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能矿山设备项目建议书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79033247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122.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智能矿山设备项目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江苏智能矿山设备项目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江苏智能矿山设备项目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资源描述:

《江苏智能矿山设备项目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智能矿山设备项目建议书(1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泓域咨询/江苏智能矿山设备项目建议书江苏智能矿山设备项目建议书xx公司目录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8一、 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8二、 煤炭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9三、 智能矿山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3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20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二、 工业物联网技术概况及在煤炭行业的应用24三、 全面畅通经济循环积极拓展内需市场27四、 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省域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30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33第三章 绪论34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34二、 项目建设地点34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34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34五、 建设背景、规模36六、 项目建设进度37七

2、、 环境影响38八、 建设投资估算38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39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40第四章 建筑技术方案说明42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42二、 建设方案42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3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3第五章 项目选址分析45一、 项目选址原则45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45三、 聚力打造制造强省,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46四、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50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51一、 优势分析(S)51二、 劣势分析(W)52三、 机会分析(O)53四、 威胁分析(T)53第七章 法人治理57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57二、 董事59三、 高级管理人员

3、63四、 监事65第八章 劳动安全评价68一、 编制依据68二、 防范措施71三、 预期效果评价76第九章 项目环境影响分析77一、 编制依据77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77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9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80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81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81七、 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2八、 清洁生产83九、 环境管理分析84十、 环境影响结论86十一、 环境影响建议86第十章 原辅材料供应及成品管理87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87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87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88一、 项目进度安排88项目实施进度计

4、划一览表88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89第十二章 投资计划90一、 编制说明90二、 建设投资90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91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92建设投资估算表93三、 建设期利息9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95四、 流动资金96流动资金估算表97五、 项目总投资9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8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9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9第十三章 经济收益分析101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0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0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0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6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6项目投资现

5、金流量表108三、 偿债能力分析10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0第十四章 项目招标及投标分析112一、 项目招标依据112二、 项目招标范围112三、 招标要求112四、 招标组织方式113五、 招标信息发布116第十五章 总结117第十六章 附表附录119建设投资估算表11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19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20流动资金估算表121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2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2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4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5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6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7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8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6、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全球工业正面临第四次工业变革。从工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而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传统制造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形成智能化的生产制造,这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完美契机。煤炭工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型工业,目前亦面临着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化变革趋势。煤矿生产作为整个煤炭工业的核心所在,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

7、术对其进行智能化建设,是适应现代工业技术革命发展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支撑。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智慧矿山,智慧矿山是对生产、技术和后勤保障等进行主动感知、实时互联、自动分析、快速处理的无人矿山,智慧矿山建设能够使得煤矿生产极大地提升效率、优化管理、保障安全及降低成本。目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尚处初级阶段,仅有少量煤矿实现了局部生产环节的智能分析及决策控制,距智慧矿山建设目标甚远,仍存在着大量的升级改造存量需求。二、 煤炭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煤炭行业发展现状我国资源禀赋具备“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这决定了煤炭是我国能源体系的支柱。并且,虽然近年来核能、风

8、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出持续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但具备成熟可靠、价格低廉等优势的煤炭资源仍将在较长时期内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性能源和基础性能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到“十四五末”即2025年,我国煤炭产量将控制在41亿吨左右,相较2019年38.5亿吨的产量而言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作为我国工业的能源基石,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意义深

9、远,在政府部门和煤炭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已初具成效,为我国智能矿山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供给侧改革初具成效,行业效益逐步回暖近年来,我国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显著,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自2016年去产能以来,我国煤矿数量逐步减少,从2015年的10,800处已降至2020年的约4,700处;而与此同时,煤炭产量却稳步提升,煤矿平均单产亦由2015年的34万吨/年提升至2020年的83万吨/年。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经历了几年供给侧改革之后,我国煤炭行业效益逐渐回暖。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20年我国煤炭产量同比增长1

10、.4%、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0.6%,较之煤炭行业“去产能、调结构”初期已出现一定的回暖态势。随着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行业整体效益逐步回升,这为我国煤矿大型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政策推进叠加技术赋能,行业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按煤矿开采方式区分,煤矿可分为露天煤矿与井工煤矿,其中露天煤矿开采难度更低、生产效率更高,是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产煤国家的主要煤矿形式;而我国由于地质特殊性的原因,多为井工煤矿,截至2017年底,我国仅有露天煤矿约420座,约占全国煤矿数量的6%。由于井工煤矿开采作业是在环境复杂、岩层多样的井下进行,因此开采难度更大、危险系数更高,这也是我国过

11、去煤矿重特大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为切实提升煤炭行业安全水平、生产效率,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持续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根据国家矿山安监局新闻发布会内容,2020年底全国已建成494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在政策扶持以及新技术持续赋能的情况之下,我国煤炭行业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国煤矿事故总量由上世纪末的年死亡9,506人,已降至2019年的316人,降幅达96.68%。综上可知,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已初具成效,煤炭产能逐步集中,产业生态持续优化,这为我国煤矿大型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关于煤炭行业的指导

12、性政策频出,为我国煤矿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监局等八部委于2020年2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于2020年4月发布的2019年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亦指出“持续提升产业链水平。引导煤炭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装备,建设安全高效智能环保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不断提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2、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行业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实现了从人工和半机械化到自动化的转型,现

13、今正处于向智能化变革的趋势之中。在过去,我国煤炭行业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持续大量投入来实现发展,属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与当今社会倡导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甚相符。进入新时期,煤炭行业需要融合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新技术实现智能化转型,不断提升本质安全、减员增效、节能降耗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进而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如能源供应和需求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型、气候和安全环保压力剧增等。目前我国正处于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仅有少量煤矿实现了局部生产环节的智能分析及决策控制。我国截至2020年底已建

14、成494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不过仅能实现少人化开采,而根据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到“十四五”末期,在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集中优势产能以保证全国煤炭总体产量不下降的情况下,将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处左右,建成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将达1,000处以上,因此相对于全国煤矿巨大存量以及智慧煤矿智能开采、无人开采的要求而言,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智能化程度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综上而言,我国当下智能矿山市场需求空间巨大,供给产能难以覆盖需求增长。三、 智能矿山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智能矿山简介智能矿山是指将以工业物联网为核心、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山开发技术、

15、装备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全面自主感知、实时高效互联、自主学习、智能分析决策、动态预测预警、精准协同控制的矿山智能系统,能够实现矿山生产的全流程智能化运行,最终实现矿山生产的安全提升、减员增效、节能降耗。其作为煤矿安全生产运营全过程的支撑平台,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产物,承载着煤矿可靠远程控制、安全生产精细化管控、穿透式全息可视化查询等日常安全生产运营调度业务。智能矿山总体架构依托于矿山物联网三层体系,即物联感知层、传输层、智能应用与决策层。物联感知层主要由现场大量传感器、执行器、工业视频前端摄像机、智能手持终端设备、定位装置等设备构成,实现作业现场环境安全、生产工况的全面感知,依托井下各传感装置、控制

16、装置、定位装置的物联规则,实现各传感器、控制器之间的自动智能识别与就地控制;传输层完成物联感知层各节点的组网控制及信息汇总,并通过各种通信网络和工业以太网主干网完成矿山物联感知层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实时数据、控制命令、视频、定位位置等数据信息的高效可靠传输;智能应用与决策层主要包括监测监控层、数据运维层和智能决策应用层,能够实现矿井全面监控、数据存储运用、矿山智能业务应用及决策分析等功能。2、智能矿山行业发展历程煤矿信息化建设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主线与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煤矿信息化建设主要经历了单机(系统)自动化、综合自动化及矿山物联网阶段,且随着工业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17、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煤矿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向煤矿智慧化方向演化。(1)单机(系统)自动化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微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煤矿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单机(系统)自动化阶段。该时期矿用自动化设备类型不断增多,如能够实现自动升降的液压支架等,控制设备可靠性及安全性有所提高,这使得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但由于此时的采集信息均为模拟信号,因此信息传输距离相当有限,只能实现本地采集数据以用于单机的就地控制。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距离大幅增加,煤矿自动化开始出现单系统地面监控。(2)综合自动化阶段2000年以后,煤矿企业单机(系

18、统)不断完善,各系统之间协调越来越困难,企业对各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借助通信、工业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一些企业推出专用网络来实现煤矿不同系统的集成系统,这使得我国煤矿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综合自动化阶段。综合自动化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网络化集成,使得各系统能够相互联系,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但由于各系统中传感器信息只能用于本系统,系统间协同管控能力弱,缺少相互联动和信息融合,因此并未解决系统的认知孤岛问题。(3)矿山物联网阶段矿山物联网即工业物联网技术在矿山领域的应用,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和界定,对矿山物联网的架构、功能、目标等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矿山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

19、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矿山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矿山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连接,达到对矿山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发展方向是矿山开采的无人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推动了物物相联,为解决认知孤岛问题提供了手段。2010-2020年为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联网平台技术,中心化的安全架构,物理、数字和虚拟融合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生态的形成。2020-2030年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之为自治网络化的智慧物联网,其主要特征是物联网十人工智能,全分布式、异构网络架构,云、

20、边、端融合的协同,离散式平台,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自治化物与系统。(4)矿山智能化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算法、算力和大数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计算机在视觉、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部分任务中的表现已经超越人类。5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功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商用,极大提升了海量多源信息的实时互联、共享能力,借助这些新兴技术,矿山智能化成为时代和历史的必然选择。目前,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矿山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并在多个省、市的矿山企业进行实践,初步形成了科研攻关、产品研发、技术落地的良性格局。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给出了“智能化煤矿”的定义:基于现代煤矿智能化理念,将物联网

21、、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化装备等与现代矿山开发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矿山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向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完整智能系统,实现矿井开拓、采掘、运通、分选、安全保障、生态保护、生产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运行。目前我国尚处于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仅有少量煤矿实现了局部生产环节的智能分析及决策控制,距智慧矿山建设目标甚远,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根据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监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需基本实现智能化;而到2035年,各类煤矿需基本实现智能化。3、智能矿

22、山行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智能矿山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建设水平较低,但在坚实的政策保障及技术支撑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未来成长空间巨大。(1)整体建设水平较低目前,我国智能矿山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建设水平较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智能化建设范围较窄,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矿山企业早已率先布局智能矿山建设的同时,众多小型矿山企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低效煤矿的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再者是整体智能化水平较智慧矿山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家矿山安监局公布数据,目前全国煤矿仅建成可实现少人化开采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494处,距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

23、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产业发展目标仍相差较远。因此削减落后产能以集中优势产能、并不断加速推进其进行智能化建设,将是我国未来实现煤炭工业转型换挡、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2)国家政策保驾护航鉴于煤炭行业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地位以及智能化建设整体水平较低的事实,其智能化改造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转型换挡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国家关于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性政策频出,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监局等八部委于2020年2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24、,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于2020年4月发布的2019年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指出“持续提升产业链水平。引导煤炭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装备,建设安全高效智能环保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不断提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3)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在社会资源以及关注度的持续倾斜下,国内开展的煤矿智能化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中国矿业大学、国家能源集团等为代表的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煤矿生产的智能化控制、自动化识别、无人化操作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集成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推动建立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

25、现代煤炭工业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4)智能化建设加速进行得益于政策基础以及技术创新的双重保障,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目前正加速进行,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家矿山安监局公布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煤矿已建成494个智能化程度不同的采煤工作面,可以实现少人化开采,虽然对于全国约4,700处煤矿存量以及智慧煤矿智能开采、无人开采的要求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且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面临的机遇(1)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初具成效,煤矿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持续加速智能矿山系统的具体客户有煤矿生产企业以及煤矿装备制造商,因此智能矿山行业

26、与煤炭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显著,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煤矿平均单产已由2015年的34万吨/年提升至2020年的83万吨/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9.54%。行业整合、集聚的持续推进,为我国煤矿大型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营效益相应产生集中化趋势,这使得大型煤矿对于智能化建设拥有了更强的投资能力。另外,大型煤矿往往风险容忍度更低,因而对生产安全有着更高的重视程度,进而拥有更高的投资意愿。以上两方面因素对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产生了良性的叠加驱动,助力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不断提速。(2)政策保障叠加技术赋能,持续助力智能矿山行业蓬勃发展作为我国目前及未来较

27、长时期内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行业的智能化建设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智能化的进程。近年来,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煤矿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成为指导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文件,这为发智能矿山行业提供了充分的人员、财政、技术支持,上述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国家对煤矿智能化建设领域的资源投入以及政策支持,拉动领域内对相关产品及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社会资源以及关注度的持续倾斜下,国内开展的煤矿智能化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中国矿业大学、国家能源集团等为代表的高校

28、、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煤矿装备的智能化控制、自动化识别、无人化操作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集成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推动建立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未来随着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技术与煤矿生产融合程度的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煤矿智能化的建设速度。(3)下游应用领域加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可期得益于政策基础以及技术创新的双重保障,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目前正加速进行,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家矿山安监局公布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煤矿已建成494个智能化程度不同的采煤工作面,可以实现少人化开采,而在2015年

29、底,我国仅有3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虽然对于全国目前约4,700处煤矿存量以及智慧煤矿智能开采、无人开采的要求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且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4)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机器换人需求日益提升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了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另外“智造”升级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同样能够提升生产安全性与稳定性。以上对于煤矿生产企业来说亦是如此,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及安全生产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机器换人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重要的是,煤矿生产具有生产环节多、生产环境恶

30、劣等特点,因此对生产少人化、无人化有着更为强烈的诉求,这为智能矿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不断成长的现实需求。2、面临的挑战(1)煤矿智能化建设尚处初级阶段,行业标准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我国目前尚处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仍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统一行业标准,这使得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无法与其他厂商的软件、设备、系统实现高效兼容,这对我国煤矿智能化的持续高速推进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对设备的接口标准、通讯协议、管理协议进行标准化将是现阶段我国智能矿山深入推进的一大挑战。(2)行业涉及多领域技术综合运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智能矿山行业的研发、生产所需技术含量较高,同时涉及工业控制、网络通信等多

31、领域技术的综合应用,并且因煤矿工作环境复杂多样,相应产品存在定制化特征,因此智能矿山信息系统供应商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技术,还要求对产品的复杂应用环境及多样应用场景拥有深刻理解,进而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然而由于智能矿山的核心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等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化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这对行业加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3)技术迭代日新月异,需要持续性的高位研发投入智能矿山涉及到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发展迅猛、迭代快速的特点,革新后的技术往往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能够赋予新产品更好的性能以及更多的功能,这可以为新进入者创造突破行业壁垒的渠道。因此,业内厂商需要

32、持续保持高位的研发投入,紧跟市场动态及行业政策导向,积极运用前沿技术,持续进行产业技术更迭、产品设计升级,以保持市场地位。较高的研发投入虽然可以提供技术竞争优势,但当行业内出现多个热点技术发展方向时,高昂的研发投入会限制企业选择定位,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综上,不断高速迭代更新的技术对企业的战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 工业物联网技术概况及在煤炭行业的应用1、工业物联网技术概况工业物联网作为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是“工业4.0”变革的核心技术之一,具体是将具有感知、监控能力的各类采集、控制传感器或控制器,以及移动通信、智能分析等技术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从而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

33、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最终实现传统工业的智能化转型。作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基础,工业物联网能够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生产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而随着物联网技术与工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业务全流程的加速融合,市场空间呈现加速增长趋势。2、工业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现状煤炭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传统支柱型工业,目前亦经历着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改造,并已取得了相当成果。工业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为煤矿生产安全、效率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层面支持,通过工业物联网技术对煤矿实现感知、监控乃至自动化控制能够实现安全提升

34、、减员增效、节能降耗的目标,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能源基础。目前,工业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矿井通信系统。通过在矿井下设置基站,可以实现对控制器发出信息的有效采集,及时将采集的信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递,实现了井下的通信无障碍,有力避免井下作业的通信隐患,大幅提高了煤矿生产安全系数。(2)矿井监控系统。通过在矿井重点区域及给井下人员、关键设备设置信息采集器,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能够及时准确的接收传感设备传递的各类信息,进而实现对井下环境、人员活动、设备状态的全方位可视化实时监测,有效提升了煤矿生产工作的信息展示维度。(3)矿下

35、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结合工控技术,能够基于各类井下设备的具体工作情况,实现远程控制乃至自适应控制,从而达到安全提升、减员增效、节能降耗的目的。另外,基于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工业物联网技术在其中的落地运用存在着一定的门槛,如井下工作空间狭小需要设备整合度高、井下机电设备密度高需要设备抗干扰能力强、工作环境复杂需要设备能够满足防爆要求等。3、工业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中应用的发展趋势工业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中应用的发展趋势符合工业物联网的一般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终端设备智能化、软件开发统一化、应用功能平台化等。(1)终端设备智能化,实现更多功能融合终端设备智能化是工业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之

36、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创新底层传感器设备向着微型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工业物联网终端智能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工业控制系统的开放性逐渐扩大,使得工业控制系统与各种业务系统的协作成为可能。就煤炭行业而言,未来智能传感器可将传统的粉尘、瓦斯检测、温度和湿度等传感器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并对数据进行统一计算、储存和处理分析,并融合实现定位、短信、拍照、语音、视频、报警等新功能。(2)软件开发统一化,不同设备可靠兼容收集分析数据的工业软件对于部署工业物联网来说至关重要,而由于目前煤炭行业中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尚处成长阶段,信息采集传输安全标准存在统一性不高

37、的问题,这导致了设备之间的兼容性较差,未来的工业软件开发将进一步统一化,支持多种通讯协议,从而能够跟各种设备无缝接轨。由于煤矿设备采购可能涉及多个厂家的产品,高兼容性软件将使煤矿企业能够自由迅速整合新旧煤矿设备,并减少运行故障的发生,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减少企业运营成本。(3)应用功能平台化,高效融合多样性服务工业物联网未来将实现工业资源的全面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之上,将实时采集的工业资源状态数据上传至平台,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产生全新的数据价值,基于平台的开放能力,根据下游客户实际需求可以提供设备远程管理、预防性维护和故障诊断等服务。就煤炭行业而言,未来煤矿工业物联网平台将能够融

38、合多样性服务以便灵活使用,这将大幅提高煤炭行业无人化、智能化水平。三、 全面畅通经济循环积极拓展内需市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畅通政府、居民、企业三个部门,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建立健全改进供给质量与拓展国内市场、融入全球市场联动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韧性。(一)构建高效内需体系1、释放最终消费潜能培育多元消费业态。实施国内消费振兴计划和海外消费回流计划,引导市场主体精准对接居民多元消费需求,保障绿色健康安全消费,拓展中高端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消费率。推进幸福产业培育工程,加快衣食住行等实物消

39、费提升品质,促进文旅休闲、健康养老、家政托幼、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2、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形成投资规模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正向效应,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投资效益增长模式。树牢政府投资公共价值导向,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二)推进经济循环畅通1、提高供需体系适配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优化市场环境,建立高效协调运行机制,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良性循环

40、。2、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物流运输效率。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互联成网,提升物流枢纽服务能级,打造对接重点中心城市、融入区域经济循环的物流通道。加快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物流一体化发展,畅通沿海高效物流通道,强化与重大物流枢纽节点直达衔接。3、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建立完善统一大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大力破除行政干预和行政壁垒,维护市场竞争公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三)合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1、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提高区域经济循环效率。发挥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市场要素在

41、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2、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枢纽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同世界主要经济体深化互利合作,扬我所长、趋利避害,巩固先发优势。完善贸易促进计划,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快内贸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实现内外循环有效链接,建设贸易强省。3、打造畅通经济循环强大支撑体系积极构建经济循环畅通推进体系,主动发起循环、积极融入循环、提升引领循环,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优势。四、 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省域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总

42、体格局,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江海河湖联动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提高区域竞争力,构建形成推进省域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深入实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1、协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化重点领域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率先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协同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建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2、强化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持续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健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工作新机制,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持续深化实施“41”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垃

43、圾处理、沿江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抗生素滥用治理、长江船舶港口污染长效治理、尾矿库污染防治、纠偏耕地占补平衡等重点整治任务。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有机联系,推进与长江上中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3、深入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高质量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持续实施“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五大计划”,强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互补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二)统筹优化区域发展布局1、积极构建江海河湖联动发展格局发挥江海河湖经济地理独特优势,加强空间协同,突出功能互补,构筑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和效率机制。2

44、、加快打造沿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令人向往的沿海生态风光带。推进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大幅增加沿海生态空间、绿色屏障,显著提升海岸带和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打造优质蓝色海域。3、全力推动苏北地区振兴发展提升苏北地区综合实力。充分发挥苏北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地区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打造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风电装备、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4、深化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引领性实践纵深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宁镇扬一体化先行示范,深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积极探索产业链深

45、度对接、创新协同、数据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等一体化创新路径。(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和都市圈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持续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和辐射能力,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打造高层次开放合作平台。鼓励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提升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创意创新等功能。2、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精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打造高品质城市客厅和高颜值背街小巷,布局一批特色惠民公共空间,形成可持续的更新改造实践路径。优化城市公共政策供给,完善特色服务体系,扩大包容性就业创造,增强人口吸引力。3、提高以县城为

46、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第三章 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江苏智能矿山设备项目项目单位:xx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37.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

47、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本报告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概况、市场需求预测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计划、环境保护与消防安全、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和准确的依据。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一)编制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3、相关财务制度、会计制度;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5、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6、根据项目需要进行

48、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7、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二)技术原则1、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法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行业和地区的规划。2、采用的工艺技术要先进适用、操作运行稳定可靠、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安全卫生。3、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出发点,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业卫生和安全生产。环保、消防、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装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

49、到国家规定标准,并保证工厂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健康。5、将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以企业发展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以节能减排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6、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全新的建设模式进行规划建设,要统筹考虑未来的发展,为今后企业规模扩大留有一定的空间。7、以经济救益为中心,加强项目的市场调研。按照少投入、多产出、快速发展的原则和项目设计模式改革要求,尽可能地节省项目建设投资。在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优化各成本要素,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的目标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项目的市场竞争力。8、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客观的反映本项目建设的实际

50、情况,工程投资坚持“求是、客观”的原则。五、 建设背景、规模(一)项目背景目前,工业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矿井通信系统。通过在矿井下设置基站,可以实现对控制器发出信息的有效采集,及时将采集的信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递,实现了井下的通信无障碍,有力避免井下作业的通信隐患,大幅提高了煤矿生产安全系数。(2)矿井监控系统。通过在矿井重点区域及给井下人员、关键设备设置信息采集器,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能够及时准确的接收传感设备传递的各类信息,进而实现对井下环境、人员活动、设备状态的全方位可视化实时监测,有效提升了煤矿生产工作的信息展示维度。(3)矿下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结合工

51、控技术,能够基于各类井下设备的具体工作情况,实现远程控制乃至自适应控制,从而达到安全提升、减员增效、节能降耗的目的。另外,基于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工业物联网技术在其中的落地运用存在着一定的门槛,如井下工作空间狭小需要设备整合度高、井下机电设备密度高需要设备抗干扰能力强、工作环境复杂需要设备能够满足防爆要求等。(二)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4667.00(折合约37.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48146.35。其中:生产工程32720.54,仓储工程7597.82,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4203.42,公共工程3624.57。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x套智能矿山设备的

52、生产能力。六、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24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七、 环境影响本项目选址合理,符合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可做到达标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可承受范围内,因此,在切实落实评价提出的污染控制措施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的基础上,从环境影响的角度,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八、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9764.43万元,其中:建设投

53、资15678.6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33%;建设期利息441.8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4%;流动资金3643.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44%。(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5678.65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3490.41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808.90万元,预备费379.34万元。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432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6295.56万元,纳税总额3472.55万元,净利润5034.1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8.65%,财务净现值3396.2

54、2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20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24667.00约37.00亩1.1总建筑面积48146.351.2基底面积15293.541.3投资强度万元/亩410.652总投资万元19764.432.1建设投资万元15678.652.1.1工程费用万元13490.412.1.2其他费用万元1808.902.1.3预备费万元379.342.2建设期利息万元441.852.3流动资金万元3643.933资金筹措万元19764.433.1自筹资金万元10747.153.2银行贷款万元9017.284营业收入万元43200.00正常运营

55、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6295.566利润总额万元6712.177净利润万元5034.138所得税万元1678.049增值税万元1602.2410税金及附加万元192.2711纳税总额万元3472.5512工业增加值万元12127.5813盈亏平衡点万元18799.41产值14回收期年6.2015内部收益率18.65%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3396.22所得税后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第四章 建筑技术方案说明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一)工程设计

56、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二)工程设计结构安全等级及结构重要性系数车间、仓库: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办公楼: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其它附属建筑: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二、 建设方案主要厂房在满足工艺使用要求,满足防火、通风、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布置紧凑、节省用地。车间立面造型简洁明快,体现现代化企业的建筑特色。屋面防水、保温尽可能采用质量较高、性能可靠的新型建筑材料。本项目中主要生产车间及仓库均为钢结构,次建筑为砖混结构。考虑当地地震带的分布,工程设计中将加强建筑物抗震结构措施

57、,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本期项目建筑面积48146.35,其中:生产工程32720.54,仓储工程7597.82,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4203.42,公共工程3624.57。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单位:、万元序号工程类别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投资金额备注1生产工程8411.4532720.544017.591.11#生产车间2523.439816.161205.281.22#生产车间2102.868180.141004.401.33#生产车间2018.757852.93964.221.44#生产车间1766.406871.31843.692仓储工程3517.517597.827

58、91.832.11#仓库1055.252279.35237.552.22#仓库879.381899.45197.962.33#仓库844.201823.48190.042.44#仓库738.681595.54166.283办公生活配套1027.734203.42600.603.1行政办公楼668.022732.22390.393.2宿舍及食堂359.711471.20210.214公共工程2294.033624.57364.29辅助用房等5绿化工程4235.3283.00绿化率17.17%6其他工程5138.1421.307合计24667.0048146.355878.61第五章 项目选址分析

59、一、 项目选址原则项目选址应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对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要求;依托选址的地理条件,交通状况,进行建址分析;避免不良地质地段(如溶洞、断层、软土、湿陷土等);公用工程如城市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场址要求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地形比较平整,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远离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的生产、储存场所,便于生活和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场址上空无高压输电线路等障碍物通过,与其他公共建筑不造成相互干扰。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江苏省,简称“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跨北纬30453508,东经1162112156。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为“江南江淮

60、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与“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合称之简称。江苏省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江苏省东临黄海,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展望2035年,江苏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做到水平更高、走在前列。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居民人均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

61、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实现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江苏、智慧江苏、健康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建成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省人民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碳排放提前达峰后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份,初步展现出现代化图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迈上新的大台阶。三、 聚力打造制造强省,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以培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

62、业集群为主抓手,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一)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1、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体系健全和规模技术优势,坚持空间集聚、创新引领、智能升级、网络协同、开放集成的方向,着力在技术、设计、品牌、供应链等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加快建设省级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打造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主导企业培育、协同创新提升、基础能力升级、开放合作促进四大行动,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