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

上传人:泽*** 文档编号:81031490 上传时间:2022-04-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张 宝 宇一、城市化 ,即“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它以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和每个城市地区人口的增长这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广义的城市化概念认为,城市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 ,起始于城市的出现。另一种狭义的城市化概念认为,就世界范围而言 ,“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一种伴生现象,同时它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所谓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现象 ,并不意味着这两种现象绝对地同时发生。在一些国家,城市化可能先于工业化。笔者将巴西工业化进程的起点定位于20 世纪 30 年代 ,而它的城市化远在19 世纪初就开始了。这主要是由葡萄牙皇室驻跸巴西和随后出现的国家独立及奴隶解放所引

2、起的。19世纪中叶之后 ,咖啡经济的繁荣和铁路的修建,使城市化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和强大的物资支撑。二、葡萄牙殖民者于1500 年“发现”巴西 ,但 30 年之后才开始向巴西移民。因此,最早的一批巴西城市大多是在16 世纪 30 年代以后出现的。 如圣维森特建于1532 年 ,奥林达 ,1535年,萨尔瓦多 ,1549 年 ,里约热内卢 ,1565 年等。在葡萄牙殖民者到达后的最初30年中 ,巴西尚没有城市。在这方面,巴西的情况与西属美洲有很大的差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美洲之前,那里已存在较高的文化,已有不少人口高度集中、居民在数千人以上的城市,诸如墨西哥城、特诺奇蒂特兰城、阿兹特克,等等。葡萄牙殖

3、民者占领巴西后所建的首批城市大多位于沿海地区。“平原与沿海平地被选为建立最初的城市中心” 。这与巴西最早的城市所承担的职能有关。巴西殖民地经济是建立在出口农业基础上的。因此,城市不仅要位于农作物产区,而且其位置还要便于与港口联系。同时 ,城市的位置还要兼顾其承担保卫海岸安全的军事功能。整个 17世纪糖业周期建立的四十几座城市 ,均毫无例外地坐落在从北至南的沿海地区。这与西属美洲的情况相反。西班牙殖民者禁止在沿海建立城镇。在“建立在矿业经济基础上的西班牙殖民统治地区,因矿物开采的需要 ,城市散布于大陆内地” 。但是在随后的巴西矿业周期里,新建的城市均位于内地的矿产区。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使城市化进

4、程具有了新的特征。米纳斯吉拉斯等地区贵金属矿的发现,诱使大批采金者和作为劳动力的黑奴涌进内地矿区,从而促进了内地城镇的诞生和发展。如现今的戈亚斯城就是在 1727 年由圣保罗的寻金者建立的。它原名叫比拉沃阿,直至 1935 年之前 ,是戈亚斯州的首府。另外 ,米纳斯吉拉斯州的欧鲁普雷图(原名维拉里卡 )、马托格罗索州的库亚巴,以及圣保罗州的坎皮纳斯等,均是建于18 世纪矿业周期时的内地城市。在当时许多城市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在欧鲁普雷图的居民中,仅奴隶就有8 万 15 万人。然而 ,随着矿业周期的结束,一些城市因资金抽出和劳动力的外迁而衰败。在埃斯皮尼亚苏(Espinhaco) 山区 ,至今还

5、留存着矿业周期城镇的遗迹 ,成为巴西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特有现象。三、自 19 世纪初起 ,巴西出现原有城镇规模扩大、新城镇不断涌现的高潮。1808年 ,葡萄牙皇室迁到巴西里约热内卢。这不仅促使里约热内卢人口增加,而且其居民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欧洲建筑风格被大量引进巴西,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批各类技术人才进入城市。皇室迁驻巴西,意味着里约热内卢城已升格为葡萄牙帝国的首都,同时也吸引了巴西大庄园主纷纷进城兴建豪华住宅,以便于其参加王室活动。此外 ,皇室迁至巴西后随之而实行的巴西港口对友好国家开放政策,以及 1822年巴西在政治上取得独立 ,都极大地促进了

6、城市的发展。此时,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是“农村权力的延长 ,而成为政治权力新的中心” 。1727 年咖啡种植传入巴西北部。 约在 19 世纪中叶 ,咖啡种植业在里约热内卢州的巴拉伊巴河谷一带取得重大发展 ,咖啡业成为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随后咖啡种植业又扩展到圣保罗高原和米纳斯吉拉斯州东南部一带地区。由于国外市场需求旺盛和新的种植地域生产条件优越 ,咖啡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咖啡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和港口的建设,也带动了铁路的建设 ,铁路沿线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城镇。在18321896 年间兴起的新城镇有阿拉拉夸拉、里贝朗普雷图和包鲁等。它们的出现均与咖啡业的发展和铁路的兴建有关。1888 年

7、巴西奴隶制的最终废除,使作为自由人的前奴隶进入城市和作为替代奴隶劳动力的欧洲移民进入巴西,这两方面促进了巴西的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容量扩大。 19 世纪后半叶 ,巴西政府资助欧洲人移居巴西,充实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并为工业发展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巴西引进欧洲移民始于1819 年。这些移民中的瑞士人等在里约热内卢州的新弗里堡建立了瑞士垦殖农社区。1808 年 ,巴西帝国颁布了一项允许外国人拥有巴西土地的法令 ,为吸收外国移民进一步创造了条件。18701880年 ,移民进入巴西形成高潮。这期间大约有 400 万外国移民定居巴西。其中大部分前往咖啡产区务农,小部分留在城市务工、经商和从

8、事其他工作。除上述经济原因外,巴西政府吸收外国移民还有其政治目的,即以移民充填广袤的边疆地区 ,特别是南方地区的空白,实际上就是占领这些土地,以免被西班牙蚕蚀。截止 1889 年共和国成立 ,大约有150 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和斯拉夫人定居在巴拉那州、圣卡塔琳娜州和南里约格朗德州。由此而产生了一批新城市,诸如罗亚斯、布卢梅瑙、若因维耶等。四、在巴西城市化进程中,相继出现了一些“人工城市”,即根据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择适当的地域在短期内建设一个新城市,以取代某个已存在的城市的某些功能。在贝洛奥里藏特建成之前州府是欧鲁普雷图。它是在矿业周期兴起的一座位于山窝里的城市

9、,其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对外交通联系也比较困难。因此 ,贝洛奥里藏特被选为新的州府地址。巴西人仿造美国华盛顿的模式进行这座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它于1897年 12 月 12 日建成后 ,成为米纳斯吉拉斯州首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直至 1930 年 ,该市的功能基本上仅限于行政管理方面。40 年代初在其卫星城兴建了工业区。19401945 年 ,当巴西前总统库比契克任该市市长时,加快了市政建设,修建了公路 ,使贝洛奥里藏特市与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以及其他内地城市有了直接联系,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今日 ,贝洛奥里藏特已发展成巴西第三大城市。戈亚斯州的首府原来是戈亚斯城。该城诞

10、生于矿业周期。它的衰败不仅是由于矿业周期的结束 ,而且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远离州的经济中心,水、电供应困难。1937 年一座叫做戈亚尼亚的城市被选定为首府。随后政府对之进行了有计划的建设,1942 年建设完工。戈亚尼亚位于巴拉那伊巴河流域的辽阔高原上。该城的中心为政府机构、行政管理单位所在地;北区为工业区 ;南区为居民区。成为首府之前,它只有居民 800人 ;1950 年人口增至5 万 ,1985 年达到 90 万 ;目前戈亚尼亚有人口99 万。该城在建设巴西利亚的过程中,作为建筑材料的中转站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它是巴西中西部仅次于首都巴西利亚的第二大城市。巴西利亚是巴西历史上第三个首都。前两个

11、首都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均为远离全国地理中心的沿海城市 ,其政治与经济辐射力远远达不到中西部和其他边远地区。为使全国一体化 ,改变首都地理位置的局限,在巴西历史上曾有许多人提议把首都迁至内地中央高原地区,并一度将议案写进巴西宪法。但在很长时期里,都无法付诸实施。在库比契克任总统期间(19561960 年 ),巴西人民这一历史宿愿终成现实。巴西利亚位于中央高原,地理位置比较居中 ,可以充分发挥其作为首都的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作用,其辐射力可及边疆地区 ,因而有利于全国一体化目标的实现。五、巴西城市化过程中亦出现了大都市化现象。据巴西官方统计,全国 9个大都市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8

12、8% 。这 9 个都市依其人口数量依次为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阿雷格里港、累西腓、萨尔瓦多、福尔塔雷萨、库里提巴和贝伦。大都市化现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早已出现过。在巴西,这一现象只是在战后随着巴西工业化进展,才出现明显的发展势头。巴西学者称之为城市群。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城市与其郊区城镇组成一个既连为一体又相互独立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是一个城市长期发展的结果。从圣保罗城的发展大致可以看出巴西大城市都市化的历史进程。圣保罗城作为葡萄牙殖民者的殖民据点出现于16 世纪中叶 ,但在整个17 世纪之前 ,它只是一个远离殖民地经济发展中心的贫穷居民点。在殖民时期,大队人马以圣保罗城

13、为起点奔向内地掠夺印第安人作奴隶和寻找贵金属,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讲,巴西历史上的这种“班德兰德运动” ,对圣保罗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它由此开辟了圣保罗通向外地的交通,也促进了沿路居民点的产生。17 世纪末在米纳斯吉拉斯地区发现黄金矿后,圣保罗城成为国内外居民奔向矿区的扩散中心,因此受到皇室的重视。1711 年 ,圣保罗由一个小村镇提升为城市。18 世纪末米纳斯吉拉斯地区的矿业生产衰落之后,甘蔗种植在圣保罗地区北部得到了极大的扩大 ,圣保罗城因其地处内地与沿海地区的中间而成为货物中转站和商业中心,进一步促进了圣保罗地区的开发。蔗糖产品经圣保罗,由桑托斯港运出。在19 世纪 70年代 ,咖啡种

14、植业由巴拉伊巴河谷扩展至圣保罗高原的所谓“老西部” 地区。咖啡种植业的发展取代了蔗糖业的主导地位。这一转变使圣保罗城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动力,改变了它在巴西的经济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由于这一时期咖啡种植园所使用的劳动力发生了由欧洲移民取代奴隶的重大变化,咖啡的种植、收获以及加工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技术革新,劳动生产率也显著提高。咖啡园主获得了比以前更多利润。这些利润的一部分用于咖啡业以外的投资,促进了城市的建设。1889年圣保罗城开始架设高架桥,以满足城市中心区扩大的需要;1890年建设了第一座发电厂,电车因此得以运行。咖啡利润的增加还促使了铁路的建设,铁路把咖啡产区与圣保罗城和圣保罗城与

15、桑托斯港连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咖啡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铁路沿线城镇的涌现。19 世纪最后 10 年 ,由于相当一部分欧洲移民定居城市,圣保罗城的人口急剧增加。50 年代以来 ,圣保罗成为巴西国内移民的目的地。这些国内移民主要是贫穷的东北部地区农民,他们的到来 ,使圣保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现今所谓的大圣保罗,即圣保罗城都市地区,是由圣保罗城周围的 38 个市组成的 ,人口 1700 余万 (1990年 )。它不仅是巴西的工业区,而且也是第三世界最大的工业区。它的规模的扩大,体现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表明,城市郊区化的下一步是卫星城镇和新城市不断填充于各大城市之间。当城镇密

16、集到城市地域在一个较大范围内相互衔接时,便形成巨大城市带或城市群的格局 ,即都市地区之间相互交错而出现集合城市现象。集合城市被认为是现代城市的最高形式。在巴西 ,由圣保罗至里约热内卢的东南沿海一带,已构成集合城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大约在 18901900年间 ,里约热内卢不论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在经济发达程度上,均居各城市之首。在后来的发展中,即 19201938 年间圣保罗先后在人口和经济实力方面超过了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之间的城市带,是由两大城市在地域方面相向扩展而形成的 ,其间密布着巴西目前极为重要的许多工业城市。其中有圣保罗州的巴西航天工业中心圣若泽杜斯坎普斯 ;里约热

17、内卢州的巴西全国钢铁公司所在地沃尔塔雷东达;里约热内卢州新兴的汽车工业城雷森达。这一城市带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由于受到南方共同市场发展前景的吸引 ,国内外资金仍在不断投向这里。城市化的经验表明 ,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圣保罗城发展的特点在于,它的发展呈现出巴西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点。它的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移民进入推动的。在工业化过程中 ,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是城市化的重要促进因素,而外国移民大量迁入 ,则使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这方面,圣保罗城更具典型意义。六、自 70 年代后半期起 ,巴西生产力布局呈现出分散化趋势。政府的政策目标在于扭转地区间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结果 ,

18、19701985 年 ,巴西北部参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1倍,东北部所占比重由 11.7%提高到 13.6%,南部地区由 16.7%增至 17.1%,中西部由 3.9%增至6%;而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则由65.5%降至 59%。地区间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以及80 年代发生的债务危机 ,对全国的城市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化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进展尤为迅速。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全国9 大都市地区 ,排名居后的7 座城市的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人口增长率。这表明工业布局分散化趋势使相对落后的城市形成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 其二 ,在内地和边远新开发区一些小城镇的出现及其繁荣,不

19、完全是工、矿业开发的结果 , 在很多情况下 ,它们是农业 ,特别是由于某种热带水果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在东北部弗朗西斯科河谷地带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其三,发达地区一些大城市基础设施逐渐恶化 ,对其改造也比较困难 ;那里的工会势力比较强大,带来投资环境恶化,致使“巴西成本” 提升。一些老企业因此纷纷迁出大城市到不发达地区城镇落户,或是在这些城镇建立新厂。这都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这种情况再加上受到落后地区政府的鼓励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 ,必将对巴西的工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化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七、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是巴西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尽管近几年内地城市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短期内

20、不会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差异。首先 ,以“城市首位度” 指标来考察这种差异的存在。城市首位度以一国 (地区 )首位城市的人口数除以该国 (地区 ) 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数得出。一般而言 ,一个国家的城市体系内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集中的人口不仅超过本国的一般城市,而且也与本国的第二位大城市拉开了距离。 用城市首位度指数可以衡量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方面存在的差异程度。从巴西第一和第二两座城市所计算出的首位度指数看,1970 年为 1.22。以这一指数与同期其他15个国家的城市首位度指数相比较,巴西的城市规模差异程度居中。城市首位度最大者为阿根廷,指数为 10.31,最低的是加拿大 ,为 1.0

21、5。但是 ,巴西的城市首位度指数在扩大,目前为 1.79。以城市首位度指数衡量各州的城市化状况表明,巴西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在州内也表现明显。从巴西前三位大城市所在州的城市首位度指数来看,圣保罗城所在的圣保罗州的第二位城市是坎皮纳斯城 ,人口为906593 人 ,该州的城市首位度指数是11;里约热内卢城所在的里约热内卢州的第二位城市是圣贡萨洛,人口为 832849 人 ,该州的城市首位度指数是6.7;巴西全国第三大城市贝洛奥里藏特所在的米纳斯吉拉斯州的第二位城市孔塔任,人口为504098人 ,该州的城市首位度指数5.1。三个经济最发达的州的城市首位度均高于全国的城市首位度。这表明 ,在经济发达的州

22、,城市人口分布与工业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程度远远高于全国一般水平。其次 ,巴西城市化区域差别还表现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上。在全国9 大都市中 ,除贝洛奥里藏特市距离海岸较远外,其余均距大西洋较近,其中 5 个城市本身就是海港城市。主要城市如此集中在沿海一线,除前述的历史原因外, 由于长时间受南北走向山脉的阻隔,殖民初期的人口及其生产活动只能囿于沿海一带。这样也有利于将其掠夺的成果运回欧洲宗主国。另外 ,巴西经济发展周期的主要活动地域基本上也在沿海一带。采伐巴西木、糖业周期、矿业周期、咖啡周期等,均以沿海地区和距大西洋不远的内地为活动舞台,因而促进了这些地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长期发展的结果,不

23、仅使这些城市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且还具有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市场条件。这样,在工业化时期 ,它们又成为资金投向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场所。结果,“替代进口工业化引起迅速的城市化”,使这些城市取得进一步发展。目前,巴西城市化在内地虽有较快的发展,但要以此达到城市化地域平衡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从理论上说也不应该有这样的追求。八、起始于 30 年代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导致异常迅速的城市化。1940 年巴西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为31%,1950 年 36%,1965 年 50%。1970 年普查结果表明,城市人口所占重第一次超过农村 ,为 54%,1975 年 ,城市人口比重达到60%,1980

24、 年为 64%,目前为 80%。全国近42%的人口居住在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城市人口迅速增长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但是,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并未伴之以城市建设,特别是住房和交通条件改善。因此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便接踵而至,贫民窟现象日趋严重。贫民窟在巴西称为法维拉(Favela)。依据巴西权威词典的解释,法维拉是临时搭建的、简陋住房的集中地。 这样的居住集中地一般多见于大城市郊区。目前这种现象已发展到中等城市。据说 ,法维拉最早出现于里约热内卢,是在20 世纪初市政建设时,政府将原居住在市内陋房的贫民驱逐至郊区而形成的。60 年代以后 ,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5、的发展,使一些原来依附于庄园主的分成农等变成了短工,脱离庄园迁居城市郊区以打工谋生,致使贫民窟中的居民迅速增加。 此外 ,经常发生的东北部旱灾,迫使贫苦灾民背井离乡流往城市,形成不断的国内移民潮,导致贫民窟的数目和居住人数的扩大。据巴西地理统计局资料 ,1987 年 ,巴西全国约有 25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新近的统计数字表明,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20%; 若以里约热内卢人口 630 万计 ,就有 126万人居住在贫民窟里。贫民窟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贫民窟居民享受不到作为一国公民所应享有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他们的居住、卫生、出行、教育条件极差,不仅影响当代人

26、 ,而且也影响下代人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国民间感情隔阂,因而也影响国家与民族的凝聚力。当前,贫民窟已成为城市犯罪的窝点;毒品贩子往往把它作为“根据地” 。国际毒品贩子以小恩小惠收买当地居民,为其贩毒活动 “站岗放哨” 。因此 ,政府虽然经常派军警去贫民窟扫毒 ,但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战果。其次,贫民窟所占土地是公地或是私人财产。他们这种强占定居是法律所禁止的。但巴西政府却无力禁止这种普遍存在、但又在不断发生的现象。巴西地方政府基本上采取以下方法处理贫民窟问题。一是政府出资和利用国际组织赠款为贫民窟居民建简易房。这种房子虽整齐划一,但极其简陋 ,类似蜂窝。二是在贫民窟内建设生活设施

27、 ,并为其街道命名 ,将贫民窟纳入整个城市规划中。这种做法等于政府实际上承认贫民窟的合法存在。(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责任编辑 :周雁南 )_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 ,第 2卷 ,第 272 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儒兰德尔桑切斯罗斯等:巴西地理 ,第 413 页、 412页,圣保罗大学出版社 ,1996。 同。 同书 ,第 422 页。 于洪俊、宁越敏 :城市地理概论,第 321322 页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83。 保罗辛格尔 :经济发展与城市演变,第 47 页、第49 页,圣保罗大学出版社 ,1968。 同书 ,第 107 页。 笔者据巴西四月年鉴1997 年统计计算得出。 沃纳贝尔 :巴西经济 ,第 333 页 ,巴西诺贝尔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