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3614487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1242799 上传时间:2022-04-2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4613614487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4613614487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4613614487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4613614487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613614487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目录1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2一、引言3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4三、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分析6四、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8(一)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指标测算.8(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11五、结束语.15参考文献.16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统计041 丁卫东 指导老师 白先春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以及转移原因,可以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避免引发社会问题。本文根据200

2、6年江苏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和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旨在找出影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Abstract: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constrain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t is one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3、 that must be resolved.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and the transfer reasons, can avoid the waste of labo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problems.The paper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s to identify impact of the transfer of

4、 rural surplus labor reason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 Rural Areas; Surplus Labor; Shift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递进转移,因而就业结构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克拉克在对多个国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转移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人均GDP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互动规律,推断出了不同阶段的就业构成。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初

5、期、中期、后期和发达经济初期五个阶段的比重分别为:80.5%、63.3%、46.1%、31.4%、17.0%1。2006年我国200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42.6%,说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十六大指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意味着全国农业劳动力人数要从2006年的42.6%下降到30%以下。有学者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农业劳动力将下降到25%和20%2。据2001年世界经济年鉴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接近的印度尼西亚、科特迪瓦、圭亚那、洪都拉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乌克兰等七个国家中,除

6、巴布亚新几内亚外,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都比中国大约少25%,即中国农业领域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农业劳动力未得到合理配置3。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4。要将其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可谓任重道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其关键又在于农村的收入低、负担重、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084元,而农民可用的纯收入只有5813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到8271元。如何缩小这一差距?第一,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投入和生产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很难办到,由于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和市场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决定,农业的生产率提

7、高速度永远赶不上工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工业领域可能靠一个技术更新,使生产率成倍提高,农业不可能有这个前景。农业技术进步有一个客观规律,它所能导致的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总是不断趋近一个极限。第二,中国农民主要生产粮食,而中国的粮食价格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价格,玉米、小麦等产品的价格有时还高于国际价格,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增收的空间十分狭小。第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协议规定,中国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24737.0亿元,它的8.5%是2102.645亿元,即使全部补贴给7.3亿农民,人均可提高288元,相对于2002年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8

8、271元是微不足道的4。而且对农民补贴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显然不可能。政府补贴不可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甚至连彻底摆脱贫困都难,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且可持续的办法,就是把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留守农业的劳动力人均可利用土地等资源增加,而且转移出来的农民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了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的价格会相应提高,几个方面都可以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中外发展的经验也一再证实,能够使农村人口的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差距不会扩大甚至越来越小的有效措施就是减少农业从业人员。任何一个在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大量集中

9、在农村,但是工业化、现代化后,农村、农业人口通常都在5%以下。欧洲、美国如此,东亚的国家也是如此。如日本在1950年时,务农人口还占48%,到现在只有3.9%;韩国1950年农村人口达到74.3%,现在只有8.8%左右5。我国别无选择地也要经历这一过程。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江苏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数量在逐年减少,但相对于农村地区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2006年江苏省农村劳动力2665.48万人,除去农业生产所需和已转移劳动力,仍有

10、至少600万以上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几年,江苏仍将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高峰期,每年将有近60万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江苏省政府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驱动器,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6:(一)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增速快。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1992年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迅速增加。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1998年以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1、的步伐加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 (二)劳务输出减缓,向省内、苏南比重提高,省外和境外比重下降。2006年在转移劳动力中,劳务输出总量达到了730.09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速回落了3.73个百分点。全省就地转移788.1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速加快了0.9个百分点。 2006年在全省730.09万人劳务输出中,其中输向省内的436.38万人,占59.77%;省外282.62万人,占38.71%;境外11.08万人,占1.52%。与2006年初相比,人数分别增加了23.28万人、7.42万人和0.18万人,比重除省内增加0.69个百分点外,省外和境外分别下降了0.65和

12、0.04个百分点。这表明一方面积极主攻省内市场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另一方面努力拓展省外和境外市场的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6年在省外,吸纳江苏最多的4个省(直辖市)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约占输向省外总量的30.8%、8.8%、7.6%和6.7%;与年初相比上海市增加了0.6个百分点,北京市持平,广东省和浙江省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在省内,苏南已成为吸纳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在输往省内436.1万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中,62.7%的劳动力输往苏南地区。 (三)市场化、自发转移仍是主渠道。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靠自发和亲属介绍,占转移总量的81.6%

13、;有组织转移的比例为13.3%;其他占5.1%。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42个百分点和提高1.32、0.01个百分点。 (四)转移劳动力受培训比例进一步提高。2006年在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实际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人数比重达到33.76%,较年初提高0.16个百分点。劳务输出人员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重达到了50.1%。一方面说明各级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对劳动力素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五)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有所减少,签定劳动合同比例提高。各地对民工权益的维护力度大幅加大,民工权益得到了一定保护,特别是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有所下降。 (六)返乡创业

14、在苏中、苏北已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今越来越多的民工都开始回乡创业,一股外出民工返乡创业潮正在苏中、苏北涌现。(七)农民增收主渠道地位进一步突出。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全省34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江苏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830.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9.7元,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60.9元,增加217.9元,增长16.2%。在工资性收入中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497.6元,增加78.6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额中57.4%来自于工资性收入。 三、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15、转移的因素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主要因素是一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因素;二是在制度因素;三是劳动力自身因素。关于经济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众多学者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高国力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两个方面,它们都是研究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经济变量;蔡昉认为应从具有较低的务农收入的农民最有可能作出转移决策这一角度出发【7】;高立金认为除了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外,还应该有一个转移后农民生活保障基金【8】;蔡昉、都阳认为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贫困同时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而周天勇同意

16、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他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也要比托达罗分析的要高【9】。也就是说,城市化率,农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因素都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蔡昉的“预期收入或者人力资本禀赋对转移动力的解释都是不充分的,制度改革对于促进劳动力转移应更为重要” 【10】;农业部课题组的“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户籍制度背后是城市用工制度和城市旧有福利体制的改革;周泽炯的“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

17、快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和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社会保障制度。”,他认为,要遵照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人均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剩余率等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11】。劳动力自身因素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在教育方面,赵耀辉得出的结论是正规的教育对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很小,但对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有显著影响。在一个农户水平的他还认为,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做出决策有显著的负影响;陈迪平分析了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其反对发展中国家的思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吻合,中国的教育很落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经济发展,也给农村

18、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现实困难;白南生发现,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越高,技术能力越强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越高,他认为劳动者的素质高低、技能水平是决定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关键因素【12】;申培轩在“个人素质是影响劳动力个体转移心理的重要因素”一文中指出,在劳动力转移这一个体行为中,客观环境如工业化的“拉力”和农业的“推力”,并不直接对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而是客观环境对劳动力的心理过程,如愿望、态度、预期等产生影响,进而产生转移行为。他认为,不了解劳动力个人的心理要求,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训工作,让他们没有充分的心理、能力等素质准备,而实行主观性或强迫性转移,则不会出现有效的劳动力转移

19、。因此,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必须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四、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一)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指标测算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总劳动力的比。本文用如下公 式13计算:。公式有如下方法得出:用表示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数量和农村人口数量,我们分别用A和B来表示。于是就有下列公式: (1) 其中,表示城市化率的增量,即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后(称考察期)的城市化率减去基期城市化率;、和分别表示基期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即城市人口增量)。由于,所以,那么,。

20、将其代入(1)式可得出: 由此可以推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率为: 其中为1990年的城市化率,即以1990年的城市化率为基期城市化率=12.6%根据上述公式,和200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可以计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如表1。表1:江苏省转移劳动力比重测算年份城市化率农村转移劳动力比重19910.2320.020819920.2380.028619930.2400.031919940.2470.041019950.2730.078419960.2730.078719970.2990.117619980.3150.144519990.3490.204320000.4150.340220010.

21、4260.365920020.4470.417720030.4680.472920040.4820.512920050.5050.583820060.5190.6299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年)和上述公式计算得到2、农业劳动力剩余率:农业劳动力剩余数量和农业总劳动力数量的比值。要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必须确定劳均耕地面积。费孝通在苏南调查研究后认为,每个劳动力可耕9.9-15亩耕地时,收入可超过务工收入;袁守启在中国未来20年的劳动力就业与流动一文中认为中国在90年代末的耕地水平大体介于印尼和韩国之间,每个劳动力平均可耕5.7-10.2亩土地;周天勇在中国就业、再就业与劳动力

22、转移的趋势和出路中,认为早在1952年,农业的劳均耕地面积就为12.23亩/劳动力。即使假定1952-1980年期间没有增长,但80年代以后,随着农用机械和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劳均耕地面积肯定有很大提高。1997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对于1957年增加了348倍,因此他保守地估计当前为19-23亩/人左右。上述三种估计数据有所差异,相对而言,第二种比较保守。本文采取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平均值,即劳均耕地面积为15-23亩之间,以当年的耕地面积除以这个数值便可得到农业劳动力需要量。此外,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种植业(经验数据表明,种植业占农业劳动力的95%),这里我们沿用“以种植业剩余劳动力代

23、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常用做法。根据上述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公式14如下:其中,为剩余劳动力,为农业劳动力,为劳均耕地面积(本文取15-23亩的平均值,即=1.3公顷),为年耕地面积。根据200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得出江苏省农业劳动力剩余率如表2。表2:江苏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测算年份农业劳动力(万人)t年耕地面积(千公顷)农业剩余劳动力(万人)农业劳动力剩余率19912405.684549.971935.40.804519922337.934521.771873.20.801219932228.064495.661770.830.794719942131.654464.001681.68

24、0.788919952057.084448.311612.050.783619962014.065061.701523.990.756619971981.545055.671493.560.753719981946.495036.541461.740.750919991908.645024.221426.730.747520001890.965008.391411.150.746220011813.624974.121340.310.739020021734.174905.021270.150.732420031608.724858.341154.560.717620041506.134795

25、.191061.960.705020051420.694780.37981.930.691120061360.304743.00927.430.6817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年)和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由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的指标主要有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第一产业比重、城市化率、农业剩余劳动力。表3: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及其影响因素年份农村转移劳动力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农业劳动力剩余率人均耕地面积(千公顷)第一产业比重城市化率19910.02089210.80452613.350.2150.23219920.028610610.80122

26、673.350.1840.23819930.031912670.79472766.680.1640.24019940.041018320.78892806.680.1690.24719950.078424570.78362886.680.1680.27319960.078730290.75663307.870.1650.27319970.117632700.75373298.930.1550.29919980.144533770.75093288.720.1450.31519990.204334950.74753338.330.1350.34920000.340235950.74623383.

27、540.1220.41520010.365937850.73903424.990.1160.42620020.417739960.73243622.190.1050.44720030.472942390.71763948.040.9300.46820040.512947540.70504225.390.0910.48220050.583852760.69114517.110.0800.50520060.629958130.68174833.040.0710.519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年)和上述计算得到(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1、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与其

28、相关因素的相关分析根据表3,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为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第一产业比重,城市化率,农业剩余劳动力,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分析整理结果如表4:表4: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比重量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R)指标农民人均收入第一产业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0.924-0.735-0.845指标城市化率农业劳动力剩余率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0.9940.526由表4数据可知,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成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正相关,表明不同地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重下降;第一产业GDP 占总GDP 比重

29、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负相关,表明第一产业GDP 占总GDP 比重越高, 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就越低;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负相关,表明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上升; 城市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正相关,城市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水平越高,越能为农民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转移的数量也就越多; 农业劳动力剩余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负相关,说明农业从业人员越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越多,及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越程度越高。要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比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能量”大小的主要标志之一,提高农民收

30、入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储备潜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仅有转移动机是不够的,因为即使城乡差距很大,但相对收入过低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支付高昂的转移成本,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储备“支付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2)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一是劳动密集度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二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弹性较大,既可容纳高素质劳动力,又可以吸收低素质劳动力;三是资本有机构成低,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按等量投资计算,有更大的吸纳就业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旺盛。如农业产业化要求提供多方面的产前

31、、产中、产后服务;农村工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要求信息、交通、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行业相应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推动饮食商业、文化娱乐、旅游等行业的繁荣与兴旺。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因此,应抓住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阴。(3)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农村内部应在第一产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的分化,实现离土不离乡的过渡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离土离乡的终极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实现最终须通过农村城镇化。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农

32、村建制镇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集规模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质量差依然是一大现实问题。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我国今后要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的生产引导和科学技术上的支持,农村家庭经营户不仅可以因为提高农产品质量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而且会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不断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伴随着农业经济对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支持,也伴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发展,使得农业和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因此,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

33、业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替代传统农业产业工具的过程,这会使得农业生产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增加,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与其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考察上述各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Y与农民人均纯收入X1,人均经营耕地面积X2,第一产业比重X3,城市化率X4,农业劳动力剩余率X5,用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PASS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X1,人均经营耕地面积X2,第一产业比重X3,城市化率X4,农业劳动力剩余率X5的t值分别为t1、t2、t3、t4、t5,其值分别为0.429、2.567、4.91

34、3、28.662、0.400,其中X3、X4通过t检验。F值为901.483,通过F检验。R=0.972表明模型拟合较好。D.W.=0.827所以得出该模型为: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93,表明上述变量可以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的99.3%,根据T检验值的大小对上述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的影响作依次排序:城市化率、第一产业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力剩余率。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的主要原因,各变量解释程度,对模型进行逐步回归。第一步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化率这一变量可以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的97.2%;第二部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化率和第一产业比重这两个比重可

35、以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的99.3%。这清楚说明城市化率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的首要原因,第一产业比重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第二原因。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要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首先要提高城市化率和减少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政府要建立积极的政策制度,构建良好的农民工生存发展环境,促进城市化发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可以推动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快职业农民变工商业者进程。一是加快城市建设。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房地产业强势发展,加快建设重庆北部地区中心城市,并积极向大城市跨越,打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集

36、聚地。二是加快小集镇建设。优先发展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土为主”转向“离土离乡”为主,转移到小城镇就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比重。实行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规模化,降低农业成本,吸收富余劳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旺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推动饮食商业、文化娱乐、旅游等第三

37、产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五、结束语农民工是当前社会转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在现阶段的二元制社会中,他们是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建设中,成为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但又没有城市职工、居民应有的同等待遇。这种状况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发展中形成诸多问题。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出这样的建议来解决这一问题,首要任务是加快城市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融入城市的归属感;加强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多层次化的进行城市化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支持农村一二产业的发展。对农业经营进行现

38、代化,规模化,降低农业成本。此外,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重视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问题;同时将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童孔玲.对宜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思考A.宜昌市统计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编C.宜昌市:宜昌市统计学会,2003.2张文显,张洪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12-15.3牟子平,吴文良.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J.职业技术教育,2004,(9).16-19.4林毅夫.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转移农村人口J.职业技术教育,2004,(9).24-2

39、6.5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J.职业技术教育,2004,(9).30-356赵金水.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新变化EB/OL. ,2007-12-19.7高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J,南开经济研究,1995,(2):27-32.8蔡昉.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经济学,1996,(2):32-35.9高立金.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农业技术经济,1997,(5):35-38.10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4):44-51.11周泽炯.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40、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56-59.12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37-42.13郭慧伶. 论城市化与农民增收EB/OL. 14王瑞.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2007年.15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01-04.-下面是赠送的excel操作练习 不需要的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Excel 2003部分)1. 公式和函数1.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10.xls;(2)利用函数计算每个人各阶段

41、总成绩,并利用函数计算各阶段的平均成绩;(3)“平均成绩”行数字格式都为带一位小数(例如0.0)格式;(4)同名存盘。步骤:a) 文件在各阶段总成绩单元格内,点插入,点函数,在对话框中选择求和函数“SUM”,在对话中Number1内点右侧的按钮,将出现另外一个对话框,在文件中选择需要求和的单元格,然后点该对话框的右侧按钮,点确定(完成一个总成绩求和后,利用填充柄完成其他的总成绩求和,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在平均成绩单元格内,点插入,点函数,选择算术平均值函数AVERAGE,出现对话框后,采用求和时的相同方法,完成操作选中平均成绩行,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点数字,在分类项下点数值,设小数位为1,b)

42、 确定保存2.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13.xls;(2)根据工作表中给定数据,按“合计=交通费+住宿费+补助”公式计算“合计”数,并计算交通费、住宿费和补助的合计数;(3)所有数字以单元格格式中货币类的“¥”货币符号、小数点后2位数表现(如:¥2,115.00格式);(4)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13.xls在合计下的一个单元格内输入“=交通费(在该行的单元格,假如说是E3)+住宿费(同上)+补助(同上)”,回车(其他的合计可以采用填充柄完成,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利用求和函数,参考1中的方法完成交通费、住宿费和补助的合计选择文件中的所有数字单元格,点右键

43、,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点货币,选择货币符号为“¥”,设置小数点后为2位,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3.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xls;(2)根据工作表中数据,计算“总成绩”列的数据。总成绩=一阶段成绩0.3+二阶段成绩0.3+三阶段成绩0.4;(3)“总成绩”列数据格式为小数点后2位小数(例:6.20);(4)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xls在总成绩下的一个单元格内输入“=一阶段成绩(在该行的单元格,假如说是E3)*0.3+住宿费(同上)*0.3+补助(同上)*0.4”,回车(其他的合计可以采用填充柄完成,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选中总成绩列的数据单元格

44、,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点数值,设置小数点后为2位,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4.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3.xls;(2)计算“审定费”和“税后款”,“审定费=全书字数10003,税后款=审定费-审定费5%”;(3)利用菜单将“审定费”和“税后款”列格式设置为货币类的“¥”货币符号、小数点1位(例¥1,280.0);(4)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3.xls在审定费下的一个单元格内输入“=全书字数(在该行的单元格,假如说是E3)/1000*3”,回车(其他的审定费可以采用填充柄完成,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在税后款下的一个单元格内输入“=审定费(在该行的

45、单元格,假如说是F3)-审定费*5%”,回车(其他的税后款可以采用填充柄完成,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选中审定费及税后款列的数据单元格,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货币,选择货币符号“¥”,设置小数点后为1位,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5.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8.xls;(2)利用函数计算“总成绩”,利用公式“平均成绩=总成绩3”来计算“平均成绩”;(3)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8.xls在总成绩下的一个单元格,点插入,点函数,在对话框中选求和函数“SUM”,在对话中Number1内点右侧的按钮,将出现另外一个对话框,在文件中选择需要求和的单元格,然后点该对话框

46、的右侧按钮,点确定(完成一个总成绩求和后,利用填充柄完成其他的总成绩求和,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在平均成绩下的一个单元格内,输入“=平均成绩(在该行的单元格,假如说是B3)/3”,回车(其他平均成绩可以采用填充柄完成,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保存文件本题完成6.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1.xls;(2)利用公式计算每个项目的“合计”;(3)“合计”列数据的格式和其它数据的格式相同;(4)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1.xls在合计下的一个单元格,点插入,点函数,在对话框中选求和函数“SUM”,在对话中Number1内点右侧的按钮,将出现另外一个对话框,在文件中选择需要

47、求和的单元格,然后点该对话框的右侧按钮,点确定(完成一个总成绩求和后,利用填充柄完成其他的总成绩求和,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利用格式刷将合计的列的数据格式刷成与其他数据格式相同的格式(使用格式刷的方法是,先选中合计列外的其他任意一个单元格,点格式刷,然后再点需要刷成该样格式的单元格即可)保存文件本题完成7.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6.xls;(2)计算出“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总额;(3)“净资产收益率”行以保留三位小数的百分数形式表现(如:32.310%);(4)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6.xls在净资产收益率下的一个单元格,输入“=净利

48、润(在该行的单元格,假如说是B3)/净资产总额”,回车(完成一个单元格后,可以利用填充柄完成其他的单元格的操作,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选中净资产收益率列下的数据单元格,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单百分比,将小数位数设为3位,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8.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7.xls;(2)分别利用函数计算出“总成绩”、“平均成绩”;(3)平均成绩设置带两位小数格式(例如:78.00);(4)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的excel-7.xls文件在总成绩对应的单元格内,点插入,点函数,在对话框中选择求和函数“SUM”,在对话中Number1内点右侧的按钮,将出现另外一个

49、对话框,在文件中选择需要求和的单元格,然后点该对话框的右侧按钮,点确定(如果有多个总成绩项,完成一个总成绩求和后,利用填充柄完成其他的总成绩求和,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在平均成绩对应的单元格内,点插入,点函数,选择算术平均值函数AVERAGE,出现对话框后,采用求和时的相同方法,完成操作选中平均成绩对应的单元格,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点数字,点数值,设小数位为2,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9.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16.xls;(2)计算出“全套优惠价”,公式为:全套优惠价裸机价+入网费-送话费;(3)所有数字都以单元格格式中货币类的“¥”货币符号、小数点后1位小数表现(如:¥1,

50、450.00);(4)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16.xls在全套优惠价对应的单元格,输入“=全套优惠价裸机价(在该行的单元格,假如说是B3)+入网费(同上)-送话费”,回车(如果有多个全套优惠价项,可以利用填充柄完成,也可以重复上面的顺序)选中所有的数字单元格,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点货币,选择货币符号为“¥”,设小数位为2位,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10.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71.xls;(2)利用函数计算奖金项的值,公式是“满工作量为40,满工作量的奖金为800元,工作量不足的奖金为600元”;(3)利用公式计算实发工资项的值,公式是“实发

51、工资为基本工资加奖金,再减去住房基金和保险费”;(4)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71.xls选中奖金项下的一个单元格,点插入,点函数,点IF函数,在对话框中,第一个条件格式内输入“该行工作量项下的单元格(比如是E3)=40(即E3=40)”,在true内输入800,在false内输入600,确定(其余行可以采用填充柄完成,或重复上述的顺序)选择实发工资项下的一个单元格,输入“=基本工资(在该行的单元格名)+奖金(同上)-住房基金(同上)-保险费(同上)”,确认(回车)(其余单元格采用填充柄完成,或重复上述顺序)保存文件本题完成11. If函数的应用:根据教师工作表教师职称确定

52、其职务津贴练习Excel2003P140:Excel2003电子表格的编辑操作2. 排序3.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4.xls;(2)在B4单元格内键入数字“45637”;(3)表格所有数字格式为带1位小数格式(如:23456.0);(4)将Sheet1的所有内容复制到工作表Sheet2的相应单元格内,并以“电器”为关键字,对四个季度所有数据递减排序;(5)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4.xls点B4单元格,输入“45637”选中表格内的所有数字格式,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设小数位为1,确定全选SHEET1(即当前的文件),点复制,点开SHEE

53、T2,点当前页面的左上角的单元格,点粘贴点“电器”单元格,点表格,点排序,主要关键字下选择电器,点降序,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4.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9.xls;(2)根据工作表中数据,在B4单元格内键入数据“2580”;(3)表格数字数据设置为“0,000.0”的格式;(4)以“1997年”为关键字,对不同规格所有相应数据进行递减排序;(5)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9.xls点B4单元格,输入“2580”选中表格内的所有数字格式,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值,设小数位为1,点使用千分分隔符为有效,确定点“1997年”单元格,点表格,点排序,主要

54、关键字下选择1997,点降序,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5.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33.xls;(2)根据工作表中数据,在E4单元格内键入数据“商务出版社”;(3)将SHEET1所有内容复制到工作表SHEET2的相应位置,并以“单价”为关键字,递减排序;(4)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33.xls点E4单元格,输入“商务出版社”全选SHEET1(即当前的文件),点复制,点开SHEET2,点当前页面的左上角的单元格,点粘贴点“单价”单元格,点表格,点排序,主要关键字下选择单价,点降序,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6.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3.xls;

55、(2)根据工作表中数据,在A4单元格内键入数据“李四”;(3)“总成绩”列数据都设置为带一位小数格式;(4)将所有内容复制到SHEET2工作表中相应单元格,并以“总成绩”为关键字递增排序;(5)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3.xls点A4单元格,输入“李四”选中总成绩列的全部数据,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点数值,设小数位为1位,确定全选SHEET1(即当前的文件),点复制,点开SHEET2,点当前页面的左上角的单元格,点粘贴点“总成绩”单元格,点表格,点排序,主要关键字下选择总成绩,点升序,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7.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36.xl

56、s;(2)根据工作表中数据,在A4单元格内键入数据“狮子座”;(3)A4单元格数据格式与该列其它相应数据格式保持一致;(4)将SHEET1的所有内容复制到SHEET2中,并以“赤纬(度)”为关键字,递减排序;(5)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36.xls点A4单元格,输入“狮子座”选中A4单元格所在列的其他单元格,点格式刷,点A4单元格全选SHEET1(即当前的文件),点复制,点开SHEET2,点当前页面的左上角的单元格,点粘贴点“赤纬(度)”单元格,点表格,点排序,主要关键字下选择赤纬(度),点降序,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8.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1.xl

57、s;(2)根据工作表中数据,在B5单元格内键入数据2719840;(3)B列、C列数字都以单元格格式中货币类的“¥”货币符号、小数点后2位小数表现(如:¥3,200,000.00”);(4)将所有内容拷贝到SHEET2中相应位置,并按关键字“增长率”递减排序;(5)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1.xls点B5单元格,输入“2719840”选中B、C列下的数字(单元格),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点货币,设货币符号为“¥”,设小数点位为2位,采用千分隔符,确定全选SHEET1(即当前的文件),点复制,点开SHEET2,点当前页面的左上角的单元格,点粘贴点“增长率”单元格

58、,点表格,点排序,主要关键字下选择增长率,点降序,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9.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30.xls;(2)根据工作表中数据,在C4单元格内键入数据“3650”;(3)所有数字所在格式为0,000.0格式;(4)将SHEET1的所有内容复制到SHEET2相应单元格并以“木材”为关键字,递减排序;(5)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30.xls点C4单元格,输入“3650”选中所有数字单元格,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点数值,设小数位为1位,采用千分隔符,确定全选SHEET1(即当前的文件),点复制,点开SHEET2,点当前页面的左上角的单元格,

59、点粘贴点“木材”单元格,点表格,点排序,主要关键字下选择增长率,点降序,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10.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7.xls;(2)根据工作表中数据,在B3单元格内键入数据“1000200015”;(3)设置报价列数据带1位小数格式;(4)将所有内容复制到工作表SHEET2的相应位置,并以“报价”为关键字,递减排序;(5)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7.xls点B3单元格,输入“1000200015”选中报价列下的数字单元格,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点数值,设小数位为1位,确定全选SHEET1(即当前的文件),点复制,点开SHEET2,点

60、当前页面的左上角的单元格,点粘贴点“报价”单元格,点表格,点排序,主要关键字下选择报价,点降序,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11.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2.xls;(2)根据工作表中数据,在E8单元格内键入数据40115.7;(3)“房价款(元)”列数字都以单元格格式中货币类的“¥”货币符号、小数点后2位小数表现(如:¥44,886.20);(4)将所有内容拷贝到SHEET2中的相应单元格内,并按关键字“房价款”递增排序;(5)同名存盘。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22.xls点E8单元格,输入“40115.7”选中“房价(元)”列下的数字单元格,点右键,点设置单元格格式,点数字,点货币,设货币符号为“¥”,设小数位为2位,确定全选SHEET1(即当前的文件),点复制,点开SHEET2,点当前页面的左上角的单元格,点粘贴点“房价款”单元格,点表格,点排序,主要关键字下选择房价款,点升序,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12. 图表13. (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