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5880138 上传时间:2022-05-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一位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3次荣立战功的革命战士;他,一位失去四肢和左眼,患有冠心病、脑中风等多种疾病,心脏被放进5个支架的一级伤残军人;他,一位身残志坚、一心为民,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栽种果树,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一干就是25年的村支部书记;他,一位勇于追求、退而不休,44年做过上千场报告,历经7年创作出33万字自传体小说,向人生挑战、向极限挑战,以残疾多病之躯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他就是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

2、。杀敌负伤重残之躯创造生命奇迹1933年7月,朱彦夫出生在沂源县张家泉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0岁那年,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姐弟7个有4个先后病死饿死,从此,十来岁的朱彦夫,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特殊的家庭、艰难的生活,造就了朱彦夫铮铮铁骨和刚强意志。1947年9月,年仅14岁的朱彦夫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舍生忘死,3次荣立战功,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2月,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长津湖争夺二五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最后决战。敌人用飞机和大炮实施“地毯式轰炸”,用坦克和

3、集团冲锋向阵地席卷而来。在隆冬严寒里,战士们用简陋的武器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激战3天3夜,阵地上一个连的兵力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这时的朱彦夫没有绝望、没有退缩,仍然在阵地上来回地跑动,交替使用阵地上所有能用的武器,与敌人做殊死搏斗。他换上子弹夹,枪托顶到肩窝,刚要射击,“扑嗵、扑嗵、扑嗵”,身边突然落下3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一颗刚扔出几米,就“轰隆”一声爆炸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朱彦夫从昏迷中醒来,眼前一片漆黑。“还活着。”这个念头在他的意识中闪了一下。他想放声大喊,已喊不出声;想伸开手,手已不能再伸开;想站起来,腿也不听使唤。这时,他才发现四肢已经冻坏,左眼球被

4、弹片崩出眼眶,肠子露在腹外,身上、头部多处受伤。此时,他很清楚,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如果稍一松懈,闭上眼睛,就可能再也醒不过来。此时此刻的朱彦夫,真正体会到生命对人的意义,内心澎湃着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刺骨的严寒已使他对伤痛几乎没有什么感觉,他咬紧牙关,辨别一下方向,挪动躯体,开始在雪地上顽强地爬行不知爬了多长时间,也不知昏迷了几次。在一条冰河旁,朱彦夫终于被我军侦察地形的一位团政委和参谋发现救起,后又几经周折,搭上了回国的汽车。被送到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朱彦夫,已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医生们认真细致地对他的伤情作了全面检查。检查完毕,医生们对朱彦夫已经没有多少信心了:他的左眼成了

5、一个空洞,伤口一旦感染,触及脑神经,后果不堪设想;他的腹部有道长长的口子,流出的肠子是硬塞进去的,伤口感染,将危及生命;他的四肢已经严重冻伤,必须截肢,而他的身体极度虚弱,要进行多处手术。朱彦夫,这位钢铁战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竟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他超常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死神。苏醒过来的朱彦夫想伸胳膊,却发现两只手都不见了;一伸腿,又发现两只脚也没有了;用残臂一触左眼,眼眶成了空洞。这时的他一下子像掉进了无底深渊:“我才17岁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我以后还能干什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几天不吃不喝,想绝食饿死,可护理人员硬往他嘴里灌食物,灌不进去就几个人摁着给他打针输液;

6、他谎称自己失眠,一次次要来安眠药积攒起来,第一次吞了6片,第二次吞了8片,都未达到目的。他趁房间里没有人时,从床上爬到桌子上,想先爬到窗台上,再从楼上跳下去,可失去手足的他没爬到窗台上就滚了下来。朱彦夫痛苦地发现,自己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了!医生发现了他的意图,把他狠撸一顿:自杀是最懦弱的表现,想想你的战友,拿出你在战场上的勇气,只要信念不倒,残疾人照样会有自己的出路。提起牺牲的战友,朱彦夫羞愧得无地自容,“为了他们我也要活下去!”1952年党和国家把他安置在条件非常好的山东荣军休养院,派一名专护长期照顾他。他想,难道一辈子就这样躺在“功劳簿”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我虽然伤残了,依然是战士!

7、不能为国效力,但绝不能再给国家增加负担,我要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为党和人民再做贡献!考虑到休养院的环境不利于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他便多次找院领导软缠硬磨,终于在1956年冬回到了故乡沂源县张家泉村。吃饭、喝水、解便、装卸假肢从专护照顾到完全自理,横在朱彦夫面前的是一座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山!但朱彦夫勇敢地接受挑战,刻苦锻炼自理能力:切菜,他用嘴咬住刀背,再用断臂下压,一把菜切两三段,做生生吃,做熟熟吃;烧火,将柴草铺在灶口,断腿夹火柴盒,断臂夹火柴,划十几下划着后,迅速扔到柴禾上,燃烧的柴禾时常烧着他的头发和眉毛;吃饭,难度更大,开始他不会操勺捧碗,只好把饭菜撒在桌面上,然后趴上去舔食,后来用断臂夹

8、勺挖饭吃,却怎么也送不到嘴里去,饭菜洒一身、洒一地,急得他把断臂一次又一次摔到墙上就这样,朱彦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几年的磨难、锻炼,他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一个无手无脚、没有左眼的一级伤残军人再次站了起来,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战天斗地无私忘我倾力造福乡里人,一生中有许多梦。朱彦夫是一个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人。1956年回到村里,他就梦想着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以自己的劳动来报答母亲和父老乡亲养育之恩的愿望。朱彦夫所在的张家泉村,距离县城45公里,是沂源县深山沟里一个穷山村。回村后不久,他了解到,村里许多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叮当响。全村500多口人,大多是文盲,

9、农闲时节不是聚众赌博就是结伙打架。这个时候他突发一个念头,要消灭贫困,必须首先解决乡亲们文化知识上的贫乏,创办图书室。朱彦夫腾出自家四间草房中的一间作为图书室,用母亲做寿器的木板做书架,用一家人省吃俭用积攒的一点钱买了200多本书。就这样,办起了全村历史上第一个图书室,免费供大家借阅。图书室建起来后,朱彦夫又发现一个问题,许多村民根本不识字,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便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张家泉村的第一所夜校,利用在荣军院学习的文化自任教员,义务教乡亲们识字。夜校离朱彦夫家1公里多的山路,开始是妻子背他去,后来他坚持自己去。有一次,由于天黑路滑,仅存的右眼视力只有0.3,朱彦夫走到半路就

10、摔倒在雪地里,使尽全身力气挣扎了几次都爬不起来。晚上7点半多了还不见朱彦夫来上课,学员们等急了,顶着凛冽的寒风去迎他。突然,学员们发现路旁雪地里一个黑影在蠕动,他们慢慢靠近发现是朱老师,便一起围上去,看着朱彦夫脸被划破、满身泥水、残臂断截处受了伤、两只假腿也已脱落,这些男子汉们都掉下了眼泪。他们脱下棉袄包起朱彦夫,把他抬回了家。办图书室、办夜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山区里绝对是件新鲜事,这使得朱彦夫在村里威信提高。1957年,朱彦夫全票当选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25年。“当村支书大小也是干部,不能让群众过上温饱日子,就对不起老少爷们儿啊!”当选村支书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村里的父老乡新过

11、上好日子。要过上好日子,首先就是要吃饱饭。可当时村里700多口人,只有500来亩地,人均不到1亩,而且多是贫瘠的山地。一个大胆想法在他脑海里浮现:造地!为了了解村周围地形地势情况,在一个寒冷的月夜,朱彦夫自己一个人拄着双拐走出村子,想爬到村南的封山顶上。走出村庄不久就开始艰难地爬坡,坡度渐大,实在走不动了,他就把双拐放到路旁,卸掉假肢,用假肢的皮带将两只假肢扣在一起搭在脖子上跪行。虽然残腿上为戴假肢裹有衬布,但是布满大小石块的山路,仍硌的残腿疼痛难忍,爬几米他就坐在路旁石头上休息一下,不知休息了多少次,硬是用残腿跪着爬到了山顶。借着月光,村庄面貌尽收眼底,他点起烟思索着,一项项计划在他脑子里浮

12、现,他感到自己肩头担子的千斤重量。在回家的路上朱彦夫一不小心摔倒后怎么也爬不起来,直到深夜家人和村民找到他才用椅子把他抬回家,妻子陈希永既疑惑又气愤:“大冷的天,自己出去干吗?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可朱彦夫笑着说:“没事,我这不回来了么。”经过一个冬天,朱彦夫硬是用残躯走遍了全村方圆1.5平方公里内的6个半山头、3条大山沟,17斤重的假肢经常磨得残肢血肉模糊,有时晚上脱假肢都能带下磨破的皮肉来。经过周密计划,他带领乡亲们利用冬闲时间开始了“造地运动”。先是在村北边的山上开山造地,开出的石头砌成堰,把土推平,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硬是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第二年冬天,朱彦夫又和乡亲

13、们开始了向山沟要地。有了经验,这次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省钱,他在村里建起了铁匠房、木匠房,村民们自己制造、自己修理各种工具。当时村里有三条大的山沟: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自古以来就是只长荒草无法种粮。朱彦夫指挥村里的青壮劳力,削高填低,硬是把舍地沟和腊条沟改造成了平整的良田。能干但也不能蛮干,在填沟造地过程中,朱彦夫也充分考虑到了对生态的保护,在改造最深的赶牛沟的时候,他就想到这是夏季泄洪的主要通道,不能再像改造舍地沟和腊条沟那样一填了之,既要平出土地,还不能影响夏季泄洪。经过反复的察看地形地势,他决定采用起碹的方法,保留赶牛沟的泄洪功能。于是,在他的指挥下,乡亲们从村北1公里外的褚家山运

14、来石头,先在赶牛沟上碹起一条高约两米、宽约三米,长达一公里的涵洞,然后再削高填低,在涵洞之上平出一块旱涝保收的60多亩小“平原”。经过6个冬天的奋战,朱彦夫带领乡亲们通过开山、填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全村人均达到了1亩地,解决了张家泉村祖祖辈辈都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此时的朱彦夫并没有满足。有了土地,但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地。为解决这些土地的灌溉问题和乡亲们的吃水问题,朱彦夫决定第二个战役再带领乡亲们打井。他早就察看好了,在村西南方向的龙王庙旁有个泉眼,但由于攒不住水,泉水都白白流走了。还是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还是用那些自制的简易工具,甚至砌井、修渠用的水泥都是在他的指挥下乡亲们自己烧制的。施

15、工期间,滴水成冰,挖井的村民在井下一身泥一身水,回到地面湿漉漉的棉裤就被冻成了冰砣子,脱下来是啥样,第二天早上还是啥样,不会倒不变形;朱彦夫每天都在工地上一靠就是一天,他放心不下安全,放心不下工程质量,别人劝他只要出出主意,听听汇报,在家指挥就行了,这里太冷了。他却说:“冷么?这比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暖和多了!”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口大眼井。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困扰张家泉村吃水和灌溉问题彻底解决了:朱家峪、涝窝、前井3口吃水井竣工,村民再也不用夏天吃山沟里的水、冬天

16、到1公里外的邻村挑水吃了;龙王庙、老泉头、池家峪3眼大口井落成了,1500米长的高架水渠把水从村的西南端直接引到了东北端,原来靠天吃饭的山地都成了水浇地。六十年代初,朱彦夫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了40亩苹果园,10万株花椒园、2万株桑树园。从那开始,张家泉村的村民们口袋里开始有了零花钱。到了八十年代,张家泉村凭借花椒种植早和多的优势,一度成为辐射沂源、沂水、蒙阴三县最大的花椒集散地,三县70%的花椒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直到今天,这些苹果园和花椒园仍然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吃饭吃水问题彻底解决了,能让村民们早日用上电,成了朱彦夫发起的又一个冲锋目标。从10公里外的公社驻地引电到村里,需要的

17、电线、电杆、瓷瓶等物资紧缺,朱彦夫找到沿线十几个村的干部,想分头行动采购物资,可都怕操心费力,没人响应,本村的干部也都发愁畏难。朱彦夫火了:光等着要等到什么时候?有脚的不跑,我这个无脚的跑!朱彦夫拖着残疾身体,先后乘火车、坐汽车,到上海、南京、西安、胜利油田等地联系材料,就是别人邀请他作报告机会他也不放过。在家里,两条假肢装两个小时就要卸一次,时间一长就捆得又疼又麻。可出门在外,一次要捆十几个小时,还要上下车、走路、爬楼梯。伤腿磨破了,他咬牙坚持,一次次摔倒了,再一次次爬起来。有时在外找不到旅店,他就在路边,枕着自己的假肢凑合一夜。经过7年的努力,行程2万公里,终于备齐了架设10公里高压线路所

18、需的物料。1978年,张家泉村成了方圆几十里第一个通上电的村子。接贫济困人间真爱尽显铁汉柔情六七十年代的张家泉村,家家日子过得都很紧、很苦,有的吃不饱、穿不暖,有的无钱看病。只要朱彦夫知道的,他必会想方设法尽力去帮助乡亲渡过难关。64岁的张吉才是朱彦夫的邻居,说起朱彦夫对他家的救助,他满心激动、热泪盈眶。1977年,他5岁的儿子因患有肺炎住进了医院,朱彦夫得知后赶到10公里外的走马坪医院,把10元钱塞到张吉才的手里说:“钱不多,先拿着,给孩子看病重要,不够我再想办法。”2年后,张吉才的父亲又生病住院,家里实在无钱看病,就到村里各家各户借,跑遍了村子,因为大家都穷,想帮也没能力帮。这时他又想到了

19、老书记朱彦夫,但他又想:“不行,不能再向书记借了,上次给我的10元钱还没还呢。”可这事还是没有瞒过朱彦夫。朱彦夫又从自己每月36.04元的抚恤金里拿出30元送到了张吉才手里。后来张吉才家里有了钱,想还给朱彦夫,跑了好几趟,可朱彦夫说什么也不要。村民褚秀才兄弟五个,家里人多地少,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1971年,家里实在是吃不上饭了,四弟饿得干瘦如柴。朱彦夫了解到情况后,回到家立即让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这可让褚秀才一家人维持一个多月,成了褚秀才一家的救命粮。而这时朱彦夫一家人也吃不饱。村民王忠兰得了肝癌,孩子照顾不方便,朱彦夫就经常让妻子做好饭菜送到她的家里,有时连盛饭菜的碗也一起放下了,时

20、间长了家里的碗都不够用了,他就让妻子用煎饼包着饭菜继续送。1992年他搬到县城后,还专门回村里来看望王忠兰,并给老人留下了一些钱。朱彦夫当村书记期间,出出进进为村子里办事,从来没有在村子里报销过一分钱,帮村子看水利的、架电的上级来人,过了吃饭时间,没有地方吃饭,都是他掏钱在自己家招待。25年来,他不仅没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组织伸过手,而且多次谢绝组织的照顾,主动用自己微薄的抚恤金为集体办事情、接济困难群众他心里时刻装着的是村里的发展、村民的冷暖。一次他外出作报告,人家要给他钱,他不要。后来为了表达心意,说要送给村里两台拖拉机,他就欣然答应了。有的单位为了答谢朱彦夫,送来一车化肥,他没有留给自己,而

21、是当即分给了每户村民。这样的事,朱彦夫为村里和村民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张家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受过他的帮助和救济,他们为有这样的好书记感到自豪,他们为有这样的群众贴人心而骄傲。朱彦夫对村民们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但对自己的家人却非常严格。他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基层干部,不能为自己谋利益,不能在村里搞特殊。一句话,特残干部的家里也不能有特殊公民。他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自强自立,从不借自己的荣誉为他们谋取特殊利益。在生产队里,几个孩子可以到庄稼地里帮大人摘棉花、刨地瓜、切瓜干,可就是收花生时不让去,怕孩子吃花生,养成坏毛病。有一次,年幼的四女儿朱向欣实在是饿得受不了,到地瓜地里挖了两个地

22、瓜,放在火里烧,被朱彦夫发现,他硬是让哭成泪人的女儿把1元钱送到生产队会计手里作为赔偿。大女儿朱向华结婚的时候,家里没摆过宴席,也没收过村里人一分钱的礼。但村里谁家的红白喜事朱彦夫却从没落下过。朱向华出嫁时,看到一点嫁妆也没有,委屈地掉了泪。妻子陈希永想从垫到村里的钱里取回点来给女儿置办嫁妆,朱彦夫却说:“村里打井到了紧要关头,更需要钱,村书记的闺女,就得带头艰苦点,以后再补上吧。”最后还是陈希永东扯西凑了两床被褥顶了嫁妆。1996年,朱彦夫的极限人生出版了。当天晚上,他就把六个孩子叫来,郑重地送给他们一人一本。灯光下,在书的扉页上他用残臂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特地和女儿说:“当年一心靠在村

23、里,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爹给你们补上的嫁妆吧!”朱彦夫是村里有名的孝子,当初离开荣军院回村,也是因为牵挂自己的老母亲。母亲病重期间,朱彦夫日夜守候在床前,用断臂不停地给母亲揉肚子。可就是这位孝子,却在最后做了对不起母亲的事情。母亲去世前,正值农村推行火葬,老观念使然,村民都不愿意把逝去的老人火葬,朱彦夫的母亲也不例外。她把朱彦夫叫到床前叮嘱到:“咱娘俩这一辈子不容易,在阳间没享什么福,我死后你可千万别把我烧了,让我再去阴间受罪啊!”朱彦夫听后泣不成声:“娘,我听你的,我听你的。”可母亲去世后,朱彦夫跪在母亲遗体前泣不成声:“娘,我对不住你了,别怪我,我是村里的带头

24、人,乡亲们都看着我呢。”他强忍悲痛,含泪把母亲进行了火葬!这是当时唐山公社第一例火葬。从此,殡葬改革在张家泉村开了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上个世纪90年代,朱彦夫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各种荣誉也扑面而来。而在儿女们看来,父亲的事迹固然感人,而母亲才是家里最不容易的人。因为重残,父亲一天都离不开母亲。1955年,在公社医院做护理工作的21岁的陈希永,由当民政局长的姑父介绍嫁给了朱彦夫。后来很多人问陈希永:当年,你身体健康,长得又好看,怎么会嫁给朱彦夫呢?陈希永非常干脆地回答:“他是为了国家没有了手脚,我好手好脚的,我不能看着他没人管,就算是和他中和中和吧。”这是实话。后来陈希永也私

25、下和女儿说,想到要和一个没有手脚的人过一辈子,起初是不情愿的。但了解朱彦夫的经历后开始可怜他,生活在一起后才真正爱上了自立自强的他。妻子陈希永2008年查出肺癌,为了照顾朱彦夫,一直采取保守治疗,没住过一天院。2010年刚过完春节,照顾了朱彦夫57年的老伴实在坚持不住了,她为朱彦夫做好最后一顿早餐,让孩子们把自己送进了医院,与肺癌默默抗争了3年的陈希永,一辈子就只住了这十天院。弥留之际,朱彦夫到医院看她,她紧紧攥住朱彦夫的残臂叮嘱说,“老朱,别累着,快回家去”这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还有多少知心的话儿没有讲完!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朱彦夫当场昏厥过去,醒来后不吃不喝,只是在床上坐着发呆

26、。在受重伤截去四肢的时候,在文革中被批斗的时候,在修大寨田滚下山沟的时候,他没掉过一滴泪。可妻子出殡那天,面对深爱一生、操劳一生的妻子的离去,这位钢铁汉子却老泪纵横、失声痛哭:“老陈啊,你一路走好,你等着我,我很快就会去陪你,我们还会幸福地在一起。”为了报答妻子一生对他无怨无悔的付出,朱彦夫挣扎着要为陈希永披麻戴孝,可这有悖当地风俗。在孩子和乡亲们的再三劝说之下,朱彦夫虽未披麻戴孝,但仍然不顾风俗,坚持穿上白褂子,他在用农村传统的方式向妻子表达最由衷的感谢和敬意!朱彦夫的家庭是和睦温馨的,早在许多年前就被评为“全国美好家庭”。他的子女以及儿媳、女婿都很孝顺,只要有空就来看他、照顾他。每逢双休日

27、或过年过节,全家二十几口人就团聚在朱彦夫的屋里,这座平日安静的小院便充满欢声笑语。提及父亲,大女儿朱向华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是父亲需要我们照顾。可我们做子女的心里最清楚,是我们需要父亲。看不到他,我们心里就不踏实,他是我们家的主心骨。”2013年,就读清华大学的外甥女在一篇文章里写到:“发生在外公身上的事好像离我们很远,他的精神却离得很近。我要用这种精神,点亮自己的青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目前,年已八旬的朱彦夫,患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但仍牵挂着张家泉村的父老乡亲。每当张家泉村“两委”成员去县城看望他的时候,朱彦夫都会详细地向他们了解村里发展得怎么样了、有什么工程、村里苹果和桃子收入多少、

28、村里老人什么情况、谁家还有困难等等。挑战极限残缺躯体演绎壮美人生1982年,朱彦夫卸任张家泉村村支部书记。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下他完全可以放松下来,过上悠闲的日子了。可他哪是一个闲得住的人,这时的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萌生了把战场上战友们英勇作战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写成书,教育后人的想法。其实,这并不是朱彦夫第一次写书。“文革”期间,他被当作“走资派”,革职罢官,清闲过一阵子,他利用这段时间,写了十几万字的战斗回忆录异人梦,可被当作变天账烧毁了。后来他“官”复原职,终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考虑写书的事,可他写书的想法一直未改变。朱彦夫就是朱彦夫,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说写书就

29、写书,他把写书当作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战役。他对身边的人说:“精神,只有精神才是我的第一生命,用无形生命创造有形价值,是我最大的愿望。”时隔二十多年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用残疾之躯向极限人生发起了进攻。没想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持续了7个年头。朱彦夫没正式上过学,只是在荣军院时上过几天识字速成班,好多常用字不会写,更不懂写作技巧。为打好写作的基础,他靠着那只仅有0.3的右眼苦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林海雪原等诸多名着,既从中吸取力量,又学习写作技巧。开始写作时,他用嘴衔笔,得描几次才能认清。后来,他用残臂抱笔,每天能写上百个字。为了回忆构思一个情节,他会不吃不喝呆上一两天;为了一个字一个

30、词,他会搬来字典、词典查半天;他不仅翻坏了自己学文化时的老字典,连外孙女送的两本新字典也被翻烂了。夏天,屋内闷热难耐,蚊虫叮咬,朱彦夫在床上抱笔疾书,头上的汗水、嘴里的涎水、磨破残臂上流出的血水,经常“三水合一”汇流在纸上,弄得一片混沌。冬天,屋内寒气逼人。他写作时双臂必须露在外,写着写着,要么眼睛模糊了,写出的字重重叠叠;要么双臂麻木,笔掉在地上仍无知觉,写了半天,纸上并无字迹。白天,到吃饭时间,妻子做好饭,一连叫他几遍,他听而不闻;晚上,他经常失眠,忽然回忆起感人情节,马上爬起来抱笔记录,常常一晚上反复数次;当睡梦中回到当年的战场,他还会喊着叫着往外冲,被家人拖回来后,他又定定神抱起笔来。

31、7年多时间,他常常低头弓腰倾斜到60度,直到嘴含着的笔锋触到大腿上的纸夹,整个躯体蜷成球状。时间久了,他唯一的右眼疼痛难忍,有时眼前模糊一片。看到朱彦夫写作是如此的困难,儿女们劝他口述,由他们记录,但朱彦夫坚持自己写,他觉得只有自己写才能有思考的空间,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虽然写作过程中身体行动不便,但自己的内心是快乐的。更重要的是,他把写作当成磨砺意志、自强奋进的一种方式。由于日夜煎熬,朱彦夫的血压上升,视力下降,心脏病也犯了,刚住3天院,朱彦夫就急着回家。到家开始发高烧,几天不省人事,又被送进医院,一查,原来是双腿伤口发炎引起的。医生说:“你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四肢的创面也已经感染,再这

32、样折腾下去,有可能再次截肢,还有生命危险。”老伴陈希永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把他的笔、纸藏了起来。朱彦夫知道后心急火燎地“命令”老伴拿出来。老伴不给,朱彦夫便从床上滚到地下,跪在了老伴跟前。夫妻几十年,陈希永从未见他这样。她一把抱住朱彦夫,大哭起来。朱彦夫看着为自己操碎了心的妻子,也禁不住流下泪来。他一定要把先烈们前仆后继的英雄壮举写出来,一定要把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写出来,一定要把一个特残军人自强不息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奋斗精神写出来,就是不能出书,作为家史和资料留给子孙,也是有价值的。1996年7月,朱彦夫把一部33万字的极限人生,一部饱含激情、热血,激荡着浩然正气的生命之作,摆在了世人

33、面前。其间,他翻烂了四本字典,用了几百斤的稿纸,总计写下了200多万字。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在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把极限人生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遗愿,幻化成一曲悲歌、一幅挽联奉献于烈士,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宽慰。读者能从中感悟到先烈的不屈、残废军人的自强、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从而汲取做人的力量,那么我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羞愧了。”极限人生出版了,朱彦夫完成了一项重要使命,但他还是没有停下来。许多单位邀请他去作报告,他仍然不辞辛劳,全力以赴。1996年11月1日,在临淄区一次传统教育报告会上,朱彦夫突发脑中风

34、倒在了讲台上,经全力抢救脱险。这场病痛让在朝鲜战场上受过伤的大脑再受重创。他的思维不再连贯,他的口齿也不再清晰,而无手无脚的半截躯干,因为偏瘫只剩下左侧能活动。但这并没有阻止朱彦夫继续写作的冲动,1998年6月,朱彦夫在别人的帮助下,又撰写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书!只有写书!把革命先烈舍生取义、前仆后继的英雄壮举写出来;把共产党人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甘愿奉献的凛然正气写出来;把一个特残军人自强不息、挑战生命极限的奋斗历程和精神信念写出来!愿它们真的能如春风化雨,去滋润、浇灌每一颗干涸、荒瘠的心田,让子孙后代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群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曾

35、经有一种精神叫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或许,这就是朱彦夫写作的动力和目的。2010年9月3日因心脏病发作,朱彦夫的心脏又被放进了5个支架。目前,疾病的折磨使朱彦夫面临重重困难。他已不能用断臂夹笔进行写作,而只能把一个金属套夹装在左残臂的前端艰难描画。有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而朱彦夫,无疑是这所大学中灾难中最为深重的人,也是这所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面对人生诸多的不幸,朱彦夫并没有消沉下去,他认为,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他说:“我的生命是战友们给的,是他们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对不住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烧,化成灰烬。”现在已是81岁高龄的他,虽然患有多种疾病,仍然坚持每天读书、每晚看新闻联播、锻炼身体。朱彦夫是位普通战士、普通农民、普通党员,但又有着不平凡的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他从死神那里挣脱出来,重新燃起生命之火,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坚定的信仰追求、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表现了一个在党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特有的生命张力。正如朱彦夫所说,他把生命的能量、生命的价值定格在了最艰辛、最壮美的极限深处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