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82122346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第21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引起了人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引起了人们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变化;近代以们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变化;近代以来,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公路交通、民航等现代交通工来,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公路交通、民航等现代交通工具发展较快;具发展较快;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中国近代的报刊业走向世纪初,中国近代的报刊业走向繁荣,电影事业也开始起步;近代以来,物质

2、生活和社会繁荣,电影事业也开始起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近代化、世俗化及大众化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呈现出近代化、世俗化及大众化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等发展较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等发展较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新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大众传媒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新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与人民地位变化、民族独立的实现、改革

3、开放紧密相变迁与人民地位变化、民族独立的实现、改革开放紧密相关。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表现及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后物质变迁的表现及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2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水运与航空的发展进步;近代以来电报、电话等通讯、水运与

4、航空的发展进步;近代以来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变迁及影响。工具的变迁及影响。 3 3大众传媒的变迁:近现代报刊业的繁荣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近现代报刊业的繁荣进步;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变迁及特点;互联网的兴起及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变迁及特点;互联网的兴起及特点。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1)物质生活物质生活 穿衣:鸦片战争后,穿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布”“”“洋装洋装”进入城市百进入城市百

5、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姓生活;辛亥革命后,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饮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饮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豪宅。 (2)(2)社会习俗社会习俗 戊戌变法:维新派主张戊戌变法:维新派主张“_”“_”“废止缠足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中山装中山装断发易服断发易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断发易服断发易服”具有具有_的色彩;民国的色彩;民国政

6、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清朝缠足陋俗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2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 (1)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 物质生活: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许多生物质生活

7、: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 社会习俗:勤俭节约、社会习俗:勤俭节约、_是社会风尚的主流。是社会风尚的主流。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无私奉献无私奉献反清革命反清革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2)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 物质生活:物质生活:a.a.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b.b.食:食:1987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年已基

8、本解决了_,政府还倡导,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菜篮子工程”。c.c.住:住:19951995年国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家在城镇启动了“_”_”。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注重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注重环保、注重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隐性深挖隐性深挖 必修必修2 2教材教材P66P66粮票、布票和油票粮票、布票和油票图片图片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物资匮乏;粮、布、油等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物资匮乏;粮、布、油等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

9、计划供应,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温饱问题温饱问题安居工程安居工程休闲娱乐休闲娱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二、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 1交通工具交通工具 (1) (1)铁路铁路 晚清时期: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晚清时期: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

10、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民国时期:进展缓慢,尤其是西北、西南与内地没民国时期:进展缓慢,尤其是西北、西南与内地没有铁路交通。有铁路交通。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20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建成了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建成了_、兰新等铁路;、兰新等铁路;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铁路运营里程居世年代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界第四位。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宝成宝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2)公路公路 20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等大城市。等大城市。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

11、、民生凋敝,公路交通发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密集的公路网。围内建立了较密集的公路网。 (3) (3)水运水运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洋务派创办洋务派创办_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20世世纪纪90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年代

12、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上海上海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4)航空航空 1909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航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

13、国。 巧思妙记巧思妙记 图示理解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缓慢的原因图示理解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缓慢的原因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北京至天津北京至天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2通讯工具的变迁通讯工具的变迁 (1) (1)近代近代 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20世纪初,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上海崇明装置了_。 电话:电话:1919世纪世纪80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_。 (2) (2)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渐形成全国电讯

14、网络。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新时期:新时期:2003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世界_。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无线电台无线电台电话公司电话公司第一位第一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 1报刊业走向繁荣报刊业走向繁荣 (1) (1)近代近代 19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中国丛报国丛报_等。等。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成为戊戌变法、

15、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武器。宣传改良、革命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武器。 20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红色中华新新华日报华日报等报刊,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等报刊,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万国公报万国公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 (3)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 _红旗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

16、具。 _文汇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比较丰富。 (4) (4)改革开放后:各种专业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改革开放后:各种专业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起来。 2 2影视事业的发展影视事业的发展 (1) (1)电影电影 近代:近代:19051905年年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020世纪世纪20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熟。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光明日报定军山定军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17、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_和革命战争的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改革开放后,中国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电影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

18、殊效果是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2) (2)电视电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1958年,年,_开始试播,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工农生活工农生活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 3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的兴起 (1) (1)产生及发展产生及发展 2020世纪世纪

19、6060年代互联网诞生,年代互联网诞生,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以后随着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1994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上网用户急剧增加。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 (2)特点特点 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文字、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兼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图像、声音兼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联网可以互联网可以_,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馈得以实现。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高度互动高度互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隐性深挖隐性深挖 必修必修2 2教材教材P75“P75“资料回放资料回放”可以得出:肖可以得出:肖恩恩 马洛尼用简单的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互联网作为信马洛尼用简单的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易操作,人们可以更主动、息传播媒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易操作,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主干干知知识识梳梳理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点一探究点

21、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近现代物质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1 1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产生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了什么影响? (1) (1)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民主思潮的促进。近代工商响。仁人志士的推动。民主思潮的促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业的发展。 (2) (2)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

22、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是什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是什么? (1)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

23、2)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衡。 (4)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

24、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 3近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有何变化?近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有何变化? (1) (1)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由古代封建等级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由古代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这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

25、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2)摈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摈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这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这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

26、;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同时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化等。 (3) (3)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27、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题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主题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史料史料1 1( (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我7 7岁的时候,我妈妈给我洗岁的时候,我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过了几个月,过了几个月,除大拇指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除大拇指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

28、出的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上流出的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 ” 费正费正清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伟大的中国革命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思导思史料

29、史料1 1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旧习俗。注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旧习俗。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那么,这段史料反映的是女子缠足风俗给女性带的原因。那么,这段史料反映的是女子缠足风俗给女性带来肉体摧残,限制了体力劳动;助长了来肉体摧残,限制了体力劳动;助长了_,造成男,造成男女不平等;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消极的影响;随女不平等;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消极的影响;随着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着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_ 传传播;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开始改变。播;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

30、策开始改变。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男尊女卑男尊女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史料2 2 被称为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特征”条件包括:文理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

31、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思导思材料题信息来源蕴含在材料之中,要读懂材料,材料题信息来源蕴含在材料之中,要读懂材料,抓住材料有效信息。史料抓住材料有效信息。史料2 2反映了民国时期婚姻有何变化?反映了民国时期婚姻有何变化? 说明民国时期婚姻更加自由。说明旧有的婚

32、姻观说明民国时期婚姻更加自由。说明旧有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像章太炎的征婚条件中,存在着严重念并没有完全改变。像章太炎的征婚条件中,存在着严重的门第观念,特别是第三条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的门第观念,特别是第三条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史料3 31905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大公报上发布上发布“哀启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

33、参加追悼会的人,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导思导思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绝不亚于婚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绝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从史料从史料3 3中不难看出,中不难看出,19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从重视和铺张到简洁节约的转变。那么,从重视和铺张到简洁节约的转变。那么,1919世纪中期以后,

34、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 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点探究点二二近代交通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交通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1 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有哪些?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有哪些? (1)(1)原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原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代交通业,

35、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纵中国交通建设。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2)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特点

36、: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平衡。 (3) (3)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消极影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

37、略和经济掠夺。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影响? (1) (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

38、生了深刻影响。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会生活。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 3你如何认识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你如何认识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

39、起的作用? (1)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想。 (2)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40、(3)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题一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变化主题一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变化史料史料18801880年刘铭传上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铁路之利于漕

41、务、赈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中国幅员辽阔,北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

42、牵制矣。” 摘编自摘编自清史稿清史稿 交通志交通志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阁学士张家骧内阁学士张家骧( (光绪帝的师傅光绪帝的师傅) )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 (注:清廷官营企业注:清廷官营企业) )海运收入

43、。海运收入。 “ “十一五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规模超过4 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1.5万亿元。到万亿元。到20122012年,我国铁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1

44、1万公里以上。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摘编自人民日报人民日报(2010(2010年年1010月月6 6日日) )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导思导思 分析史料时注意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史料中刘分析史料时注意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史料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路兴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

45、业发展的不同特征。原因是什么?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 理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理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质: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质:近近( (现现) )代化问题上的观念冲突。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代化问题上的观念冲突。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特征:。特征:近代呈

46、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在国家独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在国家独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题二大众传媒的作用主题二大众传媒的作用 史料史料 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

47、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郡县制郡县制分封制的弊端分封制的弊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思导思史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革命报刊随着史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革命报刊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迅速发展,与戊戌变法时期相比,留学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迅

48、速发展,与戊戌变法时期相比,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留学生创办生在国外兴办报刊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留学生创办的革命报刊以宣传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传扬的革命报刊以宣传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传扬_思想,报刊成为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思想,报刊成为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考考点点互互动动探探究究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选择题型选择题型6 6表格类选择题审解支招表格类选择题审解支招20122012四川卷四川卷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史学家傅斯

49、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1918年在成都和年在成都和19231923年在北京时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 A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高高考考命命题题

50、研研析析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类别类别成都成都(%)(%)北京北京(%)(%)衣食衣食住宿住宿68682323书籍书籍教育教育23233232娱乐娱乐享受享受9 9454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精析精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史学研究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史学研究方法。由图表信息可知,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法。由图表信息可知,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根据傅斯年的理论,由吴虞一个人的资料不能说明北京的根据傅斯年的理论,由吴虞一个人的资料不能说明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51、成都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少。故本题选择的享受型消费场所少。故本题选择C C项。项。 考能考能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能力。 技巧技巧 解答表格类选择题,首先,看材料的概括说解答表格类选择题,首先,看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格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意时间、地点等;明,包括对表格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意时间、地点等;其次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最后,按表其次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最后,按表中所给信息进行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中所给信息进行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

52、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字的含义,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 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据以上思路,我们先看材料,从材料中理解了史学家据以上思路,我们先看材料,从材料中理解了史学家傅斯年这句话强调的是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的深傅斯年这句话强调的是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的深层含义,其次看表格反映的问题,最后根据傅斯年的观点,层含义,其次看表格反映的问题,最后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的就是此表可以证明的就是C C。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53、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例例1 120122012浙江卷浙江卷 1862 1862年年6 6月月2626日,日,上海新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这反映出( () ) A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百姓衣食

54、住行的西化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C C 精析精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时间本题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时间看,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刚刚出现,社会经济结构并未出现看,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刚刚出现,社会经济结构并未出现大的变动,大的变动,A A项不正确;近代国人办报最早是项不正确;近代国人办报最早是18721872年创办年创办的的申报申报,B B项不正确;当时中国自然经济的存在,外项不正确;当时中国自然经济的存在,外国商品只能是少数富有的人追求时尚的选择,不可能促进国商品只能是

55、少数富有的人追求时尚的选择,不可能促进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故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故C C项正确,项正确,D D项错误。项错误。考向考向本题考查主干知识本题考查主干知识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 预测预测新高考在本讲还有可能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影新高考在本讲还有可能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影响物质生活变迁的因素。响物质生活变迁的因素。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例例2 220122012上海卷上海卷 妇女与教育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材料一1912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年间私人开办的部

56、分女子学校材料二材料二1914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

57、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学校学校地点地点特色特色中央女校中央女校北京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神州女学上海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发展女子法政学堂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答案 答案答案1 1: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

58、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

59、,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答案2 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

60、历史现象。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案和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案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

61、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答案3 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答案答案4 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精析精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反映的本题考查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反映的历史背景是民国初年社会转型,妇女要求平等的权利是其历史背景是民国初年社会转型,妇女要求平等的权利是其体现之一。材料一中妇女要求的权利包括地位平等、掌握体现之一。材料一

62、中妇女要求的权利包括地位平等、掌握手艺、参政等,材料二反映的是新旧思想在社会转型期的手艺、参政等,材料二反映的是新旧思想在社会转型期的冲突。冲突。 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向考向本题考查主干知识本题考查主干知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预测新高考在本讲还有可能考查的主干知识有:近新高考在本讲还有可能考查的主干知识有: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第第2121讲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

63、会生活的变迁高高考考命命题题研研析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专题题纵纵横横网网络络概概览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网网络络概概览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专专题题纵纵横横变化变化时间时间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变化表现变化表现第一第一次大次大变化变化鸦片鸦片战争战争后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洋货”大量涌入,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上海等近代化大城

64、市崛起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第二第二次大次大变化变化辛亥辛亥革命革命后后推翻了封建帝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专专题题纵纵横横变化变化时间时间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变化表现变化表现第三第

65、三次大次大变化变化新中新中国成国成立后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治经济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被取缔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解决第四第四次大次大变化变化改革改革开放开放以来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经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努力改善国计民生

66、,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现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变化的不同及二、近现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变化的不同及原因原因 1 1近代: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人民近代: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只是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发生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只是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发生变化,而广大的农村几乎没有进入近代生活,仍然是自给变化,而广大的农村几乎没有进入近代生活,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原因:受外国侵略的影响,西方列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原因:受外国侵略的影响,西方列强最早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强最早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并且东南地区受西方思想,特别是民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并且东南地区受西方思想,特别是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