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1023606 上传时间:2022-04-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寒食清明文化的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介休绵山因春秋晋国大夫隐居被焚于此,成为中国最大的纪念性人文节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寒食节在2600多年的发展中,活动内容由单一的禁烟寒食演变扩展为扫墓、祭祀、插柳、踏青、秋千、赋诗、农事、食品等诸多民俗,渗透在古代社会农业、体育、娱乐、文艺等各个方面;参加人员由民间到官方,由汉民族到少数民族;活动地域由介休而三晋,由三晋而全国,由全国而海外,成为我国历史上产生最早,传时最久,地域最广,内涵最深,民俗活动最多的一个纪念性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习俗活动,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

2、神纽带,对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寒食清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受晋献公宠妾郦姬陷害,被逼流亡十九年。大夫介子推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在粮尽食绝时,毅然割股奉君。重耳复国为君(晋文公)后,大肆封赏随亡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偕母隐居绵山。晋文公悔悟,亲往绵山寻贤不获,放火焚山欲逼其出,介子推母子守志不出,被焚死在大柳树下。晋文公追念贤臣,下令在其忌日全国禁烟冷食,形成寒食节。寒食清明节是专门为介之推而设的节日,介休绵山是晋文公封给介之推的祭田,寒食节俗田此源发。历史上有大量史籍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桓谭新论、后汉书周举传、三国魏武帝明罚令、西晋孙楚祭介之推文、东晋陆

3、翙邺中记、晋书石勒载记、南朝荆楚岁时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魏齐民要术、唐会要、宋史、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等。此外,本地史志中也有明确记载。清代嘉庆介休县志中记载:“之推,邑人也,寒食之风实于乡,旁郡县效之,竟成习尚”。明代汾州府志也载:“据旧志,绵山寒食事,相传已久。绵上每岁清明尚寒食三日,其情甚苦,盖贞节之遗风感人如此”。清光绪版山西通志中也“寒食禁烟,唯介休,灵石、泌源间存故俗”,盖因三县都在旧绵山境内,百姓皆为子推后人,其故俗千年不改。寒食节自春秋时形成后,便成为介山及并州一带民间习俗。从最早记载寒食习俗源于介子推被焚的两汉之际著名学者桓谭新论,到东汉蔡邕琴操后汉书周举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到,

4、两汉时期寒食习俗已扩展到太原全郡,时间由一日到五日,由五日到一月。从三国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魏书高祖本记、齐名要述、荆楚岁时记等史籍证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俗由太原郡扩展到三晋全境,又扩张到北方大地,直至成为全国的习俗。从时间上由一月甚至延长到“冬季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值得提出的是从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到后赵石勒、北魏高祖,先后四次对寒食习俗严厉的禁绝措施,但因民众对寒食习俗的自觉维护和坚定践行,所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迫使官方一次次让步,给于无奈的承认和许可。随唐五代是寒食清明节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首先,寒食节第一次编入国家礼典。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723 )颁发开元礼时,诏曰:

5、“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土庶既不享庙,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永为恒式。”其次,中唐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寒食节放假制度,唐会要卷82休假载:“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贞元六年(790)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元和年间,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这是历史上寒食节由节日变为假日的首次记载,也是最早的寒食清明节七天长假。再次,我们从上面放假时段以及对全唐诗中寒食清明诗词研究中,推出以下结论:中唐以后寒食节开始融入清明节中,逐渐被清明节取代,成为一个独立节日。其四,唐代先后出现了贞观、开元

6、盛世,社会安定繁荣,导致在寒食清明节期间,除寒食扫墓外增加了插柳、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赐火、赐宴、咏诗、品茶等娱乐活动,其文化内涵和娱乐功能更加丰富。当时诗人王冷然寒食篇说“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得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可见,寒食清明节在唐代多么重要。到了宋代,寒食节已完全被清明节的称谓取代,绵山现存宋咸平五年(1002)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就明确记载“每年清明,大地禁火”。宋元时承袭唐代的放假制度,寒食清明节放假七日。但从宋代开始寒食清明节禁烟冷食已逐渐淡化,而在唐代娱乐活动基础上踏青、斗百草、赏花、斗鸡、馈赠等活动勃然兴起,出现了清明上河图、宋太祖蹴鞠图等

7、传世名画。明清时期由于官府对节日更加重视,所以清明节祭皇陵、官府祭厉坛便在其他活动中突显出来,年甚一年,这就更加直接而明确地突出了清明节忠孝的核心理念。二、寒食清明节文化的历史影响丰富了传统论理,代表了传统道德的核心概念。介之推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人的先贤,寒食节之所以能成为华夏第一人文节日,主要在于介之推的崇高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原绵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融亮先生将介之推的高风亮节概括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惟诚惟信的人生准则。”寒食节的习俗中本始活动是禁烟和扫墓,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忠和孝,是传统道德精髓。千百年来,国家需

8、要忠臣、家庭需要孝子,这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基本条件,介之推正是践行忠孝理念的典范。由于像介之推这样忠孝两全的先贤在历史上十分罕见,才形成了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的寒食清明习俗。丰富了古代社会的娱乐生活。寒食清明节习俗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由单一的禁烟、寒食逐步演变增加了踏青、赏花、秋千、拔河、蹴鞠、风筝、斗鸡、斗草、赐火、馈宴、品茶、赋诗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密切了皇帝与臣子、官方与民众、个人与家族、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有效地缓解了古代封建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对立情绪,也使下层民众的压抑甚至痛苦情绪有了一个公开宣泄和排放的固定节日,必然对官

9、方和民众产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和高度自发性。其中对社会稳定、人际和谐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说教治化都无可替代的,因而官方乐此不疲地倡导,民众忘情忘形地参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狂欢节”。丰富了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寒食清明节习俗以其千古不衰的生命力、丰富多彩的内容,自然成为古代文学艺术各门类的永恒主题和创作源泉。寒食清明诗词从屈原九章惜往日开始到明清时代多达千余首,仅全唐诗就有四百余首,作者涉及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贺知章、王维等文坛或诗坛巨匠数十人,不仅成为古代诗坛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寒食清明习俗发生、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宋代以后,著名词人及诗人苏轼、李清照、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柳永等

10、著名文人都有咏题寒食清明风俗的佳作传世。元代以后,杂剧兴起。介之推暨寒食清明节成为戏剧创作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有著名杂剧作家狄君宇晋文公火烧介之推,明代有赤林记、禁烟记戏曲,清代有介山记晋剧,民国有秦腔重耳传、上党梆子平阳宫、河北梆子寒食节,现代有京剧焚绵山、晋剧火焚绵山等共八个剧种十三个剧目。由介之推暨寒食清明节而衍生的小说,最著名的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专门章回介绍寒食节来历及习俗。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描写清明节活动的内容更多更生动。因寒食清明节派生的各种故事多达100余个,其中最为著名的笑话故事是全唐诗活中韩翃因写寒食诗后被唐德宗亲点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因当时有

11、两个韩翃,皇帝不得不在寒食诗后,再批“此韩翃”。最著名的爱情故事是宋代太平广记中崔护在清明节题桃花诗,桃花女死而复活与崔护结为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此外,历代还出现了一些以寒食清明节为题材的著名赋作、碑文,对当时的相关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丰富了古代饮食和医疗文化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社会,在寒食节其间禁烟、冷食表达对先哲、先祖、先人哀思的同时,人们为了满足饱腹充食的基本生理需求,必然要研制创造一些替代食品。据东晋陆翙邺中记、东晋孙楚祭介之推文、南朝荆楚岁时记珍珠船、东魏齐民要术、唐代韦臣源食谱、宋代金门岁节录、明代本草纲木等历史文献记载,寒食食品主要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

12、食浆、青精饭、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除此而外,从唐代开始的寒食清明节期间皇帝赐晏百官,品种繁多,不断创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推动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由于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寒食清明时节期间万物竞荣,正是农事百业耕作之始。在漫长的实践中,先民门对时令与物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非常深刻。如常州宜兴县志载:“清明日稻谷溶芽、俗谓浸稻种”。安徽风杨府志载:“清明日农人浸种。修云,二月清明黄花前,三月清明在后”。明代农政全书则收编了清明时节种木绵的种种要求。在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则有“清明前后,

13、安瓜种豆”的谚语。可见,清明时节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播种希望的最佳时段。在山东曲阜县志中有“清明祭扫暖蚕”的记载,这与东汉政论家崔寔四民月令所言略同:“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隙穴,具槌持箔笼。蚕见明多食,食多则生长。”介休为介之推神灵安休之地,生活在子推封邑的百姓门,除在清明节祭祀之风月生于他乡外,还将此日为忌辰日,讲究此日脱 绵衣,并乘此机会破土动工,以免之后还得另选吉日。总之,清明节本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寒食节的活动内容融入后,清明节对农业、农事就是更为重要,更有灵气、更为神圣的农事节日了。推动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和习俗的相互融合。一部中华古代文明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和习俗相互融合

14、的历史,其中寒食清明节习俗起到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晋书石勒载记说,羯族奴隶石勒起兵建国后赵称帝后的咸平三年(331年)“因雹起西河介山”而扩大到山西、河北的千里大地,有人认为是因“去年禁寒食”所致。故石勒又下诏曰:“寒食既并州旧俗,朕生其俗,不能异也.,请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于是 “复寒食如初”。稍后,鲜卑族人建立北魏政权后是先禁后复,魏书高祖记载:延兴四年二月辛未,禁断寒食;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由此不仅看出民俗力量对官府政策的影响,也证明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汉民族风俗有一个接受和认同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唐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

15、民族统治者对寒食清明节习俗不仅认同,还以官方政令的方式予以推行。据金史章宗本纪载,明昌元年(1190)二月壬寅谕有司“寒食给假五日”。泰和三年(1203)二月诏定:诸官省亲拜墓俗假例。不仅如此,女真族统治者还效仿汉族统治者在寒食清明节时远道回归谒皇陵,据金史章宗本纪载,泰和三年(1203)十二月诏,诸亲公主,每岁寒食 、十月朔听朝,谒(东北)兴、裕二陵。蒙古族所建的元朝对寒食清明节放假、祭陵已成定制。据元史文宗本纪载“诸官在三百里内,三年听一,给省亲假二十日,无父母者五年听一,给拜墓假十日。”又据元英宗至正三年大元通制中规定“诸流囚居役者,非遇元正、寒食、重午等,并勿给假”,其意是流囚犯人在这

16、三个节日给假,可见元代对寒食节的重视。东北满族建立满清立朝后,清明节放假祭陵的习俗也一直沿续下来。可见,历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寒食清明习俗的认同和推行,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紧张的民族关系,稳定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华夏各族团结和文化融合,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寒食清明文化的现代意义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重大战略任务,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寒食清明文化活动中的祭祖扫墓以及其它习俗,正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活动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敬祖报恩、家庭和睦、 家族团结的文明理念,强化了尊重人、关爱人、善待人的社

17、会公德,激发了敬仰贤人、怀念革命烈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责任。因此,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定为省办节日后,必将更加有力、更加持久、更加广泛地引起社会关注和积极参与,引导人们过好健康文明的寒食清明节,使寒食清明节成为内容丰富、格调健康、与时俱进的公众节日盛宴。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时,切实推行“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理念,将转型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一点在长期以能源经济为主的山西尤为重要。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列为省办节日,必将动员和引导全省一致重视并积极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为依存的重

18、要理念,去体验贴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去实践保护自然、关爱自然的崇高责任,养成人人多种一棵树、少浪费一点能源、少污染一些大气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在高速发展经济,充分享受现代经济成果的同时,也为遏制全球自然环境恶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天地,为历史永续健康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推进民族认同,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寒食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的节日,早在1935年四月,中国国民党政府就将清明节确定为“民族扫墓节”。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在黄帝陵举行仪式,共祭黄帝,对推动国共合作,动员全国人民奋起抗日起了重要作用。2007年清明节时,陕西省举办了祭黄帝典礼,

19、数万海外侨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参加,从而引发了近年来清明节期间台湾同胞返回中国大陆寻根祭祖,归宗认亲的热潮,对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和平,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寒食清明节发源地举办的“文化节”却一直没有确切的举办级别和批准单位。目前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机,经贸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列为省办节日,对强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根祖意识,两推动两岸交流不断深化、最终实现两岸统一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和道德教育的需要。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颁布公告,将清明节定为“烈士节”,赋于清

20、明节以新的时代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耸立在天安门广场,每逢清明节,成千上成的各族青少年会聚在这里,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当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缅怀英灵成为崭新的时代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继承先烈遗志,终生报效祖国的人才。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多数青少年对清明节悠久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了解越来越少,兴趣越来越少,参与越来越少。在这种大背景下,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列为省办节日,以较高的规格,丰富的内容,持续的举办,使青少年对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活动内容、社会意义得到深刻而系统的了解,对传承传统文化,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培养新一代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人民素质的提高。寒食清明文化中所蕴涵的核心理念和传统习俗,是凝聚人心,规范社会秩序,陶冶人们情操的文化基因。在贯彻“十八大”精神,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利用各种形式,展开各种活动,在社会各阶层人士中传承和弘扬寒食清明文化,对稳定社会,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孟满喜 支世军二一三年七月一日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