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小抄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0588248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小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小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小抄(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5集权制: 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

2、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8行动理论: 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9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

3、因果理论: 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11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

4、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14演化理论: 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

5、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18完全理性思维: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

6、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

7、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 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 头脑

8、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法: 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

9、等领域。 25系统: 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

10、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29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

11、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 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1公共政策体制: 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12、: 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 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 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

13、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C )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西蒙 C拉斯韦尔 D史密斯 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层次性 D、系统性 6(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7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8. 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

14、问题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9.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10. 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11. 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12.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 D )。 A. 补充 B.

15、协调 C. 一致 D. 排斥 13.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C )。 A. 基本掌握 B.选择 C. 共识 D.互动 14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C )的失效。 A终结状态 B特殊状态 C正常状态 D起始状态 15(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16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C )。 A对策模型 B互动模型 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17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 A )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18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

16、认同与( D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19. 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C )判断。 A. 利益 B. 事实 C. 价值 D. 可行性 20. 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B )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A. 理智 B. 理性 C. 情感 D.有限理性 21. 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A )所做的判断。 A. 效果 B. 方案 C. 结果 D. 结论 2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 B )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

17、间接性与主观性 23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 A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 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4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C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25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18、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26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实用主义 27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A )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28“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纳马拉 D贝塔朗菲 29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19、 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3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C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C发展型 D综合型 31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D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33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D)。 A社会问题B公共利益C公共事务D公

20、共问题 34(A)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B政策方法论C政策过程D公共问题 35公共利益是公众(B)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C独享D共同创造 3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ABC )。 A分配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D规制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ABCD )。 A

21、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BCD )。 A企业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核心主体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 ABCDE )。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 ABCD )等子系统。 A. 监控 B. 智囊 C. 决断 D. 信息 8.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 BCD )等组成。 A. 政党 B. 人民群众 C. 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 ABCD )。 A.界定政策

22、问题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 选择政策方案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 ABCD )。 A. 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 目标具体明确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 ABCD )。 A. 多要素原则 B. 多方案原则 C、可操作性原则 D. 排斥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 BCD )。 A. 妥协 B.说服 C.强制 D. 交换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 ABCD )。 A. 双重优化 B.非零起点 C. 回溯分析 D.心理效应 14史密斯认为,( ABCD )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环境

23、因素 B执行机构 C目标群体 D理想化的政策 15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 ABCDE )。 A折扣型 B结构型 C滞后型 D抵触型 E僵化型 16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ABCD )。 A交叉性 B动态性 C突发性 D多样性 17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 ABCD )。 A建议 B信息 C分析 D规范 18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 ACD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19、( AC )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A客观 B适度

24、 C全面 D有效 20、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 BD )。 A参与 B支持 C阻挠 D反对 21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 ABCD )。 A、潜在效果 B、直接效果 C、附带效果 D、象征性效果 2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 BD ) 。 A层次性、多维性、普遍性 B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C层次性、多维性、灵活性 D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3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 ABCD )。 A顿悟 B灵感 C判断 D直觉 24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 ABCD ) 。 A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它使专家交

25、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25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BCD)。 A随机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确定型决策 D非确定型决策 26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 AC ) A非程序化决策 B战略决策C程序化决策 D策略决策 27决策支持系统由(BD)提出。 A贝塔朗菲 B斯科特C克朗 D基恩 28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

26、正确的有( BCDE )。 A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组织扁平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E社会主体知识化 29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CDE )。 A知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公共政策创新 B公共政策可以反作用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C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 D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 E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 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BCDE )。 A效率优位观念 B科学民主观念 C公平优位观念 D创新超前观念 E人本观念 3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 ABE )的公共决策体制。 A多者博弈决策体制 B民主参与决策体制

27、 C集权式决策体制 D精英决策体制 E网络化决策体制 3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 ABDE )。 A产业政策 B教育政策 C科技政策 D财政政策 E金融政策 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 ABCD )。 A信息化 B民主化 C高效化 D科学化 E多变化 34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 CD )。 A权威性 B可行性 C公共性 D管理性 35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 ABC )。 A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B未来公共政策案例 C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D风险型公共政策案例 36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ABC)。 A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

28、益之间关系的认识 B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D价值分析 37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CD)。 A全国性公共问题 B国际性公共问题 C管制性公共问题 D服务性公共问题 38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BCD)。 A公共政策应当是问题取向的 B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 C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 D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

29、能力的必要性。 8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9. 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10.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1.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12.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4.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15.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16.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7.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 18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9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0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21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22举例说明

30、浴盆模型。 23简述史密斯模型。 24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25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26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27简述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28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29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0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31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32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33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34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 35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31、 36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 37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38案例分析 阅读材料“三峡决策中的六大悬念”(教材第186-189页),回答问题:从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公共性角度分析六大悬念的各自原因。39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40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 41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42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43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44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45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46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47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 48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

32、的主要内容。 49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50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51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52你如何基本掌握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53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 54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55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 56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 57如何基本掌握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58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59如何培育公共文化? 60简述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四、问答题 1(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

33、关联、相互影响。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

34、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 (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说来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政策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

35、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政策的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上。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

36、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

37、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 3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

38、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

39、问题,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

40、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基本掌握、操作、模拟与优化。 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5)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

41、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除此之外,权力、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

42、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无效的。 (8)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

43、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 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机关内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5.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44、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6.(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

45、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决策是公

46、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为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尊重市场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调控能力的强弱,表现在确定要调整哪些利益关系以及所优选的政策方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

47、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思想观念的差别、知识水平的差别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永无止境的利益需求。 “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说明公共政策主体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强。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利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它

48、们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将决定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能力。 一般来说,互动的范围越大、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相对独立、具备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 7(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有: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

49、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入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这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理念,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入世新环境的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

50、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无论是在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方面,还是在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对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建构一个数字化、电子化的新时代,这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8.(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其实,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

51、思想观念,就会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 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 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52、9.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的全过程。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它子系统的活动,为信息系统指明收集信息的方向,为智囊系统确立拟定备选方案的目标,指导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但信息、智囊等其它系统或机构却不能取代决断系统的地位。对政策过程

53、的监控,既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10.(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

54、责。 11.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12.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

55、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行政权、军事权、外交权以及相当大的立法权和司法权。特别是在行使行政权时,总统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主持联邦政府日常工作和各种决策会议,决定美国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发布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这些权力及其运用都属于政府制定决策的活动。为协助总统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

56、员会、中央情报局等庞大的总统办公机构,大多数是代表总统进行决策领导的部门和总统决策的咨询部门。美国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最高集体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咨询和执行性机构。内阁成员对政府有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总统一人重点掌握了决定权。内阁各部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他们通过自己对具体情况的一般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各种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者的作用。 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

57、决定。内阁制下的总理也为自己设置了一整套办公机构,主要用于政策的制定、协调和监督,因此,它们是政府机构中最有权威和影响的部门。 广义的政府也包括议会或国会。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经之路。议会通过提案、审议等方式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不论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国家,议会审议的大部分提案都是由政府提出的。政府还在许多方面通过“委任立法”的方式,自己“先行立法”,后经立法机关批准,从而取得了本应由议会行使的一部分实际权力。总统制下的总统对国会的决定还具有否决权。政府的首脑也往往由作为控制议会多数的执政党的领袖担任,他可以通过本党的议会党团左右议

58、会的活动。这样,政府通过不断扩大权力和对议会的种种制约方式,使自己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重要表现。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 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

59、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一般来说,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对某一法案的权力。英国是强调地方自治的国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税收等等公共问题的决策权力都归地方政府所有。 13.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中央

60、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