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思考毕业论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0575476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09.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思考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思考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思考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思考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思考毕业论文(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录1 绪论51.1 研究背景51.2 国内外文献综述51.3 研究内容62 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2.1 我国加工贸易现状62.1.1 加工贸易额62.1.2 加工贸易方式72.1.3 加工贸易产品92.1.4 加工贸易主体企业102.2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112.2.1 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导致贸易摩擦的增大112.2.2 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力仍处于国际链条低端112.2.3 加工贸易产业传统优势在逐渐减弱112.2.4 加工贸易区域发展很不平衡123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面临的挑战123.1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123.1.1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以

2、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改善123.1.2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必然选择123.1.3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133.2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可能性133.2.1 科技革命的新形势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发展动力133.2.2 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进入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优势133.2.3 加入WTO为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发展契机133.3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133.3.1 现行监管政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133.3.2 境外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挑战143.3.3 加入WTO对加工贸易带来挑战144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

3、升级的制约因素154.1 从产品层面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154.1.1 我国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致使产品以及工艺流程都处于价值链低端154.1.2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致使产品以及工艺流程都处于价值链低端154.2 从产业层面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154.2.1 科技体制的不完善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升级154.2.2 拥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行业领域少使我国产业发展不均衡154.3 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154.3.1 东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154.3.2 中西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164.4 从其他层面看我国加工

4、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164.4.1 我国的企业制度问题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164.4.2 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164.4.3 我国健全信息机制的缺乏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165 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的途径165.1 基于产品层面的转型升级165.2 基于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175.3 基于区域层面的转型升级176 结论18参考文献18致 谢19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思考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已成为我们与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吸引了许多外商到我国来投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然而现阶段周边国家的

5、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显现,我国的各方面优势不再明显。通过对加工贸易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加工贸易现阶段仍处于较为低级的简单加工地带,转型升级的方向应该向微笑曲线两端伸展。加强我国加工贸易的研发力度以及提高我们的售后服务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加工贸易企业需多重视企业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而我国国土这么广大是我们充分利用地区不同的人才资源优势的机会。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人员的专业技术,将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微笑曲线 1 绪论1.1 研究背景加工贸易始于1979年,目前是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党中央

6、提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针以来,我国各界人士都进行了种种探索。改革开放后,我国调整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发展策略,由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在保护资本、技术密集等进口替代部门以及降低外资项目运作成本的双重需求下,中国的加工贸易政策诞生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引进了大量外资,弥补了我国的资金缺口,同时大大增强了我国出口创汇能力。今天,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8万亿美元,雄居全球第一,加工贸易功不可没。而在于新产品的引进,适应工业化进程的要求等多个方面,加工贸易都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加工贸易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现阶

7、段我国加工贸易各个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加工贸易如何更好地去适应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进行探讨中。加工贸易方式的不断改进升级有助于我国积极地应对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提高我国外部环境压力的抵抗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1.2 国内外文献综述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一直都在进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般途径及政策调整的研究。目前有很多关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研究文献,其中有些文献以及观点较有代表性。国内学者刘德学从全球生产网络以及从知识扩散与组织学习的角度的视角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建立了加工贸易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供了综合评

8、价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以及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1。学者张燕生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认为要从产业、产品、工序这些方面的改良来入手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2。隆国强,裴长洪也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应提升其在全球的产业链地位,向微笑曲线两端伸展,注重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能力3。另外,王子先、杨正位、宋刚这几位学者明确指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五种途径,包括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产业链条的升级、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引入外来投资者以及利用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4。学者罗建兵和叶林祥则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进一步提出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从而实现产业

9、升级和转移的结合,在区域层面上促使加工贸易的和谐发展5。国外学者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主要从出口加工区和产业内贸易的角度入手。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要更胜一筹,他们控制着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体,进口产品加工再出口,以及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国际加工贸易普遍采用的方式。许多学者认为加工贸易是一种新的贸易方式,Balassa最先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研究,随之,Grubel和Lloyd对同种产品在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进行贸易的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Ye

10、nerKandogan认为,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升级6。1.3 研究内容本课题是学院导师安排研究的课题之一,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大背景下,我国需要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加工贸易的先进经验,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对课题的研究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描述了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情况。文中指出了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意义,并简单概括了整个课题研究的框架。 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现阶段加工贸易情况的一个概述,主要通过联系中国的实际,从我国加工贸易额、加

11、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商品、加工贸易主体企业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产业竞争力低等问题。第三部分主要叙述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种种好处以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文中分别通过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面临的挑战来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分别从产品、产业、区域三方面来分析,指出了我国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的不足,科技体制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区域的发展不平衡,知识信息的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第五部分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的内容进行升华,从产品、产业、区域三个方面提出

12、了对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的一些建议,通过产品向高端领域的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向产业链两端的升级,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互补来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2 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 我国加工贸易现状2.1.1 加工贸易额当前,我国加工贸易飞速发展,直接从业人员在3000到4000万人之间。到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9093.2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41.20%,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半壁江山”1。从以下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5年到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进出口总额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2008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加工贸易进出口

13、额稍微有些下滑,这是由于2008年正值金融危机时期,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国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相应缩减了产品的进口。因此,我国加工贸易在这段时间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表2-1 1995年-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及占进出口额比重列表年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1995年1320.747.00%1996年146650.60%1997年1698.252.20%1998年1730.453.40%1999年1844.651.10%2000年2302.148.50%2001年2414.347.70%2002年3021.548.70%2003年4047.847.60%2004年549

14、7.247.60%2005年6905.149.00%2006年8318.847.20%2007年986045.40%2008年1053641.10%2009年9093.241.20%图2-1 1995年-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及占进出口额比重图表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加工贸易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工贸易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产业面临新的局势,中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实现平稳发展。2.1.2 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作

15、为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如今仍然占据着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我国加工贸易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加工贸易初期,是从改革开放初到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来料加工占据了主导地位。1979年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从法律上确立了这种形式。由此以来产生20世纪70年代“三来一补”这种全新的贸易方式。“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它的企业结构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政府对用于加工复出口的进口零部件、原材料实行保税政策,逐步形成一套核心为保税政策的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体制。加工贸易是由“进口

16、加工出口”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工贸易发展初期恰逢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初步向外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这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加大了出口创汇,同时也引进了我国所需的外资,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原材料与资金的不足,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价值。表2-2 1980-1987年加工贸易的发展情况 (单位:亿美元)年份对外贸易总额加工贸易额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进料加工额进料加工占加工贸易额比重(%)来料加工额来料加工占加工贸易额比重(%)1980381.4316.664.43.3620.1713.379.831981440.2224.845.65.3621.5819.4878.4

17、21982416.1635.228.311.5332.7423.6967.261983436.1642.159.512.9930.8229.1669.181984535.4958.4110.814.5924.9843.8275.021985696.0275.4210.722.6129.9852.8170.021986738.46123.2216.643.3635.1979.8664.811987826.53191.8523.275.1439.17116.7160.83加工贸易中期,是八十年代中后期,这段时间以进料加工为主。这段时期,正值“亚洲四小龙”货币和日元升值,它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逐渐失

18、去了优势,从美、日、欧承接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大幅度转移和调整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于1987年底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并于1988年出台了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也即“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政策。通过承接“亚洲四小龙”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总额达192.49亿美元,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进出口额,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方式。表2-3 1988-1991年加工贸易的发展情况 (单位:亿美元)年份对外贸易总额加工贸易额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进料加工额进料加工额占加工贸易额比重(%)来料加工额来料加工额占对加工易额比重(%)

19、19881030.39288.5128126.9344161.585619891119.54361.6132.3192.4953.23169.1246.7719901156.83441.9138.2250.1356.6191.7843.419911362.25574.8742.2336.2858.5238.5941.5加工贸易新阶段,自九十年代初期至今,这段时间我国开始谋求向更高领域的加工贸易方向发展。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我国对外开放开辟了新局面,使我国利用外资掀起了高潮。美、欧、日传统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外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中国,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有了新的提高。加工贸

20、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上升很快,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导贸易方式。表2-4 1992年以来加工贸易的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年份对外贸易总额加工贸易额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进料加工额进料加工额占加工贸易额比重(%)来料加工来料加工额占对加工易额比重(%)19921658.65711.5642.9432.1360.73279.4339.2719931956.72806.1741.2516.8864.12289.2935.8819942365.291045.4644.2712.7268.17332.7431.8319952810.211320.847951.8572.01368.9527.

21、9319962985.26146550.6104571.3342028.6719973552.87169852.2119570.3850229.62目前,随着更多禁止和限制加工贸易目录的增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税收优惠的减少,加工贸易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升级的发展。在广东,许多企业选择转型为“三资企业”,加工贸易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受托性来料加工向自营性进料加工进行转变。在深圳,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占到了57.7%,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降到了12%以下;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比重占到了85%,来料加工比重降至15%,加工

22、贸易集约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表2-5 我国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贸易总额对照表年份来料加工进出口总额进料加工进出口总额2000691.011611.092001692.011612.092002693.011613.092003694.011614.092004695.011615.092005696.011616.092006697.011617.092007698.011618.09图2-2 我国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贸易总额对照表2.1.3 加工贸易产品我国长期处于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低端,许多加工贸易企业都处于传统产品的生产制造阶段。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23、比重的增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逐渐从以纺织、服装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到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以机电产品为例,2010年前11个月,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达到了14396.2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8427.4亿美元,增长32.7%,是2009年全年的1.18倍,比2008年全年增长2.5%。铁路机车、船舶、汽车产品、电工器材等传统优势机电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增幅达到83.1%、49.4%、47.5%和40%。图2-3 2008年加工贸易各类产品所占比重目前我国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增长仍较为缓慢。国家商务部也通过禁止一些产品的加工贸易的方式,优化我国出

24、口商品结构,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出口,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2.1.4 加工贸易主体企业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体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外商投资占到了80%以上。虽然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民营与本土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低,民族企业仍未能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内资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且多从事低附加值的产业。基本上加工的高端环节都为外商所占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从贸易顺差三大组成部分来看,加工贸易是顺差的主要来源。而从企业构成情况来看,加工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于外资企业,从2000年到2009年,外企企业占顺差比重从64%提升到8

25、4%。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以下图表是2001年至2009年我国各种性质的企业出口金额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着所占的比重在所有企业中是最大的。表2-6我国2001年至2009年我国各种性质的企业出口金额比较年份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其他20011332.171132142.1954.6120021699.851228.46188.53138.8520032403.371380.33251.31348.6920043386.071535.94317.93693.7520054442.091688.13365.111124.66200656

26、38.281913.45410.891728.1220076955.192248.14468.952507.8720087906.22572.28546.643260.3420096722.31909.94405.182979.21图2-4 我国2001年至2009年我国各种性质的企业出口金额比较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企业促进了我国产业与技术的进步,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就业机会并带动了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但同时外资主导加工贸易企业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如今我国仍需加大培养和扶植民族企业的力度,提高我国民族企业的实力,延长本土企业加工贸易的产业链 ,实现民族加工贸易

27、企业向高端领域的发展。2.2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2.2.1 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导致贸易摩擦的增大随着我国的入世,以及对外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自2002年开始,连续6年我国对外贸易都以20%以上的增速在发展着。而由于我国传统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从2004年5月到2010年2月,我国连续70个月都是贸易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磨擦。我国的出口受到了一些国家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壁垒等手段的限制。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数量过多且价格过于低廉也导致近年来国外对华

28、反倾销起诉案件明显增加。到2007年底,反倾销起诉达到412起,金额共达数千亿美元。2.2.2 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力仍处于国际链条低端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多数处于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环节。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来料加工开始,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注重低端产品的加工组装,而忽视了对产品的技术吸收、研究开发,导致自身研发能力不足。而世界上存在较多同类型加工贸易国家,致使国际上同类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价格低,产品附加值也不断下降。从而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力仍停留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的水平上,处于国际链条低端。2.2.3 加工贸易产业传统优势在逐渐减弱我国加工贸易

29、有着廉价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土地资源的传统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市场规模日益庞大,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步攀升。企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的增加,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致使我国的传统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被削弱。土地资源也因日益稀缺而使企业的成本越来越高,这已成为工业发展的瓶颈,使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日益凸现,与我国形成了有力竞争,对我国以价格优势加工出口的商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2.4 加工贸易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扎实、发展迅速、

30、规模庞大,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从建设规模看,都与东部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导致了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3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面临的挑战3.1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3.1.1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以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改善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低端,一般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贸易结构中占到了一半以上,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过大,国有企业没有起到应有的主体作用。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很不平衡。而国

31、际产业正面临从制造业加工向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外包转移新的趋势,我国国内又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对于国内土地资源的占用、能源的消耗、节能减排方面,我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改善,从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适应国际产业变化的一个主动调整。3.1.2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国内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主要将企业生产定位在劳动密集程度很高且技术含量很低的加工组装阶段,对相关产业带动能力弱。外商控制着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我国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

32、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等优势,进口国外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然后在国内组装再出口。同时外商投资企业也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生产企业的主流,组装用的零配件主要通过跨国集团内部调拨和采购,内资企业难以进入料件配套体系,利润掌控能力差,产品增值收益极低。我国加工贸易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可持续的盈利空间。针对于这样的情形,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必然选择。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使企业往更加高端的加工贸易环节发展,从而改变这一现状,使我国企业在加工贸易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环节更有优势,同时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3.1.3

3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传统优势受到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加工贸易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致使我国仍处于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低端,加工贸易产业竞争力不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得到深化,使我国摆脱在国际分工中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往更加高端的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发展,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有更高的地位。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的有效保证。3.2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可能性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国际方面

34、,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使世界各国纷纷进行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全球加工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国内方面,我们提出了建立新型工业化以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种新形势给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3.2.1 科技革命的新形势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水平分工在主要工业国工业部门之间进一步深化,垂直分工在以资本要素密集、技术要素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继续发展,;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水平型”国际分工格局。同时,国际分工形式也有了发展,表现为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转化。相同产

35、业不同产品之间和相同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之间的多层次分工使得国际分工有了更为专业化的细分。全球资源的使用成本随着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逐渐降低,各区域沟通加强。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同时也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动力。3.2.2 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进入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优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布局日益细化,把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同时也越来越多的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的建设,将制造活动尽可能地外包给成本

36、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工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为我们创造了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因此,从发展前景看,全球化不仅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就业、税收和发展资本等利益,而且也创造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契机。3.2.3 加入WTO为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与国际进行经济合作。入世后,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过进一步地开放本国市场,尤其是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市场,使得外商在此领域的在华投资扩大。加上WTO倡导贸易自由化,主张取消以数量限制为主的非关税壁垒,使得我

37、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相互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取消配额限制,增加了更多新的贸易机会,使我国在生产、销售、服务等广泛的事业领域发展成为可能。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的发展有了国际化的环境和更多的机遇。3.3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3.3.1 现行监管政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国改善加工贸易政策与提高监管能力。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有关部门也适当调整了我国加工贸易的政策与管理,然而,由于没有做好政策与监管间的相关协调,使得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体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滞后于

38、业务的发展,缺乏健全、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税收保障机制,没有形成有力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的发展与海关监管力度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过重的监管任务使海关事实上难以有效监管。面对现行监管政策所出现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完善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首先是实施更为有效的企业分类管理,目前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所作的分类过于简单,不具有指导意义。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方发展不平衡,海关应当结合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合理制定分类标准,充分发挥分类管理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从而实现更好地综合分析数据情况,企业资信状况,企业生产能力,发展潜力等风险指标。其次是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模式,海关应设

39、立以电子帐册为监管载体,合同管理、企业管理、联网管理不同监管模式并存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再次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加工贸易税收保全机制。对于加工贸易税收风险问题,应取消形式化且增加加工贸易企业手续负担的空转做法,对实行实转的企业和限制类行业制定细化标准,科学分类。健全动态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档案数据库、单耗库、风险分析监控系统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分析平台,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3.3.2 境外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挑战关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还面临着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的一些挑战。首先是对境外加工贸易认识的障碍。相对于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的加工贸易的全面认识,我们对于境外加工贸易的认识还很不足。许多

40、企业满足于国内的生产经营状况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思考,对于入世所面临的挑战缺乏紧迫感。许多企业认为国内工作繁多,负担重,无暇顾及境外投资从而忽略了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其次是我国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相关政策以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从金融业来说,目前我国银行的境外金融服务不够完善,国际化程度较低,未能做到对境外加工贸易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大多数企业资金都比较紧张,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去发展境外投资,当这些企业在境外开展加工贸易遇到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较难获得国内商业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我国境外投资企业所出现的一些自相竞争以及重复建设的现象也迫切需要我国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41、,使我国境外加工贸易有序地发展。再次是我国境外加工贸易产业发展不均衡。我国在很少领域拥有比较优势。目前我国在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和轻工业品领域还占有优势,然而其它诸如汽车、IT产业、电信等领域,我国没有竞争优势。而从服务业水平来说,我国同国际差距很大,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最后是我国仍没有健全的信息机制。许多企业对国外有关政策、法律和投资环节、原产地规则处境、国际通行做法并不了解。不少企业想走出去,但对于国外市场并不充分的认识阻碍了其走出国门的脚步。未能健全的信息机制使得我国企业不知从何获得有关国家的市场资料。从市场信息需求看,信息机制的健全仍需要我们去逐步地完善,才能为企业走出

42、国门打下良好的基础。 3.3.3 加入WTO对加工贸易带来挑战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的加工贸易市场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外商投资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外商企业以其雄厚的资金及高新的技术给我国的国内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国内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由于技术、资金、人才、网络以及体制上的原因,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竞争压力将增大。因此入世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4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通过开展加工贸易,在充分利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承接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3、, 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是时至今日, 传统优势已不明显,加工贸易本身具有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这表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存在着一些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4.1 从产品层面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4.1.1 我国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致使产品以及工艺流程都处于价值链低端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许多行业的技术密集度有了很大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产品以及工艺流程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近四分之一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其中内资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虽然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实力最

44、强群体,然而其技术实力没有显现出来。低水平的技术使我国仍处于产品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产品仍处于低端的阶段,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4.1.2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致使产品以及工艺流程都处于价值链低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国有企业的运营机制习惯了国家的安排, 欠缺市场激励机制,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产品工业流程处于低端。资料显示,我国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拥有商标的企业也仅有40%,国内拥有核心技术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国外的申请占82%,且技术含量较高;来自国内的申请仅占18%,且技术含量较低。这样的比

45、例显示出我国企业目前仍在夹缝中生存,创新能力薄弱,不但受到技术壁垒的冲击,而且受到商标权利的控制。我国的技术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如今的状况仍与未来高端产品发展的要求以及高端工艺流程的发展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4.2 从产业层面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4.2.1 科技体制的不完善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企业应是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的主体。但是,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体制基本是政府计划、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主导项目管理, 缺乏市场化、产业化导向, 加工贸易企业既得不到所需的科技资源, 也很难寻找术支持和援助, 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缺乏有力的竞争者, 使他们失去了技术升级的动力

46、。4.2.2 拥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行业领域少使我国产业发展不均衡现今, 我国在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和轻工业品方面还占有优势, 然而其他诸如汽车、IT 产业、电信等领域, 我国没有竞争优势, 尤其是我国的服务业水平同国际相比, 相差很大, 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4.3 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4.3.1 东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近些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东部地区大量处于较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

47、企业纷纷倒闭。因而,无论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还是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看,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刻不容缓。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优势的减弱已表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东部地区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国际竞争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向高端加工贸易方向升级势在必行。4.3.2 中西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中西部地区要承接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需要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尽管较过去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与东部差距仍然不小。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差,市场不够完善,政府行政效率不高,法制不健全等问题都削弱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工贸易向中

48、西部转移,运输成本必然大大增加。因此,加强软环境的建设是中西部地区良好地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中西部地区需要不断开放市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此来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改善中国加工贸易的区域格局,实现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4.4 从其他层面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制约因素4.4.1 我国的企业制度问题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在我国, 许多国有企业由于机制的不灵活、适应市场的能力差, 没能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而民营企业则因许多束缚条件仍未成长起来, 种种原因使得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 掌握着市场和销售渠道, 严密

49、控制关键技术, 对其核心技术封锁甚严, 把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大都留在境外, 中方只能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4.4.2 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基本与国际接轨, 但树立正确的经营意识, 培养牢固的守法观念, 对中国产业界来说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基本问题, 尤其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淡薄,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4.4.3 我国健全信息机制的缺乏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从市场信息需求看, 企业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和投资环境了解不甚透彻。不少企业想走出去, 但是不知道从哪里能够

50、获得有关国家的市场资料。对于国际上与加工贸易相关的国际通行做法不够了解,对原产地规则不够清楚从而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5 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的途径众多研究表明,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的过程。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可以分为产品、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5.1 基于产品层面的转型升级基于产品层面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主要有两个方向,加工贸易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加工贸易产品工艺流程的升级。从产品层面来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意味着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产品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转变。而加工贸易产品工艺流程的升

51、级则意味着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沿着产品价值链在工序环节层面上的提升。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贸易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在逐渐增加,以纺织、服装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步转变到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5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3%,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53.2%,其中出口9334.4亿美元,增长30.9%,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59.2%,进口6603.1亿美元,增长34.4%,占全国外贸进口比重达到47.3%。然而,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却增长缓慢,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并没有因此而提高,总体水平仍在50%左右。这是由于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资本

52、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从事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环节。因此,加工贸易在产品层面上另一个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沿着产品价值链在产品加工工序环节的提升。对于实现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升级,个人认为有以下方法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首先是调整政策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采购率。国家应该从根本上扭转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现行政策,使价格、投资、税收、贷款等政策向上游产业倾斜,并鼓励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企业进行国内采购。其次是培养产业集群,增加产业关联和溢出效应。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空间上的接近可以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并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便捷的信息的流通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扩散,激励了企业发

53、展创新。再次是扶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创立自主品牌。对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或在现有企业内部增设研发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工贸易是我国融入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但研发设计和品牌等附加值高的环节大都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而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并没有因为贸易量的增长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提高我国加工贸易所处的环节,由单纯加工向自主研发,树立品牌,提升服务等方向发展,由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发展,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5.2 基于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产品转型升级是加工贸易在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的基础。加

54、工贸易产品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型带动了加工贸易产业相应的转变;而提升加工贸易企业在产品工业流程的升级则同样带动了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不断升级。依照国际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向高科技产业转移的路径,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也要沿着这样的路径去发展。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参与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目前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价格优势依然是需要我们去牢牢把握的立足点。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由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不具有持久性,具有替代性,因而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

55、方向。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及深加工程度,同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不断升级。5.3 基于区域层面的转型升级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要调整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建立相互联系、优势互补的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途径之一。东南沿海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的条件都没有东部那么成熟。然而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

56、成本不断上涨,从而使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优势逐渐减弱。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开放程度不高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目前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伴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物流运输的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正逐步改善,这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发展创造了一条途径,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原材料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带来了机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应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来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沿海地

57、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内地劳动力优势以及内地的人才资源优势与沿海地区形成产业联动的格局,共同构建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大幅提高国内产业的配套水平,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国内外销售”的加工贸易模式,进而开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模式。6 结论30多年来,加工贸易作为我国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促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其它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也面临着一些正待解决问题以及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需要我们去努力地改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着眼于更长远持续的经济发展。我们应通过加工贸易转

58、型升级,更好地发挥我国的动态比较优势,更好地提升加工贸易,进而由加工贸易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及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纵观全文,一开始主要描述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情况,探讨了国内外学者的各种有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观点,指出了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意义,并简单概括了整个课题研究的框架。 接着本文通过联系中国的实际,从我国加工贸易额、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商品、加工贸易主体企业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产业竞争力低等问题。然后本文叙述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种种

59、好处以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文中分别通过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面临的挑战来进行分析。 其次文中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分别从产品、产业、区域三方面来分析,指出了我国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的不足,科技体制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区域的发展不平衡,知识信息的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最后本文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升华,从产品、产业、区域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的一些建议,通过产品向高端领域的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向产业链两端的升级,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互补来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参考文献1 刘德学. 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 经济科学出

60、版社,20062 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42 3 隆国强等加工贸易一工业化的新道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 王子先. 促进落地生根. 国际贸易J. 2004年第二期5 罗建兵,叶林祥. 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J. 财贸研究, 2009年第五期6 Yenerkandogan. Intra-industry trade of transition countries:trends and determinants. Emerging Markets ReviewJ,2003年第四期The thinking about th

61、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rocessing trade development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processing tra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the communic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economy. Cheap labor and low costs attract a lot of foreign businessmen to invest in China, promoting Chi

62、nas economic prosperity. However, neighboring countries at the stage of labor resources is gradually emerging, China is not in obvious advantages in all aspects anymore. So I did some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at this stag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the 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we can find that today China is still in a relatively simple low-level processing areas, the dir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