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T理论的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_论文服务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82406528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于CBT理论的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_论文服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CBT理论的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_论文服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CBT理论的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_论文服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基于CBT理论的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_论文服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CBT理论的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_论文服务(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基于CBT理论的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_论文服务论文导读::目前, 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主要从修辞、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而对其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Fauconnier(1997)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及其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则可以用来深入细致地分析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和推理机制。本文以意义具有双层性的汉语谚语为研究对象,根据概念整合模式从认知层面将它们分为四类,并对每一类谚语意义构建的幕后操作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揭示谚语在线理解过程中这种无意识的、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从而进一步地证明了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较强的认知阐释力。论文关键词:汉语谚语,

2、意义构建,概念整合网络,组织性框架1 引言汉语谚语是人们对客观现实进行观察、思考而形成的,它内容丰富、深刻,能以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从交际角度看,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固定语句,意义大多已经固化(entrenched),我们在交际中使用谚语可以委婉巧妙的表意以避免直接,从而达到维护面子的目的;而从认知角度看,人们喜欢使用谚语是因为谚语是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基本的经验图式,是属于人们能够把和理解的尺度。目前,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性质、特点、形成、修辞、历史文化等方面,都侧重于对谚语本身的静态分析,代表人物有郭绍虞(1985),王德春(1983,1990)论文服务,崔希亮(

3、1997),安德明(2000),武占坤(2000)等,而从认知层面对动态的谚语意义构建过程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基于现状,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运用Fauconnier(1997)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过程进行初步探讨。2 概念整合网络2.1基本概念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简称CBT)是一个包含区分、映射、结构投射以及动态的思维模拟的后台认知系统,而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简称CIN)作为该理论的核心及其

4、结构和动力原则的理论模型,充分解释了促使概念合成的一系列心理空间的运行过程(Coulson & Oakley, 2000)。心理空间是潜在于语言表达式之下的动态实体,它们不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而构建的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CIN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心理空间网络,使其相互发生映射并形成新的空间。在我们的日常思维和交谈中,我们都在有系统地、无意识地运用CIN机制构建在线意义,因为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语言生活中(Fauconnier&Turner, 1998)。最基本的CIN模式是由四个空间构成的网络:两个输入空间(input mental sp

5、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同时,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成分(counterparts)通过跨空间映现连接(cross-space mapping)被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产生出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即新意义的诞生。整个过程形成一个网络,概念整合正是在这样一个网络中,通过发生空间映射、激活背景知识以及利用思维模拟和想象得以进行的。如图1所示:(图1:概念整合网络模型)2.2 四种整合网络类型Fau

6、connier&Turner(1998, 2002)根据概念整合网络中组织性框架(organizing frame)在整合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四种整合网络类型最为突出,即单型网络(simplex network),照映网络(mirror network),单畴网络(single-scopenetwork)和双畴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组织性框架为其组织的心理空间提供一种结构(topology),它包含该结构中最基本的抽象信息以及各信息之间的组织性关系。当两个心理空间共享同一组织性框架时,它们便共享相应的结构论文服务,空间中成分的对应连接也较容易产生。单型网络是整合网络中

7、最简单的一种。在该网络中,框架在一个输入空间中,而具体成分在另一个输入空间。框架中的抽象角色信息与具体成分发生跨空间映射并映现到合成空间中实现抽象具体(或角色成分)的连接和压缩。照映网络是网络中的四大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性框架,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具体成分不同但可以相互连接照映,最后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单畴网络由两个具有不同组织性框架的输入空间组成,但只有一个空间中的框架能被映现到合成空间中并组织合成空间。该类网络是典型的来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现,来源域为合成空间提供组织性框架,而目标域才是理解的对象。双畴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具有不同的组织性框架,但这两个框架及其空间成分都同时部分地映现到合成空

8、间并得到整合产生层创结构。3概念整合与汉语谚语理解3.1汉语谚语的认知分类与意义构建一般说来,汉语谚语常为单句型如“真理战无不胜”和对仗型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根据每条谚语中所含组织性框架的异同,我们将汉语谚语分为与四种网络类型相符合的四类,这种分类不仅能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概念整合网络在汉语谚语意义构建中的体现和运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上从谚语形式(如单句型、对仗型、排比型)和内容(如农业、气候、事理、生活)等方面进行的分类。单句型谚语一般属于单型网络,因为它们是框架与成分的连接和压缩,如“千年古道变成河”;照映网络型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该谚语只含有一个组织性框架,但具体成

9、分却不同;单畴网络为隐喻映现,“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就属该类,两个分句具有不同的框架和成分,但后句的完整理解依赖于前句,前句是来源域,后句是目的域;双畴网络是最复杂的,谚语“小溪喧哗,大海无声”就属此类,它含有不同的框架和成分论文服务,但谚语的涵义要综合前后两句推断而出,它们各自的框架和成分都对该谚语的意义构建有贡献。3.2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3.2.1 单型网络谚语的意义构建“千年古道变成河”,组织性框架为甲变化为乙,古道和河流作为具体成分填充角色甲和乙,从而与框架进行连接和压缩,具体认知过程如下图:此类谚语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清官难断家务事”, “牵牛要牵牛鼻子”, “虎

10、毒不食子”, “帮理不帮亲”, “百闻不如一见”, “药要敷在痛处”, “单桨摇船难过江”, “有赚就有赔”, “金钩下耳钓鲤鱼”, “死知府不如活老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贪食的鱼易上钩”等等,它们的理解过程都如上所示,都是进行框架成分的连接和压缩,从而得出谚语涵义。3.2.2 照映网络谚语的意义构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共享一个组织性框架(种植框架),该框架投射到类空间,而框架中的不同成分则发生相互映射,在整合空间中进行完善、合成,其过程如下图:该类谚语还有:“打鱼靠网,打狼靠棒”,“物有生死,理有存亡”,“爱上的猴子觉标志,看中的狗熊觉漂亮”,“大海不讥笑水滴,高山不嘲讽小石

11、”,“挨金似金,挨玉似玉”,“前怕狼,后怕虎”,“快织无好布,快纺无好纱”“看自己一多花论文服务,看别人豆腐渣”,“成群的喜鹊能都鹿,齐心的蚂蚁能食虎”等等。3.2.3 单畴网络谚语的意义构建单畴网络为隐喻映现,“做事没计划,盲人骑瞎马”就属该类,两个分句具有不同的框架和成分,但其中一句的完整理解依赖于另一句,一句是来源域,一句是目的域,如下图:该类谚语还有如“花在春天,人在青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人不可貌像,海水不可斗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衣”,“衡量轻重用秤杆,检验真理靠实践”, “黄金从矿石中

12、练得,幸福从艰苦中取得”等等。3.2.4 双畴网络谚语的意义构建双畴网络是最复杂的,谚语“要学老牛勤耕地,莫学鹦哥尽练嘴”就属此类,它含有不同的框架和成分论文服务,但谚语的涵义要综合前后两句推断而出,它们各自的框架和成分都对该谚语的意义构建有贡献。该类谚语还有如“糖多不甜,胶多不粘”, “蔗无两头甜,针无两头尖”, “射箭看靶子,弹琴看观众”,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 “船无水难行,鸟无翅难飞”, “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 “马到悬崖收缰晚,船在江心补漏迟”,“万丈高楼平地起,千年古树靠根撑”, “鼻子虽灵闻不着头,钢刀虽快砍不断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等等。4.

13、 结语尽管汉语谚语的意义大多已经固化在我们的头脑之中,但其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是不可忽视的,这一认知过程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谚语理解过程中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以揭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话语意义的幕后认知活动本质,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认知关系。同时,从认知角度把汉语谚语进行分类也突破了传统上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的分类,为我们认识汉语谚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参考文献:Coulson, S. 2000. Semantic Leaps: 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oulson, S. & T. Oakley. 2000. Blending basics. CognitiveLinguistics 11/3-4: 175-196.Coulson, S. & T. Oakley. 2005. Blending and coded meaning: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 in cognitive seman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37: 1510-153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