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学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2041202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0.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重点难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一、 知识回顾: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

2、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二、知人论世1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

3、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

4、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三、学生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 ) 踱步 ( ) 袅娜( ) 霎时( )弥望( ) 倩影( ) 琐屑( ) 脉脉( ) 独处 ( ) 参差 ( ) 煤屑 ( ) 敛裾 ( )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我有疑问四、问题探究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1分析月色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

5、 、 、 、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写了什么的风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像明珠、星星、美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 2鉴赏: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

6、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朗读鉴赏第五自然段鉴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朗读鉴赏第六自然段: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2.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

7、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五、拓展视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杨万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

8、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讲解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

9、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谈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

10、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彷徨苦闷却无不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

11、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主题探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六、作业依据示例,另外选取描写对象,仿写句子。示

12、例: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背诵四、五、六段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课前准备】1.借助网络或其他,查阅1927年前后的社会状况和朱自清的个人生活状况,筛选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信息,抄录三条。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荷塘风韵,欣赏月色之美。【课堂学习】一、 预习验收1给下列字注音蓊蓊郁郁 ( ) 袅娜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2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

13、8),原名 ,字 ,号 。1928年出版散文集 ,朱自清是 、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二、 初步探究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2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3认识“通感”。4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当堂背诵。三、 细节研讨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_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_四、知识卡片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

14、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_【课后复习】巩固练习一、字词练习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 颤(zhn)动 乘(chng)凉 独处(ch)B酣(hn)睡 参差(c) 袅娜(n) 蓊蓊郁郁(y)C点缀(zhu) 倩(qin)影 皱缬(xi) 揪(ji)着草D一绺(l) 羞涩(s) 踱(du)着步 明眸善睐(li)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幽辟 羞涩 凝碧 B丰致 倩影 惦记

15、C渺茫 弥望 稀疏 D幽静 风姿 倾泄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古代一种文体,与诗词都属文艺性作品。 B朱自清,名佩弦,祖籍浙江绍兴。C古代乐府原是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采集民间歌谣,后来由此变化而专指一种诗歌体裁。D西洲曲是南朝乐府诗。4结合文意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袅娜开着的形容白花的柔美 B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形容深含感情的样子C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美丽的影子D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示自己的爱情5“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B“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

16、的世界。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D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6对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 B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C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 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应用拓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7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答:_ _8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另一种是。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答: 10“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A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B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C水的美的姿

18、容 D五光十色的色彩自我反思荷塘月色检测题一、字词练习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 颤(zhn)动 乘(chng)凉 独处(ch)B酣(hn)睡 参差(c) 袅娜(n) 蓊蓊郁郁(y)C点缀(zhu) 倩(qin)影 皱缬(xi) 揪(ji)着草D一绺(l) 羞涩(s) 踱(du)着步 明眸善睐(li)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幽辟 羞涩 凝碧 B丰致 倩影 惦记 C渺茫 弥望 稀疏 D幽静 风姿 倾泄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古代一种文体,与诗词都属文艺性作品。 B朱自清,名佩弦,祖籍浙江绍兴。C古代乐府原是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采集民间歌谣,后来

19、由此变化而专指一种诗歌体裁。D西洲曲是南朝乐府诗。4结合文意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袅娜开着的形容白花的柔美 B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形容深含感情的样子C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美丽的影子D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示自己的爱情5“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B“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D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6对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

20、清如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 B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C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 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7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消 息徐志摩雷雨暂时收敛了; 什么!又是一阵打雷,双龙似的双虹, 在云外,在天外,显现在雾霭中, 又是一片暗淡,娇美,鲜艳,生动 不见了鲜艳,虹彩,好兆!明天准是好天了。 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A这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的瞬间感受的诗,格调高昂,表达诗人对云开天晴的狂喜之情。B第一节,诗人盼望天晴,然而雷雨只是“暂时”停息,也被这个一点没有把握的消息所激动,表现

21、诗人殷切盼望明天是一片好晴。C第二节,他认为又要下雨了,然而只闻雷声并没有真正下雨,但心情从狂喜的峰巅一下子坠入痛苦的深渊。D诗人在诗里采取独白式的意识流手法,有意识地运用对照,展示了丰富的内心活动。二、阅读选段,完成题目。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

22、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8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答:_ _9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另一种是。1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答: 11“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A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B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C水的美的姿容 D五光十色的色彩三、阅读梁实秋的雅舍,回答题目。雅舍 梁实秋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

23、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

24、,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

25、、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地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常常被外国人引用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

26、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

27、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

28、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12文章第一自然段说“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雅舍”的个性。答: 13文章极写“雅舍”的简陋,但又反复表示“久而安之”“我仍安

29、之”,这样写有什作用? 答: 14文章语言很富有表现力,请就第四段的“筛”和“逼”中任意一个词语做简要赏析。答: 15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答: 四、文言文阅读(12分)(一)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

30、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故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选自苏轼六国论)(二)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齐、楚、赵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

31、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选自苏辙六国论)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才:有才干 B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速:快C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护 D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 委:委派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2分)A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所以:用来的东西 B夫秦

32、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 所:的东西C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之:结构助词,“的” D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 之:在的时候 18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3分) 19苏洵与苏辙对“六国破灭”的原因归结各不相同,分别是什么?苏轼在他的六国论里重点通过比较分析的秦速亡的缘由是什么?(5分)(1) (2) 六、语言应用20.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余爷爷: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将_改为_;将_改为_;将_改为_;将_改为_。21.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请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夏天到了,人们喜欢吃一些生冷的食品,外出就餐的频率也高了,这都将给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某市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79的痢疾患者有过不洁饮食史,他们食用的不洁物多为不干净的熟食,冷荤或剩米饭等;从饮食地点看,51的患者曾在外就餐,13为有野炊经历。(1)必须删去的是:_ _ (2)不能删去的是:_ _1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