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5429996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645.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资源描述:

《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6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港港政管理中心二五年八月目 录1前言31.1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缘起31.2临港新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意义31.3研究工作重点与思路41.3.1研究工作重点41.3.2研究工作思路41.4研究技术路线52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给临港新城的启示62.1城市生态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和动态调整的生态规划62.2城市生态建设应优先确立生态空间格局72.3城市生态建设应与城市的功能定位相协调72.4城市生态建设要特别注意生态安全问题82.5城市生态建设必须与区域生态特点相协调82.6城市生态建设应努力引入山野自然并加强城市

2、自然保护93临港新城生态建设的自然生态基础条件与规划现状93.1临港新城规划区生态特点93.1.1濒江临海,具有典型海岸带地域系统特点103.1.2耕地、果园为主,具有典型的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特点103.1.3湿地面积较大,生物多样性较高113.2临港新城建设生态适宜性分析123.2.1基于生态承载力分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123.2.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33.3临港新城总体规划及实施现状中的生态要素分析143.3.1对“绿地系统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143.3.2对“水域景观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173.3.3“交通系统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193.3.4“旅游规划

3、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213.3.5规划的主要生态敏感性问题分析223.4临港新城规划区的生态敏感区域233.4.1生物多样性敏感区243.4.2重要人工生态敏感区243.4.3生态安全敏感区253.4.4人居生态敏感区253.4.5结构性生态廊道敏感区254临港新城生态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整体形象及目标体系研究264.1临港新城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指导思想264.2临港新城的整体生态形象研究274.2.1开放合理的生态格局274.2.2协调共生的生态建设274.2.3和谐节制的生态文化274.2.4清新宜人的生态人居274.2.5友好高效的生态产业:274.3临港新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系统及

4、核心指标集285临港新城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格局优化295.1临港新城景观生态格局构建295.2临港新城生态功能区划295.2.1原则295.2.2生态功能分区305.2.3生态功能区控制与建设315.3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建设355.3.1临港新城生态建设原则355.3.2临港新城生态支持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356临港新城产业生态建设规划预研究416.1临港新城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概况436.1.1第二产业436.1.2第三产业436.1.3第一产业446.2临港新城能源、物质代谢分析446.2.1能流456.2.2水流456.2.3固态残余物456.3产业园区生态建设目标与指标476.3.1总体目标4

5、76.3.2“十一五”生态发展目标476.3.3生态发展指标476.4临港产业生态建设技术指导原则486.4.1清洁生产原则486.4.2减物质化原则486.4.3产业园区集成优化原则486.4.4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原则486.5临港新城“十一五”产业园区生态建设思路496.5.1加强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成,让临港产业链“长”起来496.5.2大力推行功能经济和再制造,让临港重装备产业“轻”起来506.5.3推行从“摇篮”到“摇篮”的生态循环管理模式,让临港产业链“绿”起来506.5.4加强运输工具和产品包装环境管理,让临港物流业“净”起来516.5.5加强餐饮、娱乐、菜场等第三产业的环境管理

6、,让临港社会生活环境“美”起来516.6临港产业生态系统建设调控对策526.6.1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526.6.2实施APELL计划526.6.3实行园区环境信息公开计划536.6.4建立副产品或废物交换系统536.6.5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536.6.6加强政策保障和制度建设547临港新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557.1建设原则557.2建设目标全国先进的示范性生态小区557.3建设内容567.3.1生态人居建设技术策略567.3.2立体生态小区规划577.3.3生态人居网络建设578临港新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578.1生态文化教育建设578.2生态法规与集约型管理建设581 前言1.1

7、 临港新城生态城市专题研究缘起“十一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落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关系到上海21世纪发展大局的“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来说,十一五同样是一个奠定并落实“和谐、协调、可持续”的城市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临港新城城市性质定位正是遵照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其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临港新城将依托“两港”“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独立、完整的现代化、综合型都市,成为魅力都市、碧水蓝天绿树环抱的生态都市”。由于2010年世博会前临港新城将完成

8、初步建设,并由此奠定今后城市发展的框架与基调,因此十一五规划对于落实临港新城生态城市定位将至关重要。基于上述背景,临港新城管委会决定针对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如何落实“城市生态及集约型城市”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一方面为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而深入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将作为临港新城进一步开展生态规划的前期研究。1.2 临港新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意义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生态城市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张家港、日照、扬州、绍兴、长沙、盘锦、海宁、常熟等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目标,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市”建设热潮正席卷21世纪初的中国,形成一道独特的壮观景象。临港新城

9、的发展肩负着“体现上海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水平和风貌,力争作为上海带给世界的崭新的标志性城市”的历史使命,将作为体现上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着的展示馆”。因此,临港新城的生态建设也必须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引领新世纪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临港新城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将自己放在世界竞争的舞台。当今世界汹涌澎湃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使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竞争日趋激烈,而生态与环境建设已然成了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新增长点,各大城市纷纷亮出城市的生态名片,打出生态牌、环境牌。临港新城拥有大量的湿地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海塘地貌、宜人的滨海气候等珍贵的生态资源,因此从城市的建设

10、之初即着力加强生态内涵的建设,将使得临港新城从一开始就站在生态建设的制高点上,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1.3 研究工作重点与思路1.3.1 研究工作重点经过项目组与临港新城管委会研究,共同确定本次研究的重点为:1、确定临港新城城市生态建设指导思想2、明确临港新城城市整体生态形象及其特色主题3、初步明确临港新城的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景观结构及建设思路4、初步分析临港新城产业生态建设的思路与途径5、生态人居与生态文化建设6、在“十一五”期间需要专注解决的生态问题1.3.2 研究工作思路本次研究将遵循下列工作思路:放眼世界:临港新城肩负着“体现上海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水平和风貌,力争作为上海带给世界的崭新

11、的标志性城市”的历史使命,其生态建设也必将引领新世纪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因此本次研究将把目光投向世界,瞄准生态城市理论与建设的前沿,汲取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临港新城的生态建设伊使,即将其定位于世界城市生态发展的参照系中。立足当地:临港新城所在区域具有非常鲜明的自然、生态特点,从生态环境角度说是上海硕果仅存的几块宝地之一。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生态财富,本次研究将在充分揭示区域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特点,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临港新城的充满个性的整体生态形象。尊重规划:临港新城的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甚至一些主要的专项规划都已相继出炉。这些规划都是经

12、过国内外一流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后形成的,有的已经付诸初步实施。因此生态研究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已有规划成果,然后从生态角度对已有规划进一步拓展,针对生态问题进行开创性的深入工作。突出重点:本次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为十一五规划的生态主题充实内容,二是为临港新城进一步开展生态规划奠定基础。因此本次研究工作将不追求内容面面俱到,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识别临港新城面临的重要与紧急生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现场调研NONONONO文本修改提交文本框架及工作重点初步文本形成资料收集联机检索课题组与管委会交换意见指导思想与目标体系生态功能与格局优化产业生态建设景观风貌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体系专家和部门咨询相

13、关问题集核心与关键问题集专题形成解决思路充实资料专家咨询部门调研临港新城市十一五规划的相关内容YES专家和部门咨询YESYES课题组与管委会交换意见专家咨询会YESNOYES1.4 研究技术路线图1-1 研究技术路线2 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给临港新城的启示世界城市化进程表明,人类的未来将是一幅以城市为主体的画面。世界城市化在环境问题上走过的弯曲历程也让人们认识到: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者协调均衡发展的城市,不仅有助于城市知名度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活力,有助于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全球众多城市正在按生

14、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例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前苏联的莫斯科,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阿德莱德,新西兰的Waitakere市,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中国台湾的台南、江西的宜春等。临港新城要在全新的“处女地”实现完美理想城市的梦想,“体现上海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水平和风貌”,承载“上海带给世界的崭新的标志”的历史使命,引领新世纪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就必须放眼世界,依托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以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为参照,在城市建设历程的开始就处在一个高水平的起点上。本次研究通过查阅、检索大量文献资料,选择与临港新城

15、有一定可比性的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启示:2.1 城市生态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和动态调整的生态规划传统城市规划最大的弊病就是不太考虑城市空间中的“绿色效应”,不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仅对物理环境的时空分布做出适当的安排和布置,过分强调社会、经济成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市民的眼前利益。在这样的规划理念下,城市中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与集聚,使世界上不少城市呈丘陵状,如纽约、芝加哥、香港、上海等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高,已形成建筑低山,原有的河网和植被被水泥森林所取代,气候调节能力大大削弱,城市原有河道被大量堵塞或填平,也影响了防洪排涝能力。继上世纪60年代McHar

16、g提出综合评价与生态规划方法后,在海岸带开发、城市空间规划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80年代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成熟,诸多国家如前苏联、日本、德国、捷克、美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开始研究并实施城市生态规划,其特点是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护,而且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模设计、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横滨北靠东京都,东临东京湾,面积432km2,人口330万,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其所在地理位置及其与东京的关系与临港新城的地理位置

17、及其与上海的关系有一定的可比性。横滨市通过综合规划,确定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在改善城市环境的最初阶段,城市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争取公共使用空间”,主要包括七个方面:(1)通过保证安全而令人愉悦的开敞空间,保护步行者的权利;(2)尊重地形学和绿化的地域自然特点;(3)尊重地方文化和历史遗产;(4)丰富绿化和开敞空间;(5)尊重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6)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7)既要有形式的美,又要有内容的美。作为一个整体的七项目标,其实质就是要创造一个令人舒适愉快的城市空间环境,并重视人的价值。城市开发和环境改善需要整体考虑,要找到这两个方面的有效契合点,才能吸引各方面

18、投资,尤其是私人投资。政府把城市规划真正看作是环境改善的一种手段,并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动态调整。例如,60年代开始筹划、80年代实施的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计划,就是一个开发与环境改善结合的成功案例。2.2 城市生态建设应优先确立生态空间格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总存在着一些环境和生物(主要是人)的利导因子,以及一些促进或限制其组分增长,对系统稳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正负反馈因子。通过使用各种定量的和定性的方法,明确关键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利导因子和关键的正负反馈因子,优先确立城市区域内决定城市生态运转效能的生态空间格局,是国内外城市生态规划常用的方法。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部,有较好的自

19、然生态环境,地域内或邻近有自然山林、果林、河流等。与临港新城类似,相当于中等城市规模的广州科学城也是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为了在开发建设中保持良好环境,避免“建设性破坏”,广州科学城将生态规划方法引入,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质量等生态因素分析评价入手,以自然生态优先为原则,揭示科学城适宜发展用地及方向,优先确立土地利用的生态空间格局,并为科学城结构、形态和功能布局提供依据。江西省宜春市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市的试点,其特点是将城市生态系统和乡村生态系统结合在一起建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宜春市的生态规划首先对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城乡范围内的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了系统结构(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生态

20、子系统)、系统功能(生产、生活、流通、还原)及外部环境(系统的边界),以掌握系统现状;第二步确定一套能概括整个系统且便于分析调控的结构,然后逐项剖析协调;第三步,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调整系统结构、功能,再调控,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满意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其生态规划中优先考虑的仍然是整个系统的生态调控的结构。2.3 城市生态建设应与城市的功能定位相协调Hafencity是德国汉堡市的一个港口功能区。规划区域跨越Elbe河两岸(和上海当年开发浦东新区的情况有相当的可比性),历经20年左右的开发建设,现在被称为见证汉堡市现代繁荣的先锋。Hafencity的功能定位非常清晰,整体规划和建设

21、上有几点颇为值得借鉴:1、规划从一开始就强调,Hafencity的建设不是汉堡市的蔓延扩展,而更重要是性质和功能上的补充和健全。城市功能上,Hafencity的建设,尤其是初期的建设,一直围绕着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强化和深化汉堡市作为国际化的物流和商务枢纽的重要功能,其它的所有建设都是服务性、辅助性的。2、针对人的设计。随着Hafencity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港口区的功能定位也逐渐拓展,外延到更多的人性化的设计。今天的Hafencity是让汉堡市民和游客借助港口区零距离体验生活和“生命之源”水之间的亲密联系的最佳场所。针对此的设计主要有四点:(1)、高品质的公共共享空间(主要是市民公园);(2)

22、水上音乐厅(艺术中心);(3)海事博物馆;(4)海洋水族馆。其中,市民公园的设计集中于规划区域西部,整合了既有城市绿地斑块,并合理利用以前的港口防御工程的建设基础。码头附近的散布步道是一个特色设计,即可观摩处在可视范围内的货运区运作,也可在沿岸的水上休闲平台(小型观光游船码头、咖啡座,日光浴场等)上随意游憩,真正促成人和水,人和港口之间的亲密接触。2.4 城市生态建设要特别注意生态安全问题美国的滨海城市新奥尔良城与临港新城有着相似的地理区位,同属河口冲积平原上的城市,其北靠湖泊,南依密西西比河,东临大海,城市周围有大量自然湿地。一场飓风“卡特里娜”给新奥尔良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有科学家评论认为:

23、新奥尔良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缺乏环保意识,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是灾难中损失惨重的根源之一。耶鲁大学生态学家斯凯利认为,新奥尔良城市周围大量自然湿地本来可以象海绵一样能够大量吸收降水,减少洪水侵袭的强度、保护城市,但新奥尔良在城市建设中排干了大部分湿地。密西西比河挟带的淤泥,本来可以缓慢地沉积在入海口,进一步增加城市的缓冲层,但现在却被引入管道加速冲走。此外,当地石化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靠近港口的海边设立了大量炼油厂、原油仓库、化学品加工厂和仓库。“卡特里娜”袭来时,这些工厂和仓库大部分都被风暴潮淹没,使袭向城市的洪水变成了污水和毒水,更加重了对人们的危害。尽管新奥尔良的飓风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

24、少从一个侧面提示临港新城的建设要特别注意生态安全问题。2.5 城市生态建设必须与区域生态特点相协调城市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审时度势,以确保城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能够协调、均衡地发展,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顺应并一定程度上引导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生态建设结合特定的地区特点确立一个整体的生态城市的形象,形成自己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台湾省台南市港口新城的规划建设。规划区域原为一家已闲置的大规模糖厂和附属的甘蔗田,有一定的建设基础,现无人居住,规划前70%以上为农田、林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用地。港口新城的建设没有一步到位,全面铺开,而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物

25、的基础上,在城市西部围绕一条交通主干道两侧高密度布设。在集中强调服务于港口物流功能的同时,保留了城市中部和东部的大量农田。两者之间以城市公共共享空间,自然湿地和林地过渡隔离,并与环城绿带一起适度向建设区内部渗透,特别有两条插入城市中心的较大规模楔形绿地。此举维持甚至提升了港口新城的生态优势。此外,建设区被交通体系划分为相对规整统一的很多街区(block),其中的新颖设计是生物气候廊道(bioclimate corridor),其取向主要遵循主导风向、水流向、地势等地理气候背景条件,结构上以水体和景观绿地的组合为主。除了生态安全上的考虑,此设计通过为硬质外壳的高密度建设区添加自然绿色的“心”,既

26、实现了港口新城整体生态格局的优化,在景观上的还兼顾了大局上的格局和谐和个体上的个性特色。2.6 城市生态建设应努力引入山野自然并加强城市自然保护近15年来,在欧洲和北美的城市中,以生态要求为基础的自然保护规划得到了蓬勃发展,从小型的野生动物公园和社区的自然公园,到广泛的城市边缘的森林和网络化的绿色走廊,城市自然保护规划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适应人们在城市环境中享受自然的需求。英国的许多城市当局都采用保护自然的策略,他们提供政策框架,列出自然保护的目标、范围、重点内容和适合生态管理的必要政策,通过规划来确定城市自然保护的具体措施。这些规划都非常强调自然环境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和对当地城市居民的价值

27、。如英国大伦敦的城市自然保护工作近十余年来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伦敦议会于1984年发行了科普手册,他们要求地方政府认定并提供对具有自然保护价值的场地的保护,在新的发展计划中考虑生态因素,强调把重点放在自然环境,鼓励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在缺乏野生动物的城市区域。在将自然引入到城市公园的工作中,英国的工作方法一般包括以下一些步骤:1观测公园生态特征现状及利用情况;2评估增强生态的潜力,创造全新的动植物环境;3向公园游客咨询;4为生态管理制定目标清晰的管理规划;5征询建议。3 临港新城生态建设的自然生态基础条件与规划现状3.1 临港新城规划区生态特点临港新城规划区濒江临海,具有典型海岸带地域系统特点

28、;目前的土地利用现状仍以耕地、果园为主,具有典型的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特点;规划区滩涂资源丰富,水网交错,湿地面积较大,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3.1.1 濒江临海,具有典型海岸带地域系统特点海岸带是受海陆气交互作用影响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海岸带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南汇由西向东呈犁形,东南部突出于东海中,是上海市郊成陆较晚的地区,而位于南汇东南角的临港新城规划地区成陆时间更晚,基本上成陆于明清以后,有近一半以上的规划面积是近20-30年围垦成陆,30的规划面积是本次规划围垦成陆。以围垦前海岸线为基准,规划地区全部位于距离海岸线1

29、0公里范围内,属于典型的海岸带地域系统。临港新城规划地区东、南两个方向分别为东海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受来自海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与上海内陆地区相比,夏季少有高温酷暑,冬季严寒天气不多,暴雨日数较少,但大风日数相对较多,大治河口的观测记录显示,年平均大风日数为49天。临港新城规划地区中的新围区的土壤类型为滨海盐土,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相对较低,土壤含盐量相对较高,呈微碱性反应,土壤结构较差。由海边向内陆,随着成陆时间的变长,土壤含盐量逐渐降低,人工熟化程度逐渐加深,有机质含量也逐渐增加。规划区西北部的万祥镇和泥城镇、书院镇部分地区受长期耕种、施肥、灌溉和自然

30、条件的综合影响,土壤发育较好,土层深厚,土壤比较肥沃,成为适宜种植粮棉油瓜果、蔬菜等作物的高产土壤。由海边向内陆,随着土壤的逐渐脱盐,临港新城规划区的自然植被也由海堤外的互花米草群落、藨草群落和海三菱藨草群落过渡到海堤内的芦苇群落、白茅群落、芦竹群落、野菰群落、鱼塘堤坝上的盐地碱蓬群落,另外,沿老海堤水杉防护林群落,各种谷类、瓜果类的农业作物群落,在处于老围区的东海农场一带建设有滨海森林公园、滨海高尔夫球场、鲜花港,形成了特有的森林群落、草地群落和花卉群落等人工植被。3.1.2 耕地、果园为主,具有典型的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特点临港新城规划地区是南汇区的主要瓜果产地和农业生产耕地之一,扣除新围垦的

31、滩涂,规划区面积占南汇区总面积的30,耕地面积占南汇区总耕地面积的49,林地果园面积占南汇区总林地果园面积的41。临港新城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2-1,从表中可以看出,规划区以耕地为主,占总面积的44.27,其次是新围垦的滩涂,占29.40,然后是各种建设用地,占13.4,园地占5.12,由此可见,临港新城规划地区目前仍以农用地为主。临港新城规划地区的农业植被中以蔬菜和瓜果为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一般占到40左右。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蔬菜和西甜瓜每年播种面积分别在60000亩以上,果园面积在30000亩以上。种植的果树有桃、桔、梨、苹果、李、葡萄等,但以桃为主,特别是芦潮港镇就有桃园万余

32、亩,是上海市桃花节的发源地。表3-1 临港新城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用地面积(km2)用地比重()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7.242.44公共绿化用地1.960.66村镇建设用地27.79.34区域交通用地2.90.98农用地耕地131.344.27林地1.420.48园地15.185.12水产养殖区15.65.26未利用地内陆水域6.12.06滩涂87.229.403.1.3 湿地面积较大,生物多样性较高临港新城规划区的另一大特点是湿地面积较大,从表2.2-1中也可以看出,滩涂面积有87.2km2,占总面积的29.40,再加上内陆水域和水产养殖区,湿地总面积达108.9 km2,占规划区总面

33、积的36.72。沿海滩涂湿地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湖塘湿地,形成了多样的水生植被群落,也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因此,规划区是上海市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区之一。如果从地理、生态角度划分,规划区的湿地植被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河湖水生植被,一类是滩涂植被。内陆河湖水生植被中挺水、浮水和沉水三个植被型都有。挺水植被以芦苇、菰等为主,但形成大面积群落的不多见,其他尚有莲群落和慈姑群落,人工栽培的居多。浮水植被较为多样,在许多湖汊、小河分布有漂浮型的凤眼莲单优群落、喜旱莲子草群落;满江红、槐叶苹等在一些小池塘水面形成单优的漂浮群落,亦散布于其他水生群落中。沉水植被主要由苦草、菹草、

34、轮藻、金鱼藻、狐尾藻等构成,其中苦草群落和菹草群落在不少湖荡、池塘中分布。沿海滩涂植被以挺水类型为主,内侧高潮区以芦苇、菰等群落为主,其中有一些其它湿地种类,多样性较高,且越近岸种类多样性越高;在中、高潮区滩涂上还有互花米草群落,局部地区与芦苇群落交错混生。外侧中潮区是以莎草科藨草属(藨草和海三棱藨草)为主的群落,多样性较低,甚至几乎是单一种群群落,向外可至低潮区,向内可与芦苇交错分布,形成过渡混生群落。其它湿地植物,如蓼科、毛茛科、禾本科、莎草科、泽泻科、天南星科等科的多种植物主要散生于河湖岸边滩地、海边高潮带群落内,一般不占据群落的主要地位。此外,在沿海、河口未经开垦的盐渍土上常有以碱蓬或

35、白茅为主的盐土植被。滩涂湿地是拥有生物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因此临港新城规划区内新近围垦的沿海滩涂和堤内老围区,特别是庙港一带滩涂和东海农场附近区域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生物多样性较高。这一地区除了农田村落附近常见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鸳鸯、水獭,上海市重点保护动物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蝮蛇、刺猬等。另外,还有数量较多的赤麻鸭、针尾鸭、绿翅鸭、花脸鸭等在这一区域栖息。相比较而言,临港新城规划区内农田耕作区的野生动物种类较少,生物多样性较低。常见蛙类主要有中华蟾蜍、黑斑蛙,常见的鸟类主要有麻雀、家燕、白头鹎、棕背伯劳、灰鹡鸰、白鹡鸰、大山雀等,常见的兽类主要是鼠类和蝙蝠。其中棕背

36、伯劳和大山雀是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 临港新城建设生态适宜性分析3.2.1 基于生态承载力分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量度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与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概念,其所倡导的生态足迹分析法,以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指标、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普适性而日趋流行。本报告利用临港新城现状及规划的土地利用的相关数据,借助生态足迹理论中生态足迹供给的有关评估模型,对临港新城的现状和规划后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估算,并将之与华东地区其它城市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临港新城生

37、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 评价方法人均生态足迹供给: (j=1,2,6)式中:ec为人均生态足迹供给(hm2人);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本次评价采用土地类型的均衡因子来自中国生态足迹的报告。产量因子则采用徐中民等人的研究文献中提供的数据。2. 临港新城生态足迹供给测算根据对临港新城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及临港新城规划中对土地利用平衡数据,本次评价对临港新城的现状与规划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了统计核算。表3-2 临港新城生态足迹供给测算项目总面积(hm2)人均面积(hm2)均衡因子产量因子人均生态足迹供给(hm2)规划前规划后规划前规划后规划前规划后耕地13

38、13094000.08650.01132.81.920.4650.0607林地166048190.01090.00581.10.910.01090.0058草地891600.058700.50.390.01140建筑用地3783130600.02490.01572.81.660.11570.073水域217023800.01430.00290.210.00290.0006合计29659296590.19530.0357-0.60590.1401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至少有12%的生态容量需被保存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说一个区域的生物生产性土地要提供12%来供给地球上其他

39、生物生存所需。据此,上表所得结果再扣除12%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足迹供给,临港新城现状与规划后的生态足迹供给分别为0.5332hm2和0.1233hm2。3. 临港新城生态足迹供给水平的分析将临港新城与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及国际代表国家的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分析,如图2.2-1所示。尽管上海市临港新城的生态足迹供给水平相对较高,明显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和长三角地区的无锡、镇江和扬州,但仍低于中国的平均生态足迹供给水平;与其它国家及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更低,占全球平均水平的26.7%。图3-1 临港新城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供给的比较根据前文运用生态足迹供给的模型对临港新城的生态承载力的分析,

40、可以看出,虽然临港新城规划前与上海市比较生态承载力是上海市平均水平的2倍,但随着临港新城的开发,人口的大量增加,其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将迅速下降到上海市平均水平的50,因此,为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临港新城必须将建设生态型和集约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加大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3.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服务是“支持和满足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极其组成物种的状况和过程”,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生产、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气候气象的调节和稳定、旱涝灾害的缓解、土壤的保持及其肥力的更新、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解毒与分解等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功能与效益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

41、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县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保证。生态系统服务还是产生和增进人类福利的一个重要资本,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社会经济中显示出一些与自然资源相类似的生态经济特征。通过对临港新城规划区生态系统极其服务功能识别的基础上,综合遥感分析资料,采用Costanza等人给出的单位生态系统价值参数与统计所得的各类生态系统面积,计算出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体计算模式如下: 式中:V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Sij类生态系统的面积;Pjj类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折光南投县他服务功能的价值,本规划中,j取1-6(即涉及6类生态系统);Fjk是第j类生态系统中第k类生

42、态效益的单位面积价值,本规划中根据Costanza等人的分类和估算,k取1-17之间的自然数。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可以计算出临港新城规划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位价值和总价值,具体结果见表2.2-3。表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算表生态系统类型单位价值/USDha-1面积/ha总价值/108CNYyr-1所占比例/%临港新城临港新城临港新城森林20071420.023084510.1493草地2321960.003683230.0238滩涂湿地19580872013.829745689.4587河流/湖塘849821701.493693469.6621耕地92146480.10915

43、690.7061城市化地区0378400总计-2966015.4593637100根据表2.2-3的测算可以看出,临港新城规划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主要是由滩涂湿地和河流、湖塘提供,其中滩涂湿地由于单位面积的价值更高,所以作用最为突出。规划实施后,由于大量滩涂湿地围垦转变为建设用地,因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会锐减,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滩涂湿地的占用应进行充分论证,并适当保留一定比例的湿地。考虑到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远高于森林,而规划区现状湿地资源丰富,临港新城的生态建设应充分围绕湿地做足文章。3.3 临港新城总体规划及实施现状中的生态要素分析3.3.1 对“绿地系统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

44、应分析1. 临港新城绿地系统规划简介临港新城的绿地规划,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将森林引入城市,并结合地域实际条件,形成了“生态保护壳生态走廊生态核”的生态绿地网络结构。 生态保护壳规划建设滨海、大治河和泐马河森林通廊,其中滨海防护林最小宽度60m,最大宽度2000m,大治河和泐马河两条滨河森林通廊最小宽度130m,最大宽度1800m。该“生态保护壳”即为城市环城林带,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改善局地气候条件。 生态走廊以沪芦生态通廊以及两港大道生态通廊形成临港新城总体的“生态走廊”,构建临港森林,成为包括现有林地、农田、果园、苗圃和水域在内的多样化的生物空间。 生态核结合森林通廊在新城的核心地区规划

45、以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为主的大规模的临港森林,作为临港新城的“生态核”。临港新城绿地系统由森林系统和城市绿地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2. 绿地现状及规划实施现状规划区内沿人民塘分布有水杉林带,老围区的东海农场一带建设有滨海森林公园、滨海高尔夫球场、鲜花港,沿大治河分布有绿化林带。区内除老海堤外新围垦土地外,大部分为农业用地,农业植被中以蔬菜和瓜果为主,蔬菜和西甜瓜每年播种面积分别在60000亩以上,果园面积在30000亩以上,以桃林为主。临港新城目前处于一期规划实施阶段,建设地域为主城区、物流园区和重装备产业区,绿地系统建设目前正在实施道路、河流沿线绿化,区域绿地结构框架尚未形成。3. 生态效应分

46、析 生态廊道保护功能分析大治河和泐马河森林通廊在空间上确定了临港新城的边界范围,可有效控制城市发展规模,避免城市建设出现“摊大饼”的局面。沪芦生态通廊及两港大道生态通廊构建的临港森林将主城区、综合区等人居适宜区与物流、重装备区、主产业区等工业生态环境区的不同生态功能区有效分割,使得各组团范围清晰,减缓工业区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保护了人居敏感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五条森林通廊为临港新城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可以明显改善局地气候条件,降低热岛效应。选择合适的树种,可以增强吸纳有害气体,降低尘土,净化大气环境。沿浦东铁路、沪芦高速、两港大道和内河航道等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绿色廊道可以有效降低交通运输对沿线城区

47、、大学区的噪声影响。 规划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的分析规划区开发前拥有大片滩涂湿地,基本保持沿海湿地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量,多种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觅食、繁衍、迁徙途中休息的栖息地。规划实施后,大面积的原生态湿地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老海堤内区域在临港新城开发前以半人工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主,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并拥有大面积的桃园。规划实施后,大面积的农田将转变为产业用地,进一步演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绿地系统规划构建了“生态保护壳生态走廊生态核”的生态绿地网络结构,在发挥生态防护功能的同时,体现其生态廊道作用。规划的森林通廊可以成为野生动物进入城市的

48、廊道,进而通过环滴水湖楔形绿地进入主城区,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共处的和谐局面。通过开发利用地带性的物种资源,选择乡土物种,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通过结合现有条件建设森林公园、滨海高尔夫公园、郁金香公园、滨海湿地公园等绿色斑块,保存生态系统多样性。 人居环境敏感区和生态安全保护区分析根据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在芦潮港分城区东南方延伸至海堤均为滨海湿地公园建设用地,面积为466万平方米。在05年5月份绘制的临港新城规划动态图中,该湿地公园被调整为洋山保税港区,并将原沿海堤建设的防护林带调整为湿地。课题组认为上述规划调整将导致系列生态问题:l 芦潮港社区环境压力太大芦潮港社区在北、东、

49、西方向均被物流、重装备区包围,仅在西北方向保留一条狭长的绿色通廊,而在东南方向的开敞空间,规划了大面积的湿地公园,该方向平行于规划区主导风向,保证了局地风道的畅通,有利于物流园区和重装备区带来的污浊空气的扩散,可将新鲜空气引入社区环境;绿地可起到生态廊道作用,将鸟类等野生动物引入社区边缘,形成人与野生动物共处景致,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原有绿地规划可以有效舒缓周边工业区对芦潮港社区构成的生态压力,维护相对良好的景观格局和环境质量。规划调整后,芦潮港社区基本被工业区全部包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区和物流园区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其对社区的环境影响累积效应也将不断增加,社区未来的人居生态环境堪忧。l 临

50、港新城生态安全的风险增加临港新城规划区处于滨海地区,防止海风尤其是台风对城市的侵袭关系到生态安全,其东南沿海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前哨阵地。新奥尔良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沿海的防护有两个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一是海堤和沿海防护林的建设,二是滨海湿地的保护。因此将物流园区东南部的沿海防护林调整为湿地,将导致沿海防护林带在关键区域出现断裂,削弱了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主城区是在原有滩涂湿地基础上促淤围垦而成,原有湿地大部分被排干,使得该地区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主城东南部建设用地距岸线较近,生态保护带较窄,不利于生态安全,建议此处暂时不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待日后滩涂淤涨,条件相对成熟后再行考虑。 “生态保护壳”

51、的建设规模分析规划中的“生态保护壳”其规划本意在发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的作用外,同时起到分隔规划区与周边其它区域,发挥生态隔离缓冲的作用。但事实上林带的建设一方面受到用地的限制,一方面也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也就是说根据林带所需要的实际功能选择不同的规模与林分结构,同时要根据立地条件确定建设林带的可行性。因此,对一个空间单元的最好的生态保护并非就是给它穿上一身“森林盔甲”。例如对沿泐马河规划的生态保护壳,由于其与东南风和西北风的主导风向斜向相交,因此更应该着重考虑林带的通透性,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防护林带的规划建设。根据调查,在毗连重装备区的西侧是奉贤区的四团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同属工业用地,在此

52、地段建设一定面积的生态片林以疏解大片工业用地的环境压力是必要的,但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与增加主导风向的通透性的角度说,反而应该适当控制沿泐马河的防护林带的宽度。相反,由于在主产业区和万祥分城区的西北面是有居住区等分布,因此,对该段的泐马河的防护林带就要着重考虑其生态隔离和缓冲的作用,适当增加其建设规模。 规划未能充分体现区域风貌特色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风貌特征,绿地景观正是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良好空间载体。临港新城规划区具有滨海湿地自然景观,区内分布有大片农业用地,蔬菜、瓜果业发达,桃园面积广大,上海市桃花节即发源于芦潮港社区。绿地系统规划仅在鲜花港东侧规划一块生产建设用地,未能充分凸现规划区“花

53、果”的特色风貌。临港新城规划远期仍保留相当面积的农业用地,根据总体规划的产业导向,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型、现代化果林业种植为主。主要分布在生态绿地中。”走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道路。绿地专项规划应充分结合总体规划,落实农业发展方向,在临港森林和城市绿地系统中规划以桃林为主体的经济林果业用地。并利用鲜花港的品牌效应,发展鲜切花生产基地、绿化苗木基地等充分展现临港新城“花果”的风貌特色。3.3.2 对“水域景观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1. 临港新城水网系统规划简介根据规划,人民塘以西水系以现状水系梳理为主,人民塘以东新增大量水系,主城区内外水系相对独立。并在主城区开挖滴水湖,成为临港新城标志

54、性景观。主城区及综合区以环形水系为主,主产业区核心区以方形水系为主,核心区外以现状河道梳理为主。为保障规划区水质安全,规划开辟清水走廊,从大治河引水,通过西引河输入滴水湖。2. 现状水系及规划实施现状根据上海市地表水功能区划,规划区内人民塘以西水系为V类水质区,以东为IV类水质区,其中滴水湖为III类水质区。目前主城区包括滴水湖开挖在内的水网建设已基本建成。3. 生态效应分析水利功能分析水务专业规划通过达标海堤建设,雨水排水系统建设、科学论证的水系布局和骨干水利工程、水工设施建设等一整套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为区域水安全提供保障,其水利功能突出。 旅游娱乐功能分析临港新城规划兴建了包括滴水湖在内

55、的大量河道、湖泊,并结合绿地系统规划,沿河建设河道防护林带和景观绿化设计,形成城市河湖景观交融,呈现城市滨河景观风貌。滴水湖的建成使得临港新城水域景观突出,成为城市形象象征,并成为临港新城旅游开发的主要依托,具有显著的旅游服务功能。 滴水湖景观和生态功能分析滴水湖位于主城区中心区域,是一个正圆形人工湖,水域面积达4.2平方公里,湖中分布有西岛、北岛、南岛三个人工岛,并规划在湖的中心建设云塔,作为标志性建筑。环湖建设景观绿化带和城市的行政、商务集中区,外围为居住区,水景自然融入人居环境,营造一个亲水的迷人城市,所有这些,无疑使得滴水湖的景观服务功能十分突出。出于安全性考虑,滴水湖环湖岸边、湖底及

56、湖中三岛均为硬质工程断面。下表简要分析了滴水湖在硬质护岸情形下的生态效应表3-4 滴水湖生态效应分析滴水湖生态服务功能类别生态效应分析调节局地小气候功能滴水湖水域面积较大,由于其处于滨海湿润地区,海洋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使得滴水湖调节小气候功能不突出。维持生物多样性湖岸和湖底硬质化后,使得水生生物、底栖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鱼、虾等缺乏饵料而难以生存,也不能吸引水禽来湖中觅食,整个湖泊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其中生境丧失是重要原因。水质净化功能由于缺乏微生物的降解以及水生植物的吸附、截留作用,水质净化功能变差。调蓄和供水功能人工护岸后,湖泊的持水性能变差,失去与地下水系交换功能,也没有湖岸

57、漫滩湿地蓄水,当洪水来临时,不能大量蓄积洪水,蓄滞洪能力下降有机物质生产功能由于水中生物多样性锐减,初级生产力下降,导致有机物质生产功能下降。根据以上分析,滴水湖的景观功能突出,但是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不是一个自洽的自然水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弱化,易受到外界的环境干扰,实际上成为一个生态脆弱区。主城区水系相对独立于其它区域,要求保障滴水湖水质达到III类水标准。根据临港新城总体规划,滴水湖周边为商务、行政集中区,外围为居住区,人口相对密集,导致滴水湖承受的环境压力较大。滴水湖本身水量来自大治河,通过三个渠道,分别是北部的西引河及东引河,东部的石皮泐港。出湖的水量通过南部的两条河流排入杭州湾。

58、大治河水质控制标准为IV类水,为保证和改善滴水湖水质,规划了西引河工程,旨在通过大治河引水,并在引清河道中建立河道自净湖,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河流水质的水质状况。由于河流的过水速度较快,当大治河水质较差时,不能保证通过西引河入湖水质达标,也不能期望滴水湖自身净化作用实现水质达标。一旦大治河水质变差或者滴水湖受到外界一定程度的污染,将发生湖水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出现水华现象,将极大地影响主城区的景观风貌、旅游产业和人居环境。综上所述,滴水湖从景观和旅游娱乐功能上说其作用明显,功能强大,但从生态功能上说,生态效益不明显,从生态系统安全的角度说,滴水湖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与控制来维持其作为城市湖泊生态

59、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从来水水质、湖水周转速度、周边环境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维护滴水湖的生态系统,使真正成为临港新城的亮丽景观,而不是未来的生态负担。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湿地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规划区湿地面积较大,新围垦的土地在围堤内仍分布有大片芦苇湿地,滩涂面积有87.2km2,占总面积的29.4,再加上内陆水域和水产养殖区,湿地总面积达108.9k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6.7。临港新城水务专项规划应更加注重现有湿地的生态效应,充分利用海堤内的现有芦苇湿地和河岸滩地,尽量保持河岸与河漫滩的自然状态,可暂存来不及排出的雨水,使洪水不会淹没到临近街区,现有防洪排涝规划单纯通过骨干河道建设排涝,没

60、有考虑利用湿地增强区域汛期的防洪排涝能力;水务规划结合湿地建设,还可以净化河流水质,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再次,水务规划应与绿地系统结合,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物种繁衍、栖息地。实施中可以考虑选择合适区域建立湿地公园,为迁徙的鸟类提供栖息地,尽可能地将自然生态引入城市空间,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要突破传统城市绿化的概念,建立湿地绿地系统,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3.3.3 “交通系统规划及实施现状”的生态效应分析1. 临港新城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简介临港新城道路交通规划由“对外交通规划”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组成。整个道路交通规划的路网结构由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

61、路和城市支路四个层次组成。A2、两港大道、A30和远期规划的东海二桥登陆线为城市快速路,是新城对外交通的主要走廊。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主要沟通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及内部交通,并结合城市快速骨干公交BRT系统规划完善新城客运交通体系。新城与上海中心城的公共交通以市域快速轨道交通R3线为骨干,提供高速客运服务。此外还规划建设浦东铁路,组织洋山港、物流园区、重装备区的对外货运。2. 现状道路及规划实施情况规划区现有主要道路有南芦公路、A2(泥城以南路段尚未通车)、A30、三三公路、老果公路等。目前规划正在实施的道路有两港大道、A2(泥城至东海大桥段)以及主城区和物流重装备园区的道路。3. 生

62、态效应分析在道路规划、公共客运规划等宏观方面体现了生态设计理念结合了新城土地利用进行交通规划新城各功能区对噪声、废气等交通污染的敏感程度不同,主城区、综合区等人居密集区需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机动交通,A2和两港大道作为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将主城区、综合区与物流重装备区、主产业区彼此分开,构建分割工业区与生活区的屏障。A2和两港大道从规划区不同功能区之间穿过,在承担对外交通的同时,也为新城内部各功能组团间提供了快速联系通道。使得城市人口流、物质流处于良好流通状态,维持整个新城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运转。结合了绿地、水面等自然特点布置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临港新城道路规划与绿地系统、水系规划有机结合,发挥生态效应。在城市快速路和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