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8888586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06 年第 5 期总第 132 期 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曲 燕(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 150080)2006 ,No. 5Serial No. 132提 要 :本文认为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最基本维度之一 ,是翻译研究科学化的依归 ,是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整合 。翻译其实就是不同语言或同一种语言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域变体之间的转换 ,转换的基础是对比 。通过对比 ,区分出同和异 ,然后集中精力探讨异质现象的处理 。其中 ,语言文化对比是核心 。关键词 :科目理据 ;英汉翻译 ;语言 ;文化 ;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

2、 : H31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0100 (2006) 05 - 0096 - 03无论是翻译行为 ,还是研究这种行为的翻译学 ,文化视域中的语言对比都是它们的标志性特征和基础 。也就是说 ,翻译 ( 学) 是对比语言学成果的应用领域之一 。同时 ,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会不断推动翻译 (学) 向前迈进 。(韩红 2006 :43 49) 本文将以对比作为维度 ,以刻画翻译学的理想形态为目的 ,探索语言文化对比对翻译(学) 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1 语言文化对比是翻译研究科学化的依归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意义如何确立 、如何转换及转换的程度 、限度等一直是翻译理

3、论界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而研究本身始终离不开其所涉及的语言文化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可以是共时性研究 。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 ,尤其是分歧性 (王宗炎 1997 :3) 。从目的上看 ,可以分为理论对比研究和应用对比研究两大类 (赵世开 2000 :5) 。从翻译理论要求看 ,对比研究应该是“多向度的”。与汉语有关的语际转换必须十分注重对比分析的描写方法 , 特别是在语义文化及语用文化方面 ( 刘宓庆1999 :8 28) 。研究应以中国语言 、文化为基石 ,用科学的方法加上人文关照对双语转换过程中的各种机制进行描述 ,找出客观规律与普遍性 ,确立语言翻译的科学依据和依归

4、(张柏然 姜秋霞 1997 :9) 。或求同存异 ,以同释异 ,或原原本本摆出差异后再求理解 (方梦之 2000 :26) 。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 ;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从根本上说 ,语言具有“文化功能而不是什么生物遗传功能”96(Sapir 1949)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Black 1959) ,离开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 ,语言将一无所有 。与此同时 ,人类又依赖语言传播其文化 ,人类社会的全部运作依赖语言 (Bloomfield 1933) 。因此 ,语言是翻译学视域中文化的“主体或主干”。离开语言 ,翻译学将无从谈论

5、也无以谈论文化 (刘宓庆 1999 :31) 。翻译研究中文化对比的重点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影响语言转换的语言外的文化因素 。翻译学视域中的文化疆界取决于翻译学探讨的全部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 。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 ,而是翻译容载或蕴含文化信息的意义(刘宓庆 1999 :4 7) 。文化对比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 。一个从语言国情学角度出发 ,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 ;另一个则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出发 ,分析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 。从有效性讲“一比一”,是研究文化与翻译关系最合适的方式 (王宗炎 1997 :570 610) 。这首先基于文化与语言关系研究 ,尤其是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

6、间的比较研究 。但文化与翻译研究须要更进一步 。文化与翻译研究在比较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基础上 ,须要研究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译入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应 。因为 ,翻译固然要考虑到文化问题 ,但最终还得通过语言的操作来完成翻译过程 。因此 ,在翻译研究中 ,语言与文化 、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郭建中 2000 : IX) 。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问题最终还得通过英汉语言的操作来完成 ,影响原语理解和译入语表达的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自然就成为英汉翻译研究的首要问题 。其任务和目的就是通过对比研究方法分析交际语境中语言 、文化的表现形式 言语文化系统和非言语文化系统 ,阐明英汉民族文化

7、对英汉语言翻译活动影响的语言特征 、文化特征及其成因和最大限度的转换规律 。依此作为双语转换的参照系 ,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转换的深度和广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 。2 语义的对应转换是翻译研究的核心“翻译旨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等同 ,这种等同不是以译出语和目的语为基础 ,而必须永远以两个篇章的种类 、对象 ,以两国人民的文化 、伦理 、知识 、感情氛围等为基础 ,以不同时期的各种情况为参照”。(刘和平2001 :1) 虽然释义派翻译理论强调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 ,用另一种语言理解 、表达内容和情感 ,但是在理解原文 、摆脱原语形式和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的研究描写中 ,它始终都未离开

8、对双语的对比分析 。只不过“等同”的对应单位是篇章 ,而不是孤立的词汇或单个的结构 。强调“文化”等多种因素 、“摆脱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放弃或者说翻译就此可以完全脱离双语表现形式的转换选择模式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原文语义的传达 ,无不是为了人们的思想交际 、沟通 (杨士焯 1998 :48) 。也就是说 ,翻译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原语语义与译语语义之间的对应转换 ,是否工于达意是衡量翻译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所关注的是如何才能使原文的语义得以“传达”,怎样才能让交际双方达到“相互理解”。只有通过对比分析 , 才能知道原语语义是否得到充分“传达”,才能把握交际者的

9、思想 、意图和情感是否得到相互“理解”。翻译不仅是一种作用于语族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而且是作用于语族之间的一种文化动力活动 (萧立明 2001 :6) 。无论是文化交流活动还是文化动力活动 ,其活动本身是翻译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言转换进行的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 (许钧 1998 :49) 。无论是“信息传递”还是“艺术再现”,其过程只是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活动 ,其结果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 ,其内容只涉及两种语言文化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而且 ,转换过程始终离不开比较或对比方法 (谭载喜 2000 :7 23) 。3 语言是人类认知

10、世界和表述认知的方式语言是文化和次文化纵向传承的“基因”, 是不同文化 、次文化横向交触的津梁 (刘宓庆 1999 : 573) 。也就是说 ,作为纵向传承的基因 ,它是一种文化 ,具有“民族性”;而作为横向交触的津梁 ,它又具有民族文化所赋予的“异质性”。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决定语言的异质性 ,而语言的异质性又决定翻译的比较天性 ,所以双语对比研究是翻译的基石之一 ,而对比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为语际交流提供对策 (刑福义 2000 :3) 。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述认知结果的方式和过程(杨自俭 2002 : 53) 。其书面形式是文字 , 体现为能指 、语法 、词 、标点符号 、词序 、有形记号

11、;与此相对的是所指 、思想 、思想意识 、内在概念 、含义等 (杨士焯 1998)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当它作用于人际关系时 ,它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 ;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时 ,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 ;当它作用于文化时 ,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许国璋 1999 :1) 。从翻译学角度看 ,作为中介 ,它与普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社会符号学有关 。作为认知工具 ,它与语言学 、哲学 、心理语言学 、人类学 、美学 、逻辑学有关 。作为文化信息的容器和载体 ,它与社会文化学 、语文学 、文学 、民俗学等有关 。所有这些都应该纳入翻译学的网络之中(萧立明

12、 2001 :9) 。然而 ,翻译研究虽然涉及众多学科 ,但它并不是所有与其有关的学科的混合体 ,相关学科只是沟通翻译学的不同渠道 ,是研究翻译学的不同途经 。尽管翻译学与语言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有着广泛联系 ,但翻译学却与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是研究目的不同 ,其次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不同(谭载喜 2000 :18) 。语言学研究正在由微观向宏观拓展 ,而翻译分析则应走相反的路 :由上到下 ,由宏观到微观(潘文国 2002 :34 7) 。4 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为基础的英汉翻译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一方面 ,译者从语言学角度 ,通过两种语言的话语对比 ,对

13、语言中的现象及其实质有了更广泛 、更深刻的了解 ,从而能在翻译中更自觉地掌握某些语言对比规律 ;另一方面 ,译论研究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 ,运用语言学术语 、概念来阐述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总结出某些系统经验(董史良 1997 :3) 。英汉语言对比是相应翻译理论的核心 ,因为英汉互译的理论 、方法与技巧都建立在这两种语言异同对比的基础上 。正因为有“同”,才可以互译 ;正因为有“异”,才产生不同的方法与技巧 (陈定安 1998 :序) 。通过对比 ,可以确定两种语言中哪些语言成分在翻译中对应 ,在语言的什么层面上对应 ,对应的程度如何等等 (王宗炎1997 :58) 。翻译作为语言科

14、学中的一门独特学科早已分支而立 ,形成一门具有国际性的独立学科 (许钧 2001 :4) 。从中西学者的译学框架看 ,霍姆斯的译学构想在整体上仍然最具参考价值 。谭载喜的描述则在通用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详细和合理 。在应用研究方面 ,范守义的描述最能反映时代的面貌 。刘宓庆提出的翻译信息工程现在看来应是翻译学不可缺少 的 组 成 部 分 (张 美 芳2001 : 20) 。霍 姆 斯 (J .Holmes) 、巴斯奈特 (S. Bassnett) 、威尔斯 (W. Wilss) 是西方译学学科理论及名称的创立者和建设者 ,黄龙 、刘宓庆 、谭载喜 、范守义则是国内仅有的几位能与之媲美的中国译学建构

15、者和倡导者 。然而 ,他们的理论无一不是建构在语言97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无一例外都利用对比方法研究翻译 。翻译理论的系统化 ,最早得益于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就是各种语言学理论 。所谓语言学理论 ,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 ,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 杨自俭 2001 : 序) 。所谓翻译理论 ,实际上就是译文的比较研究 ,就是各种译文的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 (毛荣贵 2003 :8) 。所谓英汉翻译理论 ,实际上就是英汉译文的比较研究 ,就是以英汉语言文化为基础的综合比较得出的科学结论 。5 结束语任何科学研究 ,都是旨在探求某一领域中存在的规律 。翻

16、译的科学研究 ,必须对比分析 、解释和区分两种语言表达手段的异同 ;必须在研究原语和译语规律的基础上参考文献总结实践经验 ,确定两种语言的对比规律 。只有把通过对一系列语言的观察所获得的资料加以系统化 ,才有可能获得更广泛的概括 。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理论成为以研究语言规律为基础的客观学科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翻译学的范畴和基本概念体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同时只有通过应用课程的翻译实践 ,学生才能应用理论 ,掌握翻译技能 ,获得比较强的翻译能力 。翻译其实就是不同语言 、同一种语言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域变体之间的转换 。转换的基础是对比 。通过对

17、比 ,区分出同和异 ,然后集中精力探讨异质现象的处理 。对比或对比语言学是翻译的基础 ,翻译是对比语言学成果的应用 。其中 ,语言文化是核心 。因此 ,就英汉翻译而言 ,语言文化对比维度是催生翻译科学化 、系统化的上佳着力点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董史良. 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J . 中国翻译 ,1997 (6) .方梦之. 译论研究的综合性原则 译学方法论思考A. 许钧. 翻译思考录C.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1) .韩 红. 对比语言学 :诠释与批判J.

18、外语学刊 ,2006 (5)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和平. 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毛荣贵 (邵志洪著) . 翻译理论 、实践与评析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潘文国. 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 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 中国翻译 ,2002 (1) .谭载喜. 翻译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 ,2000.王宗炎. 对比分析和语言教学A. 李瑞华.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9、.刑福义. 文化语言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许国璋. 许国璋论语言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许 钧. 翻译释意理论辨 与塞赖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J . 中国翻译 ,1998 (1) .许 钧.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3) .许 钧. 切实加强译学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J . 中国翻译 ,2001 (1) .许 钧. 从高校外语专业博士点建设看翻译学科的发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 .杨士焯. 彼得纽马克翻译新观念概述J. 中国翻译 ,1998 (1) .杨自俭. 谈谈语言和语言学J . 外国语 ,2002 (1) .杨自俭. 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 中国翻译 ,2002 (1) .张柏然 姜秋霞. 对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一些思考J. 中国翻译 ,1997 (2) .张美芳. 中西方译学构想比较J. 中国翻译 ,2001.赵世开.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朱永生等.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收稿日期 :2005 - 06 - 2098【责任编辑 王松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