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简明讲稿模板(3篇)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83805697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训诂学简明讲稿模板(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训诂学简明讲稿模板(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训诂学简明讲稿模板(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训诂学简明讲稿模板(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简明讲稿模板(3篇)(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训诂学简明讲稿模板学习训诂学心得我认为训诂就是从多个层面研究古代汉语的,而古代汉语是我国的文化财产,如果不是历代有文人把它们保留并传承下来,或者在某个时期的人们不去学习的话,那么就不有现在的人们在喜庆的生日宴会或结婚庆典时,就不会有司仪或主持人说出那样动听,含有祝福的话语了。假若这一切都已流失,那么中国的语言历史上将会空白。通过学习本学科,我对中文专业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写本次论文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思考,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我想在课堂上学会了多少并不重要,学有所思所感,而后有所行动这才是可贵之处。在训诂学课堂上讲到了许多我以前学过的知识,虽有点印象,却也是只知大概,到现在才有了更深

2、刻的认识。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高中学过,大学在古代汉语课上也曾是重点讲解的,虽然拿出这篇课文我能读通,但依然不能字字都懂,在训诂学上又一次讲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中的恕字,是原谅的意思,而为何这样解释呢,现在才知道恕在孝经中最早提出,是“博爱”的意思,在文中的意思由此演化而来。而王逸注“以心揆心为恕”中的恕又出自论语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我想学通一篇古文,要把涉及的个别字的出处书目都记住,以便学习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能做到的人就应该是做学问的人。另外,学习古文有利于我们了解怎样去

3、处事,学习古人的思维,以及如何运用语言的能力。习是成非: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到真时真亦假。也就是说往往人们习惯把错误的当作对的去说、去用,时间久了就变成通用的了,也就成了正确的。例如:课上讲的望洋兴叹变成现在的_兴叹,掎角(掎:从旁拉住,出自左传)变成今天的犄角。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走样了的古文化,另人担忧,还好会有人去研究和探其根本。古文化是值得保留的,因为它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学习古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古文,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古文化和传承古文化,我们也间接做了文化的传播者。训诂学简明讲稿模板(二)训诂学学习心得说来话长,上学期期末选课的时候,看到“训诂学”三字,心中甚是疑惑:

4、这是干嘛的。于是百度之:“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话说上课几周之后,我的思想发

5、生了转变。首先是关于训诂学的学习内容。在我的观念中,我以为训诂学就是把古代那些常用的字列举出来,然后一条一条的讲它的意思。这样多没意思呀。后来上过课才知道,训诂学是根据情境和语境,来推敲那些字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样一来,就不是硬生生的讲字的意思,而是有情境有思考,同时也容易记住字的意思。我感觉到,老师每节课讲一些历史故事,其中有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可能最后还能告诉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时,或而引经据典,或而信手涂鸦,将那些需要训诂的字意讲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这让我学起来更加轻松。另外,老师会抽同学起来标点,这一点我也觉得很大的考验了同学们的文言文能力。扪心自问,老师讲过的也

6、没记住多少,主要是课前没有预习,课后也没有复习。不过还是有认真记笔记,知道了训诂方式的一些术语:有一般形式的义训、义界,还有特殊形式的互训、形训、声训,推原。而训诂的方法有观境为训、因声求义、据形索义、词素分析,以及其它几个不常用的方法。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确实很有必要来上训诂学这个课。训诂学研究方法有: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

7、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词义,它跟讲授中学文言文的关系十分密切。1、帮助准确解释古书的词义2、帮助取舍进行决断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3、帮助弥补注本的不足。4、帮助纠正误注。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

8、所以然。二、指导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训诂知识、1、训诂与校勘通校勘是校读古籍的先决条件。2、训诂与标点正确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4、训诂与翻译近代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三、指导辞书编纂1、参照体例,吸收成果,引用方法2、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掌握了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懂得了训诂的条例和方法,可以发现和纠正字典辞书在释义上的个别失误。3、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训诂学简明讲稿模板(三)训诂学第一节训诂的定义与功用一、训诂、训诂学的定义“训诂”这个说法

9、很早就出现了。最初单称“诂”或“训”。“诂”亦作“故”。汉志著录齐、鲁、韩三家诗说,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汉代以来,“训诂”合称,又作“故训”,有毛诗故训传,又称毛诗诂训传。说文解字分别对“训诂”做了解释。如“训”解释为“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诂”字:“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说:“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段玉裁将“训故”合释为“顺释其故言也。”唐代孔颍达也有解释:“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

10、古代的语言。训诂学就是研究词义,讲明句义以至篇章,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前人训诂体例、方法、方式、原则及其运用以及辨正音读,解释名物、典制等等。二、训诂的任务(一)传统训诂学的任务有三项:第一是“释古今之异言。”(晋郭璞尔雅释诂注)就是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第二,“通方俗之殊语。”(同上)用通语释方言。第三,“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毛诗诂训传孔颍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实际上,训诂学的内容更丰富复杂得多。(二)训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对于字词,不仅要重视它在字书、词书里的贮存状态的概括意义,而且更要重视它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状态的具体意义。如“

11、兵”字,左传成公二年“擐(hun穿)甲执兵”指武器,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指军队,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指战争。2.解释文句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1)分析句读:我们训释古书,应防止把没有凝聚力的成分硬加凑合,或者把原来不宜拆开的组合体硬加分割。如淮南子:“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能教乎。”高诱以“儡身”二字连读,说:“儡身,身不见用,儡儡然也”;王念孙却说:“儡字上属为句,不免于儡,谓躬行仁义而不免于疲。”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第四)说:“王说是也。”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

12、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宫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郑玄注:“言是岂,于礼不可。不许也。”当时周公回答召公的话是“岂,不可”应两句读,“岂”就是“岂有此理”的略说,“不可”是不许之辞。召公听为“岂不可”一句,于是变成允许的意思。句读的重要性,还超出一般诠释文义范围之外。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般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_政策的说法,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_所规定的路子去走,不可以使他们知道_。但有学者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梁启超在清末借论语以宣传变法维新,就强调最后一种读法(见氏著孔子讼冤),从

13、中演绎出一条推行君主立宪的办法:人民有条件,就立即实行;人民无条件,就开发民智,创造条件。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改动句读,标为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纪昀给乾隆帝抄诗于纸扇:“黄河远上_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脱“间”字,纪昀灵机一动,重作句读:“黄河远上,_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疏通句意在古代经传诸子的注疏中,除了解释字词意义以外,还有大部分不属于解释字词意义的范围,而是串通含意的。如毛诗诂训传“窈窕淑女,君子

14、好逑”(诗经周南关雎)句,毛传说:“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解释词义)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疏通大意)”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约也”句,赵岐注:“博,广。详,悉也。广学悉其微言而说之者,将以约说其要。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3)阐明语法古籍注疏中,在串讲句意时,还把词与词,或句与句的关系确定下来,这就是语法结构。如诗经小雅棠棣“原(高的地方叫原)隰(低的地方叫“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说:“求矣,言求兄弟也”,便阐明了语法关系(表明“兄弟”是“求”的宾语)。_分析篇章训诂学既要研究怎样解释词义、阐述内容,也要在解释篇题、点明章旨、串

15、讲大意的同时,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历代训诂家一向注意篇章结构的分析。如王逸的楚辞章句以及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看来不相关的话联成一章,似嫌费解。但据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可看出,论语这一章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情。“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不仕”来说的。_分析表达方式说明文章的修辞方式,也是训

16、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代训诂家对文章的特殊表达方式、倒文、省文、复文、变文、足句之类的说明,也是训释古书的重要内容。如诗经小雅苕之华有“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解释说:“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这两句诗在修辞上属于两种不同的比喻手法。前一句是属于“隐语廋辞”(歇后语),“牂羊”是母羊,“坟首”是大脑袋,事实上只有公羊才会长大脑袋,“母羊长出了大脑袋”是“不可能的事”。后一句是用借喻的表达方式。“三星”是星宿,即参宿、心宿,在冬天天快亮时出现,太阳一出,就会消失。“罶”是一种捕鱼器,夜晚放在水里,天亮时取走。“三星在罶”指离人们取罶的时间很近了,表明时间短暂。苕之华的作者从当

17、时政治、经济上分析周室必亡的趋势而发出的感慨。_分析时空关系文章中涉及的时间和地点,是训释古书必须十分重视的。比如上古,按今天的历史分期是指夏商周秦汉时期,而韩非子所说的“上古”是指有巢氏、_3时期。“月照东墙”,初上的月亮照东墙的外侧,偏西的月亮照东墙的内侧。这些都是要分析文章的时间和立足点去妥善解释。第二节训诂方法与方式一、训诂的方法1.以形索义(形训)外在形式的利用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索记录的词的本义,这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如左传里有“梦黄能”,杜甫诗中有“鸣弓射兽能”,说文解字卷10“能,熊属。”徐铉说“能”是象形字。毛公鼎有一象形字很象熊的样子。在甲金文中无“熊”,可见“能

18、”是“熊”的古体字。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推求字的本义,不仅对理解古籍作品的内容有很大帮助,还有助于辨析形似字,指导语言实践。如“盲”是眼睛失去视觉功能之意,“肓”是身体的一部位(古人把心脏与隔膜之间称肓)。了解它们的本义,辨析其字形,使用时便不至错误。在此基础上引申用法也不难掌握。又如“奕”中之“大”是人正面站立之像,表示“大”;“弈”的“”为“手”形,两字各有本义和引申义。可见通过形训,推求字的本义,寻求字的引申义,则字义词义的系统就易于掌握了。如“武”字甲骨文作,钟鼎文(金文)作,均是上像戈,下像脚掌,是荷戈出征之义。说文肯定“止戈为武”的旧说是

19、错误的。“止戈为武”是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之言。楚子的话是借字形来阐明“武”的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仅是_哲学观点,与造字“武”的本义无关。在使用形训时要注意“望文生训”:第一,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有人误注“堕肝胆,就是肝胆涂地的意思”,其实“堕”古有“输”义,“堕肝胆”即“输肝胆”,即“把心交出来”。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第二,因不明通假而望文生训如史记项羽本纪:“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

20、即不能,诸侯虏(lu)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有人误注“微闻,略略听到,暗暗听到”。其实“微”应为“覹”的通假。说文:“覹,司也”,注“司者,今之伺字。”“微闻”就是窃听,暗中偷偷地探听(与窃言照应)。二、因声求义(声训)内在形式的利用1.因声求义的特性内在形式的利用,便是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因为义和声分别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而字形仅仅是记录这个音义结合的符号,对语言来说,它是外在的东西。从语言学来考察,音义关系具有以下六性:第一,偶然性。某一语义用什么语音形式来负载,具有偶然性。第二,约定性。但一经约定俗成,音义关系的偶然性联系便得到社会承认,具有

21、了某种规定性,音义便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与约定性,荀子正名篇“名无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嵇康也说:“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均有深刻的认识。第三,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反作用,即早起的音义系统对后起的音义系统产生“回授”作用,也就是对它派生发展的而来的新词具有意义和语音上的相承,“俗成”之后音义往往相联系。这对同源词音义关系关联上可以找到许多明证。第四,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甲乙两地说法不同,这往往是由地域方言即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同一事物名称的不同地方变体,在

22、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尔雅释诂:“契,绝也。”郭注:“今-_东呼刻断物为契断。”“刻”“契”古代为双声字,均为“溪”母字。可见,音义系统的延展性,反映于音义系统的对应性。第五,类聚性。我们以从“攸”声的字多含有共同的义素“长”或与“长”多少类似的意思:悠忧之长,引申为意之长,再引申为时之长修毛之长,引申为一般的长筱竹之长修脯之长认识倒类聚性,有利于语源的探索。第六,多元性。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是指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思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思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因为音素有限而义位无限,只好“兼职”,使一个语音单位所对应的意义单位不可能是唯一的了。认识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23、再处理语言材料时就可以条分缕析,不为所蔽。如尔雅释诂中“大也”一条中,“弘、宏、洪”三字双声,“廊、介、嘏、京、景、简”六字双声,“溥(pu)、庞、坟、丕、甫、废”六字双声,“奕、宇、_”三字双声。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利用循声索义,求同探异。2.因声求义的轨道(1)通假借钱玄同先生在汉字革_中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通假借对训释古书是很重要的。通假借就是排除假借造成形、义分离现象,弥补形、义联系被掩盖而以形索义原则无法贯彻的不足。它旨在解决同音替代的问题。如诗经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问候、问安)父母。”“害”字说文“伤也”,而用“害”字的“损害、杀害、祸害

24、、忌妒”的义项均不能释,只有“通假借”轨道解决之,以“害“借用作“何”便可通解:哪件要洗哪件不洗,回家问父母。(2)明方言明方言旨在解决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今_话与客家话里,“渠”作“其”。在古籍中已有表现。如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广韵“渠,强鱼切”,“其,渠之切”,同属“群”纽。可见,“渠”是从“其”字变来。另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毛诗诂训传:“昂,我也。”郑玄笺:“人皆从而渡,我独否。”“昂”实为“”(ng)的假借,说文:“,妇人自称。”北方方言妇女自称“俺”即是“昂”字(男子为“我()”)。由于“昂”“”声近而通用,所以成为“我”的通称。(3)寻语源寻语

25、源旨在解释某些字词诠释命名的由来。就是从声音线索来推求语源的方法。古人把音同义近、音义相近的字词放在一起考察,从而发现这些字词有同一来源,是由同一字词孳乳分化而来。这样的词通称为同源词。如说文草部:“莍,茮(jio)榝(_u)实。里如求(裘)也。”“茮”即“椒”,“茮榝”即花椒树,“莍”即花椒子。尔雅释木:“椒榝丑莍”,郭璞注:“莍萸子聚生成房貌,今-_东亦呼莍榝。”说文卷8上:“裘,皮衣也。古文作求。”治求(裘)揉毛如小丸,而与椒实相似,可见“求(裘)”即“莍”的语源。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说明语言发展变化的专著。他用说文中“初文”(纯象形或指事的字形)、“半文”(章先生称

26、为“准初文”,包括“合体象形或指事”、“省变”、“兼声”和“重复”的字形),集为_字,其中取_个字形为语根,使同一语根的派生词收集在一个语根之下,以声音为纲领,按“比其声韵,讨其物类”的原则,来寻语源。黄侃论文始时说:“若其书中要例,惟变易(异体字)、孳乳二条。变易者,形异而声义俱通;孳乳者,声通而形、义小变。”这是对声训法基本条例的概括说明。3.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上述用“同音”、“音近”的方法来解决通假问题和推求词义来源,是不能离开当时的语言实际环境的。同样,多义词的训释也须重视据文重义。要具体了解语境与词义的关系,其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既要紧扣本句,又要结合邻文,还要联系成片

27、语言。词按照语言规则_成句,词在句子中都有特定的意义,解释词义要紧扣本句。如:(1)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爱(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值得怜悯(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书-_西造口壁)可惜(4)“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其中“折枝”,赵岐注为“解罢枝”,而朱熹却作“折断树枝”。“枝(支)”是四肢的“肢”,清代桂馥札朴“枝、支皆借字,当作肢”,“罢”跟“疲劳”的“疲”同,“解罢枝”就是松动疲劳肢体之意,“为长者折枝”就是为长者作按摩敲背等。“折枝”是古语,在汉代还可能活着,到宋代已不用,朱熹不了解

28、这一情况,单纯从字面理解,强作解人,故成误读。4.析词审义析词审义就是分析词的结构关系以审其意义。(1)分清词与词组两个音节的语言单位是双音词,还是一个词组,必须分清。如:(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汉书苏武传)其中“臣子”是“臣”和“子”两个词,属并列词组,与后面的“主”、“亲”照应。(2)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故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ju,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此愚者所以大过也。(吕氏春秋察传)两个“母猴”不是“母”的“猴”,不是词组,而是一种猴的名称。章炳麟新方言说:“沐猴、母猴、猕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姚维锐古书疑义

29、举例增补十五也说:“母猴,一曰沐猴。一曰猕猴。”可见“母猴”不是偏正词组,而是单纯词。(2)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古代汉语中大量单纯词多为连绵词(联绵词)。联绵词在古代汉语中又称“连语”。王念孙认为“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读书杂志汉书),上下同义未必,但“不可分训”是正确的。但古代一些注释家往往把连绵词拆开来作为合成词来解释。如:“计犹豫未有所决。”(汉书高后纪)颜师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来且害之,每豫(预先)上树,久而无人,然后敢下,须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犹豫焉。”其实“犹豫”是连绵词,又写作“犹与”,是“迟疑不决”的意思。另_秋水。“

30、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宋朝以前“洋”没有海洋之意,望洋又写作“盳洋”、“望羊”、“望阳”之类,是属于连绵词,表示“仰视”的意思。另如诗经豳风_月:“_月肃霜,_月涤场”,有人注释说:“肃霜,即下霜”,“涤场,把场园打扫干净。”其训释依据是毛传:“肃,缩也。霜降而收万物也。”“涤,扫也。场工毕入也。”毛传把连绵词拆开解释,王国维观堂集林肃霜涤场说指出:“肃霜、涤场皆互为双声,乃古之连绵字,不宜分别释之。肃霜犹言肃爽,涤场犹言涤荡也。”(3)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合义的合成词,两个

31、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如“宾客”、“欣喜”、“弘大”之类;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作陪衬。(求得陈述上的映衬效果,或求得偶数音节的均称效果)如:“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据杨树达先生在汉语文学修辞学中说。“此种对待之辞,一正一负,连类用时,往往意在负而连及其正。”除此之外,在有些文献中有“连类而及”或“连文”,表现形式一般是两个词连在一起出现在文句中而只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意思。如“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_月)“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32、)“故盛其车服,疾驱于通道大都。”(诗经齐风载驱)孔颖达疏:“经有车马之饰而已,无盛服之事,既美其车,明亦美其服,故协句言之。”5.辨体明义在古代作品中,我们必须结合文体风格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美人”这个词,在古代韵文中只是指心所怀慕的对象,没有性别上的差异。诗经邶风“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和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都是心所怀慕的人而不带性别上的涵义。可是在散文中“美人”指美女。如韩非子六微:“魏王遗荆王美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收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均是指美女。(二)训诂的方式训诂的方式归纳起来有三种:1.互训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互训的

33、根据是以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如尔雅释诂:“疑,戾也。”这一训释是根据诗经小雅雨无正“靡所止戾”和诗经大雅桑柔:“靡所止疑”两句诗而来。尔雅认为两个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有相同的,可用为互训。又如尔雅释诂:“询、度、咨、诹,谋也。”这是因为诗经小雅皇皇者华二至五章的末句分别为“周爰咨诹”、“周爰咨谋”、“周爰咨度”、“周爰咨询”等均作“访问”义,引避免行文重复而形式略异,尔雅以之互训。从互训的类型来说,有如下几种:(1)从时代着眼,有同时互训,也有异时互训。如说文舟部:“舟,船也。”段玉裁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这时异时互训,反映出古今用词及词义的发展变化。(2)

34、从地域着眼,互训有以通言释方言。如方言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3)从体例上说,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称直训或单训。还有甲乙两词用其他词训释称“同训”,如尔雅释诂:“命、令”同训“告也”。还有乙训甲,丙训乙,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称递训或转训。如尔雅释言:“煽,炽chi也”,“炽,盛也。”(4)从类属上说,以共名释别名。如说文木部:“李,果也”,“橙,橘属”。这又称类训。类训与一般互训不同,主要在不能反复为训,即倒训。(5)从使用频率上,以常用词释非常用词。如广雅释言:“韪wi,是也。”2.义界黄侃先生说“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训诂述略

35、,见制言第_期)陆仲达先生训诂简论对黄侃之说加以发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界。”义界也是义训的一种。设义界是为弥补互训之不足,使词义明确化,表达词的概括意义。如: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巷门谓之闳。”义界不仅能阐明本义,而且能辨析意义相近的同义词。段玉裁以义界方式对需要辨析的同义词加以申说,补许慎说文互训的不足。如“国”_说:“按_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说文衣部:“衣,依

36、也。上曰衣,下曰常(注:常,下帬qn(裙的古字)也。”3.推因(原)黄侃先生说:“凡字不但求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制言第_期)又称推原。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如周礼地官序官注云:“种谷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又如“离娄”一词,为“古之善视者”,从声音上探求,“娄”声之字多有“空”意,而“空”意与“明”意相通。说文女部:“娄。空也”,俞樾说:“凡物之空者无不明,故以人言则曰离娄,以屋言则为丽廔,丽与离,皆娄字之双声也。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娄空。此言颜子之心,通达无滞,若窗牖之丽廔闿明也。”(古书疑义举例卷7不达古语而误解例)训诂的术语(一)释义的

37、术语1.曰、为、谓之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王逸注:“草曰零,木曰落。”以上为“曰”字之例。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蔬为馑。”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楚辞九章怀沙:“非俊疑杰兮。”王逸注:“千人才为俊,一国高为杰也。”以上是“为”字之例。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朱熹注:“东风谓之谷风。”诗经鲁颂駉:“在坰之

38、野。”朱熹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以上是“谓之”之例。2.谓格式是“甲谓乙也”。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一般用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以上是以具体解释抽象。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南国,谓-_南也。”以上是以一般解释特殊。3.貌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使用“貌”字时,被解释的

39、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诗经召南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文选卷16司马长卿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李善注:“蔼蔼,月光微暗貌。”以上“貌”字均用在形容词后。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朱熹注:“泛,流貌。”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以上“貌”用在动词之后。4.犹格式是“甲犹乙也”。使用时,解释者与被解释者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系。说文:“雠,犹也。”段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

40、微。”朱熹注:“微,犹衰也。”5.之言、之为言格式为“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这两个词为声训,除释义外,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说文:“裸,灌祭也。”段注:“凡云之言者,皆通其音义以为诂训,非如读为之易其字,读如之定其音。”段玉裁还在周礼汉读考中又说:“凡云之言者,皆就其双声叠韵以得其转注假借之用。”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毛诗郑笺:“挚之言至也。”仪礼郑注:“裨之为言埤也。”仪礼郑笺:“桑之为言丧也。”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二)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这两个术语是用来注音的。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

41、皆是也。”段氏曰:“案注经之例,凡言读如者拟其音,凡言读为者易其字。”周礼郑注:“读如”。毛诗郑笺:“邪读如徐”。(三)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为“破读”。说文“读”篆字下段注云:“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如:诗经卫风氓郑笺:“泮读为畔”。仪礼大射仪郑注:“献读为沙”。尚书尧典郑注:“时读曰莳”。礼记曲礼郑注:“绥读曰妥”。“读为”、“读曰”与“读如”、“读若”的区别在于。前者必然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不一定,可以用本字破假借字,也可以用假借字来解释本字。(四)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这两个术语是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段玉裁周礼汉读

42、考说:“凡易字之例,于其音之同部或相近而易之曰读为,其音无关涉而改易字之误则曰当为,或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则亦曰当为。”周礼天官内饔郑注:“腥当为星,声之误也。”周礼典妇郑注:“授当为受,声之误也。”礼记杂记郑注:“绥当为緌,读如蕤宾之蕤,字之误也。”礼记丧大记郑注:“胥当为祝,字之误也、”(五)其他术语:互文见义、析言浑言、读破、反训、递训1.互文见义谓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部分参互见义,互为补充。如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明汪瑗楚辞集解曰:“二句参错,互文见义。”意思是兰芷、荃蕙变化而为茅草,失去了芬芳。诗经大序:“动天地,感鬼神。”正义云:“天地云动,鬼神云

43、感,互言耳。”意即感到天地和鬼神。2.析言浑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异,而强调其异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如说文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段玉裁于疾篆_云:“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欲求其异,疾、病二字之义略有不同,病比疾厉害(论语包咸注:“疾甚曰病。”)欲求其同,病也是疾,疾也可成为病。析言又称对文或对言,浑言又称散文或散言。如诗经大序:“省成文谓之音”,正义:“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尔雅释诂:“禄,福也

44、。”郝懿行义疏:“福禄二字,若散文则禄即是福若对文则福禄义别。”浑言有时也称为统言或通言。如说文:“行,人之步趋也。”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疾一徐,皆谓之行,通言之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20“出此三物”,传:“民不相信,则盟诅之。”马瑞辰按:“毛传通言盟诅者,盟与诅亦散言则通,对言则异。”3.读破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其父王念孙之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如“好”作美好讲,读上声(二声);作“喜爱”讲,读去声(三声)。4.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称为反训。有的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义,如乱有治理、混乱两义,后世只通行混乱一义。尚书皋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改作“治而敬”,以治训乱,是为反训。5.递训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谓之递训。第22页共22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