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质量通病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9018260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3.7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路桥质量通病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路桥质量通病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路桥质量通病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资源描述:

《路桥质量通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桥质量通病(7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公路水运工程质量通病目 录1质量基本概念1.1 质量相关概念1.2 质量通病分类1.3 质量通病防治理念1.4 质量通病防治原则与步骤2质量通病防治主要路径2.1 提高质量通病防治意识2.2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2.3 加强项目管理2.4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2.5 加强原材料管理 2.6 加强工艺管理 2.7 加强设计管理 2.8 推广应用新技术 2.9 开展技术培训3典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1通用工程.3.1.1混凝土结构蜂窝3.1.2 混凝土工程麻面、气泡3.1.3梁板表面水波纹3.1.4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低3.1.5护坡沉陷开裂3.1.6 涵台墙身裂缝3.1.7 涵洞洞口翼墙、挡墙等倾

2、斜、开裂3.1.8台后路基沉陷3.1.9砌体开裂、空洞、沉陷等3.2路基工程.3.2.1路基纵横向开裂3.2.2路基填筑过程中翻浆3.2.3路基边坡严重冲刷3.3路面工程.3.3.1半刚性基层存在裂缝3.3.2半刚性基层层间整体粘结性不足3.3.3沥青面层层间污染3.3.4沥青路面出现纵、横向裂缝3.3.5车辙3.4桥梁工程.3.4.1桥头跳车3.4.2锚固体系施工质量差3.4.3 孔道压浆不密实3.4.4连续箱梁裂缝3.4.5悬臂浇筑箱梁接缝错台3.4.6主梁下挠变形3.4.7预制梁板尺寸偏差3.4.8梁板铰缝病害3.4.9焊接缺陷3.4.10橡胶支座剪切变形过大3.4.11支座脱空3.4.

3、12 伸缩缝病害3.4.13泄水管损坏或排水不畅3.5隧道工程.3.5.1隧道超挖、欠挖3.5.2隧道初期支护中的常见病害3.5.3二衬厚度不足3.5.4锚杆间距及角度偏差3.5.5隧道钢筋网安装不规范3.5.6支撑钢架制作精度不足3.5.7衬砌后洞内渗水3.6内河水运工程.3.6.1 打入桩桩身开裂,棱角掉落3.6.2打入桩偏位、垂直度偏差大3.6.3码头、护岸位移过大、变形、不均匀沉降3.6.4码头胸墙、挡浪墙墙面竖向裂缝3.6.5闸首、闸室墙、导航墙裂缝3.6.6施工缝、伸缩缝处渗水3.6.7闸、阀门渗漏水3.6.8码头混凝土面层裂缝4附表 常用表格表1 公路工程混凝土用砂(细集料)技术

4、指标表2 公路工程混凝土用粗集料的技术指标表3 公路工程混凝土用水的品质指标表4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表5 公路工程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表6 公路工程接头长度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的最大百分率表7 公路工程钢筋加工的质量标准表8 公路工程钢筋焊接骨架质量标准表9 公路工程焊接钢筋网质量标准表10 公路工程钢筋安装质量标准表11 公路工程中钢筋安装实测项目表12 公路工程模板、支架及制作时质量标准表13 公路工程模板、支架及安装质量标准表14 公路工程配料数量允许质量偏差表15 公路工程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表16 锚具变形、预应力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容许值表17 先张法预应力筋断丝限制表18

5、后张预应力筋断丝、滑移限制表19 后张法实测项目表20 梁(板)预制实测项目表21 钢箱梁连接实测项目表22 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质量标准表23 伸缩缝安装实测项目表24 支座垫石实测项目表25 支座安装实测项目表26 公路工程钢筋混凝土构件和B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限值表27 桥梁结构或构件裂缝宽度限值表28 墩、台砌体施工质量标准表29 浆砌片石基础施工质量标准表30 侧墙砌体施工质量标准表31 浆砌砌体实测项目表32 洞身开挖实测项目表33 锚杆支护实测项目表34 混凝土衬砌实测项目表35 钢支撑支护实测项目表36 衬砌钢筋实测项目表37 防水层实测项目表38 土方路基实测项目

6、表39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表40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实测项目表41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表42 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表43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正常施工温度范围()表44 水运工程细集料杂质含量限值表45 水运工程粗骨料物理性能表46 水运工程淡水环境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表47 水运工程钢筋加工允许偏差表48 水运工程受力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表49 水运工程钢筋绑扎和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与方法表50 水运工程模板制作允许偏差表51 水运工程预制构件模板安装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52 水运工程现浇混凝土模板安装允许偏差、检

7、验数量和方法表53 水运工程原材料称量的允许偏差(%)表54 水运工程钢筋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限值(mm )表55 重力式、高桩、板桩码头整体尺度允许偏差表56 现浇混凝土墙身与墩身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57 浆砌块石墙身与墩身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58 现浇胸墙、防浪墙和防汛墙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59 变形缝及止水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60 混凝土面层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61 倒滤层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62 土工织物滤层施工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63 土石方回填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64 模袋混凝土护面施工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65 护坡砌石允许偏差

8、、检验数量和方法表66 船闸主体工程整体尺度允许偏差表67 引航道、锚地及导航、靠船建筑物工程整体尺度允许偏差表68 人字闸门安装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1质量基本概念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课题,工程质量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日益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所常用的名词。本章阐述了质量、质量缺陷、质量通病和质量事故的一般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出质量通病的分类、防治理念、防治原则和步骤。1.1 质量相关概念1.1.1 质量质量是实体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具体地说,在公路水运建设工程中,工程项目的质量就是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技

9、术标准、规范规程、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包括工程实体的实用、经济、安全、环保、美观等特性,以及使用功能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要求;质量不仅包括建设活动及结果(实体质量),还包括实现结果的过程本身,即包括生产产品的全过程。1.1.2 质量缺陷根据我国有关质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国家标准的定义,凡工程产品质量没有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就称之为质量不合格;而没有满足某个预期的使用要求或合理的期望(包括与安全性有关的要求),则称之为质量缺陷。1.1.3 质量事故由于工程质量不合格和质量缺陷,而造成或引发经济损失、工期延误或危及人的生命和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称之为工程质量事故。1.1.4

10、质量通病公路水运工程质量通病,一般是指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和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质量通病属于质量缺陷的范畴,治理质量通病的过程,就是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保证工程质量满足适用、经济、安全和美观要求的活动过程。1.2 质量通病分类公路水运工程质量通病种类很多,通常在建设合同中难以具体要求、在实体检测中有时难以明确规定,质量通病许多是不直接影响当时质量水平,但是影响产品的耐久性、适用性和美观。为了便于研究、预防和治理,我们将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中的质量通病按专业分为: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内河水运工程等。按照表现形式分为:建设管理通病、施工工艺通病和实体质量通病等。本手册主要针对实体

11、质量通病。1.3 质量通病防治理念质量通病防治的核心理念是“零缺陷管理”,零缺陷管理(Zero Defect Management),简称ZD,亦称“缺陷预防”,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者、管理者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工序和产品没有缺陷,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努力。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陷,或缺陷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零缺陷管理”要求生产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精益求精,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严格执行标准、注重精细化施工,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通过生产者的工作

12、质量从而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1.4 质量通病防治原则与步骤1.4.1 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动态控制原则。质量通病防治强调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的结合,在总体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通病,并依据本单位的经验和相关成熟做法提出具体的处理防治措施;在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将总体控制目标与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工艺措施、管理措施,并明确到人,强调施工工艺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的程序化,同时按照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的循环方式进行系统控制。(2)突出重点,目标管理原则。质量通病防治要突出重点,实行目标管理,针对具体的施工过程、施工目标,对人员、机具、设备、材料

13、、工艺方法、环境等施工要素进行分解,找出可能导致质量通病产生的要素及环节,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工艺流程和事后检查处置,保证质量通病的有效解决。1.4.2 实施步骤(1)建立质量通病防治组织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首,由施工、监理技术负责人参加的质量通病防治组织,领导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在治理质量通病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吸收其它项目治理质量通病的成熟经验,全面分析本项目可能产生的质量通病类型、数量、治理方法,确定质量通病防治目标,落实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制定质量通病防治方案确定质量通病防治目标。首先确定总体目标,通过质量通病防治,全面提高公路水运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设计

14、使用年限内的有效使用。其次细化具体指标,分项目、分阶段对指标进行明确,尤其对于一些能具体明确到合格率的指标要进行量化。梳理分析质量通病类型。在总结以往质量通病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每个项目应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对可能存在的通病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本项目质量通病的总体类型、特点,防治措施等。落实到具体班组人员。具体防治措施应细化,明确人员、设备、工艺、材料及施工环境等,具有针对性,落实到具体班组人员中去。完善检查考核机制。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检查制度,采取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专业性检查相结合,对方案的执行等情况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同时制定相应的评比奖罚制度,结合检查

15、情况进行实施。(3)组织质量通病防治实施组织人员培训及技术交底。工程施工前,应组织施工班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及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对质量通病防治的精细化措施应予以明确,并由专人负责。建设单位应组织进行项目示范样板工程,制定方案,认真落实,对于总结出来的质量通病防治经验,应形成标准化措施,在全项目推广使用。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通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应对具体方法、工艺和措施做到清晰记录,为质量通病防治打好基础。(4)检查与完善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每个产品完成后,在总体质量进行检查的同时,都应对质量通病的防治结果进行检查,对照防治方案中的措施,进行梳理,对于做的不好的及时予以纠正,对

16、于好的做法及时总结。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施工过程各要素协调与配合,需要事前有预案、事中有措施、事后有总结、只有严格管理、认真分析、不断总结,质量通病的治理工作才一定会有成效。2质量通病防治主要路径正确的技术路径是提高质量通病防治效果的前提,路径正确能事半功倍。本章重点从提高质量通病防治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管理、加强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原材料管理、加强工艺管理、加强设计管理、推广应用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等方面,对质量通病防治提出管理思路。2.1 提高质量通病防治意识2.1.1 质量通病是影响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已成为制约结构工程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通病直

17、接影响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降低了其可靠性和有效使用年限,质量通病防治是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一项基础工作。2.1.2 施工企业是质量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明确质量控制要点,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制定通病防治措施,责任落实到人。要主动全面开展技术交底,保证一线工人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开展施工。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要严格落实制度和责任,加强关键施工工序、关键材料、隐蔽工程等环节的质量管理。2.2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2.2.1 参建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责任,对质

18、量通病防治提出具体措施。同时应健全质量管理机构、质量检测体系及工作流程,制定并完善技术管理制度,提出质量保证措施。2.2.2 积极开展技术策划。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及相关要求,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对水文、地形、气候、地质及材料、运输条件等进行调查,对人员、机具、设备、材料、工艺方法、环境等施工要素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通病防治方案。方案应具有经济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应将施工技术方案以及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及鉴定资料提前呈报监理工程师审批。2.3 加强项目管理2.3.1 确定合理标段、合理标价和合理工期,强化源头管

19、理,全面推行施工标准化,推行大标段招标,合理确定标价,根据工程规模、建设难度、地形地质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合理确定施工工期。2.3.2强化动态设计、优化设计工作。项目法人应组织设计主要人员及相关单位,在施工放样后、正式开工前,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在路基、桥隧工程基本完成时,对全线排水系统、边坡防护工程等进行现场核查;在交安、机电、房建等附属工程实施前,重点对桥梁、路面、隧道等处预留预埋的机电管线等进行核查。设计单位应根据核查情况及时优化完善施工图设计。交(竣)工验收阶段,设计单位应对工程设计质量组织全面复查和评价,并编写质量评价报告,报送项目法人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2.3.3严格

20、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编制项目管理策划书,注重项目管理策划,在项目实施前期,业主应对该项目管理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进行全面梳理,并认真贯彻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工艺方案中。2.3.4监理单位应全面了解项目的技术特点与管理难点,认真编制项目监理计划和建立实施细则,细化工地标准化建设、关键工序旁站及安全应急预案等工作的落实方案,切实提高监理工作质量。2.3.5施工单位应建立施工作业队伍管理登记制度,完善施工作业队伍管理,重视施工作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建立“一线工人业余学校”,认真落实授课学员、授课内容和授课频次等相关要求,做好工序技术交底和施工操作业务培训工作,提升现场作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与施工操作技

21、能。2.3.6交通运输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采取综合督查、专项督查和巡视督查等方式,强化对项目管理质量的督查,规范项目参建单位和从业人员质量行为。综合督查结果应主送项目主管部门,抄送项目管理单位;专项督查及巡视督查结果应主送项目管理单位,抄送项目主管部门。2.3.7严格执行“示范首件总结推广”程序,项目实施前,通过样板工程,实施示范引导。首件施工应严格执行“首件两会”制度,施工前应全面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后应及时进行总结。2.3.8推行施工标准化,按照“集中拌和、集中预制、集中加工”的原则,进行场站建设,加强施工过程中管理及工艺控制,提高施工精细化水平。2.4加强过程质量控制2.4.1、参建人员应充

22、分熟悉、理解施工图纸、设计文件、技术标准,按规定配备机具、设备、人员,完善质量保证体系。2.4.2、项目部应根据要求编写关键工序、特殊工序专项技术方案,进行工艺试验,制订工艺措施,并编制作业指导书。2.4.3、加强施工作业环境控制,规范施工流程和工序;根据有关要求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和实施;加强对建筑材料、构配件等成品、半成品的检查,强化对施工全过程监控。2.4.4、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过程进行标识。施工过程应具有可追溯性。建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记录,记录应完整,符合相关规定要求。2.5 加强原材料管理2.5.1 细集料应按验收批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应包括外观、筛分、细度模

23、数、有机物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以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2.5.2 粗集料应按批验收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筛分、针片状、压碎值、含泥量等,同时应进行碱活性检验,在条件许可时宜避免采用有碱活性反应的粗集料,必须采用时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2.5.3 水泥的品种和强度等级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选定,且其特性应不会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新出厂的水泥需要稳定7天,避免水化热过大而导致砼开裂,确保其安定性。2.5.4 钢筋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进场时除应检查其外观和标志外,尚应按不同的钢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抽取试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2.5.5 钢筋在运输

24、过程中,应避免锈蚀、污染。钢筋加工、存放场地必须进行混凝土硬化处理,分区存放,堆放整齐,下垫上盖。2.5.6 沥青关键指标检测取样应具有代表性,检测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改性沥青在工地储存2d以上的除进行三大指标试验外,每周需要进行1次离析试验。 2.6 加强工艺管理2.6.1 路基填筑应加强合同段与合同段结合部、分段作业结合部、填挖交界结合部、半填半挖结合部、构造物与路基结合部、边死角与一般填筑段结合部的施工质量控制。2.6.2 软土地基须根据地质特性采取处理措施,应先修筑地基处理试验路段,并应进行沉降观测。2.6.3 钢筋加工作业应做到“四采用四保证”。采用数控调直机、数控钢筋弯曲机,保

25、证钢筋加工精度;采用钢筋滚焊机、梳筋板、钢筋定位支架,保证钢筋定位准确;采用高强水泥砂浆垫块,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采用合适的吊装工艺和安装方法,保证钢筋骨架安装不变形。2.6.4 预制梁翼缘板、梁端、横隔板端头、空心板铰缝面、连续刚构悬浇块段端头等需进行二次混凝土浇注的部位,应当选择合适机械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凿毛处理。2.6.5 严格按设计要求固定预应力管道,锚垫板与预应力管道轴线应保持垂直,锚下钢筋密集部位混凝土浇筑,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锚下混凝土密实。2.6.6 隧道工程应实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开挖、支护方式应根据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情况及时调整,长、特长隧道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复杂的隧道

26、施工必须连续进行超前地质预报。2.7 加强设计管理2.7.1 设计工作要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看待成本,既要注重项目初期的建设成本,也要注重后期的维修和养护成本,认真做好设计工作,从源头预防质量通病。2.7.2 设计单位应结合项目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因素,制订项目“勘察设计工作大纲”,明确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统一设计思路和标准,全面推行勘察设计外业验收、“双院制”审查,保证合理的勘察设计周期。2.7.3 跨江跨河的特大型桥梁或位于风景区等有特殊要求的桥隧工程,鼓励设计技术创新;大中小桥和涵洞通道等一般工程应当采取工艺成熟的标准化设计

27、。同一项目、同一标段,应尽可能采用相同结构形式,统一构件细部尺寸,以方便施工。2.7.4 强化动态设计、优化设计工作。设计单位在施工放线后、正式开工前,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全面现场核查;在路基、桥隧工程基本完成时,对全线排水系统、边坡防护工程及桥隧工程等进行现场核查;应根据核查情况及时优化完善施工图设计。2.7.5 路面设计应根据项目的使用要求、特点及所在地域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结合重载交通组成现状,实际计算的货车换算累计轴载次数宜根据实际适当增加作为设计累计轴载,确定设计指标值。对重车方向、长大陡坡路段及特大桥面应进行专门设计。2.7.6 桥梁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结合通航、防洪

28、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设计,避免过于追求“新、奇、异”,控制采用空心板梁、独柱墩及大悬臂设计方案。2.8 推广应用新技术2.8.1 预应力张拉应实行智能控制,张拉结束后,应对预制梁板的起拱度进行重点检查,对起拱度误差较大的,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2.8.2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应采用智能压浆技术,对大跨径梁可辅以真空压浆,孔道压浆应采用专用压浆料或专用压浆剂配制的浆液进行压浆。2.8.3 预制梁板、现浇梁及刚构悬浇箱梁外侧面、箱体内外露面和薄壁空心高墩墩身混凝土构件应采用土工布包裹结合自动喷淋式保湿养生,一般墩台、盖梁应采用土工布包裹结合滴漏方式保湿养生。2.

29、9 开展技术培训2.9.1 工程实施前,各级技术负责人应自上而下逐级进行交底,重点工程、特殊工程、重要部位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的工程,对易产生工程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的工程部位应细致、明确。2.9.2 执行“首件两会”制度。在施工标段中,首件施工前,应全面进行技术交底,加强质量通病难点的交底,在首件施工后,及时进行总结,对于具体的质量通病,做到质量目标明确、施工方法可行、评价标准统一。2.9.3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施工作业队应建立三级培训教育制度,在工程施工前,开展技术业务培训,对质量通病问题作专题讲解,使质量通病的治理深入人心。未经教育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特殊作业人员和特

30、殊工种人员应持证上岗。2.9.4 建立“一线工人业余学校”,认真落实授课教员、授课内容和授课频次等相关要求,做好工序技术交底和施工操作业务培训工作,提升现场作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与施工操作技能。3.典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质量通病可防可治,重在预防。本章主要结合现阶段工程实际,共梳理出45条典型实体质量通病,按照通用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和内河水运工程为序,对每项质量通病的表现特征、形成原因进行描述与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3.1通用工程3.1.1混凝土结构蜂窝表现特征: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疏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空洞。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

31、合比不当或砂、碎石、水泥、水等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3)混凝土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分层厚度未按规定要求导致砼中的气泡形成时间过长,不能完全排出。(5)浇筑时间过长,部分未振捣混凝土已初凝。(6)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7)钢筋较密,使用的碎石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防治措施(1)根据构件特征通过试验选定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拌和设备计量装置应经国家认可的有资质的单位定期检测,保证计量准确。(2)根据拌和机械性能及试验确定搅拌时间,在施工过程中按确定参数进行搅拌,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机进行检查,查明原因并处理

32、完成后方可继续施工。(3) 混凝土从高处直接倒入时,其自由下落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4) 浇筑超过规定高度的梁、板、承台等时,应按要求分层浇筑,防止振捣不实或漏振。(5) 控制混凝土施工时间,连续不间断施工,并针对不同构件(不同气温条件)配备不同缓凝要求的混凝土,保证在上层混凝土浇筑时,下层混凝土未初凝。(6)对模板缝进行有效密封,并对模板进行加固处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7)碎石最大粒径应小于钢筋间距的1/2并不大于75.0mm,防止钢筋间隙太小,振捣不密实造成离析(特殊构件的钢筋密

33、集区砼浇筑,调整配合比,在不降低砼标号的前提下,减小粗骨料粒径并配以小棒头振捣设备施工)。(8)对大体积混凝土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对浇筑时间过长的混凝土断面应按施工缝处理。 3.1.2 混凝土工程麻面、气泡表现特征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气泡多。 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杂物未清理干净、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局部漏刷或失效,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3) 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足,气泡未充分排出,停在模板表面。(4) 混凝土原材料不均匀,级配变化大。(5) 浇筑高度较高时,未采取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的装置。(6) 混凝土外加剂选

34、用不当,或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 (7) 混凝土浇注时,浮浆溅到模板上时间较长,未及时清除。防治措施(1)模板拆模后,应及时清理并妥善保护,使用前应经检查,并按要求再次清理,均匀涂刷脱模剂。(2)宜使用钢模,钢模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并确保模板表面平整光洁,接缝平整密实。(3)加强混凝土振捣质量控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4) 采取适宜的配合比,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计量,级配、坍落度等指标,确保混凝土施工和易性。(5) 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6)选用合格的外加剂,并与水泥做好适应性试验,严格按规定时间进行搅拌。 (7)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应防止混凝土溅落,对已溅

35、落到模板上的浮浆应进行处理。3.1.3梁板表面水波纹表现特征预制梁板腹板表面出现水波纹。原因分析(1)水灰比过大、粗集料堆聚,或外加剂掺入过量,振捣时混凝土产生离析。(2)局部混凝土振捣过度。(3) 混凝土配合比不稳定,波纹管随振捣器一起振动,浆液随波纹管流动较快。(4) 外加剂性能与水泥及碎石等原材不匹配,导致浇筑中出现假凝现象,未达到初凝时间便开始硬化。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比,改善混凝土级配粒径,加强对砂石原材料的含水率检测,合理调整混凝土的和易性,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2)严格按施工规范振捣,控制好振捣时间,避免过振。(3)增加定位钢筋将波纹管与腹板内侧主筋及分布筋定位牢靠

36、,减少波纹管振动,改善混凝土的喂料及浇筑顺序。 (4)严格控制配比时外加剂与水泥、砂、石等原材的结合性,对新进场的外加剂及水泥、砂、石等原材要按频率进行检验。3.1.4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低表现特征钢筋保护层厚度超出规范允许误差,合格率低,当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时,常发生锈胀现象,保护层过厚,混凝土表面易出现裂缝。原因分析(1)钢筋骨架绑扎不牢固,钢筋加工不标准,安装不准确,在浇筑混凝土时,震动使钢筋偏位。(2)模板安装不牢靠,在混凝土重力、侧压力、施工荷载等作用下,产生位移胀模现象,导致保护层成形尺寸不标准。(3)垫块质量不合格或不同规格垫块被混用、乱用或垫块数量不足。(4)混凝土浇筑时,保护

37、不到位,车压人踩,使受力钢筋移位、变形。 防治措施(1) 规范钢筋绑扎成型的工序,进行规范化操作,先放出大样,安装时,要保证骨架各部的尺寸与精度,确保钢筋位置安放准确,同时注意施工次序,避免钢筋挤占其保护层情况的发生。(2)充分考虑混凝土重力、侧压力、施工荷载等作用的影响,模板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制作规范;安装时应强化支撑加固,内拉外撑,加强检查验收,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胀模现象。(3) 重视钢筋保护层的垫块的材料和质量,采用强度高、厚度准确、定位牢靠的新型垫块。垫块安装应根据平面、立面等不同位置按规定布置,相互错开,重要及特殊部位宜适当加密。(4)严禁人员随意在钢筋上行走,

38、振捣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认真有序地进行,振动棒不可随意碰触钢筋骨架;混凝土浇筑时,施工跳板应独立于钢筋骨架,防止相互影响。3.1.5护坡沉陷开裂表现特征护坡石块沉陷,相邻石块出现错位,勾缝开裂、脱落,护坡下面填土流失,出现空洞。原因分析(1)护坡填土压实度不够,自然下沉使护坡随之下沉。(2)路肩填土不密实,下沉后出现裂缝。雨水沿路肩边缘渗透至坡面,冲刷护坡填土,导致护坡沉陷。(3)护坡砌筑质量差,坐浆不饱满,砌石没有相互咬接,垫层太薄或未设垫层。(4)护坡受水流冲刷致坡脚刷空,导致护坡下滑、沉陷、坍塌。(5)护坡未按设计要求设置泄水孔和反滤层。防治措施(1)严控护坡填土质量,按要求分层夯实。(

39、2) 路肩填筑应按设计要求保证必要的宽度,削坡成形,不得在宽度不足时临时用土贴面砌石,或边填土边砌锥坡的做法。(3) 浆砌片石护坡的石块须按规范要求坐浆,相互咬接紧密,砌缝砂浆饱满,砌缝宽度宜为4070mm,砂砾垫层材料的粒径不宜大于50mm,含泥量不宜超过5%,含砂量不宜超过40%,铺砌厚度宜不小于300mm。垫层应均匀,垫层与铺砌层应配合铺筑,随铺随砌。(4)设置急流槽集中排水,防止雨水冲刷边坡;保证路基边沟质量,并做好沟槽衔接。(5) 按设计要求设置泄水孔和反滤层;严格控制坡脚挡墙施工质量,当出现下沉、开裂等现象时,须根据实际情况及设计要求进行处理或返工。3.1.6 涵台墙身裂缝表现特征

40、涵台墙身因多种原因出现裂缝,以竖向为多,常贯通墙身。原因分析(1)涵台地基承载力处理不到位,不符合设计要求。(2)涵身较长时,未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或设计沉降缝节段不合理。(3)在盖板未架设安装之前即进行台背填土,产生较大土压力致台身横向裂缝。(4)涵底铺砌不密实,渗水严重等使地基弱化,导致涵台不均匀沉降变形产生竖向裂缝。 防治措施(1) 基础开挖后应加强验槽和检测,确保基础埋置深度、地基承载力符合要求。当地基土层不均匀时,应挖除软弱土层,确保基础受力均匀,防治不均匀沉降,必要时应汇同设计部门进行处理。(2)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处两端面应竖直、平整,上下不得交错。预制盖板涵的沉降缝应

41、设在盖板的接缝处,贯穿整个断面,做好沉降缝的防水处理;当发现沉降缝宽度较大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3)涵洞完成后,当涵洞砌体砂浆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架设盖板;盖板架设完毕后,方可进行涵洞洞身两侧的回填;回填土应按照水平分层、对称方式进行填筑和压实,台背回填材料和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4)涵台底部铺砌应坐浆饱满,不得出现空洞;保证涵洞排水设施畅通,防止下渗现象。3.1.7 涵洞洞口翼墙、挡墙等倾斜、开裂表现特征涵洞洞口翼墙、挡墙等推移变形、开裂、倾斜,甚至倾覆。原因分析(1)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地基处理不彻底。(2)洞口铺砌出现空洞使水下渗,地基土弱化。(3)墙后土压力过大,引起墙

42、身推移变形、开裂、倾斜,甚至倾覆。(4)墙身砌筑时,砂浆不饱满、砂浆强度不符合要求,造成强度不足,引起开裂变形。(5)振动压路机碾压路基时的振动引起推移。防治措施(1)施工前加强验槽和检测,严格按要求进行地基处理,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2) 保证洞口铺砌质量,防止出现空洞;施工期间应加强基坑排水,防止基坑土层浸水软化。(3)墙后应分层填土压实,严格控制分层厚度,保证压实质量。(4)砂浆强度应符合要求,砌筑饱满。(5)涵洞两侧紧靠涵台部分的回填土不得用大型机械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3.1.8台后路基沉陷表现特征桥涵或其他构筑物与台后填土顶面出现高差形成错台。原因分析

43、(1) 填料不符合要求,回填厚度过大。(2) 桥头,台背回填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3) 台背与路基结合部台阶处理不到位、台前预压长度不足、填筑速率过快。(4)桥涵台背基底底面清理不彻底,或软基处理不到位。防治措施(1) 填料优先选用砂类土或透水性材料,当采用非透水性材料时,应进行改善处理,分层回填压实,必要时增设土工格栅。 (2) 尽量采用大型压实机具,分层填筑,控制最佳含水量和铺筑层厚度,当不能使用大型机具时,宜选用小型振动压路机配合其他适宜的压实机具,路桥过渡段台阶处必须沿台阶进行横向碾压,台背后2m范围内禁止大型振动机械驶入,避免其对桥台造成挤压。 (3) 严格控制填土速率和开挖断面台

44、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条件许可时,主线路堤与台背过渡段应同步回填分层压实,采用反开挖方式进行桥台施工。保证足够的台前预压长度。(4) 台背回填前,台后基底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软基处理深度符合要求,严格控制软基处理质量。 3.1.9砌体开裂、空洞、沉陷等 表现特征主要表现在浆砌块石、片石的砌体上, 块、片石块体之间存在空隙和孔洞,砂浆不饱满、勾缝缺陷等。原因分析。(1)砂浆砌筑时不饱满,砂浆强度不足。(2)沉降缝处未设样架,或样架不垂直,位置不正确。(3)块石规格、质量不符合要求,转角石两个面不垂直,表面不平整。(4)上、下块石没有对直,相互错位或边线不垂直。(5) 混凝土或砂浆压顶沉降

45、缝处模板走位或胀模。砌筑时只注意表面,不重视墙内,致使墙身内部块石相互交叉重叠。(6) 局部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基底产生不均匀沉降。 (7)未按要求设置泄水孔,砌好后没有按要求养护。防治措施。(1) 砌筑时应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和砂浆强度,保证灌浆质量。(2) 砌筑前必须认真放样,竖好样架,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准施工;在砌筑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样架是否走动,如有走动,应随时纠正样架。(3)用于砌筑沉降缝处的块石应经过加工,块石形状应基本方正,大小适中,表面平整,相邻面相互垂直;用于转角处的块石至少有两个面经过加工,平面处有一个面经过加工。(4)砌筑时做到上、下对齐,侧面垂直,座浆饱满,填缝密实,

46、缝宽一致。(5)用于浇筑压顶混凝土的模板做到支立牢固,尺寸符合要求,缝隙与墙身一致。(6)砌筑前,应按要求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检查,满足设计要求, (7)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设置泄水孔,并保证养护质量。 3.2路基工程3.2.1路基纵横向开裂表现特征路基填挖交界处产生不均匀沉降,出现路基纵横向裂缝以及路基施工纵缝、横缝、网状裂缝。原因分析(1)路堤填筑高度过高,路堤自身压实度不足导致工后压缩变形过大;(2)半填半挖或填挖结合区域设计不完善或施工质量控制不严;(3)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路基整体变形,在行车渠化、交通频繁振动而产生滑坡、纵向开裂。防治措施(1)严格分层压实厚度和压实度控制标准,及时完善地下排

47、水系统和支挡工程;(2)完善半填半挖、填挖结合区域方案设计,关键路段进行个别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彻底清除地基表面软弱滑动层,开挖台阶后,沿路线全断面采用同种筑路材料填筑;(3)路基半填半挖与填挖结合路段应优先安排施工,并在基底处、填挖交界处以及路床范围内增设高强或双向土工格栅,必要时增设排水盲沟。3.2.2路基填筑过程中翻浆 表现特征填筑碾压过程中,出现“弹簧”、鼓包、车辙,挤出泥浆,可能局部或段落。 原因分析 (1)地下水位较高,或地表下有淤泥层,含水量大。 (2)路基填土后横向阻水,填筑层遭水浸泡 (3)填土不符合要求,粘性土和非粘性土混填,粘性土含水量大,碾压中粘性土呈泥饼状,形成局部翻浆

48、。 (4)透水性差的土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且透水性好的土壤含水量大,形成“水囊”。 预防措施 (1)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对沟、塘等软弱路段可进行抛石、注浆等方法处理。 (2)加强排水工作,防止路基受水浸泡。 (3)不同性质的土应分别填筑,不得混填,对不符合要求的填料不得使用。 (4)对表层翻浆可掺加生石灰粉,挖开晾晒后重新压实。对天然地基问题产生的翻浆,可布设土工格栅、土工布,然后填干土碾压施工。 3.2.3路基边坡冲刷严重 表现特征 雨后路基边坡冲刷严重,甚至形成浪窝,影响荷载的传递和公路安全运营。 原因分析 (1)过早削坡,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边坡没有植被防护。 (2)未设临时急流槽和

49、拦水埂。 (3)每次雨水冲刷后未能及时修补路基,路基亏坡,整修时采用“贴补法”,致使边坡不密实,两层皮,整体性差。 (4)路基施工没按设计要求超宽填筑、超宽压实。 预防措施 (1)削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及时跟上。种植灌木、草皮,强化边坡植被防护。 (2)应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 (3)雨水冲刷后应及时修补路基,整修时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严禁贴补,确保路基整体性和边坡密实。 (4)路基施工应超宽填筑、超宽碾压,一般较设计宽度每侧超出不少于30cm,确保边坡密实。3.3路面工程3.3.1半刚性基层存在裂缝表现特征半刚性基层产生收缩裂缝,主要表现为温缩、干缩和水泥硬化收缩三种裂缝形式,导致沥青路面产

50、生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原因分析 (1)水泥剂量偏大或水泥稳定性差。 (2)原材料塑性指数高,石料含泥量超过规范规定,细集料、石粉塑性指数超标。 (3)混合料拌合计量不准,含水量偏大,成型后因水分散失出现干缩裂缝。 (4)基层强度形成之前,未按要求进行养生。 (5)养护结束后未及时铺筑封层,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未达到龄期即开放交通。 (6)高温季节施工因结构内部水分急剧散失,强度升高,导致基层内部产生干缩应力,产生体积收缩应变,从而出现横向收缩裂缝。(8)压实度不够,基层孔隙率大。 防治措施(1)混合料的级配设计宜采用骨架密实结构,在满足设计强度的条件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 (2)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并确

51、保料源稳定,水泥初凝时间、细度、比表面积、凝结时间、安定性、抗压强度等指标必须满足规范要求;碎石材料加工生产的同时必须配备振动预筛和除尘装置,以减少集料的含泥量。(3)严格控制拌和和碾压时的含水量,保证计量的准确,在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宜较试验得出的最佳含水量大0.5%1%。(4)压实成形后应及时用透水土工布覆盖,保证在7d内及时洒水保湿养生,严禁在终凝前失水影响强度形成,纵横向施工接缝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5)严禁车辆在基层强度未达到龄期前通行;在水泥稳定基层养生结束后应及时喷洒透层沥青或做下封层,有条件时应立即铺筑沥青面层。(6) 地表温度低于23时不宜施工,严防霜冻。夏天高温施工时,在

52、摊铺前对下层洒水湿润,摊铺压实施工应连续紧凑。(8)压实要及时,压实度应满足要求。3.3.2半刚性基层层间整体粘结性不足表现特征半刚性基层层间整体粘结性强度不足,出现推移、分离等现象。原因分析(1)水稳层间没有喷洒水泥净浆导致层间粘结强度不足出现推移。(2)级配偏细、细集料偏多导致层间粘结性能降低出现分离现象。(3)半刚性基层顶面透封层遭破坏,沥青下面层施工温度偏低、油石比偏小导致底部松散。(4)基层表面松散未清扫干净。防治措施(1)水泥稳定碎石分层施工时,应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下基层之间、上基层与下基层之间喷洒水泥净浆,提高基层间、基层与底基层间的有效粘结。(2)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成型表

53、面粗集料颗粒应均匀分布。(3)养生期结束后,应先清扫基层,并立即喷洒透层或粘层沥青。在清扫干净的基层上,可先做下封层,以防止基层干缩开裂,同时保护基层免遭施工车辆破坏,宜在铺设下封层后的1030d内开始铺筑沥青面层的下面层。(4)加强施工现场组织管理,降低施工车辆对沥青透封层的损伤和破坏,适当提高沥青下面层施工温度,增强半刚性基层与柔性面层之间的粘结性能。(5)摊铺沥青下面层前,及时清扫由于施工车辆运输造成的水泥稳定碎石顶面石子松散脱落颗粒。3.3.3沥青面层层间污染表现特征沥青面层施工受交叉作业等因素影响,表面遭到污染,主要表现为路肩及中央分隔带填土的污染、沿线部分便道接线及接缝施工处污染、

54、路缘石安装及附属工程施工带来的砂浆污染、交通工程施工及各种油污造成的污染等。原因分析(1)路面交叉施工作业,各种施工机械及车辆滴油、洒料造成路面污染。(2) 中分带填土施工造成的泥土污染和绿化带浇水形成的泥水污染及其它工程施工造成的砂浆污染等。(3)基层透封层表面散落的集料或覆盖集料的含泥量较大。防治措施(1)应实行施工现场交通管制,规范车辆行驶路线,运输车辆车厢必须严实,防止车辆滴油洒料。施工机械修理、拆装及停放位置应铺垫土工布等防渗漏材料,避免油污污染。(2)科学安排工序,统筹协调路面交叉施工作业,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尽可能完成会产生污染的工程。不得已采取交叉作业时,应在作业场所铺设足够

55、宽度的隔渗土工布或其它防止污染的材料。(3) 沥青面层铺设前,对全线的施工便道进行全面排查,控制便道数量,其余全部封闭。且对破损的便道进行维修,确保无黄土,有条件时可在便道口增设冲洗设施,防止施工车辆将便道泥土带入路面。(4) 对散落的集料应安排专人及时清理。3.3.4沥青路面出现纵、横向裂缝表现特征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的底部开裂,裂缝渐渐扩展到上部,引起沥青面层开裂。同时,还有温度、疲劳等产生的裂缝及刚性路面的反射裂缝等。原因分析(1) 半刚性基层的干缩和冷缩裂缝反射到沥青面层。(2)沥青混和料低温性能不能满足工程项目地区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度应力要求,气温骤降和反复的温度变化产生温缩裂

56、缝。(3) 地基沉降不均匀引起路面纵向开裂。(4) 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两层施工结合面处理不当产生裂缝。(5) 路面基层未按规范和标准施工,其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5) 终压时沥青混合料温度偏低,沥青粘结力下降,碾压时的推力产生碾压裂缝。 (6) 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防治措施(1)优化半刚性基层材料组成设计,加强水泥混合料的压实和含水量控制,配备足够数量胶轮压路机,加强洒水保湿养生,有效降低干缩和冷缩开裂造成的沥青路面反射性裂缝。(2)通过优化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采用骨架密实级配并适当增大沥青用量改善混合料的抗裂性能。(3)严格控制路基施工,避免路基产生滑移、不均匀沉降

57、,施工接缝应按规范设置。(4) 控制沥青面层的施工质量。发现封层破损须提前进行补洒,严格按验证后的生产配合比进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定期检查油石比、拌和温度、拌和时间,不合格的混合料必须废弃,摊铺时应保持摊铺机连续均匀、不间断地进行。碾压必须及时,严格控制洒水量,防止沥青混合料降温过快。 (5) 严格控制终压时的沥青混凝土温度,及时碾压。 (6) 加强施工接缝质量控制,做到接缝紧密,结合良好。3.3.6车辙 表现特征在高温和渠化交通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层出现永久变形。原因分析(1)基层强度不足,或上基层有不稳定夹层导致路面横向推移形成波形车辙。 (2)用油量偏高,热稳定性差。(3) 沥青混合料级

58、配偏细,粗骨料处于悬浮状态,在持续高温环境下,粘聚力降低,抗剪强度降低导致路面的破损。(4)压实不足,压实度不够。(5)层间结合处理不当。基层与面层间透层油渗入不到位,基层与面层的粘结强度低。(6) 没有考虑纵坡的影响,上坡路段上的沥青混凝土长时间承受荷载与高温,需要有较大的抗车辙能力,但是设计中没有对此进行特殊的要求。防治措施(1)提高基层强度和刚度,加强基层施工质量控制,杜绝夹层出现。(2) 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严格通过室内马歇尔试验确定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油石比。(3) 加强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矿料质量管理,改善集料级配,建议中、上面层采用机制砂,控制机

59、制砂的粉尘含量,采取措施如在中面层中掺加聚酯纤维或抗撤剂等。清除面层后,对夹层进行处理,再铺筑面层。(4) 应严格按照工艺试验要求进行机械配备,保证压实质量。(5)在半刚性基层上及时施作下封层,碎石撒布量以沥青不粘轮为准。由于沥青洒布量大,因此,该层还起到封水和防止反射裂缝的作用。(6)对长大陡坡路段的路面进行特殊设计,对纵坡大于2.5、坡长大于500m的路段,其路面结构必须进行特殊设计。3.5隧道工程3.5.1隧道超挖、欠挖表现特征隧道开挖轮廓线凹凸不平,可能导致围岩崩塌或支护与衬砌受力条件的恶化,进而影响隧道结构稳定性。隧道超挖导致初支钢拱架(或格栅钢架)与开挖轮廓线间距过大,造成初支背部空洞。欠挖影响钢拱架(或格栅钢架)的安装。原因分析(1)施工时未根据实际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开挖方法做出合理调整。炮眼间距、深度控制不严,当岩质软硬或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变化时,炮眼孔位、间距、深度、装药量等参数未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及时做出调整。(2)开挖进尺长度控制不当。(3)断面检测不及时,掌子面开挖放样误差大。(4) 挖掘机开挖时直接挖到设计预留的开挖轮廓边缘。(5) 掌子面开挖后架设拱架前不进行初喷,导致粉质黄土失水松散掉块。(6) 未考虑围岩预留变形量。防治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