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2078198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近百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近百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近百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近百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百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近百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012年2月第25卷第1期阴山学刊YINSHANACADEMICJOURNALFeb.2012Vo1.25No.1近百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肖献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前人很早就关注到了文学的地域性,但多停留在感悟式体验层面上.地域文学进入理性的研究阶段始于刘师培,不过,地域文学研究在上个世纪并未受到重视,学者的研究多处在自发阶段.进入本世纪后,地域文学研究开始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转变,地域文学研究也日趋火热.但由于地域文学本身较复杂,研究起步也较晚,因而还存在诸多问题,后继研究者须引起重视.关键词:地城文学;研究现状;反思中

2、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12)01007307对于文学的地域特征,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意识到了地域对文学的影响: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1】(蝴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也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2(P1730)明人唐顺之则读出了诗经和楚辞的地域区别:西北之音慷慨,东南之音柔婉,盖昔人所谓系水

3、土之风气.余读诗至秦风,其言尽田猎战斗之事,其人翘然自喜,忾然有跃马贾勇之气.已而读楚骚诸篇,其言郁纡而忉怛,则愀然有登山临水,羁臣弃妇之思.-3n徐渭在南词序录也认识到了南北曲的不同: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以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这些都道出了不同地域的文学具有不同的特征.一,感性理性的转变文学的地域性虽然很早就受到关注,但直到近代以前,尚无专文加以论述,大多只是片言只语感悟式的体验,像刘勰,魏征,唐顺之,徐渭等人的言论皆是如此.文学的地域性进入理性的研究阶段始于刘师培1905年发表的南北文学不同论一文,文章从多角度论述了

4、南北文学的不同,并揭示出了地域因素对南北文学的不同影响.稍后,汪辟疆,梁启超,陈寅恪等也把地域概念引入文学研究之中,提出了许多新颖观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较大,很少有人触及地域文学这一块.直到上世纪8O年代才开始有人涉及这一领域,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绘制出唐代的诗人,唐代前期的进士,唐代后期的进士三图,具有开创之功;史念海两(唐书)列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费省唐代艺术家籍贯的地理分布对于研究地域文学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郁贤皓的唐刺史考和清吴廷燮的唐方镇年表,对地域文学研究影响也很大.这些着作给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赵

5、昌平先生在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一文中提出了吴中诗派这一概念,金克木的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则论及到了地域文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这些都对以后地域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总的看来,直到上世纪8O收稿日期:20111122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唐洞庭湖诗和太湖诗比较研究(CX2010B183)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肖献军(1977一),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论文有刘长卿湖湘诗重系年等.73年代末,地域文学研究还处在始创阶段.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地域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受到重视.9O年代以前的地域文学,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较少关注微观层面;进人上世纪90年代后,则不

6、仅关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也日渐深入.不仅出现了大量的论文,而且出现了较多专着.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者有戴伟华,曾大兴,李浩,曹道衡等.短短十年时间,戴伟华先生连续出版了三本地域文学方面的着作,即唐代幕府与文学,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和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他在研究中把文学研究建筑在文化地理研究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j(采用了事实考订与理论阐释相结合,逻辑论证与现象描写相补充的研究方法;在基础材料的处理上,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力图使论证更为精确和可信.儿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则不仅为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研究提供了材料依据,而且为他人研究地域文学提供了方便.这一时期的研究着作值得一提的还有曾大兴

7、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这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文学家之地理分布的学术着作,作者运用统计学和人文地理学之方法,对于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分布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深人的探讨,不仅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而且对文化史,教育史和人才学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J(封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书的统计对象过于简单化,仅以谭正璧先生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为依据,故有不少疏漏之处,而且对于人才的地理分布原因,分析也过于简略,未能曲尽其妙,故后代研究地域文学的学者,以其统计数据作为依据的并不多见.与此相对应的是陈尚君的唐代诗人占籍考一文,由于考订详细,资料收罗齐备,故多为地域文学研究者引

8、用,成为唐代地域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一时期,还出版了曹道衡的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实际上,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是地域文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老话题,因而本书实际上是南北学派不同论的细化和具象化,该着作纠正了历朝以来重南轻北的倾向,并且第一次把比较的方法通篇运用于地域文学研究之中,这对2l世纪初的地域文学研究影响较深,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胡可先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缘和空间形态等着作,都可以看出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的影子.但该书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尚未做到水乳交融,因而在比较过程中显得较为生硬.741998年李浩的博士论文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是迄今第一篇从家族文化角度研究关中地域文学的力作.

9、(霍松林语)(封它在地域文学研究方面的开创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地域文学研究中,第一次把地域,家族,政治,教育,文化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相比起以前的研究着作而言,李浩的研究进入到了地域文学的本质层面,从多角度,多方位探求某一地域文学现象形成的内在特质.其次,注意把考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摆脱了地域文学文本研究和史料考证相脱离的毛病,因而显得有理有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注意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构建了地域文学研究的立体研究框架,作者在对材料整合融会的基础上下笔,而且注意逻辑性,故文章表现为思维缜密,气势流转.(卞孝萱语)72序这一时期,在地域文学研究上有所建树的还有袁行

10、霈,他在中国文学概论中辟专章讨论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文章精当深刻,富于启发性.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8(P74-83),论述了洛阳地区的地域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钱惟演洛阳文人集团的文学活动的影响,观点深刻精辟,创造了所引频率达37次的奇迹.何西来关于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想到的一文则指出了地域文化对地域文学创作的影响】.此外,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一书中绘制出唐代诗人前后期各道分布统计,唐代散文作家前后期各道分布统计Dn),唐代进士前后期各道分布统计l(吼等表,简单明了,从量化的角度比较出唐代各道人物分布及前后期变化,极有参考

11、价值,惜其是以道为单位,没有进一步细化到州,县,因而给人美中不足的感觉.二,自发自觉的转变应该说,2O世纪的地域文学研究,还处于自发状态,学者研究地域文学还属于个体行为.进入2l世纪,地域文学研究开始进入有组织状态.在短短十年时问里,不仅发表的地域文学论文及出版的研究专着远远超过了上个世纪地域文学研究的总和,而且还多次在北京,山东,重庆,四川,陕西,上海等地召开地域文学或文化学术研讨会.其中影响较大的研讨会有:2002年在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召开的地域文化与跨文化交流;2003年11月在安徽大学召开的明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2004年安徽大学召开的明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术研讨会;2006

12、年安徽大学召开的明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术研讨会;2007年在重庆工商大学召开的中国现代地域文学研讨会;2007年11月在绍兴召开的江南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2008年l2月在福州召开的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与区域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2009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2010年12月在南昌召开的中国宋代地域文学研讨会;2011年10月在汉中召开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使得地域文学研究更具规模和组织性,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新的地域文学研究专家.这一时期,除了戴伟华,李浩等人继续从事地域文学研究外,又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地域文学研究专

13、家,如杨义,胡可先,胡阿祥,李德辉,景遐东,贾晋华,蒋志,罗时进,陈庆元,柯玲,李少群,乔力等,他们的研究方法与学术成果,开辟了地域文学研究的新天地.这一时期出版的影响力较大的地域文学学术着作有戴伟华的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该着作不仅在理论和结构上都有所突破,而且将过去主要以诗人籍贯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分析,转换为以诗歌创作地点为主的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的研究,将过去偏重于静态分析的模式转换为动态分析.】1(李浩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则在研究中不仅注意南北之间的差异,而且也注意到了地域东西之间的差异,他指出按照传统的中原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是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四方辐射,夏商周三代,夏商在

14、山东,周则崛起于关中.一直到汉代,江南仍没有进入全面开发期,故东西之分仍优先于南北之分.12(P5657)可以说,前人对地域文学的研究很少提及东西之间的差异,即使有也只是片言只语,地域文学东西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真正受到过重视,在研究地域文学东西之间的差异上,李浩有开创之功.除此之外,该着作还把地域的演化,历史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相结合,时空因素同时并重,使得地域文学的研究更复杂化,精确化.这一时期,李浩还发表了大唐之音,和而不同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的考察等文,在地域文学研究领域影响较大.胡阿样的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是地域文学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本书从魏晋时期文学家籍贯的地理分布人手,分析了

15、该时期各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状况,全面揭示出了各地区本土文学成长的历史背景及影响文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各地区的表现和作用.但文章对于客籍文人的文学创作对本土文学的影响的阐述还过于简略,另外,对于弱势地区本土文学创作及其成因的阐述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而胡可先的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缘和空间形态?一书,虽然在体系的创立与构建上有所欠缺,没有追求面面俱到,但却尽量考虑个性化,对一些问题挖掘也较深,特别是本书辟出了数章专门论述唐代特殊地域的诗人活动,把地域文学研究与宫廷活动,摩崖石刻,墓志相结合,表现出作者独到的眼光,在地域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景遐东的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是第一部以江南文化及文学为研究对象的

16、着作,说明了江南文化在地域文学研究者心目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他说本文江南概念的使用,主要是在狭义的范畴上使用的,但又有变通.具体而言是在唐人较为普遍使用的江南区域范围的基础上,结合明,清以来日渐形成的狭义江南范围来使用的.但遗憾的是该书几乎没有旁及到吴越以外的其它江南地区,特别是贬谪文学较为发达的湖湘地区.这一时期,对地域文学研究有重要影响的着作还有陈庆元的文学:地域的观照,汤湄的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柯玲的俗文学的地域个性与都市消费情结,贾晋华的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体研究,丘良任的杜甫在湖湘,李德辉的唐代交通与文学,尚永亮的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罗时进的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蒋志

17、的李白与地域文化等,这些着作,或从交通与文学,或从政治与文学,或从家族与文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因而在地域文学研究领域均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地域文学学术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浩,杨义,曾大兴,李敬敏,陈引驰等人的文章.从2005年始,李浩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大唐之音,和而不同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的考察,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微型自然,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等文章,他认为文学的整合,文风的合流,永远只是一种趋势1】(),文学的地域性差异不仅古代存在,即使今天也仍然存在;文学士族的地域分布形成一种空间壁

18、垒,藉以标志彼此的区别性,保存各自的独特性.迁徙就是对地域空间的一种突破与超越,趋向于文化共同体,寻求一种75超空间超地域的认同.】(他认为空间地域的因素,作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重要方面,不仅是历史人物的活动舞台,历史事件的演出场所,而且是历史时期文学艺术创作者歌咏的对象,取譬的素材,理想的归宿.15(P72)这一时期,杨义先生也发表了一系列的有关地域文学的文章,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中,他指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一个旨在以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通解文学之根本的前沿命题.对中国文学文化的整体风貌,生命过程和总体精神进行本质还原,藉以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共同体的人文

19、学术根据.6J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纲目中,他认为地域文学研究应注意三方面:第一,时空结构:在时间维度上强化空间维度;第二,发展动力体系:在中心动力上强化边缘动力;第三,精神文化深度:从文献认证中深入文化透视.17(P16)在中国文学地理中的巴蜀因素中,他强调了空间维度的重要性,他说如果另一个空间维度一旦介入,就会关注民族,家族,信仰,风俗,制度在地域间的展示,流动和相互关系,调动浩繁的文献,考古和田野调查的材料,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脉络,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及其精神谱系.人文地理中地理这个维度,具有稳定性.15(P12)在文学的文化学和图志学问题中,他认为本土文化赋予文学发展以生命的根基

20、,外来文化则赋予文学生命更高程度的发展以刺激,挑战和机遇.实际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互作用,已深刻地渗透到我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19杨义先生以研究民族文学见长,而民族文学又与地域密不可分,而且多与僻远落后地域相关,故其有关地域文学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大文学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此之外,李敬敏地域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和文学一文,揭示了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的根源,他说:某种文化一经形成,它虽然要与时俱进的发生变化,但同时又有一些相当稳定的东西代代相传.即使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改变了,由长期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制约的文化基因也会长期存在,这就是地域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所在.叫陈引驰

21、在地域与中心:中国文学展开的空间观察中,指出文学中心与政治中心相分离的现象,并认为地域性文学的兴盛,往往作为地方性知识扩展成为全国性的文化势力加.的结果,而这又与76文学中心的移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王嘉良在地域人文传统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的建构中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而且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髓另外,赵维江的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辽金文学研究,张剑,吕肖奂的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莫立民的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王祥的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钱建状的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

22、发展的新趋势等论文,都在地域文学研究理论上提出了不同的新的见解.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地域文学研究综述性文章,如周晓琳在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不仅指出了地域文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而且提出了许多前瞻性问题,如研究者要努力发掘不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作家审美情趣,文学风格发挥潜在影响的各种因素,在整体性中突出阶段性,以连续性整合阶段性,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研究者还需要把握古代作家创作空间背景的流动性,变化性特征,在尊重山水切割造成地域文化差异这一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高度重视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进行而出现的各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涵纳的现象,处理好一地与多地的关系.C23(P15)

23、此外还有王祥的宋代文学地域性研究述评,胡建次的(20世纪9O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地域文学研究综述,陈未鹏的近代以来地域文学研究综述等,这对于我们了解近代以来地域文学研究状况提供了很大帮助.三,存在问题与反思地域文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地域文学研究起步较晚,再加上地域文学涉及的领域及知识面较广,远较纯文学研究复杂,因而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抽象研究而忽略具体研究地域文学研究与一般文学研究相比,由于地域文学研究起步较晚,还处在理论创建阶段,故研究者多以抽象研究为主,而忽略具体研究,这一点在学术论文中表现尤剧.如果我们翻阅从近代到21世纪前

24、十年的学术论文就会发现从刘师培到金克木,再到杨义,李浩等,他们的学术论文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的创建,而很少有学者进行具体研究.就学术着作而言,部分学者虽然摆脱了纯理论研究倾向,能结合具体地域进行深入分析,然而取材十分狭窄.以唐代地域文学研究为例,取材多局限在长安,洛阳,山东,吴越四大文化发达的地域,而对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文学,则鲜有提及.事实上,唐代诗歌取得较大成就的远不止这四大区域,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328座,在这些州(府)中,在文学上取得一定成就的绝不下于百座.我们做地域文学研究,不必在取材上把自己局限在如此狭窄的范围之内.当然,我们也不

25、能过多的责怪地域文学研究者,毕竟地域文学研究不同于纯文学研究.对于纯文学研究而言,只要掌握好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就差不多了,但对于地域文学研究而言,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你要研究一个地域的文学,首先就要了解在这一地域之上有多少本土作家,客籍作家,他们之间有什么交往,又创作了哪些作品;该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怎样,他们对本土诗人和客籍诗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该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怎样,他们对该地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该地域是否发生战争,灾疫等,它们是否影响到了文人的迁移;该地域与它地域有怎样的联系,它在整个封建王朝中的地位怎样.作地域文学研究的,必须深入了解这些内容,

26、只有了解透彻了,在研究过程中才可能得心应手.而要全面了解这些,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以唐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为例,就有曾大兴,陈尚君,冻国栋,尚永亮等学者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而为了全面了解唐代各州刺史情况,岑仲勉先生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才完成300余万字的唐刺史考.由此可见,要真正全面了解一个地域的文人,作品及其它方方面面的情况,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比如说,我们要做唐代潭州诗研究,如果你不去翻阅全唐诗,不去查阅大量年谱,年表,笺注,校注,作品系年,不去翻阅正史,笔记,方志,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把握研究潭州诗歌需要的史料,研究的结论自然也难以具有说服力.研究一个州的诗歌难度尚且如此之大,如果我们要在更大

27、范围内研究地域文学,全面把握地域史料就更具难度了.但对于一个地域文学研究者而言,不能总是只注重抽象研究,地域文学研究要向前迈进,还必须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二)重静态研究而忽略动态研究钱穆曾说:文化乃群体大生命.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生命体,是活的.作为文化之一部分的地域文学自然也是如此.因而对于地域文学研究者而言,一定要注意地域文学活的一面,不要把地域文学当成是毫无生命意义的死的东西,而对其进行近乎生物解剖式的分析.当今学者地域文学研究主要着重点还是在静态研究方面,如,在论及自然物候对文学的影响时,研究者看不到文人对自然物候的反观对诗文创作的重要影响.地域文学的动态研究一定要注意以下

28、方面:首先,进入某地域的文人是有生命的,他们各自之间有不同的人际遭遇,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的情感心理活动也会有很大不同,研究者要把握其中细微的差别,力图还原文学作品创作时的原发生状态.其次,地域的自然环境也是具有动态性的,清朝刘熙载认为: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Ezq(4)实际上这仅是对自然风物进行了简单分类,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不同的诗人处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中,也会激起不同的情思.研究者在研究地域文学时,一定要把握这种变化,不要一提到吴越地区,就是莺歌燕舞,柳暗花明,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有其暴虐的一面,在这种状

29、况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可能就不再是莺莺燕语了.地域文学研究者不宜对某一地域的自然环境研究过于简单化,要看到自然环境复杂的一面.再次,地域的人文环境与诗人心灵的契合也具有动态性.比如同是过屈子祠,有的文人可能会为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动,有的却与屈原悲剧性命运产生共鸣,还有的可能会联系到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自己所处的相似.不仅如此,地域的人文环境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因而,我们在研究地域文学时,也要把握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人文环境.除此之外,地域现实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更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太湖地区的经济,在安史之乱前在全国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但安史之乱后,这里却成了唐王朝的

30、天下粮仓.安史之乱后,太湖地区文学出现高度繁荣,与经济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研究地域文学,一定要把地域当做一个生命体来看,要摆脱机械式的静态研究模式,还地域文学以新鲜的,活的生命形态.(三)重南北研究而忽略东西研究自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发表以来,南北地域文学之间的差异就受到地域文学研究者的重视.确实,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多出现南北对峙的政权.而文人总是附着于一定政权之上的,一般77情况下,多是北方政权强势而南方政权柔弱,政权的差异导致了文风的差异.同时,南北之间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中指出: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JIf

31、深厚,其音沉浊而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25(P473)文字往往是语音的记载,南北音辞的不同,也导致了文学风格的不同.另外,南北自然风物的差异,耕作方式的不同,文人秉性的不同等诸多方面都会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对此,地域文学研究者多有论述,甚至出现了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这样的着作.然而,从空间角度看,我国不仅南北之间跨度大,而且东西之间的跨度也大.不仅南北文学之间存在差异,东西文学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一点金克木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就指出从占全民大多数的汉族方面看,仍是南北对峙,而东西则是不同民族文化,差别较大.东西的分合可上溯周,秦,汉.武王伐封是由西而东.平王东迁不过是由西安搬到洛阳.太

32、公封齐,开发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以后吴,越文化起于东南沿海.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开始,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势力分属东齐,西秦,南楚.26J(晰但在地域文学中,真正把东西地域文学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很少,而在研究东西地域文学差异的学者中,更多注重的是中原地区东西部文学之间的差异,极少有人提及江南地区东西部之间的文化差异,如景遐东的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也仅以吴越地区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事实上,湖湘文学,江西文学,吴越文学是唐代江南地域文学的代表,他们几乎处在同一纬度之上,虽然湖湘,江西地区的本土文学逊于吴越文学,然而它们却呈现出与吴越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而且在某些方面

33、,有超越吴越文学的倾向.如中唐时湖湘地区和江西地区的贬谪文学是吴越文学不能比的.我们在研究地域文学时,不能老盯着南北文学或长安,洛阳,山东地区的文学不放,不仅要注意南北文学,也要注意东西文学,不仅要注意中原地区的东西文学,还要注意江南地区的东西文学.(四)重传统价值研究而忽略功利价值研究地域文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有审美价值,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对于这些价值,当代学者研究较多,也较深入,可以称之为地域文学的传统价值.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些学者较少关注的价值,这里称之为地域文学的潜在价值.它包括地域文学的史料价值,精神价值和功利价值等.随着社78会向前发展,这些价值与当代人的生活联系日益

34、紧密,它们在地域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甚至有超越传统价值的倾向,今天我们研究地域文学,不仅要关注地域文学的传统价值,更要关注地域文学的潜在价值.在地域文学的潜在价值中,功利价值是最为重要的.但由于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等原因,地域文学对当代人直接影响越来越小,地域文学正在由活力四射走向衰亡.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地域文学功利价值研究,除了要展示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及精神价值外,还要注重研究它的现实价值,要研究古代文学的现代接受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可能性.从近年文学研究动态看,后一方面无疑是做得不够的.当前学术界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文学的艺术及审美价值,这种研究当然有其作用

35、,但学者在研究前一定要多想想:我们是否能把自己的研究与现实结合起来,既要能够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里,又要能够回到现实,不要耗费自己一生精力研究出的成果,毫无实用价值,影响力度也仅在极小圈子范围.地域文学研究在传统文学和现实功利中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研究地域文学有利于挖掘文学创作,戏剧创作等素材.当前,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戏剧创作,都表现出了对古代社会的极大关注.各类以古代宫廷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层出不穷.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历史小说或历史剧创作已陷入了题材枯竭的境地.与宫廷题材易枯竭相比,由于中国古代地域极广,跨越时间又长,因而地域题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地域文学研究,

36、要努力承担挖掘创作题材的任务.地域文学研究也可以促进人文旅游的发展,1991年,竺岳兵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浙东唐诗之路,时过二十年,唐诗之路人文旅游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如今正在着手准备申遗工作.但像这样成功的例子还不多,对人文旅游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这就需要加强地域文学研究,寻找新的具有一定潜力的人文题材.地域文学的功利价值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在唐代不少诗歌中还写到了地域性极强的民俗,如竞渡,赛神等,这些对于丰富和发展地方民俗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El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些研究比纯文学研究更具现实价值.作为地域文学的研究者,要努力

37、挖掘出地域文学的这些功利价值,使地域文学研究从空洞的理论研究走向现实,走向生活.总的看来,近百年来的地域文学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的构建还是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他们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为后世地域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地域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及跨学科性,地域文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后继研究者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力图使地域文学研究更全面,更科学,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参考文献1(南朝)刘勰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3许结.中国文化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明

38、)徐渭.南词叙录A.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J.文学遗产,1994,(3).9何西来.关于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想到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10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1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9、12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李浩.大唐之音和而不同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的考察J.文学遗产,2005,(4).14李浩.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J.文学评论,2005,(2).15李浩.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6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J.文学评论,2005,(3).17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纲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83杨义.中国文学地理中的巴蜀因素J.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杨义.文学的文化学

40、和图志学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2007,(1).20李敬敏.地域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和文学J.文学评论,2002,(4).21陈引驰.地域与中心:中国文学展开的空间观察J.社会科学,2005,(2).22王嘉良.地域人文传统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9,(4).23周晓琳.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文学遗产,2006,(1).24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5(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6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J.读书,1986,(4).责任编辑张伟AReviewandRe

41、flectionoftheStudiesonRegionalLiteratureoverthePastCenturyXIAOXianjun(CollegeofLiberalArt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Abstract:Previousresearchersrecognizedtheregionalismofliteraturelongago,buttheyremainedatthesentimentbasedexperienceleve1.StartingfromLiuShipei,researchesonregionalliteratu

42、reenteredtherationalstage.However,studiesofregionalliteratureinthelastcenturyhavenotbeenstressed.andthestudiesweremostlyinthespontaneousstage.Inthe21stcentury,researchesonregionalliteraturetransformedfromthespontaneousphasetotheconsciousstage,andhasbecomeincreasinglyhot.However,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intheregionalliteraturestudieswhichwillattractattentionsofthefollowingresearchers.Keywords:Regionalliterature;Statusofcurrentresearch;Reflection7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