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0362818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1.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作者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成绩 工作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职务邮编联系电话完成时间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内容摘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有艳冠裙钗的美貌、聪明、才华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悲形象。作者不仅有对其步行命运的同情,更多的是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在自我毁灭中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强烈呼唤女性的觉醒。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正是由于她的悲、她的消逝撼动天下每位读者,甚至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关键词: 林黛玉;可悲;前卫性时代悲剧 林黛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女性人物形象。她生活在封建末世,她有艳冠裙钗的美貌、聪明、才华而有多难命

2、运的可悲少女形象。一、 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的笔墨,但是偏偏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美丽的动人的形象。脂砚斋在批语中赞黛玉的美貌“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1)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草的化身,她具有天然的灵性。在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逐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灵动的非凡之美。自然就是美,毫无装饰的一草一木也是,更何况是受到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一珠“绛珠仙草”。此时作者虽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

3、里,早已对这珠仙草修成的女子心仪、心动吧。到此作者已成功把黛玉塑造成独具灵性的美丽形象。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没有直接正面来描绘她的秀美,而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巧借凤姐的嘴以及贾宝玉的眼来表现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绝伦之美。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到:“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林黛玉的相貌到底有多美,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从而让黛玉绝美的形象进驻读者的心里。我们再看宝玉,在他眼里,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笔到此

4、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用宝玉的话来说是“神仙似的妹妹”,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柔弱的病态美。 黛玉的美与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没有病就没有黛玉,更没有她的美。哭是她的天性,蹙是她的嗜好,这都是病态,是美的组成部分。她很少笑,在那时代悲剧的音乐里,笑是悲剧的变调,是哭的另一种形式罢了。作家大匠运斤,斧凿无痕,塑造了这样一个中外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病态美的独特艺术典型。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

5、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像,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病态美像是一个捧心的西子一般。二、 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色彩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虽也是侯门后裔,但已降落到做一个扬州的盐政官。所谓“书香门第”,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中等人家,是不能和王、贾、史、薛那种大门阀相比的。由于人丁衰落,父母相继亡故,是这幼小的黛玉姑娘非去长期依靠外祖母家不可。作者一开始就指出林如海膝下无儿,对这聪明绝顶的小女孩特别钟爱,请了老师当儿子一样教书;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课读。这是说黛玉自幼孤独、任性,而没有接受一般标准的规

6、范教养。 一个不适宜寄人篱下又不惯于处人多场合的黛玉,初到贾府之后,贾母对她特别爱怜,贾宝玉对她非常体贴,更使这小姑娘不懂得顺应环境。她内心抱着无父母姊妹兄弟身世孤零的悲戚,而生活上却是既不缺乏衣食供养,又不受到别人的制压。她原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却又无人教以人情世故。她不知道当时的家庭所需要的是“无才便是德”的贤良女性,而说笑话、赏风月、做诗词等等玩意儿,还过是一般贵族小姐无聊消遣和多余的点缀,不消说更绝对不允许一个姑娘去自由恋爱了。黛玉在贾府成为一个锋芒毕露争强取胜的出众者,同时在精神上也抵触了封建社会所给予妇女的规范,结果就以自己脆弱的生命去尝试那时代的冷酷的摧残(2)。这让我们深切地体

7、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悲、可敬。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被林黛玉的形象所打动,她伤心时,我们和她一起落泪,她高兴时,我们和她一起欢笑。林黛玉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她的形象之所以让我们终生难忘,是因为她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毁灭,黛玉的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朽的光辉形象,她的悲剧唤起我们的惋惜和痛苦并对当时的社会发出深深的伤痕和批判。黛玉的形象不仅是悲剧的典型,而且可以把她的一生当成我们的教科书。黛玉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想起黛玉的名字,就会唤起人们对美和诗的遐想,而她的悲剧又唤起我们的悲和泪,透过黛玉的悲剧火花去看人生,自己,从古想

8、到今以至更广阔的未来,黛玉的形象将伴随着我们度过一生。三、 林黛玉浓郁的才女气质 林黛玉才华横溢,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品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

9、才情,让人叹为观止!“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花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韫和明代的叶琼章。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

10、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的命运。她的“柳絮词”,缠

11、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己,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对爱情绝望的悲叹和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诗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的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林黛玉的才华,是全书的人物中的佼佼者。她的作品,全属伤怀悲恻之作,她的一生新学全寄予她的作品中。她的诗词,都是她的哀鸣,她的心声,她的影子(3)。在众多的才女中,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令人拍案,林黛玉简直就是一个集天下诗才于一

12、身的天才!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尤其是葬花吟,简直和她的形象融为一体了。正像人们一提起中国文学,就会想起红楼梦一样,人们一提起林黛玉,自然就会想到葬花吟。黛玉的葬花吟则可说是她自己身世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一诗成谶”。在这首诗中她对自己的处境及心境作了恰当的描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道出了她对世态炎凉有深切的感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则写尽了她对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更是面对困境的无助的呐喊;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

13、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我们在林黛玉诗中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洒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一日不可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对林黛玉来说,她最为人注目的特点,不仅在于她的聪明过人和知识渊

14、博;更在于她那浓郁的诗人气质。通观她的言行举止、追求向往都会使人强烈地感到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或者说是个女性气质的诗人。这倒并不因为她能做诗而且能坐出好诗。宝钗虽然也是个做诗的好手,其水平似乎也不在黛玉之下,但她身上却没有半点诗人气质。所以重要的是:黛玉的思想追求、生活情趣和精神气质各个方面都洋溢着一股强烈的诗情画意。 林黛玉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给人看。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吧,被毁灭的愈美,给人的冲击就愈深刻,就愈能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四、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15、(一)、叛逆精神和崇高境界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像一位高傲的公主那样君临人世,谁也触犯不得,稍不如意就要闹得不可开交,连紫鹃都批评她“太浮躁”、“小性儿”、时常“歪派”人。有一次,她和宝玉一道在薛姨妈那里喝酒,李嬷嬷不让宝玉多喝,并且抬出贾政来,要宝玉提防老爷问书。黛玉见此情景,马上当着薛姨妈和宝钗的面,把李嬷嬷教训了一通,急得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对于深得主子欢心的丫头袭人,林黛玉也不放过,甚至当着袭人的面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那你当嫂子对待。”把从缄口的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毫不客气的捅了出来。那一回,贾母要给宝钗做十五岁生

16、日,这是大观园的一次“盛典”。大家都忙不迭地讨贾母的欢心。唯有林黛玉,先是不肯去,不愿借薛宝钗的光看戏,后来,薛宝钗给宝玉说山门这出戏,喜得宝玉拍膝摇头,乐不开支,夸奖宝钗无书不知,无事不晓,林黛玉却把嘴一撇道:“安静些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这种挖苦的语言,几乎冲撞了贾母以下所有人,扫了大家的兴。看来,林黛玉简直不懂得一点点为人处世的诀窍,不知道如此锋芒毕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然而,透过这种很不乖觉、很不随和的性格素质,我们曲折的看到了支撑林黛玉整个性格的一种力量,那应当是憎恶封建道德、捍卫纯真的爱情:她斥责李嬷嬷,是因为这个老妈子用贾政的权威和仕途经济一类的说教来制约贾

17、宝玉;她揭露花袭人,是因为这个效忠主子的奴才显得那么庸俗、卑下、伪善和缺乏人性;她挖苦贾宝玉,是为了借题发挥,表示自己对这一幕有意抬举宝钗的闹剧的不满,以及对贾宝玉过分亲近薛宝钗的言行的警戒。总之,黛玉的高傲既是与她的反逆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相关,又是因为在她的内心世界中有着更高的价值准则的支撑,那就是对人本身的自由与平等、以及真正的两心相印的爱情的追求。(二)、黛玉的性格世界中,又具有敏感、多疑和伤感的性格素质。 例如第二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挡了她的驾。这一无端的误会,却立时叫她思前想后,越想越动气,越伤感,她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

18、“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巡察林黛玉的性格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她太多疑,太易愁了,仿佛大观园里的欢声笑语、无端误会、冷露寒风、飘零细雨,都能够勾起她的无边愁绪,使她的眼泪源源不断,春流到夏、秋流到冬。但是,作家对这种性格素质的充实又不是孤立的,它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里,那就是:叛逆!是的,叛逆精神的执拗的注入,使林黛玉的泪珠儿沉重了,叹息声激切了。原来,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悲戚流泪,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的深处,发出的破裂的声音!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甚至将来还要贾府“多费得一副嫁妆”的林黛玉,在那样的年代里就

19、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还是爱情问题上的起码的要求。林黛玉的一颗高傲的、神飞与理想云端的心,正是被这种封建和有制度的模式神秘的、无情的碾碎了!所以,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都始终是一个情感焦点的爆炸和迸射:越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问题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品味。(三)、在黛玉的叛逆精神中,黛玉的性格素质又显得娇贵、清高,带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气来。 当她头一次迈进贾府门槛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固然反映了贾府的森严秩序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但此时的林黛玉,着眼点主要是在

20、盐课老爷家千金小姐的身份上。她反复叮咛自己:不可有失身份,“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幕小心翼翼,进退有度、礼数周详的开场戏,把林黛玉摆布的简直如同一位高贵的“使节”从一个袭过列侯的门庭,去拜访另一个更为显赫的贵族世家。后来,她寄人篱下了,但是这种贵族小姐的气味并没有因此消减。你看,当乡村老人刘姥姥被贾府上下捉弄得手舞足蹈时,林黛玉却悠闲自得地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后又煞费苦心地把刘姥姥嘲讽为“母蝗虫”。她那么热衷于阅读“词句警人”的西厢记和牡丹亭,然而又羞于行酒令时的无意引用,央求薛宝钗为她遮掩,好维护“千金小姐”,“不出屋门的女孩儿”的脸面。她十分强烈的向往着同贾宝玉的

21、美满爱情,但是,又总是躲躲闪闪,当贾宝玉说了句“同鸳帐”的直率话时,她竟然急得哭了,斥责宝玉“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确实,封建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教养,在林黛玉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鲜明的“胎记”,使她的性格世界中不能纠缠着娇柔的、易脆的藤蔓。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另一个反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的形象。她出身于“清贵之家”,父母百般钟爱,使她有一定自由发展自己性格的机会。父母早逝,又使她长期过着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她的性格中没有那种虚伪做作、看风使舵、巴结逢迎的恶习,有的是天真、纯洁、正直的美德。加上她的特殊生活遭遇和为人聪明伶俐,对于虚伪的封建道德、封建卫道者的娇柔欺诈深恶痛绝,常常一

22、眼看穿,一语道破的,而又多所警惕;对不顺心的事又常伤心落泪。因此,她被看作“尖酸刻薄”、“小心眼”。她反对读书仕进,自己也不去读封建说教的书籍,喜欢看些所谓“移人心性”,有真情实感的“杂书”。她从不谈“仕途经济”之类“混帐话”,因而深得宝玉敬重。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宝玉是她的知己,并且在对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中建立了纯洁真挚的爱情。林黛玉的思想性格和她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关系,都是违反封建贵族家庭的愿望的。因此,她常常受到封建 和袭击。最后竟被封建家长们推进力死亡的深渊。作者对林黛玉这个纯洁的女性,是寄予极大的同情的。他在许多具体生活的描写之中,一方面又表现

23、了林黛玉在封建恶势力的压抑之下所产生的忧郁、伤感情绪;一方面又表现了林黛玉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态度,让她以死对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从林黛玉这个形象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妇女思想意识的萌芽。五、 林黛玉形象的现实意义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个性,人们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对“还洁去”的纯洁的归宿,对生也“净土”,死也“净土”的渴望,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追问,希望两胁生翼,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和“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黛玉这种自觉而强

24、烈的洁身思想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林黛玉的年轻生命毁灭了!这是那个罪恶的封建制度、凶残的统治阶级用看不见的黑手扼死的。他们扼杀宝黛情同生死的爱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阶级的原因。恩格斯说:“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贾府统治者对宝玉

25、婚姻对象的选择,正是他们的阶级需要和这个日趋衰败的封建家族的利益决定的。贾宝玉是荣国府这个封建世家的合法继承人,他走什么样的生活道路,娶什么人,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贾家的荣枯盛衰。以薛、林两家的财势地位相比较:薛家有财无势,与有势缺钱的贾府联姻,正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对双方家势都有利;而林家则早已衰败,家破人亡,不会给贾府带来任何实际利益。更为重要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尖锐对立:林黛玉是封建制度的反对者,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薛宝钗则是封建主义的信奉者,贾林结合,必须使贾宝玉在叛逆道路上越走越远;贾薛结合,才有希望把贾宝玉从叛逆的道路上拉回来,继承家业,荣宗耀祖。由此可见,宝黛悲剧是因为它与封建

26、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的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绝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我想,就是现代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 。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是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的时代,颇有借鉴价值。 黛玉虽然自称是“草木之人”,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属于草本,连“木本”都不够,但是黛玉并不缺少坚强。她虽然爱哭,却并不软弱。

27、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这就是她对纯真爱情和“净土”的不懈追求。高鹗设计让王熙凤出面建议的调包计,薛宝钗接受是符合她的性格的逻辑的。反过来,如果让林黛玉扮演薛宝钗的角色,她是绝对不会答应的。曹雪芹在潇湘馆里流入一条浅浅的小水沟,这是大观园所有院子里惟一的,意味着林黛玉是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这“水”除了纯洁和柔情万种外,还有老子思想中的柔弱胜刚强的意思。潇湘馆里千百竿翠竹,既美不胜收,又象征着林黛玉宁折不弯的文人气质和坚强内心。 在林黛玉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宝玉看成是自己的一切,她的生活与命运就进入了怪圈。她本来身体就不好,又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在贾府中,一

28、个病女子能有多大前途呢?这样,她越是在意宝玉,越是离自己本来想得到的越远。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开去,把它放大,放大到整个女性群体当中,那么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来了。曹雪芹对女性,尤其是少女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而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是这样了,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性再把自己看作仅仅是男人的一部分的话,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自己的一切的一切,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

29、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就真是太可悲了。就这一点对当今女性而言具有教育意义的。六、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内涵 林黛玉形象本身具有的悲剧美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林黛玉是名门淑女悲剧命运的代言人,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所熏陶出来的艺术典型。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她代表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类别,一种类型。就好像是莎翁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身后各自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影子,凝聚着该民族文化的精华。林黛玉形象实在是体现了极其崇高的美学境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就是让人物的外在神态和内在素质高度一致。我

30、们看到林黛玉的容貌与才情超越群芳,言行举止出类拔萃。在封建观念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作者没有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她的言行,而是冲破界限,另辟奚径,塑造了一个诗词书法无所不精,五音杂曲无所不能的才女形象。她的才华并非是饱学之士的刻意经营,而是在扶梧桐、看秋色或是在与丫环、小姐们的谈笑中感悟而得的,就显出她的绝顶聪颖。她的才情如此,而内心坚贞刚强反映在性格上就是孤高自许、孤标傲世般的不同于流俗了。这既拜天性所赐,更是后天的教养所得,是其在深刻的文化熏陶之下的必然的结果。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自是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可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不得不寄居贾府。浮萍一般的身世

31、和封建礼教对于她的爱情等方面的压制,形成了她的孤寂、易感伤逝和多愁善感的个性。她对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同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恋,她渴望能有独立自主的爱情。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之中,这样的美好理想注定是要遭到了压制和摧残,她的悲剧在于没有正视现实,或是不能正视现实,最终落得“落花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 作者很重视以环境来衬托她人物的性格。在设计林的生活场景的时候,潇湘馆是个精致的典型环境。在潇湘馆各种景物中,竹的描写最多,也最能突出林妹妹的精神风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幽雅而又充满素怨。这就使潇湘馆沉浸在仙人的呼吸中,使“世外仙株寂寞林

32、”成为一种外在美学涵义。因此,黛玉对宝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竹尤其是湘竹,代表着一种缠绵悱恻的爱情,湘君、湘夫人,都是它的原型构造。同样在红楼梦中,他更是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所以有人说:“潇湘馆中千竿翠竹,固是黛玉清雅、孤傲、忧郁品格的象征,但黛玉一旦获得潇湘妃子的雅称之后,那清欲滴、绿生凉的竿竿翠竹便在倘恍迷离间幼化为血迹斑斑的湘妃竹。”因为竹,又是传统优秀文人尤其是诗人的精神象征,自屈原以来,阮籍嵇康乃至李白都与竹的意象有关,因此,用“岁寒三友”之竹,代表了林黛玉不屈不挠、坚贞果敢的浪漫主义精神,塑造了她高雅秀

33、洁的品性。而也因此才能“秀玉初成实,堪称待凤凰”。她赢取了宝玉的爱情,完成了她存在的意义和对悲观主义人生的解脱和哲学性思考。尽管这一趋向是痛苦的,最终导致“蛇影杯弓颦卿绝粒”“苦绦珠魂归离恨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竹已经不仅仅是黛玉的象征,而且竹的原型意象已经对黛玉的感情心态产生了难以化量的影响。”紧接着,各种花卉草木构成了潇湘馆的后院有“大竹梨花兼芭蕉”,泉水流胜了青青池塘,池塘中有美丽的芙蓉。春天有桃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菊花,冬天甚而至于有瓶插的腊梅花,房中还有洁白无暇的水仙。这一切都从侧面暗示了黛玉超凡脱俗的气质,象征了那伊人清纯质洁的品质。翠竹在小说中还有更深刻的寓意。也有人说

34、作者无意表现反封建的主题,但实际是作品本身具有了很强的反封建意识。翠竹象征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节操。她不苟同于流俗,敢于对抗流俗。尽管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她的思想、她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鄙视富贵功名,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她的种种观点与当时的封建正统教条是根本对立的。这种抵制封建教条相对立的傲态和反抗性正可与“标劲节于严风”的翠竹相比。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属于贵族阶层,但有叛逆个性,是代表着进、步倾向的正面人物。她追求自主的爱情,但所作所为严重背离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与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她在试图挣脱封建礼教藩篱的斗争中

35、,不能抵挡封建正统势力的打击,感情上遭受挫折,最终爱情与生命都付与虚无。这种与封建观念格格不入的独特个性换做作品中的其他任何一人,恐怕都是不合适的。在这个基础上,曹雪芹采用“愁”、“泪”、“病”、“瘦”的神态特征来为塑造林黛玉形象服务,使之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使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号召力,具有启蒙性质的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人们对正面人物遭遇苦难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剧美给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正面人物有高尚的情操和坚贞的品格,所以悲剧美就是人格美,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时,便是结合人格美的内在素质进行刻画的。这种审美认识也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中借鉴得来的,具有民族的继承性和历史的深度。注释:(1) 郑红枫:红楼梦脂评辑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2)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1983年(3) 郑佩芳:红楼梦人物林黛玉,红楼梦研究专刊第四辑,1968年参考文献:(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2) 刘梦溪.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7年(3) 陆树嵛.谈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中国文学网(于百度快照)(4) 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5) 王志尧.红楼梦精解.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