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

上传人:猪** 文档编号:79721825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复习课哈工大附中 王海静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备与收集”方法的复习。我想应该要跳出章节的限制,切实找到专题中重要知识点(各种气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连成串,形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引导学生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在知识点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且问题要有情景、有启发、层次分明, 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适时进行知识的迁移。二、教学方法分析: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简单实验试题的解答和剖析从而复习和巩固氧气、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和收集方法,通过列表比较,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发生装置,从气体密度、

2、溶解性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收集装置,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习题练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起到对知识灵活掌握的目的。三、教学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巩固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反应原理、药品的选择、仪器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气体验满和检验方法);(2)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2)让学生体会实验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和合理性;(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学习

3、中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教学重点: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检验方法的归纳与总结。教学难点: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四、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 问题导入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归纳和总结一下有关氧气、二氧化碳三大气体的制备、收集以及检验方法的相关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多媒体展示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1)写出上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b_(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时,选用A、E装置可制取并收集_;选用B、E装置可制取并收集_;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4、应选用的装置是_,选用的理由_。提问 1、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2、题目中的A装置在初中阶段还可以用于哪个反应?为什么可用此装置?不制取气体可否用A装置作为反应器?B装置适用于何种反应? 3、用何种方法可以收集到干燥的氧气?能否收集到干燥的氢气呢?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通过思考填空。题中装置选择的理由能基本上答对 回答教师提问,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获取信息,巩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习题的初探,一方面考察学生对原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验气体制备与收集的思路,为课程的下一步进行做好铺垫。在习题的选择上,要贴近中考命题的模式,设疑要

5、层层推进,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为课程的展开打好基础。教学环节(二):知识点归纳整理 多媒体展示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氧气二氧化碳药KClO3和MnO2或KMnO4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HCl原理2KClO3 2KCl+3O22KMnO4K2MnO4+MnO2 +O2 CaCO3+ 2HCl= CaCl2 +H2O+CO2装置收集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检验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提问根据前面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总结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多媒体展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知道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确定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

6、来制备所需的气体;第二,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的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制备和收集的实验装置;第三,需要通过哪些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观看投影,理解并记忆教师给出的正确结论。设计意图: 以填表格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实验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更清楚,更直观的体现气体制取的一般规律。通过这三种气体的学习,同学们能做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例1 :汽车尾气的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采用的收集装置是: 我认为选择气体

7、收集方法,从气体性质的角度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 B C学生活动:利用所学的气体收集方法的判断依据,和给出气体的相关性质去判断。根据“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气体”的内容,不难得出用排水集气法。 多媒体展示例2 :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它在MnO2的催化作用下能迅速分解,放出氧气同时生成水。在实验室中可用下图所示装置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分液漏斗(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 _H2O2 (2)在实验室中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哪些气体?_ (3)如果在实验室中用此方法代替KClO3与MnO2 共热制取氧气,请简述其优点有哪些?_提问 这

8、套制取氧气的装置与我们所学的制取氧气的装置相比有许多优点,我们评价一个实验方案的优劣应从是否安全、操作是否简便、产物对环境是否有污染等方面评价。同学们试着从这几个方面评价一下这套制取氧气的装置的优点。学生活动:完成试题,并回答教师提问。首先,从实验的安全性角度考虑该装置不需加热所以不会出现爆炸现象;第二,该装置选择了使用有活塞的分液漏斗,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第三,该反应的产物除了所需的氧气外只有水对环境没有污染。设计意图: 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环节(四)综合创新 多媒体展示提问 1. 使用该气体发生装置制取气体有何优缺点呢?2. 使用该

9、装置不便于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至少有一种反应物消耗尽了反应才能停止,那我们如何改进这套装置呢?学生活动:该发生装置优点在于装置非常简单,所用仪器少,缺点是不便于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谈改进方案。教学环节(五):点拨与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交流教学环节 (六): 反馈练习后附小卷五、板书: 复习课固体+液体固体+固体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固体 制取气体O2 CO2排水法收集六、设计反思:本课设计过程得到了同组老师的帮助和点播,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学习气体制备和收集的基础,属于重点掌握的内容,在中考中是必考的知识点。实验试题的呈现形式大体分为:常规基础题、信息处理题和综合

10、实验题等。但是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都是以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进行发展的,所以抓住气体制取的基础知识,正确处理信息和学会将知识迁移是解题的关键。这节课的授课重点放在于培养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加大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挖掘。反馈练习卷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有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向大试管内装药将大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点燃酒精灯A. B. C. D.2.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已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 ( )A.

11、放在集气瓶口部 B.伸到集气瓶上部 C.伸到集气瓶中部 D.伸到集气瓶底部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A)漏斗、广口瓶、集气瓶、水槽(B)广口瓶、集气瓶、酒精灯、导管 (C)锥形瓶、集气瓶、长颈漏斗(D)长颈漏斗 、广口瓶、集气瓶、导管 4.硫化氢(H2S)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实验室通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混合,在常温下通过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得硫化氢气体。试回答:(l)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 ) 若用C装置收集硫化氢气体,进气口应为( ) ,原固是 ( ) ;为了验证硫化氢的水溶液呈酸性,可以将该气体通入装置D,D中所盛的试剂应该是 ( ) ,现象是 ( ) ;做上述实验时,为了防止多余的硫化氢逸出污染环境,可以将其通入装置E吸收,E中的试剂应该为 ( ) - 5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