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大众化应用分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1116594 上传时间:2022-04-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时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大众化应用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时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大众化应用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新时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大众化应用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大众化应用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引言:现代社会,信息量剧增,人们对于信息及时性、准确性及方便性的要求更严格,旧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符合时代要求,人们迫切需要高速性、准确性、方便性的信息通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壮大,它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网络中的重要一种。如何利用新技术完善移动互联网,增加其综合业务的开展,并向社会大众普及,使之真正成为综合信息传播媒介,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1、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应用包括移动环境下的网页浏览、文件下载、位置服务、在线游戏、视频浏览和下载等业务。随着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

2、个推动力,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并以移动应用固有的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同时,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移动网带来了无尽的应用空间,促进了移动网络宽带化的深入发展。从最初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等业务形式发展到当前的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业务形式,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长为移动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1我国移动互联网取得的成就在世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移动互联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进一步发展,自从2007年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集

3、中体现在接入方式、干线网体制、网络治理系统以及相关技术的融合上。不过,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与日韩不同,采用的是WAP协议。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多数采用WAP接入的方式。根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6.5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2.6亿个。根据用户规模、网站数量以及用户特征等方面综合判断,目前WAP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相当于传统互联网20002001年间的发展水平。作为有线电视城域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移动互联网系统技术进步明显,其规划设计思路、标准、指标、工艺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提高,都发生了很大变

4、化。原有的移动互联网系统每个小区都自成体系,属于独立、封闭的的共用系统,具有接收信号的前端、分配网络和传输渠道。随着技术的发展,前端不再是移动互联网系统必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正向双向传输方向发展,力争达到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总体技术要求。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只需广电总局增加投入,就可以实现全国贯通,相关信息产业的也随之发展壮大。2.2移动互联网的特点(1)终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移动的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2)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

5、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终端能力方面,受到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3)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4)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如手机支付业务等。3、移动互联网系统技术的大众化 从2007年至今,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分为共同系统、闭路电系统、局部联网、区域联网、整体联网五个阶段,我国移动互联网系统已经进入到相互贯通、高速发展的的时期。我国移动互联网系统发展速度很快,已建成总投资2 00亿元的各省市互联网,部分地区和省市已实现互联。目前全国移动互联网联网的省市(区)已有29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有线电视用户的数目剧增,以年千万户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联入有线电视网的约占全国电视用户的三分之一。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我国移动互联网覆盖率正不断提高,可以预见移动互联网能够像有线电视网一样大众化,一个崭新的信息化传播媒介将呈现在世人面前,移动互联网系统也会逐步普及。移动互联网目前主要业务有中心电视台传播、科学工作需要、通讯联络、因特网业务等,而且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单一业务模式向交互式多媒体综合业务网发展。 但是,我国我国移动互联网系统发展普及程度仍然偏低,据联合耐高温玻璃 iy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