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毕业论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0530047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6.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税务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税务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税务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税务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务毕业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 计)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选择Promote Employment Financial Policy Choice作 者丁 华专 业税 务指导教师蒋琳 教授分 院财政与税收学院二一一年五月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 指导下独立研究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发表的论文。若有抄袭,愿承担一切后果。特此声明完成人签名: 年 月 日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选择摘要: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就业不仅是

2、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而又紧迫。财政与税收作为重要调控工具,应在就业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就业现状,阐述了就业难的原因,总结了我国目前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财税政策措施,并对如何利用财税政策促进就业提出了建议,以求更好地促进就业,创建和谐社会。关键词:就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Promote employment financial policy choiceAbstract:Empl

3、oyment is a sever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 that China faces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but also a difficult problem must be solved ; Employment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olitical problem; Employment i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is, th

4、e strategy of alcor life, and the people improve the basic premise and basic approaches. Our country is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world, in China,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task is arduous, difficult and urgent. Financial and taxation as important control tools, should be played a role i

5、n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tatus, expounds the reasons difficult employmen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omoting employ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y , pertinently put forward the our country to promote employment measures, and how to make u

6、se of fiscal policy to promote job growth sugges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employment,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ety.Keywords: Employment; Fiscal policy; Tax policy目 次摘要I目 次II1 引言12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现状13 我国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23.1 劳动力市场体制薄弱23.2 就业体制滞后23.3 就业地区结构不平衡23.4 劳动力素质差异性过大24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分析34.1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及

7、存在的问题34.1.1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34.1.2 现行促进就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34.2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及存在的问题44.2.1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44.2.2 现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45 解决就业问题所采取的财税政策措施55.1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措施55.2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措施66 结束语7参 考 文 献881 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而又紧迫。当前,我国面临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攀升,经济发展不景气,高校毕业生众多,城镇新增劳动力多,农村劳动力

8、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退役军人就业,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已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财政与税收政策,但由于劳动供需矛盾与结构性失业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就业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一直致力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财政的宏观经济职能和税收的杠杆作用决定了财政与税收必然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探讨了财税政策如何促进就业。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在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应采取的措施。2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据国际劳工

9、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至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至9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下,2006-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在1100-1200万左右,2010年仅前三季度的城镇就业增幅就超过了2003年全年的水平。顾严.税收促进就业政策出台正逢时.中国财政,2011年第1期.然而,在就业促进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必然清醒地认识到,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局面尚未扭转,“十一五”时期,一些新情况的出现还可能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力供给总量远超过需求。城镇劳动力新增供

10、给的年均规模在2400-2500万人之间,而年均劳动力新增需求1200万人左右,二者相较,劳动力供求缺口高达1200-1300万人。2010年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预计到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才会由此转负。此前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巨大,此后即便有所缓解,实现劳动力供求总体平衡也还需要一段时间。二是重点人群就业问题“三碰头”。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十二五”时期,每年将产生660-670万高校毕业生,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20-130万人。顾严.税收促进就业政

11、策出台正逢时.中国财政,2011年第1期.加之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差距太大,就业难度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城镇就业,但其就业的稳定性和正规性较差;农村留守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偏低,继续转移的难度空前加大。每年结转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将达1000万人,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按照现有的政策和工作力度推算,其中半数下岗失业人员能够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度会进一步加大。三是结构性失业矛盾日益突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 同时存在。一方面劳动者难以找到合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符合岗位需要和职业技能要求的工作人

12、员,进一步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随着劳动者期望薪酬待遇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双双提高,这一矛盾呈现继续深化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最关键的时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我国劳动力需求结构不断变化,而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调整远远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构性失业严重。主要表现在:首先,三次产业结构不平衡。从近10年我国从业人员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仍是就业的主体产业,但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农业已很难再吸收社会多余的劳动力,而且还将不断释放出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呈缓慢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是近年解决就业问题的生力军,绝对数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强烈的增长势头。但同世

13、界上其他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远远低于国外的比重,导致我国就业弹性较低。其次,地区结构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失业现象相对较少,不超过7% ,中部地区最为严重,超过10%。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再次,人力资源结构不平衡,整体效率低。我国拥有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剩余”劳动力闲置,无用武之地。加之,能满足市场质量要求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大量岗位空缺,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又严重过剩,难以形成较高的生产率。3 我国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3.1 劳动力市场体制薄弱我国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较晚,且在计划经济时对劳动力进行管理的一些制度没有消除,加上缺乏有效的劳动力供

14、求信息发布和传递机制,劳动力资源配置失当,每年上亿的农民工在城市间无序流动,寻找就业机会,与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交织在一起,加剧了我国就业问题的复杂程度。此外,我国劳动力中介市场作发育还很不成熟,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经济改革进程的迅速推进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传统制度变革的滞后,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演变成一种二元分割的格局。这种格局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弱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了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效率,更导致了某些特权、垄断、歧视、不公平等缺陷出现。加之,劳动力供需关系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的形势。3.2 就业体制滞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

15、变,我国就业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的就业体制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实行以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二元结构的城乡就业体制,严重地阻碍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阻碍着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科学配置。3.3 就业地区结构不平衡我国就业地区结构不平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失业现象相对较少,不超过7% ,中部地区最为严重,超过10%。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隐形失业大量存在,而且存在高技术管理人才

16、缺乏和外流现象,部分劳动力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大量流动,加大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此外,由于中东西部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调,贫富不均造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所有制的经济失衡,由此导致了多数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区域结构性失业。3.4 劳动力素质差异性过大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最紧缺的劳动力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这类型人才比例过低,能满足市场质量要求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大量岗位空缺。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又严重过剩,难以形成较高的生产率,同时,大量需要转岗的人员由于无法胜任高技术生产,造成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局面。此外,在我国劳动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人口的比重

17、还很大,人力资本含量高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质量普遍较低,知识劳动者的比例较小,因而远未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现代化的支柱力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展的负担。4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分析4.1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及存在的问题4.1.1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针对当前我国就业难的原因,我国从财政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一、实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规定了贷款的对象和条件、贷款程序和用途、贷款额度与期限、贷款利率与贴息以及贷款担保基等。第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安排好各项就业扶助经费。支持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的

18、就业问题,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完善支农补贴政策并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第三、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运用补助、贴息、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民间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制定鼓励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设

19、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加强与社会资金的协调配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第四、社保补贴。即对招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各类用人单位在为招用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后,给予用人单位的资金补助。第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政府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招用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险补贴。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30%的,可享受高至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部

20、门给予贷款贴息。4.1.2 现行促进就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我国当前实行的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就业作用发挥不理想。由于小额担保贷款审批办理程序较为繁琐,下岗失业人员要办理小额贷款需经过所在地社区街道、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担保机构、经办银行等四家机构,而这四家机构之间缺少协调,造成了办理程序的相对繁琐,使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积极性逐渐降低。第二、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就业的财力保障不足。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对就业的支持力度过低,且法律制度约束力不强,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导致公共就业服务质量难

21、以有效提高,从而使再就业行为短期化,社会保障没有足够资金作为保证,而且保障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造成“三条保障线”与再就业政策衔接效果不佳,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第三、财政补助机制尚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下级依赖上级、地方依赖中央的倾向比较严重,培训补贴政策的效用难以充分发挥。由于受培训成本、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再就业培训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下岗失业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政策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险补贴,由于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不与下岗失业人员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使下岗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无法享

22、受社会保险补贴,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不完善,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作用发挥得不够。4.2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及存在的问题4.2.1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税收优惠作为税收经济杠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不断完善支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有力促进了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完善。第一、实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改革,即对企业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在其销项中予以全额抵扣。同时,下调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将原工、商业企业6%和4%的税率一

23、律下调至3%并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工业企业由年应税销售额100万元以下下调至50万元以下,商业企业由180万元以下下调至80万元以下。第二、实行扶持中小企业及先进服务业扩大就业的税收政策。运用税收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自2008年1月1曰至2010年12月31日免征营业税。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

24、业所得税,经国务院批准,自2011年1月日至2011年12月31日将继续实施上述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行鼓励先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其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8%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 第三、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沿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的优惠方式。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从事个体经营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

25、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第四、为支持和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将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也纳入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如: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

26、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4.2.2 现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已认识到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相应地先后出台了一大批促进就业的税收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在其制定和执行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税收政策在设置上仍存在不合理性。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存在着适用范围狭窄、缺乏系统性及对影响就业的新问题关注不够等缺陷。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必须是符合规定的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对建筑、娱乐

27、等行业不适用。这就造成新办的企业事实上可能享受不到优惠政策。 第二、税收政策不能很好处理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强调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但是,税收政策倾向于促进经济发展,对增加就业关注不够。例如,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所得税优惠,这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促使资本、技术不断替代劳动,引起结构性失业日益凸显。 第三、社会保障税收政策缺失,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解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的根本性措施。现行税制在社会保障方面没有设立适当的税种,对社会保障资金仅以收取社会保

28、障费的方式筹集。但现行社会保障费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企业负担过重,且保障费管理体制分散,缺乏完整的立法和统一的管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四、税收优惠政策时限有短期性。就业问题是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浓重的历史及政策因素的背景。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并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业压力不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减轻或消失。近年来出台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数属于临时性、短期性的措施,一般以3年为一个周期,甚至也有1年期的减免,过渡性色彩较浓。虽然这些措施短期内对就业问题起了促进作用,但缺乏制度应有的长期有

29、效性,没有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税收政策激励机制。5 解决就业问题所采取的财税政策措施5.1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措施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有效的财政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完善小额贷款担保办法,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结合个人信用制度建立、降低担保门槛,探索小额担保贷款的管理模式,拓宽小额贷款担保渠道。建立小额贷款信用担保社区,构筑妇联、总工会等群团组织信誉平台,发挥职业介绍和培训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采取代运作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授信担保额度等多种形式,为下岗失业人员及组织下

30、岗失业人员的创业带头人提供贷款支持,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第二、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努力建立以人为本的财政支出体制,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通过年初预算安排,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再就业资金,全力保障再就业工作;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增加促进就业所占的资金份额,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双重功能。第三、强化就业再就业财政补助资金财务管理强化就业再就业财政补助资金财务管理,规范资金支出程序,做好再就业资金的监督管理,做到补贴与实效挂钩。在对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岗位补贴等支出进行合理测算的基础上,编制就业再就业资金支

31、出预算;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严格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拨付程序。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发放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第四、财政应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 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占GDP的比重相对国外较低,有时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甚至被人挪用,所以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促进社会保障物质基础的质和量的提高。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保障制度。财政支持也应由单纯保障基本生活向促进再就业转变,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第五、构建制度环境,促进诚信就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信用体

32、制建设的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也只是社会诚信问题的一个缩影。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仅仅靠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就业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就业和招聘行为。为此,必须要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监督体系,加强对各类就业市场的监管,尽快建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信用档案,将诚信行为与其自身利益相挂钩。然而完备的诚信就业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全社会要大力提倡“以诚取信”的道德规范,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构建“诚信就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推动社会和

33、谐发展。5.2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措施作为经济杠杆的税收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产生,对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第一、完善税收政策,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我国当前的失业体现为总量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大量待业人员与岗位空缺并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就业问题需要从长远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应采取不同的促进方式。但其共性都是需要增加投入,通过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提高就业素质与择业能力。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从税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促进就业

34、基金、专业培训基金,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做好事前防范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劳动就业政策。第二、降低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路径是经济的增长,只有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措施。在经济增长中拓展就业空间,即以持续的经济增长稳定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体现在税收政策的取向上,应正确认识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税收政策应从长期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税收政策机制。第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税收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当前金融部门信贷工作的重点,也是促进再就

35、业工作的关键。为适应中小企业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及经营范围多样化和经营水平不同的特点,应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1)提高中小企业税收优惠门槛。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进程,允许企业对技术改造措施贷款用新增利润或新增流转税归还到期本息。 (2)减少缴税程序,优化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及时为小企业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购买等涉税事宜。(3)减免科技开发税收。如对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允许按实际支出在缴纳所得税前列支;对转让先进技术所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技术援助费、研究开发费,对投资者提供技术的收入可减征或免征预提所得税。 第四、开征社会保障

36、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形成,取决于社会保障功能与市场竞争标准的分离,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必然承担过重的社会职能,面临沉重的政策性负担,劳动力市场也得不到正常发育,这就要从制度上实行规范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方式,即推行社会保障费改税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由税务部门按税收征管法征收社会保障税,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依法纳税,以改变目前社会保险费征缴难、清理追缴欠费难的状况,有利于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征缴率,降低征收成本,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障税为主体,以多种筹资手段为辅助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6 结束语就业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

37、平的提高,也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充分就业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从而为国家财政提供充足的税源。然而,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数量众多、素质偏低,在劳动力市场机制十分不完善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是很不现实的,政府对解决就业问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财政与税收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调节和促进就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积极发挥财政与税收政策促进就业的作用。参 考 文 献1 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2 董再平.税收和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税务研究,2008(2).3 刘长生.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就业环境突变及财税支持

38、政策J.税务研究,2009(5).4 顾严.税收促进就业政策出台正逢时J.中国财政,2011(1).5 魏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思考J.税务研究,2009(5).6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7 丛明.实施积极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J.中国财政,2008(3).8 田穗.高校大学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导科刊教,2010(10).9 陈长明.部分大学毕业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1).10 王伯庆.2009年中国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11 曲顺兰.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2).12 王明毅,胥宁,张建伟.当前税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学,2008(5).13 谢甜.税收调整对就业的影响J.学科经济市场,2009(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