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82269554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作业姓名;甘友兵 班级;(2)班 学号、200903405070 一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此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

2、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

3、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

4、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

5、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

6、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同时,中国工人阶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工人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工人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

7、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3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

8、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案提示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

9、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

10、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

11、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

12、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5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

13、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

14、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

15、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二、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答: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

16、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这一科学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精辟地、创造性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

17、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只有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清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才能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道路;另一方面,也只有生产力快速发展了,才能使解放了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巩固,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二者的相互关联伴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侧重而已。但过去讲解放生产力,仅仅指的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和消灭旧的剥削制度,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邓小平则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也要解放生产力。虽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从根本上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

18、阔的空间,但是,各种具体制度的建立、完善还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有一个通过改革来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以解放生产力的过程。所以,“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24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并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更替,这

19、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正是这一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是站在更高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意味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更快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而且意味着生产力的持续不断地解放和发展。正是这种特殊规律,构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区别的本质。因此,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必须要把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这种深刻的内在规定性给揭示出来。 从现实状况来分析,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的,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此,社会主义的实践

20、者就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这一客观现实,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生产力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保证生产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解放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显现出优势,永葆生机和活力。否则就是不够格的、名实不符的社会主义。 所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概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现实的有机统一,使人们从体现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方面看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看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

21、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消灭剥削就是消灭一切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杜绝少数人通过大量占有生产资料去剥削压榨劳动者,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消除两极分化,就是消除在财富占有和使用上的严重不平等,防止财富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当然,消除两极分化,不是消灭一切差别,搞平均主义。适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首先就要铲除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正是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的存在,劳动人民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他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绝大部分被少数的

22、剥削者无偿占有,才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少数剥削者处于贫富两极分化的境地。然后,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彻底消除了两极分化产生的经济根源。按劳分配虽然意味着劳动者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只是人们之间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不是贫富两极分化。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致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本质作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一起,则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逐步实现的过程。虽然私有制是剥削和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23、,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占有制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进行的社会化都是可能和正确的。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剥削关系和两极分化的出现,都是生产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不充分的必然产物。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完全彻底地取代私有制,才能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自身也有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和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正是私有制消灭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成长的这种过程性,决定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特别是在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们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4、,需要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马克思称作“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说“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25邓小平简明扼要地将其概括为“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内涵深刻而丰富,一方面,它是作为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富裕”,包括物

25、质生活的富裕、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富裕,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体现,它反映了生产力水平高,社会财富较充分的状况;“共同”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方式,它表明不是一部分而是全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都普遍达到富足美好。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又是作为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提到我们面前的,所以,邓小平又反复强调:“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朝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要看到这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同步前进、同步富裕,以免犯“急于求成”或“平均主义”的错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共同富

26、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26 社会主义不仅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且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社会主义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生产力这个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来谈共同富裕,只能是空想,只会导致共同贫穷。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和发展;随之,社会主义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7、这就决定了在一定范围内,劳动人民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实现了按劳分配,从而为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提供了保证。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共有五句话、三层涵义。这五句话语言精练,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我们应当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它。(二)、社会主本质论断的理论特点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思想品格和方法,并把这些思想品格和方法贯彻于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贯彻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中。社会主义本质论也因此而被赋予了一系列鲜明的理论特色。我们只有对这些理论特色有一个较为清晰

28、而全面地把握,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发展,富有鲜明的创新性。邓小平历来主张要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决反对机械式地学习、教条式地照搬。他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科学回答中,做到了坚持中有创造,创造中有发展,形成和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科学论断: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之中,摒弃了那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仅仅抽象地从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作法,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同时,还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

29、要地位,确立了生产力第一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视野,科学地、准确地确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头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进一步阐发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并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立之后只有进行革命性质的改革,才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真正放到坚持社会主义的首要地位,从而走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误区;此外,也突出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忽视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缺陷,指明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些新见解,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

30、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跨入了新境界,上升到了新高度,其独具匠心的创造性是毋庸置疑的。第二,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具有突出的实践性。 邓小平从来不抽象地、静止地去认识和思考问题,而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着眼于现实的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社会主义。在思考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他也正是坚持了这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特别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因而,邓小平的这一思维特色也就赋予了社

31、会主义本质论以突出的实践性。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一个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深刻的理论,又是指导我们实际行动的方针,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本质论比社会主义特征论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表面上看,社会主义本质比社会主义特征离开社会主义实践更远一些,但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站在更高的层次看社会主义的,所以,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更稳定、更长远、更概括的理论指导意义。若过于强调社会主义的特征,或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特征的层面上,容易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

32、即脱离现实的生产力水平,把社会主义社会放在一个现存的框框中去检验,从而导致实践上的误区。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犯过这样的错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之后,不仅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深刻,视野更开阔,而且我们的实践也更丰富和更有效。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路和要求,只要是不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或者不伤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即使它们与社会主义特征不完全相符,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也要允许其存在,并且促进其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上升到本质,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才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三,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和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蕴含深刻

33、的辩证性。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把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目标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科学整体。其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并置于社会主义一切问题的首位,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层次,是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根本手段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就失去了其根本依托和实现途径,就成了空中楼阁;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二层次,既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规定了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了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区别,又为社会主

34、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一些,为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和前提,从而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本质作用,没有这一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第一、第三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就失去了保证和前提;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三层次,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这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社会主义将失去其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第一、第二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也将随即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三部分内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根本手段与

35、最终目标、发展过程与最后结果之间的一系列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蕴含的丰富的辩证内涵,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才能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观点,同时又用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比较清楚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36、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最深刻、最稳定的内在属性。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生活各个基本领域里的展开和表现,反映和表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相对于本质而言,基本特征更多的是从外在形式上来界定社会主义的,它们的成熟程度和实现形式是由本质决定的,因而更具多样性和可变性。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上,一直是从基本特征的层面上来把握社会主义的,而且背离了他们反复强调的生产力观点,离开生产力来抽象的谈论和坚持这些基本特征,抹煞了这些基本特征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并把基本特征当作本质来固守。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静止的、僵化的、片

37、面的理解和坚持,使得我们过去一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只想到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以为有了这几条原则,就是社会主义。所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时期内把加速生产关系的变革放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地位,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这样就引发了两个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致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长期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致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停止在低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和改善。而在实践中被普遍忽视的这些方面,恰恰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要求。为了走出这些误区,邓小平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摆脱了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从根本上纠

38、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的错误认识和做法,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紧紧围绕着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来展开和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从社会主义的最深刻层次,最根本的质的规定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作了系统阐述。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第二,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在变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的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究竟怎样完善和发

39、展?这个重大问题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成功解决。而社会主义本质论则清楚地告诉我们,坚持、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目标,以革命的精神不断地推进改革。为此,邓小平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体阐释为“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我们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必然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反之,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也

40、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这就使我们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仅从生产关系角度来抽象地讨论“姓资姓社”的错误观念的束缚,消除了那些本不属于社会主义的却被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来固守的一些形式、手段和做法,恢复了那些本来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却被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拒绝的一些形式、手段和做法的本来面目,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剔除了社会主义认识中的空想成份,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克服空想,走向科学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者从

41、不同的时代条件出发,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不断地剔除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中的空想成分和因素,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把社会主义逐步推向前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也正是这一伟大进程中的重大成果之一,并且为后来者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虽然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而得出的结论,但却是在总结中国及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并且,这一论断抽象掉了各种社会主义具体模式的多样性、变化性,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最根本、最深刻、最稳定的内在属性,所揭示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并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一般性规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揭示

42、的是社会主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所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模式建设社会主义,都必须遵循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性的意义。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所以需要后来者,根据历史和时代条件的变化,来不断丰富和拓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

43、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进一步拓展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提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全面解放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27这一新思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方面的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归结为“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突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质和最主要的内容,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提法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加符

44、合时代特点。因为只有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才符合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又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先进生产力标准,即:“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528明确指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629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进一步地全面解放生产力,就是要充分焕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即不仅仅是劳动,其他生产要素,如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也要解放,必须想方设法使各种

45、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迸发。因为这些要素和劳动一样,也是财富价值的源泉和创造者,从而破除了以往社会主义的一些僵化模式和观念的束缚,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对生产力解放的深刻内涵作了横向拓展。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更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其次,进一步深化了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在我国现阶段,要进一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必须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地回答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等等。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能脱离现实而一味求大、求公、求纯,只能根据解

46、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就必然使得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其中,包括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使得贫富差距也在拉大,特别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导致两极分化的可能。当然,目前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有限的,还没有危及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也确有导致两极分化,从而危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危险。所以,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不违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要承认贫富差距的合法性,要保护一切合法

47、收入,以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措施控制剥削,缩小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而较为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为此,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通过保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控制剥削的范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资本收入,从经济上控制剥削的程度。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调控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铲除两极分化的土壤和条件。再次,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充分而完整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所包含的

48、丰富的深刻内涵。四、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为如下九个方面。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y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

49、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of accountability, redress of orders and prohibitions. Strengthening the honesty and self-discipline of leading cadres honesty in politics and education work, enhance leaders ability to resist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