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儿童发展规划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81765743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梅州市儿童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梅州市儿童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梅州市儿童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梅州市儿童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梅州市儿童发展规划( 2001 2010 年)前言二十一世纪初期,梅州进入了建设比较发达山区市的发展阶段。今天的儿童是将来现代化建设的主人。培养、教育儿童,努力提高儿童素质,造就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新世纪梅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儿童事业,把“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认真实施1992 年国务院颁布的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和省政府颁布的儿童发展 “八五” 、“九五” 规划。 我市政府相应制定、 颁布并实施了梅州市儿童发展 “八五”规划和“九五”规划。各级政府把儿童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

2、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认真实施,通过十年努力,基本实现了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纲要、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我市儿童事业取得了全面的明显的进步。优化了儿童发展环境。全市初步形成了“儿童优先”的共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儿童工作体系。政府对儿童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十年来,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累计达77575 万元, 投入基础教育经费累计70575万元,为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儿童健康水平。梅州创建爱婴市活动取得可喜成绩, 1999 年婴儿死亡率、跨进全省爱婴市行列, 全市妇幼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从1990年的40.37 %。、50.39

3、%。、63.92/10 万降至 2000 年的 19.78 %。、24.29 %。、21.69/10万;五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从5.4 降至 2.12 。儿童教育取得显著成绩。 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普九”工作不断巩固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 ,小学学生完成率99.58 ;初中毛入学率达99.55 ,基础教育基本实现性别均等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儿童教育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儿童合法权益得到基本保障。我市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 、义务教育法 、 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为儿童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政府和社会保

4、护、关心困境儿童的成长。截至 2000 年,全市各类福利院收养孤残儿童600 多人,兴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3 个,特殊学校5所;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 ;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动员社会各界扶助 8000 多名(次)失、辍学儿童重返校园。我市儿童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和儿童发展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条件及水平存在地区差异;贫困、边远山区儿童保健及受教育状况有待改善;流动人口中儿童的保健、教育、保护问题亟需探索和加强;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 为仍时有发生;儿童发展需求和社会服务不足的矛盾普遍存在。为进一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条件,全面促进儿童健

5、康成长,在基本实现梅州市儿童发展“九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精神, 参照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2010 年) (以下简称纲要和广东省儿童发展规划 (2001 2010年) 的目标,现制定 梅州市儿童发展规划 (2001 2010 年) (以下简称规划 ) ,在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等四个领域, 提出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市儿童发展总目标和主要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总目标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促进我市儿童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儿童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的中上水平,儿童教育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全面

6、贯彻执行儿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保障儿童享有生存、发展和参与的各项权利,逐步改善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使儿童获得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生活娱乐等方面良好服务,处于困境的儿童也就受到特殊保护,从而不断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目标及策略措施一、儿童与健康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不断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目标与指标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至归005年,城市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80%, 2010年达到85%;到 2005 年,农村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 35 , 2010 年不低于 50 。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2010年控制在90/万以下。2、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2005年控制在30/10 万

7、,2010年控制在25/10 万以下。孕产妇彳健管理率2005年达94%, 2010年达96 %以上。至归010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 85 %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 以上。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5年分别降至16%。、20%。,2010 年分别降至15 %。、18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始终保持控制在 1 %。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2005年达90 %以上,2010年达95 %以上,逐 步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接受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2005年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 以上,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

8、质至归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以 2000年为基数下降 1/4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2005年控制在4%, 2010年控制在3%。婴儿母婴喂养率2005年以市为单位达90%以上。合格碘盐食用率2005年达98%, 2010年达98%以上。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2005年达90%以上。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2005年达0.4平方米,2010年达0.6平方米。4、加强儿童健康教育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的增长和蔓延。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策略与措施各级政府重视妇幼卫生事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9、。对妇幼卫生、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的基本服务项目经费予于保证;随经济增长,增大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补助,到 2010 年妇幼卫生经费在卫生经费中所占比例达到 8 10 。整顿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对提供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实行许可制度,坚决取缔无证执业,实行全行业管理。制止、打击和 查处出具虚假医学证明、假结扎手术、非法性别鉴定、非法接生等损害妇女儿童健康的违法行为。卫生行政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使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进入规范化、法规化管理的轨道。完善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从妇幼保健、计划免疫一次性收费逐步转变实行保偿制度,帮助特困家属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医疗援助。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10、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为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提供卫生保健、 计划免疫系列服务; 充分利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 计划免疫,儿童疾病综合防治,降低儿童疾病、营养不良、意外伤害等发生率。大力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我市重点要抓好地中海贫血,G- 6PD缺乏症的筛查工作。在婚前医学检查、产前检查、产前诊断、产时保健、 儿童保健等环节把好关, 做好优生优育工作。 减少和消除因围产因素、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缺碘所导致的儿童智力的损害, 提高出生婴儿的体质和智能。加强儿科建设。县以上医疗保健机构逐步设立新生儿科;乡镇卫生院增强儿科技术力量,配备一名以上儿科(或儿保) 医生,增添新生儿急救设备;积极开展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

11、病,做好婴幼儿的急救工作。加强对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重视儿童视力、口腔、听力等方面卫生保健。执行卫生保健制度,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重视儿童体育,尽可能提供体育活动场所及设施,增强儿童体质。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结核病监测系统和防治服务体系。准确、及时地分析、预测疫情及流行趋势,有效地治疗、控制其疾病及疫情,防止蔓延和扩散,保护儿童健康。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利用大众媒介、儿童刊物,利用娱乐场、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等各种场所,大力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吸烟和吸毒的危害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结核病的防治知识。保持计划免疫冷链系统正常运

12、转。免疫接种疫苗继续实现高水平的接种率,新疫苗的接种如乙肝、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纳入常规管理,预防性注射达到安全注射。重视儿童体育,有条件社区、乡镇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学校推行儿童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 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抓好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培训,省、市一级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 (辅导)室;市、县(市、区 )逐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加强对儿童心理行为的监测,对行为异常儿童及时采取干预和康复措施。二、儿童与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目标与指标1、发

13、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0 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到 2010年,全市城市社区办好0 3 岁教养机构,开办游戏中心;农村乡镇都办起0 3 岁教养机构。学前三年入园(班)率2005年达80%, 2010年达85 %左右,全 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乡镇以上取消学前班。2、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S2005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 %,辍学率控制在0.5% 以下。初中毛入学率2005年达99.9 %, 2010年达100 %;辍学率2005年控制在 2.5 以下, 2010 年控制在 1.5 以下。残疾儿童入学率2005年达90%, 2010年达95%以上。流动人口

14、中的儿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2005年达70%左右,2010年达80 %以上;高中毛入学率2005 年达 60 左右, 2010 年达 80 左右。4、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改薄建规工程,普及高中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和科研促教工程,促进梅州山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专业厚实,学科配套,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校长、教师队伍。5、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家长学校达标率200

15、5年达80%, 2010年达85 %。不断提高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2005年达80 %以上,2010年达 85 以上。策略与措施各级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切实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落实财政年度预算的教育拨款增长,确保在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逐步增长。逐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推进依法治教。优化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按期按质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合并撤销过于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消除“大班制” 。进一步加强规范

16、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切实把特殊教育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之中, 30 万人口以上的县 (市、区 )应争取建起一所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扶助城乡特困家庭学生就学,落实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 确保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确保流动儿童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教育行

17、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善0-3 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 0-3 岁婴幼儿科学教养专家咨询服务队伍。 加强对城市社区 0-3 岁教养机构的管理, 积极利用社区文化教育资 源开办游戏中心;农村在努力发展村办园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幼儿 园。多种形式开展幼儿游戏,满足婴幼儿教育的需要。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各级政府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奖励优质幼儿园,扶助贫困地区发展幼儿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每个乡(镇 )办好一所以上的中心幼儿园。继续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鼓励、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开办幼儿园。 规范对幼儿教育的管理,贯彻实施广东省幼儿园

18、教育指南 ,切实提高保教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梅州山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重视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

19、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提 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托幼园所的教职员工要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严禁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努力普及信息技术 教育。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充实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分类指导;扩大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现代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全市创建30 所示范性家长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发挥有关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 推进学校、 家庭、 社会

20、三结合, 形成条块结合的儿童教育指导、 服务网络, 实现儿童教育科学化和社会化。三、儿童与法律保护目标与指标1、认真贯彻执行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抓好对贯彻中华 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执法检查,完善儿童法律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儿童合法权益。2、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3、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禁止使用未满16周岁的童工。4、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控制、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提高未成年人帮教对象帮教率。中小学校特别

21、是在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2005年中小学普法教育率达85 以上。5、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6、法律援助机构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法律援助策略与措施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认真履行儿童权利公约 ,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强奸、虐待、拐卖、绑架、遗弃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强迫、利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禁儿童服食毒品;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创造条件,在市一级建立少年法庭,

22、审理少年犯罪案件。依法加强娱乐服务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 严禁淫秽、 迷信和渲染暴力、恐怖等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制定落实儿童不宜观看的影视和广告的限制规定和措施;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忧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在学校周边200 米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现象,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互相

23、配合,在侦查、起诉、审判各诉讼阶段采取有别于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依法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案件。 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 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 管理和教育。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起诉、法院免予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加强对执法和司法人员有关儿童法律知识、权益保护和办案技能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 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

24、童人格权与身份权。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在社区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防止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 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身心康复、回归社会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争取设立儿童庇护所。四、儿童与环境改善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目标与指标1、改善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2010 年,农村享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覆盖率达99.5 ,农村自来

25、水普及率达85 以上,农村自来水末梢水四项指标总合格率80 。至归00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7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50 。到2010 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 ,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60 。至归00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85 % , 2010年达95 % 以上。至归00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 30%, 2010年不低于60%。到2005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9平方米,2010年达11 平方米。2、改善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尊重儿童,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等有益活动的各种权利, 使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岐视和伤 害。净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

26、境,提供奋发向上健康的精神产品和信息。为保障儿童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卫生、安全、无害、质高的儿童食品、玩具、用品、游乐设施及良好的家庭环境。至归005年,根据本市、县人口、地域、资源等具体情况,建立相应规模的儿童体育、娱乐等课外活动场所和设施。县以上城镇社区及每个 乡镇因地制宜建设一个以上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3、积极保护困境中的儿童重视支持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至归010年,市建有一所儿童福利院。县(市、区)至少要建立起综合性福利院儿童部(区) 。随社会发展,不断改善其设施条件,使困境中儿童获得良好的保障。策略与措施将儿童的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并制订相应

27、实施规划,使儿童事业有计划按步骤贯彻实施。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方针 ,推进创建卫生城市 (镇 )和卫生村镇的工作,带动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的进程。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绿地和造林,积极防治江河沿岸等环境污染,使儿童在良好环境中成长。工商、文化、卫生、教育、环保、公安等部门相互配合,加强对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等管理。重点监督检查其生产厂、销售门店的产品,保障提供有利于少儿生长、发育的所需的食品、教育的新产品、保健用品和专用药品,有助于少儿智力开发、身心健康。建立健全少儿文化

28、活动场所,积极鼓励少儿参与各种活动实践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少儿书画展、体育运动、文艺汇演、交B游、夏令营等 活动,设立单项比赛奖。继续开展家庭教育、创建文明家庭的活动。以优化家庭环境,加 强家庭美德建设,让儿童在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利用一切宣传媒体、计算机网络,深入持久地宣传“爱护儿童, 尊重儿童”的公民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积极为儿童办 好事、办实事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儿童多方面的教育,重点是安全常识、环保意识、保健 知识、道德观念等,提高儿童综合知识水平。发展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 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加强城乡各类儿童活动场

29、所的管理,公共文化体 育服务设施向儿童提供公益性服务,提高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社区内有关单位 科技、文化、体育场所节假日免费或低费为各辖区内儿童开放。建立和完善现有福利院改造,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使在院的儿 童少年受到正规教育、康复的治疗。继续提供多层次福利事业,开办好“启 智班”、“弱智班”、“寄托所”、“日托站”等社会、社区福利服务机构,不 断改善其条件设施,使孤残儿童得到及时教育和救治。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鼓励公民依法收养,使更多孤儿、弃婴回归家庭,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组织与实施一、组织领导1、梅州市各级政府负责规划的实施,梅州市妇女儿童

30、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督导、检查与监测评估。市各相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各级政府要根据市级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儿童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目标管理,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3、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规划的实施,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立 1 2 名编制,活动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固定拨给。4、各县(市、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市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的工作制度和报告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三年组织一次表彰活动,奖励

31、对实施规划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二、监测与评估1、监测评估是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搜集、整理反映规划执行情况的各项数据资料,分析儿童发展现状和趋势,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监督和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为制定规划、科学决 策提供依据。2、加强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工作,建立儿童状况监测体系。继续坚持“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国家统计、法律监督”十六字方针,完善监测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3、建立定期报送和审评制度。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和县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每年定期向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市统计局报送监测数据及目标实施进展情况, 并对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

32、施效果。市级监测评估周期分为年度监测、 5 年中期监测评估和 10 年终期监测评估。4、建立监测评估机构。为了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充分发挥监测评估工作对实现规划监测目标的推动作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统计监测组由市统计局牵头,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纲要和省规划要求,根据本市规划规定的目标,制定和完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案,提出监测的重点指标;收集监测数据,建立和完善儿童统计数据库;搜集、整理有关儿童发展数据指标和资料;编写市级年度监测统计报告;协同专家组对监测评估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各县(市、区) 、市各有关部门的监测统计工作。专家评估组由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专家组 成。主要职责是:审评统计监测报告,对统计监测组提供的资料和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经过评审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对规划实施情况作出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开展阶段性评估,分析实施规划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协同统计监测组,对监测评估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县(市、区)、市各有关部门的监测评估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各县 (市、区 )都要建立相应的监测评估机构和制度,认真开展本地区规划监测评估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