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沟通

上传人:真** 文档编号:81935556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如何构建和谐沟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构建和谐沟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构建和谐沟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如何构建和谐沟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构建和谐沟通(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轻产院电气专业 韩佳利 102703119如何构建和谐沟通 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是激情的催化剂,是各种智慧和力量的平台,也是最廉价的投资。在人与人之间,同学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如果没有沟通,就没有喜悦和收获。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的习惯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和使用中获得。提高沟通的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从现在做起,从学习、生活、工作中锻炼沟通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最终获得能够与他人进行和谐沟通的能力。和谐沟通就是要用心去沟通,要真心实意实实在在全心全意的去沟通,不要带着偏见、欺骗、虚假和不健康的心态去沟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

2、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

3、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

4、,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 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想被杀的乙 了吗?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

5、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社会稳定、民族兴旺、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促进人际和谐摆在重要位置。而且,沟通要有“度”。说该说道什么程度,那些该讲那些不该讲要有分寸。分寸就是“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话到唇边留半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你掌握说话的“度”。要做到时时刻刻尊重他人

6、,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因为良好的沟通氛围是达到沟通的目的的首要条件,这些条件把握就靠我们掌握沟通的“度”。我觉得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所以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所以,我认为人们进行交往不仅是获得信息交流,而且是实现心里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需要有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首先,要善于结交;其次,要善于表达;还有,要善于倾听;再者,要善于处理好各类矛盾对象的东西。个人觉得要做到和谐沟通,首先我们是要从自己开始

7、入手,要做好自己,改善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得自己能子啊别人面前展现优秀的自己。这也是营造出充分的自我价值感。因为自我价值感来源于个人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因为有价值的认识。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只有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我们才有十足的自信去想别人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同时,别人也会感觉到你的所在,感觉到你的价值。接着就是要有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和热情。虽然说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互动的过程,但是,许多时候交际的互动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主动的那一方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自信得。主动而热情地待人,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

8、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他人的。一个面带微笑的人是很容易被人接纳的。还有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都需要真心诚意,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善待对方。假情假意和心怀恶意最终只会吧人际关系搞的支离破碎。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方式和态度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从反省自我开始,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最后,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摩擦,所以要学会正确妥善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问题。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做人待人就应该自尊但不应该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谨,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诚信是构建和谐的基石。

9、人与人和谐相处基于诚,源于信。诚信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诚,即是诚实的人,真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承诺,做事讲究信用。诚实人的内在品质,信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体现了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纯真。缺失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仅依靠法律制度来维系难以顺畅的沟通。所以,诚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内耗和矛盾,还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关爱和谐沟通还需要几个方面: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人与人交往,心里状态不佳,会形成些许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朋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应该注意自身修养,既要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又要克服交往的趋利

10、心理,更要去除被称为“人际关系杀手”的冷漠和猜忌心理。二,要学会积极沟通。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忙忙碌碌之中往往淡化了心灵的沟通和交往,隔膜往往有此而生。积极主动的与人沟通往往会拉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甚至能够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三,要学会善于倾听他人的感受和意见。倾听就像一股清澈的泉水,能将你的烦恼洗掉;倾听就像一把钥匙,能把你心里的锈锁打开。特别是当别人或有意或无意的做了伤害你的事情时,多些倾听多谢宽容和理解,或许会冰消雪融。四,要时常反思自己,在与同学、朋友和家人等产生矛盾时,更要首先反思自己。如果能像古人那样“吾日三省吾生”,持之以恒,我想,就会很少“错从己出”。五,要协调利益

11、关系。实现人际和谐,关键在于调节人际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共同分享社会进步成果。古往今来发生的一切社会动乱,皆是始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因此,要注意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和各利益主体的收入差距,努力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避免因利益不均衡引发利益分化和冲突。六,要化解内部矛盾。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要坚持“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原则,做到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冷静稳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的扩大和激化。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沟通称为一个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甚至,和谐沟通已经称为了一种学问,通过了解沟通的特点,以及对交往策略的认知与理解来达到建立和谐沟通的目的,建立和谐沟通,为中国建立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