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5359991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64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森林经营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森林经营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森林经营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资源描述:

《森林经营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经营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10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1、根本情况1.1自然环境1.1.1地理位置xx县位于黔东南州中部,地理位置东经10806至10830,北纬2624至2653之间,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上。东与剑河县交界,西与市、雷山县接壤,北面与黄平县、施秉两县毗邻。南北长50.4公里,东西宽22.6公里。全县总面积104170公顷。辖六乡二镇,156个行政村,807村民组。 1.1.2地质构造在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东部江南台隆主体局部之雪峰台拱。出露地层为晚元古宇下江群浅变质岩组成,岩性主要为板岩、千枚岩、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变余凝灰岩。其地质年代距今约6亿10亿年,岩石的力学性质比拟硬脆,极易产生破裂形变。区出露地层自上

2、而下分为两组:1番召组,上段为浅灰、灰色板岩,千枚岩夹少量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厚度400900m;下段为浅灰、灰色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夹板岩,或为变余砂岩夹板岩互层,厚度4001900m。分布北侧及西南角,面积较小。2清水江组,分布于区的大局部地区,以具有较多的凝灰质岩石为特色,厚度大于2000m。区构造上位于北向雷公山复式背斜东翼,总体为一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岩层倾角2225度,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三组节理裂隙发育,控制着河流、沟谷的延伸方向,对该区地形及水系的发育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1.3地形地貌xx县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上,地处江南古陆东北沿,扬子江台地东南部,在燕山

3、期形成的三穗、镇远大背斜的西南边缘,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折皱,主要有施洞大断层,为东北走向。境出露地层,按地质年代先后有震旦系板溪群、老留系及第三、四系地层。其中板溪群变质岩系地层分布最广,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1%,寒武系可溶性白云质灰岩分布较少,仅革一、台盘两乡的局部地区可见。地貌以山地为主,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及河谷阶地四种类型。最高海拔1980米交密与雷山交界的掌水坪,最低海拔465米xx猫鼻岭村与剑河五岔村交界的清水江面,高差达1515米。雷公山脉向县境延伸到西南边境的石灰河村、南刀村,进而廷伸至红阳、登交、方召一带,为南北的分水岭,地势西高东低。1.1.4. 气候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

4、润气候。xx县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分,水热同季无霜期较长,垂直气候明显。由于受雷公山脉的影响,致使南、北地区的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南部地区降水多于北部,而气温因南部海拔较高、雨日及云雾多、光照少而相对于北部要低,北部地区那么光照和热量条件比南部地区好,但降雨却比南部地区少,常有伏旱。全县年平均气温15.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7;极端最高气温为37.1,极端最低气温为-10.3;10积温在44555154之间,无霜期247-287天,年降水量1174mm,年降水总量14.21亿立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日照

5、时数1236.6小时,太阳辐射年平均在67千卡。1.1.5. 水文xx县属于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有大河一条清水江,中等河流3条巴拉河、翁你河、巫密河,大小河流共20条,总长594.8公里,河树枝状排列分布,水资源较为丰富。清水江经革一乡、施洞镇后流入剑河县境,其干流在县境长58.6公里,流域面积238平方公里,巴拉河由西南向东北汇入清水江,流经台盘乡、老屯乡,长80公里,流域面积265平方公里;巫密河发源于雷公山,是南部林区的主要河流,由西向东横穿南宫乡后流入剑河县境,长21.7公里,流域面积283平方公里。1.1.6.土壤由于不同的母岩及受外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土壤母质,从而形成不同的土壤。母

6、岩主要以砂页岩、页岩、碳酸岩为主,土壤主要以红黄壤、黄壤、红棕壤、石灰土为主。砂页岩、页岩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疏松、湿润,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立地条件好,宜林条件高,植被覆盖度大,林木生长迅速,是xx县森林主要分布的土壤类型。1.1.7森林植被xx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常绿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林为主要植被。常绿阔叶林主要以樟、栲、栎类为主,其次为梅、山茶等。常绿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杉木。南部以杉为主,北部以松为主。次要植被主要有青冈、枫香、化香、白栎、板栗、盐肤木、油桐、梨、苦丁茶、杜英等,还有蕨类、铁茫箕、巴茅草、梭草等。生物多样性比拟丰富,据考察,有各类生物共1553种以上,列为国家重点保护

7、的有41种。其中植物资源244科612属1062种,动物491种。列为一类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森林景观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灌丛草坡等,森林安康等级评定为安康,主要森林灾害有火灾、气候灾害以风、雪、旱灾为主和森林病虫害等。1.2社会经济1.2.1行政区划xx县隶属黔东南州管辖,县政府驻地台拱镇苗疆大道,距州府50公里。全县现设台拱、施洞2个镇,南宫、方召、排羊、台盘、革一、老屯6个乡,156个行政村,807村民组。1.2.2人口与劳动力截止2008年底,全县现有人口14.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1万人,占总人口的87.4,苗族等少数民

8、族13.44万人,汉族1.33万人,农村15周岁以上劳动力7.7万人。1.2.3国民经济2008年全县国生产总值6497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2852万元,第二产业19083万元,第三产业23040万元。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32079万元,其中种植业18726万元,牧业7378万元,林业5975万元,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62,占全县总产值的9.20%。全县财政总收入525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5元,与2007年比,增长15.9。1.2.4交通xx县交通以公路为主,65号高速公路与320国道从东至西贯穿全境。至2008年底,全县通车公路里程已达11

9、78公里。其中国道41公里,县乡道212公里,高速公路17公里,村道908公里。1.3林业建立1.3.1管理体系与技术力量xx县自1956年7月成立林业局以来,机构一直稳定。现设人秘股、林政股2个职能股室,局下属单位有xx县公安局森林派出所、xx县林业种苗和技术推广站、xx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xx县造林绿化站、xx县森林资源管理站、xx县木材检查林业站、排羊木材检查林业站、8个乡镇林业站。全县从事林业管理、技术人员有443多人。在管理、技术队伍中,大学以上学历的有14人,大专学历的有42人,中专学历有64人;中职职称8人。1.3.2林业生态xx县对林业生态建立非常重视,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

10、了一系列有关生态建立的法规和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先后启动和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建立工程等一批生态建立工程。目前,xx县共建立自然保护小区2个,总面积为22266.7公顷,省级森林公园1个。1.3.3林业产业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xx县大力调整林业构造,特色林产业得到了开展,2008年底,全县经济林开展到3530公顷包括零星分布,占有林地面积的4.81%,其中金秋梨面积1605公顷。以金秋梨、枇杷为主的经果林已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成效初显。 1.3.4林业科技推广xx县已建立

11、起以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森防站和8个乡镇林业工作站为主体的县、片、乡镇三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推广了一批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使林业科技成果和技术在林业生产中得到了成功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促进了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开展。全县先后建立林业先进技术推广示基地14个。在科技推广的同时,举办技术培训班500多期,直接参加培训农民3.2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万多份,辐射人数5万人。板栗、金秋梨丰产稳产、马尾松工业原料林栽培技术、竹林害虫综合防治等18项先进技术在全县围都得到了普遍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1.3.5森林经营形式xx县80年代初实行山林承包责任制,开展

12、山林定权发证;1990年在此根底上进展了完善;1995年起初步建立和完善山林流转机制;2008年在省开展核发林权证工作,全县山林承包期延长70年不变,共发放到户?林权证?2万余本,占应发农户的90.8%。目前集体所有的森林含疏林主要有集体、合作、个人三种经营形式。林地经营权可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联营等合法途径进展流转。1.3.6森林保护1.3.6.1森林防火设施xx县是省10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围均属一类森林火险等级区域。据统计,2000-2008年期间共发生火灾104次,过火面积106.8公顷,受害森林面积81.3公顷,损害林木蓄积5648立方米,烧毁幼林125600万株。全县的林火隔离

13、网络总长109公里,其中林区道路54公里,防火线45公里,生物防火林带10公里,用于林火监测的瞭望台5座,扑救森林火灾的机具761件,各类防火用车3辆,有专业半专业的森林消防队8个,队员177人,义务消防队156个,队员3200多人,有专职防火巡查队2支,队员60人,兼职护林防火巡查员328人。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0.3以。1.3.6.2森林病虫害防控xx县设有国家级森林病虫害赤腹松鼠中心测报点一个,县级松褐天牛含松材线虫病预防和松毛虫治理工程各一个,乡镇测报点8个,村级测报点156个,松材线虫病常年疫情监测点8个。有专职检疫员2人,兼职检疫员15人,测报员1人,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监测预报体系

14、。20052008年全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80.4%,防治效果达90%。2、森林资源分析与经营评价本章中的森林资源数据,采用2006年xx县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数据,通过补充调查,将xx县森林资源数据进展更新包括20062009年采伐、更新造林以及2008年1月森林资源凝冻灾害损失资源情况等容,以更新后的森林资源数据作为xx县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依据。xx县集体所有100815.53公顷和集体代管的国有1334.47公顷二局部不含单独编案的县国营林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xx县的部份,以下均称为集体所有。2.1森林资源分析2.1.1森林资源2.1.1.1林地面积全县林地面积7

15、6376.25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8863.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7.07%;疏林地面积1602.59公顷,占2.72%;灌木林地10449.89公顷,占17.75%;未成林造林地5154.05公顷,占6.75%;苗圃地12.74公顷,占0.02%;无立木林地36.72公顷,占0.0005%;宜林地256.95公顷,占0.005%。2.1.1.2林木蓄积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3271868.56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3250467.28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9.36%;疏林蓄积19870.34立方米,占0.006%;四旁树蓄积311.20立方米,占0.00009%;散生木蓄积1219.7

16、4立方米,占0.0004%。2.1.1.3森林覆盖率全县集体林森林覆盖率56.75%,林木绿化率56.75%。2.1.1.4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1野生动物xx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共记录有脊椎动物266种,其中,兽类48种、鸟类130种、爬行类26种、两栖类20种、鱼类4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8种。2野生植物全县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共记录有1062种,仅种子植物有447种;列为国家保护的种子植物 14种。 3古树名木据初步调查,xx县有古树、大树4771株。按分布地统计,革一乡2003株,南宫乡1427株,排羊乡546株,台盘乡451株,老屯乡189株,施洞镇83株,番召53乡株,台拱镇1

17、9株。主要树种为南方红豆杉、秃杉、翠柏、杉木、柏木、侧柏、银杏、马尾松、长苞铁杉、柔毛油杉、榉木、木荷、朴树、灯台树、皂角树、香樟、枫香、山核桃、白栎、水青冈、槐树、红麻栎、香果树、化香、泡桐、厚朴、板栗、锥栗、楠木、甜储栲和丝栗栲等,分属红豆杉科、杉科、柏科、银杏科、松科、木兰科、樟科、山茱萸科、金缕梅科、壳斗科、胡桃科、榆科和茜草科等。2.1.1.5森林生态景观xx县境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度相差悬殊,有南宫省级风景森林公园。山色、巨树、峡谷等形成了xx独特的森林生态景观。主要森林生态景观系统有:垂直地带性森林景观。包括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经济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中低山常绿、落叶

18、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矮林灌丛、山地草甸森林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季相景观。包括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山地彩色林相景观生态系统。复合景观。复合景观是本县森林景观的固有特色,类型丰富,有森林峡谷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岩溶地貌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库面景观生态系统等。2.1.2森林资源构造2.1.2.1森林使用权构造森林面积:集体27637.77公顷,股份合作1070.41公顷,个人30155.12公顷,构造比47251。各类林木蓄积:集体林活立木蓄积1663127立方米,股份合作林49889.41立方米,农户个人所有1558852立方米,构造比51247。毛竹株数:集体6万株,个人57万株

19、,构造比1090。2.1.2.2森林起源构造1各类森林起源构造人工、天然林面积构造比为5545,蓄积构造比为7129。各类森林面积、蓄积按起源构成详见表2-1。表2-1 各类森林面积、蓄积按起源构成表 单位:公顷、立方米 地类合计人工天然面积蓄积面积比重蓄积比重面积比重蓄积比重合计76069.833270337.6439227.5851.57%2326939.571.15%36842.2348.43%943398.1228.85%乔林58805.043250467.332690.9255.60%2231187171.10%26114.1244.40%938597.0328.90%竹林58.26

20、43.3374.40%14.9325.60%灌木林10449.89130.441.20%10319.4598.80%疏林1602.5919870.341208.8475.40%15069.2575.80%393.7324.60%4801.0924.20%未成造林地5154.055154.05100%2乔木林优势树种组起源构造乔木林优势树种组人工、天然面积构造比为:松类8614、杉类1000、阔叶树类0.298.8;人工、天然蓄积构造比为松类8317、杉类1000、阔叶树类0.298.8。乔木树种面积、蓄积按起源构成详见表2-2。表2-2乔木树种面积、蓄积按起源构成表 单位:公顷、立方米树 种人

21、 工天 然面积比重蓄积比重面积比重蓄积比重合计31503.5456.05%2306745.4571.22%24698.8443.95%931984.3928.78%马尾松20258.4885.77%1459192.4782.66%3360.8614.23%306114.4317.34%栎类336.317.32%3155.5810.79%4261.0792.68%26103.2289.21%杉木10734.35100%840378.88100%枫香390.93100%20503.52100%柏木154.5356.49%2922.4247.06%119.0443.51%3287.752.94%硬阔

22、类19.870.2%1096.10.3%12929.8599.8%42632.3799.7%软阔类3589.42100%138241100%阔叶混476.94100%14392.15100%3乔木林分龄组起源构造乔木林各龄组人工、天然面积构造比为:幼龄林2773,中龄林5248,近熟林3961,成熟林4258,过熟林1882;人工、天然蓄积构造比为:幼龄林2872,中龄林5545,近熟林4060,成熟林4159,过熟林1585。乔木树种面积、蓄积按起源构成详见表2-3。表2-3乔木林分各龄组面积、蓄积按起源构成表 单位:公顷、立方米龄组人工天然面积比重%蓄积比重%面积比重%蓄积比重%合计315

23、03.5454.672306745.570.9626120.9145.33943848.729.04幼龄林3851.2223.33%73296.228.6712658.5476.67182483.0671.33中龄林14895.9769.251062166.471.316613.3830.75427376.7528.69近熟林11009.9379.94999597.1388.792762.7620.06126231.2711.21成熟林1729.5130.2817016946.183981.1169.72198346.5353.82过熟林16.9113.861516.7313.88105.12

24、86.149411.0986.122.1.2.3林种构造在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中,防护林12764.65公顷、特用林8041.7公顷、用材林33228.08公顷、经济林1204.71公顷,构造比为2214568。在有林地和疏林地蓄积中,防护林553215.33立方米、特用林315472.97立方米、用材林2385573.49立方米、经济林54.92立方米,构造比为171072.90.1。2.1.2.4 乔木林资源构造1乔木林优势树种组构造在乔木林面积中,松类23619.33公顷、杉类10734.33公顷、阔叶树类16539.13公顷,构造比为462133。 在乔木林分蓄积中,松1765

25、306.9立方米、杉840378.88立方米、阔叶树类565679.47立方米,构造比为562618。2乔木林龄组构造在乔木林面积中,幼龄林16509.76公顷、中龄林21509.35公顷、近熟林13772.69公顷、成熟林和过熟林5832.65公顷,构造比为29372410。 在乔木林分蓄积中:幼龄林255779.25立方米、中龄林1489543立方米、近熟林1125828立方米、成熟林和过熟林379443立方米,构造比为8463412。2.1.2.5竹林资源构造1竹林林种构造在竹林面积中,防护林29.27公顷、特用林1.8公顷、用材林27.13公顷,构造比为50347。在毛竹株数中,防护林

26、497200株、特用林5300株、用材林124200株、经济林4479株,构造比为790.820.2。2竹林竹种构造在竹林面积中,毛竹面积23.33公顷、杂竹33.6公顷,构造比为4058。3毛竹株数各龄组构造在毛竹株数中,幼龄竹0株、壮龄竹81200株、老龄竹60600株,构造比为05743。2.1.2.6灌木林资源构造1灌木林林种构造在灌木林地中,防护林5554.53公顷、特用林184.73公顷、薪炭林4657.73公顷、经济林52.87公顷,构造比为532441。2灌木林树种构造茶叶49.28公顷、油茶3.62公顷、其它灌木树种10396.99公顷,构造比0.50.0399.47。2.1

27、.2.7用材林资源构造1用材林地类构造在用材林面积中,乔木林33200.93公顷、竹林27.13公顷、疏林1297.8公顷,构造比96.160.083.76。在用材林蓄积中,乔木林2369747立方米、疏林15827立方米,构造比991。 2用材林亚林种构造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面积17211.8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396.8公顷、一般用材林15619.53公顷,构造比52147。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蓄积1360184立方米、速生丰产用材林22194立方米、一般用材林1003195立方米,构造比570.942.1。3用材乔木林优势树种组构造用材林乔木优势树种组面积:松19378.07公顷、杉9640.2

28、公顷、阔叶树7830.87公顷,构造比532621。用材林乔木优势树种组蓄积:松1498826.33立方米、杉771226.89立方米、阔叶树110916立方米,构造比63325。4用材林乔木树种龄组构造用材林乔木树种龄组面积:幼龄林5924.2公顷、中龄林15630.53公顷、近熟林9954.67公顷、成熟林和过熟林1691.53公顷,面积构造比1847305。乔木树种龄组蓄积:幼龄林92908立方米、中龄林1123630立方米、近熟林971536立方米、成熟林和过熟林181672.6立方米,蓄积构造比447418。2.1.2.8经济林资源构造1经济林亚林种构造经济林亚林种面积:果树林122

29、6.97公顷、食用原料林71.25、林化工业原料林40.81公顷、其它经济林5.53公顷,构造比91531。2经济林树种构造经济林树种以梨桃面积为主,有737.17公顷,占经济林面积的54.83%。其次是板栗,有261.03公顷,占19.42%。经济林各树种面积构成详见表2-4。3经济林龄期构造经济林龄期面积:产前期275.84公顷、初产期402.56公顷、盛产期665.98公顷,构造比203050。 表2-4 经济林各树种面积构成表 单位:公顷树种面积比重树种面积比重树种面积比重树种面积比重板栗261.0319.42%梨桃类737.1754.83%柑桔类44.323.3%盐肤木25.81.9

30、2%苦丁茶49.273.66%桑108.078.04%油茶38.152.84%杜仲1.680.12%油桐78.895.87%2.1.3森林资源动态变化2.1.3.1林地面积变化林地面积与1992年调查数同比下同,16年间净增了4607.76公顷,年均增加287.98公顷,年均净增率0.4%。其中: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苗圃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增加,疏林地、其它地类面积减少。地类面积增减情况详见表2-5。表2-5 各地类面积动态变化表 单位:公顷 项 目调查时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1992年2008年林地71768.576376.274607.76287.980.40%有林地36807.

31、758863.31378.4786.150.23%乔木林地36610.658805.0422194.441387.153.79%竹林13.358.2644.962.8121.13%疏林11896.51535.93-10360.56-647.53-5.40%灌木林地3665.710449.866784.1642411.57%其中:特灌0250.43250.4315.65未成林造林地1823.35154.073330.76208.1711.42%苗圃地012.7512.750.79其它地类18170.4293.67-17876.73-1117.29-6.15%森林覆盖率36.30%56.75%20

32、.45%2.1.3.2各类活立木蓄积变化 活立木总蓄积比1992年净增493464立方米,年均净增30841立方米,净增率1.28%。由于乔木经济林上期调查未计蓄积,四旁树上期未作调查,而本次调查二者蓄积有3250467立方米,假设按同比年均净增35801立方米,年净增率为1.3%。各类蓄积一增三减。乔木林分蓄积增加,四旁树、疏林、散生木蓄积减少。各类蓄积增减情况详见表2-6。表2-6 各类活立木蓄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立方米 工程调查时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1992年2008年活立木总蓄积27582263271869493464308411.12%乔木林分蓄积24151513230288

33、815137509462.11%疏林蓄积30157119870-271700-17606-5.9%四旁树蓄积12153311-11842-740-6.1%散生木蓄积293451920-28125-1758-5.99%2.1.3.3乔木林动态变化1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动态变化。表2-7乔木林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公顷、立方米优势树种面积蓄积1992年2008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1992年2008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马尾松24802.523619.3-1063-66.50.27%10840461765307681261425793.90%杉木7675.210734.

34、33059.1191.22.50%624976840379215403134631.20%柳杉1023.13390.93-632.2-39.5-3.90%9049020504-69986-4374-23.30%柏木43.13273.6230.4714.433.40%10556210515532249.80%续表2-7乔木林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公顷、立方米优势树种面积蓄积1992年2008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1992年2008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软阔3591.23589.4-1.8-0.130.00%208685138241-70444-4403-8.20%经济

35、林种183.81258.21074.767.236.50%55553栎类1636.934597.42960.518511.30%13829229259-109033-68154.90%硬阔9824.7312949.73125195.32.00%549304427438-121866-7617-5.20%乔木林分优势树种组与1992年比,面积五增三减,杉木、柏木、硬阔、经济类、栎类树种增加,松、枫香、软阔减少。蓄积四增四减,松、杉、柏木、经济类树种增加,枫香、硬阔、软阔、栎类减少。2龄组面积、蓄积动态变化乔木林不含经济林乔木树种龄组面积全部增加,各龄组蓄积全部增加。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增减情况

36、详见表2-8。表2-8 乔木林龄组面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公顷、立方米龄组面 积蓄 积调查时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调查时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1992200819922008合计37525.457624.4720099.07188433.3%24151573250594835437522152.2%幼龄林15180.7316509.73132912460.5%441111255779211668132293%中龄林10986.5321509.3310522.898656%7284101489543761133475716.5%近熟林60669.813772.677702.877221

37、7.%95380471125828587781367366.8%成、过熟林5288.45832.67544.275100.%6707589379444-328145-20509-2.9%3优势树种组单位面积蓄积动态变化乔木林分单位面积蓄积不含经济林乔木树种16年年均增加0.1125立方米/公顷,增率0.2%。各树种单位面积蓄积除松增加外,其余全部减少。各树种单位面积蓄积增减情况详见表2-9。表2-9 优势树种组单位面积蓄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立方米/公顷优势树种1992年2008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合计55.6557.451.80.11250.2%松43.9574.730.751.924

38、.4%杉木81.4578.3-3.15-0.0195-0.2%枫香88.552.5-36-2.25-2.5%柏木24.4522.65-1.8-0.1125-0.5%硬阔55.9533-22.95-1.44-2.6%软阔58.0538.55-19.5-1.215-2.1%栎类84.456.3-78.15-4.89-5.8%4龄组单位面积蓄积动态变化乔木林中龄林单位面积蓄积增长,乔木林幼、近、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减少。各龄组单位面积蓄积增长情况详见表2-10。表2-10 乔木林龄组单位面积蓄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立方米/公顷龄组1992年2008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合计64.3556.4-

39、7.95-0.495-0.8%幼龄林29.115.45-13.65-0.855-2.9%中龄林66.369.330.1950.3%近熟林88.6581.75-6.9-0.435-0.5%成、过熟林133.865.1-68.7-4.29-3.2%2.1.3.4竹林资源动态变化全县集体所有列入森林面积统计的竹林面积58.33公顷,占有林地面积0.08%。毛竹林面积比1992年增加23.3公顷,年均增加1.45公顷。毛竹株数14.18万株,年均增加0.21万株。各竹种面积增减情况见表2-11。表2-11 竹林各竹种面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公顷、百株竹种调查时间增减量年均增减量年均增减率1992年200

40、8年合计面积13.358.3345.032.8121.2%毛竹面积023.323.31.45株数01418141814.53小杂竹面积01.41.40.09杂竹笋干竹面积13.333.620.31.279.5%2.1.4森林资源特点2.1.4.1用材林比重大在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和经济林4个林种中,用材林面积32561.4公顷、蓄积2385573立方米,占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的56%、蓄积的72.9%,而防护林、特用林二者合计面积只占37.67%,蓄积只占26.7%。根据本县“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生态立县目标,今后还将需对林种构造进展调整。2.1.4.2乔木树种构造趋于合理在乔木林分

41、面积中,松类、杉类、阔叶树类、经济林树种类构造比为4118629,从针、阔叶树种面积分布权重看,树种构造分布根本趋于合理。但是,在林分中,纯林面积达57916.4公顷,占乔木林面积58805.07公顷的98.4%,且乔木经济林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仅梨桃类、板栗就到达1118.93公顷,占乔木经济林的92.9%,占整个乔木林的1.9%。由于乔木林分组成树种单一,降低了森林的综合效能,因此,在森林经营中,应注重营造、培育针阔混交林。2.1.4.3森林蓄积量和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同步增长森林蓄积量16年间同比净增493464立方米,年均净增30841立方米,年净增率为1.12%;乔木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

42、不含乔木经济林分由1992年355.65立方米/公顷提高到2008年的57.45立方米/公顷,16年间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增长1.8立方米,年均增长率0.2%。低于全省乔木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43.8立方米/公顷42立方米/公顷。2.1.4.4乔木林以幼、中龄林为主 乔木林分龄组幼、中龄林二者合计面积占乔木林分面积的65.98%,蓄积占53.69%,近、成、过熟林面积仅占34.12%,蓄积只占46.31%。因此,对林龄构造的的调整,将是森林经营的长期任务。2.1.4.5经济林以梨桃类为主 全县个人所有梨桃类面积665.67公顷,占经济林面积55.3%,占有林地面积的0.9%。梨桃类是本县的传统特

43、产,在林业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十分突出。2.2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2.2.1森林经营成效及存在问题2.2.1.1森林经营成效1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到2008年底,全县林业用地83792.83公顷含国有林场及局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在xx县境的林地,比上期66824.80公顷增加16968.03公顷。增加的原因是:上期的非林业用地转变为林业用地。上期非林业用地40703.20公顷,本期24577.20公顷,减少16126.00公顷。减少的16126.00公顷非林业地转化为林业用地。活立木蓄积3759416.39立方米,比上期调查2715875.0立方米增加1043541.39立方米,其中:

44、乔木林蓄积3737843.82立方米,比上期调查2677645.0立方米增加1060198.8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6.0%左右。说明该县在绿化造林、生态环境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xx县实施分类经营以来,通过全面实施了封山育林、天然阔叶林禁伐、低效林改造、退耕还林及城乡绿化工程建立,着力构建多林种、多层次、多效益、功能较完备的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系统,使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状况明显好转,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3林业经济稳步增长xx县林业产业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开展,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xx县政

45、府大力调整林业构造,特色林产业得到了开展,2005年底,全县经济林开展到3530公顷包括零星分布,占有林地面积的4.81%,其中金秋梨面积1350公顷,以金秋梨、枇杷为主的经果林已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成效初显。 “十一五期间,从外地成功引进了5家木材加工企业到xx落户,每年完成木材采伐生产3万余立方米,并利用松脂资源优势,于2006年引资创办了一家加工规模为1000吨的松脂生产厂。县域有省级森林公园1个全年接待游客12.8万人次、旅游景点门票收入120万元。全县林业产值逐年提升。4森林资源平安保障能力不断增强xx县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防火机制由被动防火转为主动防火,县政府设有

46、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有专业半专业的森林消防队8个,队员177人,义务消防队156个,队员3200多人,有专职防火巡查队2支,队员60人,兼职护林防火巡查员328人。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0.3以。防火预警体系初步建立,防火设施配备逐步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立逐步完善,2000年至2009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1以。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深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体系已根本建立,松毛虫等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20052008年全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80.4%,防治效果达90%。森林公安、林政管理等执法队伍建立和依法治林工作不断加强。森林限额采伐、林地征占用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一步强化。5林

47、业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高xx县林业科技源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林业科技管理规化,科技与林业生产结合日益严密,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全县已建立起县、乡镇二级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举办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班500多期,辐射人数3余万人。建立林业先进技术推广示基地6个,其中获地县级以上林业科技成果奖5项。2.3.1.2存在的主要问题1森林资源构造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林分构造不合理,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树种构造不够理想。松、杉等树种与阔叶树种面积比例为54:46,蓄积比例为65:35,针叶林资源比例过大,不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龄组构造不均匀,幼、中龄资源比重

48、大,面积46019.05公顷,占72.54 %, 蓄积2016840.50立方米,占64.87% ,近、成、过熟林比重偏小,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果木林所占比重较低,经济林1271.14公顷,仅占2.18%。因此,改善林分构造,是森林经营的一项长期任务。2林地生产力较低由于森林资源构造不够合理,使得不少森林的林分质量较差,尤其是天然林资源,普遍存在生产力低下的问题。乔木林不含乔木经济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只有48.9立方米/公顷,比全省平均单位面积蓄积仅高0.45立方米/公顷。3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首先表现在林业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小

49、、山区林农集约经营森林意识不强,停留在粗放型状态,或者不投入任其自然生长,或者不遵循规律、不顾及生态环境盲目投入,致使林地生产率低。其次是林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低,大多以初加工为主,林产品档次不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原料尤其是木材消耗量大,产品附加值、产出与投入之比低。再是对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森林,由于补偿缺乏,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补偿,经营公益林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提升生态效劳的供应能力难度大。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鼓励机制,使科技、信息等现代经济增长要素在林业开展中的作用仍未充分显现,林业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劳动力等传统的生产要素。2.2.2森林可持续经营有利条件1丰富的

50、自然资源xx县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地貌类型多样,森林面积比重大,森林覆盖率高,形成诸多适宜森林动、植物生长繁衍的环境条件。境生物多样性丰富,xx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共记录有脊椎动物266种,其中,兽类48种、鸟类130种、爬行类26种、两栖类20种、鱼类4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8种。全县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共记录有1062种,仅种子植物有447种;列为国家保护的种子植物 14种。特别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生物基因库和“天然植物园之称。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现代林业的持续开展,具有极大的潜力。2根底条件优越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开展的根底条件。

51、xx的光、热、水条件优越,有利各种林木生长;生物多样性较其丰富,生态效益较高,是xx生态环境最根本的保障;已初步建成了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的商品林基地,为林业的持续开展奠定了根底。3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全县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9亿元,林业总产值0.59亿元,财政收入0.5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5元。本县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超前观念的先发优势,也为林业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林业建立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较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开展非公有林业经济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五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多年的林业建立成就也为今后林业开展奠定了

52、坚实的根底。4林业开展的新机遇木材需求转向生态效劳、文化消费需求。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居民对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休闲、旅游等绿色消费方面的需求不断高涨。为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林业的需求,创立xx和谐社会,xx县提出“生态立县的开展目标,把林业作为生态建立的主体来抓,将现代林业的理论指导实践,促进林业跨越式开展,促进林业建立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这是探索本县经济社会开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城乡统筹等协调的可持续开展之路的战略举措,标志着以生态建立为主的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必将给xx林业开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巨大开展空间。5全民生态意识增强 森林的生态主体地位作用已愈来

53、愈为人们所认识,绿化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以“种树植草为宗旨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正迅速掀起,成为全县人民美化家园的自觉行动。2.2.3森林可持续经营制约因素xx是一个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77%以上的山区县,林业是xx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根底,是xx人民生存开展的物质条件。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根底产业,它所承当着的生态建立和林产品供应的重要地位,在xx尤为显得突出,近十年来,xx林业在生态建立、产业开展、资源保护、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开展,但与全县社会经济开展的要求仍差距较大。目前制约xx森林可持续经营因素主要有:1林业建立资金投入缺乏由于林木生长周期

54、长,对林业的投资回报时间长,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社会对林业的实际投入少,林业资金缺乏,难以对森林进展有效的改造更新和培育,难以按林地面积相应配备护林人员,对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也缺乏必要的投入,很难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和作用。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的生态公益林,由于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标准与生态公益林的建立和广阔林农的合理要求差距又较大,影响了林农建立、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营造林的投资标准过低,与交通、城建等部门同样的绿化造林在投资标准大相径庭,资金投入标准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使林业工程造林无法按照工程工程开展正常的招投标、监理等工程质量管理来实施,直接影响到造林质量和后备资源的培

55、育,从而制约着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开展。2用材林经营者的经营效益难以得到实现用材林经营效益的实现,受森林培育目标和市场经济因素影响很大。目前,森林资源的采伐限额以年度分解,不能跨年度调剂,很少考虑到市场的变化和经营者的实际情况,当木材价格较好时,可采资源因受限额指标制约而不能采,木材价格较低时,经营者又不愿采,无形中降低了经营森林的效益。另外,木材加工业的开展,带动了小径材价格的上涨,大多数林木所有者愿意培育小径材,一般都希望提前采伐林木,而用材林的主伐年龄又受到政策的制约,经营者却不能按自己的经营目标进展利用,这对于经济开展相对滞后,收入主要来源于林业,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大的山区森林

56、经营者来说,财产处置权和收益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侵害,从而影响了经营者经营森林的积极性。3森林灾害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是xx县的主要森林灾害。2000-2008年期间共发生火灾128次,过火面积106.8公顷,受害森林面积81.3公顷,损害林木蓄积5648立方米,烧毁幼林125600万株。近五年中发生次数和受害面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森林病虫害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全县主要森林病虫害有30多种,经常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的的10余种,而且每2-3年就有1-2新病虫害发生,近十年来平均每年有近2666公顷的森林面积受到危害。此外,有“松树癌症之称的松材线虫病,

57、一旦危及本县,将对森林平安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森林灾害防控形势十分严峻。4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少,林业生产水平低。苗木质量差异大;造林偏离技术要求的现象较突出;造林后抚育管理和低产林改造措施跟不上,任其自然生长,产量越来越低,丰产林不丰产。5现有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不高。表现在森林天然更新能力不强、社会经济效能维持能力仍然较弱;另外,现有林龄构造很不合理,森林中近、成、过熟林比例偏低,无法充分发挥森林的生产能力;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高,林分构造不稳定、林种树种单一。6资源开发方式不尽合理,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趋势。资源是区域经济开展的物质根底,资源开发利用形式是决定资源配置和经济要素优化的决定因

58、素,短期化、掠夺式、低层次开发,不仅难于发挥资源优势,难于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而且会加剧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制约经济的开展。xx县山区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现象,集中表现在农林业生产过程中。农业上滥垦,林业上乱砍滥伐,尤其是阔叶林破坏较严重,蓄积量日趋减少,树种逐步地人为趋向单纯,造林地生产力下降和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3、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3.1经理期限本经理的期限为10年,即2010年至2019年,其中:前期20102014年,后期20152019年。3.2经营方针经理期森林经营方针根据国家、地方有关对林业的方针政策,结合xx森林资源现状、经营特点、技术及根底条件水平等因素,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根据xx县的实际情况,结合大环境对林业的开展要求,制定本经理期森林经营方针为:1实行以生态建立为中心、产业开展为重点、科学技术为依托、多资源多功能综合利用为方向、可持续经营为目标;2实行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分级保护、定向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