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小水井金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探讨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2754043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滇中小水井金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滇中小水井金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滇中小水井金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滇中小水井金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滇中小水井金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探讨(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滇中小水井金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探讨陶兴雄1,鲍威1(1.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 650215)摘要构造控矿是小水井金矿的主要特点,本文通过对小水井金矿所处区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区域构造与矿区控矿构造及矿区控矿构造与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总结矿区矿体富集规律。笔者认为小水井金矿矿集区属于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成矿体系,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严格受断层控制,且配矿、容矿F3、F8断层具有产状上缓下陡、上宽下窄的特征。所以笔者推测F3、F8构造破碎带具两个成矿空间,一为F3、F8逆冲推覆构造上部产状相对较缓、破碎带宽度相对较大部位;二为F3、F8逆冲推覆构造深部产状倾向转向西、倾

2、角变缓至根部拆离断层之间部位;而断层倾向转变部位由于产状较陡、破碎带宽度较窄而贫矿。关键词 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控矿 成矿作用 小水井 深部找矿随着勘查技术和手段的提高,我国许多矿山地表矿和浅部矿已大量的发现和开采, 许多矿山保有资源量严重不足,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广大地质工作者及专家对深部找矿进行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提出深部找矿的理论和方法,为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滇中小水井金矿处于哀牢山韧性剪切带红河断裂东侧,扬子地台西南缘的一个中型矿床。在矿床的勘查生产过程中,刘涛等对矿区所处区域构造变形、成矿作用及矿区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周云满等对矿区控矿构造特征

3、、成矿规律、成矿阶段、成矿时代及成矿流体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矿区及区域进行了成矿预测;符德贵等对矿区煌斑岩及与金矿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周云满等研究表明滇中小水井金矿矿床成因类型为浅成造山型金矿床,工业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1,构造控矿是小水井金矿的主要特点2。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促使小水井金矿找矿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目前小水井金矿地表矿及浅部矿已开采大半,但深部是否具有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在哪儿等问题成了摆在矿山地质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前人大型变形构造作用及矿区矿田构造特征研究的总结与分析,结合矿区露天开采对构造和矿体实际特征的揭控情况,旨在对矿区深部找矿前景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矿山的深部

4、找矿工作提供思考。作者简介:陶兴雄.1987年出生,男,云南元阳人,地质助理工程师,从事矿产地质勘查与开发工作.1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概况1.1 区域地质背景滇中小水井金矿床处于印度板块与扬子地台俯冲-碰撞造山形成的哀牢山韧性剪切带带红河断裂东侧,楚雄盆地西南缘川滇台背斜滇中中台陷西南部龙岗背斜一带(图1)。该区地层具结晶基底和盖成的双层结构特征。结晶基底为下元古界哀牢山群、大红山群复理石和钠质火山岩建造。盖层为上三叠统含煤磨拉石建造和侏罗系新近系红色砂泥质建造与膏盐建造、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等。基底和盖成分别为区内成矿第一、第三原始含金建造即初始矿源层3。图1 小水井金矿大地构造位置矿带内

5、出露的地层从老至新有:下元古界哀牢山群(pt1al)变粒岩、片麻岩、角闪岩等混合岩化强烈的深变质岩系,厚度大于4900m。大红山群(pt1dh)混合岩、细碧角斑岩、石英岩、片岩、大理岩等,细碧角斑岩变质为磁铁钠长浅粒岩而成为大红山式铁铜矿床的主要富矿层位,主要出露于矿带阿别田铜金多金属矿矿区近礼社江谷底及小水井金矿大坎子矿段南东部近资朗河岸;厚度大于1859m。上三叠统云南驿组二段(T3y2)灰岩、泥灰岩、砂岩,厚度大于504m;上三叠统云南驿组三段(T3y3)泥岩、粉砂岩,厚度大于500m;罗家大山组(T3l)凝灰岩夹火山角砾岩及粉砂质泥岩夹凝灰岩,厚803m;花果山组(T3l)下部褐色砂、

6、泥岩夹煤层及煤线、粉砂岩与细砂岩互层,厚大于500m; 白土田组一段(T3b1)砂岩、泥质板岩夹煤线,厚大于300m,二段( T3b2)为长石石英砂岩,厚度大于50m 。下侏罗统冯家河组(J1f)变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夹紫红色板岩,厚1085m 。中侏罗统张河组(J2z ) 紫红色泥岩、泥灰岩和砂岩,厚741901m 。新生界新近系三营组(N2s) 砾岩、砂砾岩、粉砂岩、泥岩夹炭质泥岩和煤线,厚度大于240m 。区域岩浆活动,吕梁期和晋宁期中、酸性岩浆活,产生钨、锡矿化;华力西期镁铁质岩侵入,北部金宝山一带岩体具环状分带特征,铜、镍、铂、钯矿化与之关系紧密; 蚂蚁堆发现辉长岩、辉长辉绿岩,

7、岩体的时代暂化为燕山中晚期,蚂蚁辉长岩、辉长辉绿岩岩体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其与周边的铅锌矿关系紧密,在其与围岩的接触带断裂中能看到明显的铅矿体;喜马拉雅早期的诸葛营一带发育黑云母花岗岩体,龙岗、小水井一带沿北东向横断层有小规模同期煌斑岩脉侵入。矿带内盖成主要有绢云母绿泥石级浅变质,形成板岩,局部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大理岩,但变质作用未改变原岩的结构构造特征。1.2 矿区地质概况矿区出露地层T3y2-1为黄灰、深灰色薄至中层状泥灰岩、深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灰岩、微晶灰岩、含燧石条带粉晶灰岩,厚度大于300m;T3y2-2 为棕黄色中层状含生物碎屑钙质细砂砾岩、灰绿色薄至中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棕紫及灰

8、色薄层状水云母泥岩、细粒石英砂岩,与下伏灰岩(T3y2-1)呈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界线明显;T3y2-3为深灰色中厚层状泥晶含砂屑灰岩、黄灰及青灰薄至中层状豆斑状内砾泥质灰岩(角砾灰岩);T3y3灰绿、灰黄、棕褐色薄层状泥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厚度大于282m。矿区处于红河深大断裂与苏布断裂夹持的龙岗依皮堵背斜东翼,构造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主要由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和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北西向压扭性断裂为矿区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体系(F2、F3、F8、F15),F3、F8为矿区主要配矿、容矿构造,次级裂隙带、层间破碎带发育位置矿体较富(图2)。本区金矿(化)体赋存于T3y2(

9、主要是T3y2-2、T3y2-3)泥质灰岩、灰岩、砂岩F3及F8含矿断层破碎带中,破碎带基本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矿体严格受破碎带控制,目前已发现、号主矿体,矿体沿走向呈尖灭再现,倾向延伸距离在30-150米之间。呈 1:20万巍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透镜状、肠状、斜列式等不规则产出,产状总体较陡。赋矿岩石为角砾状硅化、灰岩,硅化、褐铁矿化构造角砾岩,石英与褐铁矿(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赋存状态为包裹金和裂隙金。图2 小水井金矿1:1万地质图(据改编)1-第四系;26-上三叠统云南驿组:2-第三段粉砂岩(T3y3),3-第二段(T3y2),4-第二段泥灰岩(T3y2-3),5-第二段砂岩(T3

10、y2-2),6-第二段灰岩(T3y2-1);7-煌斑岩脉;8-断层带;9-正断层;10-逆断层;11-金矿体及编号 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3. 小水井金矿2013年勘查设计2 区域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作用从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可清楚地看出,小水井地区大型变形构造主要有4个变形期,第一期为早元古代至中三叠世吕梁运动至印支运动早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第二期为晚三叠世至印支运动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第三期为侏罗纪、白垩纪燕山中-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第四期为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早期喜马拉雅早期、中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2.1 第一期区域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作用早元古代为优地槽发展时期,地壳活动强烈

11、,海底火山活动频繁,控制形成了大红山式大型铁铜矿床,火山熔岩和炭质板岩中有含金异常层位,铁铜矿中有伴生金(钱锦和等,1990)。早元古代末期的吕梁运动使该区地壳褶皱隆起成陆(滇中古陆核的一部分) ,形成结晶基底。从中元古代古生代早-中三叠世这一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本区处于隆起剥蚀状态4。晚古生代末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壳向扬子陆块的开始俯冲,沟-弧-盆古构造格局及NW 向边界断裂、哀牢山逆冲-推覆构造带雏形及SN向、NW向、近EN 向的基底构造(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刘肇昌等,1996)。在构造运动过程中伴随有岩浆的侵入活动,促使基底岩系富含Fe、Cu、Au 等成矿元素,经风化剥蚀沉积及后期

12、热液活化萃取,在T3与Pt1dh不整合接触面上局部地段及后期向斜构造中形成铁(金) 矿床,如新平东么赤铁矿床、新平老厂横里底砾岩型铜铁矿、楚雄阿别田铁金(铜) 矿等4。2.2 第二期区域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作用据周云满等4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向扬子地台俯冲,形成了哀牢山岛弧及弧后盆地(滇中楚雄盆地)的构造格架,形成了厚度较大的近海盆地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和海陆过渡相-陆相的碎屑岩含煤沉积,侏罗纪沉积盆地向东扩张,地层逐渐超覆,白垩纪逐步收缩。这一时期, 哀牢山逆冲-推覆断裂带形成,东侧红河深大断裂成为沉积盆地之边界,控制了本区中生代中晚期古构造、古地理及沉积建造的发展演化。2.3 第三期区域大型变形

13、构造与成矿作用燕山中晚期在区域水平挤压拉伸作用下,红河深大断裂继续活动,于红河断裂东侧形成前展式叠瓦状反冲推覆构造体系,主要由NW向石羊江(礼社江)复式背斜5、小水井断裂、苏布断裂等导矿、容矿构造系统组成, 奠定了本区逆冲推覆构造格局(图3)。初步认为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根部拆离断层深切盖层至结晶基底,并与西侧红河大断裂交汇。在断裂形成过程中,基底变质岩中金、铅、锌、银、铜等多金属成矿物质被带入至俯冲带内,伴随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深部热能的增加,金属成矿物质与岩浆含矿热液混合形成含矿热液系统,热液沿基底拆离主干断裂运移至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然后选择有利次级断裂运移,在断裂内更次级构造、层间

14、破碎带、裂隙带发育处经交代作用、充填作用形成矿床。据周云满等4该区矿种分布具垂向分带规律,铅锌(银) 矿主要产于8001300m 标高范围团山黄草地、石羊场、百大莫大和街等铅锌(银) 矿床,金矿主要分布于15002000m 标高处(小水井、官朗山金矿) ,矿化系统垂向分布规律是:表浅部位为低温热液脉状金矿床,中深部为中低温热液脉状铅锌(银) 矿床。据研究,康滇台背斜一带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形成于80130Ma 之间,属燕山期(毛景文,1998) (图3) 。图3 小水井地区地质矿产图1-新近系三营组(N2s);2-中侏罗统张河组(J2z);3-下侏罗统冯家河组(J1f);47-上三叠统:4-

15、白土田组(T3b),5-花果山组(T3h),6-罗家大山组(T3l),7-云南绎组(T3y);89-下元古界:8-大红山群(Pt1dh),9-哀牢山群(Pt1al);10-燕山期辉长岩; 11-燕山期花岗岩;12-断裂及编号:F1-哀牢山断裂,F2-红河断裂,F3-小水井断裂,F4-苏步断裂,F5-三街断裂,F6-马龙河裂;13-向斜及编号:X1-大麦地向斜;14-背斜及编号:b1-礼社江背斜; b2-大团山背斜; b1-中村背斜; 15-金矿床;16-铅矿床;17-铅锌矿床;18-铜矿床;19-银矿床;20-铁矿床2.4 第四期区域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作用喜马拉雅早期,印度板块向北、北东方向对

16、欧亚大陆的碰撞造山作用,使区内再次发生强烈的陆内改造,西侧哀牢山构造带发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和平移剪切作用,红河断裂主要以平移剪切或走滑为主,其东侧边缘的褶皱和断裂进一步加强,地势进一步隆升,并伴随小型煌斑岩脉侵入活动4。该期伴随有岩浆活动及煌斑岩脉的侵入,岩浆热液沿断裂系统运移,萃取、活化基底及盖成中的金属矿物,于剪切构造与前期逆冲推覆构造成矿带交汇部位富集成矿。形成的大型脆-韧性剪切带与金矿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刘家铎等,2004) 。喜马拉雅中期,先前形成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正断层及破裂面。裂隙系统的进一步发育,为地表水对矿源层中金属矿物的活

17、化萃取提供了条件,为矿区矿床进一步富集创造的条件。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区内全面褶皱隆起,对燕山晚期以来形成的成矿构造系统进行抬升剥蚀,于三叠系云南驿组地层中形成红土型金矿,局部逆冲推覆体对矿床形成掩盖,让矿床得以保存并,伴随热液作用及地下热卤水作用,使矿床进一步富集成矿。同时促使新近系三营组(N2s) 层间滑动,Au 元素在N2s砂砾岩和先期断裂带中再次发生淀积富集,形成沉积-热液改造砂砾岩型金矿床4。3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与成矿作用3.1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3.1.1 矿区控矿构造空间形态矿区主要配矿、矿构造为F3、F8断裂破碎,F3、F8断层构造特征相似,总体上两条破碎带沿走向大致平行,从北西至

18、南东,破碎带走向呈北北西向-近东西向-北北西向转变,地表倾向由北东东向-近正北向-北东东向转变,断层地表倾角45左右,向下总体变陡至60-70左右。F3、F8破碎带地表出露宽度分别在40.580.2m、5.875.5m之间,F3破碎带北西山尾巴矿段出露较宽,南东大田岭矿段出露较窄,而F8破碎带与之相反。两条断层在矿区大田岭矿段相对距离较近,从石头地一带开始分开,至山尾巴矿段一带相对距离达400-500m。F3、F8断裂破碎带平面上总体呈弧形,局部呈波状、藕节状;剖面上由于产状的变化总体呈波状延伸。产状沿深部总体变化趋势为上缓下陡,破碎带总体宽度表现为上宽下窄(图4)。 图4 小水井金矿220勘

19、探线剖面图1-泥岩;2-泥质灰岩;3-灰岩;4-构造角砾岩;5-断层破碎带及编号;6-蚀变带;7-矿体及编号;8-钻孔编号及孔口标高在F3、F8断裂构造带发育有与之斜交的次级断裂,构成“X”型断裂系统,控制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如山尾巴矿段(1519线)F7走滑断裂与F3断裂斜交;石头地一带(210212线)F1断裂与F3断裂斜交;大田岭矿段(6367线)F30断裂与F3、F8断裂近于垂交(图2)。3.1.2 矿区控矿构造岩石特征矿区F3、F8断层构造岩石特征相似,根据钻孔资料,F3构造破碎带在山尾巴矿段主要沿T3y2-2地层分布,局部波及到T3y2-1及T3y2-3地层,而石头地一带至大田岭矿

20、段主要沿T3y2-3地层分布,钻孔中未见T3y2-2地层;F8构造破碎带在大田岭矿段沿T3y2-2地层分布,山尾巴矿段未进行钻孔揭控,与地层关系不清。钻孔资料显示该区构造岩主要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组成,属于韧-脆剪切破碎带,据周云满等研究认为构造岩垂向上可分为三个带2:构造带底部(西带):构造岩主要由断层泥、碎粒岩、糜棱岩组成,碎斑、碎基的主要成分为灰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构造片理、透入性面理和线理发育。碎裂岩中基质围绕的粗粒碎斑形成压力影拖尾。糜棱岩中S-C(挤压面理-剪切面理)组构发育,构造透镜体、石英杆状构造、膝折构造、里德尔剪切裂隙组合和脆性断裂等变形特征发育。在整

21、个糜棱岩化带中,发育多条后期同向但倾角有不同变化的滑动面。构造带中上部(中带):构造岩主要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角砾和碎斑成分主要为灰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宽度3060 m,脆性变形特征明显。角砾呈棱角至次棱角状,少数呈次圆状,胶结物为泥质、钙质、铁质胶结,胶结疏松,褐铁矿化、硅化分布不均匀,褐铁矿化主要分布于碎裂岩中,硅化主要分布于灰岩透镜体及灰岩角砾中,而对矿带中泥质灰岩及石英砂岩矿化蚀变较弱。在该带中常见灰岩构造透镜体分布,透镜体为成分比较纯的灰岩,多具强硅化蚀变,成为矿区的主要矿体。透镜体大小不等,最大者长轴可达50100m,透镜体两侧多为碎裂状泥质灰岩,泥质灰岩褶皱发育,产状较陡

22、,与硅化灰岩透镜体接触部位多风化成为粘土,硅化灰岩透镜体产状多与两侧褶皱相对应。构造带上部(东带):构造岩主要为碎裂状泥质灰岩,碎裂状灰岩产状较陡,发育“x”型节理、裂隙,裂隙面沿倾向呈波状延伸,具有上缓下陡,上宽下窄的特征,裂隙带中可见眼球状泥灰岩透镜体;碎裂状泥质灰岩上部具有逆冲推覆体掩盖,属于压扭性应力性质的产物。3.1.3 矿区控矿构造活动期次及性质探讨根据区域大型构造变形作用、矿区构造岩特征及内部次级构造、裂隙、滑动面的切割关系,初步将该构造破碎带划分为四期: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时期,形成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喜马拉雅早期左型走滑剪切时期,表现为先期构造角砾岩被错断,发生碎裂岩化、糜棱岩

23、化,剪切形成褶皱;喜马拉雅中期张型次级裂隙发育时期;喜马拉雅晚期褶皱隆起抬升时期(构造带上部),属规模较小的逆冲推覆构造时期。根据构造活动期次的分析,矿区F3、F8控矿构造属于燕山期形成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体系中的分枝逆冲推覆构造。根据构造带钻孔资料显示,构造带应属于上部倾向北东东向,深部产状变陡,往下钻孔未揭控部位倾向转为南西西向的逆冲推覆构造。3.2 矿区围岩蚀变及矿化富集规律3.2.1 矿区围岩蚀变类型矿区与金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褐(黄)铁矿化、赤铁矿化,其次是萤石化、大理岩化、绢云母化等。矿区断层破碎带及其上下盘围岩岩石普遍具硅化。硅化分为三期:早期硅形成的石英晶形完好,呈晶

24、簇状、放射状;中期硅化呈网脉状,石英颗粒细小,呈它形产出,含铁泥质较多,并见星点状五角十二面体褐铁矿(黄铁矿假象)伴生产出,与成矿关系密切;晚期硅化呈脉状,石英呈较宽脉状切割细网脉状石英脉,石英颗粒较粗大。黄铁矿化分为两期:早期形成的黄铁矿颗粒较粗大,与围岩同期成岩形成,粒径0.52mm,多呈立方体;晚期形成的黄铁矿颗粒较细小,一般0.010.3mm,呈五角十二面体或它形粒状分布于石英细网脉边缘,与成矿关系密切。褐铁矿化多由黄铁矿表生作用氧化而来,多见于金矿化的硅化碎裂岩及构造破碎角砾岩中。萤石化主要分布于矿体上部围岩或顶板岩石中,萤石为本区金矿化的指示矿物;大理岩化多分布于矿体底板围岩中;绢

25、云母化分布于T3y3浅变质泥岩及T3y2-1、T3y2-3段的泥灰岩或泥质灰岩中。3.2.2 矿化富集规律矿化总体于F3、F8构造破碎带及次级断裂带、层间破碎带、裂隙带富集产出,控制矿体的空间分布。1)矿床受红河断裂东侧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控制,主要产于基底拆离苏布断裂与冲起石羊江背斜之间,小水井金矿产于逆冲推覆构造体系F3、F8分枝断裂构造破碎带上部反倾部位,中部产状较陡地段贫矿;2)矿化富集严格受F3、F8断裂构造破碎带规模及次级构造、层间破碎带、裂隙带发育程度控制,在构造交汇部位、裂隙发育地段形成富集成厚大矿体,平面上矿体形态与构造形态和构造发育程度相对应,呈藕节状、波状延伸,呈现尖灭再现规

26、律;3)矿体在破碎带结构面转折部位及附近富集,与构造破碎带内褶皱关系密切,于肠状褶皱波峰、波谷形成厚大矿体,矿体产状近于直立,沿倾斜方向与走向延伸不远(图5),钻孔施工过程中难以控制到矿体;4)矿体赋存空间范围在1750m-2000m之间,1750m-1500间贫矿,1500m-1200m之间需要进一步探索;5)矿区矿石类型主要为透镜状硅化灰岩,褐铁矿化构造角砾岩,砂岩内贫矿。图5 小水井金矿65勘探线剖面图1-断层破碎带及编号;2-蚀变带;3-矿体及编号;4-钻孔编号及孔口标高;5-采样位置;6-采样工程及编号4 深部找矿方向探讨小水井金矿成矿热液总体受倾向向西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控制,该叠

27、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局部分枝断裂上部与根部倾向相反,为矿区成矿元素富集成矿提供了储矿空间。深部隐伏岩浆和围岩为矿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深部含矿热液沿基底拆离断层由西至东、由下至上运移,于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体系F3、F8分枝断裂构造破碎带上部倾向转向北东、断层产状变缓、破碎带较宽、层间破碎带及裂隙带发育部位及控矿构造与次级裂隙交汇部位形成小水井金矿床。F3、F8断层倾角上缓下陡,破碎带规模上宽下窄,因上部(2000m-1750m)具有较好的储矿空间而成矿,而下部(1750m-1500m)产状较陡部位,不具好的储矿场所而贫矿。但其狭窄的空间有利于深部热液的储藏,减缓热液向上运移的速度,为深部(1500m

28、以下)热液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充填作用而富集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笔者推测F3、F8构造破碎带具两个成矿空间,一为F3、F8逆冲推覆构造上部产状相对较缓、破碎带宽度相对较大部位;二为F3、F8逆冲推覆构造深部产状倾向转向西、倾角变缓至根部拆离断层之间部位。鉴于F3构造破碎带于小水井金矿向南东方向延伸至龙岗金矿中,且龙岗金矿成矿最低标高为1200m, 同时由于小水井金矿矿体主要产于F7次级断裂与F3断裂交汇部位和F1及 F30断裂与F3及F8断裂交汇部位,故笔者推测小水井金矿在构造交汇部位1500m-1200m之间具有找矿潜力。5 结论小水井金矿总体受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控制,叠瓦状分枝断裂F3

29、、F8控制矿体的空间分布,为矿区的主要配矿、容矿构造。次级断裂与主控矿构造交汇部位为矿区矿化最富集部位,且矿体产状严格受构造控制,构造内褶皱发育,矿体沿褶皱波峰、波谷产出,产状较陡,沿走向、倾向延伸不远,钻孔难以控制。通过对矿区构造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的总结研究,笔者推测F3、F8构造破碎带具两个成矿空间,结合周边龙岗金矿F3构造破碎带内金矿产出标高,笔者推测小水井金矿在与地表主要成矿部位相对应的深部(1500m-1200m)具有找矿潜力。参 考 文 献1 周云满,张长青,王树琼,覃修平.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因类型探讨J.矿床地质,2012,31(1):5264.2 周云满,毛景文,张长青.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控矿构造与矿化富集规律J.地质与勘探,2009,45(5):588594.3 周云满,毛景文,张长青. 滇中小水井金矿成矿阶段J.云南地质,2009,28(3):2252324 周云满,谢先柏,毛景文.滇中龙岗地区多金属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矿床地质,2006,25(6):447757.5 刘涛,何照波,周仁.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变形及成矿作用J.2002,21(4):4034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