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练习测验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3264683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枢神经练习测验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枢神经练习测验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枢神经练习测验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练习测验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练习测验题(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A型题35 / 35C.附于骶骨地背面 D.第2骶椎处穿出硬脊膜,止于其背面E.第2骶椎处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C.腰、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D.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E.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12胸椎受损伤,可累与地脊髓节段是错误“H型B.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白质位于灰质地周围C.脊髓各段地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D.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E.在中央管周围,为灰质连合D.腰24节中地中间外侧核E.骶24节中地中间外侧核11.脊髓前角细胞损伤,会造成其所支配地A.对侧骨骼肌地肌力减弱,腱反射消失B.同侧骨骼肌地肌力减弱,腱反射消失C.对侧骨骼肌地肌

2、力加强,腱反射亢进D.同侧骨骼肌地肌力加强,腱反射亢进E.以上都不对A.见于T4以下地脊髓后索外侧部B.主要传导下肢地深感觉和精细触觉C.上行至同侧楔束核交换神经元D.上行至对侧楔束核交换神经元E.一侧楔束损伤将出现对侧深感觉障碍14.脊髓中薄束、楔束纤维在后索地定位排列关系由向外是A.C、T、L、S B.S、L、T、C C.T、L、S、CD.L、S、C、TE.S、C、T、L丘脑侧束D.传导对侧躯干四肢地痛、温、触觉 A.C、T、L、S B.S、L、T、C C.T、L、S、CD.L、S、C、TE.S、C、T、LL2S3地背核L2S3地脊髓边缘细胞A.C、T、L、SB.S、L、T、C C.T、L

3、、S、CD.L、S、C、TE.S、C、T、L层层地中间神经元层地中间神经元层地中间神经元层地中间神经元层地中间神经元E.完成头、颈姿势地反射性调节29.一侧脊髓侧索损伤,可导致损伤部位以下A.同侧痛、温觉全部丧失C.同侧随意运动与浅、深感觉丧失D.同侧腱反射消失,触觉和压觉丧失E.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对侧痛、温觉障碍30.假如脊髓颈膨大节段地白质前连合损伤,病人会出现A.右侧躯干、下肢地痛温觉丧失B.左侧躯干、下肢地痛温觉丧失C.两侧躯干、下肢地痛温觉丧失D.两侧躯干、上肢地痛温觉丧失A.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C.面神经、前庭蜗神经E.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A.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

4、经B.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C.副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E.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A.三叉神经、面神经、展神经B.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C.三叉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D.面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E.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39.属特殊脏运动柱地核团是 41.脑神经特殊脏运动核发出地纤维支配:A.舌肌、眼球外肌B.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A.上橄榄核 C.面神经核 D.疑核 D.受损伤后,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E.受损伤后,舌肌不会萎缩44.患者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其病变累与A.左侧皮质核束B.右侧皮质核束C.左侧舌下神经核D.右侧舌下

5、神经核E.左侧舌神经A.三叉神经、展神经和迷走神经B.面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C.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E.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错误E.受损后,笑时口角歪向健侧中脑地核团是A.蓝斑B.泌涎核C.孤束核D.齿状核E.黑质56.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支配A.舌下腺、颌下腺B.腮腺C.泪腺D.胸腹腔脏器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60.视觉防御定向反射中枢在80%62.锥体交叉A.位于延髓B.位于脑桥C.位于延髓和脊髓交界处D.位于中脑E.位于脊髓颈段A.起自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 C.在脑桥行经斜方体外侧 A.发自脊髓胸核 C.是交叉前地纤维 E.传导躯干四肢地温、痛

6、觉79.背侧丘脑中,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地特异性中继核是A.位于额叶地深面 B.位于顶叶地深面 E.以环状沟与额、顶、颞叶分界BrocaA.位于大脑外侧裂底B.属联络系C.属投射系D.构成侧脑室地底E.在脑正中矢状面上,可分为嘴、膝、干、压4个局部A.海马、齿状回和下托 C.海马旁回和钩 E.海马旁回、钩和海马92.右侧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A.左额纹消失B.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左偏斜C.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右偏斜D.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左偏斜E.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右偏斜A.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之间B.豆状核、尾状核和屏状核之间C.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D.豆状核、尾状核和壳之间E.豆

7、状核、尾状核和下丘脑之间C.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D.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萎缩A.右侧肢体痉挛性瘫痪B.右侧肢体弛缓性瘫痪D.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96.左侧视束完全损伤,表现为A.左眼全盲 C.右眼全盲 B.脊髓后角固有核 99.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地第二级神经元地胞体是100.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地交叉部位在10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地第二级神经元地胞体是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03.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地第三级神经元地胞体是B.背侧丘脑腹侧核 104.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地第三级神经元地胞体是B.背侧丘脑腹侧核 D.受损后腱反

8、射消失,肌肉不萎缩107.第1躯体运动区中,与下肢运动有关地代表区是1/31/32/32/31/3和中央旁小叶地前部A.背侧丘脑前核地纤维 A.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海马结构B.海马、齿状回和下托C.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杏仁体D.扣带回、海马旁回和下丘脑E.海马结构、下丘脑和丘脑前核A.对侧肢体瘫痪,肌力下降B.对侧肢体瘫痪,肌力增高C.对侧肢体瘫痪,伴有感觉障碍D.同侧肢体瘫痪,肌力下降E.同侧肢体瘫痪,肌力增高D.大脑后动脉E.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地吻合支是D.分布于额叶、颞叶和枕叶2/3地动脉来自B.大脑上静脉A.延髓、脑桥与中脑之间B.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C.延髓、小脑与中脑之间D.脑桥

9、、中脑与小脑之间E.中脑、间脑与小脑之间.第三脑室B型题18.局部承受双侧,局部承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地是C.颞横回 A.44、45区C.41、42区E.3、1、2区D.不能使用工具55.单侧上肢痉挛性瘫痪,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6.偏瘫患者,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7.舌下神经交叉性瘫,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8.双上肢浅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9.交叉性感觉障碍一侧浅感觉障碍,一侧深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60偏身浅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X型题“H型B.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白质位于灰质地周围C.脊髓各段地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D.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E.在中央管周围,为灰质连合4.脊髓半横断时

10、出现A.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感觉丧失B.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C.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D.对侧损伤平面以下触觉丧失E.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觉丧失A.见于T4以上地脊髓后索外侧部B.主要传导上肢地深感觉和精细触觉C.上行至同侧楔束核交换神经元D.上行至对侧楔束核交换神经元E.一侧损伤将出现同侧深感觉障碍束D.传导对侧躯干四肢地痛、温觉 T1L3地背核L2S3地脊髓边缘细胞E.调节下肢整体地运动和姿势 层层地中间神经元层地中间神经元层地中间神经元层地中间神经元层地中间神经元E.完成头、颈姿势地反射性调节A.舌下神经 B.迷走神经 C.副神经 D.舌咽神经 E.面神经 A.三叉神经 C.展神经

11、D.面神经 22.属特殊脏运动柱地核团是 23.脑神经特殊脏运动核发出地纤维支配:B.咀嚼肌 A.上橄榄核 C.下橄榄核 D.疑核 D.受损伤后,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E.受损伤后,舌肌萎缩A.舌咽神经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D.舌咽神经 E.舌下神经 29.脑桥核 地核团是B.黑质C.齿状核D.上泌涎核E.上橄榄核31.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支配A.泪腺B.上睑提肌C.瞳孔括约肌D.瞳孔开大肌E.睫状肌、A.起自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 C.在脑桥行经斜方体 D.传导头面部地浅、深感觉C.室旁核 44.背侧丘脑中,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地特异性中继核是D.腹后侧核 A.位于大脑纵裂底B.属连合系纤维C.

12、属投射系纤维D.连接两半球新皮质E.在脑正中矢状面上,可分为嘴、膝、干、压4个局部A.海马 B.海马旁回 C.海马旁回钩 E.下托 D.连接两侧海马 51.通过囊后脚地纤维有A.丘脑前辐射B.丘脑上辐射C.皮质核束D.皮质脊髓束E.视辐射52.左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A.左额纹消失B.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左侧C.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右侧D.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右侧E.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左侧C.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D.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萎缩E. 口角偏向左侧A.双眼左侧视野偏盲B.双眼右侧视野偏盲D.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D.受损后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B.扣带回 E.下丘

13、脑 D.大脑前动脉E.大脑中动脉三、问答题1. 脊髓地位置与外形.2. 脊髓有哪2个膨大?各发出支配何处地神经?当一侧颈膨大处损伤会出现哪些运动障碍?3.简述如下传导束地起始、在脊髓地位置与功能.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薄束;楔束.4.当第1112胸椎体粉碎性骨折时,可伤与脊髓哪些节段,该节段完全断裂时有何体征出现?5.因脊髓外伤所致脊髓半横断患者其主要体征是什么?并指出是损伤了什么结构所致?6.在脊髓颈膨大处地白质前连合受压迫,会出现何表现?为什么?7.右侧颈膨大处损伤,会出现哪些运动障碍?并解释其原因.8.脑神经核地机能成分与功能.9. 脑干4个丘系地名称、起始,位置与其功

14、能:10. 脑干地非脑神经核位置与功能作用:11. 三叉神经有哪些核团?功能如何?12. 左侧脑桥小脑三角处地肿瘤可侵与哪些脑神经?产生何症状?13. 左侧舌下神经三角处病变会产生哪些症状?14. 左侧面神经丘处病变会产生哪些症状?为什么?15. 面神经核上瘫与核下瘫各有哪些症状?为什么?16.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地起源、行程和功能.17. 一侧皮质核束纤维损伤,病人地临床表现为何,为什么?18. 右侧橄榄中部腹侧部地损伤,试述可能伤与地结构和可能出现地症状.19. 右侧脑桥下部基底地损伤,试述可能伤与地结构和可能出现地症状.20. 右侧大脑脚底部受损,会出现哪些体征,并分析原因?21. 试

15、述交叉瘫地解剖学根底.22. 试述屈曲反射地解剖学根底.23.试述脑干地Wallenberg综合症地解剖学根底.24. 试述脑干地运动性交叉纤维.25. 脑干网状结构地定义、主要核团与功能.26. 小脑地分叶、功能区与种系发生地关系.27. 简述小脑3个脚地主要纤维和小脑核.28. 试述小脑皮质地神经元环路.29. 试述前庭小脑地纤维联系和功能.30. 新小脑地病变会出现哪些体症?并解释其原因?31. 旧小脑地病变会出现哪些体症?并解释其原因?32. 简述间脑地位置和分部.33. 试述背侧丘脑地特异性中继核与纤维联系.34.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地特异性感觉中继核有哪些?分别承受什么纤维?35.

16、试述下丘脑地主要核团与垂体地纤维联系与功能.36.试述第三脑室地位置与边界.37. 根据大脑皮质地机能定位,试述如下各机能区位于何处:第一躯体运动区 ;第一躯体感觉区 ;视区 ;听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38. 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地位置、功能和身体各部地定位投影特点.一躯体感觉区地位置、功能和身体各部地定位投影特点.40. 右侧大脑半球中央前回上1/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损伤后回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41. 左侧颞上回后部22区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42.左侧额下回后部44、45区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43. 右侧囊后肢和膝部损伤后

17、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44. 你如何理解大脑半球地功能不对称性?45. 试述纹状体地构成、分部和功能.46. 试述囊地位置、分部与通过各部地主要纤维束.47. 简述大脑髓质联合系、联络系各纤维束地名称与连接地脑区.48. 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伤后瘫痪运动障碍特点?49. 论述纹状体地组成、位置、纤维联系和动脉供给.50. 试述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51. 试述躯干四肢地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52. 试述头面部地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53. 试述视觉传导通路.54. 试述听觉传导通路.55. 试述针刺右侧大腿前部皮肤,其产生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56. 针刺左食指皮肤,试述其产

18、生地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57. 针刺眶下孔皮肤,试述其产生地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58. 试述海马结构地组成、海马地分区和分层.59. 根据大脑皮质地机能定位与传导通路知识分析“听新闻并记录这一活动是如何完成地?60. 试述脑室系统地组成与交通,各脑室地位置与边界.61. 试述脑脊液地循环途径.62. 试述边缘叶地组成.63. 硬脑膜所形成地特殊结构有哪些?64. 试述颈动脉地起源、走行分段和脑分支.65. 试述椎基底动脉起源、走行与脑分支.66. 试述基底动脉环地组成、位置与意义.67. 通过海绵窦地重要结构与临床意义.68. 依据大脑皮质与新小脑地环路联系,分析小脑是如何调控运动地?69

19、. 试述锥体外系是如何调控运动地?70.根据视觉传导路分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损伤后地临床表现.71. 一侧视神经或一侧动眼神经损伤后瞳孔对光反射有何改变?为什么?72. 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可导致哪些脑区地供血不足?并出现哪些功能障碍?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脊髓第3骶髓以下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2为脊髓圆锥向下续于无神经组织地细丝,在第2骶椎水平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地背面.3椎管第1腰椎以下,脊神经地腰、骶、尾部地前、后根在通过相应地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下行一段距离,称为马尾.4是神经元胞体和纤维数量增加所致,相当于脊髓颈4胸1节段,发出臂丛支配上肢.5是神经元胞体和纤维数量增加所致,相

20、当于脊髓腰2骶3节段,发出腰骶丛支配下肢.6紧贴脊髓灰质地周边,为联络脊髓节段和节段间地短纤维.7在灰质前连合地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是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二级越边纤维.8为脊髓灰质前角地中间神经元,其胞体承受前角运动神经元地侧支,轴突又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9位于脊髓后索侧部,见于脊髓地全长,成自第5胸节以下地脊神经节细胞地中枢突,传导胸5以下地躯干与下肢地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10位于脊髓后索外侧部,见于脊髓第4胸节以上,成自第4胸节以上地脊神经节细胞地中枢突,传导胸4以上地躯干与上肢地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11脊髓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地白质称后索.12为深反射

21、,属单突触反射2个神经元完成.当骨骼肌被拉长时,通过反射性活动,被拉长地肌肉收缩.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等.13是一种保护性地浅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如当肢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肢体即属此种反射.屈曲反射路径至少要有3个神经元参加,即皮肤地信息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元传递给前角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14为第四脑室底,成菱形,上半由脑桥背侧构成,下半由延髓背侧构成.15中脑地背侧部,包括成对地上丘和下丘.16在延髓下端地腹侧,锥体束地纤维大局部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17第四脑室底髓纹以上地侧隆起上有一圆形隆凸称面神

22、经丘,含展神经核.18由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地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地中线上左右交叉形成侧丘系交叉.19由蜗神经核发出地听觉传导路地二级纤维在脑桥基底与被盖交界处地交叉纤维围绕侧丘系组成.20由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地纤维经侧丘系交叉后地上行纤维构成,传导对侧躯干、四肢地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1起自对侧三叉神经感觉核,传导对侧头面部地痛温触感觉. 22起自对侧后角细胞、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行,传导对侧躯干、四肢地痛温触觉. 23起自双侧地蜗神经核,传导双耳地听觉.24由三叉神经感觉根地下行纤维会聚而成,主要为传递头面部地痛温觉纤维.25位于前索,前正中裂地两侧,皮质脊髓前束地背侧.大局部纤维来自

23、前庭神经核. 此束地主要作用是把眼球地运动和头颈部地运动协调起来.26位于中脑地被盖与脚底之间. 主要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其胞浆含黑色素颗粒.端脑地新纹状体承受此部地投射.27位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地背外侧,是瞳孔对光反射地中枢.28位于三叉神经中脑核地腹侧,第四脑室底与侧壁交界处地室底灰质地腹外侧区,它是一团密集含色素地细胞.属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29中脑腹侧面,脚间窝窝底有血管出入处称后穿质.30发自红核、中脑被盖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地纤维,参与中央被盖束,其中红核橄榄纤维终止于下橄榄主核地背份;来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以与邻近区域地终止于主核吻部和侧副橄榄核.31位于延髓上部,橄榄地深面

24、,呈囊袋状,开口向.由下橄榄主核和背侧副橄榄核组成. 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地控制,并参与小脑对运动地学习记忆和对反射地修饰.32位于脑干灰、白质地交界区,由纵横交织地纤维和散在地神经元核团组成.33脑干网状结构核群中,位于中缝与其邻近地区域地细胞核群称为中缝核. 34指绒球小结叶,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密切联系.亦称古小脑.35小脑中脚、延髓和小脑三者交界处称脑桥小脑三角,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位于角.因此该部位地肿瘤能引起涉与这些脑神经和小脑地诸多症状.36小脑髓质埋藏地灰质核团,包括,齿状核、拴状核、球状核和顶核.37在小脑蚓垂两旁靠近延髓地小脑半球突出局部.38起源于前庭核、脊髓、延髓和脑桥地

25、三叉小脑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等.末端形成玫瑰花结,与颗粒细胞和Golgi细胞发生突触联系.39起源于下橄榄核系地下橄榄小脑束.它们是有髓神经纤维经过白质与颗粒细胞层后,脱去髓鞘分支形成攀缘纤维, 攀缘向上分布于多个浦肯野细胞地树突上.40背侧丘脑地“Y字形纤维板,将背侧丘脑灰质分隔为前核群、侧核群与外侧核群3个局部.41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地弓形纤维束.42又称缰核脚间束,缰三角地缰核发出地纤维通过此束投射到中脑脚间核.43为灰质带,位于底丘脑核地背侧,是中脑网状结构头端地延续.44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额下回后部.其主要功能是对语言地表述.45为听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颞上回

26、后部22区.其主要功能是对语言地理解.46位于左半球额中回地后部,其主要功能是书写与绘画.47位于颞叶地颞横回,一侧地听区承受两耳地听觉冲动.48位于大脑半球地白质,靠近脑底.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与杏仁体组成. 49由尾状核、豆状核组成.分为旧纹状体由豆状核地苍白球构成和新纹状体由尾状核与豆状核地壳构成.50位于大脑半球间裂底,由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地纤维构成.51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是由投射纤维构成地白质板.52丘脑腹后核投射到中央后回地纤维.53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地皮质下结构组成,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地前核和中脑背盖地一些结构共同组成.其功能包括对

27、脏、躯体和分泌地调节作用,而且参与情绪活动与记忆功能.54位于胼胝体周围,包括:隔区包括胼胝体下回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55由海马旁回卷入侧脑室下角形成,包括海马、齿状回和下托.56胞体由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地锥体细胞等构成,其轴突组成锥体束.57胞体由位于脊髓地前角细胞和位于脑干地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与特殊脏运动核组成,其轴突组成脊神经地躯体运动纤维和脑神经地特殊脏运动纤维.58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是硬瘫,损伤了皮质核束.59同侧表情肌瘫,是软瘫,同时还伴有角膜枯燥,同侧味觉障碍等症状,伤与地是面神经.60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地传导通路.主要结构有:

28、大脑皮质、纹状体、小脑、丘脑、底丘脑核、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等.61脑室系统地脉络组织上地血管反复分支成丛,夹带着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地部位.62硬脊膜与椎管地骨膜之间为硬膜外腔,腔为负压,有脊神经通过.临床上进展硬膜外麻醉.63脑和脊髓地蛛网膜与软脑膜、软脊膜之间地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充满脑脊液.64蛛网膜下腔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平面扩大为终池.65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锯齿状地齿状韧带,其末端附于硬脊膜.66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地不规如此腔隙,呈海绵状,两侧借横支相连.窦有颈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地外侧壁,自上而下有

29、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67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地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称蛛网膜粒.68位于大脑底部,蝶鞍地上方,围绕视交叉、灰结节、脑垂体和乳头体等结构;由不成对地前交通动脉、成对地大脑前动脉地起始段、成对地颈动脉末端、成对地后交通动脉和成对地大脑后动脉地起始段组成.二、选择题 A型题82.B .AB型题X型题三、问答题1. 位置:脊髓位于椎管,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下端以脊髓圆锥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外形:脊髓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下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脊髓外表有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等.2.颈膨大:颈5胸1

30、节,发出臂丛支配上肢.腰膨大:腰2骶3节,发出腰骶丛支配下肢一侧颈膨大处损伤会出现同侧上肢软瘫和同侧下肢硬瘫3.脊髓丘脑束:起始:后角细胞、层 位置:脊髓外侧索和前索 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触觉脊髓小脑前束:起始:脊髓L2S3脊髓边缘细胞层外侧部 位置:外侧索周边地前部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协调下肢地整体运动和姿势脊髓小脑后束:起始:脊髓C8L3地背核层位置:外侧索周边地后部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调节下肢个别肌肉地运动和姿势.薄束:起始:第5胸节以下脊神经节细胞地中枢突 后根侧部地粗纤维位置:脊髓后索全长T4以上侧部 功能:传导同侧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楔束:起始:第4胸节以上

31、脊神经节细胞地中枢突 后根侧部地粗纤维位置:T4以上脊髓后索外侧部功能:传导同侧上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4.伤与全部腰髓.体征:截瘫:双下肢硬瘫;双下肢所有感觉消失.5.损伤结构:薄束和楔束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对侧损伤截面两节以下痛温觉障碍.皮质脊髓侧束同侧损伤截面以下肢体硬瘫.6.临床表现:双侧上肢浅感觉障碍. 原因:颈膨大处是发出臂丛神经地部位,损伤了双侧组成脊髓丘脑束地越边纤维.7.右侧上肢软瘫:伤与颈膨大处地前角细胞. 右侧下肢硬瘫:伤与皮质脊髓侧束.8.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支配眼肌滑车神经核支配眼肌外展神经核支配眼肌舌下神经核支配舌肌 特殊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支

32、配咀嚼肌面神经核支配表情肌疑核支配咽喉肌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一般脏运动核: 缩瞳核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上泌涎核泪腺、舌下腺、颌下腺下泌涎核腮腺迷走神经运动背核胸腹脏 脏感觉核:孤束核脏感觉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中脑核本体感觉头面部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头面部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头面部特殊躯体感觉:前庭神经核平衡觉 蜗神经核听觉9. 侧丘系: 起始:由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地纤维经侧丘系交叉后地上行纤维构成.位置:延髓橄榄部位于中缝;脑桥位于背盖和基底交界处地斜方体;中脑位于背盖和脚底地交界处.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地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外侧丘系:起始:起自双侧地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位

33、置:位于三叉丘系地外侧.功能:传导双耳地听觉.脊髓丘系: 起始:起自对侧后角细胞、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行.位置:延髓位于橄榄地外侧,脑桥以上位于侧丘系地外侧.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地痛温触觉.三叉丘系: 起始:起自对侧三叉神经感觉核.位置:脑桥以上位于脊髓丘系地外侧.功能:传导对侧头面部地痛温触感觉.10. 薄束核与楔束核: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地深面.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地中继核.下橄榄核:延髓橄榄地深面.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地控制.楔束副核:延髓背外侧部,楔束核地背外方.将同侧躯干上部和上肢肌梭地本体觉与皮肤触压觉冲动向小脑传递.上橄榄核:脑桥中下部地被盖.根据双耳传导

34、声波地时间差和强度差,参与对音响地空间定位.脑桥核:脑桥基底部地纤维之间.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至小脑地主要中继核.下丘核:中脑下丘深方.听觉通路地中继核;头和眼球转向声刺激地反射性调整.上丘核:中脑上丘深方.参与大脑皮质眼外肌运动中枢对眼球快速垂直和水平运动地控制.顶盖前核:中脑导水管灰质地背外侧.参与双眼地对光反射.红核:位于中脑上丘部背盖区,黑质地背侧.参与对躯体运动地控制.黑质:位于中脑脚底与背盖之间.参与基底核调节随意运动.11.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 三叉神经中脑核:承受头面部地本体感觉冲动 三叉神经脑桥核:承受头面部地触觉冲动 三叉神经脊束核:承受头面部地痛温觉冲动12. 可侵

35、与地脑神经:左侧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症状:左侧周围性面瘫;耳鸣、听力减退.13.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侧舌肌萎缩.14.左侧周围性面瘫:伤与面神经根绕展神经核处. 左眼斜视:伤与展神经核.15. 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损伤了皮质核束.核下瘫:同侧表情肌瘫,是软瘫,同时还伴有角膜枯燥,同侧味觉障碍等症状.伤与地是面神经核或面神经.16. 皮质脊髓束:起于中央前回上2/3和旁中央小叶地前部第层地大型锥体细胞;经囊后肢中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大局部纤维经锥体交叉,构成皮质脊髓侧束,控制同侧颈腰膨大处地前角细胞外侧核;少局部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控制双侧前角细胞侧核.皮质核束:起于中央前

36、回下1/3第层地大型锥体细胞;经囊膝部中脑脚底脑桥基底.控制脑神经地躯体运动核和特殊脏运动核,其中面神经核下半与舌下神经核只承受对侧控制,其余核团承受双侧控制.17. 临床表现: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对侧舌肌核上瘫舌肌不萎缩.原因:面神经核下半与舌下神经核承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18. 可能伤与地结构:右侧锥体束、右侧舌下神经出脑根丝、右侧地侧丘系可能出现地症状:左侧上、下肢硬瘫;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左侧躯干四肢深感觉障碍.19. 可能伤与地结构:右侧锥体束、右侧外展神经出脑根丝可能出现地症状:左侧上、下肢硬瘫;左侧舌肌核上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不萎缩;右侧眼球斜视.20. 可

37、能伤与地结构:右侧锥体束、右侧动眼神经出脑根丝可能出现地症状:左侧上、下肢硬瘫;左侧舌肌核上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不萎缩;左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右侧眼球外斜视.21. 交叉瘫为脑干腹侧损伤后地典型临床表现,由于伤与了运动传导路地锥体束和相应部位出脑地脑神经根而表现出地对侧上、下肢地硬瘫和同侧眼肌或舌肌地软瘫.典型地病例有: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外展神经交叉性偏瘫和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22屈曲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如当肢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肢体即属此种反射.屈曲反射路径至少要有三个神经元参加,即皮肤地信息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元传递给前角运动神经元

38、,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23. 为延髓外侧部损伤后地综合症,主要损伤结构与所致临床表现:三叉神经脊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对侧上、下肢与躯干痛、温觉障碍;疑核同侧软腭与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下丘脑至胸髓节段中间外侧核地交感下行通路同侧Horner综合征,包括: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潮红与汗腺分泌障碍;小脑下脚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前庭神经核眩晕、眼球震颤.24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下端,约75%90%地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地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小局部未交叉地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25. 定义:在延

39、髓、脑桥和中脑地被盖区,神经纤维纵横穿行相互交织网状纤维束,束间有各种大、小不等地细胞,这种灰、白质交织地结构,称网状结构.主要核团: 向小脑投射地核群:外侧网状核、旁正中网状核和脑桥背盖网状核. 中缝核群. 侧中央核群:延髓腹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侧、嘴侧网状核. 外侧核群:小细胞网状核、楔形核、楔形下核、脑桥被盖核和臂旁核.功能: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地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地感知能力.与躯体和脏运动相关局部:在脑桥下部和延髓存在吸气、呼气、加压、减压等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含不同神经递质地神经元群:如:5羟色胺能神经元群、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

40、26. 分叶 功能区与种系发生地关系绒球小结叶 古小脑 平衡觉 前庭和前庭神经核前叶和后叶地中间区 旧小脑 肌力地调节 脊髓后叶地半球 新小脑 协调随意运动 大脑皮质27. 3个脚地主要纤维:上脚:传入纤维为脊髓小脑前束由齿状核发出地传出纤维中脚:起自脑桥核地传入纤维,终于新皮质下脚:传入纤维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前庭小脑束、橄榄小脑束等. 传出纤维包括:起自顶核与间位核地纤维小脑核: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脑皮质地神经元环路是由攀缘纤维、苔藓纤维、平行纤维传入到浦肯野细胞,再由浦肯野细胞地轴突传出到小脑核与前庭神经核.具体如下:细胞、蓝状细胞和星形细胞地树突形成突触联系也是兴奋性地.起源于

41、前庭核、脊髓、延髓和脑桥地三叉小脑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等地苔藓纤维,末端形成玫瑰花结,终止于颗粒层中心局部,并兴奋颗粒细胞,使之沿其轴突即平行纤维发放冲动,它们又使有树突分布在分子层地四种细胞兴奋,即浦肯野细胞、蓝状细胞、星形细胞和Golgi细胞.其中蓝状细胞、星形细胞和Golgi细胞为中间神经元,他们可反应影响浦肯野细胞地活动.因此,苔藓纤维地输入可产生兴奋和抑制2种结果;而攀缘纤维地活动结果如此是直接兴奋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地轴突传出到小脑核和前庭神经外侧核,对它们有抑制作用.29. 纤维联系: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发出地纤维经小脑下脚前庭小脑传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

42、侧纵束脊髓运动神经元. 功能:维持身体地平衡.30.临床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即随意运动中肌肉收缩地力量、限度和各肌群间地协调运动出现混乱. 原因:新小脑地主要功能是协调骨骼肌运动.31.临床表现:肌力降低. 原因:旧小脑地主要功能是调节骨骼肌地力.32. 位置:中脑地上方,左、右大脑半球之间.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33. 腹前核、腹外侧核:主要承受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地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腹后侧核:承受三叉丘系地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头面部代区.腹后外侧核:承受脊髓丘系和侧丘系地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躯干四肢代表区.34

43、. 腹后侧核:承受三叉丘系地纤维.腹后外侧核:承受脊髓丘系和侧丘系地纤维.侧膝状体:承受外侧丘系地纤维.外侧膝状体:承受视束地纤维.35. 视上核视上垂体束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室旁核室旁垂体束神经垂体释放催产素.漏斗核结节漏斗束垂体门静脉腺垂体释放神经分泌物质控制腺垂体地分泌功能.36. 位置:位于两侧间脑之间,呈矢状位地窄隙.边界: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前界:为终板;顶:为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底界:为乳头体、灰结节、漏斗和视交叉;后方通中脑水管.37. 第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地前部第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地后部视区:距状沟两岸皮质听区:颞横回运动性语言中枢:

44、左半球额下回后部听觉性语言中枢:左半球颞上回后部视觉性语言中枢:左半球角回 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38. 位置: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地前部.功能:支配全身骨骼肌地随意运动.定位投影特点:倒置地人体投影,但头部是正位.左、右交叉支配.身体各部投影区地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地重要性和复杂性.39. 位置: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地后部.功能:管理全身痛、温、触、压觉以与位置觉和运动觉等躯体感觉.定位投影特点:倒置地人体投影,但头部是正位.左、右交叉管理.身体各部投影区地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感觉地灵敏程度.40. 左侧下肢硬瘫,因中央前回上1/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为管理对侧下

45、肢地躯体运动中枢.41. 失听症,因左侧颞上回后部22区为听感觉性语言中枢.42. 运动性失语症.因左侧额下回后部为运动性语言中枢.43. 三偏症,左侧偏瘫、左侧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左侧偏盲.因伤与了行于囊膝部和后肢地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和视辐射所至.44. 大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不对称性:左半球与语言、计算、逻辑推理等密切相关.右半球如此与空间定位、面貌识别和音乐、美术欣赏等密切相关.45. 纹状体地构成:尾状核与豆状核分部:新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地壳 旧纹状体豆状核地苍白球功能:锥体外系协调随意运动46. 囊地位置: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 囊地分部:前肢、膝部、后肢各部通过地

46、主要纤维:前肢:丘脑前辐射膝部:皮质核束后肢: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47. 联合系:胼胝体连接两半球新皮质地纤维. 前连合连接两侧嗅球和颞叶 穹窿连合连接两侧海马联络系:弓状纤维联系相邻脑回 上纵束连接额、顶、枕和颞叶 下纵束连接枕叶和颞叶 扣带连接边缘叶 钩束连接额、颞叶48.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不萎缩,肌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浅、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49. 组成:尾状核与豆状核传统称为纹状体.豆状核被、外两个髓板分割成三局部,外侧部最大称壳,侧两部称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苍白球在鱼类已存在,称旧纹状体;

47、尾状核和壳出现在爬虫类和鸟类,称新纹状体.位置: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地圆柱体,分为头、体、尾三局部,位于丘脑背外侧,伸延于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借囊与侧地尾状核和丘脑分开.纤维联系:大脑皮质躯体感觉运动区发出皮质纹状体纤维新纹状体纹状体苍白球纤维苍白球苍白球丘脑纤维背侧丘脑地腹前核与腹外侧核经囊返回大脑皮质地躯体运动区. 动脉供给:大脑前动脉供给尾状核、豆状核地前部;脉络丛前动脉供给苍白球;大脑中动脉地中央支豆纹动脉供给尾状核与豆状核.50. 肌、腱、关节本体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与后根侧粗纤维 薄束和楔束薄束核与楔束核侧丘系交叉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

48、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地后部.51. 躯干四肢皮肤痛温触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与后根脊髓后角细胞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地后部.52. 头面部皮肤痛温触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与根升支和降支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脑桥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53. 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距状沟两岸皮质54. 螺旋感受器蜗神经节蜗神经蜗神经核斜方体双侧外侧丘系下丘核下丘臂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55. 右侧大腿前部皮肤右侧股神经L2L4脊神经节与后根L2L4脊髓后角细

49、胞白质前连合交叉左侧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1/3和旁中央小叶地后部.56. 左侧食指皮肤左侧正中神经C5T1脊神经节与后根C5T1脊髓后角细胞白质前连合交叉右侧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右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1/3.57. 眶下孔皮肤痛感受器三叉神经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与根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58. 组成:包括海马、下托、齿状回.分区:根据结构地不同海马分为4个区,即CA1区、CA2区、CA3区和CA41区与下托相连,CA4区位于齿状回地门.分层:海马属古皮质,由

50、3层细胞组成: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锥体细胞层:由大、小型锥体细胞排列而成.其顶树突伸向分子层,底树突大局部伸入多形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含有多种形状地中间神经元和锥体细胞地底树突.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鼓阶外淋巴螺旋膜螺旋器转换为神经冲动蜗神经蜗神经核双侧外侧丘系上橄榄核下丘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地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左侧颞上回后部听觉联络皮质或Wernicke区,将有关语言资料整合为语言感觉地整体左侧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中央前回中部管理手肌运动地代表区发出地皮质脊髓束经囊地后肢、中脑地脚底、脑桥地基底、延髓地锥体下行经锥体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在右侧脊髓侧索下行右侧脊髓C5T1节段地前角细胞外侧核发出地躯体运动纤维经前根、脊神经、前支、臂丛支配上肢肌地运动.60. 组成:脑室是位于大脑、间脑和脑干地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交通:左右侧脑室各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交通;第三脑室地后部向下通中脑水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