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街景整治、重点建筑、地段详细规划设计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2525720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街景整治、重点建筑、地段详细规划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街景整治、重点建筑、地段详细规划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街景整治、重点建筑、地段详细规划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街景整治、重点建筑、地段详细规划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街景整治、重点建筑、地段详细规划设计(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街景整治、重点建筑、地段详细规划设计(最终稿)说明书 图则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12月 图纸目录古城规划总平面古城规划鸟瞰图一、街景整治详细规划文字说明2-12-4县衙街立面街景整治规划2-52-14太守街立面街景整治规划2-152-18东门外街立面街景整治规划2-192-22吐费街立面街景整治规划2-232-32相府街立面街景整治规划2-332-37南门巷立面街景整治规划2-382-43县衙巷立面街景整治规划2-442-48北门外街立面街景整治规划2-49特色建筑细部引导图二、重点建

2、筑、地段详细规划文字说明2-50. 文庙、贡院2-51. 县衙2-52. 龙门书院2-53. 怡心园2-54. 葭萌楼2-55. 汉寿阁2-56. 益合堂2-57. 春秋苑2-58. 南门巷1719号2-59. 南门巷辜家大院2-60. 张家大院2-61. 望江客栈2-62. 城隍庙2-63. 乐楼2-64. 费公祠2-65. 武侯祠2-66. 丁公祠2-67. 汉寿客栈2-68. 葭萌客栈2-69. 汉寿广场地段2-70. 临清门地段2-71. 瞻凤门地段2-72. 拱极门地段2-73. 八卦井地段2-74. 葭萌坊广场地段四、牛头山景区详细规划2-75. 牛头山天雄关景点游线规划图2-76

3、. 牛头山入口详细规划设计图2-77. 牛头山姜维井详细规划设计图2-78. 牛头山拜水台详细规划设计图2-79. 牛头山牛王观详细规划设计图2-80. 天雄关详细规划设计图街景整治详细规划19 沿街建筑立面整治本规划对昭化古城内主要街巷两侧建筑立面提出规划整治措施和立面设计引导。进行街景立面详细设计的街巷包括:县衙街、县衙巷、太守街、吐费街、相府街、东门外街、南门巷、北门外街。其中北门外街为近期暂留的整治方案,远期结合北门外地段旅游服务设施的整体规划将拆除重新设计。街景整治图中对的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修缮、改善、保留、整修、拆除)是对建筑的近期规划措施,与“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图”中的远期规划

4、措施有所差别,主要集中在控制绿化用地内和旅游服务发展用地内。街景整治设计建筑编号对应表街巷名称县衙街太守街东门外街吐费街相府街南门巷县衙巷北门外街建筑编号ABCDEFGH古城内及周边凡根据规划需要提出降层整修和立面风貌处理的建筑,必须遵行规划要求实施。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引导主要包括对沿街建筑立面作出综合评价和整治原则,为使规划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将建筑立面分解为屋顶、墙体、窗、门和其他等要素,进行分等级现状评价和整治措施细分,并以图示方式表达经过规划整治后的街景效果。19.1 沿街建筑立面综合评价及整治原则根据对沿街建筑立面现状的评价分析,建筑立面分成四个等级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相应的保护

5、与整治原则:A完全保存的:指建筑传统风貌及建筑质量都完好的建筑;B需做细部修缮的:指建筑传统风貌完整但建筑局部有破损、残缺的,在维持原有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作补缺和修缮;C需做局部改造的:指建筑的局部如窗、门等因破损严重,或不符合风貌特征的,或因功能调整的需要等原因要作重新设计改造;D拆除重建的:指建筑形式在整体上破坏古街风貌的建筑,需拆除并根据功能要求,重新设计建造与古街协调的新建筑。根据现状,建筑立面的整治以上述 B、C 两种情况居多,整治过程要求尊重历史,不仅要沿承传统建筑的形式,还要沿承传统的建造材料和建造工艺,做到整旧如故,既改善现状,又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沧桑感。19.2 整治措施细

6、分为使规划工作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整治规划落实到沿街的每一个建筑立面,将立面分解成屋顶、墙体、窗、门和其他等要素,进行如下的现状评价和整治措施的细分。19.2.1 门m1:质量较好且符合风貌要求的;完全保存。m2:框架较好,表面有些破旧,色彩有些脱落;保留框架,修缮破旧部分,补刷油漆。m3:框架尚好,结构有些松动,局部被破坏,尚且能用;保留框架,重修。m4:破损严重,几乎不能利用,或开启位置和形式严重破坏风貌;按风貌要求重新设计。m5:大部分或整体不符合风貌要求,其中包括色彩、材料(铝合金、大玻璃)形式等;按风貌要求局部改造或全面更新设计。19.2.2 窗c1:质量较好且符合风貌要求的,完全

7、保存。c2:框架较好,表面有些破旧,色彩有些脱落;保留框架,修缮破旧部分,补刷油漆。c3:框架尚好,结构有些松动,局部被破坏,尚且能用;保留框架,重修。c4:破损严重,几乎不能利用,或开启位置和形式严重破坏风貌;按风貌要求,重新设计。c5:大部分或整体不符合风貌要求,其中包括色彩、材料(铝合金、大玻璃)、形式等;按风貌要求局部改造或全面更新设计。19.2.3 墙体q1:墙体完好,保持有传统的特色;完全保存。q2:墙体较好,墙面色彩部分脱落;表面修整。q3:墙体部分破损,墙面色彩严重脱落,或多处被改动,但基本风貌还在;刮掉原有墙面全面整修。q4:墙体倾斜,部分被拆除,破坏严重;拆除,按风貌要求重

8、新设计。q5:墙体已经被任意修改,完全不符合风貌要求,或严重影响风貌的墙体;保留建筑结构框架,墙体重新设计。19.2.4 屋顶w1:完好,符合风貌要求;完全保存。w2:尚好,少量瓦片松散,檐口、屋脊有少许破损;需修。w3:大部分瓦片松散,有相当部分已经被破坏,檐口、屋脊部分破损,屋面渗漏;利用原有屋架,翻造传统屋面。w4:屋顶已经被严重破坏,或被其他简易材料所替代;重新设计。w5:影响风貌的屋顶(平顶或其他屋面材料的坡顶)保留原形式,拆掉屋顶,换以黛瓦屋面,对平顶可增加檐口坡顶,按风貌要求局部改造。20 特色要素设计引导 昭化地处川北,毗邻陕西,属于历史上北方移民较多的地域,受中原官式建筑影响

9、,颇有汉唐之风,故民居既有四川民居的特点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角,同时又兼有北方民居矮檐厚墙、“旱船天井”的特色。1) 外封闭:是指为保证安全防盗、阻挡北边冷风,在宅院四周围墙、外墙不开窗;2) 内开敞:是指为了排湿通风、多接受日照,设天井、敞口厅、活动隔扇、望楼、绣楼等;3) 大出檐:是应对湿热多雨的气候,为保护墙体,并提供遮阳避雨、摆摊休闲的共享空间,将屋檐出挑深远,檐下常设撑栱;4) 小天井:主要作用针对湿热多雨的气候,用以通风、排湿、采光,另有一种晒坝稍大,为院落内部绿化、晒衣、休息、劳作的场所;5) “旱船天井”:又称“晋陕窄院”,是北方民居布局的一种形式,天井窄而深,

10、可遮阳、防风沙、减少占地。随着历史上几次大迁移,这种北方窄院的形式也被陕西移民逐步带入了川北、川西。从昭化现存保留较好的城镇街景看:主街两侧分布有大量联排的、店居结合的传统民居,前店后宅,店店相连,以街为市,以檐为店;主街道上石板满铺,呈现出典型的川北汉族聚居城镇的风貌特征。因此对昭化古城建筑的修缮整治,及各种新建改建活动,均应认真研究,突出体现并延续昭化地区乡土建筑的特色。本次规划在分析昭化乡土建筑及群体布局特点的基础上,对建筑用材、门窗样式、外墙做法、特色构件、建筑色彩、地面铺装等,提出进一步的设计引导。20.1 建筑用材川北地区地形地貌多变,沿河多产砂石,平原山地多竹木,丘陵多页岩,故传

11、统民居广泛运用自然界中的地方材料,随坡就势,就地取材、因材设计,不施加过多装饰,突出表现材料本质,展现自然纯朴的美感。1) 四川气候温和且湿度较大,竹子产量多,且坚硬而富有韧性,昭化地区对竹材的运用主要是竹编夹泥墙。2) 土作为建筑材料,具有就地可取、构筑方便、造价低廉、隔热防寒等特点,常用作墙体材料。川北地区土质略带粉沙,故常用夯土厚墙作外围护,亦有土坯砖的做法。3) 石材是山区最为廉价的材料,且具有耐压、耐磨、防潮、防渗等特点,但由于开采、加工、搬运费时费工,故民居主要用在需要耐磨、防潮的特殊部位,如天井铺地、台阶、柱础、墙基等部位。昭化地处临江,亦有不少民居直接取用江边卵石砌墙基、筑台阶

12、,别有情趣。综合看来,昭化乡土民居不仅大量使用木、竹、土、石等天然材料,还广泛应用砖、瓦、石灰等人工材料,并善于发挥各种材料的优势,土木互济、五材并举、顺材依性,正是这种对地方材料的选用,才使得民居建筑的各个部件都具有本土特色的构建方式。在昭化古城的建筑整治修缮过程中,乡土材料的选择运用是传承民居建筑乡土特色的重要基础,同时对每种材料不同的处理和适合其性能的恰当使用,正是乡土建筑不假虚饰的纯净之美的体现。20.2 门窗样式1) 大门一般较大的宅院或公共建筑,往往做成通过式的厅堂,俗称“龙门”或“门道”,两旁常设平直或八字形的砖砌影壁;纯粹住家的民居,如果门前用地狭迫,往往入口处后退一点,形成一

13、个入口凹室,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坊的民居,往往将临街道的下房改作店铺,由铺面旁开门道通入内院。出于安全防卫的考虑,入口大门的处理,用材、色彩、外形并不夸张,多在细部上下功夫。2) 腰门是一种设在住宅门外的齐腰矮门,用于采光、通风,还可避嫌、阻挡视线,或防止猫狗家禽进入房内。一般根据门阔有单扇或双扇对开,有简单花格装饰,韵昧独特。3) 垂花门垂花门本是北方四合院中一道较讲究的门,位于整座宅院中轴线上,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悬于中柱穿枋上,柱上刻有花瓣莲叶等华丽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故名垂花门。昭化地区处于川陕相交之地,民居建筑手法受陕西

14、移民影响,多处传统院落中都可见留存的垂花门。垂花门一般在外院北侧正中,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与临街的倒座南房中间那间相对,门两侧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4) 窗昭化地区民居窗式较多,有提窗、卡窗、开扇窗、风窗,花格窗扇样式繁多。20.3 外墙做法1) 穿斗木构架的围护部分常用竹编壁夹泥粉灰墙或木板墙。竹编夹泥墙的做法是在穿枋与柱之间的空格用篾条竹片作骨架,填上草筋作拉结纤维,再挂灰泥,干透后用白石灰罩面,简便经济,透气性好。2) 昭化地区虽采用南方穿斗构架,却仍保留陕西移民建厚土墙的习惯,但已不像原籍那样保留每幢建筑的外围柱子,而是将土墙围于穿斗墙之外,且仅围于房屋露于宅外的墙面上,土墙也

15、只围到距檐檩一段距离便结束。这与承重土墙性质不同,主要作用是稳固、防盗、保温、隔热。3) 昭化地区由于石材丰富,石墙也较为多见。有卵石干砌或灰泥砌筑,有毛条石错缝干砌。4) 砖墙一般用在大户人家,照壁多用实砖连砌,封火山墙、前后墙等多用空斗砖墙。20.4 特色构件1) 柱础:又称为“磉礅”,用于木柱脚下以防水防潮,一般为方石、鼓镜、鼓礅、鼓上加八角等样式;有时采用“连磉”,即为一根长石条代替同排拄下的各个柱础。2) 屋面:一般采用两坡水悬山顶,出檐深远,以防水侵墙面;屋面材料为小青瓦,采用“冷摊瓦”的铺设方式;正房屋顶与侧房垂直相交且高于侧房处,用漏空瓦件造,以获得良好的室内通风;屋脊正中用小

16、青瓦堆砌成不同的样式,脊角用小青瓦立砌起翘。3) 亭子天井:即天井加盖,天井的屋盖比四周房屋的屋檐略高一些,使天井既能采光通风,又可遮蔽雨水,室内外空间又进一步模糊化,形成特色共享空间。4) 敞厅:由于气候闷热,为追求夏季通风凉快,而将一间房的四壁打开,去掉围护结构,犹如放大的亭,同时解决会见宾客和分隔内外宅的功用。5) 檐廊:檐廊是四川场镇民居沿街部分典型的建筑形式,昭化古城最多见的是单檐撑拱、另有“双挑”、“挑台”等特色样式,出檐的构配件如枋、檩、吊柱、斜撑、月梁、托脚、挂落、檐柱等,成为装饰的重点部位;为有利于防雨采光,檐口多做披檐。20.5 建筑色彩昭化传统民居多取材自然,穿斗木构架常

17、涂黑褐色,或在木本色上刷熟桐油,柱枋间竹编板壁墙外罩白石灰,屋顶为大面积的小青瓦覆顶,墙面多用白色、灰色、土黄色。为延续古城风貌,对古城建筑的整治修缮制定如下用色规定:1)建筑主体色调为:青灰瓦栗色构架青砖白粉墙;2)坡屋顶:可选用小青瓦或灰色筒瓦,青灰色调;建议尽量利用旧瓦铺设屋面,破损毁坏处补换新瓦;3)院落围墙:推荐以青砖砌筑、白石灰勾缝为主,呈青灰色调;部分可采用块石或河卵石垒筑,呈灰白色为主,略带五彩的富有变化色调;保留少量夯土墙、土坯砖墙,呈土黄色调;4)商铺立面:沿街商铺立面以木装修为主,主色调为原木栗色,刷熟桐油;少量可采用黑褐色、红棕色等;5)民居立面:木结构民居穿斗木构架和

18、门窗均为原木栗色,刷熟桐油,柱间板壁为白粉墙;砖木结构民居以青砖墙面为主。20.6 地面铺装昭化地处山区,石材丰富,古城大街小巷均为石板铺救,民居宅院内的天井院坝地面也多用石材。因此对古城街巷地面的修整,鼓励延续传统材料,并尽量收集利用旧石板,以更好的体现沧桑古朴的城镇风貌。采用新开采的石板铺街时,石板面层基本平整即可,可采用人工表面打毛处理,切忌机器打磨抛光。民居宅院天井四周应采用长条石板,天井中央地面可用石板铺救,也可采用卵石或青砖镶嵌拼花,或土基夯实等多种做法,以求得生动多样的变化。重点建筑、地段详细规划17 重点建筑(地段)详细设计17.1 综述昭化古城内历史古迹丰富,是古城历史文化特

19、色的重要承载体,本规划对古城内的重要建筑、地段进行详细设计。其中重点建筑包括:文庙、贡院、县衙、龙门书院、怡心园、葭萌楼、汉寿阁、益合堂、南门巷1719号民居、南门巷辜家大院、张家大院、城隍庙、乐楼、费公祠、武侯祠、丁公祠、西门城楼、东门城楼、望江客栈、汉寿客栈、葭萌客栈、春秋苑等。重点地段包括拱极门(北门)地段、瞻凤门(东门)地段、临清门(西门)地段、汉寿广场(南门)地段、八卦井地段、葭萌坊广场地段等。详细设计应立足于对现状的深入调研,准确把握昭化古城民居与环境的突出风貌特色,如屋头出角,八字门头;立架垂柱,青础木柱;门扉窗棂,插拱牛腿;天井院落,三面围廊;雕琢精良,图饰古朴;大宅雍雅,小院

20、清秀等,根据历史建筑和遗址的留存状况确定保护修缮的具体措施、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等,并进一步提出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可持续利用方向,充分展现川北汉民族杰出的三国历史古城风韵。17.2 文庙、贡院17.2.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文庙是祭祀和供奉孔子的场所,也是地方官学师生奏乐、习礼之处。贡院俗称考棚,是科考取士之所。府县以下地方常将文庙与贡院并置。昭化现存贡院大门、魁阁号舍等为典型的明代建筑。2)留存状况昭化文庙和贡院位于古城内西北部,现为昭化中学占用,仅存贡院大门和考棚大殿。大门为八字门屋式,除西侧边缘被部分改建外,基本保存完整。庙前甬路上原有的石狮、抱鼓石,以及刻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立碑

21、尚在学校门前。考棚大殿为歇山顶,斗拱以上及屋面部分保存较完好,下半部墙体与台基有损坏。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2.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置换现昭化中学用地,根据史志和现存古迹,修复昭化文庙和贡院古建筑群。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昭化文庙:规划按照古制恢复昭化文庙建筑群。大成门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坊门,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半圆形“泮池”。入大成门循甬道而上,即为主殿大成殿。甬道两侧分设乡贤祠、名宦祠和东庑、西庑。棂星门由三座单间石牌坊组成,中间石坊横楣刻“棂星门”三字,其后即正门大成门。大成门遵循现状为三间,门内东设鼓,西置磬。大成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前筑宽敞的月台,四周绕以石栏板,

22、为祭祀乐舞的场所,殿前两侧配东西廊庑,呈中轴对称四合院式建筑群,塑造严谨庄严的文教古建筑群气韵。大成殿之后为现存的考棚古建筑,规划恢复现存魁阁为主考殿,考生号舍绕主考殿布局。昭化贡院:在文庙东侧,以现存贡院大门位置为建筑群的南北中轴线,修复昭化贡院建筑群。修复贡院门前照壁,贡院大门中间设过厅,东西为耳房。进入大门沿甬道过第二道门“龙门”,进入龙门后,为贡院主殿,配以东西庑殿。整个贡院为两个四合院相套式建筑组合。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将文庙和贡院并置,各自有独立的出入口和主轴线,之间又有廊道相通,可分可合,便于灵活的开展与古代文教有关的文化活动。修复后的贡院可作为科举制度陈列馆,通过龙门、

23、魁阁、号舍等贡院特有的建筑型制,配以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文史展品,生动反映我国科举制度的悠远历史和文化精髓。修复后的文庙可继承原有功用,弘扬孔儒之学,举行祭孔典仪,亦可兼作学宫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用来展示古代地方官学教育与学术制度的发展历程,如习礼、修乐、诗书等修学治学内容。在重要的节庆或特色文化庆典时,可以将文庙和贡院联合起来共同举办大规模的文化艺术活动,凸现古代文教建筑区的文化传承作用。17.3 县衙17.3.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据史载昭化县衙,除大堂主殿外还设有白衣阁、厅署、仓房、驿所、萧曹宫、马王庙等附属建筑,规模宏大,几占半座城。这些特色和昭化兵家要地的重要战略意义不无关系。2)

24、留存状况昭化老县衙位于古城北部,为古城内地势最高的地区,其原址用地西部被现昭化中学占用,东部为供销社占用,原有建筑均无存,地块内建筑风貌、肌理关系已全无。17.3.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对现有用地进行置换,原址修复昭化县衙古建筑群。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按照县级衙署型制,恢复老县衙主落和东落的两组平行的中轴序列建筑群。主落:借用现状街巷“县衙巷”的弯曲走向造成用地的不规整,将县衙八字大门置于南偏东的方向,以取得良好的街坊布局关系,并提高用地效率。大门面阔三间,中为通道,两边建成衙门常有的“八”字墙。面对大门新建照壁。大门内西侧廊庑为辅助用房,东侧设衙神庙。二门又称仪门,进仪门后沿青石甬道拾级而上

25、通向大堂、二堂,均有台基托附。大堂最为壮观,面阔五间,七檩架,堂中为县令公堂。 大堂前分列东西两侧的是三班六房,三班指皂、壮、快三班,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大堂、二堂间设屏门,门前有小院,甬道两侧设四间衙役公署。二堂,又名琴治堂,是县令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面阔三间,五檩架,两侧各有厢房三间。 东落:东落紧邻主落东侧,为县令居住、接待之所。东落前部为四合院式的官办迎宾馆。东落后部为县令内宅的花厅院,是知县及其眷属们居住的地方。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展示县衙文化及昭化建制历史沿革。东落可结合昭化法院的置换规划为办公用房,出入口设在北侧过境公路处。17.4 龙门书院17.4

26、.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始建于乾隆三年,初为仓房,后改为临江书院,又经过多次修建并更名后定为龙门书院。共分东中西三路,为多进四合院式建筑群。2)留存状况龙门书院位于古城内南部相府街,现仅存中路前两进和东路,为昭化镇政府占用。中路正厅位置及西路已改建为政府办公楼。现留存的部分古建筑中,中路门厅、过厅尚存清代遗风,东路建筑经过多次修建,门窗、梁柱及中间廊亭的做法均呈现典型民国后期泛西洋风格。17.4.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搬迁政府,以现存的书院建筑为基础,恢复龙门书院的历史格局。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规划以现存入口大门位置为整个建筑群的南北中轴线布置中间的主落。门厅为三间,中间设门,两侧间为耳房。

27、穿过门厅进入前庭院,庭院两侧东西厢房的当心间设过厅,通向东路和西路院落,现存正房中间设过厅。过厅之后拆除现有的四层政府办公楼,恢复后庭院及正厅。正厅为三间七步架,左右各有侧厅三间,即为东、西两路的后厅。根据东西两路对称布局的特点,依照现存东路建筑的布局样式,恢复西路的前后庭院共三进。不同处为:东路第二进为廊亭,而西部第二进为连廊。在西路利用现有用地增建办公管理服务建筑,也为四合院式布局,通过在侧厢设过厅与西路建筑前院相通。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龙门书院东部以展示书院文化为主,西部为展示昭化地区发掘的众多汉砖文物为主。17.5 怡心园17.5.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怡心园具有典型的晋陕窄

28、院天井,后部有独特的船厅,沿街立面为重檐,山墙曲线优美,建筑雕饰较精美,为典型的清代宅院建筑。2)留存状况怡心园位于古城东门里太守街,现状留存建筑共三进三开间,基本留存完好,细部装饰精美。17.5.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在现存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体格局,修复加固局部破损处,强化环境设计。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保持现有的三进院落格局,沿街为三开间门厅。入门厅后为深深的窄院天井,天井左右是厨房和东西厢房。第二进正厅,绕过屏风为船厅,东西有侧天井,最后一进为后厅,设耳房四间。正厅和后厅前部均设木制楼梯,可登上二层凭栏相望。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根据怡心园的建筑布局和装饰特色,可规划为老会馆,鼓

29、励各种体现川陕甘文化交融的经营活动。17.6 葭萌楼17.6.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为民国时期以后的典型建筑,层高较大,沿街立面二层设挑廊,方形内院开敞,四周环以柱廊,呈现典型的茶馆酒楼式公共服务建筑特色。2)留存状况葭萌楼位于古城北门内县衙街,为两进五开间院落式布局,建筑高两层, 整体格局十分完整,建筑各组成部分基本完好。17.6.2 规划设计要点保持现状建筑留存的整体格局,修复加固局部破损处,对建筑内部空间合理调整。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沿街保持店铺样式,最南侧一进作为院落入口,完善院落内的传统铺装和周围廊道。正厅用作大餐厅,内部不设隔断,正厅与前院间设屏廊,内院两侧为厨房和小餐厅。院落

30、内共设两处木制楼梯登临二层。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根据葭萌楼的建筑布局和装饰特色,规划为老酒楼饭庄,鼓励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餐饮类经营活动。17.7 汉寿阁17.7.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典型晋陕窄院天井,巧妙结合用地布局。2)留存状况汉寿阁位于古城北门内县衙街,在葭萌楼南,为两进院落式布局,整体格局较完整,建筑部分构架破损。17.7.2 规划设计要点保持现状建筑留存的整体格局,修复加固局部破损处,对建筑内部空间合理调整。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沿街第一进五开间顺应太守街的弯曲走势,当心间为过厅,两侧设店铺。进过厅后有窄院天井,两侧各厢房三间,第二进正厅受用地局限,为三开间。

31、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根据汉寿阁的建筑布局和装饰特色,规划为川北特色老店宅,鼓励具有昭化地方特色的家庭产销经营模式,传承前店后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17.8 益合堂17.8.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为明末清初建筑,巧妙结合地形呈台阶式三进四合院布局,为昭化四大望族之一的王家祖业。始为“堆站”继为酿酒作坊,民国时期改为中药铺,生意兴隆,解放后停业,现为民居。建筑高敞、风格古朴,随地形逐进升高,颇具气势。沿街立面设重檐,垂花门罩醒目。2)留存状况益合堂位于古城东门外街,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整体格局基本完整,建筑构架有诸多破损,局部被改建。建筑三进之后的部分格局已在逐年使用中改变。17.8.2 规

32、划设计要点保持现状留存的基本格局,修复加固破损歪闪处,强化建筑内部空间序列的完善,尤其加强对建筑后部布局的重新调整。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根据规划将益合堂整体格局恢复完整后,整体建筑共四进,分别为:门厅、过厅(含敞口厅)、正厅和后厅。沿街面五开间,当心间入门罩为门厅,两侧设耳房。穿过门厅为窄院天井,天井后半部上架屋盖,与过厅相连,形成敞口厅,亦称船厅,两侧设厢房。穿过过厅入后院,正厅五开间,两侧厢房各三间。顺正厅前廊东侧有穿廊通向后厅,沿穿廊设侧厢,穿廊尽头为侧厅两间。后厅为五开间,前有横长天井。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根据益合堂的建筑布局和装饰特色,规划为地方风俗客栈,建筑内部应当加强各种生

33、活设施的配套,鼓励各种体现川北古道客栈文化的经营活动。17.9 春秋苑17.9.1 现状分析春秋苑位于古城内太守街北侧,昭化粮站内,通过对粮站局部建筑的改造,形成餐饮、住宿为主的,古城内目前最大的旅游接待设施。其建筑均为一层,青砖灰瓦,与古城风貌较好的融合。但春秋苑仅占现有粮站的局部用地和建筑,粮站内的大部分用地尚处于闲置状态。粮站北区的两幢4层宿舍楼,对古城风貌影响巨大。17.9.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将现粮站用地全部置换为旅游服务用地,拆除基地内质量、风貌较差的现有建筑,新建传统风貌建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传统风貌相协调的旅游接待设施。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基地内整体设计,规划设计为三进四

34、落、合院相套的传统院落式建筑群。在原有粮站大门位置新建春秋苑主入口,形成主落,主落前院为大堂区,安排接待、办公功能建筑;主落西侧保留现有的特色餐饮服务建筑;主落东部新建两个次要轴线院落,分别为三进合院式布局,为客房区,承担主要的住宿接待功能。近期对春秋苑内所有建筑整修处理,主要有沿太守街建筑立面整修和宿舍楼的降层(降至2层)处理,远期按照规划功能拆除重新设计。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旅游接待客栈,鼓励与昭化地方传统客栈文化相结合的经营活动。17.10 南门巷1719号民居17.10.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由两个座东朝西的三合院南北相连而构成,格局清晰完整,风貌古朴,为典型的清代川北民居

35、。沿南门巷一侧为院墙,砌筑风格粗犷,自下而上依次为条石、青砖、卵石夯土、土坯砖,最顶层覆瓦,极具地方特色。2)留存状况南门巷1719号民居位于古城内南门巷最南端,东侧临古城墙,现存院落空间格局十分完整,局部略有搭建、改建。17.10.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进一步完善院落空间,修缮破损的建筑,整治院落周边环境。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规划对最南端原建筑主入口八字门罩进行修缮,仍作为修缮后的建筑院落主入口。南侧院落座东朝西,东边正房当心间设过厅,两侧耳房,正房前有檐廊,可通向北侧院落。北院东侧正房当心间为正厅,两侧设耳房,院落左右为两厢。北院与南院正房相连,檐廊相通。整个建筑院落西侧、南侧设两个次入口

36、,与内院檐廊相连。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鼓励利用为“古城人家”传统民居旅馆。17.11 南门巷辜家大院17.11.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为五进相连的大型民居院落,风貌古朴。每个院落均设侧门通南门巷,既可独立使用,又共同组成进进相套的大院落。沿南门巷两个八字门罩雕饰精美,保存较好。2)留存状况辜家大院位于古城内南门巷北段西侧,东临古城墙。整个大院由四个合院相连构成,最北端的两进院落部分建筑尚存,其余部分院落仅存格局,建筑损毁严重,几无存。17.11.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根据历史遗存恢复完整的院落格局,修缮破损和缺失的建筑。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规划修缮现存的历史建筑,补建已缺失的建筑部分,形

37、成完整的五进大型民居窄院。整个院落座北朝南,三个出入口均设在西侧南门巷。在最南端院落西厢位置设主入口,新建八字门罩。进入第一进院落,南侧建筑为三间倒座,中间正厅,两边侧厅;东侧三间厢房,西侧是主入口门厅及耳房;北侧正房位置为花厅,中间设屏,两侧有厢房。绕过花厅屏风是船厅,上架屋盖,亦称敞口厅。船厅后设过厅,两侧设侧厅。穿过厅达场院,北房为正厅,东厢三间,西厢为门厅。向北过正厅到最后一进场院,亦为北房正厅,东厢三间,西厢门厅。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鼓励利用为具有较高设施标准的特色民居客栈。17.12 张家大院17.12.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清代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完整,夹院中特色门头雕饰精美

38、,屋脊有凤纹装饰。2)留存状况张家大院位于古城西门里,相府街北侧。院落空间格局较完整。建筑细部雕饰精美。17.12.2 规划设计要点进一步完善建筑空间格局,修复破损处,对建筑内部空间进一步梳理,以利于传承地方文化的各种再利用。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沿街面建筑共五间,当心间为门厅,次间、梢间为耳房,向建筑内部(北侧)开门。入门厅左右设夹院,正面为现存精美的砖雕门头。进入主庭院,正屋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沿庭院四周檐柱下设回廊。整修恢复第三进院落。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女儿风情馆,以女儿文化为主线,展示一代女皇武则天娘家传说地的中华巾帼文化。17.13 望江客栈17.13.1 现状分析规划

39、的望江客栈选址于汉寿广场西侧,相府街南侧。现状有若干民居和幼儿院,建筑质量较差。17.13.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拆除汉寿广场以西至小学东界的民居和幼儿园,民居安置在现小学用地,小学搬迁至昭化职中。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采用昭化典型的八字门罩样式,作为望江客栈的主入口。主轴线沿街第一进建筑为门厅和两侧的接待、办公用房;前院东西设过厅,可通向东西次轴线;正对前院的第二进为过厅,可用作会议厅;穿过会议厅为后庭院,后院东西也设过厅通向东西次轴线;主轴线最后一进用作客房。东西次轴线沿街建筑用作商铺,面向相府街敞开;第二进、第三进作为客房接待,在西院中部设餐厅厨房等。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民居客栈

40、,鼓励与昭化地方传统客栈文化相结合的经营活动。17.14 城隍庙17.14.1 现状分析1)突出特色民间的城隍崇拜,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民间信仰中,“城隍爷”是兼司“阴阳”两界的地方官吏。在阴间管鬼;在阳间记录民间善恶,消灾保民,并监察地方官吏,翦恶除凶,是保佑一方的地方保护神。因此城隍庙是传承地方信仰文化的重要载体。2)留存状况位于古城内太守街,在文庙南侧。现仅存建筑格局和几株古树。临街为三开间商店。内为粮站仓库。17.14.2 规划设计要点根据现存遗迹和史志记载,恢复历史上的空间格局,完善城隍庙的建筑型制。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临街商店拆除东侧一间,城隍庙东界留出职中

41、道路3米,北至文庙前围墙。沿街中间为八字门头,两侧设耳房。进入前院,两侧为厢房,厢房前有檐廊。正房五间,为香火大厅和耳房。香火厅后有后院、后厅及左右厢房。保留院中的古树。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除恢复原城隍庙的功能外,可结合风水文化,在后院设置风水博物馆,展示中国古代风水文化及其在昭化古城选址布局上的真实体现。17.15 乐楼17.15.1 现状分析原乐楼位于古城内太守街,在城隍庙对面,已无存;建国后改建为影剧院,现已停用。17.15.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根据方志记载原址恢复乐楼建筑空间型制,包括戏台及观演等附属建筑。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规划乐楼位于太守街南,与城隍庙隔街相望,临街建筑降

42、层整修为高大的八字照壁式门楼。进门厅设过厅,场院尽头是戏台,戏台重建在原有位置上。以厢房联系门厅、过厅和戏台,将整个乐楼建筑群联结为一体。戏台为方形,四周竖落地木柱四根,直通楼顶,撑起屋架。戏台左右有木制楼梯登临。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戏曲博物馆,可结合各种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开展川北特色剧种汇演。17.16 费公祠17.16.1 现状分析原费敬侯祠位于古城西门外,历经多次毁建,现已无存。17.16.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根据方志,在费袆墓北侧新建祠堂建筑群。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规划为三进院落式建筑布局,入口三开间,中间八字门头,两侧耳房;正厅、过厅均为三开间,东西设厢房。入口空间结合

43、费祎墓环境整治,修缮墓碑土丘,周边密植竹子。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纪念性祠堂,纪念蜀汉大将军费袆。17.17 武侯祠17.17.1 现状分析位于昭化古城西门外,始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已无存。17.17.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根据方志,在费公祠东侧新建祠堂建筑群。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规划为三进院落式建筑布局,入口三开间,中间为八字门楼,两侧耳房;正厅、过厅均为三开间,东西设厢房。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纪念性祠堂,纪念一代军师诸葛亮。17.18 丁公祠17.18.1 现状分析始建于清光绪五年,为丁建业、丁保祯父子之祀祠。丁建业曾为昭化县令,其子丁保祯生育昭化,曾任四川总督,丁氏父子减

44、免昭化民众徭役赋税,故修此祠祀之。位于古城西门外武候祠左,现已无存。17.18.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根据方志,在武候祠遗址东侧新建祠堂建筑群。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划为三进院落式建筑布局,入口三开间,中间为八字门楼,两侧耳房;正厅、过厅均为三开间,东西设廊。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纪念性祠堂,纪念昭化著名县令丁宝祯。可结合每年四月二十八丁公祠会日举办文化集会活动。17.19 汉寿客栈17.19.1 现状分析规划的汉寿客栈选址于现昭化食品站所在地,即吐费街相府街口东北侧。昭化食品站内建筑为解放后建造,建筑均为一层,外观简单朴素,建筑质量一般。17.19.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将现食品站用地置

45、换为旅游服务用地,通过新建和对少量建筑的维修再利用,形成具有传统风貌且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客栈,因紧靠汉寿广场,取名汉寿客栈。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留存现食品站入口北侧的两幢风貌尚好建筑,拆除范围内其余建筑,增添新建建筑,形成三进三落的传统风貌大型组合院落建筑群。采用昭化典型的八字门罩样式,作为汉寿客栈的主入口。在相府街正对汉寿广场和吐费街各设一入口。主轴线沿街第一进建筑为门厅和两侧的接待、办公用房,即为大堂区;前院东西设过厅,可通向东西次轴线;主落中部过厅,用作会议厅,西院中部为餐厅厨房,即为服务区;其余院落建筑为客房区,安排设置高中低档客房。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旅游接待客栈,鼓励

46、与昭化地方传统客栈文化相结合的经营活动。17.20 葭萌客栈17.20.1 现状分析规划的葭萌客栈选址于现昭化供销社所在地,即县衙街东侧、农业银行以北。昭化供销社内建筑为解放后建造,建筑均为一层,外观简单,建筑质量较差。17.20.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将现供销社用地置换为旅游服务用地,拆除基地内质量较差、风貌一般的现有建筑,新建传统风貌建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传统风貌相协调的旅游接待客栈,因紧靠葭萌楼,顾取名葭萌客栈。1)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基地内整体设计,规划设计为两个四合院相套的传统院落式建筑群。沿街第一进建筑采用五开间,为门厅和两侧的接待、办公用房,形成客栈的大堂区;前院中部为餐厅厨房,

47、形成服务区;后院和前院的东西庑建筑为客房区,安排设置不同档次客房。2)功能更新与可持续利用规划为旅游接待客栈,鼓励与昭化地方传统客栈文化相结合的经营活动。17.21 西门城楼17.21.1 现状分析昭化古城墙始建于汉,为土城,明代包筑以石,共设四门。据史载“拱墙上覆串房,四门有楼,四周城壕有水环护”。西门,名“临清”,现城门留存较好,城楼不存。17.21.2 规划设计要点拆除城门上现有城垛和各种线路,加固墙体,修复破损处,新建三间五架重檐歇山顶城楼,建筑面积95.5平方米,城墙内侧临清门北设登城踏道。17.22 东门城楼17.22.1 现状分析昭化古城墙始建于汉,为土城,明代包筑以石,共设四门

48、。据史载“拱墙上覆串房,四门有楼,四周城壕有水环护”。东门,名“瞻凤”,现城门留存较好,城楼不存。17.22.2 规划设计要点拆出城门上现有各种线路,加固城门墙体,修复破损处,新建三间五架重檐歇山顶城楼,建筑面积80平方米,形成昭化古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城墙内侧瞻凤门南段玉龙井附近设登城踏道。17.23 汉寿广场(南门地段)17.23.1 现状分析昭化古城墙始建于汉,为土城,明代包筑以石,共设四门。据史载“拱墙上覆串房,四门有楼,四周城壕有水环护”。南门,名“临江”,现城门残存半墙高的夯土层,城楼不存。南门内外均为菜园田地,延伸至嘉陵江滩,与笔架山隔江相望,视野开阔,山水相映。17.23.2 规

49、划设计要点南门遗址采取废墟式保护方式,即基本维持现状,不恢复完整的城门、城楼;在吐费街尽端城墙遗址内外现有空地上新建汉寿广场。汉寿古城中间的夯土城墙采取遗址式保护,即对夯土层进行化学加固处理,保护其不再坍塌。清理墙基部分的杂草灌木,以免植物生长对古城墙遗址的损坏,城墙中间为南门遗址缺口,维持现状。临江门遗址北侧,即城门内,汉寿广场范围为现有菜地,北对汉寿客栈,西临望江客栈,广场东西新建商业服务建筑,一至二层传统商业建筑样式。广场东西宽35米,南北宽40米,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广场下沉,与现菜地平,在相府街面设踏步。临江门遗址南侧,即城门外,汉寿广场范围以城墙为界南门遗址为中心向南延伸,东西

50、宽50米,南北宽45米,总面积约2250平方米。广场是供人们观赏嘉陵江江滩江水和对岸笔架山的最佳开放空间。汉寿广场除休憩集散之用,还可结合蜀汉文化、江神文化等内容,开展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17.24 临清门(西门)地段17.24.1 现状分析昭化古城墙始建于汉,为土城,明代包筑以石,共设四门。据史载“拱墙上覆串房,四门有楼,四周城壕有水环护”。西门,名“临清”,现城门留存较好,城楼不存,城门内街景俨然,城门外临近处有少量建筑。17.24.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加固墙体,修复破损处,城门保持现存风貌,其上恢复西门城楼。拆除西门内相府街北侧紧邻城墙的一开间建筑和南侧的一幢二层建筑,开辟临城墙步行通道

51、。保留西门外西北侧的现有历史建筑,可将其居住性质置换为商业服务;拆除城门外西南侧风貌较差的建筑,新建商业服务性传统风貌建筑向西侧南侧后退,留出的空地与西北侧保留建筑前空地基本对称,形成临清门外的小广场空间。广场上铺地和绿化构成方式均采用对称布局,凸现葭萌关城的雄壮气势。17.25 瞻凤门(东门)地段17.25.1 现状分析昭化古城墙始建于汉,为土城,明代包筑以石,共设四门。据史载“拱墙上覆串房,四门有楼,四周城壕有水环护”。东门,名“瞻凤”,现城门留存较好,城楼不存,城门内外建筑较密集。17.25.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加固墙体,修复破损处,城门保持现存风貌,其上恢复东门城楼。拆除东门外北侧紧临

52、一幢二层建筑和南侧二幢建筑,开辟为小型广场。广场南侧保留现有古树,在沿东门外街位置新建接官亭。城门内南侧有汉代玉龙井,整修井台及周边环境,拆除玉龙井旁质量较差的建筑,在南门巷口新建凉亭。17.26 拱极门(北门)地段17.26.1 现状分析昭化古城墙始建于汉,为土城,明代包筑以石,共设四门。据史载“拱墙上覆串房,四门有楼,四周城壕有水环护”。北门,名“拱极”,现城门留存较好,城楼不存。17.26.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加固墙体,修复破损处,城门保持现存风貌,不恢复城楼。拆除城内侧紧靠城墙的建筑,打通城墙内侧的通道。17.27 八卦井地段17.27.1 现状分析八卦井位于古城内吐费街西侧、校场巷南

53、侧,为明代古迹。现井上建有八角亭,四周围以墙。井亭西侧、南侧建筑风貌均较差。17.27.2 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整治八卦井西侧现有的民居,采取降至二层的措施,临街建筑立面作风貌整修,拆除临近井亭的楼梯间,密植翠竹。拆除现有井亭围墙,形成以古井和井亭为核心的八卦井广场空间。完善广场地面的石板铺装,增设坐憩设计和景观环境小品。拆除紧邻八卦井南侧的现有粮站建筑,临八卦井设一院落,与现奇石馆院落组成两个相互串联的院落,分别在八卦井处和吐费街处设院落入口。建筑功能为古井茶艺馆和奇石展示馆,用古井水沏茶奉客。17.28 葭萌坊广场17.28.1 现状分析该广场规划选址处,现状为空地。历史上曾有古牌坊,现无存。

54、17.28.2 规划设计要点在古城东门外街尽端,现状空地位置设置葭萌坊广场,用地为正方形,以东门外街延伸线为东西向中轴线对称布局,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广场西端跨东门外街,新建牌坊,名“葭萌驿”,形成与古城瞻凤门遥相辉映的街巷对景。沿东西中轴线两侧设置纪念性碑柱廊,形成空间序列的延伸。在广场东北角位置汉阙及景观雕塑墙,形成从游客中心通向古城景区的视线引导环境标志物。牛头山景区详细规划1.1 景区综述以牛头山和天雄关为中心的牛首雄关风景区,距昭化古城约5公里,有新建成的旅游公路相通。牛头山山势雄伟,逶迤连绵至嘉陵江边,山上拜水台、点将台、姜维井、牛王观等遗迹历史悠远,天雄关上有古碑数块,关门

55、犹存,是古时入川的首要屏障。规划在旅游公路通往牛头山和天雄关的尽端分别设置集中停车场,完善由停车场至各景点的景观步道,沿线设施游憩设施及点景小品;对山上众多文物古迹实施保护性修缮,整治各景点周边环境;大力培育山体植被,再现古驿道风貌。牛头山景区的景点游线综合安排详见附图:牛头山景点游线规划图。1.2 牛王观地段规划牛头山顶重建牛王观。现有寺庙建筑为解放后山村民众自行设计建造,建筑质量较差、景观艺术不佳。规划对该建筑进行整治设计,恢复成为历史上的牛王观,突显道家文化,通过老子骑牛的传说到民间的牛神崇拜,凸现牛头山道家虚无飘逸的文化意境。牛王观地段整治设计内容包括:1)牛王观主殿为重檐;沿主殿外侧

56、建回廊;重建东西侧殿和山门;2)正对牛王观山门辟上山步道,在地形允许处放开设平台,石块铺地,形成有节奏的休憩观景空间;步道两侧列植松柏等景观乔木;3)自姜维井沿山坡新辟绕山石径,与直上牛王观的步道相连;4)上山步道一侧隐蔽处设卫生间。1.3 姜维井地段姜维井据传乃三国蜀将姜维兵困牛头山,挖井设坛拜水终得半池水解五万人马断水之苦的古池。现水池尚存,称为“姜维拜水井”,池直径约3米,深约2米,但久雨不溢,大旱不涸,水色随嘉陵江水色变化而变化。池旁现有一重檐亭阁及与之相连的一字型双坡顶建筑,池壁尚有古树一棵,四周植被茂密。姜维井地段整治设计内容包括:1)井池壁上部及井圈增嵌条石;井周植物修型整理,避

57、免大量枝叶落入井池内;石铺小径向井池内延伸二至三块踏步,构成亲水石阶;2)拆除原有重檐小亭,姜维井四周设小广场,石块铺地,周边设休息座椅。姜维井下面的台地建民居式建筑风格的茶室,作为饮茶、小卖,内部增设卫生间;3)保护地段内现有的古树和较高大的乔木。1.4 姜维点将台、拜水台地段姜维点将台地段为牛头山“牛头部分”较平缓的台地,整治设计内容包括:1)在坡地顶端设太极拜水台,台为圆形,铺地取阴阳太极图案,以黑白大理石组成。拜水台正对昭化古城与嘉陵江山水,是远眺古城的最佳观景点,通过人工太极图案点出昭化古城天然太极图,可谓牛头山画龙点睛之笔;2)通往拜水台沿坡设步道,石块铺地,周边配置较低矮的灌木等

58、绿化,确保景观视线的开敞;2)设点将台,台为菱形图案,石块铺地。1.5 天雄关地段天雄关位于牛头山山腰,扼川陕驿道,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气概。古为入川的重要关隘,过往人等均在此验关。现古关门尚存,关上有古碑数块,关门犹在。今有旅游公路通达关口下。天雄关地段整治设计内容包括:1)在关口下旅游公路尽端处设小型生态停车场;2)对关门处采取废墟式保护,关门向东墙体延伸至山体陡峭处;3)整修现有甘露寺、三圣寺、钟亭;钟亭所在地面外挑为观景平台,四周增设景观护栏;4)地段内场地环境设计:甘露寺、三圣寺前块石铺地;关门内遗址区域用条石勾勒地面边界,内部保留现状夯土面;景区绿化环境整体设计;5)通

59、往剑门关古驿道路面增铺石块,沿驿道展示散落古碑;1.6 景区入口地段规划在现通往牛头山景区的旅游公路尽端处设牛头山景区入口,该地段规划设计内容包括:1)整个地段设计为两层台地:公路尽端处平地作为停车场,停车场向上的二级台地为景区接待中心和入口休憩观景空间;2)通过两个门坊的设置,界定空间层次:停车场入口处设标志性门坊,景区入口二级台地通向进山石径前设进山门坊;门坊下部垒石块,上部架立山区原木;3)一级台地上的生态停车场,容量约1520辆小车,地面采用卵石铺地,间隙植草;4)利用现有高差堆坡与平地,形成二级平台,嵌石块加固内坡面,外坡面为自然植被;5)二级平台上建景区入口管理用房,包括:售票、导游、小卖、公厕等设施;建筑样式采用传统民居外观,正屋前设檐廊,台地边设休憩座椅。6)山门入口设计:上山步道起点处设入口标志,立高大原木,构成“牛”字形式。原木居中,步道分为左右两道,以绿化带分隔,形成上山下山两个导向性步道,至上个台地再合为一股步道。7)整修登山步道,两侧根据需要适当布置坐凳、灯具、游览指示牌等设施。22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