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解剖神经系统课件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81741201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6.9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动物解剖神经系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动物解剖神经系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动物解剖神经系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资源描述:

《动物解剖神经系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解剖神经系统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动物生活中,运动与平衡、内脏的活动和动物生活中,运动与平衡、内脏的活动和血液的供应、代谢产物的排放等均受神经系统的血液的供应、代谢产物的排放等均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一旦神经系统发生异常,立即平衡控制和调节。一旦神经系统发生异常,立即平衡失调,或肌肉松弛或代谢障碍等,甚至危及动物失调,或肌肉松弛或代谢障碍等,甚至危及动物的生命。因此,神经系统是调整动物体内外环境的生命。因此,神经系统是调整动物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的平衡,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概概 述述(植物性神经)脊髓中脑脑桥延髓躯体神经内脏神经脑神经脊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外周神经脑

2、大脑小脑脑干间脑 第一节第一节 脊髓的背侧正中有纵向的浅沟称为背正中沟,脊髓的腹侧正中有纵向的深裂称为腹正中裂。在背正中沟的两侧分别有一背外侧沟,脊神经背侧 根的根丝经此沟进入脊髓。在腹正中裂的两侧,分别有一 腹外侧沟,是脊神经腹侧根的根丝发出的部位。 脊髓的横断面脊髓的横断面 脊髓内部中央有纵走的脊髓中央管,前通第4脑室,内含脑脊髓液。在脊髓内部中央管周围的是灰质,灰质外面是白质。1、灰质、灰质 从横断面上看,每侧灰质有两个显著的突出:背角和腹角,胸腰段脊髓灰质还有两个不明显的侧角。从整体上看,每侧灰质形成背侧柱、腹侧柱和外侧柱。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背角由联络神经元构成,接受脊神经节

3、内的感觉神经元的冲动,传导至运动神经元。腹角由运动神经元构成,支配骨骼肌的活动。侧角由植物神经元构成。 脊神经的构成模式图脊神经的构成模式图2.2.白质白质: : 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由纵走的神经纤 维构成,为脊髓上、下传导冲动的传导径路。白质可划分为3对索: 背侧索:背侧索:为背正中沟至背外侧沟之间的白质。 索内的神经束是由各段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构成,有传导本体感觉的作用。 外侧索:外侧索:背外侧沟与腹外侧沟之间的白质。既 能传导感觉,也可传导运动。 腹侧索:腹侧索:腹外侧沟至腹正中裂之间的白质。既 能传导感觉,也可传导运动。 脊髓外面被盖有三层结缔组织膜,总称为脊脊髓外面被盖有

4、三层结缔组织膜,总称为脊膜膜。 由内向外依次为脊软膜由内向外依次为脊软膜、脊蛛网和脊硬膜。脊蛛网和脊硬膜。 1.脊软膜脊软膜:薄,内含血管、紧贴在脊髓的表面。薄,内含血管、紧贴在脊髓的表面。 2.脊蛛网膜脊蛛网膜:很薄、细而透明,与软膜之间形成相当大的腔很薄、细而透明,与软膜之间形成相当大的腔 隙,称为蛛网膜下腔。该腔向前与脑蛛网隙,称为蛛网膜下腔。该腔向前与脑蛛网 膜下腔相通,膜下腔相通,内含脑脊髓液以营养脊髓。内含脑脊髓液以营养脊髓。 3.脊硬膜脊硬膜: : 白色的致密结缔组织膜,与脊蛛网膜之间形成白色的致密结缔组织膜,与脊蛛网膜之间形成狭窄狭窄 的硬膜下腔的硬膜下腔,内含淋巴液,向前方与

5、脑硬膜下腔内含淋巴液,向前方与脑硬膜下腔 相相通。在脊硬膜与椎管之间有一较宽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通。在脊硬膜与椎管之间有一较宽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内含静脉和大量脂肪,有脊神经通过。在临床内含静脉和大量脂肪,有脊神经通过。在临床 上做上做硬膜硬膜外麻醉时,即将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外麻醉时,即将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作用。作用。 脑位于颅腔内,后端在枕骨大孔处延接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脑可分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在前,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大脑和小脑之间有一大脑横裂分开。 脑干由后向前依次分为延髓、脑桥、脑干由后向前依次分为延髓、

6、脑桥、中脑和间脑,是脊髓向前中脑和间脑,是脊髓向前 的直接延续。脑的直接延续。脑干从前向后依次发出第干从前向后依次发出第312对脑神经,对脑神经,大脑皮大脑皮 质、小脑、脊髓之间要通过脑干进质、小脑、脊髓之间要通过脑干进行联系。此外,脑干中还有许多行联系。此外,脑干中还有许多 重要的神重要的神经中枢。经中枢。 脑干的结构与脊髓基本相似,也由灰脑干的结构与脊髓基本相似,也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灰质不像质和白质构成,但灰质不像 脊髓灰质那样脊髓灰质那样形成连续的灰质柱,而是由功能相同的神形成连续的灰质柱,而是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集合经细胞集合 成团块状的神经核,分散存在成团块状的神经核,分散存在于白

7、质中。于白质中。 脑干内的神经核可分为两脑干内的神经核可分为两 类:类:一类是与脑神经直接相连的神经核,其中接受感觉纤维的, 称脑神经感觉核,位于脑干外侧部;发出运动纤维的,称脑神经运动核,位于感觉核内侧,靠近中线处。另一类为传导径上的神经核,是传导径上的联络站,如薄束核、楔束核、红核等。此外,脑干内还有网状结构,它是由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和散在其中的神经细胞所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也集合成团,形成神经核。网状结构既是上行和下行传导径的联络站,又是某些反射中枢。脑干的白质为上、下行传导径。 (一)一)延髓延髓的背侧与小脑之间有第的背侧与小脑之间有第4 4脑室,脑室,两侧由前两侧由前 向后依次有面神经根

8、、前庭耳蜗神向后依次有面神经根、前庭耳蜗神经根、舌咽神经经根、舌咽神经 根、迷走神经根和副神经根;根、迷走神经根和副神经根;锥体前端的两侧有外锥体前端的两侧有外 展神经根,后部两侧有展神经根,后部两侧有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根。 延髓在机能上是生命中枢所在地,呼吸、延髓在机能上是生命中枢所在地,呼吸、心心 跳等均直接由延髓控制,它还有唾液分泌、跳等均直接由延髓控制,它还有唾液分泌、吞咽、吞咽、 呕吐等中枢。呕吐等中枢。 脑桥位于延髓的前端,在中脑的后方、小脑的腹侧。背侧面凹,为第4脑室底壁的前部;腹侧有横行隆起,又分为背侧的被盖和腹侧及两侧的基底 部。基底部呈横行隆起,由纵行和横行纤维构成。 脑

9、桥的两侧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第4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前方通中脑导水管,后方通脊髓中央管,内充满脑 脊髓液。第4脑室内有第4脑室脉络丛,脉络丛,可 产生脑脊髓液。第4脑室底呈菱形,也称菱形窝 。 大脑的后上部(水平)大脑的后上部(水平) 位于中脑的前方,前外侧被大脑半球所遮盖,内有第3脑室。间脑主要可分为丘脑和下丘脑。(1)丘脑丘脑:占间脑的最大部分,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由白质髓板分隔为许多不同机能的核群组成。左、右两丘脑的内侧部相连,断面呈圆形,称丘脑中间块,其周围的环状裂隙为第3脑室。丘脑是皮质下的主要感觉中枢。在丘脑后部的背外侧,有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位于前方

10、较外侧,接受视束来的纤维,是视觉冲动传向大脑皮质的联络站。内侧膝状体位于外侧膝状体的后下方,接受由耳蜗神经核的听觉纤维,是听觉冲动传向大脑的联络站。丘脑还有一些与运动、记忆和其他功能有关的核群。在左、右丘脑的背侧、中脑四迭体的前方,有松果体。 (2)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第3脑室的底部,是植物性神经的重要中枢。从脑底面看,自前向后可将下丘脑分为视前部,视上部、灰结节部和乳头体部等四部分。其正中腹侧有垂体柄与垂体连接;乳头体呈小球状,位于灰结节后的脚间窝中。 在视束的背侧有一对扁平的核,称视上核;另一对在脑室的外侧壁,位于穹窿与乳丘束之间,称为室旁核。视上核与室旁核均有细的神经纤维伸向垂体的

11、神经部,是下丘脑向垂体内进行神经内分泌的重要途径。第第3脑室脑室 呈环形,围绕着丘脑间粘合部。第3脑室后通中脑水 管,前方以一对室间孔通2个大脑半球的侧脑室;腹侧形 成一漏斗形凹陷;顶壁为第3脑室脉络丛,向前经室间孔 与侧脑室脉络丛相接。 小脑略呈球形,位于大脑后方,延髓和脑桥的背小脑略呈球形,位于大脑后方,延髓和脑桥的背侧。小脑的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将小脑分成许多小侧。小脑的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将小脑分成许多小叶。两条近平行的纵沟,将小脑分为叶。两条近平行的纵沟,将小脑分为3部分:两侧的小部分:两侧的小脑半球和中央部分的蚓部。蚓部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脑半球和中央部分的蚓部。蚓部是小脑最古

12、老的部分,与延髓的前庭核相联系。蚓部的其他部分属旧小脑,主与延髓的前庭核相联系。蚓部的其他部分属旧小脑,主要与脊髓相联系。蚓部和绒球小结叶主管平衡和调节肌要与脊髓相联系。蚓部和绒球小结叶主管平衡和调节肌紧张。小脑半球是随大脑半球发展起来的,属新小脑,紧张。小脑半球是随大脑半球发展起来的,属新小脑,与大脑半球密切相联系,参与调节随意运动。与大脑半球密切相联系,参与调节随意运动。 小脑的表面为灰质,称小脑皮质;深部为白质,称小脑的表面为灰质,称小脑皮质;深部为白质,称小脑髓质小脑髓质/ /髓树髓树/活树活树 。 脑脑 的的 背背 侧侧 观观 大脑亦称端脑,位于脑干前方,后端以大脑横裂与大脑亦称端脑

13、,位于脑干前方,后端以大脑横裂与小脑分小脑分 开,背侧以大脑纵裂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开,背侧以大脑纵裂分为左、右大脑半球, 纵纵裂的底是连接两半球的横行宽纤维板,即胼胝体裂的底是连接两半球的横行宽纤维板,即胼胝体 。每每个大脑半球包括大脑皮质、白质、嗅脑和基底核。每个个大脑半球包括大脑皮质、白质、嗅脑和基底核。每个半球内均有一个侧脑室。半球内均有一个侧脑室。 1. 大脑半球的外形:大脑半球的外形: 大脑表层被覆一层灰质,称大脑皮大脑表层被覆一层灰质,称大脑皮质,质, 其表面其表面 凹凸不平,凹陷处为沟,凸起处为回,以凹凸不平,凹陷处为沟,凸起处为回,以增加大脑皮质的增加大脑皮质的 面积。面积。

14、(1)背外侧面:可分为四叶,前部为额叶(运动区);后背外侧面:可分为四叶,前部为额叶(运动区);后部为枕叶部为枕叶 (视觉区);外侧部为颞叶(听觉区);背(视觉区);外侧部为颞叶(听觉区);背侧部为顶叶(感觉区)。侧部为顶叶(感觉区)。 (2)内侧面:位于大脑纵裂内,与对侧半球的内侧面相对内侧面:位于大脑纵裂内,与对侧半球的内侧面相对应。内侧应。内侧 有位于胼胝体背侧并环绕胼胝体的扣带回。有位于胼胝体背侧并环绕胼胝体的扣带回。 (3)腹侧面:腹侧面:又称底面,为构成嗅脑的各组成部又称底面,为构成嗅脑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梨状叶、海马和齿分,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梨状叶、海马和

15、齿状回等部状回等部 分。梨分。梨 状叶向背侧折转,为海马回状叶向背侧折转,为海马回(海马海马旁回旁回)。海马回。海马回 转至侧脑室成为海马转至侧脑室成为海马 。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回、海马回、齿状回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回、海马回、齿状回和海马海马 等,因其位置在大脑和间脑交界处的边缘,所等,因其位置在大脑和间脑交界处的边缘,所以称为边缘以称为边缘 叶。边缘叶以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叶。边缘叶以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包包括基底核、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和中括基底核、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和中脑的被盖脑的被盖 等等),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联系,合成一,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联系,合成一功能

16、系统,称边功能系统,称边 缘系统缘系统,其活动与情绪变化、记忆其活动与情绪变化、记忆和内脏活动有关。和内脏活动有关。 每侧大脑半球中的不规则腔体,经室间孔与 第3脑室相通,侧脑室的内壁是透明隔,位于胼胝 体与穹窿之间;顶壁为胼胝体;底壁的前部为尾状 核,后部是海马。侧脑室内有脉络丛,在室间孔处 与第3脑室脉络丛相连,可产生脑脊液。侧脑室很 不规则,前部通嗅球腔,后部向腹侧到达梨状叶 内。 脑的外面包有脑的外面包有3层膜:脑硬膜、脑蛛网膜层膜:脑硬膜、脑蛛网膜和脑和脑 软膜。软膜。 (1)脑软膜脑软膜 较薄,富含血管,紧贴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沟,进入侧脑室、第3脑室和第4脑室形成脉络丛,能产生脑脊

17、髓液。(2)脑蛛网膜脑蛛网膜 很薄,包于软膜的外面,并以纤维与软膜相连。位于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髓液。通过第4脑室脉络丛上的孔使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相通。3. 3. 脑硬膜脑硬膜 较厚,包围于蛛网膜之外。位于硬膜与蛛 网膜之间的腔隙称硬膜下腔,内含淋巴。脑硬膜紧 贴于颅腔壁,无硬膜外腔。在大脑镰和小脑幕的根 部内含有脑硬膜静脉窦,接受来自脑的静脉血。4. 4. 脑脊髓液脑脊髓液 无色透明的液体,由侧脑室、第3脑室和第4 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充满于各脑室和脊髓中央管,通过第4脑室脉络丛上的孔进入蛛网膜下腔。蛛网 膜下腔内的脑脊髓液通过硬膜窦而归入静脉。脑脊 髓液与位于硬膜下腔的

18、淋巴,共同起保护和营养 脑、脊髓的作用。 外周神经简称神经,白 色,呈带状或索状,由联系于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之间的 神经纤维和神经节所组成,神经纤维包括运动神经元的轴 突和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 在光镜下观察,有的神经纤维有髓鞘,称为有髓纤维; 另一些是无髓纤维,但在电镜下观察,无髓纤维也有较薄 的髓鞘。 外周神经借神经根与中枢神经相联系。神经根有两 类,一类为感觉根,由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其神经 元的胞体集中于感觉根上,形成结节状,称为神经节。另一类为运动根,由脊髓的腹侧柱内或脑运 动核的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组成。 根据神经的功能性质,可分为3类 感觉神经感觉神经(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

19、将感觉冲动由器官传向中枢的神 经。 运动神经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将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向效应器而 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 混合神经:混合神经:既有感觉神经纤维,又有运动神经纤维构成神经。根据分布的不同,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和骨骼肌,自脊髓发出的为脊神经,自脑发出的为脑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腺体和心血管,又称植物性神经,根据其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脑神经 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 经,共有12对,其中有的是感觉神经,有的为运动 神经,有的是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的混合神 经。12对脑神经名称为: . 嗅神经嗅神经 ,.视神经视神经

20、,.动眼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 外展神经,外展神经, .面神经面神经 ,.前庭耳蜗神经前庭耳蜗神经 ,.舌咽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 副神经,副神经, . 舌下神经舌下神经 脊神经为混合神经,在椎间孔附近由背侧根(感觉根)和腹侧根(运动根)聚集而成,它由椎间孔或椎外侧孔伸出,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背侧支分布于脊柱背侧的肌肉和皮肤;腹侧支分布于脊柱腹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分布于肌肉的为肌支,分布于皮肤的为皮支。 脊神经按部位分为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荐神经和尾神经。颈神经颈神经:为第2对颈神经腹侧支的分支,穿过臂头肌,沿颈静脉向后伸延,分

21、出小支至腮腺部、喉部的皮肌和皮肤,并有一支向前至下颌间隙。2. 膈神经膈神经:为膈的运动神经,来自第5、第6、第7颈神经的腹侧支。膈神经沿斜角肌的腹侧缘向后伸延,经胸前口入胸腔,沿纵隔向后伸延,分布于膈。 3.肋间神经肋间神经:肋间神经位于肋间隙,沿肋骨后缘向下伸延,与同名血管并行,分布于肋间肌、腹肌和皮肤。第l和第2胸神经的腹侧支主要参与形成臂神经丛。 4. 髂下腹神经髂下腹神经:为第l腰神经的腹侧支,分为浅深两支,均分布于腹壁肌肉、皮肤及膝 关节外侧的皮肤。5. 髂腹股沟神经髂腹股沟神经:为第2腰神经的 腹侧支,主要分布于腹壁肌肉、皮肤。 6. 生殖股神经生殖股神经:为第2、第3、第4腰神

22、经的腹侧支,沿腰肌间下行,向下伸延穿过腹股 沟管,公畜分布于睾外提肌、阴囊和包皮;母畜分布于乳 房。7.阴部神经阴部神经:来自第24荐神经的腹侧支,开始沿荐结节阔韧带的内侧面向后下方伸延,分出侧支分布于尿道、肛门、会阴及股内侧皮肤以后,绕过坐骨弓成为阴茎背神经,沿阴茎背侧缘向前延伸分布于阴茎和包皮。在母畜,则为阴蒂背神经,分布于阴唇和阴蒂。8.直肠后神经直肠后神经:来自第4、第5(牛)或第3、第4(马)荐神经的腹侧支,有一两支,在阴部神经背侧,沿荐结节阔韧带内侧面向后向下伸延,分布于直肠和肛门。母畜还分布于阴唇。 臂神经丛由第6、第7、第8颈 神经的腹侧支和第1、第2胸神经的腹侧支组成,经 斜

23、角肌背腹侧两部之间穿出,在肩关节的内侧,主要分布于前肢,分出下列分支: 肩胛上神经肩胛上神经, 肩胛下神经肩胛下神经 , 腋腋神经神经 , 胸肌神经胸肌神经, 肌皮神经肌皮神经 , 桡桡神经神经 尺神经尺神经 , 正中神经正中神经 牛牛 前前 肢肢 和和 头头 部部 神神 经经 腰荐神经丛由第4-6腰神经和第1-2 荐神经的腹侧支构成,位于腰荐部腹侧,发出分支到后肢 (1)股神经)股神经 由腰荐神经丛前部发出,其 纤维主要来自第4、第5腰神经的腹侧支,经腰大肌与腰小 肌之间向后向外向下伸延,分布于股四头肌 。 (2)坐骨神经)坐骨神经 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自坐骨大孔出盆腔,经臀中肌和臀深肌之间

24、,在大转子后 方下行至股后部,向下伸延在股二头肌、半膜肌和半腱肌 之间沿途分支分布于半膜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约在股 骨中部分为腓总神和胫神经 ,分布于整个后肢。 内脏运动神经即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内脏运动神经即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经,是指分布到内脏是指分布到内脏 器官、血管和皮肤器官、血管和皮肤的平滑肌以及心肌、腺体的平滑肌以及心肌、腺体 上并控制其运上并控制其运动的神经。动的神经。(一一) 植物性神经的一般特征植物性神经的一般特征 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在功能与形态结构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在功能与形态结构上有如下区别:上有如下区别: 1.支配对象不同:植物性神经支配平滑肌、支配对象不同

25、:植物性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躯体神经则支配骨骼肌心肌和腺体,躯体神经则支配骨骼肌2. 从中枢到外周的传出过程不同:从中枢到外周的传出过程不同:躯体神经由中枢到效应器只有一个神经元,而植物性神经则要经过两个神经元。植物性神经的第1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灰质内,由它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神经纤维,伸延到中枢以外的植物性神经节中,与第2个神经元发生突触。第2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其胞体位于植物性神经节内,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节后神经元数目多,一个节前神经元能与多个节后神经元构成突触,可使许多效应器同时活动。 3.神经纤维不同:神经纤维不同:躯

26、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较粗的有髓纤维,以干的形式分布到效应器。而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是细的有髓纤维,节后纤维是细的无髓纤维,节后纤维常袢附在血管或脏器表面形成神经丛,由神经丛发出分支到效应器。 4. 意识支配:意识支配:躯体运动神经一般都受意识支配,而植物性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的直接控制,有相对的自主性。 5. 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般的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即既有交感神经,也有副交感神经(但也有一些器官只由一种植物性神经支配,如汗腺、竖毛肌只受交感神经支配)。它们对同一种器官的作用相反,在中枢的调节下,既相互对抗,又相互统

27、一,如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强,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血压降低,以维持心脏的正常活动。 植物性神经节有3类: 椎神经节或椎旁神经节:位于椎骨两侧,沿脊柱排列,如交感神经干上的神经节; 椎下神经节:在脊柱的下方,主动脉的腹侧,如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和肠系膜后神经节等; 终末神经节:位于内脏器官附近或器官壁内,如副交感神经的盆神经节和壁内神经节。 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神经纤维,可能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植物性神经节,但只在其中的一个神经节中交换神经元。椎旁神经节和椎下神经节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所在位置,终末神经节是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所在位置。 1. 交感神经的发出部位:交感神经的发出部位:节前

28、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胸段至第l-3腰节段的灰质外侧柱内。 2.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干:节前神经元发出的节前神经纤维经脊髓腹侧根至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白交通支到相应部位的椎神经节,或经过椎神经节而至椎下神经节,与其中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另一些节前纤维通过椎神经节向前、后伸延,终止于前、后段的椎神经节,因而在脊柱两侧形成两条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干可分为颈部、胸部、腰部和荐尾部。(1)颈部交感神经干:由前部胸段脊髓发出的节前神经纤维构成,沿气管的背外侧向前伸延至颅腔底面,常与迷走神经并行,称迷走交感干,与颈总动脉包在一个鞘内。(2)胸部交感干:紧贴于胸椎的腹外侧,每一节有一个胸神经节。(3) 腰部交

29、感干:沿腰小肌内侧缘向后伸延,有2-5个腰神经节,发出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灰交通支返回腰神经。腰部交感干尚发出腰内脏神经,连于 肠系膜后神经节。(4) 荐尾部交感干:沿荐骨骨盆面向后伸延并 逐渐变细,前部的神经节较大,后部的变 小,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灰交通支连荐神经和 尾神经。 1.副交感神经的发出部位:副交感神经的发出部位: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荐部脊髓。因此,可分为颅部和荐部副交感神经,其节后神经元位于其支配的器官内或附近,故节后神经纤维较短。 2. 颅部副交感神经:颅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位于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随这4对脑神经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迷走神经()是12对脑神经中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一对脑神经,在颈部与颈交感神经干并行形成迷走交感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