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4463461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70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5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6-2017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 4545 分,1-351-35 题每小题 1 1 分,36-4036-40 题每小题 1 1 分)1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A. 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都是 90%90%为水,7%7%-9%9%为蛋白质B.B.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90%90%以上来源于 NaNa+和 C CIC.C. 正常人的血浆为中性,PHPH 大约在 6.756.75-7.357.35 之间D.D. 健康成年人的腋窝温度应始终在 3737E2.2.下列反应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A.A. 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 CQCQ 和水

2、B.B.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C.C.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D.D. 人体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3.3. 如图表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表示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箭头表示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 刺激既可以引起的活动,也可以导致 a a 处的兴奋B.B. 结构是指神经末梢C.C. 兴奋在上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同箭头方向一致D.D. 人体的反射弧至少由 3 3 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4.4.运动性失语症所表现的症状及脑中相关区域为()A.A.不能发声,W W 区 B.B.不能阅读,V V 区C C不会讲话,S S 区 D D.听不懂别人的谈话,H H 区5.5. 给小白鼠注射一

3、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A.A.甲状腺激素 B.B.生理盐水C.C.性激素 D.D.葡萄糖6.6. 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给两人分别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然后测定两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结果如表(正常值为10104040 卩 g/g/).据表推测,甲、乙两人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分别是()、项目 类别、x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卩 g/Lg/L注射前 30min30min注射后 30min30min甲6.26.228.228.2乙6.56.56.56.5A.A.下丘脑垂体 B.B.甲状腺垂体C.C. 下丘脑甲状腺 D D 垂体 下丘脑

4、7 7 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 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B.B. 寒冷条件下有些激素可以通过参与有氧呼吸过程而增加机体产热量C C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D.D. 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8.8.下列哪些现象属于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生理变化()1皮肤血管收缩2增加皮肤的血流量3汗腺分泌增多4人体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5代谢活动增强.A.A. B B. C.C. D D.9.9.以下是关于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A.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B. 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以在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

5、激素释放 激素C.C.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 血糖调节中枢、pHpH 调节中枢等D.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可以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10.10.人体中浆细胞和效应 T T 细胞的相同点是()A.A.产生抗体 B.B.没有细胞周期C C导致靶细胞裂解 D D.与抗原的特异性识别111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 该病患者往往会因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B.B. 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C C该病的病原体是 HIVHIV,其细胞结构非常简单D D. H HW最初侵入人体时,大多数能被免疫系统摧毁1212图为人体体液免

6、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 ad d 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A.A. a a B.B. b b C.C. c cD D. d d131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14.14.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懾学=5=5=丁戲的殊脂丿不律和生抵-貳的

7、琥閒15.15. 如图中根 a a 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 A A 点(1010 0 0mol?L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譬S站站輔惑力瞻卩B理上冊.卜10. IIHL )A.A. C C 点之刖的生长素浓度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B.B.a a 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 b 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 a a 侧C.C. ADAD 属于抑制生长的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D.D. a a 侧细胞比 b b 侧细胞分裂分化速度快16.16.甲、乙、丙及NAANAA 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 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 N

8、AANAA 在形成无子果实的过程中,起到了抑制种子发育的作用B B甲、乙、丙都是有机物C C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D D.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17.1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1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2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3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4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5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A.A.B B.C.C.D D.18.18.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A. 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 2020 种B.B. 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C.C. 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 2 2 只

9、/ /叶D D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1919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 “型曲线和“ S S 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极少数是曲线 X X,其余的都是曲线丫的趋势B.B.曲线 X X 的数学模型为 N Nt=N=No, N No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 Nt表示 t t 年后该种 群的数量,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C.C. 不考虑迁入迁出,BCBC 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D. 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 K K 值不同20.20. 某研究小组正在对一池塘进行研究. 下列有关该池塘群落的分析,正确的是( )A.A. 该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

10、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B. 该池塘群落只存在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C C研究该群落不需要了解池塘中的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D.D.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变21.21.如图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 发生的演替方式相同B.B.在灌木植物群落中,地衣和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均被淘汰C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 D. 上述演替中,光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草気愛木叭22.22. 如表是某学习小组调查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取样地点取样时间|动物种类及数量蚂蚁蚯蚓蜈蚣溪边土壤

11、上午 1010 点很少较多非常多晚上 1010 点少多较多旱地土壤上午 1010 点非常多较少较少晚上 1010 点较多少很少A.A. 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B.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C.C. 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 D调查时应尽量在土壤深层取样23.23.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B.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C.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D.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4.24. 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t t*貪虫岛/ 金躲骨蛙倉草昆虫

12、- -A.A. 该食物网由 5 5 条食物链组成B.B. 图中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C.C.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3 3 种D.D. 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共 3 3 种,该图只体现了两种成分25.25.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 Q 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 Qi、Q Q2、Q 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据图判断,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分析正确的是()見虫- *盒虫鸟-、尢阳能A-A-板草牲書-人A-A A.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可以被植物利用B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直接获取更多第一营养级的能量C.C.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年龄组成进行精确调查D

13、.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可能为0 026.26.某生物小组调查了某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97114723197419坯*井VHftM址A.A.19721972 年该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程度较19751975 年低B.B. 1971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 C该种群的幼苗数比成熟个体多,所以是增长型种群D.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 S S 型增长27.2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B B生物

14、的行为信息只作用于异性C.C. 各种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 D 生物的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28.28.科研人员对某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连续七年监测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由此推断()A.A. 这两种蜂不可能属于同一条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B.B. 两种蜂的种群数量在未来五年可能仍然会是波动性变化C C长尾小蜂的数量变化只和栗瘿蜂有关- .;?dcsr.;?dcsre e-今65432106543210D.D.这两种蜂数量的增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9.29.设计制作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说法合理的是()A.A. 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

15、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B.B. 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C.C. 其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应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D.D. 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3030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 图中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处B.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渗透压降低,增多C.C.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 K K 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 A 组织细胞D.D.如果食物过咸,系统 B B 会增加对水的重吸收31.31.下列有关人体内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不正确

16、的是()A.A. 和是发生在肝脏细胞中的可逆反应B.B. 胰岛 A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 C胰岛 B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等过程,同时能抑制过程D D.在肌肉细胞中,的过程不一定都在线粒体中进行32.32.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 4 4 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转 ft?1 1庸分1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2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3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4小肠黏膜+ +稀盐酸+ +沙子制成提取液厂静脉血液一胰腺分泌胰液.A.A. 与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B.B. 与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C C上述实验说

17、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D.D.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33.33.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在该植物某一生长周期 内,发现茎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和茎段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A.A. 茎的伸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无关B.B. 生长索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C. 茎段中乙烯含量增高,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 D图中 a a、b b 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度相同34.34. 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蟆0卄莠A.A. 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18、B.B. 持久保持捕捞强度 2 2 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C.C. 保持捕捞强度 1 1 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D.D. 保持捕捞强度 2 2 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35.35.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 1 1 代表生产者,5 5 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B.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只可以作为 3 3 所示成分C.C. 3 3 是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D.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6.36.如图是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J/( cmcm2?a?a),其中 A A 表示该营养级能

19、量的摄入量,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400J/ (cmcm2?a?a)B.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J/100J/ (cmcm2?a?a)C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20%D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15J/15J/ (cmcm2?a?a)37.37.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 如图是有关这种毒素的一 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耳朴再倉岀卜.虢血肯矗话_枚襄15欢级消费敝舅打祇A

20、.A. 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发生细胞免疫B.B. 免疫血清含有可作用于外毒素的抗体C.C. 1 13 3 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 B B 细胞,可以直接分泌抗体作用于外 毒素D.D.乙组的小鼠在注射外毒素之后才开始产生免疫反应间后能弯曲生长的有几组()A.A. 2 2 B.B. 3 3C.C. 4 4 D D. 5 539.39.如图是 3 3 个圆关系图,其中甲为大圆,乙和丙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 这种关系的是()甲乙丙A A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B B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小体C C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D D生态系统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A. A A B.B.

21、 B B C.C. C C D D. D D40.40.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 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A. 进行酵母菌数量统计取样时,从静置的试管中取上层培养液计数B.B.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C.C.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D.D.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稀疏的地区取样二.填空题(共 4545 分)4141 .如图表示某同学在医院取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3838.用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如图),并都用单侧光照射,一段时(1 1)

22、图甲中的和分别是反射弧中的 _ 和_ ,该同学在接受抽血 时,尽管感觉到了针刺的疼痛,为了配合医生,他并没有缩回手臂,这说明了由脊髓控制的缩手反射还受 _ 的控制;(2) 刺激甲图中的,结合乙图分析此处的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_ ,该变化是由_ 引起的.(3)_ 刺激甲图中的,B B 装置指针能否偏转? _ (4)_丙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用丙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如 果利用甲图所示的已知条件,验证这个兴奋传递的特点,请你简述实验思路:_ .42.42. GravesGraves 病即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因某种 原因会发生如图中的过程,请据图回答:(1)_ 图

23、中 B B 物质是_(填中文名称),图中抗体的作用是与 _ 结合,起到类似 B B 物质的作用,导致物质 C C 分泌增多;(2)_ 在健康人体内,C C 物质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通过 _ 调节,使 C C 物质分泌量维持正常;(3)_ 在 GravesGraves 病患者血液中B B 的含量比健康人_ . GravesGraves 病患者会表现出下列哪些症状?(填字母) _ .a a多汗 b b代谢旺盛 c c.食欲不振 d d精神萎靡 e e.畏寒 f f易怒(4)_ D D 物质为_,细胞 E E 是_,细胞 H H 是_过厂休 J)TO 产丄FI*!晌程 F F 为_ .(5)_B

24、 B物质与受体结合,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 _功43.43. 为探究 2 2, 4 4-D D 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首先按照图一所示步骤 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 2 2,4 4-D D 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 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1)_自然条件下进行月季枝条扦插时,应该 _(填保留或去除)侧芽?(2)_ 2 2, 4 4 -D D 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植物体内的 _ (填化学本质)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3)_图一的实验步骤中,对 5 5 号烧杯中的 2 2,4 4- D D 溶液还应该进行的操作 是_,这是对_ 变量的严格

25、控制.(4)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两重性,请列举一种能体现该特点的自然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现象: _ ;分析图二,实验结果是否体现了 2 2, 4 4-D D 作用的两重性? _ ;(5) 若要进一步探究 2 2,4 4 - D D 溶液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则需在浓度范围内配置更小梯度的溶液已经完成的实验可以称为 _,其作用是:_ .44.44.如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求比milIn ml. It*务肖&Ur hr1lirJMl”|.U图回答:(1 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_ 形式进行的.图甲中的 d d 表示各生物的_

26、 ;物质能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的动力是_ ;能量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 _ (填生理过程).(2)_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和.(3) 图乙中 B B 的含义为_(4) 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 _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_;(5) 该草原上有多种牧草开不同颜色鲜艳的花,当地牧民都非常喜欢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 价值.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 a ae e 代表过程,A AC C 代表能量)请据A匚KJT*1L_I11ITO屮匸T,:*烈拙入2016-2

27、017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 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 4545 分,1-351-35 题每小题 1 1 分,36-4036-40 题每小题 1 1 分)1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A. 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都是 90%90%为水,7%7%-9%9%为蛋白质B.B.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90%90%以上来源于 NaNa+和 C CfC.C. 正常人的血浆为中性,PHPH 大约在 6.756.75-7.357.35 之间D.D. 健康成年人的腋窝温度应始终在 3737E【考点】E9E9:内环境的理化特性;E8E8:内环境的组成.【分析】1 1、

28、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解答】解:A A、内环境中的血浆的组成部分是 90%90%为水、7%7%-9%9%为蛋白质,而 组织液和淋巴不是,A A 错误;B B、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Na+和 C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90

29、%来源于 NaNa+和 C C,B B 正确;C C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pH 大约在 7.357.357.457.45 之间,C C 错误;D D、健康成年人的腋窝温度应维持在 3737C左右,D D 错误.故选:B.B.2 2.下列反应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A.A. 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 CQCQ 和水B.B.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C.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D D 人体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考点】E8:E8:内环境的组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 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 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30、物质交换的媒介.【解答】解:A A、葡萄糖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A A 错误;B B、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 B B 正确;C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发生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中,细胞内的环境不属于内 环境,C C 错误;D D、人体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属于外界环境),D D 错误.故选:B.B.3 3.如图表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表示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箭头表示受到刺 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 刺激既可以引起的活动,也可以导致

31、a a 处的兴奋B.B. 结构是指神经末梢C.C. 兴奋在上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同箭头方向一致D.D. 人体的反射弧至少由 3 3 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考点】D9: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 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包括感 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图中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a a、b b为突触.【解答】解:A A、刺激既可以引起的活动,但不能引起 a a 处的兴奋,因兴奋 在 a a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

32、A A 错误;B B、根据试题分析,结构是指神经末梢, B B 错误;C C、 兴奋在上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同箭头方向相同,C C 正确;D D、人体的反射弧至少由 2 2 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D D 错误.故选:C.C.4 4 运动性失语症所表现的症状及脑中相关区域为()A.A. 不能发声,W W 区 B.B.不能阅读,V V 区C C不会讲话,S S 区 D D.听不懂别人的谈话,H H 区【考点】DA:DA:脑的高级功能.【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 W 区为书写中枢,V V 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 S 区为 运动性语言中枢,H H 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S S 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33、后患者 不会讲话.【解答】解:A A W W 区为书写中枢,损伤后不能书写,A A 错误;B B、V V 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损伤后不能阅读, B B 错误;C C S S 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即 S S 区受损,患者不会讲话,C C 正确;D D、H H 区损伤后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为听觉性失语症,D D 错误.故选:C.C.5 5 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A.A.甲状腺激素 B.B.生理盐水 C.C.性激素 D.D.葡萄糖【考点】E3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胰岛素后,由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

34、血糖,因此小 鼠的血糖过低,如果要使其快速复苏,可以适量注射葡萄糖使其恢复.【解答】解:A A、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使血 糖含量降低,A A 错误;B B、 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的形态,但不能提高血糖浓度,B B 错误;C C、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个体的第二性 征,不能调节血糖,C C 错误;D D、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说明血糖含量较低,要使其 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注射葡萄糖,D D 正确.故选:D D.6 6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给两人分别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然后测定两人体内促甲状

35、腺激素的浓度,结果如表(正常值为 10104040 卩g/g/).据表推测,甲、乙两人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分别是()项目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卩 g/Lg/L注射前 30min30min注射后 30min30min甲6.26.228.228.2乙6.56.56.56.5A.A.下丘脑垂体 B.B.甲状腺垂体C.C.下丘脑甲状腺 D D 垂体 下丘脑【考点】DBDB: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一 促甲状腺激素一甲状腺一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 负反馈调节据此答题.【解答】解: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1 1

36、) 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显著升高,说明甲个 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2 2) 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不变,说明乙个 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故选:A A.7 7 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B.B.寒冷条件下有些激素可以通过参与有氧呼吸过程而增加机体产热量C C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D.D.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考点】DB:DB: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5(1)微量高效,如: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 3X101

37、01414X10105mg/mLmg/mL,而 1mg1mg 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 4200J.4200J.(2) 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 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3)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解答】解:A A、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 A 正确;B B、 激素不能参与有氧呼吸的过程,激素只能起到调节的作用,B B 错误;C C、 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C C 正确;D D、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D D 正确.故选:B.B.8 8.下列哪些现象属于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生理变化()1皮肤血管收缩2增加皮肤的血流量3汗腺分

38、泌增多4人体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5代谢活动增强.A.A. B B. C.C. D D.【考点】E3: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体温的调节由神经 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当外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温时, 体温的调节仅由 神经调节来完成.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 外界温度低时,机 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 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解答】解:寒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错误;2汗腺分泌增多以增加散热,正确;3汗腺分泌增多,散热增加,正确;4体温维持稳定,此时产热量等于

39、散热量,错误;5代谢活动没有增强,错误.所以,正确.故选:D D.9 9以下是关于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A.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B. 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以在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C.C. 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pHpH 调节中枢等D.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可以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考点】E3: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

40、 以下四个方面: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 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 体分泌抗利尿激素.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解答】解:A A、在水谁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 液渗透压升高,A A 正确;B B、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以在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B B 正确;C C、 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 但

41、是不存在 pHpH 调节中枢,C C 错误;D D、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D D 正确.故选:C.C.10.10.人体中浆细胞和效应 T T 细胞的相同点是()A.A.产生抗体 B.B.没有细胞周期C.C.导致靶细胞裂解 D D.与抗原的特异性识别【考点】E4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甩址鼻龟疫效甩 z 胖巴闪內抓怎#+Hi+Hi关地胞的 /疥井址|作川束发揮他疫敢恆)竝f f总胞一打見沏胞幣旳接融. :抚t t免疫ftft靶他勰匏鮮记忆轴胸【解答】解:A A、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A

42、A 错误;B B、 浆细胞和效应 T T 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B B 正确;C C、效应 T T 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C C 错误;D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 D 错误.故选:B.B.11.1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 该病患者往往会因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B.B. 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C C该病的病原体是 HIVHIV,其细胞结构非常简单D.D. H HW最初侵入人体时,大多数能被免疫系统摧毁【考点】E4: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关于 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 1)艾

43、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AIDS) , 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 缺:次|免疫腸-陷病毒(HIVHIV).(2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T 淋巴细胞结合,破 坏T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 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解答】解:A A、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瘫痪,失去 防御功能,会因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 A A 正确;B B、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可通过血液传播途径传播艾滋病,B B 正确;C C HIV

44、HIV 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C C 错误;D D、HIV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T 淋巴细胞,使免疫 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D D 正确.故选:C.C.12.12.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 ad d 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A.A. a a B.B. b b C.C. c c D D. d d【考点】E4: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分析图解: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图中吞噬细胞吞噬并处理抗原后将抗原 呈递给 T T 细胞,T T 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 B B 细胞,当然少数抗

45、原也能直接呈递给 B B 细胞;此时 B B 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B B 细胞,效应 B B 细胞可以分 泌特异性抗体.【解答】解:由图可知,a a 为 T T 细胞,b b 为 B B 细胞,c c 为效应 B B 细胞,d d 为记忆 B B 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化形成效应B B 细胞.故选:D D.13.13.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考点】C7

46、:C7: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 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 幼 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解答】解:A A、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 A 正确;B B、 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 B 正确;C 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 C 错误;D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 D 正确. 故选:C.C.14.14. 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

47、(如图所示), 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躡学吁丁找的狮晤酝学-【考点】C3:C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取 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胚芽鞘甲、 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 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 不含生长素的琼 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 明确实 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过程,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根据问题提示 结合基础知识进A.C.D.7 7MJU轩Ja附F F用行回答.【解答】

48、解:题干中的图示表明形态学上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 素;根据实验对照原则,对照组应该是形态学下端在上, 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 有生长素.即单一变量是胚芽鞘的上端在上还是在下.故选:D D.10 115.15. 如图中根 a a 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 A A 点(1010mol?L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A. C C 点之前的生长素浓度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B.B.a a 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 b 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 a a 侧C.C. ADAD 属于抑制生长的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D.D. a a 侧细胞比 b b 侧细胞分裂分化速度快【考点】C4:C

49、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分析题图:C C 点之前,都是促进作用,其中 A A 点对应的浓度是促进生长 的最适浓度;C C 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 C 点之后,都是抑制作用.由于受到 重力作用,b b 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a a 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 根弯向地下生长,即根的向地性【解答】解:A A C C 点之前(FCFC 范围内),都是促进作用,A A 正确;B B、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 b 侧生长素浓度高于 a a 侧,抑制生长,相当于曲线 CDCD 段 浓度,B B 错误;呢世!亠艮口霁C C、ACAC 范围内属于促进作用,C C 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50、,CDCD 范围内属于抑制作用,C C 错误;D D、b b 侧生长素浓度高于 a a 侧,生长受抑制,a a 侧细胞比 b b 侧细胞生长速度快,D D 错误;故选:A A.16.16. 甲、乙、丙及 NAANAA 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乞”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 NAANAA 在形成无子果实的过程中,起到了抑制种子发育的作用B.B. 甲、乙、丙都是有机物C.C. 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D.D. 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考点】C7:C7: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1 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

51、酸等,生 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赤霉素具 有促进植物生长,接触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 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 官的衰老和脱落.2 2、分析题图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3 3、五种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协同关系和拮抗关系.【解答】解:A A、NAANAA 是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但并未体 现抑制种子发育的作用,A A 错误;B B、甲、乙、丙分别为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均为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B B 正确;C C、

52、分析图可知,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 C C 正确;D D、析题图可知,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乙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 生长,二者的作用相互拮抗,D D 正确;故选:A A.17.17.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1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2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3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4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5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A.A.B B C.C.D D 【考点】F1F1:种群的特征.【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的,种群的特 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53、.【解答】解: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错误;2池塘中的所有的鱼也不一定是同一物种,错误;3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正确;4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 度的大小,错误;5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一物种,是一个种群,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正确.故选:D D.18.18.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A. 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 2020 种B.B. 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C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 2 2 只/ /叶D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考点】F1F1:种群的特征.【分析】种

54、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 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解答】解:A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 2020 种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 A 错误;B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 B 错误;C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 2 2 只/ /叶属于种群数量特征中的种群密度,C C 正确;D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 D 错误.故选:C.C.1919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

55、的 “型曲线和“S S 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3时闽A.A.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极少数是曲线 X X,其余的都是曲线丫的趋势B.B.曲线 X X 的数学模型为 N Nt=N=Noi, N No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 Nt表示 t t 年后该种 群的数量,i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C C不考虑迁入迁出,BCBC 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D.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 K K 值不同【考点】F4: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 1 1、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X X 代表的是“型增长曲线,丫代表的是“SS 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 B 点时,增长率达到

56、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 繁殖力最强;C C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 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2 2、 “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 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3 3、 “ S S 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 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 K 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解答】解:A A、X X 代表的是“型增长曲线,丫代表的是“S S 型增长曲线,在自然 状态下,由于空间和资源条件有限,种群数量变化极少数是曲线X X,大部分是曲线丫的趋势,

57、但并非其余都是曲线丫的趋势,有些种群会先增长,后减小,直至 消失,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A A 错误;B B、X X 代表的是“型增长曲线,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 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函数增长,数学模型为 N Nt=N=No/, N No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 Nt表示 t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 B 正 确;C C、 不考虑迁入迁出,BCBC 段种群群数量仍在增多,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C C 正确;D D、 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环境容纳量不同, K K 值不同,D D 正确. 故选:A A.20.20. 某研究小组正在对

58、一池塘进行研究. 下列有关该池塘群落的分析,正确的是( )A.A. 该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B. 该池塘群落只存在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C C研究该群落不需要了解池塘中的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D D.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变【考点】F5F5:群落的结构特征;F6F6:群落的演替.【分析】1 1、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 的.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 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解答】解:A A、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59、A A 正确;B B、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B 错误;C C、池研究该群落需要了解塘中有多个种群,判断哪些是优势种群,需要研究池 塘中各种生物,C C 错误;D D、 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是相对的,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D D 错误.故选:A A.21.21. 如图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 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 发生的演替方式相同B.B. 在灌木植物群落中,地衣和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均被淘汰C.C. 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D. 上述演替中,光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考点】F6:F6:群落的演替

60、.【分析】群落演替:类型 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火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人工欣心5曲山捷堆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解答】解:A A、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与人工砍伐 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方式不同,A A 错误;B B、在灌木植物群落中,地衣和草本植物在竞争中优势均被取代,但并没有被淘 汰,B B错误;C C 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小于阔叶林群落,C C 错误;D D、上述演替中,光照是

61、重要的影响因素, D D 正确.故选:D D.22.22.如表是某学习小组调查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析正确的是()取样地点取样时间动物种类及数量蚂蚁蚯蚓蜈蚣溪边土壤上午 1010 点很少较多非常多晚上 1010 点少多较多旱地土壤上午 1010 点非常多较少较少晚上 1010 点较多少很少A.A. 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B.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C.C. 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D. 调查时应尽量在土壤深层取样【考点】F9:F9: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施计划: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的方

62、法进行采集、调查;采集小动物: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观察和分类:诱虫器取样,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事用解剖针寻找;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解答】解:A A、蚯蚓是分解者,A A 错误;B B、土壤小动物个小、活动范围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 B 错误;C C、取溪边土壤和旱地土壤来探究比较,水分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取样时间不同,是探究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C C 正确;D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需取距地面大约 15cm15cm 的表层土壤,

63、 D D 错误. 故选:C.C.23.23.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B.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C.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D.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考点】G3:G3: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1 1、组成成分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地位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自养型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生态系统最活跃的

64、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2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 1)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 2)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 营养结构.【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故选:B.B.24.24. 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51*51*性鸟t t* *1 1_ _I IA A、 该食物网由 5 5 条食物链组成B B图中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C.C.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65、 3 3 种D.D. 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共 3 3 种,该图只体现了两种成分【考点】G3:G3: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1 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种间 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2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 5 5 条食物链,分别是:草一植食性鸟一 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 蛛青蛙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解答】解:A A、根据分析,该食物网由 5 5 条食物链组成,A A 正确;B B、 分析食物网,初级消费者有植食性鸟、草食昆

66、虫,B B 错误;C C、 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共4 4 种, C C 错误;D D、 分析食物网,该图上只体现了生产者、消费者 2 2 种成分,D D 错误. 故选:A A.25.25.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 Q 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 太阳能总量,QI、Q Q2、Q 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隱虫*覧虫鸟丈阳螯一较草卫-牲畜- 人iA.A. 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可以被植物利用B.B. 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直接获取更多第一营养级的能量C.C. 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年龄组成进行精确调查D.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可能为0 0【考点】G4G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F3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 法.【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Q Q 表示牧草一年固定 的太阳能总量,Q Qi、Q Q2、Q Q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即 E E 表示生 产者的同化量,Q Q1+Q+Q2+Q+Q3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