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0808032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1770013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080803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080803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080803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080803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0808032(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必修第二单元)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亚里士多德指出:“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他意在表明古希腊A公民政治的重要性 B民主政体的普遍性C民主决策的便捷性 D城邦政体的多样性2在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邦,贵族子弟从7岁到18岁,要送入国家的教育机构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顺从、爱国等品质。女孩同样也要接受体操和军事训练。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国民素质

2、B捍卫政权稳定 C争夺希腊霸权 D抗击波斯侵略3雅典每年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6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它反映了A陶片放逐法的实施 B雅典各部落轮流执政C雅典公民大会的盛况 D雅典公民广泛参政4恩格斯在谈到古代雅典民主时曾说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赖以建立的阶级对立,已经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了。”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制A消除了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 B激化了雅典内部矛盾C巩固了雅典奴隶主统治 D奠定了雅典的霸权5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

3、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A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C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6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民主体制本来就十分荒唐,他(雅典)的全体民主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民主,其乱哄哄的投票场面难以反映出真正的民意,产生正确的决策。为此,苏格拉底主张A精英治国 B公民治国 C抓阄选举 D部落政治7亚里士多德说:“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这所以

4、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反映了雅典A奴隶不受宪法保护 B缺乏法治精神C公民权利受到抑制 D民主存在欺骗性8公元前5世纪末,亚西比德煽动性演说误导公民大会批准远征西西里。而反对派利用公民的弱点,让公民大会通过亚西比德渎神等决议,结果导致远征军的覆灭。这反映了雅典存在A坐庄式的轮番而治 B间接民主的随意性C独裁统治的武断性 D国家决策的非理性9“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

5、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C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10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直接式民主 B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C万民法 D轮番而治11伯尔曼认为:“以色列、古希腊、古罗马变成西方文明的精神原形,主要的不是通过一个保存或继承的过程,而是通过采纳的过程,即西方把它们作为原形加以采纳。除

6、此,它有选择地采用了它们,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部分”。在这里他主要强调了A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渊源B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C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对近现代西方文明的重要性D近现代西方文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与创新12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 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 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13在古罗马,指称“法”的有两个词:i

7、us和Lex。ius指自然形成的法与习俗,lex指有关命令和禁止的正确理性。可知,罗马法蕴含了A契约精神 B民主思想 C法不阿贵 D制约平衡14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C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D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15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

8、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具有A开放性和灵活性 B巩固统治缓和矛盾C随意性和实用性 D维系帝国影响深远16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因素,称为裁判官法或大法官法。由于这种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就称为万民法。这表明A.万民法都是由裁判官制定的 B.万民法是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法律C.万民法的产生源于实际需要 D.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的每一个人17“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9、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公平和公正C谨慎履行契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8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 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 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19“奴隶是根据万民法的制度,一

10、人违反自然的权利沦为他人财产的一部分一切奴隶地位没有任何差别”,“对于一切被释放的自由人(原奴隶),不问被释放者的年龄、释放者的权益或释放的方式,一律给予罗马公民资格”。由此可见A万民法已取代公民法 B奴隶作为法律客体受到保护C法律赋予奴隶人格平等 D罗马人均为社会的权利主体20在罗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A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B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C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D仅仅保

11、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21查士丁尼法典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A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B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C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D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22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已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A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存在过分注重形

12、式的缺陷2312世纪初,欧洲开始了罗马法的复兴时期,它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被合称为欧洲中世纪的三大运动。这种说法是基于罗马法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B司法实践中相互妥协原则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D天赋人权的自然法则24“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和封建制法更为详尽,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之合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原则,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材料表明罗马法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具有深远影响和实用价值C保障罗马人的私有财产 D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最完备25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

13、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26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27.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

14、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28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29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

15、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30、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时候,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将被剥夺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雅典A.公民个人权益受到限制 B.公民的参政热情消退 C.重视培养公民政治素养 D.公民政见的高度一致答 案 卷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本大题共3小题。3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

16、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代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材料二 伯利克里虽然出身贵族,但却是一个热心诚挚的民主主义者,他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雅典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它不仅要解决一般的政策性问题,还要对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所有活动做出详细决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18世纪,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显得格外狭窄。政府的职能范围为

17、: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财产不受侵犯等,政府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 摘编自黄旭现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与近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共性。(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政府的性质特征及组成方面的不同。(4分)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

18、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其英商欲行投票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

19、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均应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条款办理。 通商章程(一八四三年十月八日) (1)据材料一,概述罗马的司法变动及其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则材料中司法变动的影响。(6分)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

20、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1、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9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DCAACD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ACACCBB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DCBCCACBA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本大题共3小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ABDCA 6-10ACDDB 11-15DCACA 16-20CCBBA 21-25BDCBC 26-30CACBA31、(1)结构: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影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造就了辉煌

22、的古代文明;专制制度下的政府,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 (2)共性:政府职能受到其他公共机关的严格监督和制约。 (3)不同:古代中国的政府是君主专制统治的机构,是由君主及其选派的幕僚组成;西方国家的政府是由代表国家执政的群体组成,官员是由选举产生,具有民主的特点。 32、(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 (2)影响:罗马:缓和外邦人与本国公民的矛盾;巩固帝国统治。 中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袒护外国人;客观上减少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司法诉讼量;客观上促进中国司法近代化。33、【解析】(1)孟子的主张体现传统的中国式思想,礼义廉耻都很重要,因此在不能违背法律的同

23、时要注意仁义,因此才会有放弃天子地位来救父亲的行为。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源于民主政治的法治理念,因此不会违背应有的“大义”。(2)本问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对于他们的价值,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谈。【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利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3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3分)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3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3分)历史价值

24、: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宝贵遗产。(3分)25、【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解析】根据叙述,公元前5世纪,正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与形成并发展的时期,A、B、D 的描述显然与史实不相符,故排除。雅典政府强制驱使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对于不参加或逃避的公民予以处罚,这说明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已经成为一种强制行为,雅典民主已经成为公民应尽的义务,故选C。【答案】C26、【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实质【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故A项错误;注意题干信息“申请”“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也就说题干的主旨在于强调公民的行为需要得到批准

25、,而不在于强调行为本身,这说明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故B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故D项错误。【答案】C27、【考点】罗马法历史地位与影响【解析】根据叙述,罗马法不断在历史上重现,显然说的是罗马法对历史的影响。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精神和原则上,而不是具体规范,所以B项错误;罗马法主要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后社会的需要,在罗马帝国时期也没有形成后来的民主制度,跟无所谓维护一说,所以C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与近代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无关,所以D项错误。根据所学,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A。【答案】A28、【考点】罗马法司

26、法公平原则【解析】双眼蒙布所体现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则。正义女神双眼蒙布体现出,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洞察事实真相,作出公正的判决,故选C项。法官审案主要依据法律判断,而非道德良知,故A项错误;法官审案侧重听取证人证言,仅此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B项错误;法官审案遵从民众意愿,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答案】C29、【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和发展历程【解析】结合罗马法的实质可知是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故A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平民采取有效措施而不是用暴力抗争的方式争取自身利益,故B项正确;结合题干和史实可知法制的发展是顺应社会需求而变化的,“决定作用”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平民与贵族有着不同的利益,故D项错误。【答案】B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