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0566087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9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资源描述:

《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学校代码:10254 密 级: 论文编号: 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硕 士 学 位 论 文MASTER DISSERTATION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收益透明论文题目: 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学科专业: 会计学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复

2、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3、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

4、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价:一、撰写(设计)过程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优 良 中 及格

5、 不及格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

6、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价:一、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7、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一、答辩过程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

8、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评定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年 月 日教学系意见:系主任: (签名)年 月 日摘 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己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之一,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使盈余信息更加真实反应公司的内在价值;若盈余管理失当,那么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操作会计利润的手段。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迄

9、今为止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在多方面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比如在收益的确认计量方面,新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在利润要素中新准则引入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观念;企业财务报告亦由原来的三表一注扩展为现在的四表一注,增加了第四张财务报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新准则中资产负债观以及公允价值的引入为全面收益的引入奠定了基础。新准则出台后,对企业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比如存货取消后进先出法,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等。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背景,试探讨全面收益观引入之后,全面收益的披露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从全面收益透明度角度探究如何治理、防范盈余管理失当。本文共分为五章:第

10、一章对全面收益以及盈余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主要从全面收益透明度、盈余管理以及两者关系研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二章阐述了全面收益透明度以及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各自含义的界定以及衡量标准。第三章是对我国全面收益披露以及盈余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概要分析,并分析了国外对全面收益透明度以及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大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即全面收益透明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第四章提出我国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假设,并以深市A股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全面收益透明度越高,会计盈余质

11、量越高,所包含会计信息越真实、准确,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便越小。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建议。该章从提高信息透明度、治理盈余管理、加强监管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上市公司,全面收益透明度,其他全面收益,盈余管理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hensive income transparenc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y in China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focus of research at

12、home and abroad, moderat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ccounting earnings, so that earnings information reflects the inner value of the corporation. i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improper,it will be the means of operating the accounting profits in the listed comp

13、any.February 15, 2006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the latest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 so far. New standards in many respects are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such as that the new standards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in the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income

14、and the concept gains and loss are brought in inome statements. Financial reports adds a new statement(Statement of Changes in Equity)based on the former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review is based on the lead-in of the concept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and fair va

15、lue.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uidelines, earnings management presents a new look. 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we try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income transparency. We will find the ways to deal with earnings management with the respect of comp

16、rehensive income transparenc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five sections: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The second section is about the related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transparenc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The third section analysizes th

17、e current statements and the problems of both the disclosure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The fourth section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income transparenc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research, this article sets up the assump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parency of compr

18、ehensive incom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n chooses A share of the main board listed company of Shenzhen stockmarket as a sample and mak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higher the comprehensive income transparency, ,the smaller the probabilit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The f

19、ifth section is th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In this section,we point out the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prehensive income transparenc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innovations and the limitations. Hongjun Zhao(Accounting)Directed by Yan ZhangKEY

20、WORDS:listed company,comprehensive income transparency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earnings management目 录第一章 引言1第一节 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2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7第二章 全面收益透明度和盈余管理相关理论9第一节 全面收益透明度基本理论9第二节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13第三章 我国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18第一节 我国全面收益披露现状及问题分析18第二节 我国盈余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21第三节 国外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23第四

21、章 我国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分析25第一节 全面收益透明度衡量指标25第二节 盈余管理程度衡量指标26第三节 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27第四节 变量说明及检验模型29第五节 结论32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33第一节 优化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建议33第二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36致 谢37参 考 文 献38附 录4154第一章 引言第一节 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迄今为止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包括38项具体准则和1项基本准则,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正式适用。新准则的主要变化有:在收益的确认计量方面,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

22、观;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观念;企业财务报告由原来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扩展为现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报表。新准则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准则中资产负债观以及公允价值的引入为推进全面收益观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之一,为了使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报表趋于稳定,增加市场上的利好消息,增强投资者投资信心,许多上市公司会采用最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政策,从而进行盈余管理。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使盈余信息更加真实的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但若盈余管理不当,则会成为上市公司操

23、作会计利润的手段。上市公司出于多种目的进行盈余管理,使得盈余管理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本文以新准则颁布为契机,试探讨全面收益观引入之后,披露全面收益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从全面收益透明度角度探究如何治理、防范盈余管理失当。二、研究意义 全面收益透明度是引入全面收益观后对信息披露透明度的一种诠释。西方国家对于会计信息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比较多,大多是从实证研究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会计信息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并据此得出企业在选择全面收益报告方式时,应该采用高透明度的全面收益方式。从国内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全面收益披露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借鉴国外全

24、面收益报告形式,研究全面收益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步骤,很少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全面收益观引入后对我国盈余管理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信息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体有以下三个角度:一是从某一具体准则比如存货、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等的颁布实施或者准则变动来分析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二是从整个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来分析其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三是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传统的收益指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不单独研究某一具体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而是以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为契机,研究自全面收益观引入以来,全面收益透明度的提高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

25、状(一)全面收益研究现状全面收益是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结果,代表着未来收益理论的发展方向。“收益”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1776,Adam S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最早把经济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经济收益是指他在保持期末与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包括已实现的、未实现的收益。会计收益是指本期交易中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与之相对应的费用之间的差额。它是建立在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收益理念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收益的理解要求,在市场环境中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批判,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使得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准确衡量其价值

26、。爱德华兹和贝尔(1961,Edwards&Bell)在企业收益理论与计量方法中肯定了经济学收益观的理论价值,将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相结合,提出了“企业收益”并且指出:完整的收益分析应该是将已实现的持有利得和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按其来源进行分类、加以考虑的收益。1992年10月英国ASB制定了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FRS3)“报告财务业绩”。该准则规定一个企业的财务业绩由“损益表”和“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来反映。“损益表”为传统意义上的损益表,“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为反映未实现的、但影响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变化的利得和损失。1997年6月美国FASB公布财务会计准则第130号(FAS130)“报

27、告全面收益”,使得报告全面收益成为美国企业财务报表中第四财务报表。1997年8月IASB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IAS1),要求企业报告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据以改进财务报表中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信息。1999年由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组成的G4+l(2001年2月解散)发表了一份征求意见稿报告财务业绩,该研究报告认为所有的财务报表使用者都需要一个全面的关于主体财务业绩的信息。Dhaliwal,Subramanyam和Trezevant(1999,下称 DST)对收益和收益计量方法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收益计量方法包括传统净收益(NI),FAS130定义下的

28、全面收益(COMP130)以及广泛意义上的全面收益(COMPbroad)。DST检验了19941995年从COMPUSTAT和CRSP获得的公司年度数据,结果表明全面收益计量并不比净收益计量能更好地解释全面收益,但单独验证全面收益的三个组成部分(有价证券调整、外汇交易调整以及最小退休金负债调整),结论发现只有有价证券调整能提高模型的解释力(R2)。Cahan etal.(2000)以新西兰公司为样本,证实总体全面收益有信息含量,但是全面收益的个体组成部分不含有信息价值。Biddle 和 Choi(2002)在DST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年限,研究时期从1994延长至1998年,验证NI,NI1

29、30,NIbroad(同DST变量定义)在解释收益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NI130相比其他收益计量方法(NI,NIbroad),与收益具有更强的关联度。Hirst eta1.(2004)提出当相关的会计信息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披露的透明度较低时,财务报表使用者识破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比较小。全面收益及其组成在业绩报表中报告比在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对使用者决策有用。Biddle 和 Choi (2006)证明收益定义越广泛,对投资申请的决策越有利。他们指出披露全面收益是有意义的。Chambers etal.(2007)利用SFAS130实施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关注其他全面收益的呈报形式以及三个项目的价值

30、相关性:(1)可供出售有价证券的未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的余额变化,(2)退休金调整的公允价值变动,(3)累积外汇交易调整。Kiridaran Kanagaretnam,Robert Mathieu和Mohamed Shehata(2009)研究了全面收益报告在加拿大的有用性。文章以19982003加拿大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其他全面收益数据为样本,发现可供出售以及现金流量对冲交易与股价和市场收益显著相关,而且总全面收益与股价和收益的解释变量关系比净收益与之关系要强。研究发现使加拿大所有公司采用新会计准则会增强财务报表的有用性。(二)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盈余管理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

31、的一个重要领域。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盈余管理研究经过国外大量学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Healy(1985)认为盈余管理是基于奖金计划假设下的会计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订有奖金计划的公司中其经营者会使当期盈利最大化。S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的干预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其动机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Watts和Zimmerman(1990)指出在盈利报告水平问题上,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与企业签定了资金计划的管理者会更加倾向于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调节到当期。Dechow(1995)认为,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方法会导致经理人员仅关注短期的业绩表现

32、。研究认为,总经理在任期最后一年里明显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Scott(1997)认为,盈余管理是由于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营者在一系列的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中选择时,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Defond(1998)认为有负债契约违约情况的公司,在违约发生前一年和当年,公司管理人员有盈余管理行为。Wahlen(1999)指出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监管动机,其中契约动机包括债务契约和管理报酬契约,监管动机包括行业监管、反托拉斯监管以及其他监管。政治活动例如管制、税收等,也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Hunton(2006)发现综合收

33、益报告透明度高将会减少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在更加透明的条件下,参与者认为盈余管理会被报告使用者识别,不利于股票价格,损害报告声誉。在透明度较低的条件下,参与者认为盈余管理不会被识别,并有利于股票价格,对管理者的声誉也没有影响。(三)两者关系研究Imhoff和Thomas(1994)发现公司对报告披露的详细程度、分析师做出的公司质量评级以及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的保守性成正相关关系,即分析师做出的公司质量评级越高,选择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越保守,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Hirst和Hopkins(1998)提出对于公司方便披露的信息,披露的越多越详细,盈余管理识破的可能性就越大。Gerald J

34、Lobo、Jian Zhou(2001)验证了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披露的程度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抑制作用。Fields eta1(2001)研究表明在缺乏预期利益(通常是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分清这些会计信息的影响)的条件下,理性的经理人是不会进行盈余管理的。Hirst eta1(2004)认为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披露的相关会计信息透明度越低,财务报表使用者识别盈余管理的难度便越大。Lee eta1(2005)发现通过证券销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会选择更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方式。公司的盈余管理历史越长,政府监管越松懈,公司透明度越低。Hodge eta1(2006)通

35、过分析SEO公司发行前的信息披露频率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披露信息越频繁的公司,其透明度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二、国内研究现状(一)全面收益研究现状程春晖(2000)分析了全面收益以及全面收益报告的理论基础,指出我国业绩报告改革势在必行。他将全面收益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创造性地分析了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对我国引入全面收益报告提供了分析基础。王辉(2001)首先分析了传统会计收益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然后结合收益理论的发展方向,阐述全面收益在我国的适用性,并阐述了全面收益的组成部分、未来全面收益报告的构想以及全面收益报告中的特殊问题等。葛家澍指出,英美等国和IASB颁布的某些准则已

36、陆续冲破传统的实现准则,确认了某些未实现的利得,这种改进将能极大地提高“净收益”和“全面收益”的有用性,必然受到广大投资人和市场的欢迎。党红(2003)在对全面收益理想内涵与现时外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全面收益理想内涵是与经济学收益理论完全契合的概念,同时也指出单一的全面收益表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以及未来我们可能的选择。张琦(2006)结合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分析了目前我国收益确认的模式,论述了新准则下我国呈报全面收益信息的必要性,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分两个阶段进行全面收益呈报范式改革的建议。李娜、徐策(2009)通过分析世界各地对全面收益的报告,将研究阶段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

37、以前是概念框架的构建;1985至2001年是报告全面收益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 2001年以后是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总结了报告全面收益的不同模式:单表式、两表式、权益变动表式和附注式,并指出在我国采用业绩报表的形式报告全面收益相对其他模式更有优势。汤小娟、王蕾(2009)以我国沪市A股市场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倡导的全面收益与传统的净收益带来的信息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净收益和全面收益均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显著相关。 (二)盈余管理研究现状陆建桥(1999)以上交所22家亏损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时间、方式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为了

38、规避连续亏损三年被暂停上市的风险,公司通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存在显著非正常调减盈余的应计会计处理,而在前一年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通过修正的琼斯模型,在其中加入了用来区分ROE不同区间的虚拟变量,发现处于ROE配股线附近的公司该虚拟变量同总应计利润显著相关,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即我国独有的“10%”现象。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2004)对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报告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作了研究,通过描绘上市公司ROE的分布及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对盈余管理的频度和幅度进行检验,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从1995至2003年间存在着为避免报告

39、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张玲、党金磊、吴波(2006)从股票市场的表现考察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他们采用考虑规模和行业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和扩展的琼斯模型,对于市盈率发生反转的上市公司,考察其反转前后两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变化,并与控制样本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上市公司中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股票市场价值的行为。(三)两者关系研究现状汪炜、蒋高峰(2004)首次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作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替代变量研究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的关系,结果发现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融资的资本成本。夏立军、鹿小楠(2005)以监管机构发布的处罚公告为公司透明度替代变量,对我国上市公司

40、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越不透明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方军雄、洪剑峭(2006)选取深市20012003年上市公司信息考评结果作为样本,将考评结果作为衡量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替代变量,探讨其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考评结果越好,会计盈余质量越高,即信息披露透明度越高,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信息越真实。张程睿(2006)提出公司信息透明度对国家相关制度、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以及公司信息披露策略倾向性的综合体现,它体现了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为了满足资本市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解决

41、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透明度高可以给社会公众提供清晰、真实的会计信息。韩慧博(2007)考察信息透明度对于各种盈余管理方法的影响,他以深市20012005年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信息披露透明度越高,越容易识别应计利润,越容易识别高风险的线下项目盈余管理。蒋亚朋(2008)对543份上市公司盈余预告中盈余变动原因进行计量,研究发现管理层会将盈余的增长归为内部因素,将盈余减少归为外部因素,作者依据该研究发现提出投资者应谨慎使用盈余归因信息,监管机构应该加强语言信息披露规范和监管。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一方面对全面收益观以及盈

42、余管理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另一方面在探讨全面收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两者关系时引入实证分析,通过对两者进行变量替代,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2)关键因素分析法。本文在对全面收益透明度以及盈余管理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时采用变量替代的方法,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得知,全面收益透明度可用信息披露透明度、净利润以及其他全面收益来衡量。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信息披露透明度采用深圳证券交易所诚信档案,净利润用每股收益替代,其他全面收益包含内容比较多,本文中采用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来替代。二、技术路线 辩证关系全面收益透明度(CIT)与盈余管理(EM)关系研究全面收益透明度基本理论盈余

43、管理基本理论我国上市公司CIT与EM现状及问题分析我国上市公司CIT与EM关系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与建议图1-1 本文技术路线图第二章 全面收益透明度和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第一节 全面收益透明度基本理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从而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报表使用者获取信息来源仅限于各种公开披露的信息,对于企业内部信息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这便导致资本市场上管理者与会计报表使用者信息不对称;加之会计报表使用者对同一信息

44、的理解能力不同,他们了解公司的渠道也各有侧重,这也导致了潜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向投资者及时地、准确地、充分地、清晰地披露与公司相关的重要信息。上市公司透明度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改善市场效率,而且加强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的监督,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利益相关者对资本市场的信息和认可度。全面收益透明度是对全面收益信息的一种披露,对全面收益的界定,会计界仍采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12月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的定义,即“全面收益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情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

45、)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一、全面收益透明度的界定葛家澍(2001)认为,透明度是指企业的财务报告,无论是定期还是不定期,年度报告还是季度报告,均应该向社会公众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也就是说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应该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的真实反映。透明度是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整体反映,透明度高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报表的需求,它不仅要求企业尽可能在披露强制性信息的同时,自愿披露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且希望企业能够真实、及时、充分地披露信息。会计信息透明度最早是由美国SEC主席Levitt1994年在一次会

46、议中提到的,他认为财务报表应该提供高透明度的信息;证券法与维护证券交易市场信用制度的最基本要求便是企业应该提供中立、不偏不倚、相对透明的信息。我国学者魏明海、刘峰和施鲤翔(2000)认为,会计信息透明度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概括,它主要考察企业在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情况是否存在与企业会计准则不一致的地方;披露的信息质量是否符合财政部规定的标准,披露内容是否完整、规范;是否客观、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经营风险等利于外部报表使用者投资决策的信息。尽管相关政策法规要求企业提供客观、公允、真实、可靠、及时的信息,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相对外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在资本市场上存在着信

47、息不对称问题,因此会计信息的透明是相对透明,绝对透明只是一种理想状况,人们追求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对透明。透明度高低还会因使用者的需求不同和成本效益的驱使而导致不同的需求者对透明度高低褒贬不一。对企业来讲众口难调,只能对外部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加以披露,在保证公司利益不会受到影响的前提下,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本文中提到的全面收益透明度是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对信息披露透明度的一种诠释。它是从会计信息透明度角度定义的,从属于会计信息透明度,它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在合理保证收益信息质量以及合理保证公司利益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将收益全面、准确、及

48、时、清晰地传递到利益相关者手中,从而帮助利益相关者通过阅读、分析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后作出合理的、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全面收益透明度的衡量标准全面收益透明度派生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由于全面收益透明度各国采用的不是很多,因此对全面收益透明度的衡量方法不是很多,但对于透明度的衡量方法却较多。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对透明度的衡量方法。(一)国外对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衡量方法1.标准普尔公司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评级(Transparency and Disclosure Rankings)2001年标准普尔公司研究、设计了一套衡量信息透明度的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提供了公司治理的三个重要方面的计量方法:所有权结构

49、与投资者权利透明度、财务透明度与信息披露程度和董事会与管理结构及过程的披露程度。该指标共包含98项是非问题,若该指标在报表中披露则得1分,未披露则得0分。若公司98项指标悉数披露,就可以得到满分98分。得分越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就越高。该方法涵盖面广,在实务操作中投资者或者分析人员可以根据所关注的特定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但是它仅对披露的充分性进行评价,对信息本身披露的真实性和明晰性在该体系中没有得到反馈;而且没有考虑到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对结论的有效性有一定影响。2.国际财务分析和研究中心CIFAR指数国际财务分析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ina

50、ncial Analysis and Research)发布了评价各国公司披露密度的CIFAR指数,该指数筛选出90个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披露项目并将其分为一般信息、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标准、股票数据和特殊项目七大类。每个公司的得分按照这些项目在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数量多少为标准,数量越多,CIFAR指数越大,透明度越高。CIFAR指数主要用于各国家或地区之间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比较,它同标准普尔公司的评价方法一样,只对披露的充分性进行评价,没有考虑到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它只关注公司公共信息披露的数量且对披露次数没有上限限制,这样容易夸大企业只对该体系中某一指标的重要性。此外,各国之间信

51、息披露的范围、速度和准确性是不同的,该90个重要项目并没有按照国家或者地区进行合并或者归类,突出重要因素。3.AIMR报告AIMR报告是美国的投资与管理研究协会(Accociation for Investment and Management Research,AIMR)每年对外公布的对公司披露行为的评级报告。AIMR报告是由不同的行业组成的分组委员会进行评价,各行业的主要分析师组成的分组委员主要年报公布信息、季度和企业公告信息以及投资者关系三个维度评价各公司披露的充分性。对每一方面分析师都要考察公司信息的及时性、详细程度和明晰程度。在每个维度内,行业分析师会列出该行业重要信息披露项目,并为

52、业内各个被考察企业打分。信息分数的加权汇总值即为该公司总得分。相比标准普尔和CIFAR报告,AIMR报告考虑到了各行业披露的侧重点以及各维度的权重;该报告不仅考察年报信息还考察季度以及企业公告信息,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报告的分析主体是行业分析师,虽保证了评价结果的专业性,但是主观性太强。另外,该方法对诸如分析师对待这种评级的态度是否认真,他们如何选择评级对象,以及如何影响评级结果的偏差等问题还不能清晰地解决。(二)国内对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衡量方法从国内现有的文献来看,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信息披露的次数该方法是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次数作为衡量指标,披露次数越多,公司信

53、息披露频率越高,透明度越高。该方法是初期考察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方法,其使用方便、容易取得,但对每个企业来讲,企业每年每次披露内容不同,重要程度也不等,仅用信息披露次数该数量型指标来衡量披露透明度不足以说明透明度的高低,因此目前对信息披露透明度的研究几乎不再使用该方法,其仅作为一种数量参考。2.台湾的资讯揭露评鉴系统台湾的资讯揭露评鉴系统由台湾的证交所及柜卖中心委托证券及期货市场发展基金会建立。建立该系统意在对全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作系统化评价,在法律法规约束的前提下,通过独立、公正、专业的第三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加强行业内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从而降低企业内部人与外部人的信息不对称性,增

54、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该系统对除挂牌未满一年、评价期间至评价结果公布前有变更交易方法、停止买卖、终止上市等事项的全体上市公司进行评价。该系统以整个会计年度期间所发布的、以及在公司网站中披露的信息作为考核标准,仅对披露的充分性进行考评,并不对企业公告中的内容作实质性审核,因此该系统与国外对信息披露透明的衡量方法一样,无法验证各公开资讯的正确性,无法监测上市公司的各种欺诈行为。3.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评价为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2001年5月10日深圳市证券交易所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办法。按照考核办法,深交所开始对在深市上市满六个月的公司按

55、年度对其信息披露以该年度每次的信息披露行为为依据对上市公司及董事会秘书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考核。与其同步的,上交所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从考核的全面性以及考核结果来看,深交所相对上交所考核范围更全面,结果更清晰明了。自2001年起,深交所已连续八年在其网站的“诚信档案”中公布所有深市上市公司的信息考评情况(到目前为止,2009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情况仍未公布)。表2-1列示了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在2001年2008年间的信息披露考核情况。表2-1 深市2001年2008年间的信息披露考核情况 深市2001-2008年信息披露考核情况见附录。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

56、08不合格3033242235322217合格247195175148142170192166良好203239267305283248233258优秀3041413140414246主板总数510508507506500491489487 图2-1 2001-2008年深市考评情况趋势图从表2-1中可以看出,不合格企业从2001年至2008年减少了13家企业,优秀企业从2001年的30家增至46家,可以看出,整个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朝着良好的势头发展。深交所通过对企业进行考评,净化了证券交易市场,为资本市场扫清障碍。图2-1勾勒出的是20012008年深市考评结果趋势图,经过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

57、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不合格数逐年减少,优秀企业逐年增加,这也说明企业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第二节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一、盈余管理的界定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含义的界定国内外相关学者理解不一。(一)国外盈余管理含义界定Davidson,Stickney 和Weil(1987)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报告盈利所期望的水平,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所采取的谨慎步骤。Katherine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财务报告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WilliamKScott(1997)在其

58、名著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任主席Levitt(1998)认为财务报告是一个盈利报告,它反映了管理层的愿望并不反映公司真实的财务报告。Healy和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产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利益关系者的投资决策,影响契约后果。(二)国内盈余管理的界定国内研究盈余管理起步比较晚,但相关学者也对盈余管理做出了界定。朱红军、陈建岐(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

59、身效用或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顾兆峰(2000)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利润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资料如附注等辅助信息的控制,在以后的理论发展中,对辅助信息的披露可能成为一种主要形式。魏明海(2000)与Healy和Wahlen对盈余管理的认识类似,他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报财务报告时做出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张士强(2001)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综合以上国内外对盈余管理含义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温床是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会计准则必须遵循首尾连贯、内在一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