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1021848 上传时间:2022-04-26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篇一: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工程管理学院 曹一然101279002其实看到这本书的序言,就发现这是一本序言写的很好的一本书。在序言中几乎就涵盖这本书中最为核心的一些理念。看懂了序言就相当与看懂了大半本书的内容了。我罗列出其中的主要内容。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只研究这些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的,等等。而在其中,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通的经济交易涉及到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金融交易也是如此,比

2、如股票,就是不同时间,和不同盈亏状况(空间)下的价值交换。 其次则是价值的问题,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物质价值,认为人劳动所生产出的现实的物质产品,才具有价值,如此来说,证券之类的金融产品本身就不具有价值。而实际上,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的存在的意义。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满足感。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些花了很多时间金钱而生产出的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东西,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就像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出的许多东西。所以,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

3、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再者,作者更多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金融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一级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首先,在任何时期,金融交易都是存在,只不过是通过人格化的隐性的方式进行或是通过市场的显性的方式进行,所以说,认为在古代是没有金融交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在农业社会时期,甚至于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单个个体在这个世上生存是又很大风险的,因为个人对于整个环境的影响能力还是极其低的,所以,就会产生人以族群的方式生存,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整个族群的生存能力。在族群内部,人们有困难的时候,比如今天没有打到猎物,没有食物吃的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

4、是自然的。但别人的帮助不是无偿的,你应该在下次别人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给予回馈,这就形成了一个金融交易。或者说,在农业社会时期,这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家族中不分你我,有的只是长辈和晚辈,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在这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寸头是以“人情”记下的,而不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同时,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血缘之外、或者说是与血缘网络并行的互助结盟组织,其结盟的基础不是血缘,而是对上帝、耶稣的共同信仰。教会和家族累死,一方面起到经济上的互助、互保,也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金融交易,另一方面也是促

5、进成员间的情感和非物质交流,给成员提供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础。在这其中,交易的基础是信用。彼此信任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之关键,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不同时期信用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是以人格化的血缘关系为信用基础,而在法制健全的现代社会则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为形式。换言之,金融交易和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质差别,商品交易往往是现货、现金的交易,所以交易双方素不相识也问题不大;但是金融交易一般不是现货加以,而是价值跨期支付,所以没有互信、没有保证金融契约执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现代股票、债券、基金市场等,是伴随着现代法治制度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没有支持陌生人间交易的各种法

6、律体系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各种外部化的金融证券市场;反之,金融交易在陌生人之间的深化进程,也带来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法治要求,促进了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在这个意义上,人际间的金融交易的范围不同,对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要求会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农业社会都立足于血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儒家文化也不例外。这在接下来的具体叙述中会谈到。这是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最后则是金融发展和国家建设间的关系。在这其中,西方崛起论从金融的角度解释是行不通的,而关于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界的崛起历史,从金融的角度则有不一样的解读,这个等会也会谈到。简单来说,西方(欧洲)的崛

7、起不是因为大量得金银掠夺,也叫原始资本的积累,而是因为战争对钱的需求而促使以国债借贷的融资模式不断发展创新,带动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形成以法治制度为支持的金融融资市场,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强大。可以说,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而强大的主要推动力。以上则是序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本书的思想基础,也是我对本书思想的一些理解吧。第一部分,资本化的逻辑首先,为什么中国的钱变多了?首先要解释下什么是钱。这里的钱不仅仅是指货币,而是指财富。国家的四大财富的核心资本源,指,第一,是土地等自然资源,第二,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三,是社会个个人和家庭的未

8、来收入流,第四是政府的未来收入。“钱多了”是指这些东西(资本)变多了。中国二十几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了中国的社会产业结构,使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举例说,股票市场的发展使上市的企业从股票市场上吸取了大量的资本,使企业未来收入资本化,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的流动性。其中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发展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从1998年,土地开始以两种方式资本化,其一,各地政府每年将部分土地出售,供房地产开发或工业建设,这是土地的直接货币化。虽然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没有改变,都是国家的,但其使用权作为可交易的契约具有单独的资本价值。其二是房地产的

9、商品化使房产可以拿来作抵押借贷,通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收入作金融资本化,包含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的资本化。所以从本质上来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百姓未来的劳动收入的资本化打开了大门。对比下美国,为什么美国“更有钱”。因为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国家。高度的金融化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金融资本供给,有了这么多流通的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对外投资、个人创业所需要的资本也不成问题。美国更有钱是因为其把资产“钱化”和“资本化”的能力十分强大。而且,美国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券

10、化、资本化体系,这是美国经济和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第二,为什么中国人有钱了却不感到富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之前说过,过去中国的金融交易主要靠隐形的血缘体系进行,而现在靠亲情的隐形交易正逐渐被显性的金融市场所代替。随着文化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以来金融市场,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家族家庭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也促使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金融产品也没有完全发展到位,所以中国人会对未来感到不安。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的时期,大中城市的人们主要靠保险等金融产品来保障未来生活;在小城市和农村,人们主要还是靠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家庭养子防老;而在金融市场还

11、不发达的中小城市,人们两边都挨不着,从而产生不安。第三,关于西方的兴起,是靠掠夺的银子吗?这个很有意思。以往大家都会有个普遍的认识,就是西方式靠掠夺金银财富(所谓原始资本的积累)而崛起的。但这个带来一个问题,十六世纪从美洲大量掠夺回金银的西班牙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却逐渐衰落,而当时比较孱弱的英国却在十七十八世纪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首先来看,当时西班牙掠夺回银子干了什么呢?由王室主持的殖民掠夺为西班牙带来了巨额的金银财富,供皇室挥霍。同时,大西洋贸易的权利始终由王室和权贵阶层所垄断,其他社会阶层的人没有机会参与海外发财,限制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无论如何,这些金银使西班牙从十六世纪中期到1

12、640年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于1580年征服葡萄牙。但好景不长,1640年葡萄牙独立,西班牙开始衰败,一直到最后一个独裁者弗朗哥将军在1975年去世之后,才结束长达三个多世纪的专制和连续不断的战争。西班牙是最后一个走出专制的西欧国家。换句话说,掠夺来金银出了挥霍之外,只能使人和社会懒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与当时中国的情况有些类似。再来看当时的英国是怎么发展的。1215年通过了自用大宪章的英国则不同,它是由民间自发参加大西洋贸易,而不是靠王室出资。十六世纪,英国人看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成功也蠢蠢欲动。但在当时,民间冒险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需要的资本哪里来?既然从民间融资,那如何吸引大量

13、民间投资者呢。于是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制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法,金融制度开始大力发展。比如后几个世纪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在这时成立。这种“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从民间融资,然后由民间经营外贸”的模式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的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形式上的保证。再者,这也间接导致或是影响了政治结构,使得人民的权利逐渐增大,加强了民间和王室的利益冲突,激发两者间的矛盾,促使光荣革命,和君主共和制的建立。总的来说,国家的繁荣靠的是制度,而不是掠夺,这就是西班牙和英国的区别。第四,英国盛世靠的是海外贸易,美国靠的是科技创新,前者需要的是以债务、银行和保险为代表的进入支持,而后者需要的

14、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本。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呢?先来看英国和美国金融特点的差异。英国和美国的各种金融市场的运行都是靠的投资,准确的说是人们的“投机”性的投资,投机是人之常情,也好似各种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正因为科技创新是在“创新”,所以就有风险。去做有高风险的事情就要有投机精神。“投机”不仅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精神,而且是所有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财富创造的必要动力。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不仅包括投机,还有它活跃的股票文化。那英国为什么没有像美国一样发展出如此的股票市场呢。实际上,英国本是有机会实现美国式的股市资本主义的。在英国股票交易从1555年就开始了,十七世纪末股票交易在伦敦越

15、来越火,到1720年“南海股票泡沫”到达顶峰。股票对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来说还是新鲜的金融产品,所以各个方面的监管和配套法律还不到位。股市泡沫的出现,使英国人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加快配套法律体系的建设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二是,限制股票的发展,稳定市场。很不幸,或许是那次股票泡沫使英国人害怕了,他们选择了后者。那次股票泡沫使英国通过决议要求严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法案,从根本上扼杀了英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沉闷了130余年,到1850后才逐渐复苏,相当于把以股权文化为中心的创新经济留给了后来的美国。与英国不同,以股市为特色的美国金融则是因科技创新而兴起的。最初是交通运输技术。在1860年后美国证券市

16、场交易多数是铁路公司股票,从这点来看,正是因为当时这么多人非理性的对铁路股票的狂热,才使美国的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变成真正的股票市场。接下来就是贝尔的电话发明,以及之后的电力技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J.P.摩根进入华尔街,把美国证券公司的销售能力和投行理念提高到新的层次,他的最大贡献是把证券公司的业务从简单得证券经纪上升到包括行业、企业整合的策划与融资全套服务,他创新了现代投资银行的理念。之后,在过去的150年里,美国股市都是一波波不断的股市狂潮史,其背后,都是一个个创造财富的故事,同时也一波波地把美国股市推向成熟。使她的定价和融资能力达到多方位的深化。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

17、融市场呢?这个接下的部分再来说。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这部分就我就说一个问题,就是金融制度和治国之道间的关系。纵观历史,朝代更替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落寞。而现代金融技术使得现代国家难以重复过去几个世纪就改朝换代的规律,这说明,金融技术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是有积极作用的。很明显的看一下清朝后期的情况。不管是宋、明、清朝,各朝都有一种规律,从新建一个朝代的时候都是国库储蓄丰盛,随后递减,再吃紧,最后赤字不可收拾,最后导致改朝换代。至于其中的原因,权力失控和贪污腐败肯定是其制度性根源,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理财策略以及金融技术落后的原因。从统治者角度来说,治理财政无外乎两种方法,一是“节流”,

18、二是“开源”。“节流”的意思就是先往国库里多存钱,越多越好。“开源”的意思就是事先尽可能发展国力,不仅把到手的钱都花完用于发展,而且要尽量透支未来收入来发展。第一种就是朝代时期一般所采用的,而第二种就是中国过去二十几年和美国历年选择的策略。十九世纪末,晚清时期,国家财政结余达到760万两,就是说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又在日本威胁的情况下,朝廷不仅不想办法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而一心放在“节流”上,多存钱。结果是国力相对其他国家继续衰退。至于“开源”,一种方法就是增加赋税,一次征收大量得赋税,来解决财政危机,但这“赋税休克疗法”又可能导致人民起义,带来更严重的政治危机,不利于社会稳定。

19、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就是发行长期债券,期限越长越好,就可以把一次性的大开支平摊到未来很多年上,大大减轻任何单年的支付压力。很明显,一次性征收100亿的税和发行100亿的无期债券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对社会冲击也是不一样的。来分析下原因。把钱存进国库实际上是扼杀了其本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流通能力,这这些金银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不是资本。那为什么过去的朝代普遍选择这样做呢。把国家看成是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发布债券进行融资,而他的投资项目也有一定的回报率。在过去,因为商品市场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都是很小的,也就是说如果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小于国债利率(本文来自:www.hnBoXu.COM 博 旭范

20、文 网: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那么还不如把钱存入国库。所以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就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而这些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所以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所以在如今的中国,建立完善健全的制度则是发展经济的基础。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第一, 先来看一下金融危机的原因吧。金融危机首先发于次贷危机。在1938年半政府机构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简称Fannie Mac)成立,开创了住房按揭贷款的模式,鼓励人们把未来的收入流做抵押,用于今天的按揭进行购房。实际上,资金的提供方是银行

21、,而最终的贷款方是老百姓。在这中间,则是众多类似于Fannie Mac和一个证券代理机构(简称Ginnie Mac)的中间机构,一环套一环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使得娭毑贷款的风险不再由银行和Fannie Mac承担,而是通过证券化细分,分摊到全球千千万万个资本市场投资者手中,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证券金融体系。过去七十年,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多种金融创新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巨大的购房资金,其贡献很大。但是,也带来的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这一条长长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使资金的最终提供方和最终使用方的距离太远,中间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

22、这就是这个次贷危机在结构上的原因。第二,美国的借贷的消费模式对中国的启迪。美国借贷的消费模式的起点则是缝纫机创新的经营模式。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缝纫机是第一个走进美国家庭的工业革命产品,但是当时每个家庭的年收入才500美元左右,而一台缝纫机却要65到150美元,起初只有少数富裕的家庭才能买得起缝纫机这样的奢侈品。为了让缝纫机的销量增加,1855年,当时最大的缝纫机公司I.M.Singer就改变了营销模式,让美国家庭先用上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这种想法看似简单,执行之后,使该公司1876年销售了26万台缝纫机,是其他所有缝纫机公司的总和。这就是借贷消费模式的开始。到1920年末,借贷消费、“先买后

23、付”已经普及到美国各种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场。而借贷消费这种消费意识,从一开始的被社会道德舆论抵制到当时逐渐被美国社会接受认可,以至于现在融入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和每个人的心中。实际上借贷的消费模式也是一种合理分配消费能力的方式。在一般人20岁左右的时候是其收入最少而开支最大的时期,而在其退休之时则是其收入最大而开支最小的时期,如果能把未来的用不完的收入用在缺钱的今天,则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当今,这种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模式是当今中国需要借鉴和引用的,在之前中国经济都是投资驱动型的模式,所以中国只能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市场,只能依靠外部的需求来发展经济,而实际上,靠内部需求的经济模式才是当今金融

24、经济模式的主流方向。中国应该也正在不断朝着这方面发展。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这部分,主要研究现在中国发展不健全,或者说是畸形的股票市场。第一,先来看看中国现在股票市场的一些问题。首先,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往往不为人知,股民不能及时得到上市公司的准确信息,而往往被“噪音和虚假信息”所干扰。其次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利用并不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操纵信息,传播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再者,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不能有效地把这些人绳之以法。最后则是没有很好的文化环境,像美国的股票市场中产生了一个个的财富奇迹,而带动了美国的社会文化效应。第二,看一下这些问题的原因。先来看一下股票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情况。中国第一个现代股份

25、制公司轮船招商局的股份于1872年公开交易,到1950年证券市场全面停止时,中国已经有了七八十年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但是这些金融发展在1950年到1980年见则完全停止,完全丢失了七八十年的发展经验和知识。虽然在1990年之后开始恢复证券市场的发展,但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银行业至今还是完全由国家垄断,使它们难以显出这些市场应有的本性。结果是证券市场基本上只为国企服务,而且在有钱的投资者和需要资本的企业之间任然偶多条难以蒯越的鸿沟。我想,PE可能正是近年来发展的跨越这条鸿沟的途径吧。除了历史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法律。篇二: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

26、逻辑一书。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科学的作用就是去了解、揭示表象之后的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则有着独到的优势,因为,人是一个经济动物,被物欲吸引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隐藏其经济利益。书中经典的地方有二,其一是对我国的三纲五常、孝、儒家等传统观念的经济学解释,其二是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炎黄子孙对孝道的膜拜无以复加,并且我们常常以国人对父母尽孝,来嘲讽美帝等发达国家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情的冷淡,果真如此么?“养儿防老”的观念由来已久

27、,现在也是屡禁不止。书中的观点,人养儿子对自己未来的投资,人老了,不能劳动获取收入的时候,就需要靠这前期的投资-儿子,来解决老后无法劳动赚钱的生活。投资的风险(儿子不养老子)如果发生的话,终生的投资就打了水漂,所以历代统治者以及儒家学说都一再灌输孝道,来保证老子的投资,这样一辈繁衍下一辈。当然,我们不能说不应该对父母尽孝,而是应该看到,古代的孝道加载了太多的经济含义,由于人老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所以只能投资自己的儿子,靠血缘关系,来保障一辈子的生活。另一方面,家族也不仅仅是亲情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合体。一个大家庭里的某个兄弟一时有难,需要大量的钱,则家族的每一份子都要出一份力。当然,以

28、后如果你自己一时有难处,其他成员也有这种“隐形义务”来帮助你渡过难关。这种看似和谐的组织的危险之处在于:大家这种隐形相互帮助的契约只有血缘的约束力。碰到一个愣头青,六亲不认的,就只能自认倒霉。而且经常因为利益的纠纷发生冲突,因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而且家族的首领倾向于剥削每个成员,导致不和谐因素滋生。我想,这也是当下很多农村的亲兄弟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吵闹,甚至打架,以致成为冤家的根源。“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

29、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不管是这些年还是在很久以前,报纸上和我们生活周围都充满了这类不幸故事。我不是说不鼓励孝敬,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我很向往美式的生活:在那里,人人都能独立自主的生存,不需要去遵循莫须有的宗族血缘潜规则;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存在隐性的金融合约关系,更不会为了自己

30、的需要而强留其在身边,养育子女就是基于单纯的爱;每个人在年轻时都能通过各类金融产品合理安排好自己后半生的生活,老了也就不需要靠子女的供养才能生存下去;整个社会并不存在占统治地位的一元化价值评判体系,任何思想皆可自由交汇。这样的制度下,每个人都能很独立的生活,激发出自身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千姿百态、包容万物的。 而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下,人的个性已被制度阉割掉了,只能依照设定好的轨迹生存,遵循陈腐的血缘宗亲观念,这样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失去个性与创新精神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传统思想驯化下的精神奴隶,没有千姿百态,只有千人一面;这样的社会,人人都活得没有国贸0943班 郭李宏铎 090201

31、818124尊严,因为人人都要依靠别人才能生存年轻时得看父母脸色,年老了又得看孩子脸色。可后者最大的悲哀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大部分的人们都自以为生活在了一个最美好的世界里,对阉割掉他们个性的传统文化推崇备至顶礼膜拜。有时,我常常会想,什么时候普罗大众们的见识才能超越在狭隘肤浅的传统思维?什么时候这个社会才能冲破阉割个性、制造精神奴隶的陈腐旧念呢?每当这时,我总是满怀信念,以为真正的理性宽容已离我们不远,社会也终将进入自由民主、各种思想自由交汇、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多元时代。然而,让我悲观的是,周围的大多数人似乎依旧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那是结束百花齐放、独尊儒术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化开始进入漫长的

32、一元时代的起源。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似乎被大家想当然的认为是必然的,为什么我们没能跳出那个诅咒?王朝的缔造者都知道要休养生息,让饱受战乱的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国库很快因此而积累众多的白银,这往往成为王朝兴盛的标志,也是“太平盛世”的特征。好的就一定正确么?国家可以收取巨额的赋税累计在国库,说明王朝专制的强大,人民无法与之对等谈话,更何况去监督赋税的合理用途了。这就导致国家乱花钱,跟现在一样,到处建设形象工程。如果一时国家有灾难,导致赋税减少,统治者就倾向于增加人民赋税,税负加重,人民生产更无从发展,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的夹击下,民生凋敝,结果赋税更加多,. . . 恶性循环,典型的王朝末

33、期症状。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一中华正统而盲目追随。篇三:1.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一、金融的逻辑简介作者简介: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曾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是目前华人领域公认的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之一。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的很清楚的经济学家。2008年,陈志武中文出版的为什么中

34、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成为当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财经读物之一。本书编写背景:此书是一本论文集,发表的时间从2003年到2009年不等,大部分都是作者2006-2008三年发表在各报刊杂志上的,各章节在结构上相对独立,因此,据作者所说,即使挑着章节读,基本不影响其可读性。二、内容理解与心得体会(含有一些文中观点、句子的摘要)金融的逻辑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的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时刻关注社会转型问题,并藉此审视中国社会的传统与未来。序言 金融是什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

35、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的,等等。而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的问题,货币的出现对贸易、对商业化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创新。价值由未来的收益而定,而不是过去的成本决定。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在任何时期,金融交易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通过人格化的隐性的方式进行或是通过市场的显性的方式进行,在这其中,交易的基础是信用。彼此信任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不同时期信用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是以人格化的血缘关系为信用基础,而在法制健全的现代社会则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为形式。金融

36、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而强大的主要推动力。第一部分 资本化的逻辑1.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二十几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了中国的社会产业结构,使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市场化的改革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而美国之所以“更有钱”,正式因为美国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这是美国经济和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2.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随着文化

37、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依赖金融市场,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家族家庭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也促使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金融产品也没有完全发展到位,所以中国人会对未来感到不安。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户主互惠式隐形金融交易被钱化后,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这不仅时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3.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掠夺对西方崛起的贡献有多大?以往大家都会有个普遍的认识,就是西方是靠掠夺金银财富而崛起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

38、题,十六世纪从美洲大量掠夺回金银的西班牙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却逐渐衰落,而当时比较孱弱的英国却在十七、十八世纪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人没有像西班牙人那样掠夺美洲金银,英国反倒持久繁荣,社会稳定。作者根据对西班牙和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国家持久繁荣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4.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美国金融是因科技创新而兴起的。最初是交通运输技术。接下来就是贝尔的电话发明,以及之后的电力技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J.P.摩根进入华尔街,把美国证券公司的销售能力和投行理念提高到新的层次,他的最大贡献是把证券公司的业务从简单的证券经纪上升到包括行业、企业整合的策划与

39、融资全套服务,他创新了现代投资银行的理念。之后,在过去的150年里,美国股市几乎是一部连续不断的股市狂潮史,这背后都是一个个创造财富的故事,同时也一波一波地把美国股市推向成熟。使它的定价和融资能力达到多方位的深化。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纵观历史,朝代更替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落寞。而现代金融技术使得现代国家难以重复过去的改朝换代规律,当让,这不是说明金融技术把革命问题根除了,而是,金融技术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是有积极作用的。本书通过对中国朝代替换原因的追溯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向我们解释了金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得出:一个国家是否能长久靠赤字家国债发展,跟其制度架构

40、分不开。中国一方面应该减税,至少应该控制税负的增长,藏富于民,同时进一步让政府推出经济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民间创业与投资的回报;另一方面可继续依靠国债促进发展。但是,这两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政治体制必须先行,否则财政赤字和国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靠赤字发展就没有希望。通过对美国在金融推动下发生的社会发展的分析,作者提出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的观点,并且鼓励开放民间金融。紧接着分析了金融危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如何减少其发生概率,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美国借贷的消费模式的起点是缝纫机创新的经营模式。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缝纫机是第一个走进美国家庭的工业革命

41、产品,但是当时每个家庭的年收入才500美元左右,而一台缝纫机却要65到150美元,起初只有少数富裕的家庭才能买得起缝纫机这样的奢侈品。为了让缝纫机的销量增加,1855年,当时最大的缝纫机公司I.M. Singer就改变了营销模式,让美国家庭先用上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这种想法看似简单,执行之后,使该公司1876年销售了26万台缝纫机,是其他所有缝纫机公司的总和。这就是借贷消费模式的开始。到1920年末,借贷消费、“先买后付”已经普及到美国各种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场。而借贷消费这种消费意识,从一开始的被社会道德舆论抵制到当时逐渐被美国社会接受认可,以至于现在融入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和每个人的

42、心中。实际上借贷的消费模式也是一种合理分配消费能力的方式。在一般人20岁左右的时候是其收入最少而开支最大的时期,而在其退休之时则是其收入最大而开支最小的时期,如果能把未来的用不完的收入用在缺钱的今天,则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当今,这种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模式是当今中国需要借鉴和引用的,在之前中国经济都是投资驱动型的模式,所以中国只能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市场,只能依靠外部的需求来发展经济,而实际上,靠内部需求的经济模式才是当今金融经济模式的主流方向。中国应该也正在不断朝着这方面发展。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中国式的监管,并不能够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43、中国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代价,实际上这个代价再用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国际分工中,我们只能做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跟金融发展落后、金融创新没办法放开手脚的关系很大。金融市场没办法发展,国内消费的增长就会很难,带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代价就是必须靠出口来拉动增长。因此,我们不应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是对的,即使会付出代价,金融创新也是我们必走的路。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正如作者所说“到目前中国股市还是一个基本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市场,这不仅迫使证券监管部门和司法、执法权力机构继续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使它们无法作为独立的裁判和执

44、法者出现在证券市场上,国家作为大股东有太多的相关利益;而从根本上使中国股市无法在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方面起到实质作用。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是形成势力群体从而促使法律发生深刻变革的最有益的推动力,而消费品市场则不然。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有别于西方的显著特点就是:司法系统并非独立于行政系统。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司法权和行政权实际上还是被政府所掌控的,并没有相互独立。中国法律传统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强调行政处罚与刑事裁决,缺少民事责任以及程序法方面的规范。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法律是统治者用来加强其统治权力、维持社会秩序

45、的工具。经济发展越来越要求司法独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要求和推动了中国法治的创建和变革,尤其是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也成为“成文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阻碍证券民事诉讼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一般来说股份分为三类: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而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公开上市交易。而无论何种股票,股票持有者都有现金流权和投票权。现在一个典型的股份公司的股份分布基本上是三种股各占1/3.国家就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约2/3的股份。所以,若民事诉讼判决向中小投资者赔偿损失则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使法院陷入两难境地。另一个阻碍证券民事诉讼的原因是意识形态问题。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所得的收入

46、才是正当的。而在2002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党员持有股票而获得的收益甚至是不合法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合法收入观与股东权益保护理念是相悖的,这也是中国证券和公司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的部分原因所在。除了法律原因,还有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每年固定的上市配额的审批权力的限制使得审批上市的权力价值非常高,从而给受贿等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其实,从一开始,中国证券市场就不是为股东股民而设立的,而是为了国有企业融资而产生的。这也为后来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出了难题。所以中国为了发展健康稳定的证券股票市场,必须要积极推动对应的法律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这是我认为本书最具新意的地方也是最引发我思考的地

47、方,这一部分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了我国的三纲五常、儒家文化以及孝道等传统文化,给我很大的震撼,也让我有了对中国文化不一样的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使我们对孝道的膜拜无以复加。 “养儿防老”的观念由来已久,但书中的观点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养儿防老”背后的经济意义人养儿子对自己未来的投资,人老了,不能劳动获取收入的时候,就需要靠这前期的投资儿子,来解决老后无法劳动赚钱的生活。投资的风险(儿子不养老子)如果发生的话,终生的投资就打了水漂,所以历代统治者以及儒家学说都一再灌输孝道,来保证老子的投资,这样一辈繁衍下一辈。当然,我们不能说不应该对父母尽孝,而是应该看到,古代的孝道加载了太多的经济含义,由

48、于人老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所以只能投资自己的儿子,靠血缘关系,来保障一辈子的生活。 而家族也不仅仅是亲情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合体。一个大家庭里的某个兄弟一时有难,需要大量的钱,则家族的每一份子都要出一份力。当然,以后如果你自己一时有难处,其他成员也有这种“隐形义务”来帮助你渡过难关。这种看似和谐的组织的危险之处在于:大家这种隐形相互帮助的契约只有血缘的约束力。西欧和中国古代不同的是,较早地认识到了经济交易并不是“非血缘不可”,较早地把经济交易从经济功能从家族内剥离出来,这间接给西方发展后来证券金融所需要的契约机制提供了机会。从美国等国家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出,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49、,仅就我们关心的自己生活的问题来看,金融证券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让我们可以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在钱可以带给我们最大效用的时候,可以有钱花,而不是一会儿饿得要死,一会钱多的无处花。金融证券正是通过调整我们的一辈子的消费水平来提高我们整体的幸福感,提高社会福利。对于老百姓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国家是否能够通过金融证券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进而反过来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金融在中国以及美国等国家社会发展,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中国在这条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以及目前中国应该怎么做。不得不说,本书的很多观点跟我多年来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有些出入的,尤其是本文最后一部分有关“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的一辈子是不幸的”的论述,让我十分震撼。但是,陈志武教授对金融的理解给我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文中对道理的讲解也十分通俗易懂,给我带来了很多思想上的冲击,也或多或少的让我了解了怎么用金融的角度来看待国家、社会的发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使我深刻体会到,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意外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