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肺血栓栓塞、呼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0008539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0.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肺癌、肺血栓栓塞、呼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肺癌、肺血栓栓塞、呼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肺癌、肺血栓栓塞、呼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肺癌、肺血栓栓塞、呼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癌、肺血栓栓塞、呼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八节 肺癌一、病理和分类(一)按解剖学部位分类1、中心型肺癌:发生在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位置靠近肺门。2、周围型肺癌:发生肺段以下支气管。(二)按组织病理学分类1、鳞状细胞癌(鳞癌):最常见的类型。2、小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癌):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对化疗和放疗敏感,但预后最差。3、腺癌:女性多见。 二、临床表现:1)刺激性咳嗽,阵发性干咳,痰中带血。2)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3)Horner综合征:上叶顶部肺癌(Pan-coast肿瘤)颈交感神经受压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孔小、球陷、同垂、无汗”4)癌作用于其他系统的肺外表现:在切除肺部癌肿后这些表现可消失。

2、1、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杵状指、骨关节痛、骨膜增生等)。2、男性乳腺增大。3、库欣综合征。4、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肉神经痛。5、 高钙血症。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2、相关检查 (1)胸部X线检查:1、中心型肺癌X线表现肺门阴影;2、周围性肺癌X线表现肺野周围孤立性圆形块影,块影轮廓不规则,常呈现小的分叶或切迹,边缘模糊毛糙,癌肿中心部分坏死液化,可见厚壁偏心性空洞,内壁凹凸不平,很少有明显的液平面。 (2)痰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可明确诊断。(3)支气管镜检查:中心型肺癌诊断首选。 (4)经胸壁穿刺活组织检查:周围型肺癌诊断首选。(二)鉴别诊断1、肺结核球:病变

3、常位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X线检查显示块影密度不均匀,可见到稀疏透光区和钙化点,肺内常另有散在结核病灶。易与周围型肺癌相混淆。2、支气管肺炎:X线显示边界模糊的片状或斑片状阴影,密度不均匀,且不局限于一个肺段或肺叶。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病变吸收。3、肺脓肿: X线显示薄壁空洞,内壁光滑及液平。4、肺部良性肿瘤。5、支气管腺瘤。6、纵膈淋巴肉瘤。四、治疗(一)手术治疗:是肺癌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二)化学治疗:为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法。(三)放射治疗:对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其次为鳞癌、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 第九节 肺血栓栓塞症一、概述肺动脉发全栓塞后,若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

4、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PI)。 二、危险因素1)原发性危险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手术后长期卧床的病人静脉血淤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继发性危险因素:创伤骨折、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三、临床表现1)典型“肺梗塞三联征”(呼吸困难、胸痛、咯血);2)下肢肿胀、增粗,皮肤色素沉着;3)心电图示V1-V4T波倒置。四、诊断1、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银标准):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血流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2、肺动脉造影(金标准):特征性征象为(1)血管腔内充盈缺损。(2)血管完全阻塞。五、治疗溶栓治疗:1、溶栓的时间窗:一般限定在l4天以内; 2、溶栓治疗的最严重的

5、并发症是颅内出血。 第十节 呼吸衰竭一、概念: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继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确诊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0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致低氧因素,即可诊断。二、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一)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I型呼衰:为缺氧性呼吸衰竭,Pa02低于60mmHg,PaC02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通气/血流比列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分流)

6、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II型呼衰:为高碳酸性呼吸衰竭,Pa02低于60mmHg,PaC02高于50mmHg,主要原因为肺泡通气不足所致,主要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二)按发病急缓分类1、急性呼衰; 2、慢性呼衰:最常见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呼吸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而来。急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急性呼吸道梗阻等。二、临床表现:主要是低氧血症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器官功能障碍。1、呼吸困难:是出现最早的症状。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35%)。(三)病因治疗慢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以慢性阻塞

7、性肺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常见。二、临床表现三、治疗 (一)通畅气道、增加通气量:是改善缺氧和纠正二氧化碳潴留的基本条件。(二)纠正缺氧:对于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宜采用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吸入氧流量13L/min,浓度2533%);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因为慢性高碳酸血症患者呼吸中枢的化学感受器对CO2反应差,呼吸主要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若吸入高浓度氧,使血氧迅速上升,解除了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便会抑制患者呼吸,造成通气状况进一步恶化,CO2上升。(三)控制感染: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

8、当有呼吸道感染征象时,应根据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菌药物。(四)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处理:慢性呼吸衰竭常伴有呼吸性酸中毒,治疗的主要措施是改善通气,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并发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酌情使用小量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但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患者在大量应用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后常并发低钾、低氯血症,产生代谢性碱中毒,应及时补充钾、氯,并可用盐酸精氨酸静脉滴注。 (五)对症处理补充:肺性脑病:1)缺氧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发绀;2)浅慢呼吸,潮式呼吸;3)烦燥,嗜睡,昏睡昏迷;4)呼酸,严重时代酸。第十一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一)病因:1、原发:重症肺炎;2、继发:休克、感染、中毒、烧伤、急性胰腺炎。(二)发病机制:肺泡、肺间质水肿。 (三)临床表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四)辅助检查:氧合指数即Pa02Fi02 (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诊断氧合指数(Pa02Fi02 )=200mmHg)。(五)诊断1、有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高危因素。2、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3、低氧血症:急性肺损伤(ALI)时氧合指数(Pa02Fi02)300mmHg;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氧合指数(Pa02Fi02)200

10、mmHg。4、胸部X线:两肺浸润阴影。5、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18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同时符合以上5项条件者,可以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六)治疗1、原发病的治疗:是治疗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首要原则。2、纠正缺氧:高浓度给氧(但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给氧),使Pa0260mmHg或血氧饱和度(SaO2)90%。3、机械通气:是纠正缺氧的主要措施,最常用的通气模式为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4、液体管理:控制补液量,特别是胶体液量,以减轻肺水肿。(入量出量)5、营养支持与监护。6、其他治疗:糖皮质激素、表面活

11、性物质、鱼油和一氧化氮等。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阶段,指机体在遭受急性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突然打击后,同时或先后(序贯出现)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以至在无干预治疗的情况下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综合征。肺脏为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最易受累的器官,表现为急性肺损伤(ALI)或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不包含慢性疾病终末期发生的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MSOF)。1.、原有疾病包括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2、预防原则:(1)重视诊治各种急重症的整体观念:(2)重视病人循环和呼吸;(3)防治感染;(4)积极改善全身状态;(5)及早治疗任何一首先发生衰竭的器官,而不是继发。3、生长因子不能诱发MOD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