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的信佛与辟佛毕业论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0513756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4.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杜牧的信佛与辟佛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杜牧的信佛与辟佛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杜牧的信佛与辟佛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论杜牧的信佛与辟佛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杜牧的信佛与辟佛毕业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毕 业 论 文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07(1)题 目论杜牧的信佛与辟佛指导老师 职称 讲师 2011年4月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杜牧诗作中的信佛与辟佛思想,把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殊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勾勒出了李唐没落时期士大夫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关键词:杜牧.信佛.辟佛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ems of Du Mu and the provision of the Buddha in Buddhist thought, the Chinese feudal society of his parti

2、cular era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period outlining the decline of the Li family of the complex inner world of literatiKey Words: Mu. believing in Buddha. provision of the Buddha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繁荣的时代,政治文化经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即使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始走向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处于唐朝末期的晚唐,仍是一个非常优秀另人向往的年代。而杜牧正是处于这一时代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和政治

3、家。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26岁进土及第。杜牧作为晚唐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其一生写过很多诗,有学者把其作品分为十二类,分别是怀古咏史类,山水风景类,感慨抒怀类,亲情友谊类,情诗恋歌类,妇女生活类,羁旅思乡类,追忆往事类,褒贤刺时类,时序节令类

4、,国家兴亡类,论诗论艺类 1。然而,在这里却不妨把杜牧的诗分为禅诗与非禅诗两类。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是我在看了大量杜牧的作品和资料之后,发现杜牧一生都斥佛教,驳佛理2。但是他又为何写下了如此之多的佛诗呢。我想这可以从晚唐社会的政治经济风气,杜牧个人的成长和所处环境以及佛教本身在大唐的影响三个方面去分析研究。从文宗开成之后到唐亡(836907)这七十年左右,文学史上一般称之为晚唐。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大政治问题(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党争)密切相关的。生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的晚唐诗人,其

5、思想心态和艺术追求与盛唐,中唐的诗人们是有所不同的。盛唐自不用说,中唐时期虽也是处于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但文人士大夫们仍对李唐王朝的“中兴”抱有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上虽偶有一丝消散,但仍不失昂扬奋发,常常表现为积极进取,关注时弊民生的精神。但到了晚唐,面对政治上不可挽回的局面,使人们则已深深感到了王朝的衰落对于他们是无力回天的,因而在心态上蒙上一层暗淡、伤感的色调,常常表现的悲观,无所适从。如作为中唐的代表人物韩愈与晚唐的代表人物李商隐,从他们各自诗作上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韩愈有盆池五首诗,其中第二首这样写道:“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

6、打叶声。”而李商隐的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则说:“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来听萧萧打叶声”与“留得枯荷听雨声”。从这几句诗里我们可以发现韩愈的心中消散中却还没有完全失去自信,而后者则是一种明显的落寞感伤而失去希望的苦闷。所以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下,晚唐的诗歌从总体面貌上看已与此前的诗歌有着大不不一样的特征。在晚唐社会里,文人们不再如盛世时的那般豪放,更多的则是像李商隐之类感伤时事,写实作风的文人居多,而杜牧也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之一。从杜牧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诗人与唐代甚而是历代的大多文人士大夫一样。拥有建功立业和超然于世外这两种心态,为求建功立业,必须进入

7、尘世,踏入官场。而当这一切受阻时,他们都需要去寻求一个淡化名利,清心静气的寄托物,于是便会羡僧慕禅而入佛世。我们来看杜牧的一首禅诗:念昔游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这首诗描写他十年浪迹江南,不受拘束的自在生活,在漫长的旅途中,诗人应该见过许多美丽难忘的景色,去过很多名山宝地,然而全诗结尾却说:“倚遍江南寺寺楼”。我们可以感到寺在杜牧心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寺庙是干嘛的,是闲适的,是淡化名利,清心静气的场所。数十年的浪迹生涯,杜牧却用一个“闲”来表白,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多么的无聊惆怅。而这种无聊惆怅恰与晚唐社会的背景相一致。那些满怀抱负的士大夫们

8、面对没落的王朝所表现出来的无可赖和。这种闲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爱莫能助。是处在官场不而受重用的失意。晚唐两大杰出的诗人李商隐与杜牧都不约而同的感伤时运不济和命运命运多舛,由此不难看出晚唐社会矛盾的复杂与尖锐,李唐王朝的统治的软弱无力,虽然如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胸怀抱负的有志之士。但晚唐政治环境的恶劣复杂,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报国无门。退而求其次,在复杂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他们需要去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精神上的避风港。在现实面前,他们毕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反复咏叹着时代的悲哀与绝望,因而这种感伤情绪很自然的成为了晚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所以在文人们认为中兴无望的的时候,继

9、而求其次转而寻求另一种人生寄托,而不离不染,自识本心 3的禅学对当时的文人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慰藉。所以,在杜牧一生的闲适生活中他始终与佛有缘,结识了所到之处的许多高僧,谈佛吟诗。那么这一切是否与杜牧成长生活的坏境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出生于封建贵族家庭的杜牧,其童年,少年时代无疑是幸福而意气风发的。从小受家族文学政治气息影响,有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然而杜牧却又是不幸的,不幸的是家道中落,父亲早逝,不幸的是生不逢时。杜牧虽出生于封建世家,然而父亲早死,并没有给杜牧留下太多东西,包括父爱,包括产业。加上杜牧一生也不擅经营,不愿逢迎权贵。一生仕途坎坷,离统治集团核心遥遥而不可及,造成

10、其一生更多的是接触于社会底层的民众,这反而更能让他真切的去体会社会底层的民生疾苦。然而晚唐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劣,杜牧虽有济世为民的抱负,然而却没有供其施展抱负的舞台。我认为这些导致了作者绝望的心态,而那颗眼见民间疾苦的诗人却无能为力,只好把这一切寄托于诗词之上,聊以慰藉心中的苦闷,所以其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关心世事,品评历史的诗句。然而这些都只是作者的牢骚罢了。作者的心依然是空洞的,没有寄托的。朝廷抛弃了他,他内心是无依靠的,不得不找一个安心之家,于是杜牧选择了把心交给佛。远离尘世的喧嚣浮沉,找一个僻静之所,借佛家的辟静来逃避现实的喧嚣。这虽是杜牧政治失意以后产生的一种消极避世的心态,但又却是作者的

11、无赖之举。那么杜牧与僧人交往的客观环境是否存在,这点我们可以从宣州这个地方找到答案。在杜牧五十余年的人生中留下了大约四十首与佛有关的诗句 4而四分之一都取材于宣州这个地方,这与杜牧两次在宣州任职是有很大关系的,杜牧两次在宣州任职共7年,这几乎就是杜牧仕途生涯的三分之一。而从当时杜牧的情况以及这些禅诗所反映的内容,当时的杜牧无疑是内心消沉的。赠宣州元处士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是借用汉代著名隐士隐身不仕的史实来描述元处士生活的艰辛和道德的难得,“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则是对才能不能施展的愤慨,同时

12、对清明政治的一种期盼。这些都表明了杜牧当时内心的苦闷,对怀才不遇的悲叹,而这更加剧了他与僧为友,去寻求内心的精神寄托,从而逃避现实所带来的不快。而像这样的作品还很多,比如同样是在宣州之作的另一首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本诗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但借景抒情,尾联笔锋急转,诗人从一片安静闲淡的眼前之景中回到今古对比的怅惘中,以古人范蠡助勾践灭吴后的闲淡隐居来对比自己报国无门后的心无定所,有对隐逸古人的缅怀追慕,诗人仿佛看到了那曾经功勋卓绝

13、而终于功成身退、泛游江湖的范蠡,然而此时的自己的却是仕途坎坷,一事无成,不禁心生弃绝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既然是纵情山水,那么为什么杜牧就会如此执着于禅院而不是其他名山乐地,这就不得不说一下佛教本身在大唐的影响了。佛教在中国化身为禅。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的思考修佛的途经和功果。文人士大夫与僧人交往,在唐朝以前就有,而这种习俗对唐代文人的影响最深5。安史之乱以后,作为官僚世大夫的杜牧,官场不得意。转而对政治上的失意,再也没有了追逐功名的热情与渴望,反而是那种无牵无挂,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僧人生活令他心生羡慕。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越发向往那种不问世事的闲淡。另外,我想古往经来许多高僧都是渊博的,

14、他们大多满腹经纶,这一点上恰对作为饱学之士的杜牧的胃口,使他们拥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有互相欣赏的地方。出生在一片消沉衰败年代,面对此情此景的杜牧,拥有满腹才学,满腹救国之志的杜牧无疑心生悲凉,然而终其一生也是空有一腔抱负,却不得施展。所以,一生辟佛的杜牧也只好从佛教里面去寻找片刻的安宁而超然世外。杜牧信佛,杜牧又辟佛,是否矛盾。这是我们应该去认识的,晚唐时期,社会一片哀鸿,文学界早已不再如先前那般高歌嘹亮,而是哀鸿遍野。面对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官吏们争权夺利,地方豪强并起的复杂局面。对于有着强烈济世报国思想的杜牧,面对这种局面显然是不能无动于衷的。他不仅身体力行的去做,用自己的力量去

15、争取,去改变而且在理论层面也做了很好的研究,唐代是我国佛教大发展的时期,这点我们从唐僧取经这些故事就可以看出来,佛教在唐代是很有地位的,而且得到了统治集团的支持。所以,其势力可谓是很大的得到了发展,我们知道佛家众僧是从来不自己耕地劳作的,而是靠官私布施,地产与高利贷的收入来维持生活。随着寺僧尼姑越来越多,无疑他们需要更多的地产,放更多高利贷,而这一切的负担到最后都转嫁到了老百姓的头上。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从繁荣跌落了下来,各种徭役和赋税层出不穷,使本已穷困潦倒的百姓在荒诞的晚唐承受了更重的负担,以致苦不堪言。这直接促使了大量的民众纷纷以寺院为避难所。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和兵源等。这点我们可以

16、从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太史令傅奕上表发难诋毁佛教,罗列其罪状,请求罢废。他严厉指责佛教剥削民财,宰割国库,致使军民逃役渐多,许多都削发为僧尼隐于寺庙之中,建议朝廷采取强硬措施,把佛教赶出大唐,退还天竺6。这样,一些有识之士清醒的认识到佛教的无节制发展,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大量青壮年出家,更是造成了唐王朝兵役的紧张,直接威胁到了唐王朝的统治。在一批反佛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唐武宗下令毁掉了全国的佛寺。勒令僧尼归俗。史料记载当时仅唐东西两都和附近四州归宿的就达近三十万人,尤此可见唐朝僧尼的规模及影响。杜牧对武宗的这一决定无疑是赞成的,这在他所写的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7可以看出其态度。 此文揭露世人佞

17、佛之危害,高度赞扬了武宗灭佛的英明,说出了佛教发展到当时显现出的种种弊端。杜牧对佛教负面影响的揭露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是世人竭尽财力事佛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求得“有罪罪灭,无福福至”的结果;第二是广开寺庙、滥度僧尼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沉重负担,所谓“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间吾民尤困于佛”。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对佛教种种弊端的揭露显然和其本人在功名上的抱负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牧出身世家,常常以此自勉。如在冬日寄小姪阿宜诗8一文中,他勉励后辈要“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尧汤”,这其实夜是杜牧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当时唐王朝内忧外患频繁的特殊背景下,佛教的畸形发展之势,确给李唐王朝的国计民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杜

18、牧对灭佛的赞成态度,也正是他追求政通人和的用世之心使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杜牧的反佛是不彻底的,他不像韩愈那般既反对众僧不耕作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且也反对佛教本身。从杜牧的文章诗句来看,他仅仅是反对佛教猖獗发展给唐王朝统治带来的危害,只是从一个忧国忧民的世大夫角度出发去看待的。在杜牧的作品中,并没有流露出其对佛教本身的厌倦和反对。武宗的灭佛运动背景其实很复杂。因武宗本人沉迷于服丹药、求长生不老,故而亲信道士,灭佛实际也隐含着佛道之争的因素。但杜牧对灭佛的赞成则完全是以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为求国家富强,百姓安康的社会责任感而出发的。正由于这样的出发点不带有个人的偏见,所以才能一方面使他有比较理性平

19、和的态度去辟佛,另一方面也并不妨碍他在其它场合频频接触佛教,与僧为友,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并因此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关于僧人禅院的涉佛诗。这就是杜牧既一面辟佛,另一面又与佛结缘的缘故。因而我们应该看到,杜牧并非彻底的辟佛,辟佛仅仅是出于对江山社稷,国家兴亡的责任感而出发的,但是这并不与他和僧人来往,并写下大量的禅诗相冲突。而且在杜牧的禅诗中,我们隐约还可以看到他内心的那种不甘寂寞,积极入世的心态。这我们可以从杜牧少年和老年的两首禅诗来看:赠终南兰若僧 9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诗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这是一首杜牧诗词中非常一般的禅诗,但是其中却又蕴含着诸多哲理,细细品读,别有一番

20、味道。诗讲的是唐文宗太和二年春,杜牧年少成名,考中进士,在当时轰动一时。这年的春天,他和几个一起中榜的同年去终南山游玩,到了文公寺,在满园春色宜人的时刻,却看到一位僧人默默地独自坐在那里。年少的杜牧觉得很奇怪,就过去和他交谈,谈吐间,杜牧发现这位高僧言谈精妙,志趣深邃。僧人也觉得眼前的这位年轻人谈吐不凡,就问他的姓名,杜牧恭敬地告诉了僧人。僧人又问他现在在做什么,几位同年的进士十分高兴地向僧人介绍了杜牧,把他出身高贵、名门之后的出身、一年内中进士登制科的得意情况详详细细说了一遍,神色间满是夸耀。高僧听完这些人的话,却没有半点惊叹的反应,反而笑着说:“这些我都不知道啊。”听到这些,和杜牧同来的几

21、个同年顿时相当气愤,杜牧高中,接连折桂,已经在长安名重一时,正是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时候,这位僧人却孤陋寡闻,正在吵闹中,杜牧挥了一挥手,喟叹一声,顿有所悟,向僧人讨了笔墨,在寺壁上题诗一首,告辞离去。诗中妙处在于以人事的纷忧与禅门的空寂进行对比。禅僧不问世事,对轰动京城之事一概不知,“始觉空门意味长”,透露了杜牧对于禅门不以为然之意,从侧面反映出他少年时代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牧老年所作之禅诗将赴京留赠僧院10九衢尘土递追攀,马迹轩车日暮间。玄发尽惊为客换,白头曾见几人闲?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谢却从前受恩地,归来依止叩禅关。这首诗则表明了诗人参透人事繁华最终皈依佛门的愿

22、望,慨叹世事无常,命运多舛。心态已与少年时代的不以为然大不相同。那么诗人真的看透了人世间的浮华了,我看未必,这也许只是作者一时所感,也可以想着是一时冲动,虽然诗人有报国济世之志而终不得用,但是作者也未必就能抛弃一切皈依佛门。诗中所描绘的长安京城生活,与作者将要离开的禅院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然诗人骨子里还是更愿意入世而选择赴京,虽然内心也有对世事的悲凉之感,有对佛门的留念,可终究他还是走了。 终上所诉,杜牧的信佛与辟佛并不相矛盾,作者信佛,是因为在那个失望的年代能给他带来些许精神寄托,他辟佛,是因为内心深处还关心着李唐王朝的生死存亡。他辟佛并不是反对本教本身,相反杜牧对佛教还存有一种好感与敬意,辟佛仅仅是因为它的无限的扩张超过了一个度,最终威胁到了李唐王朝的存亡,所以他要辟佛,仅此而已。参考文献1胡可先:烟笼寒水月笼沙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2姜剑云: 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 年43页。3慧能禅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4论杜牧取材于僧寺禅院的诗。5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08版第100页。6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08版21到22页。7樊川文集卷七之杭州新造南亭子记。8全唐诗520卷005首中。9胡可先:烟笼寒水月笼沙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10姜剑云 : 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44页。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