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课件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80025263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643.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资源描述:

《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德日等后发国家崛起对中国发展的启示借鉴德日崛起借鉴德日崛起促进中国发展促进中国发展第三小组第三小组范娟婷吕海清刘闯廖若宇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国的崛起历程德国的崛起历程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德国只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才能够与英国和法国相抗衡;而这种统一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且这种同意不是一蹴而就的,德国应该先实现德国经济上的联盟。建立关税同盟的宗旨是实现政治统一;而从经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这样的设想的现实原因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受阻于分裂建立关税同盟建立关税同盟2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国的崛起历程德国的崛起历程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俾斯麦的铁血政策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

2、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的王宫里宣告了自己的诞生。德意志刚建国,就在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以及铁路线里程等等方面,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3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国的崛起历程德国的崛起历程威廉二世上台威廉二世上台争霸世界开始争霸世界开始普鲁士传统中固有的、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被强化的军国主义,被威廉二世再次召了回来,德意志帝国,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十分

3、具有侵略性的帝国。所以,德皇威廉二世当时非常嚣张地叫嚷,所谓上帝就是安排我们来支配和统治所有的民族的。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4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日本的崛起历程日本的崛起历程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

4、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那么,日本有着怎样的崛起历程?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5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日本的崛起历程日本的崛起历程1853年7月8日,日本在美国的要求下,被迫打开了关闭两百多年的国门,从此开始了日本的强国之路;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了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从此,日本工业化进程走上正轨;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时代。1871年,日本派出一

5、支近百人的考察队前往欧美,为日本的发展带回了德国的发展模式,也就是由国家主导工业发展6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日本的崛起历程日本的崛起历程1889年2 月 11 日,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由此决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对外扩张、对内高压的军国主义走向。日本也像德国那样,采用了一种有别于自由主义经济的 “统制主义经济模式”,就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改变经济运行的方法,使国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让工业化以超出常规的速度腾飞起来。1890年前日本是通过改革来促发展,从1890年以后就变成了通过战争来促进发展。7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日本的崛起历程日本的崛起历程日本在二

6、战后,几乎陷入了一片废墟,但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科学技术人才等却被保留下来了,这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一个基础。1947年5月,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明治维新打下的基础开始发挥作用。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就在这一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这一年,正是明治维新一百周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充满自信的日本民众都有理由认为,这是宣告日本重新崛起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时间。8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日等后发国家的发展方向德日等后发国家的发展方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123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发展45 9循环经济立法循环经济立法经济模式调控经济模式调控德

7、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模式调控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立法10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11日德民主改革日德民主改革对占领当局来说,比经济萧条和民生凋敝更为棘手的是革除德日两国的军国主义传统,清除可能再次滋生战争的土壤,同时又不伤害普通民众,那只有走民主化道路。非纳粹化非军事化非工业化民主化破除旧体制制订新宪法根除大财阀农地改革日本日本德国德国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12比较德日“民主化改造”的异同,会发现通过民主改革,两国都有效地告别了专制与愚昧,自发成为对抗苏联和东方阵营的前沿阵地,并成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走上了重新崛起的坦途。但在民主改革的速度上,日本的“疾步

8、走”和德国的“有步骤”有明显不同。日本解放犹在德国之后3个月,颁布宪法却早了30个月,可以说日本的“和平宪法”是在美国医师指导下剖腹出生的早产儿,到如今不得不重做美容,却因为手术繁琐而不知该如何下手;而原本作为西德临时宪法的基本法却平稳度过1956、1968年的两次较大修改,并在两德统一前夕作了适应性修订,运作到现在都很健康,调整起来也不麻烦。日德民主改革异同日德民主改革异同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13基于内部因素的复兴基于内部因素的复兴对德日“强制性”民主化改造,是战后德日和平发展、稳定及重新崛起的先决条件,但这种“强制性”改造毕竟是外部因素,德日重新崛起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内部。在此不得不

9、提到的是:吉田茂对于战后的日本、阿登纳对于德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时势造就了他们,他们也再次造就了自己的民族。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14战后日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发展经济:战后日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发展经济:基于内部因素的复兴基于内部因素的复兴提出了“重化工业路线”,并开始实施“重点生产方式”吉田内阁外交上主张亲美、对美协调将义务教育年限从战前6年延长到战后9年制定了专注经济重建、不再重整军备的战略,即“先富国,轻军备”的路线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15基于内部因素的复兴基于内部因素的复兴阿登纳为联邦德国设计了一条全新的阿登纳为联邦德国设计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发展道路:首先,深刻

10、反思,承担道义责任。其次,奉行耐心、稳定、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再次,德法和解,推进欧洲一体化。最后,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路线。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16基于内部因素的复兴基于内部因素的复兴总之,战后德日的迅速重新崛起表明:一个国家其物质财富可以失去,但人的因素或人力资本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民主化改革这样的外部导入性制度创新,需要与具体的国家的国情、民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契合才能成功;而正确的、前瞻性的外交政策及政治精英的强国意识是一国发展的生命线,对小国和弱国更是如此。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经济模式调控经济模式调控人力资源循环经济立法创新能力发展17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

11、展的启 德国德国 日本日本经济模式调控经济模式调控社会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为导向的宏观调控1. 国家的制度调节2. 国家对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3. 国家对市场分配结果的调节1.中长期经济目标管理2. 产业结构高度化3. 经济计划18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市场分配市场分配制度调节制度调节德国政府调控经济模式德国政府调控经济模式1. 制定法律,通过法制规范其市场经济发展2. 加强经济立法建设,提供法律框架和依据3. 强调执法和执法监督1. 独立于联邦政府的联邦银行体系2. 确定并公布恰当的货币供应量目标3. 用

12、多种金融手段,调控经济运行过程1. 社会保障体系十分健全2. 保障对象涉及全体公民3. 包括社会救济和社会照顾市场分配市场分配制度调节制度调节货币政策货币政策19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宏观管理宏观管理日本政府对经济调控模式日本政府对经济调控模式产业政策产业政策1. 在市场经济上进行中长期经济目标的管理加强2. 以产业政策为重点,以拥有广泛权力的通产省为中心3. 以法律、经济和行政管理手段为后盾1. 实行产业结构高度化政策2. 以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扶持政策的确定为核心3. 以“倾斜”政策带动产业结构高度化1. 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的共同作用来协调经济的运行2. 指明经济走向,确

13、立发展目标,表明政府主张3. 体现政府发展经济的意图20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日政府调控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德日政府调控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 在发挥市场的自由与效率的中介作用的基础上,政府进行分散决策,再通过市场来协调分散决策;2. 追求市场经济的社会公平,以稳定求发展,建立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正确处理好稳定和发展的关系;3.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宏观调控模式,是国家参与和调节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德国:德国:21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日政府调控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德日政府调控模式对

14、我国的借鉴意义日本:日本: 实行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模式,突出计划指导和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高速增长。1. 利用WTO有关条款,保护和发展幼稚产业,对幼稚产业的保护不应拘泥于具体的时间表;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式产业结构,走一条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复合式产业发展道路;3. 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产业政策和进口政策紧密联系。22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循环经济立法循环经济立法人力资源经济模式调控创新能力发展23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经济发展

15、德国德国1. 循环经济模式被正式确认的探索转变过程2. 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日本日本为了尽快重建二战中荒废的国土,日本致力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到了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成为主流24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国循环经济立法阶段德国循环经济立法阶段25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日本循环经济立法阶段日本循环经济立法阶段26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日循环经济立法的比较分析德日循环经济立法的比较分析 (一)德日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的共性德日两国始终重视本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以促进废弃物回收和资源的多级利用为导向,构筑了较完善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

16、系。两国均制定了起指导作用的基本法,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制定了分类别类的专门法,从而将整个经济活动都纳人循环经济,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提供了法律支持。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德日两国都具体规定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对于不遵守法律法规的主体规定了强制性的制裁措施,使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有了经济载体。具体在于:具体在于:两国的废弃物处理立法均经历了末端治理一源头治理一循环经济”阶段;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中均没有专门的规制循环经济消费环节的法案;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均经历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 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中均规定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27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二

17、)德日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的差异性 德日循环经济立法的比较分析德日循环经济立法的比较分析 德国在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为对废弃物处理的理念。从处理生产和消费中所产生废弃物的末端处理方式,转变为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的源头控制,最后是对废弃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 日本的立法理念是建立循环型的社会”,以抑制废弃物产生,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为目的,形成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循环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构筑起抑制自然资源消费,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环境因素不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消极条件,反而成为推动技术创新,推进经济改革的源动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和推

18、动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 1立法理念不同立法理念不同 立法理念28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二)德日两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的差异性 德日循环经济立法的比较分析德日循环经济立法的比较分析 德国通常采取先个别领域立法,再制定统一规范的立法方式,是立法领域的个别到统一 即先在具体领域实行循环经济思想,然后建立系统整体的循环经济法规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是统一性的立法体系,先有总体性的再生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进行推进,且比德国法律体系更为全面和深入 2立法模式不同立法模式不同 立法模式29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日循环经济立法德日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19、 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制定纲领性、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其次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再次,要在其他法律法规如政府采购法中纳入与循环经济配套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 (1)修订宪法 (2)修订具有综合法特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 a. 规定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b. 规定一些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和强制执行的原则和方向; c.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 (4)修订专门性的环境法律 (5)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的专门条例和部门行政规章 (6)制定有关的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行政规章3

20、0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发展人力资源经济模式调控循环经济立法31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综合框架指出国家创新能力是由公共研发投入、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开放资源配置、集群创新环境以及联结上述要素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风险投资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协同效应中展示出的综合能力,它可以通过GDP、专利数据、无形资产、劳动力水平、市场占有率及期刊引用率等作为产出指标进行衡量 国家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在长时间内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它依赖于一组相互关联的支持创新技术产生的投资、政策以及资源投资人 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32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

21、的启后发国家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中的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创新战略的差异而存在不完全一样的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的模式。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通常更加关注对产品、工序或抽象知识(如人类基因组)方面的技术领先;而对于那些主要战略目标是赶上发达国家的后发国家,创新则意味着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强创新管理。 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模式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模式影响影响OECD国家创新能力的因素:国家创新能力的因素:年度技术革新、国家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源的公共研发投入、积累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分配和政策选择、创新环境、创新基础设施等因素,新成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人口、全职科技工作者、总的研发费用、人

22、均GDP和总的专利储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后发国家创新能力与OECD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特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和公共研发支出、产业专业化、累积知识能力(专利储备)和创新基础设施 33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研发投入和公共研发支出研发投入和公共研发支出 公共研发支出在后发国家产业发展的早期起了不可缺的作用;其本身既可以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来源,也可作为对有限资源利用的引导;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技术层面,实现从创新基础到连接普通创新和产业群作用的转变 产业专业化产业专业化后发国家的企业已经把在USPTO申请的专利作为国际创新表现的主要驱动;后发国家以某种专业化为目标,具有先产出后革新

23、的创新特点,通过产品平台扩大创新优势,因此专业化对后起发展国家的影响远比OECD国家要重要得多 累积知识能力累积知识能力(专利储备专利储备) 后发国家大多趋向于用专利储备衡量创新的程度;后发国家为了赶超,许多学术研究是以应用为导向,在知识的储存上更多依赖于他们的发展成果;公开发行的科学杂志是他们汲取知识的免费通道,因此期刊杂志成为促进东亚经济增长的一个驱动力 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包括人口、科学家和工程师、教育、资源约束、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合作和国家化研发及相关政策选择等;增强吸收能力和开展技术学习是这些国家能够最终实现在“创新的大池塘钓鱼”的关键举措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推动产业技术发展

24、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保护作用;财政机构和管理企业的方式也影响着科技活动 创新能力差异创新能力差异34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后发国家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趋势评述后发国家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趋势评述1. 后发国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公共研发支出在创新能力培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产业专业化的形成。因此,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职能、加强政府在公共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后发国家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 2. 衡量东亚后发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国际专利数据,因此东亚后发国家大多趋向于用专利储备衡量创新的程度。这就要求东亚后发国家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

25、力,健全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的融合,推进由模仿向创新的转变 3. 后发国家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关注增强吸收能力和开展技术学习的相关举措,因此大力推进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国机研发的驱动都是政府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东亚后发国家的也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创新政策驱动,通过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和构建有效的金融市场,为创新能力的建设搭建优质的创新平台 35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新经济活动对创新能力的演进的影响新经济活动对创新能力的演进的影响第一,开放式创新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以期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增强竞争力;国家创新体系的

26、建设也必须适应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特点,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研发国际化、加强企业吸收能力培育和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和完善配套制度建设。第二,需要意识到随着风险投资的兴起,私人研发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政府如何利用私人研发来推动企业创新的自主性、相关经济杠杆的制度建设和金融市场的建设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第三,不能忽视知识产权的“双刃剑”的作用。发达国家主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既是促进后发国家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式,例如通过技术许可、开放源代码来促进技术扩散;同时也可能是技术贸易中的蓝色壁垒,阻碍技术创新的突破性发展,例如通过专利池、专利丛林、专利拦截等手段引发专利侵权或阻碍技术创新。后

27、发国家需要克服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加强白事例新能力来积极应对知识产权带来的市场挑战。 36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对中国创新政策的启示对中国创新政策的启示u (1)积极调整政府的角色。政府的创新政策应把重点更多地放在创造有益于创新社会环境上,应包括完善旨在同时支持公共部门和商业的R&D及创新的特定政策;加强政府在以市场和系统失灵为特征的领域中的作用,科技部以及政府其他相关权威部门应该特别关注改进那些处理地区差异以及有关科学和创新等公共物品传播的政策措施,包括有关社会和生态的观点;鼓励政府部门改变工作态度和方法,让位于市场力量、竞争和私人部门,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去采用市场化或

28、关注需求定位的态度和行为。u (2)确保对公共研发的支持,加强产学研合作。政府制定的公共研究政策应该在任务导向的研究和市场需求驱动的研究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可采取竞争性资助和制度性资助相结合的模式,这种资助应该以严格的绩效评估为条件以便能够确保公共研发投资的使用效率和适当回报。同时可以通过构建能力中心,将商业性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在研究开发和创新之间的长期合作加以制度化,为中国研究开发网络的创新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逐步提高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并且建立一个全面推进、高效运行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驱动 37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对中国创新政策的启示对中国创新政策的启示u

29、 (3)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培育资本市场。政府需要重新权衡研究开发的公共支持系统以鼓励在更加广泛领域的深度研发,避免高技术近视,加强对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等没有被划为高技术的产业的研发驱动;加强协作和创新行为从热点地区的溢出,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创新集合和网络,同时需要建立有效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例如创新能力评价等;培育开放和高效的资本市场,改进创新型产品和服务。u (4)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效利用技术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保持中国对知识密集型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以及加强国内企业创新的倾向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通过促进竞争,尽快制定现代化和有效的反垄断法,这将有助于促进竞争和鼓励更多的企业

30、将创新置于其战略的中心;以注重实效的方式利用技术标准,促进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其中市场导向、标准先行、利益平衡是三者协同发展的关键。u (5)完善创新基础平台的建设。政府应确保科技人力资源的稳定增长,考虑措施扭转。诸如科学和工程学位比例在第三种教育系统及科学在大学学位中数量下降的趋势,提高科研人员的质量和效率,为投资培训提供激励机制;继续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企业投资于R&D和创新的激励;谨慎执行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政策,这项新政策有助于促进创新和加速创新型产品及服务的扩散,但在实施过程中应协调专门技术以及相关的政府代理机构之间关系。避免对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制造

31、障碍。38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日本崛起对我国发展的启示日本崛起对我国发展的启示u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技术立国”。日本政府注意到,要使国家经济迅速恢复,跻身强国之列,必须集中全国的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有泽广巳在主持“日本复兴计划”过程中,推行“倾斜生产方式”,不计收益得失,将有限的物质资源集中投入在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四大重工行业,严格限制轻工业发展,部分轻工业由于无法从内循环的重工业体系获得资源而被迫停产。由于重工业在初级发展阶段具有内循环的特点,很少提供最终产品,自然也就没有利润,日本政府用发行货币的方式弥补帐面亏空,现金、存款、国债都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化为废

32、纸,日本上层与人民同甘共苦,绝不先富。战败虽然使日本丧失了无法估量的社会财富,但人才犹在,希望犹在。大和战舰虽然沉没,但曾经建造了大和战舰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物质财富可以被摧毁,但近百年工业化历程积攒的人力资源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剥夺的。 39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u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道奇计划之道奇也,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即道奇之杰作。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

33、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 “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对本质工作均抱着尊敬态度。” 。日本崛起对我国发展的启示日本崛起对我国发展的启示40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u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

34、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日本崛起对我国发展的启示日本崛起对我国发展的启示41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42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日技术赶超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德日技术赶超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后发国家技术赶超方式是与其拥有的技术能力密切相关的,技术

35、赶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政策建议:政策建议:树立技术能力立国的宏观战略,注重中观产业技术能力和微观企业技术能力的培育,积极有效地进行技术选择、获取和消化吸收,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的自主创新增加经济实力最有效和可靠的办法是提高产业的技术能力并实现技术能力的财富化效应43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日政府充分认识到经济跨越的关键是具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赶超。为了获取技术创新能力,德日采取各种合作创新模式,比如让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派遣人员去海外留学、在国外大学内建立新实验室等。同时,德日政府也对技术赶超进行了大量的政策倾斜(如专利法律体系更加注重分享技术而不是保护技术)

36、合作创新的赶超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德日的经济增长;德日的技术赶超是集各国技术优势于一身,通过合作网络,引进消化吸收,加以创新,变成德国或日本技术,大大提升了德日的技术水平德日技术赶超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德日技术赶超及其对中国的启示44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 积极努力培养技术能力 重视教育,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 重视研发投入注重技注重技力力能力培育能力培育 鼓励企业引进技术,有效地消化吸收 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为技术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政府积极政府积极有效干预有效干预 人力资本 创新环境 技术赶超方式选择鼓励企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德日技术赶超实践德日技术赶超实践德日能够成功地实现技术赶

37、超,核心经验是始终朝着培育自己的技术能力的目标发展,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45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德日技术赶超的经验总结德日技术赶超的经验总结u科学技术是解决世界诸多重大挑战的关键。科学技术是解决世界诸多重大挑战的关键。u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依靠科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技术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动荡,技进步,提升技术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动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提升技术能力,着力推进技典型的表现就是提升技术能力,着力推进技术赶超,实

38、行自主创新,切实形成以技术、术赶超,实行自主创新,切实形成以技术、知识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知识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u当模仿创新的技术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当模仿创新的技术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自主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才能够具备自主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才能够具备46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中国的策略选择中国的策略选择努力提升技术能力抗击风险努力提升技术能力抗击风险增加经济实力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增加创新投入、提升产业的技术能力增加创新投入、提升产业的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能力的财富化效应47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优化企业学习方式,培育企业技术能力,构筑经济稳定发展的微观基础积极培育技术赶超的技术能力积极培育技术赶超的技术能力培育产业技术能力,构筑经济稳定发展的中观渠道树立技术能力立国的宏观战略,奠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第三小组第三小组范娟婷吕海清刘闯廖若宇德日等后发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