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2072298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59.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毕业设计(论文)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毕业设计(论文)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毕业设计(论文)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6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家修养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Marxism Historians on Historian CultivationRepresented by Li Dazhao and Five Marxism Historians姓 名学科专业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方向文化思潮与中国近现代史学指导教师 教授完成时间二九年四月5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2、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摘 要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40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其中以李大钊和郭沫

3、若为首的史学五大家为代表。他们在当时的史学领域卓有建树,纷纷著书立说,使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现代史坛的主流派别之一。马克思主义史家取得如此成就,是与他们有着良好的史家修养分不开的。他们结合现代史学的发展要求,对中国传统的史家修养理论加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他们对史家修养所作的阐述,我们可以运用中国传统史学论史家修养的史才、史学、史识和史德四个范畴来加以概括、介绍和分析,即:第一,史才,即史家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撰述技艺,主要包括关于史料的搜集、选择和整理,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撰述的技艺等三个方面;第二,史学,即史家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主要内容是史家要辩证认识专与通,要掌握拓展知识的途径,要懂得和

4、掌握些外语;第三,史识,即史家的理论水平与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论的重要性,学习和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第四,史德,大致相当于史家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史家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倡导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有谦虚谨慎和勇于学术创新的品质。他们对传统史家修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既有继承,又作了时代性的发展。他们的这些思想既有理论价值,也对当代史家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有直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家;史家修养;史才;史学;史知;史德AbstractFrom the 1920s, there was a great deal of Marxism histor

5、ians in China. They were Li Dazhao and Guo Moruo, and so on. They go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science and wrote many history articles at the time, Marxism history became one of the key history schools, even it is in modern China; because they had closed connect with their

6、historical cultivation. They do not only have good historical cultivation, but also ha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elf-cultivation historical cultivation continued to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ir history cultivation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Historical talent, that is the methods of researchin

7、g history and writ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collecting, selecting and organizing the historical data; the second, Historical science, that is the historian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including specialization and expandability, the ways to expand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a

8、foreign language; the third, Historical knowledge, that is historians theory level and thinking ability, embodying in theory importance, attitude and method of theory learning and applying; the forth, Historical virtue, that is historians moral training and the thought realm, equivalent to having th

9、e truth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initiating academic democracy“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ing”, carrying forward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being modest and brave in academic innovation.Keywords: Marxism historians; Historian cultivation; Historical talent; Historical science; Historic

10、al knowledge; Historical virtu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一、论治史的方法与撰述技艺4(一)关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4(二)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8(三)史学著述的撰著与表述11二、论史家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14(一)专与通14(二)拓展知识的途径18(三)史学家要懂得和掌握些外语20三、论史家的理论水平与思维能力23(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研究23(二)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与方法26四、论史家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30(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30(二)学术民主“百家争鸣” 32(三)史学研究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34(四)谦虚谨慎和勇于学术创新36结

11、 语40参考文献42致 谢4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8引 言引 言历史研究,就实质而言,是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一种认识活动。但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认识活动,往往依赖于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方法以及品德操守等,也就是传统史学所说的史学“四长”:才、学、识、德。“史才”指史家研究历史的才能,具体说就是史家驾驭史料与表述史实的才能,主要包括治史的方法、技艺、研究历史的才智和撰述史著的文笔。“史学”指史家掌握知识的多少和程度的深浅,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史家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史识”是指史家的见识的高低,也就是史家的理论思维能力、水平和思想见解。“史德”是指史家应有的史学职

12、业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等。在中国史学史上,关注并论述史家修养的问题有悠久的历史。孔子便十分重视史学修养,他强调史家应“书法不隐” 左传宣公二年M.,并作为“良史”的标准,以后的史家大体以此为准则。但是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明确和系统论述史学修养的是唐代刘知几提出的史学“三长”论,他说:“史才须有三长,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其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籯,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至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知,所向无敌者矣。” 列传第五十二.刘子玄.旧唐书(标点本二十五史

13、)卷一百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623. 他的思想初步奠定中国传统史学史家修养论的基础。以后的史家,不断继承和发展刘氏的理论。清代的章学诚是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刘氏“三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史德”,即“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史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章学诚.史德.文史通义第三卷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63.,这样就构成了史学“四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近代史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对史学修养也有阐述,只是把史德放在首位。此后,中国现代各派史家对此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其中,马克思主义史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14、获得了蓬勃发展,并在中国的史坛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史坛上,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的史家,著书立说,蔚为大观。他们有良好的史学修养,对史学修养也多有论述。但是,目前把他们作为一个学术群体,系统和明确地来研究他们有关史家修养思想的著述还不多见。目前的相关研究,基本是对他们有关史家修养的理论及实践的某些方面进行研究,不是很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也不够。相关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张文生论李大钊的史才,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主要从李大钊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个方面论述李大钊的史才;孙功论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主要从

15、什么是历史:“活的历史”与“死的历史”,史家何为:“实在的事实”与“历史的事实”,什么是历史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史学何用:“脚踏实地的人生观”与“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四方面论述李大钊的史学思想;薛其林、钟声试论李大钊的史学研究方法,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文章从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系统介绍和宣传、新史观与新方法的尝试与运用、唯物主义的史学方法论来论述李大钊的史学研究方法;韩一德李大钊的史学思想,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周九香郭沫若的史料学,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4期,主要说明他在史料学上有很大的贡献;黄烈郭老治史的创造精神,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蔡美彪范老论学四则,怎样学习和研究

16、历史(均收载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彭明板凳须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记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0期,主要论述范文澜的治学精神,史学家要坐冷板凳;卞孝萱范文澜先生的治学为人,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文章主要涉及了关于学习理论、掌握史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和治学方法等;王学典德才学识兼备的一代良史翦伯赞,文史哲1997年第1期;张传玺学习翦伯赞同志的治学精神,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许强高德卓识,学者楷模读侯外庐韧的追求,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文章主要从高尚的史德和卓越的史识来阐述;薛莹老一辈历史学的风范;陈瑞云吕振羽史

17、德的启示,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主要论述了他坚持历史真实、不受利诱,不为执倾、著述求实求真,一丝不苟、公开坦率地进行自我批评,坚持学术民主与学术争鸣的史德。由此可见,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研究他们的史家修养,而不是主要集中在研究他们论史家修养。相关的研究论著主要有:张文生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文章从李大钊的历史论、史学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四个方面,对李大钊史学思想进行研究;周艺郭沫若史学思想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兼与国内外一些研究意见的商榷(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4月硕士论文)主要内容有郭沫若史学生涯、郭沫若史学思想介评、郭沫若治史的主要特点及反思中的思

18、考;刘敏论翦伯赞的史料学思想(兰州大学2007年5月硕士论文),论文对翦伯赞的史料搜集的方法思想作了阐述;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1月博士论文),对李大钊、郭沫若和侯外庐的学术研究方法有所涉及。此外,一些史学思想专著也论及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史学修养思想,如,史学史研究室编新史学五大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主要内容是论述他们的史学生涯、史学思想、史学成就与地位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等方面;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书中对李大钊、郭沫若、翦伯赞和范文澜的有关史学思想作了论述;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对李大钊和郭

19、沫若思想有所涉及等等。综上所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史家修养的思想虽有一定研究,某些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是没有从史学群体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他们的史家修养论及基本特征。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家修养的研究并不平衡,一些研究往往局限于他们论史家修养的某个方面。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才、学、识、德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但是,以才、学、识、德来衡量和评判史家的史学修养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衡量标准和体系。所以,本论文仍然以“史学四长”为标准来概括和研究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等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家有关史家修养的思想。一、论治史的方法与撰述技艺一、论治史的方法与撰述技艺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史学工作者和研究

20、者如何收集和整理史料以从事历史研究,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应运用什么方法,史学著述的撰著与表述等进行了许多论述。这些问题,大体是属于传统史学所说的“史才”范畴,是史学研究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史家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和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一)关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历史研究要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进而探究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现历史的规律,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特别重视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如,李大钊指出“史料是指一切历史记录,它包括卷帙、册案、图表、典籍、报章、学人著

21、作等,都为研究史学之资料耳” 李大钊.清代通史序.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05.,郭沫若说,“史料,正象炊事员不能没有柴米油盐一样” 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86.,又说,“若是没有材料而谈社会史,简直是笑话” 郭沫若.侈靡篇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5.,还说,“研究历史当然要有史料。马克思主张尽可能地占有大量资料,也说明资料对科学研究的重要” 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83.。在他们看

22、来,搜集和整理史料是史学研究者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为此,他们对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做过大量的阐述,从中可以反映他们的“史才观”。关于史家如何收集与整理史料,李大钊指出,“就实际发生的事件,一一寻究其证据,以明人事发展进化的真相,是历史的研究的特色”,史学家“宜勤求关于现在发生之史实,载之纪录,勿使散佚,为后世存留较为详确之史料”。 李大钊.清代通史序.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26,689.他认为史料的整理过程就是去粗取精的过程,即通过“整理那粗生的材料,最后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 李大钊.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

23、出版社,1999:652.,最好的办法就是“汇集史料,进而为精细之研究” 李大钊.王著书后.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04.。因为,史料是过去的史学工作者的记载,而研究者可能是带着感情参与的,所以与历史事实之间往往会有所出入,可能是有些粗糙,有些不够严谨,因而要对史料进行选择和加工。史学家必须具有史料的搜集、选择和整理能力,才能为接下来的历史研究提供可能。郭沫若认为,研究历史的过程就是搜集和分析史料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他说:“任何研究,首先是占有尽可能接触的材料,其次是具体分析,其次是得出结论。只要是认真能够实事求是地做到这其中的任何一步都是有价值的工作。” 郭沫

24、若.开展历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设高潮.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43.史家搜集占有史料之后的工作就是对史料加以整理分析,这是研究历史的第二步。这就要求史学家在那些众多繁杂的史料中分清楚那些是主次,因为在史料中,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也有无关紧要的,判明史料价值的大小是史学研究者的一个基本能力。对于史料的鉴别和使用,郭沫若要求史学工作者要以批判的态度来处理,“书本上有固然好,但不要过于轻信,书本上没有固然不好,但也不要过于武断”。 郭沫若.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08.他还指出,处理材料的态度应当谨严,不要从假设出

25、发,而是要从占有广泛的资料出发。他认为:“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那种作风,是值不得欢迎的;如果是大胆假设,大心求证那就更值不得欢迎了。” 郭沫若.略论汉政权的本质.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7.范文澜强调史学工作者要有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史学工作者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做资料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或比做研究工作低一头”的想法,因为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工作”。 范文澜.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范文澜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06.他指出,史学家搜集史料“应从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事实下功夫,不要作寻章摘句、玩弄举例游戏的手法。用举例游

26、戏的手法,谁都知道,明清可以用很多材料,证明是奴隶社会,也可以证明是个资本主义社会” 范文澜.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范文澜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06.。他还引用列宁的话“没有再比那种抽取个别事实,玩弄举例游戏的手法更为不中用的了”,来告诫史学工作者不要玩弄举例游戏的手法。翦伯赞对史学家搜集和整理史料作了系统阐述,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指出了要解决史料存在于文献之中的办法。首先是掌握目录学,能告诉我们历代文献的名字、篇章、版本及作者的姓名等;其次是“从一种书到另一种书,逐书搜求”,即,从与这一史料有关的诸文献上去搜求;再次就是从一种书的引用语或注解中去追寻与这一史料有关之第二

27、种书类。 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二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3-64.二是,要对材料进行择别。在材料择别时,他告诫史学工作者“不要为了凑多,把鸡毛和鸡一锅煮。也不要在剔除不重要的材料,把小孩同脏水一齐倾倒出去” 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3.。三是,提出了搜集史料的方法和史料分类整理的标准。翦伯赞认为,史学工作者“搜集史料的最好方法就是作笔记,就是把自己所要搜集的史料,从原书上一条一条摘录下来,并于摘录的文句之下,注明原书的书名、篇章及页码,以备应用时查考”,还说,“抄录史料是一种拙笨的方法,但

28、是做学问就是一种拙笨的事业”; 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74.他告诫史学工作者,“搜集史料不要东抄西袭”,搜集来的史料不是很系统,“还是一盘散沙” 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74,78.。关于史料的分类整理,他主张:“不依来源,而依其性质,再为类别。” 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二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6. 最后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史家对于史料的提炼,也就是从史料中抽出历史原理,然后再回头去再现生动的历史。翦伯赞认为,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最初,是把各组史料加以提

29、炼,由一千条史料中抽出一百条,一百条中抽出十条,十条中抽出一条,这一条,就是史料的精髓。再把这一条史料的精髓放在科学高温之下,加以蒸发,于是这条史料,就汽化而为历史原理”,“有了这种历史法则,我们又倒回来用这种法则去贯串史料,于是这种体化于法则中的史料,再不是陈死的片断的史料,而是生动的整然的历史了”。 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二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0-81.吕振羽对史家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史家搜集材料可以按照各个朝代来找,“找一个朝代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材料,有关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的材料(包括阶级斗争),同时要注意收集包括各种思

30、想、各种主张、各种观点的材料,同时要注意材料的时间性,注意时代,这样就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和变化” 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这种按照历史上各朝代搜集史料的理论,对史学研究来说非常的实用,想找哪个朝代的史料就从哪个朝代的史籍中搜集。其次,他也重视史家对史料取舍的能力问题,即在史料整理中去伪存真。他说,“若是不注重历史材料的真伪,无条件的去应用,则依此所作出的结论,仍不过是观念的结论,不可能依以认识历史自身的规律和复现其本来面貌”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外一种)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69.,因为,“调查到的材料不完全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要用各

31、种方法分辨真伪;然后再由粗到细,粗的就不要了,因为很乱的材料堆积起来的历史是没有办法读的;最后就要由表及里,就是要抓住内在的东西加以分类,或作卡片,或作笔记” 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侯外庐认为,史家搜集和积累材料的能力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本问题的材料向其他方面扩展,一个历史实例的研究,必然联系到与本问题相关的若干方面,有时甚至联系到较远的方面。因此,除了掌握本问题的直接材料,还要旁及到其他方面的材料;一种是从本问题的材料中抓住典型,一个历史实例的材料十分丰富,那末,我们就不能对于一切材料等量齐观,无所选择,而必须在全面考察之中把握有决定意义的部分,

32、进行重点分析。” 侯外庐.在严格要求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J.红旗,1961,(19):33.他认为,对史学家来说,材料的批判、审查和整理是一件严肃细致的工作,“对大量的历史材料除了应该进行鉴别其真伪的考据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因为历史材料有的是古人用当时某某阶级偏见和政治学说所涂抹过一层烟雾的东西,外表是一件事,而内容是另一件事;有的是被后代人的偏见所加工掩盖了的东西,这里有打了官方检查烙印的材料,有统治阶级的学问的帮办所理论化了的材料。因此,要细致地审查这些材料。要对材料作出缜密而正确的批判审查,还必须善于从文献资料中发掘和继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

33、概括能力” 侯外庐.在严格要求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J.红旗,1961,(19):3334.。侯外庐认为史学家要谨守考证辨伪的方法,“要想得出断案,必须勤恳、虚心地吸取前人考据学方面的成果,再进一步或改进或订正他们的说法。科学重证据,证据不够或不适当,结局便会是闭门造车和主观臆度”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自序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6.。可见,李大钊和郭沫若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家对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如何进行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的阐释是比较丰富的,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这方面的思想,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体现了时代色彩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性。其

34、中的许多思想仍然能够为今天的史学工作者加以继承和发展,用以指导自己的史学实践。(二)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史学家研究历史,不仅需要有史料,而且在掌握一定的史料之后,还要懂得和掌握一些治史的方法。李大钊便指出,治史的方法对于史学家研究历史来说“亦为极要”,“吾侪治群、学史学者,不可不于史学研究法多多致力”。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86. 因此史学家要尽可能掌握必要的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艺,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活动,这样才能在史学研究中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既是历史观,又是方法论,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李大钊是这样阐述唯物

35、史观对史学的方法论意义的:“基址有了变动,上层亦跟着变动,去适应他们的基址。从来的史学家,欲单从社会的上层说明社会的变革,而不顾社会的基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社会上层,全随经济的基址变动而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大体。”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5.他明确要求史学家研究历史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他看来唯物史观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李大钊还论述了史学家要掌握的其他治史方法,如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和跨学科综合法等。在他看来,史学家只有具备了多种治史方法,才有能力从事史学研究。郭沫若

36、同样强调史学家掌握科学理论方法的指导意义。他说:“研究历史,和研究任何学问一样,是不能允许轻率从事的,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点非常重要,这是先决问题。” 李大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54年新版引言.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在这里所谓科学的历史观点,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家若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指导,在史学研究过程中就失去了敏锐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他又说,“有了史料,如果没有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处理研究,好象炊事员手中有了鱼、肉、青菜、豆腐而没有烹调出来一样,不能算作已经做出了可口的菜” 郭沫若.杜甫与苏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M.

3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85.;史学家“必须精通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治好历史,也犹如必须精通烹调术才能治好烹调,但厨司不能专门拿烹调术来烹客”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68-169.。他还将马克思主义比作史学工作者治史的灯塔,说:“这是我们的老师们给我们的灯塔,在这光辉的照耀之下,我们才不至于在暗中摸索;在暗中有幸运的人也能摸出正确的道路,但那是事倍功半的,而且很容易窜入迷途邪路。” 郭沫若.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努力攀登莫问高郭沫若答北大学生怎样研究历史N.北京日报,1957-4-6(1).在他看来,史学家只有学会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8、才能在史学研究中把握正确方向,才能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深邃的判断能力。范文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重要的内容。他明确告诫史学工作者:“阶级斗争的情景即是那样复杂,要了解它,不仅要分析各个阶级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得分析各个阶级内部各种集团或阶层所处的地位,然后综观他们在每一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和变化。如果只是记住了阶级斗争而没有具体分析,那就会把最生动的事实变成死板的公式。”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1.他在治史的过程中,便注重从历史上生产关系的变化来说明阶级关系的变化,从阶级斗争演变

39、情况来剖析中国历史的发展。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版)便“注意到写阶级斗争,着重叙述腐化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压迫农民和农民如何被迫起义” 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3.。由于此书突出阶级斗争,导致了一些非历史主义的弊病,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充分肯定阶级斗争和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与以往的史书贬斥农民起义为“流寇”或“土匪”相比,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范文澜也重视其他史学研究法的阐述和运用。如,他在史学研究中便广泛地运用了史学比较方法,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和中国近代史(上)便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比较客观地分析

40、了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翦伯赞论述史家治史方法的思想中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主张史家要懂得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他说:“分析不怕细致、深刻、否则不能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综合不怕全面、概括,否则不能显示历史的全貌、线索。因此,在分析的时候要钻进个别历史事件里面去,用显微镜去发现问题;在综合时,又要站在个别历史事件之外,高瞻远瞩,用望远镜去观察历史形势。” 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意见.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2. 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既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又要学会使用望远镜。前者能使史家把握过细功夫,认识历史事实,洞察幽微;后者能培

41、养史家的远大眼光,纵览全局,把握要害。所以两者必须结合使用,缺一不可。二是,史家研究历史要将全面研究和重点研究相结合。他说:“全面看问题,是我们写历史的基本原则,但不等于没有重点,要透过重点显示出历史的全貌。写任何时期的历史都必须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全局。必须用两只眼睛看历史,既要看到历史上的光明面,也要看到历史上的黑暗面;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是我们写历史的基本原则。但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它常以跳跃和曲折前进,如果必须处处跟它,那就不仅必须注意到许多无关重要的材料,并且必须常常打断思维进程。应该摆脱那些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的史实,把历史纳入它向前发展的长流中,显示它的发展倾向。” 翦伯赞.对处

42、理若干历史问题的意见.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6-67,64.吕振羽也强调阶级分析法的重要性。他说:“阶级分析的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基本线索。” 吕振羽.史学散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6.在阶级社会和各个时代,“不论任一时代的任何过程、侧面,任何社会现象、问题的发展、运动过程、变化,离开阶级分析法,都是不可能理解的,不可能揭露其发展规律的。所以说,阶级分析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线索” 吕振羽.史学散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8-229.。在阶级社会,史学家在研究历史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阶级分析法,把它作为

43、基本的指导线索,并运用这个观点去分析和研究一切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次,吕振羽还指出史学研究中要注意质量互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人和事物不断地由量的变化而引起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又引起量的变化。吕振羽认为:“在渐变的过程中,量的变化一达到某种程度,渐变便停止,立入于一个飞跃的时代,而发生突变。突变的结局,便是旧质的歼灭,新质的代起。代起的新质,又引入新量的发展。同时,在每一次的突变未曾到来之前,在渐变的行程中,也不断地引起部分的突变。在引入那整体的突变时,便是飞跃时代的到来。自然,在这突变中,甚至突变的完成,也依然有部分保留着连续的发展。”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篇M.上海:上海

44、黎明书局.1937:2-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主要是诠释了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方法,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的治史方法阐述或运用不是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决定。但是,具备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家的这些基本治史方法,对于今天从事历史研究的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仍然是有很大帮助的。(三)史学著述的撰著与表述史学研究的最后一个步骤便是撰写史学著作或文章,即,史学研究者运用一定的体裁或体例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如何既客观叙述过往的历史,又生动展现历史的丰富多彩性,是史学撰述的重要问题,传统史学对此十分重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在这方面也是相当重

45、视的,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论述颇丰。李大钊认为史学家应具备文学修养方面的能力。他说,“记述历史的编著,自以历史文学家执笔为宜,因为文学家的笔墨,能美术的描写历史的事实,绘声绘影,期于活现当日的实况”。但是,他亦正确地指出,“但为此亦有其限度,即以诗人狂热的情热生动历史的事实,应以不铺张或淹没事实为限不能损害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就史实为科学的研究,与其要诗人狂热的情感,毋宁要科学家冷静的头脑”。 李守常.史学与其相关的关系.史学要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1980:41.因此,李大钊认为历史还是要历史学家来撰写,只是史学家要有文学修养,只有这样,史学家才能撰写出优美的史著或文章。但在运

46、用的过程中,不能过度铺张,或扩大事实,否则过犹不及。郭沫若不仅是史学大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在史学著作或文章撰写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说:“言语文字必须熟练,要力求其大众化,近代化,明确化,精洁化,要绝对地能操纵自如,并不断地采用或制造新武器。多写作,多改润,多请教,少发表,不要汲汲于想成名。” 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郭沫若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00-501. 他认为,史学著作或文章有它的形式问题,它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的,这是它的外形,“司马迁写史记说藏之名山,传诸其人。虽然藏在名山里,也还是为了叫人看的。文章既是为了叫人看的,就要使人家容易懂,懂得了以后才能和

47、你起共鸣。好的文章不但要使人家懂,而且还要叫人家容易记,还要叫人家喜欢看,喜闻乐见。这如同请客吃饭一样,要叫人家爱吃。毛主席说的文章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在形式上就是要求写文章能叫人家容易懂,容易记,喜欢看,更平易近人” 郭沫若.关于红专问题及其他.文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8-39. 。在他看来,史学家具备了文学修养,在撰写著作或文章时,不仅能保留历史真实性,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郭沫若还对文法及相关问题作了论述。他说:“文章的法,就是文法,也应该注意学一些。作文章,总不能违背中国的语法。要使文章生动,特别要注意学习活的语言,当然也不排斥古时的优

48、秀语言” 郭沫若.关于红专问题及其他.文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9.。 他又说:“反对自己思路不通,乱写文章;反对以艰深文浅陋,提倡老实;直爽一些,不要曲曲折折;自己没有弄清楚的东西,最好不要写;反对无理冗长,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要句子太长;少用成串形容词;重视文章标点,段落要分明;讲究注脚,引用语要注明出处;多看两遍,多改两遍,改了又改,删了又删。” 郭沫若.关于红专问题及其他.文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0-41.范文澜对史家撰述的基本观点是史家撰述要平实、清楚、简要、生动活泼,不要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他告诫史学工作者不要“摇起笔来,就摇出一篇万言书,甚至还

49、不过瘾,要摇出加倍三倍四倍的万言书才觉得痛快。事实上,这种文章,无非是马曰列云,东抄抄,西扯扯,终日言如不言,自以为证明了自己抽象观点的正确而已” 范文澜.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范文澜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0.。他强调史学工作者“写出文章来,应该切实些、清楚些、简要些、生动些,一方面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所要说的话,另方面使人看了不讨厌” 范文澜.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范文澜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09.。他还教导史学家,“写文章就得学文章,学文章就得读文章。从古今名篇里面学习作文法,揣摩揣摩,练习练习,实行学而时习之的办法,来加强我们的表达的能力” 范

50、文澜.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范文澜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0.。他反对史学工作者“有意用晦涩的文句摆迷魂阵,使读者震其繁博,甘拜下风而愿奉之以为师”,这种文章,加以八字考语,那就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范文澜.反对放空炮J.历史研究.1961,(3):3翦伯赞对史家文笔的要求是生动、准确、繁简适当。他说,史学家写“文章要写得生动一些。既要生动,又要准确、严肃。不要一二三四罗列现象,要条理清楚。章与章,节与节,段与段之间,又要能够衔接贯通。文章要剪裁,除繁芜无用的辞句。句子要锤炼,去掉不必要的字眼。不论是文章的剪裁或句子的锤炼,都不要为了美词而害意” 范文澜.对处理若干

51、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4.。他主张史学家在撰写史学著作或文章时,该繁时就繁,该简时就简,他说,“近人好为长文,喜写厚书,其实文不在长,书亦不在厚,只要内容就行。当然,如果非长不能尽其意,非厚不能毕其词,我们也不反对长文和厚书,但故意拉长、加厚,就大可不必”,他提倡史学家“应该学习司马光从两屋稿子中提炼出一部通鉴的办法,删繁就简,取精用宏,特别应该记得列宁的教训: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翦伯赞.跋宋司马光通鉴稿.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71.吕振羽对文笔撰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史学著作或文章要通过集体来评判。但在

52、集体评判之前,史家对自己撰写的著作或文章,要认真构思,注意文章的形式,语句是否通顺,反复斟酌,去伪存真。在吕振羽诗词选集所收的3000多首诗中,咏史诗200首以上。这些咏史诗句语言质朴而又自然,从一个重要侧面体现了他的史文观。可以说,他以自己亲身的史学活动,践行了对史家文笔修养的要求。侯外庐对史家的文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对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所说的论学问之事包括义理、考证和文章三端的思想进行了阐述,指出:“文章就是文字表达,文字修养。表达要清清楚楚,但不要光讲词藻。应当象马克思说的那样,内容胜于词藻,而不是词藻胜于内容。指出写科学论文,不提倡文艺的写法。哲理文章要用科学语言,说理清楚透彻” 侯

53、外庐.怎样造就社会科学研究人才N.文汇报,1980-6-28(3).。可见,在他看来,写史学文章,不排除文学方面的要求,要用历史语言,但关键是内容要真实。概括李大钊和郭沫若等史学五大家对史家文笔修养方面的论述,主要包括史著撰述要内容真实,形式活泼,生动,语言平易近人,史著要注意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在他们看来,史学家只有具备良好的撰写文章的文笔修养能力,才能撰写出优美的文章或畅销的著作,才能像鲁迅先生对司马迁著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论史家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二、论史家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十分重视史学家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与程度深浅,这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史家的知识结构

54、与知识面,它属于传统史学所说的“史学”范畴。德国著名物理家普朗克在世界物理图景的统一性一书中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个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转见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71. 这就要求每一门学科的研究工作者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兼顾全局,对相邻学科的知识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从而形成主次有序、合理健全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这对史学家来说同样如此,史学家只有对专业知识既有一

55、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才能以宽广的视野向专业的深处开拓。也就是说,史学家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进一步掌握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与学问。质言之,史家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史学家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涉及到的问题是很多的,本章结合马克思主义史家的相关论述,从专与通、拓展知识的途径和史家要懂得外语三个方面来展开概括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史家这方面的思想。(一)专与通史家在著书立说或撰写专业论文时,既需要运用综合类的知识,也需要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因此史学家的知识和结构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同时也要有相当广泛的跨度,简单地说,史家既要“专”,又“通”,更要做到“专”与

56、“通”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看来,只“专”不“通”,或只“通”不“专”,或“专”“通”分离,都是无法胜任史学研究工作的。李大钊说:“近世科学之发达,分科日臻于繁备,同时与他科亦生不能联贯、不能汇通之弊,而呈机械之观。” 李大钊.讲演会之必要.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649. 又说:“学问的分科别部以为研究,亦是学术进化的必然的结果,于是学者各分疆域,于自己所研究的范域内,专其力以精其业。顾其流弊所趋则于专、精之义做到十分,而于贯通之义,几付之阙如。学者于此,类皆疆域自守,老死不相往来,以遂其专一的责业,深造的工夫,殆无博征广涉的余暇。” 李大钊.史学在科学中的

57、位置.史学要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5. 在分析了学科间和学科内的分工,并指出了分工的利与弊之后,李大钊进而指出:“学问虽贵乎专,却尤贵乎通。科学过重分类,便有隔阂难通之弊。所以虽然专门研究,同时相互的关系也应知道。专而不通,也非常危险,尤以关于人生的学问为然。” 李大钊.史学与哲学.史学要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43. 他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史学家不仅要掌握精而专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有通而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他把与史学有较近关系的学问分为六类:第一类,言语学,文学;第二类,哲学,心理学,论理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宗教学;第三类,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

58、会学,统计学;第四类,人类学,人种学,土俗学,考古学,金石学,古书学,古文学书;第五类,关于自然现象的诸种科学,及其应用诸科学(包含医学工学等);第六类,地理学。 李大钊.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史学要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43. 李大钊认为史学家对于这些学科的知识都要懂得,必要时,还必须懂得如何应用。这就要求史学工作者不仅应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且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史学研究。郭沫若认为史学工作者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到“专”。即,史学工作者要精通自己的业务,因为,“每个人都应有一技之长。科学知识的门类很多

59、。要钻没个完,但是我们有社会分工,一个人可以钻一门。我们做这行工作就要钻这行,而且要钻深” 郭沫若.关于红专问题及其他.文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4-35.。史学工作者在史学领域里,要搞些什么研究呢?他说:“通史应该搞,专业史、断代史也应该搞,党史当然也应该搞。此外,世界史、亚洲史的研究也要积极开展。专业史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文学史等;在文学史中又可分为诗歌史、戏剧史、小说史等。特别是工艺史,这是劳动人民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历史的一部分。劳动人民创造的工艺品,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注意。例如剪纸的花样就很多,其他如用草木编制的、象牙雕刻的各种工艺品,花样之多且巧

60、,足以惊人。” 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范文澜对史家的“专”与“通”及其关系有较系统和深刻的论述。他首先指出史家必须有专精的知识,认为史学家“专攻一部分,是非常必要的”,他引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的话,用以告诫史学家“不可漫无边际地去求知,而必须有自己专攻的领域以为立足点。否则,就会流于浮泛,而不能对历史研究有所深入”。 蔡美彪.范老论学四则.见乔默,江溶.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297. 因此,他认为掌握了专精知识比掌握了浅泛知识更重要,他曾说:“有两个人,一个什么都懂点,但什

61、么也都不精,我不要,因为懂的只是一般的事情。另一个只懂得甲骨文,我要,因为懂得别人不懂得的事情。” 转见白兴华,许旭虹.范文澜的学术发展道路与学术风范J.浙江学刊,1998,(1):92. 但范文澜不是片面主张史家的“专”,他对史家知识结构方面的专与通有较辩证的认识。他说,“通专攻的一部分,不顾其它,容易犯片面,不知前后左右,使自己所专的部分,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适当的位置。实际上,历史是前后连贯的一条长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大面。把历史知识缩成一点,可能成为专家,但不能成为通才。必须专与通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在他看来,研究历史要在“通”的基础上才能思路开阔,才能“专”得深。“专”

62、而不“通”,知识面过于狭窄,善于钻牛角,是不可能有重大成就的。他还反复讲史学家要“注意前后左右,做到直通旁通”,指出史学家要成为“通才”的主要内容便是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要能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概括,又要会做史料的考订、编纂。要能写专题研究的论文,又要能做综合性的述作。要能专门性的、也能做普及性的工作”。 蔡美彪.范老论学四则.见乔默,江溶.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297. 他还对史家之“通”做了具体分析,说史家要做到直通、横通、旁通,“直通是指搞古代史要通近代史,搞近代史要通古代史,人人都要看人民日报,现实也要通,不能脱离现实;横通是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要通;旁通,国外也叫要通”。 转见白兴华,许旭虹.范文澜的学术发展道路与学术风范J.浙江学刊,1998,(1):92.侯外庐十分重视史学工作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要掌握与史学相关的学科知识。他说:“史学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