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目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2178527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项目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项目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项目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关于项目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项目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06级毕业设计关于项目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先是介绍了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定义,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关于经济评价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项目经济评价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项目经济评价理论创建以来的发展成果,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关键词: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理论综述A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study on theories of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Abstract: At first,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d

2、efinition of feasibility study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and then provides a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 evaluation both from home and abroad chronologically. In the mean time, it conducts a complete review about related litera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on theories of project econo

3、mic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review, a summary of achievement from the origin is given to provide the direction to the further study.Keywords: Economic evaluation; Feasibility study; Theories review目录一、引言II-3(一)可行性研究的定义II-3(二)项目的经济评价的定义II-3二、国外的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II-4(一)传统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II-4(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的新方法II-

4、5三、国内的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II-6(一)开创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1965年II-6(二)全面破坏阶段:1966年1976年II-7(三)全面发展阶段:1976年至今II-7四、总结II-8参考文献II-9一、引言(一)可行性研究的定义所谓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包括技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系统工程学等)对一项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综合科学。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综合论证一个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实用和可靠,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在财务上是否盈利;做出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工程项目抗风险能力等结论,为投资决策

5、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可行性研究还能为银行贷款、合作者签约、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它是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步骤和手段。定义摘自:工程经济学,刘玉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作为一门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可行性研究近几年里在企业投资、项目分析、课题研究等各种问题的决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徐莉,2004)。而一份成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但有利于减少项目的投资决策失误,更有利于认清项目的风险与详情,从而使项目顺利实施和进行。总的来说,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德三,2009):1、作为经济主体投资决策的依据。2、作为筹集资金和向

6、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3、 编制科研试验计划和新技术、新设备需用计划以及大型专用设备生产预安排的依据。4、作为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以及与国外厂商谈判的依据。5、与项目协作单位签订经济合同的依据。6、作为向当地政府、规划部门、环境保护局申请有关建设许可文件的依据。7、作为该项目工程建设的基础资料。8、作为科研试验、机构设置、职工培训、生产组织的依据。9、作为对项目考核和后评价的依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可行性研究、技术可行性研究、财务可行性研究、组织可行性研究、经济可行性研究、环境可行性研究、社会可行性研究以及风险因素及对策(郑立群,2007)。本文主要关于其中的财务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研

7、究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二)项目的经济评价的定义项目的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财务可行性)和国民经济评价(经济可行性)两个层次(李明哲,2008)。项目的财务评价就是从企业(或者项目)的角度,根据国家现行价格和各项现行的经济、财政、金融制度的规定,分析测算拟建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贷款清偿能力以及外汇效果能财务状况,来判别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国民经济评价是指从全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运用国家规定的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和计算项目所投入的费用、可获得的效益及经济指标,以此判断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宏观可行性。

8、一般说来,各个投资主体、各个投资来源、各种筹资方式兴办的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均需进行财务评价(林秀钦,2009)。对于费用效益计算比较简单,建设期和生产期比较短,不涉及进出口平衡的项目 ,当财务评价的结果能够满足最终决策的需要时,可以只进行财务评价,不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此时项目的决策即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为依据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从国外和国内的两个方面对于项目财务评价和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各个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二、国外的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国外项目就出现了项目财务可行性研究的萌芽。早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在项目决策前,通过对于项目的收益和成本费用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

9、项目的实施与否,其本质就是一种简单的财务评价分析。(一)传统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让尔杜比特(1844)在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中,指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在评价公共事业项目对于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功能上有所欠缺,于是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所谓“消费者剩余”的思想。杜比特指出“一个公共项目全社会所得的总效益是一个公共项目的净生产量乘以相应市场价格所得的社会效益的下限与消费者剩余之和,这个总效益是一个公共项目的评价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正式阐述了“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的概念。随后,人们在杜比特和马歇尔研究成果

10、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费用效益分析模型”,为现代可行性研究的出现揭开了序幕。美国土木工程师亚瑟姆惠灵顿(1887)出版了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他首次将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铁路的最佳长度或路线的曲线选择中,开创了工程领域中的经济评价工作。他认为,工程经济并不是建造艺术,而是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菲什(1915)出版了第一本冠之以工程经济学的著作。他将投资模型与证券市场联系起来,在项目财务评价中增加了利率、初始费用与运营费用、商业与商业统计等因素。而在同一时期,戈尔德曼(O. B. Goldman)在其著作财务工程学中提出了要用复利模型来分析各个方案的比较值。后来,格兰特(1930

11、)在他的工程经济原理中指出古典工程经济的局限性,提出了要以复利为计算的基础,并且还讨论了判别因子和短期投资评价的重要性以及资本长期投资的一般方法,首创了工程经济的评价理论和原则。由于他的这些卓越贡献,格兰特后来被称为“工程经济之父”。到了50年代,美国编撰了内河流域项目经济分析的实用方法(1950),规定了研究效益、费用比率的原则性程序以及评价项目效益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随后,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1958)首次提出了在经济分析中使用影子价格的主张。在这以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都在其贷款项目的评价中同时采用了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两种方法。乔尔迪安教授(1961)在

12、资本预算一书中不仅发展了现金流量的贴现法,而且开创了资金限额分配的现代化分析方法。加上迪安教授之前的一些研究成果,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单纯的工程费用效益分析扩大到市场供求和投资分配领域。进入八十年代,美国的德加莫教授(1986)在工程经济中以投资形态和决策方案的比较研究,开辟了工程经济学对经济计划和公用事业的应用研究途径;而于1980年发表的工程经济学里,作者卡纳达教授突出强调了外在经济因素和风险性投资分析的重要性;在同一时期,塔奎因教授等人提出了各种经济评价原则(如利润、成本与服务年限的评价原则,盈亏平衡原则和债务报酬率分析原则等),这些理论后来成为了美国工程经济学教材中的主要理论。(二)

13、国民经济评价理论的新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研究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如L-M、WB、UNIDO、UNIDO-IDCAS、EM等一系列的新方法。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认为项目的投资者最终获得的直接利益并不能真正地代表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从而需要用所谓的“效益费用分析法”对项目进行分析。另外,这些新方法在不同的程度上用不同的方法较全面地考虑了项目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总之,这些新的方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求对项目进行社会评价。如果进一步地对上述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两个大类:1、L-M类法、WB法、UNIDO法。这些方法提出,要通过有如影子价

14、格、调整价格等方法进行项目的成本、效益计算。2、UNIDO-IDCAS法。主张直接采用市场价格进行分析的其他方法。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86)编写了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分析手册,这本书的作者利特尔和米尔里斯首次提出了项目经济评价中的L-M法。在实践中,L-M法的应用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当国内各种货物之间的比价是合理的,并且官方的汇率能正确地反映国际贸易中的外汇价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官方公布的汇率乘以净出口额,再减去国内的投入物,从而得到第N年的净收益。反之第二种情况,当国内各种货物之间的比价不合理时,就要用所谓的价格转换系数将国内市场的价格修正到国际市场价格上(L

15、ittle. I.M and Mirrless. J.A,1974)。总之,项目的净效益是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基础的人民币元表示的,这一净效益就是L-M法计算得出的净效益。经济学家汉森(1978)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项目评价准则编写了一份项目估价指南(Partha. Dasgupta,Amartya.Sen,1972)。这两份文献都以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本国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其区别在于准则主张项目的全部投入物和产出物均需用影子价格。指南提出只对项目较重要的以及价格扭曲较大的资源使用影子价格。工业项目评价手册(UNIDO-IDCAS,1980)中提出的UNDIO-IDCAS 法指出,在发

16、展中国家将影子价格应用到项目评价里的做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不太可能实现。因此,这种方法主张在原则上,分析项目时应当按照实际市场价格计算项目的投资和收益。该著作认为,在进行项目评价分析的时候应当只采用两种参数:社会折现和调整外汇率。三、国内的经济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根据徐莉(2004)主编的技术经济学,我国经济评价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开创发展、全面破坏、全面发展这三个阶段。(一)开创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1965年1952 年,我国财政委员会颁发了基本建设工作暂行管理办法,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的管理文件。该文件规定,基本建设程序划分为计划任务书、初步设计、组织

17、施工、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当时的技术经济分析都是决策后期的工作,设计任务书作为工程项目的决策依据1962年,国务院发布了19631972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技术经济与农业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等被列为七大科学技术领域,从而标志着我国技术经济学的诞生。在这个时期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体系开始形成,而且有着如下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依据;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手段;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以认识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关系为目的。

18、在这个阶段,还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就包括了生产率理论、经济效果理论和技术经济比较原理。生产率理论最初是在徐寿波(1980)教授著作技术经济学概论中提出来的,该书关于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衡量标准与相关计算方法集中体现了这个理论。徐寿波教授还在书中关于技术方案经济衡量的主要标准及其公式中涉及到了“ 全要素生产率” 的相关内容。这与后来从国外引进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质相差不大, 只不过当时我国没有“ 全要素生产率” 这一名词。经济效果理论是在于光远(1978)所著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经济效果一书中所提出的,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经济效果理论研究进入了成熟期。到了这个时候,我国的经济评价研究领域中的

19、关于经济效果的含义、经济效果的实质、经济效果的研究范围、经济效果指标体系以及各种经济效果指标的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技术经济比较原理最早出现在徐寿波教授(1979)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文集一书中。徐教授指出,在比较技术经济方案的时候应当遵循“满足需要的可比”、“消耗费用的可比”、“价格指标的可比”和“时间的可比”四个可比条件,并把这些比较原则视为“比较原理”。(二)全面破坏阶段:1966年1976年在十年动乱中,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工作被迫全部停止,而且遭到彻底的批判,这个时期就是全面破坏时期。(三)全面发展阶段:1976年至今这一阶段在许多学者看来又分为快速发展阶段

20、和缓慢发展阶段。其中快速发展阶段是指20世纪八十年代这十年,主要特点是大量引进了国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 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和方法:厉以宁教授(1978)从国外引进了“技术创新”这一术语,直到八十年代,国内学者黄觉雏(1984)发表了技术创新浅论把“ 技术创新” 定义为“ 把某种设想转变为崭新的或改进了的产品、工艺或劳务并使之推广以获得利益的全过程” ,并讨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属性与类型。在浅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中,作者王慎之(1985)又介绍了加拿大学者海莱纳关于技术创新的分类观点。1983 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

21、把可行性研究列为基本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 规定工业投资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否则一律不予审批。1986年,徐寿波教授发展了技术进步的概念,使技术进步不再局限于物化技术上的进步,所作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定性的分析。他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指出科学技术进步包括两大方面因素: 一是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二是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因素。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理论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者主要是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渗透和延伸,而新的理论成果比较少。这一时期的研究范围一方面丰富完善了微观层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中观和

22、宏观的层次,同时借鉴了国外工程经济学、价值工程可行性研究、预测和决策理论方法,丰富了发展了技术经济学的内容,促进了项目经济评价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于守法(2002)编撰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与案例应用手册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工作的基本理论、具体业务内容和方法,并编入了大量不同类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案例。四、总结回顾项目经济评价理论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经济评价的理论虽然还是以“少花钱多办事”为根基,但是无论在理论观点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与早期的经济评价理论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在项目财务评价理论方面,从惠灵顿提出“少花

23、钱多办事”的理念到格兰特奠定复利原则,再到后来德加莫提出的许多评价标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的财务评价中,不再以单纯的名义收益作为项目可行的标准,而是以项目运行期间的货币时间价值换算出的收益为主要参考标准。在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面,从杜比特提出要考虑项目的社会效益发展到提出以“效益费用分析法”为核心的多种技术方法,可以看到人们对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越来越趋于理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出现的L-M法、UNIDO-IDCAS法等评价方法似乎在是否使用实际市场价格上有一定的分歧,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场面。而在我国,项目经济评价理论已经从建国初期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理论逐

24、渐地与国际接轨,如果我们把早期的理论看作“苏联范式”的话,那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经济评价理论的范式已经变得不明确了。总的来说,中国在引进国外许多理论的同时,也按照自身国情把这些理论加以改变。因此在中国,经济评价理论也有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总结,我们能够看出,未来经济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项目经济评价理论体系,并且依照具体环境加以灵活的应用,从而确保项目能够达到投资目的。参考文献 1 刘玉明.工程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 简德三.投资项目评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 徐莉.技术经济学M.武

25、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4 郑立群.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徐寿波.技术经济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 于光远, 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经济效果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7 于守法.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与案例应用手册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8 李明哲.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8(2):35-63.9 林秀钦.浅谈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意义J.山西建筑,2009(14):201-202.10 徐寿波. 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4(1):120-15

26、7.11 Little I.M and Mirrless J.A. Project Appraisal and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yM.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74.12 Partha Dasgupta and Amartya Sen. Guideline for Projects EvaluationM. Vienna: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Vienna, 1972.13 UNIDO-IDCAS. Manual for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ProjectsM.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80.II-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