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毕业论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0513317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72.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毕业论文(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从路遥的不幸经历看高加林的剧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2011年 5 月 25 日总 目 录论文征文一、路遥的不幸童年投射到高加林失败的悲剧(6)(一)路遥的不幸童年造成极度的自卑(6)(二)高加林的自卑造成悲剧色彩(8)(三)人生的高加林体现路遥童年时代(9)二、路遥的不幸爱情投射到高加林的悲剧爱情上(10)(一)路遥的不幸爱情经历(10)1.与林红相爱到伤痛(10)2与林达的爱情在暗室中“显影”(11)(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12)1.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悲剧爱情(1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悲剧(13)(三)路遥的爱情悲剧在高家林身上显现(14)

2、三、路遥的黄土情结投射在高加林悲剧事业上(15)(一)路遥对黄土的忠诚投影到高家林身上(15)(二)路遥的黄土情结在人生中的投射(16)(三)高家林的浓郁泥土味正是路遥经历的体现(17)参考文献(19)谢 辞(20)附录任务书(21)中期检查报告(23)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24)结题报告(25)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26)答辩过程记录(28)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从路遥的不幸经历看高加林的悲剧摘要:路遥的人生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持续拥有大量读者的小说作品之一,也是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和中国文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

3、、主人公高加林的性格、形象、人生的教育意义等方面展开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讨论。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高加林是当时中国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身上所体现的平民意识、人格尊严、观念、精神的追求、生活经历以及梦想无不是作者主体在作品中的投射,特别是高加林的悲剧即是作者主体不幸经历而使他极度自卑最后失败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最终梦想的破灭回归黄土地的悲剧在作品中的投射。关键词:路遥;高加林;不幸经历;悲剧;精神投射 LuYao casts the spiritual world upon the work oflifeLooking the tragedy of Ji

4、aLingGao from the unfortunate experience of LuYaoAbstract:life ,the works of LuYao, one of The novel works which continue own lots of readers among the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is also a pioneering masterpiece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treasure. It has been focused on and studied by readers

5、 and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its coming, and also, people have discussed the novel which depicts the Social content, personality, image and the life education significance of Hero GaoJiaLin from excessive levels. This subject is a much more creative research direction,GaoJiaLin was the typical char

6、acter of the typical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of China , the civilians consciousness, human dignity, ideas, spiritual pursue, life experiences and dream which He embodies to us, is the author herself reflecting in the works, Especially the tragedy of GaoJiaLin is namely the projection of the

7、unfortunat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which made him extremely inferiority and finally failed tragedy, love tragedy, and finally the Burst dream of returning farmland tragedy.Key words:Lu Yao; JiaLinGao;Unfortunate experience;Tragedy;Mental projection.目 录一、路遥的不幸童年投射到高加林失败的悲剧(6)(一)路遥的不幸童年造成极度的自卑(6)(二)

8、高加林的自卑造成悲剧色彩(8)(三)人生的高加林体现路遥童年时代(9)二、路遥的不幸爱情投射到高加林的悲剧爱情上(10)(一)路遥的不幸爱情经历(10)1.与林红相爱到伤痛(10)2与林达的爱情在暗室中“显影”(11)(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12)1.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悲剧爱情(1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悲剧(13)(三)路遥的爱情悲剧在高家林身上显现(14)三、路遥的黄土情结投射在高加林悲剧事业上(15)(一)路遥对黄土的忠诚投影到高家林身上(15)(二)路遥的黄土情结在人生中的投射(16)(三)高家林的浓郁泥土味正是路遥经历的体现(17)参考文献(19)谢 辞(20)人生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持

9、续拥有大量读者的小说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和中国文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主人公高加林的性格、形象、人生的教育意义等方面,人们已经展开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高加林是当时中国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平民意识、人格尊严、观念、精神追求、生活经历以及梦想无不是作者主体在作品中的投射。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研究应侧重于文本的结构分析。认为文本一经生成,便是一个独立的符号体系。对文本的认知应从文本的本身结构出发,无需关注作者本体的生平、个性、情感、思想等状况。这种观点令人难以认同。

10、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最基本的观点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精神产品。人物是作者的精神产儿,是作家心灵感受人生的艺术精华;人物的身上充盈着作者主体的精神、个性和信念,是作家整个精神、生命、个性的具体化、形象化。由于作者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投射到人物身上,反之,人物也自然而然地映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力、个性品质和精神追求。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人物具有“双重影像”直接是人物,间接是作者;表层是人物,深层是作者。作品是作者意识的载体,割断作品与作家的联系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文学批评方式。作品与作家主体的联系因作家不同而程度有别。高加林的悲剧、强烈的自我意识说明他就是那种把本人的主体精神状

11、态、生存经验与作品息息相关的作家。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在许多方面都是作者主体在作品中的投射。一、路遥的不幸童年投射到高加林失败的悲剧(一)路遥的不幸童年造成极度的自卑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而且,“每个人的一生都受其童年的基本经验的影响”,反映在艺术家的创作中,童年经验不可避免的体现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童年留给路遥影响最深的恐怕是贫穷了。1949年,他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一出生的那刻起,饥饿就像魔鬼一样紧紧缠绕在路遥身边。太早的苦难已经降临到这个不懂事的

12、孩子身上。生活的异常艰辛。路遥的父亲一字不识,家里十来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甚至于一家只有一床被子。贫困生活的经历,给路遥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到了1956年, 这个苦难的家庭在贫困的重压下不得不做出选择,把已经7 岁的路遥过继给他的伯父。路遥的生身父亲带着他,一路讨饭,从老家榆林地区清涧县来到延安地区延川县的伯父家。起身离开家和在漫漫100多公里的行程中,父亲始终没有告诉他真相,只是说带他到伯父家去玩两天。到了伯父家,聪明的路遥从人们的神态和言语上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将要发生变化。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父亲很早就起来了,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唤醒儿子,对他说他要去赶集,下午就回来, 明天咱就一块儿回

13、老家去。路遥点点头, 但是他知道父亲是要悄悄溜走。趁家里人不注意,路遥抄近路来到村边一棵老树背后,含着眼泪看着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后来,路遥在谈到当时情景的时候回忆说:“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7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但我咬住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有能力供我上学。尽管泪水唰唰地流下来,我没有跟上父亲走。”1路遥留了下来,这不是他的选择,这仍然是一种命定。他童年的不幸出生在贫困家庭,父母的没办法选择,寄

14、养到伯父家,依然吃不饱穿不暖,但唯一的好处,也是改变路遥命运关键的就是他可以上学。尽管上学时的屡屡遭受到当时干部子弟的奚落和排斥,但是他的成绩就是最好的回击武器,学校里的贫富差距,让他内心深处有很大的伤痛,而这个伤痛是他无解决的。心理学家阿得勒认为: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2当小小的路遥无法改变出生贫寒的时候,心里渐渐开始积压起了自卑。自卑,成为路遥心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这样的情节压着路遥童年生活经验,致使路遥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既而内心严重的焦虑和恐慌渐渐成为支

15、配个体无意识的自卑情结。路遥丝毫不能容忍他人的傲慢和轻视,而内心渴望别人的尊重,形成了极度的自尊,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他需要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命运的垂青来改变,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于是,我们看到在他的作品中,一个个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的年轻都会有这样的奋斗的经历来掩盖自己的出生,路遥的童年是寂寞、阴暗和不幸的。童年时代的经历,给路遥的性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出生的贫寒极度的自卑,从未消失,并且在文学作品人生中有强烈的反映并鲜明体现在主人公高家林身上,尤其是高加林出身的贫寒的平民家庭里不可改变的悲剧。为了改变这种悲剧,只有通过自己的才华、不断的奋斗和命运的垂青来改变这种悲剧。这也是文学作品人生主人

16、公高家林的一个鲜明特征。(二)高加林的自卑造成悲剧色彩阿德勒认为,有两种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一种是受宠的,一种是受歧视的。3高加林就属于后一种,高加林虽然从小生长在农村,家中光景也不如别人,生活贫困,但由于是独生儿子,强烈的自尊心迫使他刻苦学习,加倍努力,以至于他能顺利考入县城高中,得以进入城市接受高中教育所以,他虽出身寒门,但他既不尊重一村之长、一手遮天的大队书记高明楼,也不羡慕心眼活泛、富甲一方的二能人刘立本。“在他看来,高明楼和刘立本都不值得尊敬。他们的精神甚至连一些光景不好的庄田人都不如。高明楼人不正派,仗着有点权,欺上压下,已经有点乡霸的味道,刘立本只知道攒钱,前面两个女儿连书都

17、不让念。他认为念书是白花钱。所以,他在任教三年都被无故排挤出了教师队伍以后,感到特别辛酸、特别苦闷。一种强烈的心理上的报复情绪使他忍不住咬牙切齿。他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假如没有高明楼,命运如果让他当农民,他也许会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可是现在,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人更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强,非得离开高家村不可这里很难比过他们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4由此可见,小说一开始,在高加林的心理、个性中己首先显露出鲜明的两个大字“自尊”。高加林的这种强烈的自尊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有时就难免表现为它的反面,即过度的的虚荣、狭隘、自卑。例如,当他教师被刷、回

18、到农村又当农民的时候,他为了表示自己也能够吃苦耐劳,拼命地干活,手上磨出的血染红了撅头把也不停下当他得知全村最俊俏的姑娘巧珍对自己一往情深的时候,他大吃一惊,手足无措,全身紧张,四肢僵硬当他和巧珍的恋情在村里曝光后,他故意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巧珍双双进城,引起一连串的惊诧,当他去县城担粪,受到张克南母亲等人羞辱的时候,他强忍泪水, 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当他被安排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却违心地抛弃了巧珍,选择了亚萍,为攀高枝、登高位,为寻找适于自身发展的更好环境而当他后门被堵,被迫离开城市的时候,他又毅然与亚萍分手 这一切,他并未经过深思熟虑, 是出于强烈的自尊心理驱使下的本能,从而衍生出一种自卑和虚

19、荣。因此,高加林这种由于家庭出身的贫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这种贫穷和别人的看不起,面对无法改变的出身家庭背景的情况下,高加林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当前的一切,就有着极强的自尊心理,这种自尊不是妄自尊大,也非卑琐自娱。他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追求独立人格,追求个性价值的自尊,而这种自尊极端强烈时,难免会导致虚荣和自卑,这种虚荣和自卑最终导致高加林的悲剧色彩,既没有了事业也没有了爱情的双重悲剧色彩。(三)人生的高加林体现路遥童年时代人生的那个时代,正是农村人逐渐走向城市的时候,在人生之后数以亿计的人从乡土社会走入都市生活,并且这种流动还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像高加林那样由乡

20、入城的人还将是绝对数字很大的群体。由乡入城的人们,他们内心对于城市的感受和体验是怎样的呢?大多数从农村出来的人,都有过类似于高加林面对城市灯火时的那种强烈的自卑感和超越感,这也正是路遥成长中深切的内心体验。高加林是最早的流动人口。他生活在农村,有城市生活的经历,追求知识,对城市的生活很向往。但高加林是一个孤独的个人奋斗者,他的命运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命运随着很多突然发生的事情而发生变化。高加林从小生长在农村,家中的光景也不如别人,生活的贫困,但是由于是独生子,强烈的自尊心迫使他刻苦学习,加倍的努力,从高加林的身上可以看到路遥小时候的那种贫苦,这种由于家庭的出身不好,

21、没有权势和地位,最终导致了高家林没有了工作,这难道不让我们质疑吗,如果他有家庭背景,还有谁会把他顶替或有谁敢顶替呢?如果他的父母有权有势,他的工作还会丢吗?这些这可以看出他的无奈,不是他没有能力,不是他没有优秀的才华,而是他的家庭他的出身,这是他无法改变的,这就意味着他短暂的人生带着悲剧的色彩,他的这些经历虽说不完全是在童年发生的,但是他的悲剧确实是由于他童年的出身,给他的身上添上了悲剧色彩,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他所想象的,高加林的这种对现实的无法改变也是路遥曾经经历过的。越是在这个不可能在凭借个人才能获得荣誉和尊重,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拥有显赫的身世、贵族的头衔和充足的金钱,而高加林出生在一个贫苦的

22、平民家庭里,身份卑微,属于社会的底层,是一个受人蔑视的弱者,因此,高加林产生自卑感便很自然。他最怕别人轻视他,并对此非常敏感,甚至莫名其妙地感到孤独、仇恨和愤怒。他不得不以冷个人的努力奋斗和优秀的才华来保护自己。而这种奋斗的经历中带有强烈的自卑感,这也是路遥道路中的深切体会,高加林的这种极度自尊的反面带给他强烈的自卑和虚荣感。最终的悲剧是高加林不得不面对的结局。二、路遥的不幸爱情投射到高加林的悲剧爱情上(一)路遥的不幸爱情经历路遥的人生中经历的不幸,不仅童年的出身让他经受苦难,而且也经历了坎坎坷坷的爱情经历,在爱情的日子里让他经历伤痛也让他感受爱情的美好,他的爱情经历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部分。1

23、.与林红相爱到伤痛缘是天意,也关人情,因而先有情而后有缘。路遥与北京姑娘的初恋也是一种缘分。其时初中毕业返乡知青路遥非常风光,曾是延川县城最有权力的人物,他领着8000多名风雨同舟的红四野造反战士所向披靡,此时又作为群众代表,被推选当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延川县城好几个声势浩大,气派宏伟的群众对敌斗争批判大会由他主持。林红这个北京姑娘当时正在的延川县战备文艺队,两个人自然地相识了,林红能歌善舞,活泼美丽,路遥对她十分倾心,而林红对路遥的才华人品也颇有好感。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路遥是最甜蜜的,不但自己的事业春风得意而且还有自己喜欢的女孩在自己的身边相陪。路遥的作品里不少是对美好爱情的描写,这和他的美

24、好的初恋是分不开的。把招工的机会让给林红,1970年春,国家在插队知识青年中首次招工,林红体检不合格。那时,县上决定把路遥送去当工人,指标有限,两人只能走一个。路遥把自己当工人的指标让给林红,又通过几个铁杆朋友周旋,事情成功了。路遥当时可以说是有年轻冲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也少不了一种伟大的为了爱情而牺牲的自豪感吧。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完全出于自愿的。失意与失恋的痛苦,路遥心爱的姑娘去了某市某信箱当了工人,离开了陕北。林红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路遥,信中明言,让他买了香烟抽。第二个月寄回一条宝城牌纸烟。不知什么原因,慢慢地由一月一封信减少到三月一封信,到后来一年也不通一封信。此事对路遥感情损伤很

25、大。苦恼中的路遥,屋漏又遇连阴雨,浑身长出许多疮,折磨得他两个月不能行走。一天县革委会军代表找到躺在病床上的路遥,对着他这个当过一派头头叱咤风云的人物宣布一个文件:经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停止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进行隔离审查。生活中总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事件。就在上边宣布对路遥进行审查的当天中午,一封来自内蒙古要与路遥断交的信刺痛了他的心。原来,林红当了工人后对路遥的爱出现了“举棋不定”(路遥当时是农民身份),便写信给内蒙古插队的女友征求意见,想不到那位女友不等林红同意,便代写了断交信寄给路遥。船破偏遇打头风。风云一时又无比倔傲的路遥这一次可是从崖畔上掉到沟底了。这个少年得志

26、而又突然中道崩阻的失败者,难以承受这种暴风骤雨的打击,他哭了,哭得肝胆欲裂,泪泗横流。5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路遥是后悔了,应该说在这次经历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伤痛,当然这次刻骨的经历也让他在思想上成熟了很多,同时,也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多的作品是反映这方面的问题的。人生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在作品的结局方面,路遥多半没有给抛弃自己原本的爱人的小说主人工以好的下场,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那样遭到了可悲的下场,从而,我们可以看得出在很多年以后的路遥眼里 仍然是对当时林红的做法耿耿于怀的,显然他是后悔了当时的选择。在他的心里已经埋下了这样的阴影。2与林达的爱情在

27、暗室中“显影”面对罢了官而又失了恋的路遥,回山沟沟当了民办教师,重新过起物质上穷和精神上孤独的生活。他只好用写作来充实自己。奇迹总是会出现的,在县委通讯组正要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名单上多加了一个人,那便是民办教师路遥。培训班结束后又把路遥借调在县委通讯组。没地方安身,路遥就住在办公室里,路遥与经常来此与商量工作的林达,自然抬头不见低头见。林达的风度和特有的气质,使路遥又看到了当年林红的影子,而林达与他亲热来往,使得路遥重新燃起了一种希望的火花。上级有意识地让通讯干事林达带着路遥到贺家湾公社去实习采访,又让俩人骑了一辆自行车。乡下回来,路遥觉得有许多话要向林达倾吐。但林达住的是集体宿舍,而路遥又

28、住在办公室,封闭的小县城里,青年男女两个人又不能在马路河畔悠闲地漫步,路遥想了一个办法。就在他的照相暗室,一间平房分作两部分,前半部分放办公桌,可以做案头工作,后半部分修了蓄水池,通了自来水,安了个灯光,可以洗相放相。除了通讯组长,谁也不能涉足那个领地,路遥和林达领的爱情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起来,这对路遥的生活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个时候的路遥来说,太美妙,太理想,简直是他的伊甸园和方舟,只要林达有空闲,他就找林达,这个暗室中,许多重要的摄影作品都是在这里冲片、显影、定影的,此时,路遥与林达的爱情故事渐渐在这里开始显影。第二次的爱情经历又是在路遥的工作时认识,林达是一个热情的好姑娘,在这个暗

29、室里他们坠入了爱河里,路遥和林达的相爱,不知道林达是想念了昔日的朋友还是为了要把事情做的光明正大,她来到了林红工作的城市,告诉了林红的真相,这时的林红已经做了一位军代表的妻子。路遥与林达在相爱的两年之后就成了终身相伴的伴侣,可是好景不长,就在路遥逝世的三个月前,两人签了离婚协议书,路遥强烈的爱这个世界,而他离开这个世界时竟显得那么的孤独,路遥的爱情经历中有苦有甜,第二次爱情经历也是最后一次,都显得那么的凄凉和伤痛,他的这种对爱情悲痛的感受在人生中的高家林身上有所体现。(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高加林身上也经历两次爱情经历,在高加林这个努力奋斗有才华的身上也体现了作者路遥的爱情经历,在路遥的笔下在爱

30、情和道德的两个方面,作者会选择道德,只要是背叛了道德的,都不会有好的下场,就像高加林抛弃了巧珍,在路遥的心里始终对自己爱情中的林红对他的背叛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1.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在人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路遥对加林和巧珍的喜爱,但直到最后他也未笔锋陡转硬他们撮合在一起,因为按照人物的性格、思想、故事的发展以及作者本身的爱情经历所呈现的爱情观,在作品当中作者按照他自己的爱情观对他俩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路遥一开始就把高加林定位于一个心志高远的青年。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又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地方,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他要求从土地上

31、走出去,走进城市,由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较高的精神价值创造。他一心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民办教师 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到那时,他再努力,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在故事发展中,他不满于现状、追求更高目标的形象逐渐清晰,他有更大的抱负和想法,不能满足于在这个县城所达到的光荣。在爱情与事业的天平上,高加林始终偏向于事业一端,所以一旦个人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可能性和黄亚萍结合,到南京去工作,他决不会因留恋农村情人而放弃对前途的追求。他们的爱情发生在高加林人生失意落魄之际的非常时期,因而高加林对爱情的态度就并非如恩格斯所说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

32、的动机了,6爱情同时担当了心灵安慰与精神补偿的外在职责。高加林能接受巧珍的真正原因是巧珍向他表白的时机有关,她的幸福正是在他不幸的时候到来的,7他们的爱情是在特定条件下双方需要的暂时互补,是历史的偶然催生的昙花。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其爱情就可能变质。就像路遥和林红,当路遥把难得机会让给林红,林红生活在城市而路遥又生活在农村,他们之间的距离慢慢的疏远,并且林红进城之后更路遥的联系越来越少,这就暗示了一种结束,当高加林进城之后,他对巧珍的这种感情慢慢的褪色了很多,这种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是他们的感情越走越远高加林进城后为了自己的事业,而最终选择黄亚萍做了一个背叛者,他的爱情悲剧也在这时开始,

33、所以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中折射出了路遥和林红的爱情悲剧。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悲剧在路遥笔下,黄亚萍可不简单:老家在江苏(那是一个遥远而美好的地方),父亲是县武装部长,随父亲到过很多地方,见过大世面,又是高中毕业生。无论从本人还是从家庭方面衡量,黄亚萍都不失为最佳的结婚对象,何况与之结合对自己的前途还有很大的帮助呢?无怪乎高加林进城后会狠心地抛弃巧珍而与她建立了恋爱关系,但二人最终也未能走到一起。高加林与黄亚萍之间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名副其实的爱情悲剧呢?黄亚萍与刘巧珍相比,明显带有一些现代女性的品格。她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又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和比较开放的心态,开朗活

34、泼、自立自强。她对高加林的爱大胆炽热又带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和她的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两人从兴趣相近的同学发展到情投意合的恋人,本来是极其自然的。可是当高加林由于意外的变故而不得不回农村时,无论是谁都没有勇气继续他们的爱情了,最后两个人只能痛苦地分手,这当然也是一种悲剧的结局。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是耐人寻味的, 其中的转折点都是其地位的变化。高加林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在小说中,高加林这个人物是复杂的,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美与丑来评价他。高加林无情地抛弃巧珍的同时也暴露了灵魂深处潜伏着的很不美好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道德。有文化、没有情趣类的遁词来加以遮掩的。所以

35、说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主要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抛弃了巧珍,从道德上来说明精神弱点。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人生中对

36、高加林爱情的描写也投射出作者本身的一种不幸爱情经历,这就说明在作者的爱情观当中,只要一方抛弃了原本爱人的一方都不会有好的下场,所以作者对高家林身上的爱情悲剧的处理更能投射出路遥对林红抛弃他还耿耿于怀。把这种自身经历的爱情观反映在作品当中,体现了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凸显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三)路遥的爱情悲剧在高家林身上显现路遥经历了两次爱情经历,第一次的爱情经历让他刻骨铭心,让他从伤痛到最终的绝望,对于林红对他的抛弃,他的精神世界感到伤悲,在他最需要帮助最需要别人给他力量的时候林红推了他一把,在中国传统道德里面,别人帮助了你,那么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可是林红没有坚守他们的爱情

37、,但是路遥在最重要的关键时刻帮助了林红,让林红走上了幸福之路,这让路遥一直耿耿于怀,他的这种不满只有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在路遥写的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努力、勤奋、有才华的高家林身上再次给我们演绎了一段爱情的悲剧,看起来高加林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是一个很讲现实的奋斗青年,为了自己的前程,他把曾经自己处在人生低谷的时候给了他希望再次让他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巧珍抛弃,他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大好前程,抛弃了巧珍和自己有共同话题,能让他进大城市的黄亚萍开始了新的恋爱,从道德和爱情两个方面来看,高加林选择了爱情,而抛弃了原本的道德,这也正是路遥精神世界里所变现出来的,只要谁背叛了道德就会遭到很不好的

38、下场,也正是说明在路遥的爱情中他对林红的不满,所以作者把这种不满体现在作品人生主人公高家林的身上。三、路遥的黄土情结投射在高加林悲剧事业上(一)路遥对黄土的忠诚投影到高家林身上路遥在被疾病和精神所折磨时,总是迫切地回到自己的故土,对故土有一种依恋,甚至是依靠,每次不管是遇到爱情上或是事业上的挫折,他都是回到那个养他哺育他长大的黄土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19岁的路遥以群众代表的身份被任命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他本来认为仕途会一帆风顺,这个时候爱情也开始青睐这位政治上的新星。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路遥被革职,重新回到农村。这件事对路遥的打击非常大,再加上刚刚失恋,情感上也遭受了挫

39、折,所以,他当时觉得万念俱灰,心灰意冷,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啊!他又再次的回到了那个黄土地,路遥曾说:“人可以亏人,土地不会亏人。”8这个黄土地给了他从新生活的希望。他怀着对政治理想的绝望和人生的苦闷回到农村做了一名民办小学代课教师,而且,由于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带来的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路遥婚后的生活并不和谐。经历了童年时的苦难和社会早期挫折后,路遥决定转向文学创作这条道路,这条路上成就了路遥,进而也把路遥自己骨子里的黄土情结展露无遗。 路遥离不开黄土地,从生到死,黄土地厚重的文化性格始终是他生存的坚强后盾。这也是他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17岁之前他从未离开过家乡半步。他对家乡及

40、家乡的黄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写作他的小说素材全部源自黄土高原这块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土地,而且时时体现出对黄土高原的赞美和热爱。也把他对黄土的那份挚爱和忠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在作品人生中路遥对高加林的处理一面体现了路遥对人生历程中苦难生活的积极回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路遥对生活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赞美之情,总体表现出黄土情结对他人生和创作风格的影响。所以高加林的悲剧,是作者人生经历中对黄土地忠诚的一种诠释,在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只有土地才会让人重站起来,这也正是路遥的经历。高加林在爱情和事业上失败的悲剧,回归黄土地情结的路遥深有体会,路遥在婚姻和事业上的不幸经历,妻子林达是北京知青,是城市

41、人,而他是典型的乡下人。被革职之后就回到农村,婚后的生活由于他们各自的城乡之差而矛盾不断,最终导致婚姻破裂。这也可以说是路遥重新回归了黄土地,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也同样由于工作的破裂而爱情破裂,最终回归土地,这可能是路遥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而路遥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化使他小说的黄土情结余家凸显,李勇在路遥论中这样评说路遥:“路遥以其对农村、黄土深刻的生活感受,以对黄土地的忠诚的精神意识关照着黄土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当代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9(二)路遥的黄土情结在人生中的投射路遥是一位地道的“土著”作家。他是黄土地忠实的儿子,是吮吸着贫瘩的黄土地的乳汁而长大的“地之子”。陕北的黄土地对他是那么亲切,那么

42、富有诱惑力。他曾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10。从中可以体味出他对陕北这块厚土的深深挚爱和杜鹃啼血般的眷恋。路遥与土地无法割舍的联系,使他对土地有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感情,这种感情必然会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人生还是平凡的世界以及他的其他小说,主人公活动的场景总没有离开黄土高原。在他的眼里,黄土高原并不是贫瘠的,他这样描绘:“太阳刚刚落山,西边的天上飞起了一大片红色的霞朵。除过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的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

43、了。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耒。远处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沟,绿草丛中滚动着点点白色。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9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黄土高原就是这样一块既沉郁雄厚,又安谧温情的土地。这种独特的地域景象,潜在地影响着陕北的民俗风情,塑造了特色鲜明的高原文化。 这从另一侧面表现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热爱,表现出对黄土地的依恋。路遥的这种黄土情结不仅体现在景物的描写上还体现在他对人物的处理上,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及他性格中的黄土情结。通过作品我们可以断定高加林是想

44、永远脱离黄土地,去过他认为的“自由自在”的城市生活。就是和巧珍热恋时依然想着如何离开农村、离开黄土地。但是,他骨子里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陕北人醇厚朴实、勤劳能干的传统思想,虽然他上进心里夹杂着虚荣心、英雄主义又夹杂着个人主义、恋旧又贪新。路遥让他在起伏不定的命运中审视自己的思想,其实这也是路遥的自我反思,高加林最终在被遣返时醒悟,他痛苦的“一下子扑到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12这里一方面是高加林自责反省自己,另一方面则隐藏着路遥对黄土情结的理解皈依。(三)高家林的浓郁泥土味正是路遥经历的体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 最主要的还是写人。现实主义文

45、学的一个鲜明的传统, 就是按照在实际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去描写人。别林斯基在评价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特点时说“必须特别指出莎士比亚人物的现实性。莎士比亚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生动的形象, 里面没有一点抽象的东西, 都好象没有经过任何修改和变更, 整个儿从日常现实中撷取过来似的。”13路遥在创作中,也正是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严格忠实于生活的现实。人生中的人物大多不事雕琢,力求质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因而具有浓郁的陕北泥土味,小说中的高家林质朴真实,散发出黄土高原特有的泥土芳香。高加林是一个有着复杂而又矛盾性格的人物。作家是以多彩的画笔来刻画这位农村青年的复杂性格的。这位生长在西北大地的农民之子,对现代文

46、明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在他身上,既有着西北黄土高原那样的质朴、粗犷、票悍、倔强、能吃苦耐劳的品质,又闪耀着具有时代色彩的新因素,同时也带有一些“利己主义”的弱点。当他民办教员的位置被“下”掉了以后,回到了山村。他虽然痛苦却没有消沉。为了适应艰苦的劳动,他顽强磨炼自己,奋力劳作。后来,本村心地善良的农村姑娘巧珍对他的爱,给了他慰藉,“使他对土地重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14他意识到在这块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甜美的果实”。15因此,他学会了犁地和难度很大的锄地分苗等农活,习惯了地道的农民语言和粗鲁话,还养了免子,搞起了家庭副业,“俨然象个过光景的庄稼人”。16然而他毕竟又有着当

47、今农村年青一代的生气与活力。他和巧珍一道勇敢地向着陈旧的传统习俗和道德进行了挑战,搞了一场“卫生革命”,并与巧珍在众乡亲们面前同骑一辆自行车进城。此后高加林的人生历程还有两度起落,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他从农村到了县城。然而不久因为别人为他“ 走后门”进城的事被告发,又被辞退回了农村,回到了自己的故土。作家正是用这一系列表现乡俗、人情以及特定关系的情节将高加林推到“生活的十字路口”,刻画出其性格的复杂性,使这一人物具有浓郁的陕北泥土味。高加林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是一个圆圈他离开了土地,最后又回到了土地。作者不仅通过这种无情的客观现实肯定了土地对一个农村青年难以摆脱的牵制力,而且通过高加林扑向故土深深

48、的忏悔来显示土地的庄严和神圣。作者有意识地让高加林离开土地后处于精神流浪和灵魂失重的状态,而让他再次返归土地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支点与归宿。其结论是不能脱离土地不能没有扎根土地的“根”,一旦断了“根”,高加林不但成为人生道路和精神上的弃儿,而且还要受到惩罚。这里,作者对土地的礼赞对土地的敬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让高加林再次回归到土地,让他找到心灵的寄托,这正是作者自己所要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参考文献1晓雷,李星.星的陨落的时候关于路遥的回忆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40.23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7、60.4712141516路遥.路遥全集.M.兰

49、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548、573、654、573、573、573.5阳坡.路遥在恋爱的日子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56.6蒋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读人生看路遥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8陈思广.理解路遥重读路遥文集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5).9李勇.路遥论J.小说评论,1986,(5).10航宇.路遥在最后的日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8.11路遥.路遥全集人生评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96.13别林斯基.评价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特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286. 本科毕业论文

50、(设计)任务书课题条件及性质:1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了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分析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撰写课程小论文,对论文的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了论文写作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 2对大量的文章、杂志以及书籍认真研究和分析,大四开始我就注意关注和搜集与大学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阅读了路遥的相关书籍路遥全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人生看路遥和许多相关文献,对自己文章的研究课题有了深刻的认识。3院系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在2011年3月、4月安排集中辅导,并为自己指定了科研能力很强的论道导老师。指导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及

51、耐心辅导,督促并帮助我们认真,及时,积极地完成毕业论文。4学校图书馆大量的藏书和学生杂志,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很大帮助,能让我从大量的资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材料。5互联网上有大量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有利于论文的顺利完成。课题性质:理论型。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一) 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去写的:第一个部分主要是从路遥的不幸童年造成的嫉妒自卑来看高加林的悲剧,作者将自己的自卑情结在作品中体现,第二部分主要是从路遥的不幸爱情经历来看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作者将自己的爱情观在作品中体现,第三部分主要是从作者的黄土情结来看高加林的悲剧,作者将自己的黄土情结在作品中体现。(二)路遥的人生自问世以来,一直是

52、读者和中国文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主人公高加林的性格、形象、人生的教育意义等方面展开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讨论。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高加林是当时中国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身上所体现的平民意识、人格尊严、观念、精神的追求、生活经历以及梦想无不是作者主体在作品中的投射,特别是高加林的悲剧即是作者主体不幸经历而使他极度自卑最后失败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最终梦想的破灭回归黄土地的悲剧在作品中的投射。注:课题性质分为理论型实践应用型。下同。主要参考文献:1晓雷,李星.星的陨落的时候关于路遥的回忆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53、40.23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7、60.4 7 12 14 15 16路遥.路遥全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548、573、654、573、573、573.5阳坡.路遥在恋爱的日子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56. 6蒋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读人生看路遥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8陈思广.理解路遥重读路遥文集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5).9李勇.路遥论J.小说评论,1986,(5) .10 航宇.路遥在最后的日子M.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8.11路遥.路遥全集人生评论M.石家庄:河

54、北人民出版社,2003:296.13别林斯基.评价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特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286.指导教师意见:1通过; 2完善后通过;3未通过 签 名: 年月日注:以上各项内容由学生填写,指导教师审核后签署意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学生撰写情况:1. 该同学已查阅了阅读了路遥的相关书籍路遥全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人生看路遥和许多相关文献等十几部作品,确定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选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2.该同学选题适中,构思明确,资料收集有一定方向,对课题方向的选择下了一定功夫。3.该同学论文写作态度认真,主动积极的与老师沟通,能够虚心接

55、受老师的指导,并能够积极与小组其他成员热烈讨论,虚心接受建议。4.该论文的课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5同学目前论文进度状况,五月初基本完成初稿已交由指导老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该论文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稿提出资料要丰富,内容要完整,结构、格式要调整等修改意见; 第二稿提出对论文的文字、摘要、关键词、目录、标点符号以及参考文献等各个细节认真把关,并且对论文摘要、结构进行仔细审查等修改意见。该同学已完成初稿,并正在着手进行一稿、二稿的修改,对论文的一些问题和细节进行仔细的修改和补充,用心的调整自己的论文。指导教师: (签名)教师指导情况:检查人: (签名)系主任: (签名) 注:学生撰写情况由指导

56、教师填写,教师指导情况由检查人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指导的具体时间及指导内容(由学生分次填写):2011年3月20日:在指导下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最终选定课题为“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2011年3月21日:确定论文题目和写作结构。2011年4月10日:论文整体框架需要做调整,完善资料,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书。2011年4月22日:完成初稿,导师批阅后提出修改意见。2011年4月28日:对初稿进行完善,进行中期检查,并指导学生完成中期检查报告。2011年5月5号:完成论文结论,对论文的逻辑性进行完善。2011年5月8日: 检查论文结构,语句,文字、标点及排版。

57、2011年5月9日-17日:对论文摘要、格式进行完善,对正文完善。2011年5月27日:论文定稿。2011年5月28日:进行论文答辩。对第一稿提出的修改意见:1、文章摘要部分写的太少。对于再要指导老师提出解决方法,学生运用老师方法对摘要进行重新修改。2、关于文章开始部分,没有对论文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很好的引出,应注重论文所提出问题,是文章更饱满。3、文章中的内容连接不紧密,有一些句子在文章中不通顺问题,应该将作者的观点来看他是怎么在文章中体现的。对第二稿提出的修改意见:1、对英文摘要进行完善,对其中标点符号,部分单词的运用进行修改。2、对于论文的第三部分应加入适当的引用,针对比较内容应提出自己的

58、看法,对文章的字体格式,标点符号以及排版进行仔细的修改。3、论文的标题要进一步的修改,使标题和文章所讲的内容紧密系在一起。4、根据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对第二稿的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重新标题,整合了对策和建议,使文章更加有条理。 指导教师: (签名)学 生: (签名)注:指导的具体时间及指导内容由学生分次填写,对第一、二稿提出的修改意见由指导教师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结题报告本课题完成情况,包括研究过程、结果、存在的问题等:一.研究过程1.资料收集:收集查阅了关于路遥的评论以及路遥的路遥全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等文章,把这些资料整理、汇编后,使文章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资料,对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作

59、品中的投射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2.交流: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与老师、同学就论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并同指导老师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渠道;通过自身努力,结合指导教师的细心指导和帮助,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3本文总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路遥的不幸童年投射高加林失败的悲剧,第二部分主要是讲路遥的不幸爱情投射到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上,第三部分主要是讲路遥的黄土情节投射到高加林身上。4.修改: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对于框架结构及思路、问题分析的深入性和针对性、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格式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反复修改,最终得以完成了一篇内容完善的理论型论文。二.研究结果针对

60、路遥的精神世界以及他的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让我们学到很多的知识,学习路遥,了解路遥,对顺境成长中青年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三.存在问题论文中有些段落和层次要进一步规范,论文的格式与参考文献不够规范,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修改。对一些论据还要进行修改、整理,是语言的组织更严密。指导教师意见:(同意、不同意)答辩指导教师: (签名)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委员会审查意见:经审查,(同意、不同意)答辩。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委员会主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指导教师评语:1.该生有着较强的查阅资料的能力,能全面收集关于论文写作所需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运用理论知识,来正确分

61、析路遥的精神世界以及经历对作品的影响。2.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3.该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态度端正,写作认真,在思想上有充分的认识,始终能按时参加组内的论文修改及指导,积极配合指导老师,认真听取意见,对所存在的问题能积极的修改与完善,体现出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在写作时能够分进度分阶段地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对于初稿的撰写及一稿、二稿的修改中,能按照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查阅有关资料,补充、丰富内容,反复修改,最后达到完善。作者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态度端正,虚心请教,完成了论文写作。总体来说,基本符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4但是,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语言组织不够精确、严密和精炼,详略不是很恰当,内容过于浅显,这些还需进一步完善。5答辩过程中,阐述观点时思路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回答问题准确,简明扼要。有逻辑性,态度谦虚,得到了老师和评委的认可。成绩: 指导教师: (签名)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成员打分的平均值)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