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9443692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21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沂市棋盘镇张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措施1 游戏式教学 ,寓教于乐。2 注重学生理解,不搞填鸭式教学。3 考虑生实际水平,照顾中等生和学慢生。4 布置有趣作业,多与学生家长交流。教学安排课题课时起止日期例1.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23.2-3.3例2.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13.6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13.9例4.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13.10例5.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练习1与练习2143.133.16-3.23教学时间: 总第 1 课时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

2、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练习。学生计算,汇报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2)探究算法。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3)试一试。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2.教学例2。(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

3、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时间: 总第 2 课时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 课时教学目标: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口算。78+3= 66+4= 59+7=2.用竖式计算。233= 212

4、= 32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小组交流。(4)归纳总结。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5、 3 课时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第3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交流共享1.出示教材第5页例4。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6、3.归纳小结。4.检验算式。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 总第 4 课时课题:练习一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2.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教学过程:一、知识

7、再现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第2题。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第9题、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四、反思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教学时间: 总第

8、5 课时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630= 302= 605= 3020= 1030= 2320=口算后随机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口算的。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二、交流共享1.出示教材第9页例5主题图。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算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

9、不同算法。学生交流算法。 2.优化算法。3.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汇报交流,并指名板演。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3题。2.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6 课时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教学重点:能

10、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有购物的经验吗?这节课我们跟随小明的脚步,到商场去走一走,看看他在购物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二、交流共享1.组织探究:你能帮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小组内讨论。2.汇报交流。指名学生表述自己所列式子的意义。3.归纳反思。(1)提问: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方法一还是方法二?结果怎么样?虽然方法一和方法二的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互相交换方法进行检验。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读题,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算出什么,怎样算。2.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3题。四

11、、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7 课时课题:练习二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口算。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

12、第3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先算什么。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第7题、第8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教学时间: 总第 8 课时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熟

13、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知识系统整理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二、查漏补缺训练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第2题。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第8题、第10题。(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

14、系。(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9 课时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2.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二、交流共享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1

15、)出示题目:2411 5311(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4)出示题目:6411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5)试一试:5911 6711三、反馈完善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千米和吨教学措施1. 寓教于乐,注重结合学生实际。2.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理论升华。3. 通过做习题,进行教学巩固。教学安排课题课时起止日期1.千米的认识13.242认识吨23.26-3.273.练习三2

16、3.30-3.31教学时间: 总第 10 课时课题:认识千米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2.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长18( )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3.出示教材第20页例1。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二、交流共享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

17、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2.强化概念。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11 课时课题:认识吨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

18、换算。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二、交流共享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学生回答,交流感受。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实物出示装有10

19、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2、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教学时间: 总第 12 课时课题:认识吨 第 3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用吨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2.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二、交流共享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1)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2.结合实际,进

20、一步认识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第6题。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13 课时课题:练习三 第 4课时 教学目标: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

21、 吨)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第2题。(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课

22、堂作业教学时间: 总第 14 课时课题:练习三 第 5课时 教学目标: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过程:一、 提问: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 吨)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第6题、第7题。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让学生先独

23、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措施1.寓教于乐,注重结合学生实际。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理论升华。3.通过做习题,进行教学巩固。教学安排课题课时起止日期1.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14.22.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14.33.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24.6-4.74.练习四24.9-4.10教学时间: 总第 15 课时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

24、,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

25、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教学时间: 总第 16 课时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2.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

26、还剩多少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二、交流共享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

27、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17 课时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第 3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2.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

28、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时间: 总第 18 课时课

29、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第 4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2.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再去商场看看。二、交流共享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生讨论)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

30、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19 课时课题:练习四 第 5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2.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本

31、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分析: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2.完成

32、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小宁走了多少米? 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3.教师总结教学时间: 总第 20 课时课题:练习四 第 6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2.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二、基本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先算什么?

33、再算什么?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第5题。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10题。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四、反思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安排课题课时起止日期教学时间: 总第 21 课时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一)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2.获得

34、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脱式计算。354+27 632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引

35、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2)学习运算顺序。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学生列式:50152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教师总结教学时间: 总第 22 课时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一)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

36、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脱式计算。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二、交流共享 学习运算顺序。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列式:50152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4题。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

37、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23 课时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二)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1.感悟、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增强学生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计算下面各题。1883 4510学生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揭题:上节课我们在购物商场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购物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问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2。(1)出示教材第36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

38、理解题意。提出问题: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2)思考: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让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交流。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一支钢笔的价钱)明确: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12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相加表示一共应付的价钱。 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互相说一说。三 指导练习405+12 12+405=8+12 =12+8=20(元) 总结运算顺序。教学时间: 总第 24 课时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二)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1.感悟、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含有除法和加

39、、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增强学生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购物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问题。二、交流共享教师板书:405+12 12+405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总结运算顺序。把乘法换成除法的,计算的时候也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2.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

40、计算比较,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3.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25 课时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1.根据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2.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1)出示:568+9= 4974=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

41、是同一级的运算,从左往右计算)(2)出示:775 77427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1)理解题意。出示教材第38页例3情境图及问题。引导:怎样列式?5020=30(元)追问:每本笔记本是5元,30元可以买几本?305=6(本)提问: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让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算式。 (2)学习算理。 三、练习巩固 补充练习教学时间: 总第 26 课时课题:

42、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2.并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学习算理。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和我们分步列式中的先算减法再算除法的计算顺序不同,如何才能使这道算式先算减法再算除法?学生讨论并回答。提问: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生总结:先算“5020”,在“5020”的下面画出横线,再进行计算。 2.试一试。(4218)30 学生完

43、成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8、39页“想想做做”第1、2、3、4题。(1)让学生先读题,在列综合算式。(2)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3)教师适时评析错例(如综合算式时忘了加括号)。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27 课时课题:练习五 第 7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2.能通过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4、。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引导:分析各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5题、第6题。(1)先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2)比一比每组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得数,说说发现了什么。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7题、第8题、第9题。(1)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解决“平均每天看多少页?”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5天看了多少页)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

45、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学时间: 总第 28 课时课题:算“24点” 第 8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会用4张牌算“24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题: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种和数学有关的扑克游戏算“24点”。二、交流共享1.新手教程。(1)课件出示扑克牌3。 加入不限定你出几张牌,你手上的牌出几,就能和我的这张牌计算得出24。(2)课件依次出示扑克牌2、4、6、8、10、12,让学生说出如何算出24。(3

46、)组织活动:分小组,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3页“试一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安排课题课时起止日期教学时间: 总第 29 课时课题:年、月、日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2.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提问: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47、2.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年、月、日。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观察、统计。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14年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2)小组交流。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指名展示统计结果,教师相应板书。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3)认识大月、小月。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2月有28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三、 记忆大小月 教师总结教学时间: 总第 30 课时课题:年、月、日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并

48、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2.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年、月、日。 二、交流共享 儿歌记忆法:a.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b.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2.试一试。提问: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小结:2014年全年有365天。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4题。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4.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

49、做做”第5题。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一年的元旦。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31 课时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3.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

50、哪一天吗?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2。(1)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2)组织交流。(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2. 数学文化。三、总结教学时间: 总第 32 课时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

51、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二、交流共享1.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2.数学文化。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

52、月是一个季度。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 总第 33 课时课题:练习五 第 5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填空:平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闰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通常每( )年里有( )个平

53、年,( )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 )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 )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第3题。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教学时间: 总第 34 课时课题:24时计时法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24时计时法

54、,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2.能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理解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谈话:羊村要召开羊羊运动会,这一天,懒羊羊通知喜羊羊:“明天5时到羊村体育场参加跑步比赛。”第二天,喜羊羊天没亮就出发了,早上5时赶到体育场却发现一个小伙伴也没有,一直等到傍晚5时才开始比赛,这是怎么回事?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二、交流共享1.出示教材第51页例3的节目预告表。提问: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预告表,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55、追问:怎么会有14:00呢?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用的是24时计时法,14:00是下午2时。2.课件演示钟表。(1)出示倒计时的场面,提问: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2)提问:现在时针一共走了几圈?(结合彩条,让学生看清走了2个12,是2圈)一共走了多少个小时?(24小时)三、理解时法 24时计时法。教学时间: 总第 35 课时课题:24时计时法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2.能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本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下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二、交流共享 1.介绍24时计时法。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的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2.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4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