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9011156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98.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观点案例资料、典故)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观点案例资料什么是哲学?观点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有”(“是”、“存在”)的一门学问。他说:“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哲学也是一样,它是惟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我们必须说明,研究那些在数学上称为公理的真理,和研究实体,究竟是一门科学的工作,还是两门科学的工作。很明显,研究这两种东西是一门科学的工作。这就是哲学家的工作。”“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这门学问与所谓特殊科学不同, 因为那些科学没有一个是一般

2、地讨论有本身”“所以很明显,当有一门科学把各种有的东西当作有来研究。既然无论在哪里,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那个最根本的、其他的东西所依靠并赖以得名的东西,那么,如果这是实体的话,哲学就必须掌握各种实体的各种本原和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实体及其属性、事物存在的根源、各门科学共同遵循的原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观点2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的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威廉文德尔班认为:“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文德尔班还认为,哲学绝不能脱离价值观念,因为它始终受价值观念的强烈影响,哲学问题就是价值问题。观点3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哲

3、学观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手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手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

4、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他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呢?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生活的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

5、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练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观点4 现代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著名现代西方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从基本思想出发,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活动的前半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认为,人在活动中必须使用语言,

6、要使说话有意义,使人听得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符合逻辑句法,不符合逻辑句法,就没有意义,人们就听不懂。二是必须表述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即表述经验事实。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的哲学问题,如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或精神存在,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问题,都是经验范围以外的“形而上学”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对于它们,人们听不懂,因而也没有真假可言。维特根斯坦还断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是一些讨论“伪问题”的“形而上学”,因而都是没有意义的“伪哲学”。他指出:“关于哲学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一类问题,我们只能确定它们的荒谬无稽,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是由

7、于我们不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来的。”所以,真正的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对语言的使用进行分析和规范,以避免语言的妄用和无用。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活动的后半期转向日常语言分析观点,提出哲学就是治疗语言疾病。他认为,哲学的绝大多数错误产生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过去的哲学家们不懂得语言是一种工具,必须在使用中才有意义,他们离开语言的日常使用,孤立、静止地去考察语言及其语词的意义,枉费心机地去寻找它们的对应物。其实,离开语言的使用,离开语词在使用中的用途去考察语言的意义,就像离开工具的使用及其使用中的用途去考察工具的意义一样,是不会有结果的。哲学中的许多问题,就是哲学家们离开语词的日常使用,而去考察它们

8、的意义所产生的。 维持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语言。我们知道,精神病患者讲话总是语无伦次,没有意义,别人听不懂。形而上学也是这样一种病症性的语言,属于形而上学的语言人们也听不懂,没有意义。其原因在于,形而上学哲学家不按照日常语言的规则讲话,不在语言的具体用途中考察它们的意义而是违反规则,脱离用途,盲目地去寻找它们的绝对意义。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真理”等,在人们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它们的意义是清楚的,从来不会因此而引起争论,然而传统哲学家们总是离开日常语言的使用去寻找它们的绝对的对应物,于是就陷入了争论。例如,人们在日常语言中总是把经验中的事物称为“物

9、”或“物质”,并按一定的日常语言规则使用它,因而从不争论。人们常说“在这个皮包中有物”,就是说要移动它必须费力,而哲学家们却偏偏开它的具体使用,孤立、静止地去寻找它的绝对对应物,于是就导致了无谓的争论,产生了许多形而上学问题。总之,哲学的争论都是哲学家们离开语词的日常使用,去孤立地考察它们的绝对意义的结果。维特根斯坦指出:“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哲学的混乱”总是发生于“语言像机器那样闲着的时候,而不是在它工作着的时候”。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是语言疾病的,产物,是语言使用不当的结果,真正的哲学的任务应该是“治疗”语言的精神病,为哲学家们澄清语言的混乱提示方向。观点5

10、中国现代哲学史家冯友兰关于哲学的看法 著名中国现代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认为:“哲学、宗教都是多义向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案例1 米利都学派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也是古希腊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米利都是古希腊殖民地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一个著

11、名的城邦。米利都学派因产生于此而得名。泰勒士、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是米利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不满足于传统的神话创世说对于宇宙自然问题的解释,他们对自然现象进行了许多观察和研究,开始探讨宇宙的本原问题,即自然万物从什么东西来,最后又回到什么东西。他们认为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东西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认为,水是自然万物的本原, 自然万物是由水造成的,最后又复归于水;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士形成这种看法,可能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也可能是观察到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

12、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来源于一种没有固定形状和性质的物质,他称之为“无限定”者。“无限定”者本身分出冷和热、湿和干两种对立物,形成旋涡运动,冷与湿的东西集中在中间成为地,热与干的东西分散在四周形成日月星辰等天体。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无限的“气”。气有稀散和凝聚两种对立的运动,气稀散而成火,它逐渐凝聚,依次变成云、水、土和石头。米利都学派的这些看法虽然是一种幼稚的猜测,具有直观和朴素的特征,但他们不是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以自然本身来说明万物的形成,因而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案例2 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的哲学 古希腊哲

13、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与虚空是万物的本原,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之外,世界万物没有其他的本原。原于是一种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予运动的场所,也是实在的存在。原子在虚空中急剧而零乱地作直线运动。由于原子的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结合成世界万物。原子在虚空中彼此碰撞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即必然性。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是必然性的体现,没有偶然性。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觉和思想是事物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原子和虚空不能为感官所认识。理性认识更为精致,当感性

14、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所以,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真理的认识”。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本身之间并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等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东西。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他的原子论对于后来的原子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案例3 柏拉图的哲学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的理念论。所谓理念,希腊文

15、的原意是“可见之物”,即形象,后来引申为“灵魂”的可见形象,有了“本质”的含义。柏拉图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念,理念是感觉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根据和原型。与可感的事物相比,理念是多中之一,是绝对完满的,是永恒不变的。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理念世界。感觉世界的一切事物是对于理念的模仿或者分有。例如,美的理念是各种各样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本原,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为它们模仿或者分有了美的理念,是美的理念的派生物。又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桌子,它们之所以成为桌子,就在于它们是桌子理念的模仿者。或者说,现实中的桌子都是对于桌子理念的模仿,没有桌子的理念,就不会有现实中的桌子。 理念是绝对的、普

16、遍的东西,人不能从具体事物那里认识到理念。人要认识理念就要通过回忆。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在出生之前居住在理念世界,因而认识所有的理念。但是人在出生时灵魂受到肉体的感染而遗忘了一切,所以人在可感世界的学习和研究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感觉虽然不能提供关于理念的知识,但它可以刺激灵魂,帮助灵魂回忆起生而具有的知识。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它对以后的各种唯心主义,特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宗教有很大的影响。 案例4 孔子的哲学 孔子是中国儒家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关于“仁”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泛爱众”,实行仁的方法就是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孔子的哲学思想基本集中在人类社会的政治和伦理关系方面,对于其他方面的问题则论述很少。不过,孔予也肯定天命的存在,但更多地把天命理解为蕴含在自然事物运行之中的某种东西,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该消极服从天命安排,放弃自己的努力。 显然,孔子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但是在其根本主张中实际上蕴含了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即哲学,这就是早期儒家哲学。孔子的哲学思想经过后人的继承和发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案例5 王阳明的哲学 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南宋哲学

18、家陆九渊心学思想和批判朱熹理学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他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没有心的“灵明”,就没有天地万物。王阳明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所以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所以, 良知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天地万物都是从良知中产生的,没有我的良知,就没有天地万 王阳明的哲学强调和夸大了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性,混淆了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两者的对立,进而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案例6 黑格尔的哲学 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

19、唯心主义者、辩证法大师、渊博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就是一个绝对精神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案例7 尼采的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家尼采(18441900)是唯意志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继承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权力意志论。 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权力意志。所谓权力意志,就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的生命或意志。具体说来,权力意志分为四个方面: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富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的意志。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原子在本质上是权力意志,原子辐射就是权力意志的表现。无机物的分解和化合也是权力意志的斗

20、争。生物界的同化和异化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物种之间的弱肉强食、生存竞争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类社会中的你争我夺、明争暗斗也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尼采指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权力意志,即使在奴仆的意志中,也有想成为主人的意志。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此外没有其他的东西。观点案例点评: 这里列举了多种关于哲学的看法和多个哲学理论的案例。不同的观点代表了不同的哲学家对于哲学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或者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哲学的不同看法。关于哲学的定义,从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的不同理解总是与他们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条件、文化传统、时代特点。要正确理解一种哲学思想,必须首先理

21、解他的哲学观。在多个实际案例中,案例1和案例2是关于古代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案例3是古代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案例4和案例5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的例子,案例6是西方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案例7是现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这些案例代表了中西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表明了人类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同时也提醒我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哲学也应当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根据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二、典故 “请鸭嘴兽原谅 (实事求是 反对教条) 恩格斯在1895年给康施密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184

22、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因此,但愿您对价值概念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通常每次产二卵,由雌兽伏在卵上孵化,这种动物有乳腺,无乳头,幼兽从雌兽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按过去教科书上的概念,哺乳动物应该是胎生,不会下蛋,恩格斯一度也拘泥于这种认识,盲目地相信了教科书。后来,当他弄清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之后,就写了上面一封信,告诉施密特,他也曾经迷信过书本,希望施密特不要再做那种蠢事。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象恩格斯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什么事情

23、都做得那样准确无误,重要的是当认识到错误后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迅速地纠正错误。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牛顿与神学(世界观问题)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

24、境。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王阳明看花(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

25、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理想国的“哲学王”理想国是柏拉图写的一本鼓吹政治理想和国家学说的书。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组成:第一等级是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所以,哲学家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叫“哲学王”。哲学王的德性是智慧。第二等级是武士,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其德性是勇敢。第三等级是

26、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铁做成的。他们的职责是从事生产劳动,供养第一、第二等级,其德性是节制。至于奴隶,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们连破铜烂铁都不如。为什么哲学家具备统治者的权利呢?柏拉图认为是因为人的灵魂的不同。如工匠的灵魂只能掌握建筑知识,因此他们只配盖房子;农民的灵魂只能掌握农业知识,因此只配种田。只有“哲学王”才具备考虑整个国家的事情这种特殊的知识,因此,国家应当由他们来统治。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原子是永恒

27、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

28、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

29、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贝克莱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反,外在事物是“一些观念的集合”, 离开了感觉或经验的“纯客观存在”是不可理喻的。他还认为,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因此,它们完

30、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个站在常识和经验论的立场上难以驳倒的命题。据说,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便问:“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贝克莱回答说:即使此前我没有感知它的存在,还有别的人感知它的存在。即使人人都没有感知它的存在,也还有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即上帝在感知它的存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哲学史上最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不过,尽管“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十分荒谬,但贝克莱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第一次突出强调了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问题。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假如贝克

31、莱生活在今天,相对论很可能会被他所发现。观点4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代表人物莱布尼茨(16461716)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提出了著名的单子论。莱布尼茨认为,构成万物最后单元的实体不应具有广延或量的规定性,而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并应具有“力”作为推动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则。这样的实体是与灵魂类似的某种东西,莱布尼茨起初称之为“实体的形式”或“实体的原予”等等,最后称之为“单子”。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因为没有广延,也没有“部分”,所以真正不可分,是真正“单纯的实体。单子没有部分,因而就不能由各部分的组合或分离而自然地产生或消灭,其产生或消灭只能出于上帝奇迹式的“创造”和“毁灭”

32、。同时,也没有事物能够进出单子内部,因此每一单子都“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是各自彻底独立的。因为与灵魂相类似,所以单子也具有“知觉与“欲望”。每个单子凭借其知觉“反映”全宇宙,如同镜子映照事物一样,在此意义下,每一个单子就是反映万物的一个不同“观点”。同一个宇宙,由于所处的“观点”不同,就反映出不同的面貌,形成每一单子独特的质。世界上没有两个单子在质上完全相同,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由于其知觉的清楚程度不同,单子有高低等级之分。从构成无机物的、具有模糊的“微知觉”的单子,到动物的具有感觉的“灵魂”,再到具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或理性的“心灵”,以至比人的心灵更高的“天使”之类,最后达到全知

33、、全能、全善,创造了其他一切单子的最高的单子,即上帝。每两个相邻等级的单子之间有无数中介的单子,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其间没有间隙或“飞跃”。莱布尼茨明确肯定: “自然从来不飞跃”。尽管单子与单子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由单子所构成的事物却又是彼此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案例 无限小的粒子世界 从古至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希望能够找出物质甚至宇宙的基本组成。古希腊时, 自然哲学家们如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就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但人类真正理解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是从自然科学的出现开始的。 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中,人们发现了分子,把分子当作最基本的物质。应当

34、说,科学家发现分子是一个重要的进步。随后,科学家发现分子其实还不是物质的最基本结构,因为分子还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定是比分子更基本的结构重新组合,才会导致分子发生变化。这样,人类又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并由门捷列夫整理出“周期表”这个规律性。然而,在当时物质的基本元素有将近100种,所以原子也不是最基本的东西。另外,当时对于电磁学的研究早已经发现原子并不是真正的不带电,而是处于正负电相等的平衡状态。这样,科学家们就希望把原子分解得更彻底。 这个研究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科学家们发现原子中有带正电也有带负电的结构,带负电的部分质量很小,而且是单独一个一个地出现,这就是“电子”。而带正电的部分,

35、 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而且所有正电荷都集中在一处,即“原子核”。于是,原子就被分成了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两个部分。 接着,科学家发现,虽然电子的质量跟电荷成一定比例,几个负电荷就是几倍质量,但带正电的原子核就不是这样。原子核的电荷加倍的时候,它的质量通常不只增加一倍。人们认为原子核一定还混杂了一些不带电的东西才会变得这么重,于是就提出了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的概念。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物理学家才找到了中子。这个发现直接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苏积极发展核武器,双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基础物理研究,特别是基本粒子的研究。于是,

36、新的粒子也不断被发现。由于当时发现的“基本粒子” 实在太多,有人就联想到这些“基本粒子”可能像当初的“基本元素”一样,其实是由更基本的粒子组合而成的。于是,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提出了“夸克模型”和“部分子模型”,用以解释质子、中子、其他粒子及更小结构的问题。由于这些粒子的确在质量以及电荷等性质上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夸克模型以及部分子模型的观念对这些粒子的特性预测得很成功,提出这些模型的科学家和宣称发现了夸克的实验室获得了诺贝尔奖。夸克模型主宰了近30年来粒子物理发展主流。 早期研究中子、质子结构时所提出的夸克模型只提出两种夸克,但很快实验物理学家就发现有些粒子无法用这两个夸克的组合来解释

37、。因为有些新粒子的性质跟质子、中子很像,是一个质量大了非常多倍的未知夸克。所以,他们就推测这是一个新夸克,这个夸克就被命名为“奇夸克”(s)。之后,科学家们又发现了魅夸克(c)、底夸克(b)和顶夸克(t)。著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博士就是因为证实了魅夸克的存在而获得诺贝尔奖的。 除了夸克以外,还有一类被称为“轻子”的粒子,这一类粒子以很早就已经被发现的电子为代表。后来,陆续又发现了比电子重大约207倍的“渺子”和3 484倍的“淘子”。 一般说来,所有的粒子都可以分为传递各种作用力的“规范子” (gaugeboson)和构成物质的“粒子”,粒子这一类里面又分为“轻子”和“夸克”两类,而轻子和夸克又

38、可以根据带电荷数各分成两类。像轻子就可以分成中性的“微中子型轻子”和带1个基本电荷的“电子型轻子”。每一个家族中又有三个成员,称为有三“代”。如电子型轻子依质量大小顺序就有“电子”、“渺予”和“淘子”三代,而微中子型轻子也有对应的“电子型微中子”、“渺子型微中子”和“淘子型微中子”三代,微中子的质量到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1998年5月, 日本神冈山实验室曾宣称找到了微中子有质量的间接证据,不过确实情况如何还有待其他实验室的重复实验才能确定。 夸克则分成上型夸克和下型夸克两类。上型夸克依照质量大小有“上”、“魅”和“顶”三代夸克,它们都带+13基本电荷,其中的顶夸克质量远超过其他粒子,一直到1

39、994年才被实验室找到。下型夸克则有“下”、“奇”和“底”三代夸克,它们都带有13基本电荷。 目前粒子物理所能探索的最小结构只到夸克和轻子。但是,根据以往数千年来的经验,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些就是宇宙最终的基本结构,所以探索宇宙最终结构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观点案例点评: 唯物主义哲学从来都是把物质性的东西当做世界本原的,但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物质性世界本原的理解和具体规定并不相同。本专题列举了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理解。观点1“德谟克利特的 原子”中,古希腊原子论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把原子当做世界本原,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观点2介绍了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的“物体观”。霍布

40、斯把存在于具体时空之中的物体当做世界本原,表明了唯物主义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发展。观点3中,贝克莱则把世界本原理解为我们所感知的东西,在注意到人的认识的主体性的同时,却否定了世界的客观性。观点4中,莱布尼茨把世界本原理解为“单子”,既具有原子论的色彩,也具有柏拉图理念论的色彩。通过了解这些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提供的“无限小的粒子世界”案例,介绍了自然科学对于基本粒子的探索过程,说明基本粒子不是人类想像的产物,而是世界客观存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符合物质世界的本来状况的。2、运动和静止观点1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

41、,世界的本原是“存在”, “存在”只能从一种存在变为另一种存在,存在不会变为不存在, 因而“存在是不变的。巴门尼德的学生、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则进一步提出: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为了论证他的观点,芝诺提出了四个悖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健步如飞,能日行千里。然而芝诺却断言: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得很慢的乌龟。芝诺说:如果乌龟在前,阿基里斯在后,同时起跑,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起点处,但当他到达乌龟起点处时,乌龟却已向前跑到另一地点,而当阿基里斯到达这一地点时,乌龟又到达另一新地点。如此类推下去,以至无穷。所以,

42、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此外,芝诺还提出了“飞矢不动”的论断。芝诺认为,既然任何事物在刹那时间都只能占有和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飞矢也是如此。飞矢在飞行的过程中,这一刹那间在这一点,那一刹那间在另一点。这样,飞矢实际上经过的只不过是无数个静止的点。把无数静止的点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静止,而不会形成运动。所以,飞矢实际上是不动的。根据上述两个命题,芝诺得出结论说: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甚至连位置移动都是不可能的。观点2 机械论者的观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霍布斯认为,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最一般的原因,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运动就是物体“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霍布斯认

43、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他说:“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他还指出,运动是与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时间是运动中先后的影像,空间则是心外之物的影像。“设想某件东西可以离开时间而运动,就等于设想没有运动的运动,这是不可能的。”观点3 “热寂”说“热寂说是19世纪中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和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作的宇宙学推论,在当时轰动一时。 1850年2月,克劳修斯在提交给柏林科学院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热力学第二

44、定律的标准说法: “热不能自动地从较冷的物体传到较热的物体。”1851年3月,开尔文勋爵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说法:“热不能自动地完全变为有用功”。这两种说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自然界里凡是与热现象有关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克劳修斯指出热传导是不可逆的,而开尔文则指出功变热是不可逆的。一杯放在书桌上的开水可以把热量自动地传给周围的空气,最后使杯中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一样,但水周围的空气不会把热量自动地传给水,使杯中的水沸腾起来。自然界这种不可逆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可以证明所有这些不可逆过程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相互导出的。既然这无穷尽的不可逆过程都是有联系的,那么就应该可以找到一个共同

45、的标准以判定不可逆过程允许的方向和允许的限度。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了“熵”的概念。什么是熵呢?克劳修斯曾作过通俗的解释,他写道:“熵在希腊文里表示变化。我专门挑选了熵这个词,为了使它与能量一词在发音上有相同之处。因为按照它们的物理含意这两个量很相似,我认为,使它们的名称在发音上也相似是有益的。” 从微观上看,熵表示系统实现一定状态的或然率大小的量度;从宏观上看,熵显示一孤立系统中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能力的衰减程度。用熵来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那就是说任何自然过程总是从或然率小的状态向着或然率大的状态变化,直到或然率最大的状态为止;也可以说在孤立系统中,系统总是向逐步丧失转化能力的方向发展

46、。总而言之,在一定条件下(孤立系统中),一切变化都是向熵增加的方向进行。这就是克劳修斯的“熵增加原理”,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最普遍的描述。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由于热量是分予无规则运动的表现,所以熵实际上就是热运动“混乱程度的量度。例如,汽车关了油门后,由于摩擦最后汽车会自动停止运动。摩擦会产生热,所以这个过程是有规则运动变成了无规则运动,其混乱程度增大,即熵增大,故可自动发生;但相反的过程,分子无规则的运动能自动规则起来将汽车推动,则不可能自动发生,因为它违反了熵增加原理。 克劳修斯建立的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有着极深刻的物理意义,它指出了自然的过程是有方向的(尽管不可能的方向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一

47、定律),这无疑是物理学的一个巨大进步。 克劳修斯等人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到宇宙问题,提出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轰动一时的“热寂说”。热寂说认为,整个宇宙是朝着单一的方向变化的,宇宙中一切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电磁的、生命的等等各种能量,最终将全部转化为热能。而热又总是自发地从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直至到达温度处处相等的热平衡状态为止。1867年,克劳修斯在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的集会上,发表了题为论热之唯动说的第二原理的演说。他在演说中指出:“宇宙的熵趋向于极大。宇宙越是接近于这个熵是极大的极限状态,进一步变化的能力就越小;如果最后完全达到了这个状态,那就任何进一步的变化都不会发生了。这时宇

48、宙就会进入一个死寂的永恒状态。” 热寂说后来被大爆炸宇宙论推翻。科学家们根据已获得一系列实验证据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指出,科学所展现的宇宙图景是同“热寂说完全相反的。“热寂说”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引力场在宇宙演化中的作用。由于存在万有引力,宇宙根本没有平衡态,宇宙只能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而不是静态的。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否定了热寂说。这个理论说明,宇宙不是克劳修斯所设想的孤立系统,不会越来越趋向于单一、无序、完全平衡和绝对静止。物理世界是一个非稳定和有涨落的世界,整个宇宙及其所包含的各种物9贾形态都是开放的动态系统。宇宙的运动不可能是一个方向,而是有不同的方向,同时它总是无序

49、和有序的统一。因此,宇宙永远处在运动、演化过程中,它的历史不可能有终结。案例1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 宇宙有开端和起点吗?宇宙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或者宇宙是自古如此永恒不变的吗?这些问题是引发了人类强烈的好奇心, 当然也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关注。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对于宇宙起源问题的一种回答。它认为,宇宙起源于温度和密度极高的“原始火球”的一次大爆炸。 1932年,比利时的C勒梅特在其提出的宇宙膨胀概念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他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超原子宇宙蛋“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猛烈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宇宙。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天体物理学家C伽莫夫第一次

50、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物质形态依次发生变化,首先由中子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原子核。然后,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原子,形成气状物质。最后,气状物质逐步凝聚成各种各样的恒星系统,一直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1965年,美国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最初是比原

51、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大爆炸模型认为,最初的宇宙是超高温、高密度的“一点”。大约180亿年前,这“一点”突然爆炸了,仅用1036秒,伴随着真空相转移的过冷却现象,“一点”经瞬间几十个数量级的膨胀,成为一厘米规模的宇宙。其后宇宙继续膨胀,温度从几十亿摄氏度开始下降,大约在5 500万摄氏度时,由降温过程的能量,生成中子、质子,它们又合成原子核,这些过程仅有3分钟。约30万年后当宇宙的温度下降到3 000摄氏度时, 自由电子被原子核捕捉形成原子。在随后的

52、大约3 000万年中那些原子继续向外膨胀,宇宙也继续冷却,到宇宙温度降至绝对零度之上167度时,原子开始化合形成稀薄气体。此后因密度波动、引力作用等开始向新的天体进化。又经过100多亿年,显示出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自从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后,星体和各星系一直各自向外飞散。从理论上讲,相互维系的重力应该减慢这个膨胀的速度,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膨胀还在加速进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斯坦哈特说,宇宙无始、无终,一次次宇宙大爆炸将会永不止息,不断发生。 案例2 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浩浩长江,奔腾汹涌,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正如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3、”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万年前, 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自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 621米

54、的各拉丹冬雪峰。 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 400-3 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码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动。观点案例点评: 在所提供的观点中,观点1是承认静止、否认运动的例子。观点2则把运运动仅仅理解为空间位置的变化,并且否认运动与静止之

55、间存在转化关系。观点 3把运动理解为有终点的,不承认运动的永恒性,结果最终被科学研究所推翻。 在所提供的案例中,案例1“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介绍了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指出宇宙就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并且还处在运动之中。案例2“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则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说明人类所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二、典故“狼孩”的故事(意识的社会性)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 “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

56、女孩。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狠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

57、。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月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自然界喜欢矛盾”(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光是

58、什么?”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不久,惠更斯又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信,“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当时,人们确信光是波,除了波,别的什么都不是。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由于光波说已牢固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许多学者在新的实验面前踌躇不前。而爱因斯坦却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尊重实验事实,敢于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这个学说一发表,立即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议论纷纷。有一天,爱因斯坦的朋友别索问

59、他:“光究竟是什么呢?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完朋友的话,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话是正确的。正由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以及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理论,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金。老子论强弱(矛盾 转化) 传说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立在一旁。老子那时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静养,大概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来望了望。孔子赶忙再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

60、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了?”孔子回答,“还好。”然后,老子又合上眼皮,重新开始静养起来。孔子便立即率领学生告退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学生们都感到很奇怪,问孔子道:“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问题就忙着回家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强和弱,这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这个故事就形象他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塞翁失马(矛盾 转化)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古代边塞地区有一位老翁,他的一匹马无故跑出国境丢失了。别人都认为不幸

61、,特地来安慰他,他却说:“这说不定还是福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意外地带领着国外一匹骏马跑回家来。别人都来祝贺他,他又说:“这说不定还是祸呢!”他的儿子见到新骏马,高高兴兴地牵着到村外试骑,一不小心掉下马来,把大腿骨跌断了。别人又来安慰他,他还说:“这说不定还是福呢!”果然,过了一年,朝廷发动了战争,凡年轻人都被招去打仗,只因他儿子是跛子,没有被征去。这个古老的故事,朴素他说明了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一些看起来是祸的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福的,看问题不要绝对化了。吹落黄花满地金(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 有一天,他去

62、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

63、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办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千万不能搞经验主义。苏东坡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能不犯错误。第二章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64、,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观点案例点评: 该观点揭示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2、哲学史上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的理解观点1 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