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1148133 上传时间:2022-04-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管理论文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 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现代企业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存在着多角度的认识和解释,也因此带来不同的管理过程和结果。“以人为本”观念的确立过程,同人们对人性

2、的本质和内涵的认知过程相互映证。反映在企业管理中,就是从“以物为本”、“以资为本”观念向“以人为本”观念的转变。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顺应人性本质内涵的管理。关键词 人性内涵 管理 以人为本一、“以人为本”理念发展历程考察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性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性,一个是物性,人性是相对于神性和物性而言的。因此,无论是在国家治理,还是在企业管理中,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重心是不一样的。大致说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3、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从管理的领域看,“人本”思想的发展是相对于“资本”思想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的不断积累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企业谋利的最主要手段,再加上资本的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的相对剩余,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就必然是从属于资本的。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也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企业越来越清楚地

4、认知到人对企业生产率,以及利润目标的贡献,“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更是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逐渐地,“人本主义”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就应运而生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是和发展观结合在一起论述的。其核心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手段,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二、人性内涵的认知差异在管理实践上的差异关于人性的论述,主要来自于伦理学层面和哲学层面的论述。伦理学层面的人性论,包含了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这几种理论之争

5、一直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成为学界提出人性论时关注的核心,几乎被不加怀疑地当作了人性论的主要内容,这一层面的理论主要回答了“人性的好坏”问题。早期企业管理者,对人性的认知更多的基于伦理学层面的善恶论。无论是持性善论还是持性恶论的管理者,由于缺乏对人性本质的认识,或惩恶,或扬善,或德治,或法治,人类的管理实践依托于价值判断,在操作中极易陷入极端,无法获得最优的管理效果。也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管理就无法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更多的只能是迷失在“以物为本”、“以资为本”的迷宫里 。哲学层面对人性的论述,强调对人性的本质内涵的认知,即人之所以成为人,人与万物区别之所在的根本是什么?回答的是“人性

6、是什么”的问题。在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上,各个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流派都基本认同人性的本质有自由、心智、创造性三层内涵,具有相同、天生、变易的特点。人性本质的“自由”内涵,是指在面临不同的可能性时,不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而是由行动者的意志来抉择的能力。“心智”内涵,是指人具有良心、道德和善恶是非感,以及进行思考、谋划和表达等等理性活动的能力。“创造性”内涵,是指人通过有意识地改变事物状态或重新组合质料或赋予新的形式来造成新的事物的能力。人性本质的相同性特点,指这三重本质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具备。天生性特点不是要否认人性的形成就个人而言有“后天”或“环境”的影响,而是强调人类只要还实存于这个世界上,就

7、不能不抉择,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创造,这就是人类的命运,就是人类从世界本源所获得的共同的赠礼,即其天生性。人性本质的变异性特点指人的这三重性质本身就意味着人及其行为的不可预测性、非齐一性、不固定性、未完成性,以及价值上的不确定性。简要而言,人是未完成的,永远处于变易之中的。对于人,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人不可肯定。惟一已经完成的一点,是人并未完成。人永远处于过程之中,处于从过去向未来,从可能性向现实性,从实然向应然,从事物向理想,从实存向存在的过渡中。哲学层面对于人性本质内涵的认知,相对于伦理学层面对人性的价值判断,应该是第一位的。现代管理之所以从“以资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一个重要的观念上

8、的转变,就在于从人性的本质认识出发,认识到人的价值所在,从而超越了传统的善恶判断。使人从管理的对象,升华成为管理的目的和手段。“以人为本”也成为企业管理理念的共识。三、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顺应人性的本质内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顺应人性的本质,进行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我们认为,在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其理论架构的一个重要基础,应该是从人性本质内涵出发,明确管理的三重使命。1.针对“自由”内涵,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使命是要帮助人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超越,也就是帮助人达到孔子所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在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发展目标的阐述就

9、不应简单停留在初级层次的销售、利润等经济目标上,也不能满足于从协调社会、企业、顾客关系提出的中观层面指标,而应该是以满足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发展为诉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结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得到经典的论证。为满足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和提供实现这一追求条件和环境。而企业使命的归纳、提炼和个性化描述,其实质就是唤起员工人性中的“自由”本质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凝聚而成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样,“双因素”理论强调增加员工满意的途径是增强员工在成就、信任与认可、工作内容、责任、业绩、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激励,其实质就是顺应了人性本

10、质中的“自由”内涵,与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追求相契合。2.针对“心智”内涵,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使命就是要帮助人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人认识规律的能力、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思考的能力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揭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的五项修炼被誉为开拓了“管理的新典范”。第五项修炼及其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实践,成为全球管理的新趋势。这一理论的成功及其实践证明,顺应人性本质的“心智”内涵,通过“五项修炼”的融合,引导出进步的新观念,使组织和个人实现“日新又新”,不断创造未来。3.针对“创造性”内涵,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使命就是要为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11、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保护人的创新意识、鼓励人的创新精神、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人性本质的“创造性”内涵和“心智”内涵是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论断,就是对人性本质“创造性”内涵和“心智”内涵是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最好注脚。在呼唤创新、鼓励创新的21世纪,创新能力是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普遍 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基于人性内涵的以人为本管理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

12、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共识。而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能够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根本上又取决于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过程中,顺应人性本质的“创造性”内涵。总之,在顺应人性本质三重内涵的基础上,兼顾其相同、天生和变易的特点,就可以在管理实践的各个层面构建起和谐的氛围,如和谐的员工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地企业内外沟通机制,员工和企业的相互忠诚,员工和企业的互动成长,人性化的薪酬体系,员工参与的企业管理,富有“人情味”的企业文化等,获得最优的管理效果,真正贯彻落实“以

13、人为本”的理念。参考文献:1美马克A.卢兹/肯尼思勒克斯 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漆思:现代性的命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何国栋:以人为本与现代企业管理M.文汇出版社.20054何苗:儒家思想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启示J.集团经济2007年第2期下旬刊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

14、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

15、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16、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