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法知识全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5266491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0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语法知识全文(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 (一) 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二) 谓语省略;第一节:文言实词(三) 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 一、 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四) 介词的省略(介词“以” 、“于”常被省略)二、 古今异义现象(五) 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一) 古 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 宾语常省略) (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二) 古 今词义的变化;四、 倒装句(三) 一 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 (一) 主谓倒装(四) 偏义词;(二) 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三、 通假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第二节:文言虚词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

2、前;一、 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3、 强调性提宾二、 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 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三、 兼词:诸、焉、盍;(四) 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四、 有待补充的内容;(五) 介宾词组的后置;第三节:实词活用一、 名词用作动词;文言语法知识二、 形容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三、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补语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四、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同之处。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 文言实词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 一、文言常用实词

3、的积累一、 判断句 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二、 被动句 的异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三、 省略句径。 人、日、月、星、牛、羊、马、山、水、风、东、西等;二、古今异义现象 这一类词多属于基本词汇,读书时不会造成障碍,相反却能起到沟通古今语言(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 的作用。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这主要 2、有些词的词义有一些变化。例如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例如:永州之 野 产 异 蛇, 黑 质 而 白 章 ,“劝”现代含义

4、是“劝解” 、“规劝”山野 出产 奇异 黑色 质地 白色 花纹古代的含义是“勉励” 、“鼓励”触草木,尽 死 ;以啮人, 无 御 之者。例句:荀子的文章劝学 ,是鼓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死亡 没有 抵御“访”今义是“探访” 、“访问” 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古义是“咨询”,即征求意见。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例句: “王访于箕。”(尚书.洪范)向箕子征求意见。 双音词。例如:“给”今义是“给予” 少 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 下。(一、拍)古义是“供给”、“供应” 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其

5、中、夹杂着) 例句:“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是供应他食用。 于 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河”今义是指一般较小的流水。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开阔、明亮)古义是专指黄河。 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例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 遂与外人间 隔。(分离、不接触) 这类词的古今含义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要仔细掌握,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翻译 无 论魏晋。(不用、说)古代汉语。 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可以、凭着)3、有些词的词义变化很大,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例如: 阡陌交 通。(交错、连通)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必须注意这一现象,不要把它们误认为是一个单词,而笼笼统统

6、地理解成一个 “走”字的古义是“跑”意思。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字的词义都解释出来。 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去”字古义是“离开”与今义正相反。涕泗滂沱。(诗经泽陂)1、有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和用法没什么变化。如:“涕”字的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根据句子的内容,把“计策”这个意思,引申出恰当的字眼,才能翻译得贴切。对这类词的词义掌握不住,就将把古代汉语译错了。 备用肃计。(计策)这是本义,下面几句都是用引申义。4、有些词今天已经不用了,或者换成新的词了。例如: 内怀犹豫之计。(想法)及厉王 薨 , 武王继位,和又奉其璞献之武王。 王以和为诳而

7、刖其左足。 君计 决矣。(主意) 深为得计。(对策)已得 履,乃 曰:“吾忘持度”。 愿早定大计。(决策)“薨”专指古代王侯之死; “刖”古代砍脚的刑罚。这类事物今天没有了,所以 又如下面句子中的“计”字,本义是“核计” (动词)。但用本义来翻译便显得这些词也没有生命力了, 不用了;“履”今天换成了 “鞋”字;“曰”今天换成了 “说”字。(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有点生硬,应引申为“打算”更好些。今为君计。(打算)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现代汉语中还多。例如:总之,由于“一词多义”和“词义引申”现象,使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汇常常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因而在翻译时要细心,根据前后文的内容确定其本

8、义是什么,如“言”果使用本义比较生硬,就应当选择出恰当的引申义来翻译原文。 广故数 言欲亡。(动词:说)(四)偏义词 具以沛公 言报项王。(名词:话)古汉语中,有一些复合词,在某些情况下,只是使用了它整个词义的一部分,这便是“偏义复合词” 。例如: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书) 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只有“异”义) 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名词:字)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仅有“作”义)“数”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仅有“园”义) 范增数目项王。(副词 shu,屡次)三个词在句中,都仅取其词义的一半,而不是词义的全部。这种偏义词现象,在阅 蒙冲

9、斗舰以千 数。(动词 sh ,计算)读文言文时不可不察。三、通假字 愿令得补黑衣之 数。( 名 词 sh ,数目)“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时,在传抄或行文中,本该写甲字,然而由除一词多义外,有时为了确切翻译文言文,还要使用词的引申意思,因而使词 于某种原因(或为求简,或因笔误,或因当时尚无其字) ,而写一个与甲字读音相同义变得灵活复杂了。 或相近的乙字,用以代替甲字,这就叫通假。甲字称“本字” ,乙字称“通假字” 。例如下列各句中的“计”字,其基本词义是同一个,就是“计策” (名词)。但 但必须注意,这种通用、借用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了的。是要想确切翻译每个句子,不能生

10、硬地用“计策”一词来对译每一个“计”字,应 通俗地说,“通假字”就是在古文中,被大家认可了的错别字。下面各句中都有通假字: 何、其、之、者、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说”同“悦”)赵光老师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一书中,讲了十二个赏见的文言虚词,比较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同“汝”)它们的用法,大家可以看一看。(“知”通“智”) 我们现在处于文言虚词的积累阶段,今后要进行整理归纳,所以这一节的内容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 乌有。(“乌”同“无”)将来还要补充。现在先讲几个常用的虚词。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裁”同“才”) 一、两个常用的助

11、词:者、所 客问元方:“尊君在 不?”(“不”通“否”)助词者 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1、结构助词“者”: 父利其然也,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结构助词的“者”的头一种用法是, 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面, 组成“者”, 一屠晚归,担中肉净, 止有剩骨。(“止”通“只”)叫作“者字词组”。(注意:它主要是附在动、形、数等非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之后) 满 坐寂然。(“坐”通“座”)“者字词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充当名词所能充高考对通假字的要求程度是:能依据上、下文,推测出比较常见的通假字。 当的句子成份。例如: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响应的人) 此不为

12、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远的时候,近的时候)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 (起早走路的人)第二节 文言虚词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人那接受的东西)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个句子中都离不开虚词,所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以肉为食的人)我们可在阅读使用中,逐渐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人)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两种东西)不少虚词都兼属两个以上的词类。我们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是:首先在阅读中,依据上下文领会某一虚词的具体结构助词“者”的另一用法是,它附

13、在定语后,相当于“的”用法和含义;到一定时候,再进而弄清该虚词兼属哪几个词类。遇到问题时,应多查阅古汉语虚词词典 ,逐渐积累虚词知识。 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新课标中,要求重点理解的虚词有 20 个,它们是: 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乃、且; 项王怒,将诛定殷 者将吏。2、语气助词“者”为、于、与、以、因;而、然、若、则; 陈胜 者,阳城人也。(提顿语气,可不译)乎、也、矣、焉 长子迈送之至湖口,因得见所谓石钟 者。(突显语气)3、音节助词语气副词其 鲁肃大惊曰:“卿今 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气副词“其”,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语气,但它本身无固定含义,我们应音节助词只是为了凑足

14、双音节,多附在时间名词之后,如: “向者”、“古者”、 根据前后文,判断该处的语气,然后选出一适当字眼,对译这个“其”字。例如:“昔者”、“曩者”等。 传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助词所 将军列传)结构助词的“所”,是附在动词或介词前,构成“所动” 、“所介动”称“所 此处猜度语气,“其”字可译为“大概” 、“也许”字结构”。所字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中可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成分。例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考虑的事,思念的事) 此处反诘语气, “其”可译为“难道” 。 可汗问所欲。(想要的东

15、西)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做的记号) 此处期望语气, “其”可译为“可要”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走来的地方)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 其还也。(殽之战) 此处委婉语气, “其”可译为“还是” 。有时“所字词组”与“者字词组”重合到一起。例如: 总之,并不是“其”字本身有这些含义,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而是根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人。 据句中的语意,选一个适当的词语译它。 臣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 语气副词曾 zng这时“者”字是中心词, “所字词组”是它的定语。 语气副词的 “曾”,在句中作状语, 表示一种“出乎意料” 的语气,可译

16、为“竟”、附:名词“所” 、数词“所” “竟然”、“原来”等。例如:名词“所”:是“处所”、“地方”、“位置”的意思。例如: 而计其长, 曾不盈寸。(核舟记) 人生有死,死得其 所,夫复何恨!(处所) 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 所旁丛祠中。(地方、地点)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所。附:代词“其”;时间副词“曾”(位置) “其”1、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数词“所”:表示约数,可译为“上下” 、 “左右”等。例如: 第三人称:“他、他们,它们,他的” 父去里 所,复还。也可活用为第一

17、人称: “我,我的” 彗星出天市,长二尺 所。2、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其中的” 以弟子十人 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曾”作时间副词可译为“曾经”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 “其”、“曾” 三、兼词:诸、焉、盍文言词汇中,有一种特殊的词,叫兼词(又称“合义词” ),即它一身兼有两个 二、“焉”作助词,是语气助词,用在句尾,可译为“呢” 、“啊”等。例如:词的含义。兼词不多,这里讲三个。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 焉。(“ 了 ”)兼词诸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啊”) 兼词“诸”,在句中是“之于” ,在句尾是“之乎” 。即处在句子中间,它等 兼词盍于代词“之”加介词“于”

18、 ,在句子末尾,它等于代词“之”加语气助词“乎” 。例 兼词“盍”是“何不”两词的合义。例如:如: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告 诸往而知来者。(论语第 7 页)译法:盍各言尔志?何不各言尔志?为什么不各自谈你们的志趣呢?译法:告诸往告之于往于往告之把往事告诉他;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 诸?”(孟子3 页)第三节 实词活用译法:有诸?有之乎?有这事吗? 一、名词用作动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 诸人而后见也。一个名词,在句子里,如果只能用一个和它有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代替它,意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 诸?”(孟子31 页)附:代词“诸” 思才讲

19、得通,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例如:代词“诸”,为指示代词,可译为“众” 、“各位”、“那些” 宋有富人,天 雨墙坏。(下雨)“别的”、“各”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出名)兼词焉 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生蔓、长枝)副词“不”是不能修饰限制名词的,可兼词“焉”用在句尾,等于“于之”或“于是” ,即介词“于”加代词“是” 。 见“蔓”、“枝”已动用。这样看来,“焉”作兼词时,一个字就是个介宾词组,用在动词后,就是该动词的补 二月草已 芽。(发芽)语。例如: 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告诉)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 焉。二、形容词用作动词译法:父异焉 父异父于是

20、异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一个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就可以视为形容词已用作动词了。例如:复到舅家问 焉。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译法:问焉问 问到这件事 其家甚 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附:代词“焉”,助词“焉” 山 多石, 少土。(登泰山记)一、“焉”作代词,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 、“哪”、“怎么样”等。例如: 婉贞曰:“西人 长火器而 短技击。”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哪能)三、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补语杀鸡焉用牛刀。 (怎么,何必)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是用形容词、副词、介宾词组做状语、做补语的。而用名词直接做状语或做补语,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译成现代汉语时,应给

21、它们都加上介词,变成“介宾状语” 、“介宾补语”,即所(一)名词作状语 谓“名词直接作状、补,译时加介不可少。一个名词,如果置于动词前,与动词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修饰与被修饰 四、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关系,则该名词就是给后面的动词做状语了。 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由主、谓、宾三者间的关系决定的,脱离具体的例如: 句子,孤立地看一个动词,它无所谓使动还是意动。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一)使动用法 层层 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请看下列各句中主、谓、宾三者的关系。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石青糁之。晋陶渊明独爱菊。 船头坐三人。屠以刀劈狼首。 河、渭不足,

22、北饮大泽。忽一人大呼“火起” 。 复前行,欲穷其林。由上可见,一般的动词谓语句中, 谓语动词是主语施发的动作。“爱”、“劈”、“呼”上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状语。 分别是它们的主语“陶渊明” 、“屠”、“人”的行为动作。这是动词的一般用法。然(二)名词作补语 而下面两句就不同了:一个名词,如果置于动词后面,二者不是动宾关系,而是补充说明其前面的动 我要饿他三天。词,则这个名词就是前面动词的补语。 骑兵们在河边饮他们的战马。例如: 此二句中,谓语动词“饿” 、“饮”就不是主语的动作,而是宾语的动作,而又 天子坐 明堂。不是宾语自己要这样动的,是主语让(使)宾语这样动的这就是该动词的使动 孙公子

23、禹年与同人饮 酒楼上 。用法。 屠乃奔倚 其下。下面句中的谓语动词,都是使动用法: 口技人坐 屏障中。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毙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上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补语。 屠自后断其股。注意: 案牍劳形。(一)对名词状语、名词补语、的辨别方法: 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动词前的名词,如能加上介词,则是“名词状语”而非主语;动词后的名词, 由上可见,可以作使动性动词的有动词、形容词、名词。对使动词的翻译方法如能加进介词,则是“名词补语”而非宾语。 有两种:(二)对名词状语、名词补语的翻译方法: A:用使动(“使如何”)的格式翻译: 山光

24、悦鸟性山光使鸟的心情喜悦;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所以明君认为五谷贵重认为金玉轻贱。 扁鹊不能肉白骨扁鹊不能使白骨生肉复活。 B:用该意动词的引申义对译它。例如;B:有的用这种格式翻译则不行, 就须给该使动词挑选一个恰当的引申义, 来对 王无罪岁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景不好。译它。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所以明君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例如:屠自后断其股。 这两种译法,该用哪一种,要由具体的语句来确定。若译成:“屠从后面使它的腿断了。 ”可就太苯拙,这就须要找个适当的词来对 (三)在使动、意动上要注意的方面译“断”字。 1、要注意区别使动还是意动。例如:下列各句,就是以这种“选引申义”的方法处理的: 孔

25、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意动词) 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腿;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胜其任也。匠人斲 屠毙之屠户杀死了它。 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 (“小”使动词)(二)意动用法 同是一个“小”字,而含意不一样: “孔子小鲁是认为鲁国小了,是意动; “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人小之”是使之(指大木)变小了,是使动。此句中,谓语动词“小”是意动用法。从主、谓、宾三者间的关系来看,是主 2、使动、意动都有省略宾语的情形。例如:语认为宾语有谓语动词那样的性质这就是该动词的意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请看下列各句的意动词: 该句是

26、,“富贵不能使之淫,贫贱不能使之移,威武不能使之屈”的意思,省略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了宾语“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 ,父不得而子 。 邑人奇之。 本句的意思是“君不得以之为臣,父不得以之为子”的意思,也是省略了一个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 宾语“之”,指代“盛德之士” 。 父利其然也。 总之,前句是使动,后句是意动,两句都省略了宾语“之” ,翻译时要补上。由上面例句可见,只有名词、形容词可以作意动词。 第四节 文言特殊句式这里要说一句,意动词都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而成的动词,然而由名词、形 一、判断句容词活用而成的动词,却不都是意动词。 判断句

27、中,后面的谓语部分,是对前面的主语进行判断的,即指出它是什么,对意动词的翻译方式有两种: 或具有某种属性等等。A:用意动(“认为如何”、“以为” )的格式翻译:现代汉语中, 判断句以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是阳城人”。 其家甚智其子他家里认为他们的儿子很聪明。 但是在早期的古汉语中,没有判断动词,古汉语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性谓语,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邑人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直接表示判断的。例如:陈胜 阳城人。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秦,虎狼之国。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由此可见,文言判断句的基本特征,是名词性谓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文言判断句,分有标志的,无标志的,两大类。 夺

28、项王天下者, 必沛公也。(一)无标记判断句 守州城者, 皆羸老之卒。即在句中,除名词性谓语表判断外,再无其它任何词语可作判断的标记。就 其季父项梁,梁父 即楚将项燕也。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陈胜 阳城人。 相如,素贱人。秦,虎狼之国。 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 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二)有标记判断句11 荆州北据汉、沔,而其主不能守,此 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在名词谓语这一判断句的基本构架中,有时为突显判断意味,而在句中加进一 要注意,这些副词并不是判断动词,不起判断作用,起判断作用的仍是后些辅助性词语(助词、副词) ,它们成了判断句的标记。 面那个名词性谓语。这

29、些副词只是谓语的状语,对后面谓语(名词)进行修饰1、加进助词“者”、“也”,以突显判断。限定的。结果此处就形成了副词修饰名词的情况,这一般是不行的,此处之所者,也。 陈胜 者,阳城人 也。以允许,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注意,也只有在这种句式中,副词才可,也。 陈胜,阳成人 也。修饰名词。者,。 陈胜 者,阳城人。这种句子的翻译方法是,在翻译时,要在这些副词的后面加进判断动词例如: “是”,用“是”起判断作用,这些副词转而给“是”做状语了。 诸葛孔明 者,卧龙 也。(隆中对)3、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由“是”起判断作用,这就与现代汉语的判断 曹公,豺虎 也。(赤壁之战)句相同了。

30、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 也。( 山 市 )例如: 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 )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这种句式在翻译时,要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 问今是何世。注意:这里的“者”字,只表示一种提顿的语气,不起别的作用, “也”字表示 斯是陋室。判断语气。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 是 女子也,不能白事。 ”2、加进副词“乃、为、即、则、亦、皆”等,以突显判断。汉代以后,“是”字有时作判断动词,但是这种用法,在古书中极少见。例如: 二、被动句 身非木石。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施动者,叫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作的受动者,叫被动句。广播员 播发 新闻。(主动句) 动: 新闻 被广播员 播发。新闻 播

31、发 了。 (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 笑。下句,主语“新闻”是谓语“播发”的受动者,叫主语被动式,也叫被动句。 嬴闻如姬之父 为人所 杀。被动句的格式,大致如下: 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 虏。(一)无标记的被动句: 三、省略句新闻 播发 了。 文言句中的省略现象,比现代汉语要普遍而常见。就是无标记被动句,句中无任何标记显示主语的被动地位,我们只能从句中的 (一)主语的省略语意上,领会它的被动性。例如: 1、承前省略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 珠可历历数也。 2、蒙后省略(二)有标记被动句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刿曰: “可矣。”为标明主语的被

32、动地位,在谓语动词之前、之后,加进一些表示被动的介词或 3、对话省略介宾词组,这些就成了被动句的标记。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用表示被动的介词“被、见、为、受”等作状语,表主语之被动: 新闻 被 播发 了。 这些省略的主语,翻译时,有的须补上,有的不补也明确,就不必增补。但是 信而 见 疑,忠而 被 谤,能无怨乎? 下面的各类省略,翻译时都须补上。2、用介词“于、以”等,在补语中引进施动者,以表主语之被动。(二)谓语的省略 新闻 播发 于广播员。 途中 两狼,缀行甚远。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于人。 又 数刀毙之。 而君幸 于赵王。 楫左右 舟子各一人。3

33、、上面两种形式的合用,用“见于” “受于”表示主语被动。(三)宾语的省略 新闻 被 播发 于广播员。 古代汉语中,许多句子的宾语都可以由代词“之”充当,凡在宾语位置上应出 五 被 除 以二。 现“之”而没有出现的,即是省略宾语。 臣诚恐 见 欺 于王 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 以烟。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 制 于人。(赤壁之战) 屠惧,投 以骨。4、用介词“为”、“为所”、“为所”等,在状语中引进施动者,表主语之被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学。(四)介词的省略 (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句子里的介词“于” 、“以”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1、否定

34、句中,代词宾语提前。例如:一日,见二虫斗 草间。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层层 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屠乃奔倚 其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例句中,本来是以介宾词组作状语、作补语的,介词省略以后,就变成名词直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例如:接作状语、作补语了。这就是名词状语与名词补语的成因。 吾谁欺?欺天乎?(五)介词宾语的省略 白雪纷纷何所似?文言语句中,介词“以” “与”“为”的宾语如果是个代词,常常被省略。例如: 沛公安在?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 3、强调性提宾旦曰,客从外来,与 坐谈。为

35、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格式:舌一吐而二虫尽为 所吞。 (1)用“之”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六)中心词的省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文言语句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例如: 何陋之有。夏蚊 成雷。 (2)用“唯是” 、“唯之为”的格式,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 (3)没有标志,只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例如: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小学而大遗,惑矣! (师说)无丝竹 之乱耳

36、。(三)介宾倒装以上这类省略的成份,在翻译时,多数须要补上。 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以提到介词前。例如:四、倒装句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所谓倒装,是依据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而言的,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一)主谓倒装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以上三例介宾词组的正常语序依次是“以何” 、“与谁”、“以是”。 子曰:“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 安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 以 土砾 凸者 为丘。 其两膝 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一、翻译的原则

37、 盖简 桃核 修狭者 为之。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应是:字字落实,直择为主,意译为辅。 马之 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对每句话中的每一个词,都要用相应的现代汉语词汇 僧之 富者 不至,而贫者至矣。 对译它,有的虚词译不出来,也要知道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这就叫直译。例如: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五)介宾词组的后置 以 君 之 力 , 曾 不能 损 魁父 之 丘,文言语句中,介宾词组常常是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翻译时,多数须提到动词前 凭 您 的 力量 尚且 不能 挖掉 魁父 (那样)的 小山作状语(可简称为“介宾补语变状语” ),只有少

38、数仍可留在动词后作补语。例 如 太行 王屋 何 ?如: 能把 太行 王屋 怎么样(呢)? 又留蚊 于素帐中 。 个别少数句子,由于句式、语序或修辞方法等原因,直择过来不通畅,或语气翻译:又 在素帐里 留下一些蚊子。 不顺口,也可以用“意译”的方法来补救,转换成适当的句式,译成符合现代汉语 徐喷 以烟。 习惯的说法,不要拘泥个别词句,使译文拗口或不通。例如鸿门宴中的一句:翻译:慢慢地 用烟 喷。 秋毫 不敢 有所近。 又七年,还 自扬州回来。 (连)最细小的东西 (都)不敢 动。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 回来。 本句就应该根据原句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出这样的句式,这样翻译出来,少数介宾词组,也可

39、以不提到动词前,继续留在动词后面作补语。例如: 而不应该拘泥于原文的句式和词语,译成“对秋天的野兽毫毛不敢接近”这样不通 夫子至 于是邦 也。 的话。可译成:夫子来 到这个国家 。 二、翻译的步骤 各隐 卷底衣褶中 。 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就是: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章中看句,句中解词,可译成:各自隐蔽 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 句斟字酌,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译完之后,多读几遍,看译文是否准确,语气是介宾词组在翻译时是否提前,主要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而定。留在动词 否通畅,标点是否正确, 决不能孤立地看一句话, 更不能孤立地看一个词。 例如狼后作补语不顺畅,就提前作状语。 中的一句话:“其一

40、犬坐于前” ,孤立地看这一句话,就可以译成“那一条狗坐在前第五节 文言文的翻译 边”。但看全文,前后写的都是两只狼和一个屠户的事,跟狗毫无关系,所以这一句前面讲了文言语法知识,目的是让我们掌握了之后,能准确翻译文言文,所以 中,不会突然跑出一条狗来。再从这句话本身看,写的是两只狼,前面写“一狼径归根结底,效果要落实在完成翻译上。 去”,这里的“其一”自然指的是“另一只狼” ,“犬”用在动词“坐”的前边,只能我们翻译文言文时,容易犯的毛病是对原文字句推敲不准、不足,只笼统述其 是“坐”的状语,而不是“坐”的主语。这样一分析,那一句只能译成“另一只狼大意。要想准确翻译文言文,要注意以下方面。 象狗

41、一样坐在面前” 。三、翻译方法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 “留、换、删、补、调”五个字。古文今译口诀留:就是不用翻译,保留原样,如,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年号、朝代等。古文今译有诀窍 多读多练熟生巧像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句话,只把“谪守”两字先读全文观全貌 然后逐字细推敲译过来就可以了,其余都照抄。不必把“庆历四年春”译为“一零四四年春天” ,也不要意译要直译 字字落实别漏掉不必把巴陵郡译为“岳州,今湖南岳阳县” 。文中有些词语,到现在仍然通用,也不必翻译了。如:岳阳楼记中的“浩浩汤汤” ,只把“汤”换成“荡”就行, “气象单音词变双音词 古今相同照直抄万千”

42、、“心旷神怡”等,可以原样保留。人、地、官名不用译 照写朝代和年号换:把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语。这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大量的工作。把某莫把古代单单词 与今双音词混淆些古汉语特有的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句式。古今异义词常有 差别之处莫忽略删:有些虚词在句中只起文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如果找不出对应的现偏义词与兼义词 具体含义要知道代虚词就可以删去不翻译。 如果硬译, 句子反而不通顺。 如“黑质而白章” 中的“而”固定结构要熟悉 通假现象须明了字,只起连接两个词组的作用,可以不译。如果译成“黑底并且白花纹” ,反而别扭实词全靠多积累 常用虚词要记牢了。再如“之”字,凡属凑足双音节的“之” ,主谓之

43、间取消独立性的“之” ,宾语名、形、动用最常见 使动、意动区别好 前置的标志的“之” ,都不必译出。补:有两种情况在翻译时要填补: (1)是原句中有成份省略情况要补上。前面讲名词直接作状、补 译时加介不可少了文言省略句,有六种情况的省略,这些省略的成份,在翻译时,多数须补上。这句子成份对应译 原句结构要依照 就不多说了。(2)另一种情况是,原句中虽然没有成份省略,但是照原句翻译过来省略成份有六种 译时填补加括号之后,前后语气连接不上,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添上几个字,以补足语意。自己倒装结构有五种 语序调整很重要补上的这些字,要加括号。例如:判断句与被动句 各种句型要记好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

44、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没有礼仪的)夷狄各国有宾、补并列“把”提前 双宾也能用这招国君在位,(还)不如(有礼仪的) 各中原国家没有 (国君在位时的秩序好) 呢 。”( 论介宾词组作补语 补状转换常见到语八佾篇)此例中,译文括号内的文字,便是所谓“语意补足” 。调:就是翻译时,将原句语序做适当调动,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前面讲了文言如能做到这几条 古文今译错不了语句中的五种倒装情况,翻译时,大部分须根据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调整过来。文言知识标号(用于原文上)最后,关于文言文的翻译问题,请再读一下北京大学附中教师赵光所著高考符号 名称 举例 备注通假字 不亦说乎?兼义词 不复出焉偏义词 昼夜勤作息名、形动用 有仙则名。家富良马。名词状语 犬坐于前名词补语 口技人坐屏障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使动、意动 屠毙之。渔人甚异之。省略补足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省主语) 以铅笔划原文果然鹤也(省略谓语)徐喷以烟(省略宾语)见二虫斗草间(省略介词)二虫尽为所吞(省略介词宾语)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省略中心词)其它语序调整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还原) 以铅笔划原文未之有也。何陋之有。 (动宾倒装还原) 以钢笔划译文问:“何以战?” (介宾倒装还原)土砾凸者(定中倒装还原)留蚊于素帐中(介宾补语变状语)定语后置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应 特 殊 注意 的 词弃甲曳兵而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