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信贷》修订之汇总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5385986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 页数:254 大小:1.4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银行信贷》修订之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54页
《中国银行信贷》修订之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54页
《中国银行信贷》修订之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54页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信贷》修订之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信贷》修订之汇总(25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银行信贷修订 2004年3月目录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第一节风险范畴与信贷风险种类第二节信贷风险管理策略第三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背景第四节中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第二章信用评级与风险分类第一节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第二节评级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第三节违约概率的测算第四节中国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第五节贷款风险分类体系第六节现行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第七节贷款风险分类与贷款准备金提取第三章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第一节统一授信概述第二节客户整体信用风险评价第三节客户整体信用风险控制第四节授信额度管理第五节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第六节统一授信监控第四章客户准入与退出管理第一节客户准入与退出政策建立背景第二节客户准

2、入与退出管理政策第三节客户准入与退出管理的实施与发展第五章授信业务授权管理第一节授权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二节授信业务授权管理方案第六章授信决策机制第一节独立的尽职调查第二节民主的集体评审第三节严格的问责审批制第四节授信审批流程与秘书工作第五节后评价第七章资产质量监控第一节资产质量监控原则第二节资产质量监控机构、职责和监控对象第三节资产质量监控方法第四节资产质量监控内容第五节资产质量后评价第六节资产质量考核第八章信贷资产保全第一节资产保全概述第二节贷款清收第三节逃废债务的防治第四节贷款重组第五节贷款出售第六节呆帐(损失)核销第九章风险/收益关系的评价第十章国别与行业风险分析第一节国别风险与度量第二节

3、行业风险判断与防范第十一章信贷风险组合管理理论第一节资产组合管理工具第二节资产组合管理模型第十二章经济资本配置理论第十三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商业银行法中对资产负债比例的要求第三节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管第四节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第十四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第三篇 信贷风险管理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决定银行的生存。目前,国际性大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技术日趋成熟。在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国内各商业银行都进

4、一步完善了自身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积极促进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中国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建立适合自己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本篇主要介绍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及中国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基本制度和管理方法。第一章 风险与风险管理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域,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保证贷款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收益最大化。本章简要介绍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问题及中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第一节 风险范畴与信贷风险种类风险是一个常见但又十分模糊的概念,理论界和实践界对风险的定义众说纷纭。一般来讲,风险是指因种种不确定性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

5、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出去的款项,借款人由于种种原因到期不能偿还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所谓信贷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一定的组织形式、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避免或减少信贷风险及其影响,以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的行为。一、信贷风险的特征信贷风险作为风险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上的特殊表现,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 产生原因复杂、表现多样。信贷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具体某一笔贷款损失,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的,如政策性贷款;更多是经济的,如经济周期波动;还有自然的,如自然灾害;甚至是道德上的,如欺诈等,这些都反映了信贷风险的复杂性和多

6、样性。(二) 金额巨大、影响面广。信贷业务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往往金额巨大,远远超过一般企业的风险损失。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职能,其信用活动风险往往会通过连锁反应放大数倍,从而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较大影响。(三) 可能直接造成货币资金损失。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因此其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将直接表现为货币资金损失的风险,风险控制不到位,银行将直接损失货币资金。(四) 具有较强的可控性,管理要求高。基于上述特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高于对一般风险的管理,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轻或避免风险造成的损失。这也是研究并加强

7、信贷风险管理的意义所在。二、信贷风险的种类根据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信贷风险通常可以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主要类别。(一)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导致潜在损失的最主要因素。信用风险也称“对家风险”,指交易的对方不履行或无力履行在交易中的义务,而引发损失的可能性。银行授信业务中的交易对方,如借款人、保函申请人,不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或无法履行由银行担保的责任,都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通常也包括客户信用等级下降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等同于违约,但它意味着违约可能性的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源在于借款人信用风险,因而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导致信用

8、风险的主要原因是:1、授信对象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或其他授信项下应向银行支付的款项,具体体现在:(1)产品或服务市场发生变化,市场萎缩或消失,致使销售减少、停止、或销售价格下降,导致授信对象销售收入减少,现金流量减少;或者虽有销售收入但销售条件如付款方式等对授信对象不利,如采取赊销等方式,在财务报表上表现为应收帐款增加,同样会减少现金流量。(2)经营成本和费用增大,如原料价格上涨、人力或管理费用增加等,导致授信对象现金流量减少。(3)授信对象盲目扩张,可用来还款的现金流量被挪用。(4)新建项目超支或建设期延长,贷款到期后仍未投产,没有可以用来还款的收入来源,这是固定资产贷款所面

9、临的主要风险。(5)汇率变动或利率变动使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实际还款金额增加,而正常的经营又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弥补。(6)授信对象账户被查封,不能动用资金还款。即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因各种原因被法庭冻结账户,不能提取资金还款,或在贷款到期前因各种原因被清盘,正常的运营被停止,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还款。2、授信对象没有还款意愿,有能力还款但不愿还款。这种情况在法制及社会征信体制不健全的环境下经常发生。一般来说,借款人不愿还款有以下原因:(1)借款人将还款资金挪作他用。(2)借款人有欺诈行为,携款出逃等。(二)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也是银行的一种主要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短期资产不足以用于支付短期

10、负债或额外的资金流出,即两者不匹配导致的风险。银行通常筹集短期资金,贷出长期资金,因此资产和负债之间会存在期限缺口,这种期限的不匹配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和流动性成本上升。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还受融资项目的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时间安排的影响,称为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时间缺口,这一缺口的大小及其时间上的稳定程度将影响着银行总体的流动性状况。流动性风险也意味着筹资困难的风险。银行的筹资能力一方面取决于银行的信用等级,另一方面取决于银行的筹资政策。如果银行的信用等级下降,筹资成本将上升;如果银行过度依赖外部融资,且其筹资行为出现不正常的波动或反复,则其在金融市场上的资信将会收到影响,进而影响其筹资能力。流动性

11、严重不足将导致金融机构倒闭破产。例如,由于某一重大客户的违约引起的巨大损失将造成某一金融机构日后流动性不足,进而导致挤兑的产生或其他金融机构出于防范违约风险的目的而取消对其的信用额度,这两者反过来又会加重流动性危机,从而导致银行破产。(三)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变化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不利变化的可能性。对银行来说,市场风险指市场变化给银行带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因市场变化导致借款人财务处境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对银行来说仍然是一种信用风险,而不是市场风险。银行经营信贷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

12、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可能造成银行信贷业务收入的损失,对信贷资产的安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如资金市场求大于供使利率升高,而贷款使用固定利率,则银行预期的利息收入要减少甚至出现利息收入小于利息支出。汇率的变化同样有可能使银行在存、放款货币匹配不当的情况下遭受汇率损失。同样,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信用风险的激增,从而影响信贷资产的安全。(四)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交易合同不能得到法律保护的可能性。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合法债权得不到法律保护(1)立法空白。立法落后于经济发展,使债权人在寻求法律保护时,没有适用的法律。我国社会主义

13、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立法落后于实践,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适用的法律来保护银行的债权。(2)执法不力和司法不公。我国目前银行面临的最大的法律风险,是有些地方的司法部门执法不力或司法不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许多地方司法当局对银行合法债权的保护远远落后于对本地企业的法律保护,表现在银行正当的债权诉讼不能得到公正和及时的受理,或虽有公正的审判但没有实际有效的法庭执行等。2、法律变更法律变更,使在变更之前签署的在变更后仍未到期的信贷协议及其他法律文件变为无效或不完备的文件,得不到变更后的法律的保护。如:在担保法实施之前,以房地产、土地、交通工具等财

14、产设定的抵押,无须办理抵押登记,担保法出台后,要求以上述财产设定抵押权必须进行登记,否则抵押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款人不配合银行去办理抵押登记,银行原来持有的抵押就没有任何意义。3、法律文件不完备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没有按法律规定的要求,与授信对象签署完备的法律文件,致使债权不完整,不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如财产抵押,不但需要抵押与受押双方签订合法的完备的抵押协议,而且需要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协议登记,缺任何一项都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4、交易对方授权不足即交易对方签署借款合同的代表没有得到合法的充分的授权,如没有全体董事签字的董事会授权书等。5、银行明知借款人使用信贷资金从事非法活动而放款

15、,使银行信贷资产得不到法律保护。(五)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在处理业务时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英国历史最长的商人银行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分行高级职员利森越权交易而损失巨大,最后被其他银行收购,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控制好操作风险的例子。信贷业务的操作风险产生于:1、做出授信决策所依据的资料和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不能有效地识别、量度和控制授信风险。银行在做出授信决定前,必须对授信对象本身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包括其资产负债状况、经营管理情况、发展前景、与本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往来记录等,以判断授信对象有无完备的借款资格、足够的还款能力和

16、充分的还款意愿,这是授信业务风险防范的基础。必须建立严密的授信业务操作规程,保证授信决策所依据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备。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授信建议权和审批权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个或几个职员身上,授权人依靠的只是受权人的忠诚和能力,对受权人的权力制约和行为约束不够,容易引发金融案件,会给银行带来很大损失。3、职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差,导致工作失误或疏忽,或为了个人私利,对银行进行欺诈,如向上级提供关于授信对象的虚假信息、非法或越权授信等。4、内部工作程序因故被打断或停顿,如电脑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等。第二节 信贷风险管理策略信贷活动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行为,

17、在这一运用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风险,回避、转嫁、分散和自留就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一、信贷风险的回避从根本上说,信贷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主动行为,为了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商业银行首先要主动地回避那些不应承担的风险。(一)坚持审慎原则。作为对社会有着广泛影响的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审慎原则。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一般企业根据其风险偏好的不同,既可以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活动,也可以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而银行始终应作为一个低风险偏好者存在,它所追求的是低风险下的合理收益,而不是高风险下的高收益,这是商业银行风险选择的一个基

18、本要求。从另一方面讲,银行的信贷活动所收取的只是相当于社会平均收益的贷款利息,这一收益比率也不允许它承担过高的风险。(二)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审查。要及时回避信贷风险,就是要在授信之前,深入调查借款企业情况,客观评估借款企业信用,严格审查贷款项目,然后根据自己的风险选择,叙做那些适合自身风险要求的项目,放弃那些不符合自身风险要求的项目。简言之,信贷风险的回避就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特点,选择那些适合自己风险要求的授信项目,同时,放弃那些不符合自己风险要求的授信项目。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对信贷风险的科学评估之上,而我们对授信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核定最高风险限额和授信额度、细化各类授信业务审查格式就是

19、为了客观评价信贷风险。所以,信贷风险回避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统一授信、对项目进行评估和审查的过程。二、信贷风险的转嫁银行在将一笔贷款贷给一家企业的同时,即承担了该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及时将风险转嫁出去。信贷风险转嫁,是指银行在承担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用担保等方式把自己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转嫁给第三者的一种风险控制方法,分为以下几种:(一)担保转嫁。担保转嫁即通过办理担保,银行把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借款企业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但银行在转移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信用风险。所以用担保来转嫁风险,其效

20、果的好坏取决于担保人的资信,如果担保人的资信水平较差,担保也就形同虚设。因此商业银行一般都要求担保人资信明显优于被担保人,担保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担保人必须具有足够代偿贷款本息或其他授信资金本息的资产,因此,担保授信额必须低于担保人能够提供的担保资产的数额;担保人必须具有独立处理自己财产的自主权,如政府机关不能作为担保人。根据以上要求,为确保担保人能够履行担保义务,银行必须对担保人进行严格的审查,担保贷款及其他授信业务的展期必须经担保人、借款人、银行三方协商一致,并订立新的担保合同,或者寻找新的担保人。展期改变了借款合同的期限,引起了借款合同的变更,延长了担保人的法律责任,必须经担保人的认可方

21、能生效。信贷风险的担保转嫁也包括抵押转嫁,抵押分以第三人财产抵押和以借款人自身财产抵押两种。在以第三人财产抵押的情况下,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转嫁给了抵押人;在以借款人自身财产抵押的情况下,虽然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没有转嫁给第三人,但是通过抵押能有效控制信贷资产损失,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二)保险转嫁。保险转嫁,即通过办理保险,将被保险人保险标的所遭受的财务损失后果转嫁给保险人承担的一种财务补偿技术。保险是人们处置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为人们在受害后及时提供经济补偿,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得到承保。银行信贷面临的客户信用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亦即投机性风险,这种风险既有损失的可能又有获利的

22、机会,这种风险是不可保的。银行信贷风险正是一种不可保的风险,一方面,贷款客户可能不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使银行蒙受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客户也可能遵守贷款合同,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使银行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正是因为银行贷款具有这样的投机性,所以保险公司对于一般的银行贷款是不予保险的。但是,一个国家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可能会对有限的银行贷款活动实施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出口信用保险是对托收、信用证等项下进口商拒付货款的风险进行保险,承保人多是由一国官方出面或由财政补贴的出口信用机构。目前在我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进出口银行可以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能有效地帮助商业银行转嫁对出口企

23、业的信用风险,促进机电产品等资本货物的出口。三、信贷风险的分散信贷风险的分散是指银行在进行授信活动时要注意所选择地区、行业和客户的分散,避免信贷资金的投向过度集中,即“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减少银行可能遭受的信用风险,从总体上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效益。对于银行信贷业务来讲,既要集中资金支持效益良好、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又要注意信贷投向不能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重点,要注意做到地区分散、行业分散和客户分散。(一)地区分散。地区分散是指银行在叙做贷款等授信业务时,应把资金投向于不同地区的企业,以避免由于某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剧烈变动而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当然,这主

24、要是针对一些规模比较大、跨地区经营的银行而言。近几年,一些大银行在完善国内机构网络的同时,纷纷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对境外客户叙做授信业务,也是出于地区风险分散的考虑。(二)行业分散。行业分散是指银行在对企业贷款时,要考虑到企业所处的行业,不能把大部分的甚至全部的资金只投入到某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业的企业中。尽管一家银行可能对某一个或几个行业比较熟悉,但同样要考虑到行业分散,因为市场状况变化很大,我们所熟悉、看好的行业很可能会发生一些突然的、超出我们预料的变化,若银行的资金仅投资于这些行业,会使银行发生较大的损失。我国银行过去按专业分工,与行业分散的风险管理要求是相违背的,不利于银行经营的安全,因而

25、近几年,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鼓励银行间的业务交叉和同业竞争,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三)客户分散。为了避免贷款过分集中的风险,各国金融当局都规定了一家银行对同一借款人贷款的最高限度。例如;美国联储理事会规定了一家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放款不能超过银行股东权益的10%,同时还规定了对银行高级职员借款的金额和具体用途。香港法令规定,银行对其董事个人及亲属的信用放款不得超过25万港元。我国商业银行法也规定,银行对同一客户的放款不能超过其资本余额的10%。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从客户风险分散的角度来考虑的。信贷风险分散要求银行动态地监控授信地区、行业及客户的分布结构,适时进行调整,这也就是所谓的贷款组合

26、管理。消极的贷款组合管理只是简单的风险分散,而积极的贷款组合管理则是追求风险分散基础上的贷款收益最大化,它不是简单的风险分散,而是有机的风险分散。四、信贷风险的自留与补偿任何风险管理策略都要付出代价和成本。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大量涌现,风险控制技术日益发展,人们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增强,对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的把握能力提高,为适应新形势下竞争的需要,银行积极寻求更为经济合理的风险处理方式,于是自留风险的技术得以重视和推广。所谓信贷风险的自留,也叫自担风险或保留风险,是指银行自行承担信贷损失的一种方式。任何风险管理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银行自身必然要承担一部分信贷风险。呆坏帐准备金

27、制度就是银行风险自留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银行自1988年开始实施呆帐准备金制度,目前,呆帐准备金的计提办法是在每年初的应提贷款基数上按1%差额提取,也就是说,我国银行自留风险的规模基本上是控制在贷款余额的1%这样一个范围内的。银行自留信贷风险,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一笔贷款数额的大小,损失的范围有多大,是局部受损还是整体受损,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有多大。二是银行有多少资金可用于应付呆帐及以外的一些损失。也就是说,银行的呆帐准备金和应付以外损失基金有多少。这两点是银行自留风险的前提,银行的财力限制着银行的风险自留能力,过度的风险自留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承

28、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各项信贷业务发生风险的概率,适度地安排各类业务规模,使风险得以分散,并确保各项业务收益足以补偿一般经济环境下的平均风险,使自身清偿力足以弥补一般经济环境下的最大风险。信贷风险的回避、转嫁、分散和自留,都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前两者偏重于具体贷款风险的管理,更多属于微观信贷风险管理的范畴;后两者偏重于商业银行整体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不管是风险分散,或是风险自留,都是以一定规模的信贷资产作为管理对象的,是属于宏观的信贷风险管理的范畴。第三节 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背景一、国际性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背景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的演变与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息息

29、相关。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这得益于诸多因素。例如,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商业银行单纯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限制了银行业的竞争,给银行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益;金融监管机构保护着银行业的安全,控制着货币的发行,其颁布的诸多监管原则限制了各种信用机构的经营范围,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掀起了银行业变革的第一次浪潮,金融市场功能的扩张、放松管制和竞争加剧成为这次浪潮的主要推动力量。金融市场功能扩张首先是国际货币体系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牙买加货币体系转变的结果。1944年确立的以美元为基础的固定汇率体制虽然对于战后各国经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在黄金

30、美元固定汇率制度下,难以避免“特里芬悖论”,而“特里芬悖论”造成的两难困境使19601973年间共爆发了十次美元危机。1976年1月,在牙买加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重大修正,确立了以浮动汇率为主要特征的国际金融体制,这种体制为各国政府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找到了解决途径,同时也由于它本身缺乏稳定性而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大为增加;其次,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成为世界金融迅猛发展的潮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证券融资取代国际银行贷款,成为占主要地位的融资方式。国际证券市场自1985年起在国际资本市场异军突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某些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国家,直接融资也迅速

31、发展起来;第三,7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滞胀,客观上宣告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失宠,美、英等国家纷纷改弦易辙,在金融、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服务业采取自由化的措施。金融自由化浪潮放松或解除了对资金流动的管制,追求利润的本性使得资本在全球寻觅获利机会,资本流量呈现递增趋势,流速不断加快,金融效率得以极大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种变化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放松管制的浪潮起因于废除对分业经营的种种限制,并通过废除以往对银行业的限制而向纵深发展。许多以前的监管措施变得与银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不相协调。长期以来存在于美国、日本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严格界限也日渐消失,不

32、论是美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还是日本的六十五款,其效力都在银行业的发展变革中逐渐被削弱。在有些国家,尤其是以全能银行为主导的欧洲,虽然对于分业经营的管制不是十分严格,但这种银行功能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趋势也日趋强烈。放松管制同时还是市场公平竞争的产物,最为突出例子便是Q条例催生出欧洲美元市场。Q条例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为限制短期投机借贷而规定的(在美国本土从事银行业务要受到Q条款的限制),它对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使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竞争。当时如果将存款放在美国银行设在伦敦的支行,再将存款转回美国银行本部,就绕开Q字条款的约束,也不受东道国法律限制。结果外国银行和美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用美元进

33、行的存贷交易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出现,各金融机构便竞相通过建立货币市场基金,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盈利性的产品。从此之后,限制银行业竞争的壁垒逐步被打破。放松管制极大地拓宽了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范围,许多信用机构由单一化经营走向多元化经营,金融市场上新的金融产品(如衍生工具和远期交易)层出不穷,对于金融市场中各种新机遇和新产品积极的探索极大地刺激了金融机构在金融中介职能以外其他领域的拓展,咨询、结构交易、资产购置、杠杆收购、项目融资、信用卡和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衍生工具和表外交易等各种附加值服务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银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随之而来的还有新的业务风险。 20世纪9

34、0年代后银行间的兼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新的科技条件下,规模收益递减的规律在许多产业中已经失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金融产业的集中程度和规模越来越大。通过合并与兼并,超巨型商业银行和超巨型投资银行不断涌现。1994年美国大通银行和化学银行宣布合并曾经让世人倍感震惊。1995年又传出日本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合并,成为日本最大的银行的消息。1998年金融业的合并更是值得大书特书。合并家数和金额屡创世界记录。这些巨型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在国际资本的全球流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超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完全是全球性的: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既是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又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

35、的发展。 各国利息率等指标联动和全球利息率的下降。在通讯系统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资金的流动将迅速导致同一币种的同类型贷款的国内、外市场利息率相等。全球化的趋势就表现为各国利息率、市盈率、债务/股权比和资本充足率的趋同以及外国所有权比重的提高。另外,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利息率较低的贷款者得以扩大其市场份额,从而导致全球利息率的下降。同过去相比,世界平均利率水平下降了一半。90年代以来,各国的利率水平普遍有所下降,连素来奉行高利率政策的一些国家也不例外。例如韩国贴现率从1991年的7.0%降至1996年的5.0%,市场利率从1991年的17.0%降至1996年的12.4%。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

36、通胀率普遍趋于缓和,利率下降,使债券获利水平远高于银行存款;享有信誉等级的政府、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到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一些西方国家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结果国际资金大量向证券市场聚集。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增量中,债券融资占有相对优势,国际证券市场的融资地位明显上升。国际证券投资迅速膨胀意味着金融中介的快速转换。目前全球证券业内50家顶尖级的证券商都不过是银行集团和金融集团属下的部门。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合二为一,使国际资本市场效率更高,竞争性更强,方便了国际资本转移,大量而迅速的全球资金流动,也将各国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资金在国际间的有效分配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金融全球化是

37、一把“双刃剑”,由于国际证券投资,尤其是短期证券的发行与运作存在不稳定因素,比如发行证券可以免受有关准备金、存款保证金和资本比率法规的约束,存在无中央银行的保险及发行人资本不充足的危险;证券发行涉及大量的当事人,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国家里,受制于不同的法律法规,因而市场的违约、欺骗、经营失败和其他突发事变等更不容易控制,从而增加国际投资的风险;证券投资运作的自动化,使许多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交易离开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使银行监督部门难以衡量和控制银行的风险程度。在金融全球化、市场波动性的增加以及分业经营壁垒的消除的背景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于是在银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日

38、趋显著。随着旧的监管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监管机构不再能一如既往地依靠分业经营的原则来管制金融风险,而迫切需要重新制定新的规则来保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于是国际清算银行不断修订金融监管准则,出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促进国际银行之间的稳健经营和公平竞争。二、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背景分析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受外部经济活动因素影响及内部经营管理能力的限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十分突出,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和向国际化大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基本因素包括:(一)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的信用意识淡漠,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

39、业的经营活动受制于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只有生产任务的约束,没有经营效益的压力,资金需求、产品销售等也都由政府计划解决。企业的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作为独立的信用主体与外部发生联系,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信用意识淡漠。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传统体制的影响仍然很深,相当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信用意识仍然比较差,管理混乱、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这样的社会信用环境下,银行贷款面临的风险加大。(二)法制环境不健全。信贷活动是一项涉及双方甚至多方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需要健康的法律环境对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制约。但在目前我国经济转轨的时期,法制环境不完善,使

40、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法律风险。一方面,无法可依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使银行作为资金的出借方经常处于不利地位,正当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应该说,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及金融立法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及金融活动的需要,仍然存在许多空白,在法律制定上没有体现对贷款人权益的优先保护。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下,有法不依、公然损害银行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一些企业非法实施兼并、破产或其他转制行为,逃废银行债务,漠视或公开损害银行利益。法律风险成为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信贷业务经营面临的一项突出风险。(三)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认知能力尚有差距。在

41、传统经济体制下,银行只是政府计划性分配社会资金的中介,没有成为独立经营货币商品的企业。银行的经营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只需按照政府计划供应资金,无需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银行行使的是政府财政性分配资金的职能。这一情况导致的结果是银行的风险意识很差,资金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银行自身管理不严、漏洞较多,信贷风险突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时期,如何正确认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授信制度及其客观规律,是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转变不能一蹴而就,过去由于我们对信贷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还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而不得不承担大量的信贷风险,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入世以后,金融行业竞争加剧,信贷市场逐步由卖方

42、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各家银行高度重视业务发展,纷纷以各种优惠条件争抢客户,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风险管理。应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管理规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也相应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法,但这仅仅是开始。在今后的信贷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提高对信贷规律的认识,积极吸收国外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不断改进和加强自身的管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当我国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我们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才可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四)其他因素影响。在经济转轨时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较大,经济周期性波

43、动加剧,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定的地域和时限内,信贷风险的主要和基础性因素是相对明显的,只有抓住不同时期信贷风险的最基本因素和特征,信贷风险管理才更具有针对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才能有较快的提高。第四节 中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近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适应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变,经过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一套涵盖全球和全部授信业务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一、中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沿革1996年末,中国银行进行信贷体制改革,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权

44、分明”的信贷运行机制。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成立了信贷业务部门和信贷管理部门。这两个部门在分工上各有侧重,既互相协作,又相互制约,信贷业务部门是具体的信贷业务经营部门,主要任务是拓展客户并对贷款项目进行初评;信贷管理部门是贷款的后续评审及风险控制部门,不能面见客户,根据信贷业务部门报送的书面材料进行评审。信贷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设立,确立了审贷分离制度在中国银行信贷业务运行中的核心地位,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信贷业务审贷合一的运行模式,强化了信贷业务审贷两个环节的内部制约机制,是中国银行实施第一步信贷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1999年,中国银行开始实施第二步信贷体改方案,其重点是将贷款以外的其他各类

45、授信业务均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实行审贷分离,强化各类授信业务在批放环节的相互制约机制,实现全方位的统一授信。在机构保证上,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取代原有的信贷管理部门,由单一的贷款业务管理向全方位授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过渡。2000-2002年,中国银行风险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总行和海内外分行逐步建立了以尽职调查、风险评审和问责审批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授信决策机制,从机制上杜绝了“反程序、倒程序”存在的土壤。2002年以来,按照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基本要求,中国银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涵盖范围逐步扩大,从地域上看,风险管理已经覆盖海内外所有分支机构,总行业务部门

46、均已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处室或人员;从业务上看,风险管理已经涵盖了公司、零售、金融机构、资金、结算、资产保全等所有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商业银行风险,也包括了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框架逐步健全,海外机构风险管理纳入矩阵化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关口不断向业务部门前移;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趋向完善,风险识别、风险分类、风险量化、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统一授信、集中授权、科学决策、有效监控”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2003年6月,中国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正式组建并召开第一次会议,风险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化,确立了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

47、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模式为核心的新的风险管理模式,标志着中国银行集团“大风险管理”战略定位开始形成,标志着中国银行在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创建风险管理品牌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二、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为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适应金融监管越来越严的要求,适应重组上市的要求,中国银行借鉴国外同业先进经验,研究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风险管理业已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筹划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符合中国银行整体发展要求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试行),并在中国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一)建设目标按照大风险管理的

48、战略定位,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是: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于一体、拥有众多海内外分支机构、功能齐全的国际化银行集团,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以集团风险管理部门为牵头组织部门,包括海内外分行垂直式的直接管理、集团职能部门式的窗口管理,以及香港四家机构(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保、中银投)董事会式的参与管理。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要求对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实行通盘管理。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使风险分散于不同部门之间,必须有统一的管理战略和控

49、制策略,将战略风险、信誉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加以集中控制,要针对每一类风险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提高集团整体防范风险的能力。3、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存在于每一个业务和环节,银行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无论任何岗位,都要有风险意识。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有效运作的前提,一项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制度、政策,需要自下而上的人员去执行、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倡导和升

50、华是至关重要的。全员化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的灌输、培养和提高,使员工普遍对风险管理有认知感、认同感、认责感,就能有效增强员工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我们的风险管理有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风险控制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管理层,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4、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现代风险管理从宏观到微观覆盖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设计和运作必须涵盖业务发展的全过程。要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各个环节划清职责

51、、分别把关、风险落实、管理到位。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风险管理,每一个部门,都要有风险管理的责任。不能仅满足于决策环节的“审贷分离”,测量业务发生时的风险程度,而应完善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方法,保证所有环节的各类风险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要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道德风险的防范。5、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引进和创新风险管理方法是衡量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必须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理念和做法,改进风险管理方法,以适应风险日益增强和国际化监管日益趋严的要求。目前国际比较成熟银行的风险管理已从关注单笔交易、单项资产和单个客户,发展为既重视单笔交易和单个客户的风险管理,同

52、时又高度关注所有信用敞口的总体风险控制,采用各种组合管理方法和技术,转移和防范贷款的集中性风险;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6、全额的风险计量模式全额的风险计量是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的最高层次。风险管理委员会要通过量化方法,归集、分析集团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业务的各类风险,全面衡量集团总体风险承受能力。要从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资本、收益、风险的衡量,判断局部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可接受,“有所为有所不为”,理性处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二)建设原则在建设上述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统一性与差别性统一。统一的风险

53、管理理念、战略、策略是各项具体风险管理活动的指南,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在统一的风险管理前提下,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政策,是风险管理得以有效贯彻的重要条件。经营领域的广泛性、业务产品的多样性、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客观上也要求必须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是中国银行集团三大业务领域,要根据各自业务领域管理要求的不同,采取分类的风险管理模式;作为集团核心的商业银行,要按照“大公司、大零售”业务流程特点和各类风险的特征,实施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方式;在具体管理方法上,要针对不同地区(国家)、行业、产品,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技术。2、独立性与开放性统一。风险管理的独立

54、性,就是要有独立的机构、人员,以独立的视角,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客观识别、度量和控制。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是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核心,是风险管理权威性的根本保证,是风险管理制约性的关键。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保持风险管理的适度开放性,是风险管理体系、机制、制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条件。风险管理要始终面向不断变化的市场、客户和同业,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要注意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完善,服务业务健康发展。3、控制性与服务性统一。制约性、控制性是风险管理的应有性质,是风险管理有效性、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适当的制约和控制,才能防止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短期行为,保证银行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风险管

55、理的根本目的决定了风险管理同时应具有服务性,只有牢牢把握住服务于业务发展这一要务,风险管理才能实现其管理价值,取得股东价值的最大化。4、扁平化与窗口化统一。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意做到扁平化与窗口化的统一。扁平化就是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战略和政策的传导过程,减少决策程序中的不必要环节,保证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有效性。窗口化就是要使风险管理涵盖各业务领域,对业务部门实行窗口式管理,有利于实现对业务风险的全面监控。把扁平化与窗口化管理统一起来,既保证了对总行和辖内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又保证了风险管理职能机构对业务系统的风险控制。在未来业务流程整合以后,这一原则也是必须坚持的。建

56、设风险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保障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业务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是业务发展的保障。没有健康的业务发展就没有风险管理,同样没有健康的发展也是银行最大的风险。因此,在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风险与发展、质量、效率的关系,使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始终体现发展观念、服务观念、效率观念,这是构建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三)组织架构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国内分行集团风险管理部门集团业务部门(风险窗口)中银香港有关专业委员会海外分行中银国际中银保险中银投资董事会管理模块风险窗口管理模块垂直式管理模块按照集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集团风险管理的组织

57、架构如下图:1、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定位集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由集团相关高层管理人员组成。负责管理中国银行集团业务的整体风险,包括战略风险、信誉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授信评审委员会、资产处置委员会、采购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和报告,其人员组成、资格认定、职权职责等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决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集团流动性风险和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管理,根据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组织司库部门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58、、业务发展委员会之间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各委员会工作报告同时抄送其他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调整集团风险管理政策、资产组合管理目标时应参考集团业务发展战略、资产负债结构等因素;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在进行集团资产负债管理时亦应以集团业务发展计划为指导,同时满足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政策要求,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本行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控制状况;业务发展委员会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时须掌握集团现有业务风险状况,满足集团风险管理政策要求。2、集团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集团风险管理部门是在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具体实施集团风险管理的牵头组织部门。根据集团风险管理战略的要求,传导、落实和执行各

59、项具体风险管理目标,监督、指导和后评价各级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窗口的工作,保障风险管理战略的实现,在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中发挥核心推动作用。集团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对集团各类风险牵头进行鉴别衡量和汇总分析报告;拟定或根据授权制定有关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开发风险管理技术;负责全行各类授信业务的授权管理和“三位一体”授信决策程序管理;组织超权限授信业务的尽职调查、风险评审,按程序报问责审批人审批决策;对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管理、检查、监督。3、三大风险管理模块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由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对分行实行的垂直式管理模块、对业务部门实行的窗

60、口管理模块和对中银香港等机构实行的董事会式管理模块三部分组成。(1)分行的垂直式管理模块国内分行及海外分行设风险管理部门(总行营业部比照分行执行),主要负责辖内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各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包括:牵头组织实施辖内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汇集、管理工作。按要求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报告本行风险状况。对同级业务部门及下级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政策执行督导、检查和后评价。组织辖内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工作。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由集团风险管理部门认定。(2)集团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管理模块在业务部门内设立由集团风险管理部门管理指导的风险窗口。业务部门负责人既要对业务发展负责,也

61、要对本部门或系统的风险管理负责,并组织建设好风险窗口,成立相应机构。集团业务部门风险窗口的职责包括:按照集团风险管理的原则、政策、制度,结合部门或系统业务特点制订本部门或本系统风险管理细则、办法、措施,指导本系统各级机构建立风险控制程序;根据集团风险管理部门授权参与业务审批,参与本系统风险限额的分配;组织实施本系统各类风险控制活动;对本系统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完成本部门及本系统风险状况的汇总、归集和分析工作,报送集团风险管理部门。集团公司业务部、金融机构部、零售业务部、资产保全部、结算业务部、基金业务管理部门、票据业务管理部门的风险窗口主要负责本系统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控制。集团金融市

62、场部主要负责本系统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控制,集中管理全辖交易性市场风险。风险窗口实行双向负责制,既向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同时也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窗口的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要经过集团风险管理部门认定,并定期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工作。(3)中银香港等机构的董事会式管理模块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保险、中银投资等机构的风险管理采取董事会式管理模式。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参与上述机构的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传达集团风险管理要求,对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其风险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从而实现上述机构与中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的对接,将其纳入中国银行集团全球风险管理体系。

63、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强调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延伸性、垂直性和统一性。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承担风险控制的相应责任。海内外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集团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作为集团风险管理部门的延伸机构,是集团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渠道和基础力量。(四)管理方法1、信用风险在单个交易层面,通过准入退出机制、统一授信、“三位一体”授信决策程序和差别化的授权机制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来实现;在组合管理方面,通过运用国别、地区、行业、产品、客户组合以及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方法实现。(1)单个交易信用风险管理统一授信。运用客户信用评级、债项评级等手段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统一识别。公司业务部门集中管理公司客户整体信用风险,防止对客户授信总量的失控;零售业务部门负责零售客户授信的整体控制,运用打分卡方式,建立零售客户自动授信审批模型;金融机构部门负责金融机构客户授信的整体控制。“三位一体”。通过“尽职调查、风险评审、问责审批”的授信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减少重复审查和决策层次,提高授信审批效率;探讨授信审批中心的运作模式;加强尽职调查人员和风险评审人员的专职化,在权责明确的基础上逐步向体现个人负责制的授信决策机制过渡。授权调整。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