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装载机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0201698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献综述】装载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装载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装载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装载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装载机(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前言装载机是一种广泛用于公路、铁路、建筑 、水电、港口、矿山等建设工程的土石方施式机械,它主要用于铲装土壤、砂石、石灰、炭等散状物料,也可对矿石、硬土等作轻度铲挖作业。换装不同的辅助工作装置还可进行推土、起重和其他物料如木材的装卸作业。在道路、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装载机用于路基工程的填挖、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料场的集料与装料等作业。此外还可进行推运土壤、刮平地面和牵引其他机械等作业。由于装载机具有作业速度快、效率高、机动性好、操作轻便等优点,因此它成为工程建设中土石方施工的主要机种之一。 其主要功能是对松散物料进行铲装及短距离运输作业。它是工程机械中发展最快、产销量及市场需求最大的机

2、种之一。我们平时看到最多的是轮式装载机,与它相对的是履带式的装载机。与履带式的相比它具有机动性能好,不破坏路面,操作方便等优点。所以轮式装载机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轮式装载机。中国装载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值得称道、令国人自豪的是装载机产业如今年产销已超过16万台,在如今国际品牌林立的中国市场,国产品牌装载机仍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1978年中国装载机年产量仅为1315台,而且累计产量才9454台,2007年销量就突破了16万台,仅出口量就超过万台,比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累积总产量还多;同样,中国推土机在1978年的年产量仅为1909台,累计产量为11923台。

3、当时进口数量较大,到1980年累积进口达到3333台,特别是在80年代末,进口量占到市场近30%。2007年推土机的销量超过7390台,不仅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还大量出口,仅2007年出口就达2065台,超过1978年全国推土机总产量。中国装载机事业正以一种蓬勃向上的姿态大步前进,逐步缩小与国际装载机生产技术与生产质量的差距。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装载机事业。2主题2.1 国内外研究动态我国装载机行业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在一段时间以内市场有所下滑只是暂时现象,当世界经济危机过去之后,会像前4次宏观经济调控之后一样,还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又会再一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迈过这次世界经济危机

4、之后,我国装载机行业年销售量将会突破17万台,有可能达20万台以上。由于有利可图,现有的装载机生产厂家纷纷扩大生产,许多民营企业也加入到该行业,致使装载机生产总体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开始过剩,并导致出现价格战。但是必须看到,价格战之后,将是技术质量的竞争。国内装载机生产技术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提高可靠性、提高舒适性、提高安全性、节能、机电一体化。国产装载机正在从低水平、低质量、低价位、满足功能型向高水平、高质量、中价位、经济实用型过渡。从仿制仿造向自主开发过渡,各主要厂家不断进行技术投入,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在关键部件及系统上技术创新,摆脱目前产品设计雷同,无自己特色和优势的现状,从低水平的无序

5、竞争的怪圈中脱颖而出,成为装载机行业的领先者。总之,从长远看,我国装载机行业起码还有1015年以上的发展空间。因为拉动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的基本动因还在继续,且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2.2 国内外发展状况目前,国外多功能物流装备及其相关技术正日益的完善,并朝着系列化、大型化、微型化、多用途等方向发展。国际知名厂商(如山猫,凯斯,卡特彼勒、小松、利渤海尔、沃尔沃等)一则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如应用电子监控和自动报警系统,用于物料精确装、载、运作业的GPS定位与重量自动称量装置;二则采用特殊降噪材料、噪声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装载机工作时的机器噪声;三则

6、通过不断改善电喷装置,进一步降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研究无污染、经济型、环保型的动力装置;四则优化工作装置的结构设计,如由单一的“Z”型连杆机构演变出八杆平行机构、TP连杆机构和“ERASLINK”机构(单动臂铸钢结构),以及O&K公司专为小型多功能装载机而设计的LEAR连杆机构等,为了提高装载机的作业生产率,相继研制出许多功能超强的系统,例如:动力电子控制/管理系统,自动调节发动机输出功率;发动机自动控制系统,当装载机处于非作业工况是,自动降低发动机转速,减少燃料消耗及发动机噪音;关键信息显示系统等。我国装载机行业的主导产品,基本上都是以柳工70年代初开发的ZL50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属国

7、际60年代技术水平。进入80年代消化吸收美国Caterpillar、日本小松等先进技术,逐步开发成功了我国第二代装载机产品。我国的第二代产品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在机电一体化、操纵舒适度、作业效率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差距最大的是产品可靠性,国产多功能装载机整机可靠性差(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足400小时),缺乏核心技术、主要关键部件都依赖进口、产品单一,产品档次低。虽然国内装载机及相关技术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如多功能装载机的销售量已经占据了世界装载机市场的半壁江山,我国已成为世界多功能装载机第一产销大国。目前我国装载机行业已经出现了第三代产品。第三代产品的整机可靠性有很大的提高,各主

8、要性能指标基本上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是在可靠性、舒适度、作业效率及制造水平等发面和国外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第四代产品在第三代的基础上也已出现,进一步优化了整机的性能及配置,电控箱、湿式制动器等技术得到了应用,并形成了各企业的专有技术及专利技术,使产品以崭新的面目推向市场。这些都将是进一步促进我国装载机行业的技术进步。2.3 装载机的发展趋势 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采用单一吸声材料、噪声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机器噪声;通过不断改进电喷装置,进一步降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除了上述这些外,还有:多功能铲斗、松土器、液村锤

9、、扫雪器等多种工作装置,体积小、功率大、轻巧灵活、燃油经济性更好,增大驾驶室尺寸和玻璃窗面积,提高室内的气压以防尘,改善控制系统和操纵杆的位置,提高操作环境的舒适性,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以及美化外观造型等。特别的由于我国挖掘装载机起步晚,不论是产品品种、性能参数还是使用可靠性、售后服务等都和国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它的发展趋势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开发出高质量、多功能、多品种、多规格的系列产品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基础元件、部件的生产和质量,尤其是提高液压元件的质量,以达到满足产品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3总结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我们知道了自改革开放以

10、来,我装载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发挥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优势,不断提高国产化率。二是国家对骨干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制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从翻斗车改装到如今的机电液一体化; 从测绘模仿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到自主研发;从生产第一台装载机再到年产16万台、产销量世界第一;2007年装载机年出口量大于1978年前历史总产量;从当初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到如今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中国装载机已经发展了10多年,但产品的技术水平,生产质量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改革开放后,在当时机械工业部的

11、主导下,曾先后引进了美国卡特彼勒、盖尔公司、日本小松、川崎、古河公司以及德国利勃海尔、蔡特曼公司和波兰斯老瓦沃夫公司的装载机技术。引领着我国的装载机生产技术朝着以下方向发展:提高可靠性、提高舒适性、提高安全性、节能、机电一体化。装载机是工程机械中发展最快、市场需求最大的机种之一。装载机的广阔市场前景也预示着装载机行业的兴盛与发展。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装载机事业日趋成熟,技术也渐渐稳定,但产品的技术水平,生产质量等方面仍然国际先进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还要继续不断的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技术,让中国装载机事业更上一层楼。 总之,从长远看,我国装载机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拉动中国装载

12、机行业发展的基本动因还在继续,且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4参考文献1 刘良臣.透视中国装载机市场-建筑机械化J;2003年02期.2 张青等主编.工程机械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 鲁冬林主编.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 M.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4 卢和铭,刘良臣主编.现代铲土运输机械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5 马文星,邓洪超主编.筑路与养护路机械:原理、结构与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 王国彪.国外轮式装载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工程机械与维修J.2001年03期.7 宋占伟,闻邦椿.装载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工程机械J.2000年10期.8 朱长亮.我国轮式装载机产

13、品的发展-工程机械与维修J.1999年08期.9 王国彪,王岩松,马铸.轮式装载机的现状与技术发展-工程机械与维修J.1998年03期.10李自光,展朝勇主编.公路施工机械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1.11 赵瑛。国外轮式装载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工程机械J.1995年11期.12 N.巴克 , 胡灿舟. 轮式装载机的发展前景-国外采矿技术快报J.1987 (25) pp.19-21.13 黄鹤艇 , 王浩伦 , 侯亮. 装载机技术成熟度预测及发展趋势探讨-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J.2010(03)pp.116-121.14 Robert L.Norton: An Introduction to

14、 the Synthesis and Analysis of Mechanisms and Machines-Design of MachineryJ.2003(1).15 Shea Kristina,Smith Ian F CParametric Modeling of DSCMRI Data with Stochastic Filtration and Optimal Input Design Versus Non-Parametric Modeling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7,35(3):45346416 Zach MF, Poernbacher C (2005) A Model-based method to develop PLC software for machine tools. Ann CIRP 54(1):37137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