于1000米或2000米呢? 他们异口同声:这里有“大约”!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调查发现,多数老师也说不清楚。有一定认识的老师认为, 蚕 吐丝问句中的“大约”实际上是承接着前面条件中的“大约”而来的。多数老师认为这样 的问句中不应该出现“大约”,这是在为难学生。因为大家都解释不清楚,于是,大部分老 师的做法是回避,考试题中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1 离散量和连续量。 小学阶段学

3、生接触到的现实世界的数量(圆周率除外)可以分为两类:连续量和离散量。比 如人数、课桌椅数是离散量,与自然数对应。身高、体重、温度、时间、距离、平均速度、 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等是连续量,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出,与正实数对应。现实世界里的所有 测量数据都是近似数。比如小明身高 140厘米,体重 35千克,就是近似数,与身高约 140厘 米,体重约 35 千克,甚至表示为身高恰好 140 厘米,体重恰好 35 千克,几种表述没有任何 区别,虽然小明的身高体重有一个准确值,但是不可能无误差地测出准确是相对的,误 差是绝对的。离散量都是准确数,比如二( 1)班 38 人。但在一定的情境下,离散量也可以 用整

4、十、整百等近似数描述,比如某校有 3000 多名学生, 3000 人就是近似数。这样描述不 是因为这个学生数不是一个准确值,而是这里只需要一个近似值。蚕吐丝中的数学问题没有任何错误,关键问题是:这里的“大约”与“两个班大约 多少人”的“大约”是两回事! 这里的大约吐丝 1500米要视同准确数但是又确实是近似 数!也就是说学生对这里的“大约”不理解。 因为学生不知道“大约吐丝 1500米”中不管有 没有“大约”,都是大约的意思:一条蚕吐丝的长度不可能恰好是 1500米,而且也不可能每 条蚕吐的丝都一样长。事实上,这里的 1500米就是一个统计量,用平均的方法得到。 事实上,这种错误认识不是现在才

5、出现的,在课程改革以前就已经有过。笔者曾经在一次数 学教师培训中遇到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求圆柱体蓄水池大约能装多少吨水,要求结果精 确到十位。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 199.3272 吨,近似值应该是多少?数学教研组形成了两 派意见。“去尾派”认为,结果应该是 190吨。因为最多只能装 199.3272 吨,如果再多一点 水就溢出,因此应该用去尾法。“四舍五入派”认为,应该是 200 吨,只知道这里似乎应该 四舍五入,但是不能说服另一派。如果明白了关于近似量和准确量的基本理论,显然,后者 是正确的,因为这道题目里的圆柱的直径、周长、面积、体积、圆周率包括圆柱体本身都是 近似的。通过对老师的调

6、查发现,大部分老师对蚕吐丝中“大约”的理解没有疑义,因为我 们在生活中已经建构了“大约”一词的使用方法。而学生则不然,因为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生 活经验。那么让学生正确建构“大约”的意义,能在合适的情景中正确使用“大约”就应该 成为教学目标。2 连续量的近似属性教学。 既然我们应该让学生正确建构“大约”的意义,能在合适的情景中正确用“大约”,那么实 现这个教学目标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呢?笔者认为,是小学低年级测量教学和计数学习过程 厘米、米、毫米、千米、克、千克、吨、时、分、秒认识等。事实上,大多数国家及我 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在测量教学中十分重视让学生明白所有测量的数据都是近似数这个道 理。这样,

7、学生就会知道近似是测量数据的本质属性,无需再在前面冠以“大约”二字。 这样说来,估算与测量教学关系密切,应该在测量教学中让学生正确认识测量数据的近似属 性,笔者认为这既是估算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课程标准制 定、教材建设、教师培训上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课程标准没有重点强调在测量教学中关注这一点,教师对这个基本 理论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形成教学理念。即使是教材编者似乎也不十分清楚:教材上的测量 教学关键提示语没有一句表达了近似这个要义,甚至有错误的理解。比如,四年级上册第 17 页练习二第 4题:小明身高约 140厘米,体重 35 千克。哪是近似数,哪是

8、准确数?这里就把 35 千克错误地理解为准确数。在二年级学习长度测量之初就应增加测量教学时间,改进测量教学。测量教学必须 遵循“先估计、后测量、再评价是否准确”的顺序,要在测量结果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到大 约的含义,启蒙四舍五入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测量数据都是近似的。重视步测和目测,体会 现实情景中近似表达测量数据的必要,构建“大约”的意义,便于学生今后能明确地区分使 用大约的语境。同样地,周长、面积、体积、质量和时间测量的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二、什么是“差不多”? 数学新课程中有“多(少)些”,“多(少)得多,差不多”等准确程度表述词的使用教学, 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际判断准确程度和误

9、差大小。学生正确使用这些词语的必要性从 下面这个案例中可见一斑。在四年级“可能性”学习中,老师让各学习小组从装有 5 个红球 5 个白球的口袋中有放 回摸球 20 次,预测并记录红、白球出现的次数,判断其是否与预期(数学期望,摸出红球白 球各 10 个)“差不多”,最后统计全班的数据,分析红、白球出现的次数是否和预期的次数 差不多。学生在判断中,对红、白球个数的差十分敏感,只要红球与白球的次数存在差别, 比如 13 次红球 7 次白球、 95 次红球 105 次白球,一概判断说“与预期不符”,对老师期望 学生表述的“红球白球差不多,白球大概占一半”不认可。究其原因,学生长期擅长精算, 对“差不

10、多”一词的用法还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 95 个和 105个已经非 常接近预期( 100 个)了。1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差不多”的背后是模糊数学的思想, 与概率论和集合论有密切关系。 还是以上面摸球为例, 在装有 5 个红球、 5个白球的口袋中有放回地摸球 200次,预期摸出红球、白球各 100 次, 结果摸出 95次红球、105次白球,与预期 100次的绝对误差是 100-95 和 105-100 ,都是 5次。 而相对误差则是5100=5%在摸球次数较大的时候,判断摸球次数是否与预期“差不多” 要看相对误差。很可能绝对误差(指纯数据)比较大,但相对误差很小。显然,这个

11、“差不 多”相对误差不大对于学习估计、统计和可能性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知识。那么,教师对这个词的准确用法是否明白呢?笔者在一次市级新课程教学观摩会上,听 了一堂三年级“时分秒”课,其中有一个体验“秒”的环节,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 发令后默数 30秒再回头,看估计 30秒是否准确。结果,这些同学回头时间大约是 28秒。笔 者正惊叹这些学生估计得真准时,老师却很遗憾地对他们说:“真可惜,不准!”学生一片 沮丧!那么, 28 秒对于 30 秒真的不准吗?这和上述摸到红球白球的次数是否差不多是同一 个道理, 28 秒和 30 秒的相对误差只有 7%,已经相当准了!这里本来应该听到的是老师的惊 叹和

12、孩子们的欢呼的!显然,老师对这个“差不多”不理解,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差不多” 的好机会。我们知道,市观摩课执教者是素质较高的年轻骨干教师,而且观摩课往往经过了 一个教师群体长时间的“磨课”过程,所以这也反映出一个教师群体对“差不多”理解的偏 差。2 误差的相对性观念教学。既然这个“差不多”如此重要, 那么应该在什么时候让学生开始正确建构“差不多”的概念, 让学生在合适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差不多”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时期:第一个关键期 是第一学段的测量和数的认识,第二个关键期是第二学段的百分数应用。第一学段的测量教学要遵循“估测实测评价”的顺序,也就是先估测,然后实际测 量,最后评价准确性,体

13、会“很准确”、“多(少)得多”和“差不多”等词语在实际情景 中的用法;在“物价情景”中让学生体会“便宜得多”、“贵得多”、“贵一点”、“便宜 一点”和“差不多”的用法。类似于下面的教学活动就能较好地实现这个目标。1. 同样的铅笔盒,小商品市场每个 10 元,超市 20 元。同样的旱冰鞋,超市每双 200 元, 精品店每双 210 元。用“贵得多”、“差不多”、“便宜一点”和“便宜得多”评价一下三 种商店的商品价格。2. 舅舅从巴黎回来,给明明买了一辆赛车,价格是 200 元,一盒法国巧克力,价格是50 元。舅舅让明明猜,明明猜赛车 150元,巧克力 20 元。你评价一下明明猜得怎样。3. 小组

14、内每个同学估计一下橡皮多少克,然后测量一下,再评价自己测量的准确性。4. 明明估测了教室的长和讲台的长,教室 9 米,讲台 3 米。实测结果是,教室 8 米 50 厘 米,讲台 3 米 50 厘米。请你评价一下明明估测得怎样。5. 掷硬币 50 次,估计出现正面地次数,评价估计的准确性。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通过估测和判断自己的估测是否差不多,体会直至逐步正确建构“差 不多、差多了”等表示准确性的词语的使用方法,获得数感,发展估算能力。 到第二学段在学习百分数之后,将第一学段习得的“差不多”的感性认识用绝对误差是实际 量的百分之几准确描述(比实际多或少百分之几) 。那么究竟怎样的百分比对应于“贵得多”和“差不多”呢?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分 析,设置问题可以把握这样一个度: 大数比小数多的百分数小于 30%和大于 70%时,分别用“差 不多”和“多得多”描述。我们小学数学中还可以将这个百分比更进一步特殊化处理,比如 小于 20%和大于 80%。“大约”和“差不多”的正确使用应该是小学估算教学的显性目标,它应该是检验学生 数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针。教师正确理解估算背后的基础数学知识,是正确认识估算价值、 选择估算教学策略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