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蛋白的新认识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9685954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433蛋白的新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433蛋白的新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433蛋白的新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1433蛋白的新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33蛋白的新认识(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4-3-3蛋白的新认识潘伟男,邓水秀(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摘要】 14-3-3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在真核生物中广泛表达的酸性蛋白家族,主要以同源/异源二聚体形式存在,在哺乳动物由7种亚型组成。7种不同亚型的14-3-3蛋白在人类细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4-3-3蛋白的序列保守性和独特性、结构特征、结合靶点、调控机制以及作为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都给予了我们更多关于这一复杂且吸引人的蛋白家族的新认识。【关键词】 14-3-3;二聚体;磷酸化;蛋白激酶;调控作用【中图分类号】Q7;Q513 【文献标识码】ANew understanding of 14-3-3 protei

2、nsPAN Wei-Nan, DENG Shui-Xiu(Hunan Food and Drug Voc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8)【Abstract】 The 14-3-3 proteins are a family of highly conserved and widely expressed acidic polypeptides in all eucaryotic cells, which act mainly as either homodimers or heterodimers. The 14-3-3 proteins inclu

3、de seven isoforms in mammal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cells. Conservative and unique sequences, structural features, binding targets, control mechanism and acting potential targets for drug therapy of 14-3-3 proteins are given more sophisticated and attractive new understanding.【Key words

4、】 14-3-3; dimer; phosphorylation; protein kinase; regulation1967年Moore和Perez从牛脑组织中提纯并进行神经元蛋白电泳时发现了一第一作者简介:潘伟男(1981-),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药理学和职业教育研究。共同第一作者:邓水秀(1980-),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药理学和职业教育研究。组可溶性同源/异源二聚体蛋白质,根据二维DEAE(2-diethylaminoethanol,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膜柱层析中的片段数目和淀粉凝胶电泳的迁移位置将这一蛋白家族命名为14-3-31。这一能自发聚集成二聚体的酸性多肽,分子量约为

5、2833 KD,等电点PI为45,无跨膜片段序列,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中,哺乳动物有7种亚型( / 、(也称)和 / ,、亚型分别是、亚型的磷酸化形式),植物至少有15种亚型,酵母、果蝇和C.elegans也有两种亚型。14- 3- 3又称酪氨酸3-加单氧酶/色氨酸5-加单氧酶激活蛋白,是一种典型的胞浆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内(脑中含量为13. 3g/ml,约占脑蛋白质含量的3%),在心、肝、肾、小肠和睾丸等几乎所有组织的细胞胞浆中表达;也有少数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核以及高尔基体、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但含量极低。14-3-3作为一种新型连接因子或衔接蛋白,能够自由地往返穿梭于胞质和胞核之间

6、2。1 14-3-3序列的保守性和独特性14-3-3是由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家族,编码这些亚型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它们在组织中的表达谱有很大差异。14-3-3家族在大多数哺乳动物种属中是高度保守的,、()和亚型大部分是相同的,但个别亚型存在少数的差异性区域。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发现了14-3-3蛋白的同系物,并且同系物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在几乎每个已知的生物有机体中都观察到了14-3-3的多个亚型(至少两种),而在Arabidopsis至少有12种亚型(可能有15种表达)。哺乳动物14-3-3亚型N-末端的乙酰化作用通过质谱分析法(除之外的14-3-3所有亚型)得以证实,并且与14-3-3

7、 N-末端的加工处理是一致的。而在基因组序列测定中并未鉴定出人类或小鼠14-3-3的新亚型。除了一个变异型氨基酸序列之外,任何哺乳动物种属中14-3-3 氨基酸序列不存在变异型并且是已知的。但已经证实了在人类、羊、牛和啮齿类动物14-3-3 中存在这种变异型氨基酸序列,并存在同种的动物个体中。基因组分析的大多数研究是在不同同源染色体中14-3-3 亚型大量序列匹配时发现的。尽管小鼠脑区域中亚型的部分组织特异性变异型是已知的,但未见任何其他的14-3-3亚型。许多同源染色体中至少有10种蛋白翻译,推测其中有些是假基因。以人14-3-3基因家族的mRNA进行基因组序列对比发现,其半数成员具有假基因

8、,且数目各不相同。具有假基因的成员为/、/和,其中假基因数目最多的成员是/,有7个假基因,分别位于2、6、9、10、14、15、X号染色体,而其编码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多数假基因是反转座假基因,无明显的内含子。对于蛋白数据库中其他的蛋白家族来说,14-3-3蛋白在序列和结构拓扑学上是极其独特的。与其他蛋白的唯一重要同源性出现在蛋白磷酸酶5(protein phosphatase 5,PP5)结构中首先观察到的4-3-复合肽重复(TPR)螺旋环。TPR是存在于多种蛋白中一个已退化的34个氨基酸序列,在316个基序的串联排列中出现,并形成能介导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多蛋白复合体装配的支架。对

9、包含TPR区域的SMG7结构研究显示它是在无意义密码子介导的mRNA衰减途径中的一个14-3-3样适配体3。14-3-3蛋白在不同有机体有不同的名称:植物为GF14,酵母菌为BMH1,羊为KCIP-1,从牛脑中提取的又被称作EXO1、EXO2等。各种属之间的14-3-3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具有高度同源性,例如酵母BMH1亚型与人亚型大约有70%是相同的,而且不同种属的每个亚型序列也基本相同呈高度保守性,其中哺乳动物亚型在各物种间同源性最高,认为是生物进化中最保守的蛋白质之一。14-3-3蛋白的高度保守性和分布广泛性反映了它在真核生物中的功能重要性。2. 14-3-3蛋白的基本结构14-3-3蛋白

10、以稳定的同源/异源二聚体形式聚集在一起,能同时结合两个配体。所有14-3-3蛋白的三级结构都极其相似,哺乳动物14-3-3蛋白是由两个单体连接形成的杯状二聚体结构,每个单体由位列在N-末端和C-末端区域之间的9个螺旋(AI)组成,反向平行排列成L型结构,彼此间被一短环间隔(图1),其中C和D的氨基酸序列最长(3034个氨基酸残基),它们跨越整个单体并连接形成一个卷曲的高度螺旋状结构4。二聚体界面由一个单体的A与另一个单体的C和D构成,形成高度保守的带大量负电荷的兼性沟槽,其中含有疏水性(非极性)氨基酸残基和极性氨基酸残基。14-3-3蛋白所有亚型中的非极性氨基酸残基主要沿沟槽内部分布,而极性氨

11、基酸残基则位于沟槽外表面。此沟槽能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靶蛋白,因此14-3-3各亚型与不同靶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可能取决于靶蛋白和沟槽外表面。图1 14-3-3蛋白的二聚体结构 图2 14-3-3蛋白的空间充填模型 FEBS Letters, 2002, 513: 53-57. 构成兼性沟槽的氨基酸残基分别用绿色(疏水性)、深灰色(极性)、红色(酸性)、蓝色(碱性)表示J Biol Chem, 1998, 273: 16305-16310.兼性沟槽即14-3-3蛋白与磷酸化和非磷酸化配体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是14-3-3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部位,也是调节14-3-3与靶蛋白结合的结构基础。沟槽两

12、侧是不对称的,一侧由G和I形成含有4个Leu侧链的疏水界面,另一侧由C形成3个碱性侧链,E则形成荷电极性集团,即螺旋C和E上的极性残基构成其极性面,螺旋G和I上的疏水性残基构成其非极性面5(图2)。沟槽顶部的Lys49、Arg56和Arg127组成一个碱性簇。在14-3-3家族中C-末端短环序列的同源性很差,但该区域可与碱性簇相互作用,从而发挥稳定14-3-3结构的作用。一旦14-3-3与配体结合,C-末端短环就与碱性簇解离并暴露在兼性沟槽的表面,因此C-末端结构域具有调节14-3-3蛋白的功能。14-3-3 N-末端的4个螺旋(AD)位于同一平面上,并在二聚体分界面中心形成一个小孔,大量的亲

13、水性残基都排列在分界面上。而与二聚体相关的氨基酸残基主要是疏水性的,是一些不带电荷的非极性氨基酸残基,并且在所有亚型中高度保守,说明这些残基可能是温和异二聚化作用的基础,即14-3-3能在不同亚型之间形成异源二聚体。因此N-末端参与了二聚体的形成,尤其是14-3-3 二聚体的分界面是通过一个14-3-3多肽单体的A(317位氨基酸残基)与对应的另一个14-3-3蛋白单体的C(3968位氨基酸残基)和D(75107位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形成的。所有14-3-3亚型N-末端的同源性很低,是高度可变的,显示出很少的保守性,并且N-末端的这些氨基酸残基对二聚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而对14-3-3功能赋予

14、一些特异性的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复合物的数量可能是有限的6。14-3-3可能发挥一种结合体的作用,这就表明了信号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在直接结合后产生的7。3. 14-3-3蛋白的结合靶点早期研究显示靶蛋白的磷酸化是结合14-3-3蛋白的先决条件。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磷酸化途径与14-3-3相互作用,包括蛋白激酶(Raf-1、MEKK、PI3K和Grb10)、受体蛋白(IGF-1、2-AR、GP Ib-IX和GR)、酶(5-羟色胺-N-乙酰转移酶、色氨酸羟化酶TPH和酪氨酸TH)、结构和细胞支架蛋白(丝蛋白和角蛋白K18)、支架分子(钙调蛋白)、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dc25、p53、p27和We

15、e1)、转录调控蛋白(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TATA盒结合蛋白)、BAD(Bcl-xL/ Bcl-2-Associated Death Promoter,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和植物硝酸盐还原酶8;而Bax等少数蛋白质通过非磷酸化途径与14-3-3相互作用。靶蛋白与兼性沟槽螺旋的结合可能是14-3-3与细胞内蛋白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这些研究基础之上,Muslin等运用合成磷酸肽(C-Raf的14-3-3结合位点中Ser259周围的氨基酸)证实了与14-3-3结合最理想的特异性基序为RSxpSxP,pS代表磷酸丝氨酸,x代表任一氨基酸残基。围绕在中心(0位)磷酸丝氨酸周围的-4或-3位Arg、-2位S

16、er和+2位Pro之间的置换对于高亲和力结合14-3-3是决定性的。在这一基序内部,只有-2位Ser磷酸化时不支持14-3-3结合;而-2位和0位Ser同时磷酸化时则完全不能与14-3-3结合。但这些研究并未明确鉴别出14-3-3对-5、-1、+1或+3位特异性氨基酸残基的选择。随后Yaffe和Rittinger等研究表明在14-3-3配体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结合基序:R(S/X)XpSXp(模式)和RXXXpSXp或RXY/FXpSXP(模式)。模式中-1位常为芳香族或带正电荷氨基酸残基,而模式却显示出对-2位芳香族氨基酸残基,-1位带正电荷氨基酸残基以及+1位Leu、Glu、Ala或Met的选

17、择性。几乎所有的14-3-3结合蛋白中都含有这些结合模序,它们通过隔离区域之间和隔离区域内部酶活性的激活/失活,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促进/抑制来实现结合14-3-3蛋白调节配体的作用,并且有6种已知的蛋白质与C-末端一个新的-pS/pTX1-2 -CO2H“模式”基序(X不代表Pro)相互作用。至于模式 C-末端基序SWTX的新作用,最近在重设RKR内质网定位的信号标志和直接传送膜蛋白至细胞表面中得以证实。Yaffe和Rittinger等还阐明了模式和模式磷酸肽与14-3-3相互作用的结构细节。研究显示14-3-3氨基酸残基对所有14-3-3亚型中完全保守的磷酸肽结合位点是重要的,磷酸丝氨酸的

18、结合位点是在C和E内由Lys50、Arg57和Arg128或Tyr129组成的碱性簇(口袋结构域)。配体结合沟槽以相对的方向出现在二聚体中从而产生了一个高度稳定的和亚型特异性相互作用。这样可以推测14-3-3二聚体作为一个分子伴侣结合两个不同的靶蛋白后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也阐明了与两个模式精密接触结合的相互作用和特异型氨基酸在特异性结合位点(例如芳香族和酸性氨基酸残基)的选择性差异。除了非磷酸化合成多肽或非磷酸化重组多肽之外,14-3-3能很好地与胞外酶S(Exoenzyme S,Exo S)、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B(Cell Division Cyclin 25B,Cdc25B)等多种非磷酸

19、化蛋白配体结合。14-3-3 N-末端不仅调节磷酸肽的结合,也调节非磷酸肽的结合,并且这些氨基酸残基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而一个相似的序列(RSESEE)出现在备选性配体肌醇5-磷酯酶中。另外还观察到了14-3-3与Raf的非磷酸化Cys-His富含区域(锌指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一些植物同源结构域蛋白中Cys-His富含区域(PHDa Cys4-His-Cys3 zinc finger)上游Leu拉链结构的相互作用。最新研究发现这些相互作用涉及到14-3-3 D中的一个潜在性Leu拉链模序(ZIP/PHDf),并且与14-3-3磷酸肽结合凹槽有差异,而非磷酸肽是否属于体内14-3-3生理性配

20、体范畴仍有待确定。4. 14-3-3蛋白的调控作用14-3-3与靶蛋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位点,通过这些位点与靶蛋白结合使其构象改变,暴露单点连接时不可接近的一个或多个区域4(图3)。14-3-3可以连接两个相同或不同的靶蛋白,从而发挥稳定相邻区构象、促进底物连接和产物形成的作用。尽管14-3-3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14-3-3作为一种衔接分子或接头/支架蛋白,通过调节靶蛋白与其他结合蛋白之间或两个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或抑制靶蛋白的催化活性,调节靶蛋白的核浆转运与亚细胞定位等机制来发挥调控作用,而对调控作用的研究大多汇集在作为初始事件的靶蛋白磷酸化作用之中,并且观察到

21、14-3-3 作为被动成份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然而几种潜在性的14-3-3调控模式值得商榷,包括特异性亚型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和不同靶蛋白结合的特异性等。研究发现14-3-3不同亚型磷酸肽结合凹槽中的氨基酸残基是高度保守的,因此14-3-3不同亚型之间存在着相似重叠的结合专一性,然而已有研究证实14-3-3各亚型结合合成肽和蛋白质的能力存在着差异。另外几种亚型的特异性生物学效应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结肠直肠癌细胞中14-3-3的过表达能诱导G2期停滞,但在同等程度的14-3-3过表达中却未见此效应。出现这种效应是因为结合专一性的差异或亚细胞定位的差异,还是因为其他不同的特性均不得而知。然而这种选择

22、性效应也出现在DNA损伤后14-3-3亚型表达增加的基础上,DNA损伤能诱导14-3-3 上调,但14-3-3 无反应。从受基因独立调控的14-3-3七种亚型的存在方式考虑,在它们发生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差异性表达,并且除同源二聚化作用之外的异源二聚化作用是重要趋势。与异源二聚体结合并在14-3-3各亚型表达水平的不同调控机制中结合产生了一个潜在性强有力的调控装置,在此过程中对14-3-3各亚型之间的结合专一性存在着少许差异。图3 多位点连接的14-3-3蛋白依赖性构象变化模型1 表示14-3-3蛋白的单体亚单位残基与靶蛋白形成的第一个连接位点2 表示第二个连接位点 表示单一位点连接时不可接近的

23、区域FEBS Letters, 2002, 513: 53-57.目前为止14-3-3通过磷酸化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调控已经明确,14-3-3亚型在特异性氨基酸残基的磷酸化中通过阻断相互作用而调控也趋向清晰。由于一个或两个亚型(包含在那些特殊位点上能被磷酸化的氨基酸残基Ser或Thr)在特殊位点的磷酸化作用是有限的,因此通过14-3-3亚型磷酸化调节相互作用的新模式在许多情形下也存在明确差异9。所有这些Ser/Thr激酶均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及其调控以及14-3-3各亚型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已经延伸至14-3-3在肿瘤相关的细胞调控新机制中。5. 14-3-3蛋白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研究证实抑

24、制14-3-3蛋白表达对细胞是有害的。14-3-3 等亚型及其特殊功能可以作为选择性的药物治疗靶点。14-3-3蛋白抑制剂包括磷酸化丝氨酸基序为基础的抑制剂(pS-Raf-259)10(图4),非磷酸化肽类抑制剂R1810(图4),Difopein(图5)R18二聚体形式10和近期合成的小分子蛋白(图6):2-5蛋白、BV02和FOBISIN等11。图4 14-3-3蛋白抑制剂与14-3-3单体结合的结构模型pS 表示磷酸丝氨酸 D和E 表示天冬氨酸与谷氨酸J Biol Chem, 2001, 276: 45193-45200.5.1 非磷酸化肽类抑制剂:R18和Difopein结构分析显示在

25、14-3-3蛋白兼性沟槽中,R18(PHCVPRDLSWL DLEANMCLP)序列能模拟对接磷酸化的14-3-3配体蛋白,并与14-3-3配体蛋白竞争相同的结合位点发挥抑制效应。研究证实R18在14-3-3蛋白支持细胞存活中诱导细胞凋亡,并能使肿瘤细胞对顺铂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亦能减少小鼠体内ZNF198-FGFR1转化的造血干细胞的肿瘤形成。Difopein(Dimeric Fourteen-three-three Peptide Inhibitor,62肽,C273H424N76O89S6,分子量为6387.17)是14-3-3/配体相互作用的竞争性特异抑制剂,与14-3-3蛋白高亲

26、和力结合,阻断14-3-3结合Raf-1、Bad、ASK和ExoS等靶蛋白;Difopein是由GAAGLDSADGA序列编码的短肽联结体连接两个R18编码序列(结合14-3-3蛋白兼性沟槽)形成的(图5),它竞争性地抑制Bad结合14-3-3,将Bad从Bad/14-3-3复合物中置换出来,使之与Bcl2结合从而诱导细胞凋亡;Difopein与常规化疗结合后也能触发细胞凋亡。另外还可以通过Cdc25C等14-3-3作用底物的磷酸化影响细胞周期进程。研究证实Difopein可诱导人类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并且抑制小鼠的肿瘤生长。R18和Difopein作为14-3-3蛋白的功能研究和潜在的治疗干预

27、措施,在细胞生化系统、细胞系、动物模型中均广泛应用12。作为一个潜在的抗癌干预策略,14-3-3蛋白在促细胞存活功能中将会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治疗靶点。图5 Difopein的区域结构浅灰色和深灰色区域表示14-3-3的两个单体结构,其中包含与两个R18编码序列结合的两个兼性沟槽J Biol Chem, 2001, 276: 45193-45200.由于在肿瘤细胞中往往存在14-3-3甲基化失活,因此可通过抑制甲基化实现治疗作用,给予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或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便可逆转14-3-3的高甲基化。体外研究显示5-Aza可引起细胞株中14-3-3的重新表达,并以剂量

28、依赖性方式升高14-3-3 mRNA的表达水平,因此5-Aza、Zebularine和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可能具有治疗肿瘤作用,药物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并且对肿瘤患者有积极地治疗效果,因此14-3-3蛋白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有其巨大的潜在性价值13。5.2 14-3-3/配体蛋白抑制剂:2-5蛋白、BV02和FOBISIN鉴于14-3-3各亚型的重要作用,以14-3-3 蛋白各亚型为靶点的药物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14-3-3 各亚型的特异性抑制剂或激动剂还没有上市,但在2010 年首个抑制14-3-3 蛋白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的小分子被发现。Markus等根据14-3-3 蛋白抑制剂的最

29、佳结合序列RFRpSYPP,利用小分子微阵技术合成了2-5蛋白(图6),这一抑制剂可以阻止14-3-3 蛋白与其他蛋白配体结合,导致细胞周期停顿、抗凋亡和驱动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等生理活性的损害。目前2-5蛋白作为化学生物工具应用,未来2-5蛋白可能作为合成14-3-3 蛋白特效药的起始物,而要合成有效的14-3-3蛋白靶药物,还需要进一步阐明14-3-3 蛋白结合模型的详细机制。BV02(图6)是在肿瘤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能特异性检测细胞中致癌基因Bcr-Abl的表达。针对Bcr-Abl,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彻底改变了肿瘤治疗。然而Bcr- Abl中T315I

30、的特异性突变,使伊马替尼的耐药性成为一个临床问题。研究证实BV02阻断14-3-3蛋白活性可将c-Abl从14-3-3蛋白上释放出来,并在Bcr-Abl表达细胞中诱导细胞凋亡。因此,BV02在伊马替尼耐药的白血病细胞中可能是有用的。FOBISIN(Fourteen-three-three Binding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是14-3-3蛋白结合小分子的抑制剂,也是一系列含磷酸吡哆醛的化合物,包括FOBISIN 101、FOBISIN 106等。FOBISIN 101(图6)通过14-3-3/pS259-Raf-1相互作用为基础的FP含量测定,在LOPAC库中筛选

31、获得。研究证实FOBISIN 101能准确识别14-3-3蛋白结合位点并直接结合14-3-3蛋白,表现出泛14-3-3抑制剂效应;还能有效阻断14-3-3蛋白激活Exo S酶活性。另外在肿瘤放疗中,放射线激活的FOBISIN 101样分子也能特异性有效抑制14-3-3。作为抗癌前体药物,FOBISIN这类新的14-3-3蛋白抑制剂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和策略。除合成的14-3-3 蛋白特异阻断剂外,通过部分已知的抗癌药物也可以非特异性地影响14-3-3 蛋白的表达和干扰14-3-3 信号通路,从而影响14-3-3 蛋白功能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研究发现没食子酸可诱导人类膀胱癌细胞G2/M期

32、停顿,进一步研究发现Cdc25C可以与14-3-3 结合,当Cdc25C 与14-3-3 分离时,Cdc25C 216位Ser可被没食子酸催化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Cdc25C能够激活突变检测点激酶2,从而使癌细胞不能顺利通过检测,细胞周期停滞并凋亡,因此抑制14-3-3 与Cdc25C结合可能有利于膀胱癌的治疗。还有研究显示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结肠直肠癌细胞凋亡是通过抑制14-3-3转录通路机制实现的。此外很多癌症产生耐药的机制只是小部分依赖于14-3-3 蛋白的。因此14-3-3 蛋白各亚型特异性阻断剂的产生将为疾病尤其是肿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策略、新领域。图6 14-3-3/配体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

33、剂:2-5蛋白、BV02和FOBISIN 101Cell Devel Biol, 2011, 22: 705-712.6. 结束语尽管在1967年首次发现了14-3-3蛋白,多年来对14-3-3 蛋白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讨,然而还有许多有待于发现。比如14-3-3蛋白的不同亚型是否参与相同的信号通路;一种亚型在不同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如何,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是否具有相同作用。这些问题都为进一步研究14-3-3蛋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将会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潜在的有效靶点。我们预测未来将会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从而开启14-3-3蛋白与调控细胞功能机制复杂关系的密钥。参考文献1 M

34、oore BE, Perez VJ. In: Carlson FD, editor.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of nervous integr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7. p. 34359.2 Paulette M. 14-3-3 proteinsan update. Cell Research, 2005; 15(4): 22836.3 Stefanie J, Oliver W, Elisa I. An unusual arrangement of two 14-3-3

35、-like domains in the SMG5SMG7 heterodimer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nonsense- mediated mRNA decay. Genes Development, 2013; 27: 21125.4 Yaffe MB. How do 14-3-3 proteins work?Gatekeeper phosphorylation and the molecular anvil hypothesis. FEBS Letters, 2002; 513: 537.5 Petosa C, Masters SC, Bankston L

36、A, et al. 14-3-3 binds a pho- sphorylated Raf peptide and an unphosphorylated peptide via its conserved amphipathic groove.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98; 273(26): 1630510.6 Chaudhri M, Scarabel M, Aitken A. Mammalian and yeast 14-3-3 isoforms form distinct patterns of dimers in vivo. Bi

37、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3; 300: 67985.7 Nikolai NS, Nikolai BG. Oligomeric structure of 14-3-3 protein: What do we know about monomers? FEBS Letters, 2012; 586(24): 424956.8 Urschel S, Bassermann F, Bai R Y, et al. Phosphorylation of Grb10 regulates its interaction with

38、14-3-3.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5; 280 (17) : 1698793.9 Aitken A.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f 14-3-3 isoforms and regulation of cellular function. Seminars in Cell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11; 22(7): 67380.10 Masters SC, Fu H. 14-3-3 proteins mediate an essential anti-apoptoti

39、c signal.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1; 276(48): 45193200.11 Zhao J, Meyerkord CL, Du YH, et al. 14-3-3 proteins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11; 22: 70512.12 Pan WN, Li F, Mao XH, et al. 14-3-3 is involved in ERK1/2 signaling pathway of rat vascul

40、ar smooth muscle cells proliferation induced by apelin-13.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11; 38(12): 115361.13 Aitken A. 14-3-3 proteins: A historic overview.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2006; 16(3): 16272.第一作者简介:潘伟男,男,汉族,1981年5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药理学、职业教育和图书馆管理;职务:图书馆副馆长;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含浦科技产业园学士路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邮编:410208,电话:13657445290,电子邮箱:AndyPoon_Gemini 。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