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

上传人:liu****han 文档编号:79015500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115 大小:2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资源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1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治学励志篇1. 【标题】董遇“三余”时间【故事】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董遇,他从小喜欢学习。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后来,董遇成了大学者。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个人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董遇说:“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下雨天是晴天的剩余。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就有时间读书了。”【启迪】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尤其珍贵,而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来进行学习,是我们

2、每个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董遇“三余”时间,充分体现了他善于学习和善于利用时间的方法。服刑人员不妨借鉴其方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同时需要记住的是,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所收获。2. 【标题】孔子“三十而立”【故事】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由于孔子

3、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启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阐明了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事和懂得哪些道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龄,就应该承载起社会责任并立足社会。这个故事告诉服刑人员: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3. 【标题】沈括上山看桃花【故事】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思考。有一次,他读白居易的诗。当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

4、开”时,他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天气还有些冷。沈括几经寻找后,终于发现了几处桃林,满树的桃花开得正艳。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来得迟。正是凭着这种求索精神,沈括后来写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启迪】沈括为了解开疑惑,毅然决定实地考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求索的精神,他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后来成为了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服刑人员在学习中一样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像沈括那样认真执著,付诸实践,才能彻底地解开迷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4. 【标题】魏照拜师【

5、故事】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启迪】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魏照拜师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

6、善自我吗?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5. 【标题】陆羽痴迷写茶经【故事】陆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人称“茶圣”。相传他曾经为了写茶经而到四川三峡一带考察。一路上,他遇到山就上山采茶,遇到河就到河边品尝水的滋味,然后分别记下这些茶叶和水质的特点和区别。他回家时,行李中的全是一路记载的笔记和收集的资料。后来,陆羽从南京来到浙江,在山间隐居,专心写书。这期间,他经常到山上四处寻找、采摘茶叶或品尝山泉,每次都是天要黑了才回来。不了解他的人都叫他“楚狂”。正是对茶道的热爱加上勤奋好学

7、,陆羽写出了我国茶叶史上的经典之作茶经。【启迪】古人说:“做任何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陆羽之所以能成为“茶圣”,正是因为他对茶道的热爱和乐此不疲的态度。服刑人员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有这种痴迷的钻研精神,它将成为你学习之路上精益求精、攻克难关的致胜法宝。一旦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6. 【标题】孔子诲人不倦【故事】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8、,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启迪】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服刑人员也承担着教人的工作,有的在狱内传授文化知识,也有在车间从事工艺流程指导,还有的直接传授技术等,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7. 【标题】萨都刺一字之师【故事】萨都刺是元

9、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么样嘛。”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萨都刺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启迪】再高明的学者也会有疏漏的地方,因此,即使成就很高的人,也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孔子曾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很多知识的,

10、只不过喜欢读书并不耻下问而已。”著名诗人萨都刺的故事,再一次告诫服刑人员,无论对待何种形式的学习,都要以勤奋钻研、虚心求教的态度去践行。8. 【标题】刘完素虚怀若谷【故事】刘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许多药,病情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的朋友张元素来探望他。张元素也是个大夫,他提出给刘完素看病。刘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没面子?但他转念一想:我平时最提倡同行间互相学习,怎么轮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兴地请张元素帮他治病。两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药方,终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刘完素恢复了健康。此后,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医术都大有长进

11、。【启迪】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人向知识贫乏的人请教,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时,你的缺点正好是别人的优点,学习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刘完素的故事告诉服刑人员,知识再渊博的人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虚心接受并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诚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9. 【标题】愚公移山【故事】古时候有个老人,人们都叫他愚公。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座叫太行山。这两座山挡住了出门的路,于是愚公决心把这两座山搬走,他带着他的儿子开始挖山。有个叫智叟的老头说:“你们这样做实在太愚蠢了,山这么大这么高,就凭你们几个人根本不可能把它挖掉。”愚公

12、就说:“我们父子是挖不完,但我死后还有子子孙孙。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就这样,愚公每天坚持挖山。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上天派来两个山神,把这两座山给搬走了。【启迪】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要想学有所获,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需要坚持,需要有坚强的毅力。西晋文学家左思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他的著作三都斌;张海迪花了49年的时间完成了200万字的著作。其坚强的毅力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堪为典范。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实告诉人们,任何人的成功都

13、不是随随便便取得的,都是持之以恒、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的结果。10. 【标题】孔子后生可畏【故事】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启迪】孔子博学多才是众所周知的,连他都觉得后生可畏。这就足以说明孔子

14、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是极其谦虚的。因此,在改造生活中,服刑人员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对方比自己年轻,资历比自己浅,只要别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强,就应该放下“面子”,谦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11. 【标题】谈迁重写国榷【故事】谈迁是明朝末年的穷秀才,他历尽千辛万苦,花费27年时间,写出了一部关于明朝的史书,并将其定名为国榷。不料,就在书稿完成后不久的一个晚上,谈迁家里闹贼了。小偷见谈迁家里没什么可偷的,就顺手把谈迁的书稿拿走了。变迁发现书稿丢失了,不禁痛哭流涕。这一年,他已经53岁了。但谈迁很快就振作起来,并对自己说:“我的手还在,怎么能这么消沉呢?”于是他决定重新写国榷。4年过去了,谈迁终于重新

15、写出了一本国榷。这部书资料翔实,内容完备,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明史的必读之书。【启迪】一介穷书生,用27年的时间编纂史书,他所付出的精力和遭遇到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他53岁那年,书稿丢失,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境是何等悲痛。但谈迁并没有消沉,再一次重写国榷,成为了千古美谈。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去应付一切不幸。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就惆怅、迷惘、灰心丧气,这是软弱的表现。”12. 【标题】孔子有教无类【故事】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

16、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么这么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启迪】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在现实生活中,

17、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样能促使我们完善自身,服刑人员虽然身陷囹圄,但仍然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克己勤勉,永不懈怠。这样,你才能为将来回归社会后筹集到有效的资本。13. 【标题】吕蒙读书【故事】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

18、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启迪】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服刑人员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服刑人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14. 【标题】毛空道听途说【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最喜欢从别人那里打探各种传闻,然后再去讲给朋友们听。一次,他告诉他的朋友艾子:“咱们

19、这里有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鸡,昨天这只鸡居然生了个鸭蛋。”艾子听了直笑,他问毛空:“怎么可能呢?”毛空见艾子不信,就急忙说:“哎,真的,那天有只野鸭子从天上掉下来摔死了,那只鸡吃了野鸭肉,后来就生了个鸭蛋。”艾子心想:野鸭能飞多高呀?还能从天上掉下来摔死?于是他反问:“那你告诉我那只鸡是谁家养的?”毛空见艾子刨根问底,只好支吾着说:“这事儿是我在路上听别人说的。”【启迪】听到小道消息就到处传播,实际上是背弃道德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道听途说的习惯,殊不知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便在无形中拉开了你与道德之间的距离。所以,服刑人员在改造过程中,对于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事情,不应

20、轻易相信,更不应四处传播,千万不要养成这种不良的习惯。15. 【标题】车胤囊萤夜读【故事】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启迪】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

21、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在文化、技术等方面都比较匮乏的服刑人员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16. 【标题】李谧青出于蓝【故事】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

22、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启迪】增文贤文中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孔子说:“后生可畏。”李谧的老师孔璠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我们都不能轻视,新旧交替是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前人已一语道破了其中玄机。服刑人员应该知道:只要别人比我们懂得多,无论他是什么出身和什么年龄,都有资格做我们的老师。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懂就问,虚心请教,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

23、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17. 【标题】孔子以渔夫为师【故事】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启迪】孔子自己曾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对他

24、们的优点要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借鉴改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服刑人员在改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18. 【标题】陶侃惜光阴【故事】陶侃是晋代的名将,曾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他小时候却很贪玩儿,不愿用心读书,母亲很为他着急。一天下大雨,陶侃没去上学,就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儿。母亲让他背书,当他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时候,母亲问他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解释不出来。母亲告诉他说:“意思是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快。你现在读书这么不用心,日子就这么过去了,是不是很可惜啊?”陶侃听了

25、之后,便下决心好好儿读书。从此,陶侃终日苦读,学业渐渐好了起来,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启迪】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得好:“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它。”时间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再多的金子也买不到时间,这是至理之言。古今中外,珍惜宝贵时间勤奋学习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是不乏其例的。 宋代欧阳修4岁时死了父亲,家里贫穷。他学习勤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理学院读书时,晚上到读书管区读书,10点钟以后,她就回到自己房间,点上煤油灯继续攻读。后来,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这和她抓紧学习十分不开的。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大学时

26、,由于开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他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自学完了大学4年的课程,后来参加大学毕业考试,得了第一名。在监狱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服刑人员也同样需要珍惜所有时光,认真学习。要知道,时间飞快流逝,转眼之间,你就会步入中年、老年,到时,后悔就已于事无补了。19. 【标题】阮大铖学不尚行【故事】明朝末年的阮大铖是其名的戏曲家,在诗歌的创造上也很有成就。但是,他十分虚荣,爱慕权势,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甘心和魏忠贤这种奸邪的人勾结在一起。后来,阮大铖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联合起来反对他,就辞官回家避风头。但是,他不甘心默默无闻,私下里对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说:“我还能好好儿地活着回来,那些人可不一定。”后来,魏

27、忠贤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铖知道后很得意,就又开始勾结魏忠贤,为非作歹。然而坏人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阮大铖后来投降了清朝,在随军出征的时候惨死在途中。【启迪】喜欢学习的人就像禾苗一样,是有用之才;不爱学习的人就像野草一样,只能当柴烧;学习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马一样,依然改不了本性。阮大铖虽然在戏曲上很有成就,但他爱慕权势,和奸党魏忠贤勾结在一起,为非作歹,最终落得了惨死的下场。服刑人员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就要切实地去实行,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千万不要步入阮大铖的后尘,为非作歹。20. 【标题】孔子学琴【故事】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会

28、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孔子练习很多天后,师襄说:“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么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他反复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启迪】学习看似简单,要学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服刑人员在监狱提供的劳动岗位上学习操作技术时,应当像孔子一样不厌其烦,反复揣

29、摸,真正掌握技术精髓,成为优秀操作手。21. 【标题】陈子昂大器晚成【故事】唐代初期的陈子昂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他家里比较富裕,年轻时的陈子昂并不把钱财当回事,常和一些好朋友到处游山玩水,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儿读书。18岁时,陈子昂在学识上还是一无所知。后来,他的父母对他严加教育,他才开始觉得自己学识浅薄,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他开始奋发图强,再也不和原来的那些朋友玩了。他以成年男子的身份,和几岁的孩童一样到乡里的学校求学。经过几年没日没夜的苦读,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了一名大学问家,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启迪】无论是聪明还是笨拙,无论学习的时间是早还是晚,只要认真读书,总会学有所成

30、。在服刑人员当中,虽然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已超出了正常的求学年龄,但只要不放弃、不懈怠,利用监狱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文化、学技术的平台,做到持之以恒,点滴积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甚至大有作为。22. 【标题】郑板桥教子【故事】清朝时的郑板桥是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年老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儿子,但却从来都不溺爱他。他怕自己死后,儿子没有独自谋生的意识,病重时,叫儿子亲手给他做馒头吃。他让厨师指导儿子,但是不能代劳。于是,儿子开始学着做馒头,费了许多工夫才把馒头做好。当儿子端着馒头到父亲床头时,郑板桥已经死了。儿子伤心地哭了。忽然,他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他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31、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时,儿子才明白父亲让自己做馒头的深刻含义。【启迪】郑板桥教育子女自食其力的故事,让服刑人员明白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教育子女不单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承载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联想到服刑人员对待学习方面,其实与教育子女一样,不能依靠别人,要靠自己真学肯做,要靠平时的勤奋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进步,得到社会的认可。23. 【标题】孙康映雪读书【故事】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

32、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

33、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启迪】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服刑人员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24. 【标题】画圣吴道子的传神之笔【故事】吴道子,唐朝人,人称画圣。下面是关于他的两个小故事。吴道子画驴:有一次,吴道子去拜访某僧人,口渴时想讨杯茶喝,但是这个僧人对他却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就在僧人房间的墙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开了。一到晚上

34、,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满屋地尥蹶子,把僧人房间的东西给搞得乱七八糟,每天都是如此。这个僧人没办法了,只好去恳求吴道子,吴道子把墙上的画涂抹掉以合就再没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吴道子画秃尾神马:一天,金顶寺的禅师请吴道子为他在寺院画一幅画。吴道子画了一幅立马图,那马画得真是活灵活现。但是就在要画最后一笔马尾的时候,吴道子觉得胸闷恶心,就把画笔一搁,快步走到院里,呕吐起来。禅师忙端茶水请他洗漱歇息。第二天醒来,吴道子精神好些了,但没有记起画马之事,吃过饭便跟禅师告别,下山去了。过了几天,禅师细看立马图,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这天,山下十几个农夫闹闹嚷嚷地冲

35、进寺院来,怒气冲冲地对禅师说:“你们寺里的秃尾巴马,天天晚上来吃我们的庄稼,这次被我们追着进寺了,你们得赔我们庄稼。”禅师觉得很奇怪,说:“施主一定是弄错了,我们禅寺中从来没有养过马啊,不信就请你们搜一搜。”农夫们二话不说,走进禅寺到处去寻找,却连马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想一定是被禅师藏起来了,便和禅师纠缠不休。禅师特别想证明自己是无辜的,他冥思苦想,想了半天,忽然想起那幅画来,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便对农民们说:“众位乡邻,老僧确实无马,倒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请进屋来看看。”农民们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这秃尾马不就是偷吃庄稼的马吗?原来,他们一直追着马的踪迹寻过来的。图中马竟

36、跟他们所追寻的秃尾马一模一样,看它嘴里,还衔着几根青麦苗呢!于是,农夫们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没错。这匹马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两则小故事,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启迪】“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画圣吴道子的画之所以出神入化,是因为他勤学苦练,真正用心画画的缘故。对于服刑人员来说,不要求有吴道子一样的功夫,但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学文化、学技术,争取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25. 【标题】孟母断机教子【故事】“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小时候读书很不认真,为此母亲总

37、是很操心。有一天,孟子早早地跑回了家,当时孟母正在织布机前织布:“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我,我趁先生不注意,自己跑回来的。”孟子吞吞吐吐地说。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一下子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娘,你这是做什么?难道出了什么事吗?”孟母摸着孟子的头,长叹了一口气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难过地哭了起来。“娘,您不要哭了,从此之后我一定好好儿学习,再也不

38、逃学了。”孟子哭着说,“娘,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操心了。”母亲的行为,使孟子的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读书,为他以后成为儒家大师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启迪】“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巧妙地把学习比喻成了织布,教育孟子好好学习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学东西要有恒心,特别是在改造方面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扎扎实实,这样才能以良好的改造成绩来回报我们的亲人,早日回归社会。26. 【标题】贾思勰与齐民要术【故事】南北朝时期,北魏大农学家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之家,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

39、生有很大影响。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他这个官当的与众不同,不但十分重视发展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而且亲身参与种植,饲养等。一次他养了两百头的羊,由于经验不足,事先不知道每只羊应该吃多少饲料,导致饲料供应不足,不到一年,两百头的羊死了大半。他没有放弃,又接着养了一群羊,并且种了大豆当饲料,谁知道,饲料倒是不缺了,但不知道为什么羊还是死了大半。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听说有个老羊倌很有经验,便虚心向老羊倌请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感动,就把自己的经验全部传给了贾思勰。从此之后,贾思勰养的羊膘肥体壮,产奶也多,远近闻名。贾思勰认真严肃地对待科学,经过艰苦劳动,终于写出了

40、11万多字,92篇,10卷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对于当时及后世农业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比其他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启迪】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半途而废。对待学问,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要深入实践,要学以致用,要通过不断探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水平。27. 【标题】书圣王羲之【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就是被人们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据说他从小就喜欢书法,而且非常用功,就连走路时也随手比画着练字。日子久了,连衣

41、服都破了。关于他的故事有:“墨池”和“入木三分”的传说。王羲之自七岁起练习书法。他勤奋好学,为了能够融合百家之长,独创一体,每天都坐在池子边练字,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据说王羲之任临州太守时,村民在城西北处兴建了一座“飞云阁”,请王羲之书写横额巨匾。王羲之在纸上写了几幅,都觉得不满意。此后,王羲之废寝忘食,专门练写“飞云阁”三个字。一天,他练字入了神,忘记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道。当家人发现时,已经是满嘴墨黑了。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王羲之

42、觉得将“飞云阁”三个字练得满意了,便将字题写在匾额上,后来刻字的木匠师傅依字镌刻,发现墨迹竟然印到木板里有三分之深。【启迪】每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书圣”,跟他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勤奋”是每一个成功者的秘诀,尤其对于社会上急功近利的现状,服刑人员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整天就是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去奋斗。28. 【标题】陶侃励志【故事】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

43、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服刑人员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

44、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每名服刑人员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29. 【标题】陈蕃立志【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启迪】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

45、服刑人员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就是量的积累。其实,无论是改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30. 【标题】画家顾恺之【故事】顾恺之是东晋时期一位有名的画家。他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他就跟着父亲、祖母一块过日子。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就问父亲,母亲长什么样。父亲不知道该怎样回

46、答他,就把母亲的样子详细地告诉了他。从此以后,顾恺之再也不出去玩儿了,整天待在屋里。一天,父亲来到他的房门前,往里一看,他正在画画呢。“孩子,画什么呢?”“我在画母亲呀。”顾恺之拿着一张画好的画给父亲看,“父亲,您看看,像母亲吗?”“不像,一点儿都不像。”父亲说。顾恺之听了,不伤心也不生气,还是接着画。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他又拿着画来问父亲。“父亲,您看这回像了吗?”父亲看了看说:“就是脚有点儿像,别处都不像。”顾恺之听了,觉得挺高兴,回到屋里,又开始从早到晚地画起来。半年多过去了,他又拿着画给父亲看。父亲看了,说:“这回像的地方比较多,就是眼睛不像。”顾恺之一听,问道:“您再说说母亲的眼睛长

47、得什么样吧!”父亲又描述了一遍。顾恺之回到屋子里,从早到晚专心画眼睛。过了半年多,顾恺之又拿着画给父亲看。这回父亲一看,吓了一跳,说:“太像了!尤其是这双眼睛,这就是你母亲呀!【启迪】“行百里走半九十”。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只要你不断辛勤灌溉所种下的种子持续去学习。那么就会走出人生的冬季、进入春季,那么多年看似不见成效的努力终必会有收获硕果累累的一天。因此,对服刑人员来说,要凭毅力与韧性去追求所企望的目标。31. 【标题】鉴真东渡【故事】鉴真是唐朝一位著名的僧人。公元742年秋,他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遥远。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

48、高,毅然决心东渡传法。他的弟子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第二年春天,鉴真率领弟子发船东渡。但是,在以后的五年中,由于当时唐朝政府海禁较严,再加上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经常遭遇风浪,他一连四次渡海都以失败告终。公元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六十出头了。这次,他们的船才驶到舟山群岛便遇上了风暴,停泊了约两个月才继续出发。谁知第二天又遇上飓风的袭击,船只在波峰浪谷间颠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四天,粮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鉴真和弟子们饥渴难耐,劳累不堪,可他们没有动摇传法的决心。在经历了无数险阻、万千困难之后,船只终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已经漂流到了海南岛

49、的振州(今海南崖县)。多年旅途的劳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鉴真更是突发眼疾,双目失明。然而,无论是风浪,还是病魔,都无法阻止鉴真东渡的步伐。公元753年,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由于这一次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顺利。次年一月,鉴真到达日本九州岛,历时十多年的东渡终于获得了成功。在日本,鉴真讲经传法,还带去了中国的一些文化知识,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人民亲切地称他为“盲圣”、“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的崇敬之情。【启迪】心中有信念的人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忍耐和坚持虽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却能让你品尝到胜利的滋味。鉴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信念的伟大

50、力量,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航标,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理想,然后朝着它努力奋斗,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纷呈。32. 【标题】苏洵焚稿【故事】苏洵是北宋时著名的散文家。他年轻时并不爱读书,直到27岁才发奋学习。学了一年多,去考进士,结果没考中。这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想取得好成绩非得下苦功不可。于是,苏洵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他的好友都非常佩服他,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成功还会远吗?如此发奋了五六年,终于大有长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启迪】北宋的散文家苏洵为了写出一遍好文章,谢绝宾客,专心致志,闭门攻读,并坚持到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

51、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苏洵这种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作为服刑人员,如果草率对待自己改造上的缺点,抱着过得去、差不多就可以的改造态度,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有苏洵焚稿的勇气,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坚持不懈地前进,新生就会越来越近。 33. 【标题】鲁迅在“三味书屋”【故事】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

52、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

53、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启迪】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

54、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34. 【标题】曾巩考科举【故事】曾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曾巩与弟弟、妹妹相依为命。贫困的生活使他们立志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曾巩是家中的老大,人们常说长兄如父,的确,家里的一切事情都需要他这个当大哥的料理,因此,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但是他只要一有时间就拿起书本,专心致志地看起来,他的好学为兄弟们树立了榜样,曾家几个兄弟学习都很用功。可是,他们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都以失败告终了。乐观的曾巩不气馁,带着弟弟们继续努力,每天天不亮,兄弟们就起床看书,

55、夜很深了才上床休息。他们抓住一切时间来学习,除非是非办不可的事情,他们才出门去办。正是因为这种顽强的毅力,在下一次科举考试中,曾巩和三个兄弟、两个妹夫都榜上有名了。【启迪】“寒门出高士”,家境贫寒的曾巩知道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勤奋学习。作为服刑人员,虽然身陷囹圄,但与古代的曾巩相比而言,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何止优越十倍,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5. 【标题】爱读书的陶行知【故事】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

56、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

57、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后来,陶

58、行知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启迪】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36. 【标题】胸有成竹的文与可【故事】文与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最擅长画竹。为了方便自己观察竹子,他在房子的周围种上了竹子,经常到竹林里去观察。春雨过后,文与可来到竹林里,观察刚从土里探出头的春笋;炎炎烈日,文与可被晒得满头大汗也不忘欣赏阳光下的竹叶;秋风萧瑟,文与可在静静地感受着竹子的风骨;即使是冬天,文与可也会站在雪

59、地里观察竹子。每次,文与可观察完竹子回家后,都要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画出各种竹子的形态,有时一画就是几个时辰,一直画到自己满意才停笔。同行晁补之评价他画的墨竹说:“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启迪】这个事例再次说明学习需要细心与持之以恒。细心能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全面与深入,而持之以恒是则是学习的基础,正所谓: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改造中,服刑人员学习知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守株待兔”。要从自身的文化基础出发,对学习的期望值不要偏高也不要太低。假如你能坚持每天读一小时书,每次1000 字,那么,一年就是 36.5万字,十年就是365万字。如果大家能利用这似乎微不足道的每天6

60、0分钟,那将要获得多少宝贵知识!37. 【标题】苦读诗书的欧阳修【故事】欧阳修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投奔做官的叔父。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常常给他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欧阳修大一点的时候看到村子里的小孩子们都去读书了,便对母亲说:“我也想去读书。”因为家境贫寒,母亲只好自己教欧阳修识字。每次,她都用芦苇在地上写字,边写边教欧阳修读,反反复复,直到欧阳修记住为止。为了学习,欧阳修经常向别人借书来读,有时借到一本好书,就不分昼夜地抄下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如期把书还给别人。而且,他要求自己不但要把好的文章背下来,还要能默写。欧阳修10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这受到当时许多文人的称赞。

61、【启迪】“河出潼关,因有华山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学习同样如此,不畏惧环境,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就能够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看到壮阔的景色。38. 【标题】梅兰芳苦练基本功【故事】梅兰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他从小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他的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就是说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梅兰芳长期在伯父身边听他给别人伴奏,这为他以后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梅兰芳8岁开始学艺。刚开始学艺时,老师教他唱启蒙戏三娘教子唱段,他背了很长时间也背不下来。老师不耐烦地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62、”说完就走了。梅兰芳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苦练基本功,以勤补拙。他想:人家练10遍,我就练100遍,不信学不会。他以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终于过了台词这一关。梅兰芳小时候的视力不太好,眼珠转动也不灵活,可是京剧最讲究眉目传神。后来,他听说看鸽子飞翔能够锻炼眼神。于是,梅兰芳除了练习演戏外,还养起了鸽子。他每天早上放飞鸽子,目光紧紧追随着在天空飞翔的鸽子,从未间断过。经过练习,他的眼睛变得炯炯有神了。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最能传达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一颦一笑,秋波流转,光彩照人,无与伦比!”为了使基本功更加扎实,寒冬腊月,别人都在火炉旁取暖,梅兰芳却在院子里泼水成冰,在冰上练踩跷、跑圆场,摔倒了爬

63、起来,爬起来又摔倒。经过反复的练习,他终于练就了腿脚稳健的硬功夫。每天清晨梅兰芳还练嗓子,念道白,发音不准或不圆润他就反反复复地重来,直到满意为止,一年四季,春来冬去,始终如一。这些努力终于使他发出了饱满、圆润的声音。梅兰芳19岁时随京剧大师王凤卿首次到上海演出,从此他在京剧舞台上大放异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启迪】“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以何妨,只要勤。”人的天资有聪颖,有愚鲁,但天资聪颖或者愚鲁并非绝对的。“勤能补拙”就说明再聪明的人,如果后天不去努力,虚度时光,碌碌无为,最后也是无所作为。而愚鲁的人,虽然天资差点,象梅兰芳大师一样,只要努力勤奋,聪明人学一遍,他学十遍,甚至一百遍,最终将

64、会取得巨大的成就。39. 【标题】施耐奄画牡丹【故事】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奄不仅小说写得好,画画也不错。年轻的施耐奄见老师很轻易地就画了一幅牡丹图,便问老师:“你画画儿有窍门吗?怎么画得又快又好呢?”老师笑了笑,说:“窍门就在后面的花园里,你自己去找吧!”施耐奄来到花园,只见花园里正开着几株牡丹,聪明的施耐奄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于是,他便每日对着花园中的牡丹写生。时间长了,他感觉自己画得不错了,便画了一幅牡丹图,打算和老师比一比。老师看了他画的牡丹,皱着眉头,没有说话。施耐奄忙问:“老师,这幅画有问题吗?”老师说:“你画的牡丹不对啊!你看,你画的牡丹上有露珠,说明这是早晨,可是早晨的牡丹哪能这样软绵无力呢!”施耐奄听了,又来到花园。此时正是晌午,阳光照在牡丹花上,牡丹花的花瓣软绵绵的。施耐奄明白了:观察才是学画之道。【启迪】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观察能力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的。长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40. 【标题】大器晚成的百里奚【故事】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本应该趁年轻时去外面闯荡,你这样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