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文:也谈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9268072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中论文:也谈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论文:也谈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论文:也谈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初中论文:也谈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论文:也谈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也谈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对我们老师来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学中老师平时的引导、培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功能、管理、评价等方面比以前有较大的调整,作为教师,怎样更新教学理念已迫不容缓。更应突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自然科学这门学科,我们很多老师都经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但我自己也经常在反省,我们采用的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模式?这里就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知道,科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2、,但我们有没有通过实验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科学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平时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更多的是为了证明某种原理或结论的正确性,或者让学生掌握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一些探究性实验,实质上也是更多的偏向了验证性实验。老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书中或者活动手册中的相关内容,现成提供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等,以为这样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能较有把握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方式学生无需进行独立发现,只需接受,采取照方抓药式的操作,继而将知识进行机械记忆。这或许能在短时间内高效、系统地掌握要求的内容,但这类实验只停留在表观层次,缺乏足够深度的思维。这种方式往往太注重结论的正确性和精确性,我们给

3、了学生提供太多的指向性和一些捷径,减去了许多环节,简化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验独立设计、分析、自我反馈调整等能力的培养,容易形成探究的惰性和想当然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很多实验,在实验前抛开活动手册,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但我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有实验设计总是一定要在实验之前完成,能有一个初步的设想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设计和方案,或许这样更符合科学探究的实际过程。对于书本中有关实验,即便是活动手册中没有安排的部分演示实验,如果可行的话也尽可能安排成分组实验。根据程度差别合理搭配分组,有些实验可以四、五人一组,但

4、每组必须有一位组长。准备好有可能用到的仪器。首先说明实验目的,简要介绍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注意点以及一些安全问题。这时学生肯定有很高的兴致,应尽量快让学生进入角色,根据各组自己讨论得到的猜想和意图,进行偿试性实验。这时老师下去巡视,进行适当的提示或指导。一段时间后,请做得较好的一些组发言、交流,包括实验结果、实验方案,这时老师从中加以分析、补充,形成正确、合理的实验方案、步骤,再请每一组重新做,特别是原来做得不好的小组。最后再布置写实验报告。整个过程大致如下:明确实验目的学生初步猜想尝试性实验反馈交流合理的实验方案重新实验实验报告。这样既发挥了每组每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

5、探究能力,同时也实际上能更好地完成课程要求。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如凸透镜成像实验。先每组准备好必要的器材。先布置第一个任务,每一组同学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接着简短介绍实验注意点。明确第一个实验目的:凸透镜成(实)像大小与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以很高的兴致投入实验。但这里马上出现一个问题:在凸透镜和蜡烛固定时,在一定范围内移动光屏都可以成像,这时要作简短的交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成最清淅的像时才是真正成像的位置。用了不多的时间,有几组同学已发现,像大小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大小有关。当物距大于像距,像缩小,二个距离越差多,缩得越小;当物距小于像距,像放大,二个距离越差多

6、,放大越多。接着老师可提示,测量一下像距和物距,跟我们上面已经测定的焦距有什么关系?过会儿,有部分同学发现放大还是缩小的转折发生在物距或像距在二倍焦距处。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发现,当物体和凸透镜较近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完整的像,只有一些光圈,这时可作提醒,是不是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能在光屏上成像,什么情况下光屏上会得不到实像,结合上面的情况,在老师提示下,部分学生会得出结论,这个情况发生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的时候。这时候可提醒通过凸透镜看烛焰。上述过程约至少半课时。这时可进行小结交流,讨论分几种情况怎样来实验研究,在黑板上形成实验方案(表格),请每组学生较为精确做一遍并作记录。有时间的话

7、可做进一步的相关实验并交流总结。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再如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先准备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带钩木块、砝码、木板、玻璃、棉布等,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在此先讨论一个问题:应怎样拉动木块。为什么要匀速拉?接着让每组学生动手实验。其实,此实验本来就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很多学生在边动手的时候就边有实验方案了,用不多的时间,有些同学就得出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压力)大小有关,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这时候交流总结,并经老师点评,根据控制变量出示实验方案,再要求学生重新实验,重点指导做得不太好的小组。然后写实验报告,有时间也可做一些相关实验。 上述只是部分例子。还有部分比较简单的

8、演示实验,也尽量安排成分组实验,同样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指导和小结工作,不要代替学生做他们能够做的事情。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是直接提供实验方案,而是先初步猜想加尝试,然后交流,拟出实验方案,再进一步实验。因为很多实验,只要先让学生尝试,会立即产生感性的认识,如上述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没有实验前,很多同学可能没有很好的假设,让他们动手体验,就很快发现问题,同时有了实验方案。当然,在实验前有初步的猜想和方案也是必要的。至于第二阶段在老师组织下的交流和完善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已有知识、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有限,再加上实验误差难免,无从下手、不恰当的实验操作、一些不成熟

9、的方案或得出一些不正确的结论,这很正常,如上面凸透镜成像实验,像距数值可能有较大的误差。这时要多表扬、鼓励,同时制造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经过老师的补充和优化,以合理的方案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的引导作用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新课程安排上,无论是课本还是学生活动手册,本身对这方面已有很多着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完全按上述方式,放开程度可因实验性质和难度而调整。但这种把主动性交给学生的理念还是不可缺少的。本人认为,上述的教学程序,虽然使学生多走了弯路,但多走些弯路是必要的,而且很有意义。这样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投入更多的参与热情,养成一种锲而不舍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习惯,同时让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真正意义上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这种能力经过长期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就变成了一种创造力。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从学校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忘了之后剩下的那部分东西。”我想,所谓剩下的那部分东西里应该包含上述这种能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