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煤矿佳竹箐采区设计毕业论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0506787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877.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煤矿佳竹箐采区设计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煤矿佳竹箐采区设计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煤矿佳竹箐采区设计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煤矿佳竹箐采区设计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煤矿佳竹箐采区设计毕业论文(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煤矿佳竹箐采区设计 摘 要本设计通过介绍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煤矿佳竹箐采区的井田概况和地质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方案论证比较,选择了适合本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各生产系统。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矿井位于盘关向斜东翼中南段,属于高瓦斯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本井田主要有八层可采煤层,按埋藏深度从浅到深分别为1、3、7、9、10、12、17、18等八层。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a,对第一水平选择了平硐、斜井联合开拓方案,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辅助运输系统与主运输系统相分离,其中辅助运输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辅助

2、运输设备单轨吊,可满足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和矸石的运输,无需中间转载,可从井底车场直达工作面。矿井一水平采用分区抽出式通风系统。总之,通过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比较得出本设计的开拓方案、采煤方法等均能满足矿井的开采需求。关键词:平硐、斜井联合开拓,分区抽出式通风,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综采。This desig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ssay plant Co., LTD jinjia mine Qing mining field of bamboo better situation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f

3、ter a series of project demonstration, choose the suitable for the comparison of mine, coal mining method and explore ways of production system. In the field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more complex, mine is located in the east wing to dish off southern, belongs to the prevention of mine, coal-dust e

4、xplosion danger; This field, there are mainly eight layer can CaiMeiCeng, press buried depth from shallow to deep of 1, 3, 7, and 9, 10, 12, 17, 18, eight steps. After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mparison, co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900000 t/a, the first level to choose the flat adit, joint developmen

5、t plan, inclined coal mining methods to long wall type coal mining method, back comprehensive mechanized mining process. Assist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he main transport system, which separate auxiliary transportation system adopted international advanced auxiliary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onora

6、il, can meet the crane personnel, mechanical equipment, materials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coal, need not use, but from the middle of tram direct face. Mine a level using zoning drawer-type ventilation system. All in all,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7、 the pioneering scheme that coal mining method, etc, and can meet the demand of the mine mining. Keywords: flat adit, joint development, partition inclined to take type ventilation, long wall of fully mechanized coal mining method, and back.目 录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条件4第一节 井田概况4第二节 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6第三节 煤层及煤质特征18第二章

8、境界及埋藏量33第一节 井田的境界33第二节 井田的埋藏量33第三章 采区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一般工作制37第一节 年产量及服务年限37第二节 矿井的一般工作制37第四章 井田开拓 38第一节 井口位置,井筒形式及工业广场位置的选择38第二节 开采水平的设计41第三节 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42第四节 开采水平与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42第五节 开拓系统综述42第五章 开采计划43第一节 开采顺序43第二节 采准巷道掘进工程排队43第六章 矿井生产系统综述45第七章 技术经济指标47 第一节 技术经济分析 47 第二节 全矿部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列表) 47结 束 语49参 考 文 献50致 谢 词5

9、12第一章 井田概述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述一、概述金佳矿井位于六盘水市盘县红果镇境内,行政区划属盘县。金佳矿井隶属于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能源投资项目,是广西来宾B电厂的配套工程。矿井位于盘关向斜东翼中南段,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7071043412,北纬253730254500,由金竹坪井田和佳竹箐井田合并为金佳井田,其中金竹坪井田走向长9km,佳竹箐井田走向长6km,井田宽2.0 km、总面积30.0 km2。矿井地质储量5.6亿吨,工业储量5.4亿吨,可采储量4.41亿吨,有十二层可采煤层,可采层平均总厚度21.86m,煤层赋存稳定,煤种以贫煤为主,其次为

10、痩煤和无烟煤,是该地区理想动力用煤。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斜井联合开拓,采用分区抽出式通风,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工艺为综采,顶板管理为全部垮落法。根据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发展状况,金佳矿井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扩大金佳矿井现有生产能力,增加采区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从现煤炭市场情况看,金佳井田煤质优良,其煤炭市场广阔,求大于供,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很受用户欢迎,金佳的煤炭资源已成为周边及两广等大型火力发电厂的重要煤炭供应基地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南地区煤炭缺口越来越大,已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要求该矿的煤炭产量在近期内较快的增长。电力工业的发展,对盘江煤炭的需求量

11、也迅速增长,这些有利条件有助于金佳矿井向大型化和现代化迈进,对于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从资源条件看,矿井地质储量5.6亿吨,工业储量5.4亿吨,可采储量4.41亿吨,按原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年计算,矿井服务年限164年,按生产能力300万吨/年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为98年。煤炭资源丰富,具备大规模开采条件。3以外部条件来看,铁路运输已成为促进盘江矿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南昆线、水柏线贯穿矿区,贵昆、湘黔、川黔电气化工程早已完成,内昆线已通车,盘江煤外运速度加快,且盘江矿区内及其周边省份有多个大型坑口电厂,年耗电煤三千多万吨,电煤需求量较大。随着西电东输工程力度加大,盘县

12、发电厂增容,响水电厂开工建设,来宾B电厂用煤急增以及全国关闭整顿小煤窑,金佳矿井稳定的煤层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不断看好的市场前景均给金佳矿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综上所述,金佳矿井开发建设佳竹箐采区是可行的,为了尽快使金佳矿井达到300万吨/年的设计生产能力,决定进行佳竹箐采区开发建设。为此,特编制金佳矿井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二、编制设计的依据1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矿井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的“委托书”。2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59队1981年12月提供的“盘关向斜东翼佳竹箐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3贵州省煤炭工业公司在对佳竹箐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中审批的黔煤发(8

13、4)设字第762号文。4贵州省煤炭工业公司在对佳竹箐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中审批的黔煤发(81)黔煤发第236号文。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6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三、设计的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强制性标准,按照设计委托书的要求,结合本矿具体情况,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工艺、设备,使之达到投资省、工期短、安全、稳产,提高效益的目的。2充分利用矿井现有地面生产设施,使采区生产系统与现有地面生产系统有机结合。3尽量少占用基本农田,减少采区工程施工对现有生产的影响,达到基建生产两不误。4佳竹箐采区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 四、

14、设计的主要特点(一)设计主要特点1按照矿井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将佳竹箐井田+1400m标高以上设计为一个采区。2设计将主要巷道布置在玄武岩中,使其不受采动影响,能长期保持完好,服务期间不用维修。3设计了轨道上山、运输上山、回风上山、副平硐,运输与行人各行其道;采用双石门布置,适应矿井生产能力,改善矿井安全状况。4副平硐、1721南运输大巷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机车,减少了运输环节,提高了效率。5充分利用了矿井现有设施和场地,达到了集中统一管理目的。6结合7#煤层为突出煤层、矿井为突出矿井的实际,设计增加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内容。结合矿井9#煤层等属自燃、易自燃煤层的实际,设计了自燃防灭火内容。7结

15、合金一采区实际生产过程中瓦斯涌出量较大的情况,作了采区抽放设计。8结合矿井建设、生产实际,在主平硐口地面增设部分生产生活设施。9能租赁的设备尽量考虑租赁,以减少建设投资。(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 位数 量备 注1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万吨/年902采区服务年限年81.73采区设计工作制度d3004通风方式分区抽出式5井巷工程总长度m246606万吨掘进率m/万吨2747工业建筑总面积19278占地面积亩17.49建设工期月4410职工在籍人数人90611工效t/工412总投资万元38817.5713吨煤投资元/吨431.31五、存在问题佳竹箐井田内有彭家丫口、大牛圈、上寨、中寨、下寨等村

16、寨,均位于煤系地层地表范围内,其分布范围与原地形地质图标定范围有所变化,为了保证村民居住安全,须对相关民房采取留保安煤柱或搬迁措施;佳竹箐井田范围内小煤矿有三个,分别为小河边煤矿(生产能力9万吨/年)、樟木树煤矿(由原樟木树煤矿和箐门口煤矿整合而成,生产能力30万吨/年)和佳竹箐煤矿(生产能力30万吨/年)。由于这些小窑开采范围不详,小窑生产变化较快,佳竹箐采区在今后采掘过程中,须对小煤矿的采掘活动进行详细调查,留设相应的保安煤柱,避免突水等事故发生。第二节 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一、井田境界及交通位置佳竹箐井田中部向北至320国道约有7km的公路。沿320国道西去2km可达南昆铁路、水柏铁路

17、交汇点红果编组站,红果站至各主要站里程见红果站至各主要站里程表。矿井有专用铁路与红果站相通,交通较为便利。矿井交通位置详见金佳矿井交通位置示意图(图111)。表111 红果站至各主要站里程表铁 路公 路到达站里程(km)到达站里程(km)沾益94盘县40贵阳566六盘水210昆明261贵阳373南宁595昆明275佳竹箐井田以11号勘探线与金竹坪井田分界,南以21勘探线与梓木嘎井田分界,走向长6km,倾斜宽2km,面积12km2。地理坐标北纬253730254115,东经10428071043100。二、地形地势佳竹箐井田内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标高为井田北部战马山附近,海拔2342.50m,最低

18、侵蚀基准面为井田北部麻峰岩小河,标高+1750m。纵观井田地貌,煤系上覆地层为单面山,煤系地层为低凹走向槽谷,属构造侵蚀地貌类型。图111 金佳矿井交通位置示意图三、河流井田内无较大地表水流,主要是沟谷小溪汇合而成的山间小河。地表水流以大气降雨为主。佳竹箐区有大果郎小河、西铺小河和麻峰岩小河,大果郎小河流量141505L/s,西铺小河流量972840L/s,麻峰岩小河为本区流量最大小河,流量为23.810220.4L/s,最大流量变化达429.6倍,该河注入拖长江后汇流于北盘江,属珠江水系。四、气象及地震矿区内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据盘县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1降雨量年平均

19、降雨量1454.7mm,年最高降雨量2105.5mm,日最高降雨量603.6mm,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59月份为雨季,占年降雨量的85%以上,12月份至翌年4月为枯雨时期,仅占年降雨量的6%以下。2气温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气温36.7,最低-7.9。年冻结期平均36天。3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大在夏季,达81%左右,最小在春季,约68%左右。4风向本区历年最多为北东风向,其频率为123。年平均最大风速3.8m/s,年平均风速1.6m/s。5地震据盘县地震站资料和国家地震局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五、矿区经济概况矿区所在的盘县,山峦起伏,峡谷间小溪多,丘陵平地

20、少,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500m以上。盘县下辖33个乡镇,全县人口约120万,以农业为主,劳动力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茶叶、甘蔗等。盘县境内工业主要有煤炭、冶金、水泥、化肥、制药、农机修造、电力、印刷、食品加工、酿酒、造纸等。其中主要以生产煤炭及其加工产品、火力发电为主。该区属贫困山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六、矿井生产建设及规划概况1矿井生产建设概况重庆院于92年5月编制了金佳矿井初步设计,7月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进行了审查,重庆院根据审查纪要煤技综199253号文进行了修改,93年3月能源投资公司审查后以能投煤技1993第355号文批复,同年10月开始下达资金进行前期准备

21、工作,96年4月原煤炭部以煤基字1996第202号文要求在建的金佳矿井等项目进行设计优化,为此重庆院受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对金佳矿井进行了优化设计,经省局和原煤炭部审查后以黔煤设字1993第369号和煤基字1996第469号文批复。经盘江局要求,重庆院于99年4月编制了金佳矿井(含选煤车间)优化初步设计修改,经贵州省煤炭厅组织审查后以黔煤基字1999201号文批复,金佳矿井金一采区于2000年5月建成投产。2001年盘江煤电(集团)金佳矿拟建金佳矿井金二采区,由于受建设资金制约,未开工建设。2003年3月,根据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职工代表大会精神,提出优化金二采区设计,抓紧建设金二采区的

22、提议,盘江煤电(集团)金佳矿委托盘江煤电(集团)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金佳矿井金二采区在原重庆煤炭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基础上对金二采区进行设计优化修改,并按此次设计进行施工。2井田内乡镇煤矿概况金佳矿井田范围内四证齐全的个体小煤矿较多,据调查,在金佳矿井田范围内开采的小煤矿有三个,分别为小河边煤矿(生产能力9万吨/年)、樟木树煤矿(由原樟木树煤矿和箐门口煤矿整合而成,生产能力30万吨/年)和佳竹箐煤矿(生产能力30万吨/年)。由于这些小窑实际开采范围不详,今后会对佳竹箐采区的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因为小煤矿位于本矿井田浅部,其采空区的积水对本矿的安全生产会构成威胁,在开采过程中一旦与其沟通

23、,将会造成突水事故。另外,小矿越界生产可能会造成巷道之间贯通,会形成风流短路或瓦斯相互涌入而引发安全事故;由于可能存在压茬关系,矿井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采动影响将对双方的井巷及地面设施造成破坏。因此在今后开采过程中应对井田范围内小煤矿进行详细调查,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以避免事故发生。七、电源、水源1.电源矿区境内现有国家电网的110kv变电所二座,分别为平川110kv变电所和沙坡110kv变电所。公司现有火铺煤泥矸石发电厂一座,该发电厂分别与平川110kv变电所和沙坡110kv变电所并网发电。在金佳矿井佳竹箐采区建一座35KV变电所,主变容量12500KVA两回电源取自公司现有火铺煤泥矸石

24、发电厂和沙坡110kv变电所,经35KV开关站,小关35kv变电所供电。2.水源佳竹箐采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取自金佳主平硐口水厂,水源充足,用水较方便。八、地层及地质构造1.地层本井田位于盘关向斜东翼南段。地层有石炭系、石炭系二叠系过渡层、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石炭系:分布于向斜翼部边缘。下统分为岩关组、大塘组及摆佐组,中统分为滑石板组及达拉组,上统为马平组。与下伏泥盆系为假整合接触。石炭系二叠系过渡层:分布普遍,发育较差。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二叠系:大面积出露于向斜翼部,发育较好。下统分为梁山组、栖霞组及茅口组,上统分为峨嵋山玄武岩组及龙潭组。统间及峨嵋山玄武岩组与龙潭

25、组间呈假整合接触,其它组间及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三叠系:仅见于向斜轴部。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仅见全新统零星分布。不整合分布于下伏地层之上。井田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飞仙关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峨嵋山玄武岩组。由新至老叙述如下:第四系(Q)在井田内零星分布,以残积和坡积的粘土、粉砂、冲积层卵石、砂及亚砂土等为主。坡积和残积物分布在坡麓附近及低凹槽糕谷中,冲积层分布在段家庄和麻峰岩河床一带。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上部褐灰色白云质灰岩,局部夹蓝色薄层至中厚层灰岩;中部浅灰色泥质灰岩夹砂质包体和中厚层灰岩;下部灰色厚层夹薄层白云质泥灰岩。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26、T1f)井田内分布较广,发育良好,厚614米。以紫色砂岩、泥岩为主,动物化石丰富,岩相及厚度较稳定。根据岩性和化石组合情况将本组划分为七段。由新至老是:T1f5:上部为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下部为暗紫色、灰色中厚层状及厚层状细砂岩夹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厚133米。T1f4:紫色、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含姜块状钙质结核。泥岩中产瓣鳃类化石。厚2023米,一般22米。T1f3-2:发育有4四层较稳定的紫灰色厚层细砂岩,其间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顶部有一层0.100.20米褐黄灰色泥质粉砂岩。厚7585米,一般80米。T1f3-1:灰紫色薄层泥质粉砂岩,暗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及灰绿色细砂岩,前者

27、具微细水平层理。中上部及中下部发育有两层厚层状细砂岩,以中上部的一层较为稳定。顶部泥质粉砂岩中富含以克氏蛤为主的动物化石。厚8695米,一般89米。T1f2:灰紫色、暗紫色中厚层至厚层状细砂岩为主,夹暗紫色薄层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斜层理及微波状层理发育,顶部暗紫色泥质粉砂岩中含瓣鳃类动物化石。厚5967米,一般64米。T1f1:紫色、红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及泥岩,中下部夹一层灰紫色细砂岩。富含蠕虫状钙质结核,富集呈条带状。厚81121米,一般87米。T/P:飞仙关组与龙潭组分界不清,暂定为过渡层,旧称绿色层。上部及中部以中厚至厚层绿色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粉砂岩中含钙质结核;下部以灰绿色薄层粉砂

28、质泥岩为主,产瓣鳃类、腕足类动物化石。底部为灰色,有炭化植物碎屑,偶见大羽羊齿化石,夹钙质、菱铁质条带及透镜体。厚131150米,一般139米。上二叠统龙潭组(P2l)为本井田含煤地层,厚220260米,平均厚230米,沿走向井田中部最厚,沿倾向有由厚变薄趋势。属海陆交替相沉积。含煤2944层,可采煤层14层。煤层比较稳定至不稳定,一般为薄煤层至中厚煤层,局部发育为厚煤层。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夹泥岩、炭质泥岩、菱铁矿薄层及结核、黄铁矿结核等。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煤组。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呈整合接触。上煤组1号煤层至12号煤层顶板。厚93107米,一般95米。以灰色

29、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含煤915层,其中可采煤层有1、3、5、6、7、9、10等煤层,薄煤层为主,仅3号煤层为中厚煤层。煤层层数、间距、结构均比较稳定。上煤组的岩性及厚度都有一定的变化,现将较稳定的3、9、10等煤层顶板叙述如下。3号煤层顶板:以中厚层状细砂岩为主,有时变为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薄层,局部夹薄层炭质泥岩。厚度两极值523米,平均厚度10米,井田北部及中部厚度一般10米左右,18勘探线以南一般厚度在10米以上。9号煤层顶板:以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有时两者呈互层状,间夹粉砂质泥岩薄层,局部夹炭质泥岩及泥岩。厚度两极值517

30、米,平均厚度10米。10号煤层顶板:以中厚层状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局部夹薄煤层及炭质泥岩。厚度两极值317米,平均厚度9米。井田北部及中部厚度一般在10米左右,19勘探线以南变为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厚度变薄,一般为6米左右。一般厚度在10米以上。中煤组12号煤层至24号煤层顶板。厚度90104米,一般102米。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间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菱铁矿薄层。18号煤层以下含较多的蠕虫状、条带状黄铁矿。含煤1015层。其中可采煤层有12、13、17、18-1、18、22等煤层,一般为薄煤层至中厚煤层,17、18-1、18等煤层为中厚至厚煤层。煤层层数、厚间距变

31、化较大,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有的煤层有分叉合并及尖灭现象。现将该煤组内比较稳定的17、18、24-1等煤层顶板叙述如下。17号煤层顶板:以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在19号勘探线以南出现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薄层。厚度两极值521米,平均厚度12米。18(18-1)号煤层顶板:以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局部地段在中上部夹薄煤层及炭质泥岩。该层段厚度变化大,在16勘探线上由35米变为10米;16勘探线以北厚度15米左右,16至20勘探线间厚度一般2025米,20勘探线以南变薄至10米左右。厚度两极值635米,平均厚度14米。24号煤层顶板:以中厚层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局部

32、地段夹薄层泥质粉砂岩,井田北部及中部厚度一般在9米左右,16勘探线以南有变薄现象。厚度两极值519米,平均厚度8米。下煤组:24号煤层至凝灰岩顶界。厚度3749米,一般43米。岩性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炭质泥岩组成,底部为一层铝土岩。含大量姜块状、蠕虫状黄铁矿结核,亦含水量菱铁矿结核。含煤814层,其中29号煤可采,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根据1977年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贵州分册)中的上平川剖面(位于本井田东北5公里),本组厚232米。由上至下是:上部:灰绿、深灰色率武质凝灰岩,厚55米;灰绿、蓝灰色火山角砾岩,厚71米。中部:深灰绿色伊丁玄武岩,

33、厚14米;深灰、黄及黄绿色粘土岩及薄煤一层,厚18米。下部:灰绿色、蓝灰色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及伊丁玄武岩,厚74米。补充勘探有4个钻孔(包括金竹坪井田J101号孔)通过本组上部,其岩性由上至下是:(1)凝灰质铝土岩。深灰、灰绿色,似层状构造。28米,平均7米(2)凝灰岩。灰绿色与紫色相间,凝灰结构似层状及块状构造,局部显角砾状结构,火山碎屑大部分粘土化。2732米,平均32米(3)玄武质角砾岩夹玄武质凝灰购。灰绿色夹暗紫色,碎屑及角砾结构,块状及似层状构造,有的碎屑富含铁质及硅质。90米左右(4)玄武岩夹凝灰岩。绿色为主,夹暗绿色,显气孔状及杏仁状构造,混杂有玄武质及凝灰质角砾岩,质地坚硬。2

34、5米左右2煤系地层佳竹箐井田具有工业价值的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根据井田岩性、古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龙潭组为海陆交替过渡相沉积,以陆相为主。沉积变化从不稳定到日趋稳定,即下煤组的沉积环境最不稳定,井田各地起伏甚大,差异沉降也最大,致使沉积厚度在走向上变化频繁,厚薄相间,含煤性差。至中、上煤组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煤组厚度、煤、岩层厚度、煤层间距等也趋于稳定。沉积厚度沿走向呈波状,佳竹箐区在中部较厚,两端较薄。沿倾向沉积厚度变化在佳竹箐区有由厚变薄趋势。井田地层走向北3050,倾向北西,地层倾角1825,一般22。3地质构造佳竹箐井田位于盘关向斜东翼南段,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3035东,倾

35、向北西,地层倾角1825,一般22。贵州省煤炭工业公司在对佳竹箐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中审批的黔煤发(84)设字第762号和(81)黔煤发第236号文中,佳竹箐井田地质构造属于比较复杂类型。佳竹箐井田内断层,以走向断层及斜向断层为主,倾向断层次之;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全井田在煤系地层中共发现断层101条。落差大于30m的断层佳竹箐区有F39和F5,其余断层落差均小于30m。断层分述如下:F5正断层:位于20、21勘探线,南部延伸入梓木戛井田。井田内延伸长度1100m,断层走向北1520东,倾向北西,倾角1423,21勘探线以南断层倾角变大至2040。在地表断层切割了922号煤层露头线。断

36、层落差38m。F39正断层:位于J11J12勘探线间,地表断层线仅在断层南段有个别人工揭露点,其余均被第四系和滑坡覆盖。断层走向由东至西为北35东至北80东,倾向北西,倾角1320,在123、J121号钻孔以南倾角3040。断层走向长1100m,倾斜长1300m。断层落差1547m,由东往西逐渐增大。F39-1正断层:位于11-1勘探线F39之下,为F39断层的一个向北分支的隐伏断层。断层面为一凹曲面,115号钻孔以东走近东西,倾角2550;115号孔以西走向北70西,倾角2540。推断断层走向800米,倾斜长300米。断层落差1219米。F56正断层:纵跨井田中部1517勘探线,断层走向北2

37、0东至北10西,倾向北70西至南80西,倾角6485。延伸长1500米,T1f1T1f5地层错开,槽探中见有断层擦痕及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等,破碎带0.34米,断层下盘有牵引现象,岩层倾角增大至35以上。断失14号煤层,落差19米。总体来说,井田内主要断层为低角度正断层,断层面都为一下凹的曲面,其走向与地层走向近于一致,或交角不大。上、下盘岩层产状变化不大,一般断层破碎带不大。据井田内其它小断层的统计表明,断层走向以北1020东最发育,倾向以北7080西最多,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或交角不大。绝大多数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倾角一般在4570,一般是近盘关向斜轴一盘相对下运。断层两盘产状变化不大,牵引现

38、象不明显,仅局部岩层倾角稍有增大,断层破碎带一般较窄。井田内其它小断层:以走向北1020东最发育,倾向以北7080西最多,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或交角不大。绝大多数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倾角一般4570,一般是近盘关向斜轴一侧相对下运。断层两盘产状变化不大,牵引现象不明显,仅局部岩层倾角稍有增大,断层破碎带一般较窄。井田内裂隙产状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上述断层主要分布于麻峰河两侧、井田两侧和煤层露头处。井田内主要断层特征详见表1-2-1。表1-2-1 井田内主要断层特征表次序断层名称性质产状断距(m)长度(m)分布范围走向倾向倾角1F5正断层北1520东北西14233811002021线2F39正断层

39、北3580东北西132015471100J11J123F39-1正断层近东西2550121980011-1线F39之下4F56正断层北20东北10西北70西64801915001517线5F58正断层1902272803175782515750J13146F11正断层1172076751532019线以北7F27逆断层17526540719630J14J138F34正断层17526564515740J13139F49正断层6585155756080417130020线九、水文地质条件(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本区地势较高,地形高差甚大,河流切割强烈,尤其以向源侵蚀和向下切割表现突出。井田内地表水系

40、可分三个汇水区。小关口小河,J16线以北的绿色层、煤系地层和峨嵋山玄武岩组中地表水汇入该河,在麻峰岩测得较大流量3.49吨/秒,较小流量0.064吨/秒。大果郎小河,J16线以南的绿色层、煤系地层和部分峨嵋山玄武岩组中地表水汇入该河,1号断面测得较大流量1.505吨/秒,较小流量0.014吨/秒。西铺小河,地表水汇入该河,从本井田西部边缘经过,在冷水沟2号断面测得较大流量2.84吨/秒,较小流量0.097吨/秒。诸河充水量虽小,但常年不干,雨后流量增大,具有山区河流的一般特点。本区年降雨量平均1454.7mm,多集中在5至9月。(二)水文地质特征1各地层含水性仅就与矿井开采有关地层叙述如下:第

41、四系冲积层及基岩风化带:冲积层分布在小关口和段家庄河谷一带,面积小,厚度薄。以卵砾石、砂及亚砂土为主。基岩风化带深度随地形、岩性变化而变化,地形居高则风化较深,地形低凹风化较浅,裂隙发育的砂岩较之泥质岩石风化较深。井田内残积与坡积物发育,但厚度不大。据111号孔,冲积层厚度3.5米,风化带36.04米,单位涌水量0.0653升/秒米,水质属重硫酸钠型淡水。飞仙关组(T1f):冲沟发育,地形呈单面山,14线以南为同向斜坡。泉水不多,泉水流量随季节变化,一般沟溪水上方无固定泉口,雨后泉口出露较低,流量增加,属风化裂隙水,泉水流量一般0.10.5升/秒,钻孔揭穿本层有涌漏水现象,112号孔涌水量0.

42、3升/秒。水质属重硫酸钙镁型淡水。绿色层(T/P):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层间夹泥岩。本层局部地段裂隙尚称发育,泉水罕见,钻孔揭穿本层有涌漏水发生,132号孔、191号孔漏水量39.72吨/小时。据勘探资料,本层有两个地段富水性较强,水文地质有异常变化。(1) 在11至J13线间,即麻峰岩,绿色层呈同向斜坡,先后施工钻孔有6个涌水,孔位都在同向斜坡沟谷之中。114号孔,绿色细砂岩涌水,涌水量0.955升/秒,水位降深62.4米,单位涌水量0.015升/秒米。115号孔,绿色层涌水,涌水量0.221升/秒,水位降深16.97米,单位涌水量0.013升/秒米。117号孔,绿色层涌水,涌水量0.10

43、升/秒。112号孔,绿色层涌水,涌水量1.296升/秒,水柱高度+17.00米,水位标高+1924.44米。B126号孔,孔深72米,绿色层涌水,到孔深182米进入煤系地层,遇F39断层下盘,涌水量变大,最大涌水量3.14升/秒,水质属硫酸钙型淡水。经分析,该涌水层段地下水是受气候影响的风化裂隙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11至J13线之间绿色层同向斜坡地段,地表有麻峰岩顺层滑坡(H9),13号泉在滑坡的滑舌前缘流量00.303升/秒。滑坡舌直伸入同向斜坡沟谷之中,沟溪水流量64.203490.17升/秒。这一地段,地表有顺层滑坡,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易于吸收大气降水。将来矿井在佳竹箐采区开采出

44、现冒落带后,将引起井泉疏干或沟水倒灌井下,使矿井涌水量增加。(2) J16线附近之绿色层,J162号孔,孔深70米,绿色层发现涌水,到孔深86.77米绿色层中部,涌水量增大。涌水层段标高+1985.76米至+1949.19米。最大涌水量4.24升/秒,水质属重碳酸钠钙型淡水。经分析,该涌水层段地下水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J161号孔,孔深27米以上岩石碎块状,为一顺层滑坡(H5),27米至130.07米为绿色层粉砂岩、细砂岩,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铁锈色。孔深130米岩石破碎,有挤压现象,渗水性较强。J163号孔,孔深209.54米以上,包括绿色层和3号煤顶板以上岩层,裂隙发育,裂隙面见地下水淋

45、滤现象,呈风化铁锈色。3号煤顶板细砂岩,漏水量3.60吨/小时,水位稳定。J164号孔,孔深204.62米以上,包括绿色层和6号煤层顶板以上岩层,节理发育,节理面有风化铁锈,具水蚀淋滤现象。孔深182.62米至186.22米为煤系粉砂岩、细砂岩,发生大裂隙漏水0.4712吨/小时,漏水点标高+1934.09+1930.49米,近似稳定水位41.48米。上述四个钻孔表明,J16线附近绿色层和6号煤以上层位是一个裂隙含水层段,总厚度约125米。地形为一同向斜坡,上部是绿色层顺层滑坡,滑坡边缘82号泉流量0.454升/秒,涌漏水层段处于滑之下基岩裂隙之中,在佳三采区开采时应引起注意。此处地下水位标高

46、+2058.36米至+2088.64米,垂距矿井+1750水平尚有308.36米至338.64米的水头,当矿井大面积开采后,将引起地面塌陷,使裂隙水、滑坡水灌入井下。煤系地层(P2l):地表泉多,水量不大,属浅部风化裂隙水或残积、坡积层水。上煤组: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泥岩次之。裂隙较发育。漏水钻孔有:191号孔,漏水2.412.96吨/小时,181号孔漏水4.92吨/小时,174号孔漏水6吨/小时。据113号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0.0178升/秒米,渗透系数0.0634米昼夜,水质属重碳酸钠钙型淡水。中煤组:以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漏水钻孔有:191号孔,漏水1.134吨/小时,

47、171号孔漏水1.33吨/小时,201号孔漏水0.532.48吨/小时,据113号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0.000126升/秒米,渗透系数0.0106米/昼夜,水质属重碳酸钠型淡水。下煤组:以粉砂岩、泥岩为主,钻孔最大涌水量161号孔0.84吨/小时,其它钻孔水文无特殊异常。峨嵋山玄武岩组(P2):本组上部以凝灰岩、凝灰角砾岩为主,节理和风化裂隙尚发育。15号泉流量0.25.34升/秒,117号钻孔凝灰岩漏水3.645.4吨/小时。2断层的导水性井田内断层较多,以正断层为主,主要断层有两条。F5正断层,揭穿该断层的钻孔有201、211和梓木戛井田221号钻孔,断层浅部漏0.541.44吨/小时

48、,221号孔154.8米涌水0.32吨/小时,钻至178.55米漏水0.56吨/小时,F5断层含水性弱。F39正断层,揭穿该断层的钻孔115、117、122号孔在绿色层涌水0.364.67吨/小时,B126号孔在上煤组见F39下盘涌水为11.34吨/小时,116和124号钻孔见断层漏水1.281.52吨/小时,该断层浅部和深部局部地段含水。其它断层据钻孔所见断点水文无异常变化,消耗水量在0.18吨/小时以下。在断层浅部断层处在风化裂隙之中,有利于地下水活动,可吸收大气降水,而在断层深部,一般含水性微弱,导水性差。3老窑积水以往小煤窑以斜井为主,平硐次之,现坑口已坍塌封闭。坑道长5080米,垂深

49、一般不超过25米,浅部局部地段已采空,多分布在彭家垭口两侧、大牛圈、娃娃口至上寨一带,老窑流水量0.24升/秒。多数老窑有积水。4滑坡水井田范围内滑坡较多,大多数是绿色层(T/P)向龙潭组(P2l)滑动,滑坡体掩盖于煤系地层之上;飞仙关组地层的同向斜坡,有的地段也有顺层滑坡。滑坡分布范围各有大小,滑坡体厚度不一,滑坡含水性及滑坡稳定性亦各有差异。井田内最大滑坡是娃娃口滑坡(H5),面积0.14平方公里,厚度64.90米,其次是彭家垭口滑坡,面积0.12平方公里,厚度34.83米。麻峰岩滑坡(H9)面积0.12平方公里。滑坡吸收大气降水,成为一个富水的滑坡体。较大的滑坡体或滑坡边缘多有泉水出露,

50、泉眼是地下水排泄出口。泉水流量动态受大气降水控制,枯季和雨季流量差61倍。在钻孔穿滑坡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漏水或严重漏水现象,在滑坡体、滑动面漏水点或层段,钻孔水位亦有明显变化。区内滑坡一般含水性较强滑坡水对矿井建设有一定影响,当矿井输送巷道或开采上山煤时,靠近滑坡地段要注意留设保安煤柱。5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与矿井开采直接有关的煤系地层及其上覆绿色层砂岩和下伏凝灰岩,均系裂隙含水地层,由于裂隙发育程度不一,诸层含水性随深度加深而含水性减弱,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本井田水文地质类型是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的风化壳来水的裂隙充水矿床。断层导水性一般较弱。综上所述,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大气

51、降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来源。雨季应加排水设备。滑坡对矿井建设有一定危害,滑坡水可使矿井涌水量增大,滑坡体和滑坡面可使工程地质复杂化。因此,地面建筑物及井下开采应尽量避开滑坡。涌水量采用水文地质资料类比预计本井田矿井涌水量,经类比,本采区最大涌水量为697.75吨/小时,最小涌水量48.79吨/小时,正常涌水量202.08242.5吨/小时。十、工程地质特征1玄武岩组钻孔探明玄武岩组大致划分三层,从上到下是: 第1层至第3层,凝灰岩,层厚小计7.72m,岩石松软易碎,遇水膨胀变形,力学强度低。 第4层至第5层,凝灰岩或角砾凝灰岩,层厚小计25.31m,物理性质尚好,唯上部膨胀性稍大,一般力学强度较

52、高,但裂隙尚称发育。 第6层至第12层,玄武质角砾岩、凝灰岩,层厚小计66.72m,一般物理性质好,力学强度较高,工程地质条件较好。2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1号煤层:顶板:以泥质粉砂岩为主,有的地段变成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底板:直接底板泥岩或炭质泥岩,伪底粉砂岩、细砂岩,一般底板较好,有的地段泥岩遇水泥化后膨胀。3号煤层:顶板:粉砂岩为主,一采区相变成粉砂质泥岩。底板:泥岩或粉砂岩,泥岩易风化,碎成粉末状。5号煤层:顶板:一般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底板: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直接底泥岩,易碎,膨胀性大。6号煤层:顶板: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直接顶黑色泥岩。底板:泥岩或泥质粉砂岩。泥岩易泥化,含

53、菱铁质强度增高。7号煤层:顶板:细砂岩或粉砂岩,直接顶为泥岩,伪顶为泥质粉砂岩及薄层细砂岩,细砂岩之上泥质粉砂岩。底板:以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为主,伪底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易碎,结构松软。9号煤层:顶板:以粉砂岩为主,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泥质粉砂岩夹菱铁矿薄层,松软,较易垮落。底板:直接底泥岩、粘土岩或粉砂质泥岩,伪底细砂岩或粉砂岩,松软,不稳定。10号煤层:顶板:以粉砂岩为主,其次是粉砂质泥岩。底板: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有菱铁矿薄层或含菱铁质透镜体,松软,不稳定。12号煤层:顶板:直顶泥岩,局部地段为粉砂岩,泥岩松软,强度低,遇水膨胀变形或泥状。底板:泥岩、泥质粉砂岩、

54、粉砂岩,粉砂岩具水平层理,夹菱铁矿薄层,裂隙发育,质地松散,强度低。13号煤层:顶板:细砂岩、粉砂岩。含菱铁质,岩石致密坚硬。底板: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局部地段浅部为泥岩,伪底为泥质粉砂岩,含菱铁质或菱铁矿层。17号煤层:顶板: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菱铁矿薄层,全层较松软,裂隙发育,不稳定,易垮落。底板: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具水平层理,夹菱铁矿薄层,裂隙发育。18号煤层:顶板:粉砂质泥岩或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块状,夹菱铁矿薄层,含胡椒粒状菱铁质结核,节理裂隙发育,易垮落。底板:泥岩、粉砂质泥岩,直底为泥岩,伪底为泥质粉砂岩。泥岩易风化,含菱铁质透镜体时强度较高,不含菱铁质时

55、松软,手触压变形。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层理,裂隙发育,松散性脆,夹菱铁矿薄层。22号煤层:顶板:直顶泥岩,伪顶粉砂岩。泥岩风化后粉碎,伪顶较坚固。底板:由泥岩、粉砂岩组成。24号煤层:顶板:直顶泥质粉砂岩,伪顶细砂岩,有的地段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岩性组合变化较大,泥质粉砂岩含菱铁质或菱铁矿层,节理裂隙发育,结构致密坚硬。伪顶细砂岩为中厚层状,断续水平层理,含菱铁质包体,下部夹菱铁矿薄层,全层节理裂隙发育。该层细砂岩总体较为稳定。底板:直底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伪底粉砂岩或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或粉砂岩,水平层理,夹菱铁矿薄层,细砂岩夹菱铁矿层,含泥质包体,较稳定。26号煤层:顶板:粉砂岩和细砂岩,有的地段

56、相变成粉砂质泥岩,含菱铁质或菱铁矿薄层,较坚固。底板:直底泥岩,伪底粉砂岩。泥岩风化后呈泥状。粉砂岩含透镜状菱铁矿,显示水平层理。29号煤层:顶板:粉砂岩或相变成粉砂质泥岩、泥岩,局部地段与菱铁矿互层,较坚固。底板:泥岩,易风化,具塑性。第三节、煤层及煤质特征一、煤层1.煤层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总厚220310m,含煤层2944层,平均煤层总厚48.11m,含煤系数21%,其中含煤层十四层,平均可采煤层总厚度21.87m,可采含煤系数10%。全井田可采或基本可采煤层有1、3、7、9、10、12、17、18等八层,均为较稳定煤层,是本井田勘探和开采的主要对象;大部分可采煤层有5、6

57、、22等三层,均为不稳定煤层;部分可采煤层有13、18-1、29等三层,其中18-1号煤层为较稳定煤层,其它为不稳定煤层。此外尚有一些局部可采煤层,煤层厚度、结构变化较大,且煤层对比困难,属极不稳定煤层。井田内可采煤层一般为薄煤层至中厚煤层,个别煤层为厚煤层,主要可采煤层集中在上、中煤组,煤层对比标志明显,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局部煤层有分叉、合并现象。1号煤层:较稳定煤层,基本全井田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为0.211.73米,平均厚度1.11米。井田南部1920勘探线夹矸层数增多,出现不可采现象。夹矸14层,一般在煤层中下部夹一层稳定高岭石水云粘土岩,是煤层对比标志。层厚0.050

58、.30米,一般厚度0.10米。3号煤层:较稳定煤层,全井田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为0.824.14米,平均厚度1.83米,有北薄南厚趋势,井田北部一般厚度1.52米,井田南部一般厚度23米。夹矸02层,一般在煤层中下部夹一层稳定炭质高岭石粘土岩,是煤层对比标志层,层厚为0.060.51米,一般厚度0.16米。5号煤层:不稳定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为05.04米,平均厚度1.07米。其可采范围是J111、B126、172、B206、B205等钻孔连线至煤层露头线,煤层一般厚度0.801.20米,其中151与B153两钻孔间不可采。F39断层附近增厚至12米,个

59、别孔达4.5米以上。夹矸02层,一般在煤层中上部夹灰白色泥岩一层,是煤层对比标志,厚度0.060.56米,一般厚度0.20米。6号煤层:不稳定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0.361.77米,平均厚度0.86米。可采范围大致分布在勘探线以北,但在11至11-1勘探线之间,14勘探线141号孔、142号孔,16勘探线161号孔与J16勘探线J161号孔之间,J16勘探线J162号孔不可采,17勘探线以南除个别点可采外均不可采。一般无夹矸,部分孔在煤层下部夹泥岩一层,厚度0.050.52米,一般厚度0.15米。7号煤层:比较稳定煤层,基本全井田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为0

60、.242.71米,平均厚度1.14米,15勘探线以北分叉为两层,上分层编为7号煤层;下分层编为8号煤层,不可采。7号煤层在11号勘探线B119号孔、17勘探线173号孔及21勘探线211号孔、205号孔不可采。在煤层下部夹泥岩一层,厚度0.070.42米,一般厚度0.19米,煤层分叉时无夹矸。9号煤层:较稳定煤层,基本全井田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为04.87米,平均厚度1.49米。有零星不可采块段,分布在J123号孔与131号孔之间,J122号孔与132号孔间,J163号孔、173号孔及B185、191、193三孔之间,211号孔与205号孔间。11勘探线112号孔煤层尖灭。夹矸03层,一般在煤层中部夹泥岩一层,厚度0.050.43米,一般厚度0.22米。10号煤层:较稳定煤层,基本全井田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为01.92米,平均厚度1.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