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5764807 上传时间:2022-05-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化学工程与工艺设计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化学工程与工艺设计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化学工程与工艺设计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设计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工程与工艺设计毕业论文(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设 计(论 文)微波条件下-环糊精与间甲酚/赖氨酸的分子识别研究. z.-目录目录1摘要2Abstract3前 言4第一章 序论5一、-环糊精包合物简介51.1 环糊精开展进程51.2.2 性质61.3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8二、微波合成技术概述92.1 微波反响的发现92.2 微波加热原理102.3微波加热特点102.4微波加热的应用与研究112.5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前景12第二章 实验局部14三、 实验仪器14四、 实验试剂14五、合成-环糊精与间甲酚的包合物145.1 反响步骤1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18六、合成赖氨酸与-环糊精的包合物196.1 反响步骤196.2

2、实验结果分析22结论23致24摘要环糊精是一种环状的低聚葡萄糖。其构造为部疏水、外部亲水且略呈锥形的空圆筒,则使得环糊精能作为宿主与不同客体化合物形成特殊包合物。其中-环糊精应用最为广泛。微波加热是一种新型的加热式,具有加热速度快、热能利用率高、反响灵敏、产品质量高等特点,因此在有机合成中得到的频繁使用。本文主要研究在同等条件下,用微波加热法与饱和水溶液法反响产生的-环糊精包合物的实质区别。两种法下,实验合成-环糊精与L-赖氨酸、间甲酚的包合物,并对包合物通过核磁共振1H谱及紫外光谱进展检测比照分析。证实了发生包合反响的可能性及微波反响有更高的效率。关键词:-环糊精;L-赖氨酸;间甲酚;微波加

3、热;包合物Undertheconditionofmicrowavebetacyclode*trinsandm-cresol/lysinemolecularrecognitionresearchAbstractCyclode*trin is a kind of annular low glucose.The structure of hydrophobic internal, hydrophilic e*ternal and slightly a cone-shaped air cylinder, is makes the cyclode*trin can be used as a host o

4、bject with different pounds formed special clathrate with beta cyclode*trin applied most widely.Microwave heating is a new type of heating mode, withcharacteristics offast heating, high heat energy utilization, sensitive reaction and high product quality therefore get frequent use in organic synthes

5、is.In this research,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synthesis is heated with microwave heating and using ordinary methods of the essence of the difference of inclusion. Two methods, the e*perimental synthesis beta cyclode*trins and L - lysine, m-cresol inclusion pound, To detect and analyzethe inclusion

6、poun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 H NMR )and ultraviolet spectrum. Itconfirmed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 inclusion reaction and microwave heating has a higher efficiency.Key words: beta-cyclode*trin L-lysinem-cresolmicrowave heatinginclusion前 言环糊精是通过-(1,4)-糖苷键连接的D-葡萄糖低聚环状物。其构造似一截顶圆锥空腔,环糊精分子空腔外侧为

7、亲水性基团;腔为疏水性基团,腔有微弱的极性。环糊精的这种特殊构造使其能与很多有机分子、金属配合物发生作用生成包合物(inclusion ple*)。与环糊精母体相比.其衍生物具有更多更好的特性可使用修饰的环糊精作为电子受体或给体。由于这一独特的空腔构造使环糊精可作为宿主体分子,与很多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或主客复合物。20世纪30年代,Freudenberg及同事在实验的根底上推断出环糊精由葡萄糖单元构成。他们还首次设计了环糊精的别离纯化程序,并在1936年提出了环糊精的环状构造。1948年到1950年期间,他们还发现了-环糊精并说明了其构造。从20世纪50年代起,French和Cramer研究组

8、分别致力于研究酶促降解法制各环糊精、别离纯组分以及它们的真实化学和物理性能。 French发现了存在更大环状构造的糊精,而Cramer研究组则重点研究了环糊精的包结配位能力。环糊精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占领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环糊精化学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开展迅猛,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环糊精的专著和长篇综述。本文主要讲述-环糊精与间甲酚及赖氨酸的包合作用,并用紫外分析及核磁共振分析。第一章 序论一、 -环糊精包合物简介1.1 环糊精开展进程1891年,Villier首次从淀粉杆菌作用过的土豆淀粉里别离出环糊精,当时把它命名为cellulose。几年后Schardinger别离出两种晶状物质,

9、分别命名为crystallinede*trin和crystalline de*trin。20世纪30年代,便对环糊精进展了根底的研究,但开展较慢。后研究逐渐深入,证实了环糊精能形成包埋复合物,并且在一些反响中具有催化作用。20世纪50年代,对环糊精生成酶、制取法、环糊精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研究逐渐增多,提出了多新见解。特别是F.Cramer首先说明了环糊精能稳定色素,继而又发现能形成包络物,从而在食品、医药、化装品、香精等面的应用不断扩大,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也随之活泼起来。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逐渐趋近于成熟,开场在一些领域得到应用。1960年日本首次进展了环糊精的中试生产,此后三十年环糊精才真正进入

10、了工业化生产阶段。1.2 -环糊精构造与性质1.2.1 构造环糊精(cyclode*tyin,CD)是葡萄糖聚合物在环糊精葡萄糖残基转移酶(Cyclode*tringlycosyltransferase,CGTase)作用下而形成的,由6-12个D-吡喃葡萄糖基以1,4一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环糊精分别是6,7,8个D+吡喃型葡萄糖组成的环状低聚物,由于-CD分子空洞隙较小,通常只能包接较小分子的客体物质,应用围较小;-CD的分子洞大,但其生产本钱高,工业上不能大量生产,其应用受到限制;-CD的分子洞适中,应用围广,生产本钱低,是目前工业上使用最多的环糊精产品。-CD的疏水性及催

11、化活性有限,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为了抑制环糊精本身存在的缺点,研究人员尝试对环糊精母体用不同法进展改性,以改变环糊精性质并扩大其应用围。所谓改性就是指在保持环糊精大环根本骨架不变情况下引入修饰基团,得到具有不同性质或功能的产物,因此也被称为修饰,改性后的环糊精也叫环糊精衍生物。环糊精进展改性的法有化学法和酶工程法两种,其中化学法是主要的。化学改性是利用环糊精分子洞外外表的醇羟基进展醚化、酯化、氧化、交联等化学反响,能使环糊精的分子洞外外表有新的功能团。反响程度用取代度即平均每个葡萄糖单位中羟基被取代的数量表示。酶工程法是利用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或普蓝酶等将单糖或低聚糖结合到环

12、糊精上,制成支链环糊精(歧化环糊精)的法。图1.2 -环糊精其构造主体构像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一个空腔,外部为两端不封闭且略显锥形的圆筒。环糊精的空腔可以和疏水性有机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可逆的主客体包合物,提高疏水性客体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使有机反响可以在对环境友好的水中进展。同时,该空腔是富电性的,能够影响客体分子的电性环境,使反响在温和的条件下就能有效地进展。环糊精锥筒上的羟基也可以通过主客体之间的氢键作用使反响朝有利的向进展。环糊精的输入性空洞可以嵌入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包合物,本次论文中也运用了该性质,进展了环糊精与间甲酚与氨基酸的包合研究。形成包合物,并改变被包合物质的

13、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在环糊精分子上交链多官能团或将环糊精交链于聚合物上,进展化学改性或者以环糊精为单体进展聚合。1.2.2 性质表1.2常见环糊精的根本性质-CD-CD-CD吡喃葡萄糖单元个数678相对分子量9721,1,2297结晶形状针状棱柱棱柱空穴直径外围直径14.60.415.40.417.50.4空腔深度6.77.07.0空腔近似容积nm30.1740.2620.427含结晶水数6-7.511-1213.3熔点295-300分解290-300分解300碘包含物结晶蓝紫色六板状黄褐色单斜系黄色针状或四板状40散射常数3.4433.2243.000环糊精自身的理化性质在环糊精化学中占有根

14、底性的地位。但是,限于实验技术的开展,很多这面的参数目前仍然无法测量。其中,环糊精的偶极矩是最为引人注意的一种。环糊精的溶解度、稳定性、结晶特性等物理性质:环糊精的溶解性:环糊精在水及其他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性质。本次试验的试管试验说明,环糊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文都的函数,能溶解环糊精的有机溶剂很少,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因此在包合反响时用去离子水溶解,稍微加热后就可溶解。环糊精没有固定的熔点,大约在200时开场溶解,这个时候可以引入修饰集团,对环糊精的侧链进展修饰。环糊精的结晶环糊精与淀粉不同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是具有良好的结晶性, -环糊精由于水中溶解度大,不易得到晶体,但浓-环糊

15、精水溶液在冰箱中长时间放置能得到无色针状晶体,-环糊精有两种不同光学性质的晶体。一种有解理纹的晶体,另一种光学性质为外表光洁。环糊精的化学性质:环糊精分子中存在大量的伯羟基和仲羟基,分子构造中有输水空腔和亲水边缘,因此环糊精分子具有一定的活性。环糊精可以和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进展包合反响,生产使用价值很高的衍生物。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对环糊精的侧链进展化学修饰,制备CD衍生物:1如取代1个或多个伯羟基或仲羟基上的1个或多个氢原子;2取代1个或多个伯羟基或仲羟基;3消除C5上的CH2OH中的氢原子,使之变成COOH基团;氧化断裂1个或多个C2C3键。通过化学修饰生成的环糊精衍生物,可以改善环糊精

16、本身溶解性,稳定性等特性。环糊精进展改性的法有化学法和酶工程法两种,其中化学法是主要的。化学改性是利用环糊精分子洞外外表的醇羟基进展醚化、酯化、氧化、交联等化学反响,能使环糊精的分子洞外外表有新的功能团。反响程度用取代度即平均每个葡萄糖单位中羟基被取代的数量表示。酶工程法是利用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或普蓝酶等将单糖或低聚糖结合到环糊精上,制成支链环糊精(歧化环糊精) 的法。环糊精主要的化学性质:输水作用,亲水性环糊精可以通过与客体分子形成超分子构造(通常是包合物) , 把亲油(憎水) 性客体物质通过水相从一个非水溶剂输运到另一个非水溶剂。分子作用识别,环糊精可以不同程度地加合疏水性不同、链长短不

17、同、几厚薄、宽窄不同的客体分子, 并可区分*些旋光异构体, 从而在多组分体系中有选择地和*些分子形成加合物, 这便是分子识别作用。除了以上两种较为重要的性质外,环糊精还有选择性的催化作用。由-环糊精的特殊构造,使得其具有以下性质:a. 空腔由于受到CH键的屏蔽作用而具有疏水性。b. 空腔外部较大开口端(上端)由C2和C3的仲羟基构成,较小开口端(下端)由C6的伯羟基构成,具有亲水性。c. 在环境中稳定,但在强酸介质中易发生裂解。有较好的热稳定性。d. 由于其无复原端,没有复原性;e. 容易形成各种稳定的水合物,无吸湿性;f. 能在醇及水溶液中很好地结晶。g. 可以将环糊精交链于聚合物上以环糊精

18、为单体进展聚合或将官能团交链于环糊精分子上进展化学改性。1.3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利用这些特性,-环糊精可与多有机、无机分子结合成主客体包合物,并能改变被包合物的理化性质,具有保护、稳定、增溶客体分子和选择性定向分子的特性,因而在有机合成、分析化学、医疗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3.1 在药剂合成中的应用因其包合能力强、在人体能被吸收、分解且平安无毒,所以作为新型药物包合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药剂的制备使用-环糊精包合有以下好处:增加药物稳定性,掩盖药物本身气味。例如鱼腥草与-环糊精的包合作用,鱼腥草其味辛、性凉、入肝、肺两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排脓、利尿通淋等成效,鱼腥草油则具有消炎、

19、杀菌、镇痛、增强免疫力等成效,但其挥发稳定性不高,容易在生产、储藏过程中挥发,且药物中有强烈鱼腥草味。于是采用其与-环糊精进展包合。既能减少油的损失还能掩盖油本身的气味。不仅如此,还能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光线、痒等对药物的影响,例如包合当归制剂,增加了制剂稳定性。增加药物溶解度及利用度。这是利用环糊精的亲水性,包合后能提高药物溶解性,增加吸收效果。例如前列腺素和吡罗喜康等-环糊精包合物制剂已出现在市场。正等研究了普罗布考胶囊(采用B-环糊精对普罗布考进展包合)在家犬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以普通普罗布考片为参照,胶囊中普罗布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9890)。靶向和控释给药

20、。-环糊精与药物包合后不仅可以很好的储存药物,控制药物释放,还可以提高亲脂性药物在毫微囊中的载药量,从而使制备毫微囊成为可能,到达靶向或控释给药的目的。-环糊精与药物包合物还可以使药物在特定区域释放,提高药效。Hirayama F等实验研究了单取代B-环糊精正丁酸在大鼠体液中的释放。实验数据显示,大鼠口服6h,胃、小肠、大肠匀浆中均未见明显的正丁酸,而在肓结肠容物中产生大量正丁酸。这说明-环糊精正丁酸可在大鼠盲结肠中定位释放正丁酸。1.3.2 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应用环糊精高分子(Cyclode*trincontaining Polymer,CDP)是以环糊精或经过化学改性的环糊精为根本构造单元

21、的大分子化合物。近十多年来。由环糊精介导的新型聚合反响在改良聚合物材料原有合成工艺、调节聚合物构造、提高产物性能等面独特优势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因环糊精的参加使聚合反响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聚合途径的改变。目前高分子聚合物合成中使用的有机单体,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系列等,在-环糊精存在下,不需要引入任有机溶剂和外表活性剂,就可以直接在水相中进展聚合反响,与传统聚合反响相比,反响速度更快,最终获得的聚合物分子量也更高。Madison P H等研究了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在环糊精存在条件下的自由基聚合反响。实验说明,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直接在水相中聚合得到数均分子量到达140 00

22、0的高分子聚合物。此外,体系中使用的p环糊精可以通过简单的离心别离加以回收,回收率高8095。聚合产物可设计性的改变。二、微波合成技术概述微波化学近几十年刚刚兴起的一门新穿插学科,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开展,微波化学已经渗透到有机合成、无机合成、分析化学、非均相催化、采油、炼油、冶金、环境污染治理等众多化学研究领域。随着微波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微波化学已成为目前化学领域最活泼的领域之一。由于微波作用机理的特殊性,微波化学对很多化学领域,特别是有机台成领域带来了冲击。即在微波条件下,利用其加热速度快、反响灵敏、具有选择性、穿透性、均质等优点,应用于现代有机合成研究中的一项技术。2.1 微波反响的发现微

23、波是指波长足够短, 能在发射和接收过程中实际应用波导和谐振腔技术的电磁波, 其波长围在1 1000mm 之间, 对应的频率围为3 105MHz 300MHz .1936 年, 波导传输试验在美国取得成功, 随后, 微波技术在通信、播送、电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使用微波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微波会引起热效应, 于是在全世界围开场了对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研究.1945 年, 美国人Spencer P L申请了微波加热技术的第一个专利.1955 年, 美国泰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波炉 .20世纪70 年代初期, 我国开场研究和利用微波加热技术, 首先是在连续微波磁控管的研制面取得重大进展,

24、 特别是大功率磁控管的研制成功, 为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20 世纪80 年代, 我国开场生产微波炉, 到目前为止, 已经开展有家用微波炉、工业微波炉等系列产品, 产品质量接近或到达世界先进水平。2.2 微波加热原理由直流电源提供微波发生器的磁控管所需的直流功率,使微波发生器产生交变电场,该电场作用在处于微波场的物体上,由于电荷分布不平衡的小分子迅速吸收电磁波而使极性分子产生25 亿次/s 以上的转动和碰撞,从而极性分子随外电场变化而摆动并产生热效应;;又因为分子本身的热运动和相邻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分子随电场变化而摆动的规则受到了阻碍, 这样就产生了类似于摩擦的效应,一局部能

25、量转化为分子热能,造成分子运动的加剧, 分子的高速旋转和振动使分子处于亚稳态, 这有利于分子进一步电离或处于反响的准备状态, 因此被加热物质的温度在很短的时间得以迅速升高。2.3微波加热特点2.3.1 微波加热的即时性用微波加热介质物料时, 加热非常迅速.只要有微波辐射, 物料即刻得到加热.反之, 物料就得不到微波能量而立即停顿加热, 它能使物料在瞬间得到或失去热量来源, 表现出对物料加热的无惰性.根据德拜理论,极性分子在极化弛豫过程中的弛豫时间与外加交变电磁场极性改变的角频率有关,在微波段时有=1 的结果.我国工业微波炉加热设备常用的微波工作频率为915MHz 和2450MHz , 根据计算

26、, 其约为10-1110-10s 数量级.因此, 微波能在物料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具有即时特征.微波加热的整体性微波是一种穿透力强的电磁波, 如频率为915MHz 的电磁波, 其波长为32cm , 它能穿透物体的部, 向被加热材料部辐射微波电磁场, 推动其极化水分子的剧烈运动, 使分子相互碰撞、摩擦而生热.因此其加热过程在整个物体同时进展, 升温迅速, 温度均匀, 温度梯度小, 是一种体热源 , 大大缩短了常规加热中热传导的时间.除了特别大的物体外, 一般可以做到表里一起均匀加热.这符合工业连续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的要求.2.3.3 微波加热的选择性并非所有材料都能用微波加热, 不同材料由于其自身的

27、介电特性不同, 其对微波的反响也不一样,根据材料对微波的不同反响, 我们可将材料分为:微波反射型、微波透明型、微波吸收型和局部微波吸收型.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微波加热的选择性对混合物料中的各组分或零件的不同部位进展选择性加热.如:利用微波加热对物料进展胶合加工时, 其发热和温升集中在胶层, 防止了胶缝围物料因高温而造成的热损坏.2.3.4 微波加热能量利用的高效性在常规加热中, 设备预热、辐射热损失和高温介质热损失在总的能耗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而微波进展加热时, 介质材料能吸收微波, 并转化为热能, 而设备壳体金属材料是微波反射型材料, 它只能反射而不能吸收微波(或极少吸收微波).所以, 组成

28、微波加热设备的热损失仅占总能耗的极少局部.再加上微波加热是部体热源 , 它并不需要高温介质来传热, 因此绝大局部微波能量被介质物料吸收并转化为升温所需要的热量, 形成了微波能量利用高效率的特性.与常规电加热式相比, 它一般可以节电30 %50 % .微波加热平安、卫生、无污染, 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常规加热一般采用矿物燃料作为能源, 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称为产生 温室效应 的主要成分.而微波加热所用能源为电能, 对环境没有污染.用微波辐射生物体时, 除了产生微波热效应外, 微波还能使生物体的生物活性得到抑制或鼓励, 即微波的非热效应或生物效应.在一样温度条件下, 微波对细菌的致死率远高于常规加

29、热.除此之外, 微波加热还具有加热质量高、营养破坏少、加热设备紧凑、节省空间等优点.2.4 微波加热的应用与研究由于微波加热技术具有多常规加热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 国外从20 世纪60 年代起就将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多行业.我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场研究并应用微波加热技术, 目前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与印染、造纸与印刷、烟草、药物和药材、木材、皮革、瓷、煤炭、橡胶、化纤、化工产品、医疗等行业.其应用主要反映在微波加热与解冻, 微波改性, 微波枯燥, 微波灭菌与杀虫等面.2.4.1 微波加热与解冻由于微波加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 我们可以使用微波在很短的时间将物料加热到所要求的温度.目前微波纯加热

30、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家庭民用中.据估计, 全世界有超过8000 万台家用微波炉在使用着 5 , 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2.4.2 微波枯燥微波枯燥是把固体湿物料作为一种电介质, 置于微波交变电磁场中, 在频繁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物料中的极化水分子迅速旋转, 相互摩擦, 产生热量, 从而加热和枯燥物料.用微波对物料进展枯燥时, 一般物料外表温度低于芯层温度, 形成负温度场(一般加热式为正温度场), 且物料产生较高的蒸汽压力, 与环境形成较大的静压力差, 使物料中的自由水和水蒸气形成渗透流.负温度场和物料外静压力梯度的存在, 使微波枯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物料枯燥法, 形成了微波枯燥的

31、独特机理.它具有枯燥速度快、质量好的优点.微波改性进等用微波加热技术对米糠进展处理, 分析了微波处理时间、料层厚度、米糠原始水分、贮藏时间对米糠稳定性的影响.工艺试验说明, 当含水率为15 .8 %21 %, 料层厚度为30 70mm, 微波处理时间为150 200s 时, 可产生较好的稳定效果.实验结果说明, 微波处理可以明显地提高米糠的稳定性,且微波加热处理时间是对稳定化效果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2.4.4 微波烧结微波烧结技术是一门新的烧结工艺.相对于传统的烧结法, 微波烧结具有突出的优势:材料部结晶构造更加均匀, 致密度更高, 改善了材料的性能;实现选择性烧结, 产生具有新的微观构造和优

32、良性能的材料.作为前沿跟踪技术, 我国也于1988 年将微波烧结技术列入高技术研究开展方案(863 方案),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烧结出了Al2O3 瓷舟, 而且还成功地烧结出不开裂、组织均匀的发动机增压器涡轮转子.其坯体直径为96mm, 最终致密度为理论致密度的97%.2.5 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前景加热过程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微波加热作为是一项新技术, 它具有众多其他加热法无法比较的优点, 无疑将会在各部门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微波加热一项新技术、新法, 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深入, 它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缺点和缺乏.如

33、以微波枯燥为例, 其所用能源为高价位的电能, 与传统能源相比, 有时其枯燥本钱仍然较高;单独用微波枯燥物料, 假设控制不当, 容易使物料产生过快的温升和很高的温度, 从而导致物料部产生炸裂 , 甚至出现烧焦现象.在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开展, 微波加热技术也日趋成熟, 微波加热设备日渐精良;电力供给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微波设备电子器件价格的下跌及能源比价的调整, 使得微波加热设备及微波加热的直接本钱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 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加热式不再是一种环保良好的作业.这些都为微波加热的应用和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前景.我们可以预见:

34、微波加热技术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章 实验局部三、 实验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 紫外光谱仪 美的微波炉 磁力搅拌套 精细天平 循环水真空泵四、 实验试剂间甲酚 赖氨酸-环糊精 二甲基亚砜 五、合成-环糊精与间甲酚的包合物5.1 反响步骤A.饱和水溶液法在天平上称取1.14g-环糊精与圆底烧瓶,参加50ml去离子水,并参加转子,放于磁力搅拌套。-环糊精微溶于水,75恒温搅拌加热待-环糊精全溶于水。现象:-环糊精微溶于水,加热一段时间白色粉末溶解于水中,透明液体。此时,用移液管取3ml间甲酚溶液于试管,逐滴滴入圆底烧瓶中。开场计时,恒温搅拌加热2-3小时。现象:间

35、甲酚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环糊精水溶液,滴入后呈油滴状,加热后油滴逐渐消失。将烧瓶的液体倒入锥形瓶中,冷却至室温。现象:冷却过程中透明液体开场慢慢析出粉色晶体。待晶体不再析出后,使用真空泵抽滤,得到粉色晶体。将晶体放入说明皿中晾干,装入贴有标签的枯燥的小瓶。现象:滤纸上得到粉丝晶体。晶体待检测B.微波加热法在天平上取1.14g-环糊精与锥形瓶中,参加50ml水,放入微波炉中加热2min,取出。现象:-环糊精微溶于水,在液体中呈白色粉末,微波加热后变为透明液体。用移液管移取3ml间甲酚溶液与试管,逐滴滴入上述锥形瓶中,放入微波炉中加热7min。现象:间甲酚不溶于水及-环糊精的水溶液,参加后呈油滴状,

36、在微波炉中加热后溶液变为透明粉色液体。取出锥形瓶,冷却至室温。现象:冷却过程中透明液体开场慢慢析出粉色晶体。晶体不再析出后,使用真空泵抽滤,得到粉色晶体。将晶体放入说明皿中晾干,装入贴有标签的枯燥的小瓶。现象:滤纸上得到粉丝晶体。晶体称重后待检测。C.紫外光谱检测。图5.1.1 间甲酚底物光谱图图5.1.2 峰值检测值图5.1.3 间甲酚包合物普通加热紫外谱图图5.1.4 峰值检测值图5.1.5 间甲酚包合物微波加热紫外光谱图图5.1.6 峰值检测图D.核磁共振光谱检测。间甲酚构造式为 C7H8O图5.1.7 常规加热法间甲酚与-环糊精的核磁共振谱图图5.1.8 微波反响核磁共振谱图5.2 实

37、验结果与讨论间甲酚理论产量g实际产量g产率饱和水溶液法1.24200.819566微波加热法1.24200.891772表5.1.1 结果产率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微波加热法的产率较高,且微波加热法耗时更短,效率更高。 间甲酚 底物 饱和水溶液法 微波加热法 波峰波长nm259.00299.00298.50 吸收值4.7824.9634.958表5.1.2 间甲酚紫外波峰波长表结论:1.比照看出,混合物与底物并没有太大迁移,证明均有包合物产生。2.由紫外光谱图可以看出,两种晶体与单体想比,波峰均有迁移,说明包合物产生。3.由核磁氢谱图可以看出: 3.1 .化学位移在3-4.8的为包合物中环糊精的

38、氢原子吸收峰;5-9的为包合物中间甲酚的吸收峰; 3.2. 通过比照包合物中主客体分子相应氢原子的积分比例,得出二者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六、合成赖氨酸与-环糊精的包合物6.1 反响步骤A.饱和水溶液法在天平上准确称取1.14g-环糊精于圆底烧瓶,参加50ml去离子水,并参加转子,放于磁力搅拌套。-环糊精微溶于水,75恒温搅拌加热待-环糊精全溶于水。现象:-环糊精微溶于水,开场是白色粉末,加热一段时间白色粉末溶解于水中,变成透明液体。在天平上准确称取0.08g赖氨酸,倒入小试管,参加3-5ml去离子水,溶解赖氨酸,全溶后逐滴滴入圆底烧瓶,与-环糊精水溶液一起加热。75恒温加热2-3小时。此

39、现象: 赖氨酸易溶于水中,溶解后无水透明液体。加热停顿,将烧瓶的液体倒入锥形瓶中,冷却至室温。静置3-4天。现象:静置过程中透明液体开场慢慢析出固体。待固体不再析出后,使用真空泵抽滤,得到白色固体。将固体放入外表皿中晾干,晾干后装入贴有标签的枯燥的小瓶。现象:滤纸上得到白色固体。晶体待检测B.微波反响法在天平上取1.14g-环糊精于锥形瓶中,参加50ml水,放入微波炉中加热2min,取出。现象:-环糊精微溶于水,在液体中呈白色粉末,微波加热后变为透明液体。在天平上准确称取0.08g赖氨酸,倒入小试管,参加3-5ml去离子水,溶解赖氨酸,全溶后逐滴入上述锥形瓶中,放入微波炉中加热20min。现象

40、:赖氨酸易溶于水中,溶解后无水透明液体。取出锥形瓶,冷却至室温。静置7天。现象:静置过程中透明液体开场慢慢析出固体。固体不再析出后,使用真空泵抽滤,得到透明晶体。将晶体放入说明皿中晾干,装入贴有标签的枯燥的小瓶。现象:滤纸上得到透明晶体。晶体待检测。C.紫外光谱检测。图6.1.1 底物赖氨酸紫外光谱图图6.1.2 峰值检测图图6.1.3 常规加热法的赖氨酸与-环糊精包合物的紫外光谱图图6.1.4 峰值检测图图6.1.5 微波加热法的赖氨酸与-环糊精的包合物的紫外光谱图图6.1.6 峰值检测图D.核磁共振光谱检测。图6.1.7 常规加热法的赖氨酸与-环糊精包合物的核磁氢谱图图6.1.8 微波加热

41、法的赖氨酸与-环糊精包合物的核磁氢谱图6.2 实验结果分析赖氨酸饱和水溶液法微波加热法理论产量g0.65880.6588实际产量g0.26810.3936产率4155表6.2.1 赖氨酸包合物产率分析 赖氨酸底物饱和水溶液法微波加热法波峰峰值267.50268.00262.50吸收值5.0494.8934.920表2 赖氨酸紫外光谱波峰波长表结论:1.由产率分析表可看出,在一样反响条件下,微波反响产率更高、耗时更短,即效率更高。2.由上表可看出,包合物中底物的最大吸收峰与原料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可见,在此包合物中,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很强,这是由主客体分子间的空间匹配程度导致的。3

42、.由核磁谱图可知:3.1 化学位移在3-4.35的为包合物中环糊精的氢原子吸收峰;4.80-5.66的为包合物中赖氨酸的氢原子吸收峰;3.2通过比照包合物中主客体分子相应氢原子的积分比例,得出二者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结论1.通过两种反响法得到的包合物称量后计算产率,得出微波反响产率更高,速度更快。2.紫外光谱图分析得出两种法合成的包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并无太大差异,且和底物相比有明显迁移,说明合成的是同一物质。3.Beta-环糊精和间甲酚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4.Beta-环糊精和赖氨酸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参考文献1GedyeR N,SmithFE,WestawayKCetal.,

43、TetrahedronLett.,1986,27,27912ColeKS,ColeRH,J.Chem.Phys.,1941,9,341-351.3GedyeRN,SmithFE,WestawayKC,J.MicrowavePowerElectromagn.Energy,1991,26,3-17.4沫文,文祥,恽榴红,第一届全国微波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54.5华莲,希明,赖声礼.微波对化学反响作用的动力学原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9):46-50.6缪承恩微波技术根底电子科技大学,1994.7枫,奉建芳.-环糊精包合物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中药材

44、,1996,196:316-317.8纯,郭澄,邵元福.丁香油-环糊精包合物的理化性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19邵伟,米广太.芦丁-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1998,(01)10小生,必需氨基酸对人体安康的影响,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27:33-3411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人民卫生,1998,24-5112钟秀英.常用-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检验技术进展.中药材,2003,2613正华,广滨,璐.-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进展,1994,04)致我的毕业实验及毕业论文是在慧明教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走进实验室的那天起,教师就一直鼓励我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一定要有创新精神,但要细心谨。教师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让我受益非浅,在实验和论文期间,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学习环境,并在生活给予了实验室所有同学无微不至的关心,谨此向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同时感实验过程中给予过我指导和帮助的会英教师,还要感在实验中给予我帮助的易地花、金晓玲同学。感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全体教师和同学四年来给予我在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和关心。借此论文完成之机,对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教师、同学们表示由衷的感。祝福母校民族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明天更辉煌!.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