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科技实用教案

上传人:牛*** 文档编号:85609481 上传时间:2022-05-06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1.4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环境学概论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科技实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环境学概论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科技实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环境学概论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科技实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环境学概论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科技实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概论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科技实用教案(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程的主要(zhyo)内容?第一部分(b fen):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内容,包括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等;第二部分(b fen):本课程的重点要求内容,包括生态学基础,水、气、土、声、渣等污染物的污染机理,重点污染指标,以及污染治理技术以及环境监测等; 第三部分(b fen):本课程的扩展内容,包括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等。第1页/共42页第一页,共43页。课程(kchng)的特点?(1 1)涉及(shj)(shj)知识面广;(2 2)叙述性内容多;(3 3)专业基础性强。 第2页/共42页第二页,共43页。学习本课程的目的(md)和作用?学好这门课有

2、助于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掌握生态保护和污染(wrn)(wrn)防治的基本技术,有助于培养起坚定、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该课程对环保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入门课;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 第3页/共42页第三页,共43页。课本(kbn)及参考书课本:环境学导论(第二版)何强等编著(binzh),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考书:现代环境科学导论盛连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农业环境保护张宝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学左玉辉编著(binzh),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环境保护概论刘天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4页/共42页第四页,共43页。第一节 环

3、境(hunjng)一、环境的概念 1、广义的概念: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2、狭义的概念 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fnyn)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种。 第5页/共42页第五页,共43页。二、人类(rnli)的环境 图11 人类(rnli)环境的结构第6页/共42页第六页,共43页。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

4、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yngxing)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第7页/共42页第七页,共43页。自然环境(z rn hun jn)的要素构成第8页/共42页第八页,共43页。自然环境(z rn hun jn)的层次结构岩 石 圈土 圈水 圈生 物 圈其 他 圈 层地 球 环 境外 围 空 间 环 境自 然 环 境第9页/共42页第九页,共43页。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jigu)特性第10页/共42页第

5、十页,共43页。人工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 社会环境:经济(jngj)、政治、文化组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反过来又成为人类活动的制约条件,也是影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工程环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工程环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造(chungzo)出来的人工环境出来的人工环境2、人工(rngng)环境第11页/共42页第十一页,共43页。3、环境科学(kxu)中的人类环境 是指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圈和人工环境中的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以及人的关系问题。 我国的“环境”概念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给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野生动物、

6、野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 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 区等。 ”第12页/共42页第十二页,共43页。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zhngt)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zhngt)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zhngt)或环境系统。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 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

7、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等等。 第13页/共42页第十三页,共43页。2、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rh)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第14页/共42页第十四页,共43页。3、环境质量环境

8、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 种描述;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 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r qi)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第15页/共42页第十五页,共43页。四、环境的分类人类环境是由若干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有序、彼此(bc)交错重叠、彼此(bc)互相转化变换的子系统所组成,是一个具有程序性和层次结构的网络。如按照人类环境的范围来分: 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聚落环境地

9、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第16页/共42页第十六页,共43页。五、环境的功能特性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和高速(o s)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环境有以下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 第17页/共42页第十七页,共43页。第二节 环境(hunjng)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什么是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ynq)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

10、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第18页/共42页第十八页,共43页。2、环境问题的分类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2、由人类(rnli)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第19页/共42页第十九页,共43页。3、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

11、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shn ti hun jn)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第20页/共42页第二十页,共43页。三阶段的核心问题: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2.“第二次浪

12、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zhuny);全球环境问题第21页/共42页第二十一页,共43页。4、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性质:(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它与人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呈现孪

13、生关系; (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 (3)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的变化; (4)可控性,即通过(tnggu)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借助法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总可以把环境问题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内。 第22页/共42页第二十二页,共43页。环境问题的实质: 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包括两层意思: 1 1、所谓的环境问题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 2 2、要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和

14、破坏(phui)(phui)进行治理和控制,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第23页/共42页第二十三页,共43页。二、全球环境问题(wnt) 1、全球环境问题(wnt)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wnt),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wnt)。主要包括人口问题(wnt)、城市化问题(wnt)、淡水资源缺乏问题(wnt)、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即生物多样性)问题(wnt)、海洋污染问题(wnt)、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wnt)、以及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wnt)。 第24页/共42页第二十四页,共43页。2、发达

15、国家的环境(hunjng)状况(1)比较好的解决了国内的环境(hunjng)污染问题天更蓝了19731982年日本大气环境监测(hun jn jin c)结果第25页/共42页第二十五页,共43页。水变清了日本(r bn)人体健康环境水质达标情况第26页/共42页第二十六页,共43页。(2)发达国家当前国内的环境问题 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噪声问题仍很突出;氮氧化物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大气中有害物质(重金属、致癌物质等)如故;水环境问题还未解决。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卫生和大城市的污染问题。即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进程中,正步(zhngb)着发达国家“先

16、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第27页/共42页第二十七页,共43页。三、我国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1)森林生态功能较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gibin);(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旱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2、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弃物增加。 第28页/共42页第二十八页,共43页。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1、控制人口;2、增加环保(hunbo)资金投入;3、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第29页/共42页第二十九页,共43页。第三节 环境

17、科学(kxu)及其分支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xnxng)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集成于20世纪70年代)第30页/共42页第三十页,共43页。图15 环境(hunjng)科学与三大科学领域的关系第31页/共42页第三十一页,共43页。二、环境(hunjng)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研究内容(狭义)(次生环境(hunjng)问题):1)人类和环境(hunjng)的关系; (2)污染物在自然环境(hunjng)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

18、的过程和规律 (3)环境(hunjng)污染的危害; (4)环境(hunjng)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hunjng)预测; (5)环境(hunjng)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6)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7)环境(hunjng)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8)环境(hunjng)区域规划和环境(hunjng)规划;(9)环境(hunjng)管理。第32页/共42页第三十二页,共43页。2、任务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nngling)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改善(gishn)(g

19、ishn)环境质量第33页/共42页第三十三页,共43页。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 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gun x)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第34页/共42页第三十四页,共43页。三、环境科学的发生(fshng)与发展分化发展阶段整体发展阶段第35页/共42页第三十五页,共43页。1. 分化发展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第一次把人为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同自然灾害区分开来,并辟为专门(zhunmn)的科学研究领域多学科发展阶段片面性、局限性第36页/共42页第三十六页,共43页。2. 整体发展阶段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

20、xtng)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xtng)分析和系统(xtng)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xtng)全面研究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协调各子系统(xtng)之间的关系,以寻求高效能的优化结构第37页/共42页第三十七页,共43页。四、环境科学的分科分为三大部分:1、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研究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2、基础环境学:环境科学发展中形成的基础学科;(环境数学(shxu)、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等)3、应用环境学:环境科学中实践应用的学科。(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第38页/共42页第三十八页,共43页。第39页/共42页第三

21、十九页,共43页。总结环境环境要素(hun jn yo s)环境质量环境问题第40页/共42页第四十页,共43页。THANKS第41页/共42页第四十一页,共43页。谢谢您的观看(gunkn)!第42页/共42页第四十二页,共43页。NoImage内容(nirng)总结课程的主要内容。该课程对环保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入门课。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mi u)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主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卫生和大城市的污染问题。即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进程中,正步着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集成于20世纪70年代)。谢谢您的观看第四十三页,共43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